『壹』 建築(隔震、減震)減隔震的房子投入大嗎
雖然增加了減隔震裝置的成本,但是由於很好的抗震保護,還能一定程度上節省原本要用的更多的建材 綜合計算還是比較實惠的
『貳』 建築減隔震(隔震、減震)裝置的壽命是多長
一般和建築同壽命,隔震支座壽命較長,粘滯阻尼器壽命30年稍短。建築減震產品選擇上海藍科建築減震科技有限公司,藍科減震參與的「消能-承載雙功能金屬構件及其高性能減震結構」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中國建築減隔震行業第一個國家技術獎項。
『叄』 什麼是減隔震呵呵謝謝
減隔震是減震和隔震的簡稱。減震是通過比如使用阻尼器等的設備來減少地震帶來的危害。而隔震則是在基礎用隔振器將基礎和上部結構隔離開來。
以上是通俗的理解。具體專業術語可以見高層課本。
『肆』 普通民用住房是不是減隔震建築,減隔震建築的要求是什麼
減隔震建築的要求就是使用減隔震裝置來實現柔性抗震
隔震原理
建築隔震技術就是在建築物的基礎或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之間設置隔震裝置(由隔震器、阻尼裝置等組成),形成隔震層,隔離地震能量向上部結構傳遞,減少輸入到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同時延長上部結構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結構的地震反應,達到預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築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證。
採用隔震技術,不僅可以保證建築結構的整體完整、防止非結構構件的破壞,還能避免建築物內部結構、設施的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災害。工程試驗經驗和近10多年的地震災害損失案例表明,隔震技術能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築物水平方向的破壞,採用隔震技術的建築物,基本可以保證房屋在大地震中不倒塌。採用隔震技術可以減少房屋建築物上部結構的地震作用50%-80%。而且「地震越大,隔震效果越好」
減震原理
減震,即建築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
建築減震(結構消能減震技術)是在結構物某些部位(如支撐、剪力牆、連接縫或連接件)設置耗能裝置(阻尼器),通過該裝置產生摩擦,彎曲(或剪切、扭轉)、彈塑性(或黏彈性)滯回變形來耗散或吸收地震輸入結構的能量,以減小主體結構的地震反應,從而避免結構產生破壞或倒塌,達到減震控制的目的。
打個比方,減震產品(阻尼器)就類似於汽車或者摩托車的避震器,能夠消耗或者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對建築的影響。
按阻尼器耗能機理不同,阻尼器可分為速度相關型阻尼器、位移相關型阻尼器和復合型阻尼器三大類。速度相關型阻尼器的耗能和速度相關,類似注射用的針筒推的越快,阻力越大。位移相關型阻尼器的耗能和位移相關,通常金屬類阻尼器都是位移型,金屬的形變越大,耗能越顯著。復合型阻尼器阻尼器是綜合了上述兩者的特性。
向你推薦震安科技(震安減震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減隔震示範基地,小巨人企業,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
『伍』 國內哪些省份強制必須要做減隔震(隔震、減震)技術
1、JG/T 209-2012 建築消能阻尼器
2、JGJ297-2013建築消能減震技術規程
3、 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4、DBJ/CT105-2011 TJ屈曲約束支撐應用技術規程
5、GB 20688.3-2006 橡膠支座 第3部分_ 建築隔震橡膠支座
『陸』 國內的減隔震(隔震、減震)技術有哪些知名專家
1、JG/T 209-2012 建築消能阻尼器 2、JGJ297-2013建築消能減震技術規程 3、 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4、DBJ/CT105-2011 TJ屈曲約束支撐應用技術規程 5、GB 20688.3-2006 橡膠支座 第3部分_ 建築隔震橡膠支座
『柒』 建築結構丨減隔震到底怎麼做
是否對方公司是隔震裝置產品的公司,你去負責隔震設計?這是一類專業公司,近年來在做加固或者建築產品的一些公司在推行這個,以屈曲約束支撐為代表,附帶也引進了隔震支座等。
說實話,就我們國內的設防烈度,一般建築其實用不著隔震(7-8),就算在日本(基本都是9度區),採用制震隔震的房屋也不多。但汶川地震後,經過大量的宣傳(或者說忽悠),好像這也成了一個產業,成為建築結構業不多的設備產品。很多供應商還會告訴你採用減震隔震產品後會節省投資(這個帳不知道怎麼算),你如果去,就是做這個工作的,把隔震方案納入結構方案。
『捌』 減隔震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德新防震-地震伴侶-體驗平安世界
轉變防災減災思路,提升減震防災實力,打造韌性城鄉建設-減隔震一體化合成技術-抗風抗拉裝置/滑板隔震支座/防震避震工程設計。地震時,主動滑移防止被動切割破壞及地震能量上傳破壞。同時增加減震自動控制與平衡自動配重,使建築物不但抗震而且抗風,防止建築物傾覆力放大而產生晃動。提升建築物整體防災能力。
『玖』 建築(隔震、減震)減隔震技術相比傳統抗震技術有什麼優勢
傳統抗震理論中的耗能部件通常為樑柱結構節點以及結構之間布置的支撐構件。雖然其分析簡單、概念清晰、使用廣泛,但在實際上,這種耗散地震能量的方法是將結構主要的受力構件推到了產生破壞的最危險的前線。根據傳統的抗震設計理念,在地震作用中結構體系中可以出現部分破壞,但是地震是隨機產生的,通過選用部分地震波進行結構整體的試算這不代表在實際情況下的地震反應過程中可以將結構即將出現的損傷與破壞估計准確。尤其在房屋建築越建越高,越建越大的今天,當發生了罕遇地震情況下,結構主要受力構件的損傷,由此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不僅財產有所損失還會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傳統的抗震理論認為,為了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往往採取加大結構截面與提高材料的強度等級,增加結構的剛度,但在地震作用時結構的剛度越大,產生的地震力也會越大,同時浪費材料使得建築造價昂貴還會減少使用面積。
新型的消能減震體系就是在結構中的特定位置安放有非承重的消能裝置,在地震發生過程中這些特殊的裝置便可改變結構的動力響應,同時阻尼器伴隨著結構產生的相對位移便可產生消能減震的作用,消耗振動能量。如果地震比較劇烈時,阻尼器還可以先於結構產生破壞從而吸收了大量的地震能量,避免結構中重要的受力部分如樑柱節點等構件產生損傷從而提高結構的安全儲備。而且因為消能減震裝置為非承力構件,在發生損壞後方便檢查、修理與替換。因為消能裝置不是以提高結構的剛度和強度為目的,這樣結構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更加合理,整個結構造價也會比傳統的降低不少,成為高層建築中重要的抗震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