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食用菌怎麼銷售,一般走什麼銷售路線,謝謝
食用菌銷售方式很多,市場銷售,批發,酒店配送,供應超市。交售給食用菌加工廠等等,至於走什麼路線,應該根據你的種植數量和銷售能力來確定。
B. 食用菌行業的網路營銷是不是該轉變了,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站、B2B網站哪一個更有錢賺
現在的食用菌他的價值還是處於被大眾認知當中,不行我們其它蔬菜,像苦瓜,你火氣大,醫生都會讓你多吃點。所以,移動互聯網是比較符合現代人的銷售方式。容易查詢,容易聯系
C. 種植食用菌怎麼眾籌
種植食用菌眾籌可以參考餐飲店鋪眾籌的方案,餐飲店主要經營權歸發起人所有,投資人可以幫助宣傳產品和提出經營意見,種植食用菌歸發起人負責,其他投資人可以提供資金和銷售渠道的幫助實現共贏,按照合同分配利潤。
D. 如何才能加快發展我國食用菌產業
(1)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樹立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
我國的食用菌產業要逐步形成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潛力為前提,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以優化品種結構、調整生產布局、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以不斷加大科技含量、強化體系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為保證,穩步擴大生產規模,逐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努力提高加工、包裝水平,加快食用菌產業化、標准化和市場化步伐,積極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逐步形成集約經營、規模發展、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2)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協調、指揮作用,完成「十個轉變」
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使食用菌業由無序向有序轉變,加強宏觀調控與產業合作,達到優勢互補,形成整體合力,與國際市場接軌;由產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加快品種更新,提高生產的科技含量與加工水平;由耗費林業資源向利用秸稈型轉變,即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轉變,以充分利用我國的秸稈資源;由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注重產業分工與協作,把一部分人財物力量解放出來,充實壯大科研力量;由使用傳統的低產劣質菌株向優質高產菌株轉變,提高單產,適應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由單一、普通的栽培品種向傳統品種與名優特品種共存的多元化轉變,按照市場運行規則,形成合理的品種結構與區域布局;由一年單茬栽培向多茬栽培、周年生產、反季節栽培轉變,提高設施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緩解市場旺淡;由單純地搞生產向生產、加工、流通一起抓,大力推進產業化進程;由粗加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由局限的地區市場向多元化國際市場轉變,與國際慣例和行業游戲規則接軌。
(3)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及時解決制約因素;搞好培訓,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要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開發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食用菌系列新品種,研製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真正形成一批帶動整個食用菌發展和在國內外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優質品種,並針對生產出現的制約因素進行科研攻關。同時要搞好技術培訓,推廣先進、實用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分期分批地對菌種生產人員、質檢人員、管理人員、農民示範戶等進行培訓,建成一支多層次、結構合理的食用菌專業技術隊伍,形成縣、鄉、村暢通的食用菌生產技術推廣網路,因地制宜地推廣發展新的、適用的栽培模式。
(4)強化監管力度,凈化行業市場,嚴把菌種質量關,確保菇農利益
各級政府和生產單位要認真貫徹《種子法》和《全國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結合當地實際,會同科研部門盡快制定出地方性法規,對當地食用菌產品及菌種生產進行監督檢驗,對菌種生產、經營單位要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實行審批制度,建立嚴格的菌種標簽制度,以提高對食用菌產品質量標準的認識和全面監控能力。嚴格生產程序標准和市場准入制度,切實把菌種生產和市場管理納入農業行政執法范疇。清理整頓、停辦整改一批不合格的菌種廠,保證優良菌種的選育、提純、保藏,這是食用菌良性循環的先決條件,使菌種生產步入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
(5)充分發揮食用菌有關組織和協會的橋梁、紐帶和信息源作用
協會要進一步溝通政府與民間聯系,積極反映生產經營者的要求,為政府的相關決策當好參謀;協調產銷關系,促進科技與生產結合;組織技術交流與公關,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擴大信息交流,加快信息網路建設,搞好信息服務,解決因信息不暢而影響物流、影響效益的瓶頸問題,實現區域性的網路營銷和資源共享;加強菌種監督與管理,保護生產者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強化省際、國際交流與合作,同國際食用菌有關學會和組織建立密切的聯系,把握國際動態和行情。
(6)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推進標准化生產,重視產品質量和品牌包裝,建立以市場引導生產的產業發展運行機制
要重視市場調研,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制定產品的主攻市場、主次品種和主攻品牌,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是促進食用菌生產優質化、專業化的有力支撐。採取「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走「公司+農戶」的發展道路,積極推進規模經營。抓好一個龍頭企業,就會帶動一個系列;建起一批龍頭企業,就會帶起一片基地和一方經濟發展,就會拉動一方食用菌行業的升級。要按照市場需求,盡快建立起包括食用菌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在內的質量標准體系,使食用菌產加銷各環節都有統一的標准和技術規程,逐步與國際標准接軌。抓好食用菌的無公害生產,既要對食用菌的生產環境進行評價認定,確保凈化源頭,又要嚴格控制生產過程,加強對添加劑等投入品的管理。要大力推廣環保型投入品的使用,加強產品質量的全程監控,加大檢驗檢測力度,積極引導生產基地和經營企業搞好產品自檢,保證產品質量,確保食用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要加快食用菌專業市場建設,建成食用菌產品的集散中心,推動生產發展,促進產品流通,最終實現以市場引導生產的產業化發展運行機制。加快低水平的小生產模式改造,形成合力,實現與大農業並軌,與國內、國際大市場對接。
E. 種植什麼食用菌市場較好,食用菌怎麼找銷路
國內各地市場對於食用菌品種的需求是不同的,應該根據當地市場需求或者你的銷售渠道來決定品種。建議先調查市場。
F. 廣西梧州市種植食用菌怎麼樣找銷路
目前食用菌銷售渠道主要有菜市場,酒店,超市,各大食堂。加工廠等等。你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適宜的銷售渠道去進行推銷。
G. 食用菌養殖銷售渠道哪裡
銷售渠道主要有幾個,市場批發零售,酒店采購。超市銷售,食用菌加工廠收購,深加工收購。
H. 當前,我國食用菌產業主要存在著哪些問題和不足
(1)科研滯後,產品檔次低
有些地方科研滯後於生產,科研脫離於生產,關門搞科研,埋頭抓生產的現象仍然突出,使育種水平、栽培技術仍停留在較為原始的水平上,忽視了知識的更新和品種的改良,總產量上去了,但轉化率低,品質不優,加工水平低,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差。
(2)分散發展,無序經營
很多地區的食用菌業是以農民自發生產經營為基礎的,因此缺乏根據當地資源合理配置的區域化布局,缺乏統一協調和宏觀調控手段。一些政府部門為了短期出成績,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規模,不顧當地資源和氣候、技術條件和市場適應能力,結果造成轟轟烈烈上馬,又無聲無息下馬,使農民怨聲載道;在流通領域內,無穩定暢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的經營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服務,使產供銷不能很好地銜接。有些地區,這種盲亂無序的狀態尤為突出,你搞什麼品種,我也搞什麼品種,你在哪裡收購,我也緊隨其後,你爭我搶,一會兒相互抬價,一會兒又互相壓價。產品多了就疾聲呼呼大砍特砍,產品少了就鼓動農民大上特上,結果搞得商家或大哭大笑,或兩敗俱傷,菇農也終日惶惶,不知今後種什麼好,最終受害的還是菇農。
(3)沒有標准,缺乏品牌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長期以來,有些地區的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術落後,產品沒有採用國際通用標准,也沒有建立自己的行業標准體系。人們只為關心產量多少,產值多少,卻忽視了轉化率和加工產品質量、檔次的提高。產品如此,技術、菌種、物資、設備、生產同樣缺乏標准。大量的劣質產品充斥市場,僅有的優質品又缺乏品牌包裝和保護,品牌意識的淡漠,加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欠缺,假技術、假信息、偽劣菌種、偽造設備充斥市場、魚目混珠、屢見不鮮,致使技術密集型的食用菌業,其科研卻在低水平上徘徊。我國加入WTO後,這種現象的解決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4)缺乏行業合作和產業龍頭
行業內部以自我為中心,各自為政,不講配合,形不成拳頭,形不成合力。重復科研,重復生產,競相比價,互相拆台。據統計,全國現有大大小小幾萬個菌種場,上萬個加工廠,這樣一個龐大的隊伍沒有核心、沒有標准、沒有規劃、沒有管理,菌種及產品質量低劣可見一斑,必然會出現坑農害農等欺騙行為。這種欺騙行為在菌種出售、技術推廣、產品回收等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究其原因,作者認為是當地缺少主管部門的管理和龍頭企業的主導,造成科研膚淺、生產分散、競爭無序、管理混亂。由於企業不佔核心主導地位,技術創新遲緩,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產品深加工上不去。
I. 菌有幾種銷售模式,有幾種賣法
食用菌行業不同生產經營模式的特點
(1)傳統農戶生產模式
傳統農戶生產模式仍然是我國食用菌主要生產模式,主要特徵是千家萬戶各自以「手工作坊」的方式進行種植。由於菇農的素質和栽培條件不一,生產的產品單產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供應一般局限於固定的時間和季節,較難實現全年供貨;同時受銷售渠道限制,只能短距離銷售,市場競爭力較低。
(2)公司+農戶生產模式
在公司+農戶生產模式下,企業為農戶提供菌種、栽培技術支持,向農戶按協議價格收購產品,並負責產品的最終銷售;農戶則負責食用菌的種植,並按協議價格出售給企業。該種模式的優點是基本形成產業化格局,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但仍難以克服產品質量穩定性差、供應存在季節性等缺點,在生產的標准化及產品質量控制上無法滿足市場要求。
(3)工廠化生產模式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具有現代農業特徵的產業化生產方式。其採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利用生物及工業技術控制光、溫、濕、氣等環境要素,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組織高效率的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實現食用菌的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周年化生產。工廠化生產實現了不受區域和季節變化限制的食用菌周年生產,產品可全
年均衡生產和供應,產品品質高、產量穩定。食用菌生產除需具備農業知識外還涉及其他多學科知識,如微生物學、遺傳學、生態學、栽培學、氣象學等,而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此基礎上還需具備製冷、機械、建築、保溫等工業技術,並應用農業企業化管理方式,屬於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生產模式。與其他兩種模式相比,工廠化生產模式具有以下優勢:
① 生產效率更高。工廠化生產採用瓶栽或袋栽方式進行,生產過程實現機械化,生產的機械化進一步推動生產的標准化,從而實現產品品質和產量的穩定提高,在同等條件下,工廠化生產的效率比傳統模式高出約40 倍
3。另外,傳統生產模式的產量會受氣候等因素影響而變得不穩定,而工廠化生產模式產量穩定率平均可達90%以上,遠高於傳統生產模式。
② 更有利於保障食品安全。工廠化生產便於建立無害化食用菌雜菌感染和病蟲害的防治體系,便於對原輔材料進行檢測和選擇,便於對生產環境的檢測和監控,在產品安全衛生品質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目前,少數技術水平高的工廠化生產企業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葯,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要求。
③ 產品質量更高、更穩定。工業技術的應用,使得工廠化生產中的菌絲體和子實體所處的環境基本一致並且穩定,為生產出品質高的產品奠定了基礎。由於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生長環境可控,生長需要的溫、光、水、氣、營養需求等均能定量化,因此工廠化生產出的食用菌的產品質量穩定可控。而傳統生產模式生產的產品的高度、含水量、菌柄的粗狀、菌帽的大小等無法達到統一,產品品質也不夠穩定。
④ 能實現周年化生產。工廠化生產環境可以進行人工調節,不受氣候影響,因此工廠化生產可以實現周年化,能夠常年穩定地供應市場,有利於公司銷售和客戶的穩定,同時有利於保持客戶對公司品牌忠誠度。
⑤ 產品附加值更高,效益更好。由於產品優質、安全、無公害,周年化供應,產品容易受到消費者青睞,便於建立良好的專業品牌,為企業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
⑥ 具備良好的可復制性,可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理論上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生物菌種具備無限繁殖的能力,沒有嚴格的地域限制,因此企業只要具備廠房、設備、資金等條件,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