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比較成功的品牌營銷案例可以借鑒的
1、杜蕾斯感恩節」十三撩」文案
杜蕾斯已經成為熱點營銷的代名詞,而2017年感恩節,杜蕾斯一次性調戲了13個品牌,包括綠箭、德芙、士力架、宜家等,被撩的品牌們也紛紛機智回應,立即成為火熱的話題營銷。
這種品牌互相調戲的方式其實很常見,但是每一次都能引爆市場,關鍵點就看文案能不能撩倒大眾對品牌的那個「嗨點」。
2、扎心了老鐵!網易雲音樂扎心地鐵文案
2017年3月,網易雲音樂把APP上點贊數最高的數百條樂評印滿了杭州市地鐵1號線和整個江陵路地鐵站,紅底百字簡直搶眼。這些文案條條走心,讓人留下深刻的影響。
這種由用戶的UCG產生的內容,一直是市場的經典玩法。而知乎的全部內容,不都是如此嗎?在APP運營推廣中,值得借鑒。
3、小朋友畫廊,」1元最美公益」
8月29日一早,朋友圈在一個晚上全部淪陷,大家紛紛在購買自己的畫作做屏保。這些從小自閉症朋友的繪畫著實驚人,風格不同,大家可以通過微信購買,非常便利。
當公益與小朋友、藝術掛鉤,沒有道德綁架,而且具有個性化;1元購畫,參與門檻低;以朋友圈的平台,容易形成從眾心理,取得刷屏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活動由騰訊公益牽頭,具有品牌背書。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得到激發,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據達到了初步設定的1500萬的目標。
4、芝麻信用地鐵長長長文案
6月6日芝麻信用在上海地鐵投放了一組長廣告,形式非常新穎,被譽為壓到鍵盤的文案,腦洞極大。
② 合作營銷的案例
60年代中期,美國的馬克威爾牌咖啡在日本先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樣品派送,共送出咖啡樣品1800萬份,派送辦法是把咖啡樣品封在一斤裝的麵包包裝內。
第一次派送時間是1965年3月~5月。馬克威爾牌咖啡的生產廠家與日本第一屋制麵包公司合作,把咖啡樣品夾在1斤裝的麵包包裝內,送出了200萬份樣品,范圍遍及日本全國。結果麵包銷量和咖啡銷量都有驚人的增長,使得日本其他麵包公司紛紛要求參加派送。
第二次派送時間是1965年10月~1966年1月,共4個月。馬克威爾牌咖啡的生產廠商與日本7個地區的7家麵包公司合作,其中6家麵包公司是:東京第一屋制麵包公司、大阪的神戶屋制麵包公司、名古屋的敷島屋制麵包公司、福崗的糧友屋制麵包公司、仙台的虎屋制麵包公司、札幌的羅巴麵包公司,7個地區共送出樣品600萬份。
第三次派送是在1966年秋季。除第二次派送樣品的7家麵包公司外,新增加了靜崗地區的惠比壽制麵包公司、新瀉地區的鬱金香食品公司、福井地區的富士麵包工業公司。10個地區的10家麵包公司共送出樣品1000萬份。
這一系列合作營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體表現在:
1.馬克威爾牌咖啡銷量猛烈上升,過去不賣咖啡的麵包店都開始代銷該產品,並把這種咖啡陳列在主要的、正面的貨架上。
2.麵包店因銷售附帶了咖啡樣品的麵包,生意特別好。
3.麵包工廠的業務量因此增加了35%,派送結束後,這種業務量仍持續了較久。
4.消費者品嘗樣品後,才知道馬克威爾牌咖啡是最好的,從此改變了消費習慣,認牌購買馬克威爾牌咖啡。
③ 結合整合營銷的理論,分析一個品牌能夠很好運用整合手段的案例
10分1500字 你也真黑的.
湯姆·鄧肯與桑德拉·莫里亞蒂將整合營銷界定為:「經營有利品牌關系的一種交互作用過程,通過帶領人們與企業共同學習來保持品牌溝通策略上的一致性,加強公司與客戶、其他關系利益人之間的積極對話,以及推動增進品牌信賴度的企業任務。」
他們認為,營銷最初便是一個整合的概念,致力於集中全力滿足客戶需求,整合營銷不過是在一種全新的市場環境下回歸到營銷的源頭罷了。其實,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早期著作中便已提出,真正的營銷應該是公司整體的努力,是一個從客戶觀點出發的全方位事業。
湯姆·鄧肯與桑德拉·莫里亞蒂關於開展整合營銷的必要性,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把握品牌信息的主動權。湯姆·鄧肯與桑德拉·莫里亞蒂認為很多公司都忽略了以下真相:真正的品牌其實是存在於關系利益人內心之中,雖然公司擁有品牌名稱和商標的所有權,但是品牌的真正擁有者卻是關系利益人。關系利益人會自動整合有關品牌的諸多信息,從而形成他們與品牌的關系,而關系利益人對品牌的支持度累積起來,便構成了品牌資產。溝通是整合營銷的生存要素。倘若企業自己不實現進行品牌信息的整合,那麼就將決定權讓給關系利益人,令自己陷入被動。
(2)保證品牌溝通策略的一致性。企業每個部門和每一項職能都負有對外溝通之責,因為企業所作出的每一件事甚至沒有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會傳達出某種品牌信息,進而促進或者削弱品牌關系。因此,對不同部門與職能的對外溝通進行系統性整合便顯得尤為必要。
(3)經營關系利益人的互動網路。品牌溝通的目標對象不只是客戶,還包含員工、供應商、媒體、政府官員、特殊利益團體,甚至競爭對手。並且,這些關系利益人之間已不是傳統的「從原料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到客戶」那樣的直線關系——價值鏈,而是交互影響、彼此依賴的非線性關系——價值范疇。客戶接受品牌信息的渠道,不只來自於企業,同時也包括許多其他的來源。品牌即存在於關系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於是,營銷不再只是關心企業與客戶二者之間的關系,而應經營所有關系利益人的互動網路。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湯姆·鄧肯與桑德拉·莫里亞蒂提出了十大整合營銷策略:(1)創造並培養品牌關系,而不是只注重商品交易;(2)重視所有的關系利益人,而不是只注重客戶與股東;(3)保持策略一致性,避免品牌信息的分散;(4)創造有意義的互動關系,而不是利用大眾媒體自說自話;(5)推廣企業願景或使命,而不是只強調產品的特點;(6)採用自主性企劃,而不要受制於上一年的舊計劃;(7)採用跨職能的企劃與監督,而不是單一部門的企劃與監督;(8)注重核心能力的培養,而不只注重傳播方法的專業與否;(9)選擇與整合營銷代理商合作,而非提供全面服務的傳統營銷代理商;(10)建立與經營資料庫以維系現有客戶,而不只一味爭取新客戶。
其中,前三個與企業認識有關,中間四個與執行策略有關,而最後四個則與組織結構有關。首先,企業從上到下,尤其高層管理人員,都要達成共識,認為品牌關系的建立比商品交易更為重要,同時還要認識到建立關系的對象不只是客戶,而是所有的關系利益人;其次,實施整合營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品牌信息整合、互動媒體、企業願景及其自主性企劃等手段來整合品牌信息;最後,需要通過跨職能管理、核心能力培養、建立客戶數據資料以及與整合營銷代理商合作,為整合營銷的實施提供組織保證。
④ 整合營銷案例有哪些
說一下從小吃到大的衛龍辣條
近年來經濟形勢的動盪,食品行業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回各種產品的銷量答不斷劇減,利潤下滑。尤其是三鹿奶粉、地溝油等事件之後,人們對於飲食健康的注重,對於食品的品質要求也開始越來越高,零食也漸漸變成了垃圾食品的代名詞。
但是如今小食品界卻出現了一個奇葩,就像是開了掛一樣,銷量不降反升,而且從「垃圾產品」的光榮代表迅速躥成了「食品界第一網紅」,這么反常的現象不得不讓人其他同行們驚掉了大牙。
衛龍辣條的成功在於其網路上整合營銷的成功,論壇上腦洞大開的段子,微博上讓人捧腹的表情包,以及敢於模仿、創意無限的電商網站,如此順應互聯網思維的創意營銷不但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而且還引爆了廣大網友的G點,從而形成一種熱門的話題和大信息時代的人們追求新奇獨特的關注點。並且平時網路上關注這些信息的群體也正好是他們的主要消費者,投放信息的定位十分的精準和明確,在不斷增加品牌曝光度的同時引導潛在的消費者關注他們的產品,最終轉化成了實際的銷量。
⑤ 有什麼好的內容營銷成功案例可以借鑒一下嗎
這得看你做什麼行業的,別人的未必適合你。這個最好還是找家專業的外包公司來做,比如文軍營銷
⑥ 什麼是內容營銷有沒有內容營銷案例分享
有一天,一位老同學問我在做什麼工作?我說做內容營銷。他撓撓頭很懵懂地接著問:內容營銷是個啥?我一下子難住了,還真不好回答,於是硬著頭皮給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時候你會在朋友圈中看到一段很火的視頻,講述的是一名農村大學畢業生初到上海找工作的故事。由於無依無靠,整個過程很辛酸,跑了很多家公司。因為不熟悉路,他每次都利用網路地圖進行導航、查乘車信息、查看附近的住宿等等。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心儀的工作,然後打電話回家,哭著跟卧病在床的老媽說了這一切。老媽很心疼,問他,在那邊人生地不熟的,認識路嗎?他說,放心吧媽,我用網路地圖,很容易就找到地方,您在家安心養病吧。 我跟老同學說,這就是一個內容營銷的例子。整個視頻看起來是很感人的,你不會感覺到它是個廣告(就算知道是廣告也還是那麼感動),由於「感動了上億人」,已在朋友圈瘋轉,這則視頻的傳播效果就達到了。另外,在其中植入了網路地圖的信息,它的品牌曝光目的也達到了。整個過程中,視頻作為內容很吸引人,又巧妙地植入了品牌信息,「內容+營銷」就是這么來的。 老同學聽完之後,眼睛一亮,大叫一聲「噢!我懂了!」。
我舉那個例子只是為了敷衍他,但是他卻傻乎乎地自以為很有慧根,又弄懂了一個行業。如果你是做內容營銷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這么膚淺的水平。 其實每當有人問你是做什麼的,他們想聽的不是你的職位是什麼,更不是你的行業是什麼,而是你平時都在做些什麼。上面提到的例子只是籠統地勾勒了內容營銷的結果而已,從業人員更應該關注的是背後導致這個結果的操作過程。
外行看熱鬧,內行製造熱鬧。那麼,做內容營銷到底要做哪些東西呢?下面大體上按順序來梳理一遍:
1、找到利基市場 利基市場指那些被市場中的統治者/有絕對優勢的企業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或者小眾市場。 以上是網路對利基市場的解釋。通俗一點說,利基市場就是屬於你的市場,就是你當老大的一塊地盤,著這塊地內,你說了算。 為什麼要找准利基市場?為的就是避免太多的正面競爭,免得最後勞民傷財的同時搞得自己遍體鱗傷,啥好處也撈不到。一頭鑽進熱門行業然後幻想著脫穎而出是很傻很天真的。 確定利基市場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競爭度分析。可以用得上的免費工具有搜索引擎的統計分析工具、微博分析工具和行業報告。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是先想到要做某個行業再利用這些網路工具去進行競爭分析的。
2、人物角色分析 人物角色的分析就是研究用戶需求的過程。你做的買賣不可能只服務於一類人,用戶一定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在你這里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根據性別來分,男性用戶和女性用戶對你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就不一樣,要有不同的內容去引導這兩類人。 每一種人物角色都代表了一種需求類型,所以你在這一步要做的其實就是把這些需求進行分類,把各種類型的用戶關心的話題找出來,作為內容規劃的參考依據。
3、內容規劃 把要做的內容先規劃一下才不會迷失方向,它就像一個地圖一樣指引你該做什麼樣的內容。內容規劃表的項目裡面至少應該包含三個維度:人物角色、購物階段和內容形式。以下是一個示例: 內容規劃是階段性的,執行過程中可能還需要進行調整。
4、內容製作 前面的幾步完成之後,接下來才輪到埋頭苦乾的內容製作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持續性的,花的時間最長。通常文字內容是最基礎的內容,在文字基礎上可以演變出多種內容形式,內容製作和內容發布通常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的,在一個計劃裡面,內容製作應該比內容發布超前很多,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控制發布節奏。
5、內容發布和推廣 做好的內容之後不是發到自己的渠道上就行了,通常需要發布到第三方平台進行推廣,把客戶吸引到你的平台上來。比如做好一篇新聞稿之後,通常會通過「優度網」投稿到知名的行業網站、門戶網站,進行流量引導或者品牌曝光。 需要注意的是,內容的輸出是有節奏的,不是做好了一大批內容之後就成批推出去,而是要試探性地進行推送,且推且觀察,就像調兵遣將一樣。
6、監測和跟進 監測內容營銷的投入產出一直是個難題,從一些硬指標來看只能評估出片面的效果。但是沒有指標就沒法監測和分析,所以硬指標還是要有的。常見的硬指標有流量、品牌詞指數、跳出率、評論量、轉發量、點贊量等等。硬指標只是表層的數據參考,不能全信,有些更深
⑦ 有哪些腦洞大開的跨界營銷案例
跨界營銷是指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偏好的消費者之間所擁有的共性和專聯系,把一些原本屬毫不相乾的元素進行融合、互相滲透,進而彰顯出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方式,並贏得目標消費者的好感,使得跨界合作的品牌都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營銷。
①「跨界而來」大眾旗下Cross Polo②杜蕾斯
說起跨界,「杜杜」杜蕾斯是個繞不過去的檻,對於熱點每次把握之精準反應之快,今天舉幾個在微博之外的案例。
⑧ 內容營銷成功案例有哪些
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
說到近幾年的熱詞, IP 絕對算是其中一個,從食品到交通,從影視到媒體,都在積極地進行 IP 營銷。 IP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還可以是普世價值觀、社會心態和精神內核。而品牌進行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無非就是兩種形式:創造 IP 和與熱門 IP 合作。
熊本熊
說到近幾年的熱詞, IP 絕對算是其中一個,從食品到交通,從影視到媒體,都在積極地進行 IP 營銷。 IP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甚至還可以是普世價值觀、社會心態和精神內核。而品牌進行以 IP 為中心的內容營銷,無非就是兩種形式:創造 IP 和與熱門 IP 合作。
在後期的推廣工作中,熊本熊逐漸被日本人民所熟知。當各式各樣的熊本熊表情包席捲了我們的朋友圈、微博時,說明熊本熊已經開始被中國人民所熟知。實際上,熊本熊本來沒有任何錶情,這就賦予了人們的遐想空間,激發了網友的表情包創作熱情。
產品即內容
一方面,在這個消費升級的時代,品牌營銷以消費者為中心,而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越來越側重於產品的體驗、情感附加等,這就需要品牌在研發的後期,進行推廣時所需要考慮的,好的產品體驗自然是能夠加上不少分,而正確利用內容來進行傳播,又是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好的營銷以優秀的產品為基礎,產品即內容,好的產品想要激發消費者的情感並不是什麼難事。
結語
在信息大爆炸的浸提,單純依託渠道投放、硬廣展現已成過去,優質內容傳播早已成為品牌營銷的主流趨勢。而說到內容營銷,真的就是敲敲鍵盤,發布出去就可以了?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除了內容要優質之外,擊中消費者的內心情感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⑨ 跨界營銷的中國案例
2007年中國最成功的跨界營銷:
創維華帝——入選2007年度十大營銷事件第一位!
跨界營銷實現1+1〉2
2007年的跨界營銷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創維及華帝。一個彩電品牌和一個廚衛品牌聯手,共同投入巨資啟動了「新農村影院工程」,雙方的合作成功實現了1+1〉2,最終獲選本報2007年十大營銷事件。「新農村影院工程」分赴全國600個縣4000個鄉,為八千多萬到一億農村居民放映電影,為創維和華帝在三四級市場奠定了品牌基礎。此外,借兩大品牌合作的機會,創維和華帝還進行了營銷渠道的創新,開始試行渠道共用。在山西、廣西等地的華帝專營店,已經開始有創維彩電的展示和銷售,創維的渠道也開始銷售華帝的產品,雙方還聯手在這些城市展開團購等活動。
創維董事局主席張學斌在「2007年度中國十大營銷盛典」上表示,這種合作產生的效果已遠遠超過了預期。在三四級市場的銷售非常快,並實現當場銷售。「在一個縣城,一個小的客戶一年銷售100萬,或者是幾十萬。但是我們在活動的兩三天可以銷售30萬或50萬。」華帝股份董事長黃文枝也表示,兩個企業本身不同(行業不同),不存在矛盾,合作後的業績、以及整個方法,雙方都很認同,未來雙方的合作空間非常大。張學斌則進一步表示,在上游的供應、以及產品方面都有合作空間。
廣東省廣告公司副董事長執行創意總監丁邦清認為,創維與華帝的合作可謂「合算」。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但是有兩個致命的弱點,第一人均消費能力低於城市,第二人口的密度低於城市,所以在投入產出方面可能不劃算。創維和華帝合作互相擴大影響,互相藉助對方的資源。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李光斗則進一步提示企業,以往的失敗例子說明,跨界營銷最主要像婚姻一樣,要「門當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