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市場營銷主編馮志強

市場營銷主編馮志強

發布時間:2021-08-20 17:16:47

『壹』 大亞灣北部地區工程地質特徵

李植庭1鍾廣見2黃家堅2

(1.廣東省台山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第一作者簡介:李植庭,男,1966年生,1987年畢業於湘潭礦業學院地質系,現工作於廣東省台山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一直從事於工程地質工作。

摘要利用旁側聲納、淺層剖面探測等物探方法對大亞灣北部地區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勘測,發現本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具有淺層剖面記錄清晰,反射特徵明顯的典型性特徵。確定了三個反射界面R1、R2、R3,進行全區的追蹤閉合。R1界面特徵穩定,為強振幅的連續反射,除局部有沖蝕外,界面平直;R2振幅較強,連續性較好,有輕微起伏;R3為起伏變化較大的強振幅反射界面。測區底質基本屬於砂質粘土。

關鍵詞大亞灣工程地質旁側聲納淺層剖面砂質粘土

1區域概況

1.1地理位置

研究區位於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當地經濟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東聯碼頭靠近海岸,在大亞灣的北部(圖1,馮志強等,1996),在鵝洲島北東部,港口泊位區在南海石化項目地點的南東部大約2km地方。

1.2地形和水深

大亞灣北部地區從海岸線往外,20~200m之間,標高在-10m以上。島的西部海灘平緩,水深為4~5m。

東聯碼頭位於大亞灣的北海岸。從澳頭河口至Fan He港,海岸線可以劃分為以下三段:①泥質岸線,從羅望角至岩前村;②礫砂和礫質岸線,從岩前村至李霞村;③砂質岸線(組成了海角和海灣),從李霞村至Fan He港。沿岸一般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台地、沖洪積平原和砂堤等。

1.3氣象和水文

根據霞涌氣象站得到的1992年1月至1993年1月數據,以及本次觀察的數據,盛行風主要為ENE—E方向,頻率為26%;下一個盛行風為SSE—SSW方向,頻率為22%。根據惠陽氣象局提供的數據,當地氣候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受一股冷空氣流影響,在春季盛行近北風。當受強冷空氣流影響時,風速可達布倫福特5到6級,最大可達8到10級。在夏季和秋季,當受季節風影響時,盛行偏南風。當遇上熱帶風暴時,最大的瞬時風速(在3秒之內)可達40m/s。在5月和11月為台風季節,平均每年有11個台風天,最多一次記錄是1年達到26個台風天。

圖1區域位置圖

Fig.1Regional location map

最高氣溫為38.5℃,最低氣溫為0.7℃。在灣內每年平均氣溫為22.4℃和23.1℃。氣溫從4至6月增加很快,平均每月可增加大約3℃;氣溫從10至12月降低很快,平均每月可降低大約5℃。

平均最熱月份的平均相對濕度為86%;平均最冷月份的平均相對濕度為74%。

年最大降雨量為2646.2mm,年平均降雨量為1989.4mm,在一天中最大降雨量為490.3mm。

年平均有霧天數為17天,在一年中最多的有霧天數記錄為35天,有霧天主要在10月和3月。

年平均閃電天數為85天,在一年中最多的閃電天數記錄為120天。

潮汐為不規則半日潮,理論最低潮為平均海平面以下1.02m。潮汐特徵(在理論最低潮以上的基礎上):平均高潮面為1.67m,最高潮面為2.86m,平均低潮面為0.64m,最低潮面為-0.24m,最大潮差為2.68m,最小潮差為1.03m。

陸地或島嶼擋住了大亞灣,除了在SE—E方向的位置,大亞灣是朝向南海。但從開放海面涌進的海浪在這個地區消散掉了。

大亞灣潮流是不規則半日混合潮,從開放的海面進入灣內遭受了重大變化。在潮流涌進灣內,由於海岸和淺海地形影響,淺水影響是明顯的。當潮流涌進灣內時,漲潮持續時間逐漸減少,漲落范圍增加。結果,灣內湧起的波浪每天產生四次高潮和四次低潮。灣內殘留的潮流受到地形和風向的影響,灣內殘留的潮流速度(1~10cm/s)少於灣外(10~26cm/s)。

1.4研究程度

2000年以前完成的工作、現有的數據和資料如下:

岩土工程勘察資料於1992年11月完成鑽孔104個。物探資料調查面積26.5km2,淺地層剖面探測於1992年7月完成65km。

水文資料(表1)

表1水文資料

2測量和放樣

2.1測量坐標系、高程基準面

坐標系: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採用大亞灣獨立坐標系,投影面為高斯平面。

高程基準面:採用理論最低潮面,該基準面與1956年黃海高程系的關系式如下:理論最低潮面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82m。另外,本次用水準測量方法聯測了國家Ⅲ等水準點新稔11,求得了1956年黃海高程系與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的關系如下: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高程值=1956年高程系高程值+0.1399m。

2.2測量方法

Ⅳ等GPS控制網的布設和施測

定位

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測量的定位採用DGPS方式進行,採用有GPS-RTK功能的GPS接收機,基準站設在NH2,它在測量船作業期間不斷向其發送差分信號。該方法的定位精度小於1m。

水尺設立及水位改正

採用NA2002電子水準儀按國家Ⅳ等水準的要求從BM2引測到米嶺村新GPS點NH3,然後引測至位於霞涌鎮附近的水尺1,位於東聯港區附近的水尺2和水尺3。

進行水上測量作業時,水位觀測每五分鍾觀測一次。

東聯港水工碼頭、調頭區、棧橋、海堤的水深測量採用水尺2及水尺3的水位數據進行改正。

地形測量採用GPS-RTK測量技術。東聯港水工碼頭的岸邊測至澳霞公路北側。

測量平面精度為10mm;高程精度為±2cm。

3數據採集和處理

東聯港區碼頭、調頭區及海堤的測線按50m×100m格網及25m×25m格網布置實施水深測量、旁側聲納探測及淺地層探測。50m×100m格網面積為1.734km2;25m×25m格網面積為0.467km2;岸邊陸域部分0.059km2,採用地形測量方法施測。

在野外作業期間,正值冬季,大亞灣海區通常吹3~4級的東北—東風,由於受到兩次寒潮的襲擊吹6~7級強風,測區內海況一般為輕浪,僅有幾天為中到大浪。測區潮位通常為0.5~1.5m,最大潮約為2.3m,最小潮約為0.6m。

3.1水深測量

水深測量採用挪威NAVTRONIC公司生產的NAVISOUND210型測深儀,換能器固定安裝在測量船的左舷,在大的測量船(騰龍3號)上,換能器吃水深度為1.1m,在小的測量船(惠東1036號)上,換能器吃水為0.4m。作業時工作頻率為220kHZ,量程設置為50m。測量的水深資料通過RS232串口傳輸到導航計算機並通過Hypack軟體與導航定位資料和波浪補償資料同時記錄,記錄時,每秒記錄9個水深資料,測深儀同時列印模擬記錄。記錄上的點由Hypa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方式控制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聲速校正和換能器吃水校正是把校正聲速值和換能器吃水深度值輸入測深儀,由測深儀自動完成。

聲速校正工作在每天作業開始前和工作結束後各進行一次,校正聲速值由聲速剖面儀(SVP)測得,作業期間測得的聲速變化范圍為1504~1515m/s,每天所採用的校正聲速值為每天作業前所測得的聲速。為了保證測深資料的可靠性,每天都進行測繩測量水深,把繩測得的水深值與同一點經過換能器吃水校正和聲速校正後測深儀測得的水深值進行比較。作業期間每天的校正聲速值和測深儀測深與測繩測深對比。

資料整理時,根據換能器和定位天線的平面位置關系,對換能器的位置進行了修正,修正公式為:

△X=sprt(a×a+b×b)×cos(α-θ)

△Y=sprt(a×a+b×b)×sin(α-θ)

式中:a,b為定位儀天線相對於測深儀換能器的偏移量,a為平行於船舷的偏移量,b為垂直於船的偏移量。

θ=arctg(b/a)

式中:a為測量船前進方向的方位角,由定位儀測得的前後兩點的坐標確定。

原始記錄文件中,每一秒鍾測得一個坐標值(包括84坐標和大亞灣獨立坐標)和十個水深值,以及記錄了相應的時間和涌浪改正。繪圖所採用的數據是根據繪圖比例要求的點距對原始記錄坐標進行取捨,並取出對應的水深、時間、涌浪改正,生成坐標文件。

原始記錄文件中的水深值是沒有經過潮位及涌(pitch heave and roll)浪改正,該兩項改正在內業資料整理時進行,根據每一個坐標對應的時間加入潮位和涌浪改正。潮位資料由觀測水尺獲得,波浪改正資料由涌浪補償儀測量並記錄在原始記錄文件中。

3.2旁側聲納測量

海底圖像掃描採用美國klein公司生產的klein2000旁側聲納系統,作業時聲納拖魚放置於作業船左舷水下,拖魚電纜釋放長度約20m,工作頻率選用100kHz,量程選擇:東聯進出港航道中心線及基兩側掃測量程為200m。採用數字記錄並列印監視圖像,記錄上mark點由Hyp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的方式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3.3淺層剖面測量

淺層剖面測量採用美國datasonic公司生產的SBP-5000淺剖面系統,作業時換能器放置在測量船右舷,水下1.4m處,工作頻率為3.5kHz,激發間隔為500ms,掃描寬度為100ms,採用模擬記錄,記錄上mark點由HYpack導航定位軟體按等距離方式控制列印,相鄰mark點之間的實際距離為50m。

在資料解釋過程中,依據所獲取的聲學圖像,結合東聯碼頭區本次的地質鑽孔進行地球物理解釋,確定各反射層的反射界面、各層的岩性,通過時深轉換,計算出反射層的厚度。時深轉換的速度模型及時深轉換尺。

單道地震剖面測量採用英國GeoAcoustics公司生產的Geopulse單道地震系統,作業時電火花震源,接收電纜均置於測量船左舷水下1m處,激發間隔1000ms,掃描寬度為125ms、相鄰Mark點距為50m。

4工程地質特徵

4.1水深測量

區內海底地形十分平坦,總體上是一個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單一水下斜坡,水深最小的在測區西北部,僅為0.30m,測區內水深最大的位於東南部,達5.20m;水深等值線呈北東向展布,以4.0m的水深線為界,本測區可劃分為西北、東南兩個區塊;西北部海底地形變化稍大,水深0.3~4.0m,平均坡降為2.7×10-3。東南部海底地形變化則相對平緩,水深4.0~5.2m,平均坡降只有1.0×10-3

4.2旁側聲納

根據旁側聲納掃測資料顯示,並結合測區內的鑽井資料綜合分析,測區內的海底障礙物及底質分布特徵如下:

在本區的中西部有一片寬約400m,長約1300m的珊瑚礁灘呈北東向展布,經鑽孔揭示,珊瑚礁灘的厚度達到3.40m,該礁灘在聲納記錄上特徵十分明顯,清晰。該礁灘是本區的主要障礙物。

本區的北部區域,表面沉積物為粉細砂到中粗砂,經鑽探揭示,砂層的厚度達到3.25m。

本區南部區域,表面沉積物由淤泥和砂質淤泥組成,經鑽探揭示,本區南部區域的肥粘土厚度均大於3.Om。

4.3淺層剖面探測

層序劃分

本區的淺地層剖面記錄大部分比較清晰,反射特徵明顯,但是局部區域,特別是DL6線以北的淺水區段,淺層剖面的記錄面貌及反射特徵則相對比較模糊。根據橫穿K4、K5、K6……K10井的DZ11剖面,劃分出R1、R2、R3三個反射界面,並從已知到未知進行了全區反復的追蹤、對比和閉合。

R1界面平直,特徵穩定,為強振幅的連續反射,在測區的西北部淺水區段缺失。R2振幅較強,連續性較好,界面起伏明顯。R3為起伏變化較大的強振幅反射界面,在測區西北部淺水區段(珊瑚礁灘區),界面特徵比較模糊,斷續,連續性較差;在測區東南部界面特徵則比較清晰,連續性較好,在淺層剖面記錄上局部以尖峰狀、灰黑色反射團塊特徵產出(圖2、3)。

圖2淺地層反射剖面特徵

Fig.2Reflecting feature of 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

淺層結構

底質:根據旁側聲納和淺層剖面資料顯示特徵,並結合測區內的鑽探所揭示的結果。本區西北部的底質為粉細砂到中粗砂;測區中、西北部有一寬約400m,長約1300m的珊瑚礁灘呈北東向展布;其餘區域的底質基本上為淤泥—砂質淤泥。

R0—R1層的厚度

該層在淺地層剖面記錄上為淺灰色的近水平層,岩性均一,變化小;據分析,該層屬於全新統海相沉積地層,經區內鑽井揭示,該層為淤泥—砂質淤泥,厚度2.85~6.15m。

層Ⅰ的厚度分布具有西北薄,東南厚的特徵,厚度等值線大致呈北東向展布。層I的厚度變化從本區西北角往東南角呈逐漸增厚趨勢,厚度最小的位於本區西北角和西南角,只有2.0m;厚度最大位於測區東南角,達到7.0m。本區的其餘區段,層I的厚度變化都較小,平均厚度均在3.0~5.0m之間。

R3界面的深度(風化殼頂面深度):R3界面深度變化范圍較大,為4.0~22.0m,總體呈西北淺東南深趨勢。本區西北部R3界面深度為4.0~12.0m;本區中部R3界面深度為12.0~18.0m;深度等值線呈近東西向展布;本區東南部R3界面深度為18.0~22.0m,並以零星的低凹、凸起形態產出。

圖3淺剖地震解釋剖面

Fig.3Sub-bottom seismic interpreted profile

參考文獻

馮文科等.1988.南海北部晚第四紀地質環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馮志強等.1996.南海北部地質災害及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

何廉聲主編.1987.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集.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

Engineering Geological Features On the North Part of Daya Bay

Li Zhiting Zhong Guangjian Huang Jiaji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y using geophysical methods of sonar and profiles,We have surveyed engineering geology in the north area of Daya Bay.We discovered three reflection interface:R1,R2,and R3.Reflection interface R1is a stable and flat surface;its amplitude is much strong and continuing.R2reflects a little unlation,a good continuing,and strong amplitude.R3reflects a very big unlation and great variation in amplitude.The seabed material is sandy clay.

Key Words:Daya Bay of South China SeaEngineering Geology SonarSubbottom seismic profileSandy clay

『貳』 北黃海中、新生代盆地的原型性質

李文勇王嘹亮王後金黃家堅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廣州 510760)

第一作者簡介:李文勇,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級高工,主要從事盆地構造與海洋油氣勘探研究工作。

摘要 根據最新調查資料並結合區域構造背景,通過盆地結構與控盆斷裂、沉降曲線類型、沉積相特徵、含油氣系統、地殼結構類型、大地構造環境以及圍區盆地類型等方面的綜合分析,探討了北黃海中、新生代盆地的原型性質。研究表明,北黃海盆地的原型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古近紀均屬於區域隆起背景之上發育的陸內斷陷盆地,可分別稱之為中生代陸內斷陷盆地和古近紀陸內斷陷盆地;新近紀則屬於坳陷型盆地,可稱之為新近紀坳陷型盆地。綜合考慮控制中生代與古近紀沉積的斷層的繼承性和差異性、沉積相帶和沉積中心的遷移性、沉積范圍的比較接近特點、自成體系的含油氣系統以及新近紀坳陷型沉積與前兩者的垂向疊置關系等,將北黃海中、新生代盆地確定為疊合型盆地。

關鍵詞 北黃海盆地 中—新生代 原型性質 疊合盆地

盆地是「在地質發展歷史一定階段的一定運動體制下形成發展的統一的沉降大地構造單元」(Lobkovsdy,1996);或者說盆地「是一定的地質時期,在獨立的地理區,於相對統一的構造環境中,有一處或多處沉積來源的沉積物所組成的沉積岩體」(Sengor,1996)。對盆地原型和盆地性質的研究是含油氣盆地分析和油氣勘探的基礎和關鍵,因此,近年來引起了眾多石油地質學者的廣泛關注。由於以往我國對北黃海海域的勘探程度低,缺乏有說服力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對北黃海盆地性質的認識僅停留在各種推測或理論假設的層面上。通過近幾年我國在北黃海海域這一油氣資源調查新區工作的逐漸展開以及針對北黃海盆地性質的多次專家研討,對北黃海盆地的認識不斷深化,但對北黃海盆地的原型及盆地性質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基於近幾年作者對北黃海盆地構造幾何學、運動學、沉積學以及構造演化特徵等研究成果和認識,本文對北黃海盆地中、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原型特徵及其時空疊置關系等進行研究分析。

1 地質概況

北黃海盆地位於中朝板塊東南部,歷經多期構造運動(馮志強等,2002;李乃勝,1995),形成多旋迴的構造-沉積組合(包括中生界的上侏羅統—下白堊統、古近系的始新統和漸新統以及新近系),盆地基底為古生代沉積岩和前寒武紀變質岩(Massoud et al,1993)。盆地西臨郯廬斷裂,南側為蘇膠-千里岩-臨津造山帶,屬於膠遼地塊和朝鮮北部地塊上發育的中、新生代盆地。盆地總體呈NE走向,盆地面積(124°E以西)為2.16×104km2

北黃海包括遼東-海洋島隆起區、北黃海盆地和膠北-劉公島隆起區等3個一級構造單元,其中北黃海盆地又劃分出6個二級構造單元和24個三級構造單元,北黃海盆地中部坳陷和東部坳陷面積較大,發育湖相、三角洲相中、新生代地層,最大沉積厚度達8000~8400m。

經受多期構造運動,北黃海盆地地層變形強烈,褶皺、斷裂構造均十分發育。平面上,褶皺軸向總體與斷裂走向相協調,可見近EW—NE 向、NW向和NNE 向三組方向。其中近EW—NE向斷裂最為發育,於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形成,之後又經歷多次擠壓和拉張活動;NW向斷層總體發育較差,形成於晚白堊世—古近紀早期,主要分布於東部坳陷,規模相對較小;NNE向斷層在盆地中西部比較發育,於始新世形成,兼具平移斷層和正斷層特徵,規模較大,常成為坳陷或凹陷的東西邊界。背斜與向斜多發育於坳陷或凹陷的內部,構成背斜構造帶或凹陷帶;半背斜多見於坳陷或凹陷的邊界斷裂旁側,多構成坳陷邊緣構造帶的一部分。垂向上,下構造層(中生界)和中構造層(古近系)褶皺比較發育,上構造層(新近系)褶皺不發育。

2 盆地原型性質分析

盆地原型或盆地性質的確定,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區成盆控制因素是什麼?盆地原型如何?屬於哪一種盆地類型?本文分別從盆地結構與控盆斷裂、沉降曲線類型、沉積相特徵、含油氣系統、地殼結構類型、大地構造環境以及圍區盆地類型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2.1 中生代與古近紀盆地的原型性質

2.1.1 盆地結構與控盆斷裂

北黃海盆地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斷裂構造基本控制了北黃海盆地的發生、發展和總體沉積、構造格局。

平面上,盆地四周基本以斷裂與隆起區分界(圖1),盆地內部由於斷裂的控製作用而分隔成6個隆起和坳陷(或凹陷群),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古近紀沉積均分布於坳陷(或凹陷群)內,其分布范圍均由斷層作為邊界,同時邊界斷層F1、F4、F5、F10、F13、F15、F17、F51、F53、F26、F27、F34等基本控制著盆地內東部坳陷、中部坳陷、西部坳陷以及南部凹陷群各凹陷的形態和沉積作用(包括厚度、沉積相以及沉積分布特徵等),最大沉積厚度和粗碎屑沉積相帶平行於斷裂走向呈帶狀展布。

剖面上,無論南北向還是東西向,均表現為復雜的地塹結構或半地塹結構。同時,區域性邊界斷層均屬於同沉積多期活動斷層,控制著北黃海盆地及其坳陷或凹陷群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古近紀的沉積作用,斷層上盤緊鄰斷裂面地段的沉積厚度明顯加厚(圖2)。

2.1.2 沉降曲線類型

研究工作選擇北黃海盆地72口「人工井」進行了沉降史模擬,並將中、新生代沉降曲線概括為圖3A所示的一般性模式。可以看出,其沉降曲線基本型式為七段折線坐椅狀。

杜旭東等(1997)認為,不同構造環境的沉降曲線特徵不相同(圖3B)。典型一期裂谷或伸展盆地,其沉降曲線一般為二段式,分別稱為初始沉降和熱沉降(圖3B中的曲線①);多期裂谷型伸展盆地則為多個依次相連的二段式(圖3B中的曲線④是兩期裂谷伸展沉降曲線)。前陸盆地(圖3B中的曲線②)與裂谷盆地的沉降曲線樣式相反。克拉通盆地沉降曲線(圖3B中的曲線③)具較小的沉降幅度,平均構造沉降速率低,分階段、不連續、不規則,由幾期小沉降段復合而成。

圖1 北黃海盆地構造綱要與構造單元劃分圖

Fig.1 Tectonic sketch and division of tectonic elements for North Yellow Sea basin

圖2 北黃海盆地地塹式坳陷結構剖面

Fig.2 Profiles of graben-mode depression structure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

圖3 北黃海盆地綜合沉降曲線(A)與不同類型盆地理論沉降曲線(B)對比

Fig.3 Correlation on Comprehensive subsidence curve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A)and theoretical subsidence curves of different type of basins(B)

A:Ⅰ—中生代沉降旋迴,Ⅱ—新生代沉降旋迴;B:①②③④見正文說明

(據杜旭東,1997)

北黃海盆地的沉降曲線(圖3A)可與理論沉降曲線(圖3B)的曲線④對比,二者的差別是後者代表兩期連續的伸展盆地,而前者的兩期伸展被明顯的抬升剝蝕所分隔,曲線形態比後者復雜。

因此,作者認為,北黃海盆地的沉降史曲線型式反映了被K2—E1隆升剝蝕作用分隔的中生代(J3—K1)和新生代(E2以來)兩個沉降旋迴,即兩期伸展成盆過程。兩期成盆作用均具有斷陷型伸展盆地性質,晚侏羅世快速沉降和始新世快速沉降分別相當於兩期裂陷作用的初始沉降階段,早白堊世緩慢沉降和新近紀緩慢沉降則分別相當於熱沉降階段。中生代沉降旋迴包括晚侏羅世(a)初始裂陷階段→早白堊世(b)熱沉降或沉降調整階段→晚白堊世(c)盆地萎縮抬升剝蝕階段等完整的盆地演化過程。新生代沉降旋迴包括始新世(d)初始裂陷階段→漸新世(e)和中新世早期(f)沉降調整或差異(局部)抬升剝蝕階段→中新世中晚期以來(g)的熱沉降階段等盆地演化過程,目前的北黃海盆地是新生代盆地熱沉降過程的延續。

2.1.3 沉積相特徵

限於篇幅,下面僅以北黃海盆地中部坳陷為代表進行分析。

晚侏羅世,北黃海盆地中部坳陷發育5種類型的沉積相,包括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濁積扇(或湖底扇)相、淺湖相和半深湖相(圖4A)。從沉積相帶的發育來看,北東—北東東一組斷裂對中部坳陷的控製作用強,相帶總體呈北東向展布,邊緣相發育而且保存較好,而南北—北北東一組斷裂對沉積相帶有一定程度的改造。粗碎屑扇三角洲沉積沿著中部坳陷的東北和西南邊緣地區呈帶狀分布,一系列的沖積扇-扇三角洲體構成復合扇群。另外在東、西的邊緣區域也發育有扇三角洲沉積,只因剝蝕而少有殘留。在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的前緣,發育淺湖相和半深湖相。

圖4 北黃海盆地中部坳陷沉積相圖

Fig.4 Sedimentary facies map of central depression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

A—晚侏羅世;B—早白堊世;C—始新世;D—漸新世

早白堊世,中部坳陷基本繼承了晚侏羅世的古地理格局。平面上中部坳陷仍為菱形幾何樣式(圖4B),沉積相帶南、北分帶。坳陷仍為北東走向,受兩組邊界斷層所控制。與晚侏羅世有所不同的是東、西兩側的邊緣相保存較多。

始新世,中部坳陷的沉積-古地理格局較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圖4C)。坳陷總體上為南北—北北東走向,在經歷了晚白堊世—古新世長期剝蝕之後,又開始接受沉積。這一時期,中部坳陷發育6種類型的沉積相,包括沖積扇相、沖積平原相、扇三角洲相、濱湖相、淺湖相和與火山有關的「沖積扇體」;南北—北北東走向的斷裂控制了盆地的發育,在坳陷西部,斷裂的控製作用尤為明顯。該時期沉積的突出特點是西北部邊緣發育大型的與火山作用有關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系由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和沉積火山碎屑以及其它碎屑所構成;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沿西部受邊界斷裂發育的控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復合扇狀楔形體。在西部邊緣的南部沿著控制性斷裂也發育一系列扇三角洲進積體,並在西南角與來自西南物源區的扇三角洲形成復合大型扇體。在坳陷東部邊緣地區,沿著邊界也發育一系列扇三角洲進積體,構成扇三角洲相帶。在坳陷東南邊界的中部發育扇三角洲沉積體。由於西南邊界的剝蝕作用,使得邊緣相帶部分缺失。

漸新世,中部坳陷的東北部和西南部發育兩個小型的斷坳。兩個斷坳受斷層控制,邊緣相發育,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東北斷坳的沉積相包括沖積扇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濱湖相和淺湖相(圖4D),邊緣相的沖積扇-扇三角洲主要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地區。西南斷坳發育北東向展布的相帶,北西邊緣為三角洲相帶,南東邊緣為扇三角洲相帶,中部為淺湖相帶。

由上可見,北黃海盆地中生代和古近紀沉積基本為陸相碎屑岩與火山碎屑岩,其沉積作用和沉積相帶分布明顯受斷裂作用所控制。

2.1.4 含油氣系統

含油氣系統是沉積盆地內由烴源岩和由它生成的烴類聚集成藏所涉及的地質體諸要素(生、儲、蓋層,輸導體和圈閉)及相關的地質過程(生烴、運移、聚集、保存、改造)所形成的體系。在空間上它有一定的層位和邊界,在時間上它涉及特定的地質歷史時期(黃宗理等,2005)。根據朝鮮在北黃海盆地東部的鑽探資料以及對生、儲、蓋等基本地質要素的分析,確定北黃海盆地包括兩類含油氣系統,即:中生界含油氣系統和新生界含油氣系統。縱向上以始新統底部的水進泥岩層段將這兩類含油氣系統分割開來。

中生界含油氣系統以上侏羅統淺湖和半深湖相黑色泥岩為主要烴源岩、下白堊統淺湖相暗色泥岩為次要烴源岩,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發育的扇三角洲、三角洲、濁積扇、濱湖相砂岩及前中生代裂縫性風化基岩為儲層,覆蓋於中生界之上的始新統扇-漸新統泥岩以及坳陷內部發育的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淺湖—半深湖相泥岩分別為區域蓋層和局部蓋層。該盆地東部坳陷、中部坳陷和西部坳陷為三個相互獨立並相隔較遠的生烴凹陷,因此,中生界含油氣系統又包括三個亞含油氣系統,即:東部坳陷中生界亞含油氣系統、中部坳陷中生界亞含油氣系統和西部坳陷中生界亞含油氣系統。

新生界含油氣系統以始新統淺湖-半深湖相泥岩為主要烴源岩,儲層為始新統三角洲、扇三角洲、濱湖、沖積扇相砂岩,蓋層為始新統淺湖相泥岩及漸新統、新近系底部水進泥岩。由於斷裂切割和隆起的分隔,該含油氣系統同樣包括三個亞含油氣系統,即:東部坳陷新生界亞含油氣系統、中部坳陷新生界亞含油氣系統和西部坳陷新生界亞含油氣系統。

2.1.5 地殼結構類型

依據地震縱波速度(Vp)可將北黃海盆地的地殼結構大致劃分為兩層(圖5A),界面深度在14km處。上層地震縱波速度4.2~6.3km/s,岩石平均密度(2.0~2.8)×103kg/m3,主要由沉積岩層和中生代火成岩組成;下層地震縱波速度6.4~7.3km/s,岩石平均密度3.0×103kg/m3,具有較強的磁性,推測為基性岩類和強變質玄武質岩類。

對比北黃海盆地與華北地塊的速度結構和地殼分層(圖5B),二者十分相似,均具有雙層地殼結構、基本相近的分層厚度和縱波速度,說明北黃海盆地的地殼結構與華北地塊對比一致,其地殼類型屬於大陸型地殼。但北黃海盆地與蘇膠-千里岩-臨津造山帶的速度結構和地殼分層(圖5C)卻具有明顯的差別,前者(北黃海盆地)相對簡單,僅表現為雙層結構,後者(蘇膠-千里岩-臨津造山帶)相對復雜,具有3~4層地殼速度結構,而且速度變化和分層厚度也變化較大。

2.1.6 大地構造環境

大量地球物理資料研究表明,北黃海盆地是發育於中朝板塊基底之上的板內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它與華北陸塊具有相同的構造層層序、沉積建造、岩漿活動和地殼結構,盆地基底為古生代沉積岩和前寒武紀變質岩。

自中生代以來,包括北黃海盆地在內的中國東部始終處於歐亞板塊最東端的板緣擴張區,屬活動大陸邊緣,其相鄰的太平洋板塊自中生代開始不斷地向中國大陸俯沖(Reemst et al.,2000;吳福元等,2003;林暢松等,2004)。因此,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與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向中國東部大陸俯沖和由此引起的陸緣深部地幔物質上拱的熱膨脹作用緊密相關。由於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的多次俯沖以及地幔物質上拱和弧後張裂運動等,一方面導致郯廬斷裂的產生及其大規模走滑作用,另一方面在侏羅紀—古近紀引發多期伸展作用、塊斷運動和大陸裂谷,形成著名的中國東部大陸邊緣伸展構造體系。研究區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即屬於該伸展構造體系的一部分。

圖5 北黃海盆地與華北地塊、蘇膠-千里岩-臨津造山帶地殼速度結構圖

Fig.5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n North Yellow Sea basin,North China block and Sujiao-Qianliyan-Linjin orogene

A—北黃海盆地;B—華北地塊;C—蘇膠-千里岩-臨津造山帶

2.1.7 圍區盆地類型

北黃海盆地周圍分布著一系列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包括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膠萊盆地、朝鮮安州盆地、西朝鮮灣盆地等。這些盆地均屬於區域拉張應力場或張扭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伸展型斷陷盆地或裂谷盆地或拉分盆地。

松遼盆地位於北黃海的西北方向,其間以遼東隆起區相隔,它是中國東北最大的斷陷型沉積盆地,呈NNE向展布。松遼盆地的展布與其四周的斷裂有密切的關系,盆地內NNE向斷裂對盆地中、新生代沉積具有重要的控製作用,並決定了盆地的總體走向以及地層等厚度線總體沿NNE向展布,NW向斷裂與NNE向斷裂相互交錯,起到南北分塊的作用(胡望水等,2005)。盆地的各種構造形式(從大到小、從深到淺、從背斜到斷塊)幾乎均受到斷裂帶的影響和控制;盆地從侏羅紀形成至新近紀結束,經歷了多期拉張斷陷構造運動。

渤海灣盆地位於北黃海西側的渤海灣及其沿岸,是一個疊置於華北地台古生界之上受郯廬斷裂控制的中、新生代伸展裂谷盆地(吳興寧等,2000);盆地內中新生界厚度達10000m以上。受NE—NNE向斷裂的控制,渤海灣盆地的古近紀沉積面貌呈隆、坳相間的格局展布,無論是盆地走向還是隆、坳走向,均與NNE向斷裂帶基本一致;同時,受坳陷內次級斷裂的控制,坳陷內又分割成次一級的凹陷。

膠萊盆地位於北黃海西南側的膠東隆起區之上,在郯廬斷裂系中段(沂沭斷裂)東側,盆地呈近菱形展布,長軸為北東向。膠萊盆地是一個形成於中生代期間受郯廬斷裂控制的陸相碎屑岩及火山岩走滑拉分盆地,其基本構造格局受郯廬斷裂、牟平-即墨斷裂、五蓮-榮成斷裂的走滑活動和深部地幔上隆作用的控制(唐華風等,2003)。盆地主要構造類型是斷層及其所限的斷塊構造;盆地內發育白堊紀陸相含油岩系,包括下白堊統萊陽組、青山組和上白堊統王氏組、黃縣組。

朝鮮安州盆地和西朝鮮灣盆地位於北黃海東部,在朝鮮臨津造山帶以北,在朝鮮北部地塊西側。二者實際上是位於朝鮮西海岸(清川江和大寧江的匯合入海處)附近的同性質盆地。安州盆地和西朝鮮灣盆地總體呈北東走向,東部為陸區,西部為海區。盆地內發育中生界和新生界(Massoud et al.,1991)。由於燕山運動的影響,安州盆地和西朝鮮灣盆地發育一系列NE、NWW及近EW向的繼承性斷裂,在盆地內部受斷裂控制形成了眾多的次一級箕狀凹陷,沉積了上侏羅統、白堊系和古近系的陸相碎屑沉積,總厚度4000~6000m,具有斷陷快速沉降和巨厚堆積的特點,與下伏二疊系呈角度不整合關系。至古近紀,斷陷盆地繼續發育;進入新近紀,凹凸相間的構造格局逐漸演變為統一的大型沉積盆地。

除此之外,毗鄰於北黃海盆地的朝鮮半島的中生代沉積幾乎均與斷裂發育密切相關,中生代沉積基本與斷裂相伴出現,並沿著斷裂的走向展布,屬於典型的斷陷型沉積,也就是說,斷裂控制著朝鮮半島中生代的沉積和分布(圖6)。

圖6 朝鮮半島中生代沉積分布示意圖

(據Geological Institute,Academy of Sciences DPR of Korea,1993,修改)

Fig.6 Sedimentary distribution of Mesozoic in Korea Peninsula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北黃海盆地的原型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古近紀均屬於區域隆起背景之上發育的陸內斷陷盆地(表1)。

表1 北黃海盆地原型性質特徵表Table1 Prototype features on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2.2 新近紀盆地的原型性質

通過沉積、地層產狀、構造變形、岩漿活動、分布范圍以及沉降史曲線等的綜合分析及其與中生代、古近紀的對比研究,認為北黃海盆地在新近紀時期的原型屬於坳陷型盆地(表1),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斷裂活動非常微弱,基本未發現岩漿活動;

2)整個新近紀沉積為一套平行—亞平行、水平—近水平結構的砂泥岩互層,構造變形極其微弱;

3)新近紀沉積在整個盆地及周圍隆起區廣泛分布,超覆在古近紀及其它下伏地層之上,沉積厚度在小范圍內變化甚微,但就整個區域而言呈有規律的變化,即由盆地中央向盆地周邊逐漸減小;

4)沉降史曲線表現為均勻沉降特徵。

3 盆地垂向疊合及盆地性質

考慮到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期間,盆地邊界斷層活動的繼承性及其對盆地沉積控制的一致性等,作者認為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盆地原型可統稱為中生代陸內斷陷盆地。同樣,始新世與漸新世盆地原型可統稱為古近紀陸內斷陷盆地。

綜合考慮,一方面北黃海盆地控制中生代與古近紀沉積的斷層具有差異性,古近紀斷陷活動對中生代原型盆地具有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而且沉積相帶和沉積中心等具有遷移性和非一致性,其含油氣系統又自成體系;但另一方面,控制二者沉積的大部分斷裂具有繼承性,中生代與古近紀的沉積坳陷基本相同,其沉積范圍也比較接近,其局部構造絕大多數為晚侏羅統、早白堊統和始新統三層共同發育、垂向疊置的三代同堂局部構造,同時新近紀坳陷型沉積又疊加其上,在垂向上形成了三大套沉積(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或三大構造層(下構造層、中構造層、上構造層)的疊置,其間均被明顯的區域性不整合界面所分隔。根據疊合盆地的定義:疊合盆地是由若干不同盆地(不同構造層)縱向疊置的一種復雜結構的盆地,每個時期的盆地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原型,不同原型的疊加反映了古地理環境和古構造格局的演變,因而後期沉積不僅可與前期沉積范圍不同,而且是對前期原型盆地的改造(黃宗理等,2005)。因此,可將北黃海中、新生代盆地確定為疊合型盆地。

與盆地疊合特徵相適應,北黃海中、新生代含油氣疊合盆地的形成演化經歷了中生代斷陷盆地、古近紀疊加改造斷陷盆地以及新近紀坳陷盆地等三大階段。

4 結論

1)通過盆地結構與控盆斷裂、沉降曲線類型、沉積相特徵、含油氣系統、地殼結構類型、大地構造環境以及圍區盆地類型等方面的綜合分析,確定北黃海盆地的原型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古近紀均屬於區域隆起背景之上發育的陸內斷陷盆地;而新近紀則屬於坳陷型盆地。

2)綜合考慮北黃海在中生代、古近紀和新近紀的盆地原型特徵及其時空疊加演化關系,確定北黃海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為疊合型盆地。

3)北黃海盆地的形成演化與原型盆地疊合相適應,經歷了中生代斷陷、古近紀疊加改造斷陷以及新近紀坳陷等三大階段。

致謝 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金慶煥院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前任總工程師黃永樣教授、副總工程師吳能友教授和張光學教授以及礦產所領導和其他技術人員等大力支持和指導,在此深表謝意!

參考文獻

杜旭東,漆家福,陸春生,等.1997.沉降史反演的現狀與應用.世界地質,16(2):23~27

馮志強,姚永堅,曾祥輝,等.2002.對黃海中、古生界地質構造及油氣遠景的新認識.中國海上油氣,16(6):367~373

胡望水,呂炳全,張文軍,等.2005.松遼盆地構造演化及成盆動力學探討.地質科學,40(1):16~31

黃宗理,張良弼,主編.2005.地球科學大辭典—應用學科卷.北京:地質出版社,191~193

李乃勝.1995.黃海三大盆地的構造演化.海洋與湖泊,26(4):354~362

林暢松,張燕梅,李思田,等.2004.中國東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幕式裂陷過程的動力學響應和模擬模型.地球科學,29(5):583~588

唐華風,程日輝,白雲風,等.2003.膠萊盆地構造演化規律.世界地質,22(3):246~251

吳福元,葛文春,孔德有,等.2003.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地學前緣,10(3):51~59

吳興寧,周建勛.2000.渤海灣盆地構造成因觀點剖析.地球物理學進展,15(1):98~106

Lobkovsdy L I,Cloetingh S.1996.Extensional basin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tructure,basin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subsidence history.Tectonophysics,226:251~285

Massoud M S,Scott A C,Killops S D,et al.1991.Oil source rock potential of the lacustrine Jurassic Sim Uuju formation,West Korea bay basin.PartⅠ:Oil source rock correl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14(4):365~386

Massoud M S,Scott A C,Killops S D.1993.Oil Source rock potential of the lacustrine Jurassic Sim Uuju formation,West Korea Bay Basin.PartⅡ:Nature of the organic matter and hydrocarbon-generation history.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16(3):265~284

Reemst P,Cloetingh S.2000.Polyphase rift evolution of the Voring Margin:constraints from forwand tectonostratigraphic modeling.Tectonics,9(2):225~240

Sengor A M,Natalin B S.1996.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56~282

Nature of Prototypes on North Yellow Sea Meso-Cenozoic Basin

Li WenyongWang LiaoliangWang HoujinHuang Jiaji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Based on the newest surveying data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Meso-Cenozoic prototypes and its superimpos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basin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asin structure & basin-controlling faults,type of subsidence curve,sedimentary facies,petroleum system,type of crustal structure,geo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basin type in its surrounding areas,etc.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totypes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 in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all belongs to intra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 developed on the regional upwarping setting,which can be respectively named the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 and the Paleogene intra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but the prototype in Neogene belongs to downwarped basin which can be named the Neogene downwarped basin.Considering synthetically to inhEirtance and difference of sedimentation-controlled faults in Mesozoic and Paleogene,migra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tract and center,close feature of sedimentary scope,petroleum system in their style and vertical stacking relation between Neogene downwarped sedimentation and the former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sedimentation,etc.,the North Yellow Sea Meso-Cenozoic basin is made certa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Key Words:North Yellow Sea basin Meso-Cenozoic nature of prototypes superimposed basin

『叄』 朱超群的人物經歷

朱超群,筆名有黃安、黃亦安、葉知、葉知秋、馮志強等。1957年8月23日出生在上海市嘉定縣黃渡鎮(現為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中共黨員,從小喜歡文學,高中畢業後進上海汽車廠工作,後轉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在下屬有關部門長期擔任工會、支部、總支組織和宣傳工作。企業報記者。曾經擔任上海思得貿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經理。擅長寫中短篇小說、散文、行業新聞,部分短篇小說、散文和較多新聞在行業報及市級報上發表。已經著有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120多萬字,紀實文學和新聞作品50多萬字。《世界華文作家聯合會》上海分會主席、《中國當代作家聯合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詩詞協會》會員和內蒙古《沙枊文學社》作家會員。2011年起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小城故事》、《曾經輝煌》、《明天告訴媽媽》、《一版廣告的誕生》,散文集《小城塔影》,詩歌集《小城歌聲》等;組織、主編、出版當代系列:《當代文學作品選》、《當代作家詩人作品選》、《當代中國文學作品選》、《當代作家詩人風采錄》、《2013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等文集。現為人類社會學研究學者。

『肆』 劉嗣傳的個人經歷

1998年4月接受武當拳法研究會采訪,《武當》雜志社高飛副主編寫下《假借有為修至道》人物專訪。幾年來,發表道教學術文章八萬余字,有關道家太極拳及養生學術文章十萬余字。
2000年元月到北京白雲觀進修。並在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道教文化研究所)參加《中華道藏》的校對工作。其間拜訪馮志強,王培生、及於志均等名家,與京城民間楊式傳人有交流。
2001年5月,編著《武當三豐太極拳》一書,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全書約24萬字,圖照190餘幅。這是國內第一部論述道教與太極拳多層面關系、展示道教張三豐太極道體系,出自在廟道人的作品。
1999年7月和2003年六次出國講學授拳,先後到了歐洲斯洛維尼亞,受德國世界陳式太極拳總會的邀請,為世界太極拳修道夏令營講道授課。
2002年3月來廣東省新會紫雲觀主持教務至今。2003年開始與香港道教界和太極拳愛好者交往。03年在珠江音系像出版社出版《武當三豐太極拳》教學資料光牒(VCD兩張);市場反響良好。
2004年5月赴香港道教學院講授「太極文化與太極拳」。授課教拳一月。回觀在紫雲觀籌備成立太極健身文化中心,開展多方位文化交流。
2005年6——12月受澳門道教協會的邀請,為該會道教研習班授課教拳,在該會五周年特刊上有講課提綱之稿文《道教養生術》。
2007年5月參加香港道教聯合會舉辦羅天大醮系列活動的養生講座.同時整理武當三豐太極拳三十八式精簡版有香港道教學院出版發行.還有實地拍攝教學片.2008年5月在香港道教學院講學授課,7月書展推出新書,並舉辦養生講座,兩年同香港道教學院舉辦暑期武當太極拳培訓班。

『伍』 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2-2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秣周東路11號。

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115MA1NECFB4Y,企業法人馮志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網路信息技術研發及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計算機軟硬體開發、銷售;企業管理及咨詢;知識產權服務;商務信息咨詢;經濟信息咨詢;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設計。(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對外投資5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南京易申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陸』 一個片子主角是一個殺手和一個主編,殺手叫司徒春運,主編叫諸葛頭揪這個片子叫什麼

人間喜劇: 殺手司徒春運及失意編劇諸葛頭揪一個冷酷,一個婆媽,各不相乾的兩個人,一天相遇,頭揪誤當春運是生死之交,卻不知春運因需要緊守殺手守則─ 殺手不可以有朋友而起了殺心。頭揪的思覺失調女友天愛出現,對頭揪不停施以愛的虐待,令春運終於對頭揪起了憐憫之心。最終兩人成為生死之交。

『柒』 「殘留特提斯」的猜想——新世紀新目標——開拓中新生代海相油氣新領域

《油蹤紀程》講述了半個世紀以來以尋找中新生代陸相油氣為主的點滴故事。

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找油找氣的新目標是什麼?應該如何去開拓油氣新領域?特別是在遼闊的近海海域,除繼續勘探現有的常規油氣外,寄希望於打開海相大領域,發現大型海相油氣田。使有朝一日油氣勘探的重點能從陸上轉向海上。提出「殘留特提斯」的猜想,無非是以此開啟探索者的思路。

任何科學的預見、猜想、推測或假設,都包含著成功與失敗。然而人類文明史的創造,總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高超智慧,去攻克—道道難關,才使世界科學得以發展。

例如,最近丁肇中博士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航天試驗尋找宇宙反物質,是否馬上會被證實還有待實踐來檢驗,誰也不能斷定會百分之百的成功。

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生,大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他們勇於走入「迷宮」,哪怕是遭到千百次失敗,仍勇於走出「迷宮」,最後的成功將屬於堅韌者。

魯迅先生曾提倡「不恥最後」精神。他說:「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會落後,縱會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就探索地學而言,同樣也要遵循這客觀規律。冷靜地回憶一下,我們所超過的油氣勘查的路難道不是這樣嗎?

——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不是受黑油山「黑池悉腐鼠」的啟示嗎?

——大慶油田的發現,不是起因於松花江小漁船首次採到生油岩嗎?

——我國近海石油工業的崛起,難道會忘卻50年代初,鶯歌海漁民發現那海上的「鬼火」嗎?

還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感人實例。歷史告誡人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在未經反復實踐就否定它這顯然是違反科學的。

「殘留特提斯」的猜想,也許會成為世紀難題,也許通過實踐證明它不存在,也許會使猜想變成現實,真的獲得成功。這將關繫到我國開發海洋油氣資源,關繫到我國經濟利益與戰略需要。

我朝思暮想,真誠希望得到我國地學界精英們的支持和鼓勵,更希望年輕一代的油氣地質工作者,鍥而不舍地去攻克這道難題,真心實意地希望他們用神來之筆撰寫一部新的《油蹤紀程》吧!

祝願我國油氣地質事業,以高昂的步伐邁向21世紀!

史海鉤沉,使我回憶起參加劉光鼎院士主編的「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編圖時,朱夏院士曾談起東海南部有海相層應值得注意。事隔十年之後,其間對南海北部陸坡海洋地質調查和東海南部麗水凹陷油氣勘探,均獲得了有關中生代和古新世,甚至早始新世海相沉積的新資料。

晚印支一早燕山期,西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邊緣,曾發育有晚期特提斯海。它從喜馬拉雅北側經越北紅河,沿北西方向的鶯歌海而進入南海,再通過南海北部陸坡槽地,至東沙以東受阻於台灣隆起後,分流成南、北兩支。北支經台灣海峽向北進入東海南部;南支由台西南盆地東去進入日本海域。

科學猜想有過非凡的貢獻。就地學而言,早在20世紀初,德國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於本世紀初,根據大西洋兩岸海岸線的驚人一致性,提出了「大陸漂移」的猜想。經過世人風風雨雨的挑戰和爭論,到了60年代初,地學革命風雲驟起,板塊構造理論出現之後,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才得以公認。當然,魏格納並非胡思亂想,而是掌握了許多科學證據。例如,關於古生物遷移,爬行動物的全球分布和3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冰川沉積物在洲際大陸間的標志等,給人類揭示了耐人尋味的地球演化歷史。

「殘留特提斯」猜想的依據是什麼呢?

依據之一,1985年,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在東海陸架盆地南部甌江凹陷施工的靈峰1井,該井於2013米以下鑽遇一套海相古新統,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分析含有孔蟲、溝鞭藻和鈣質超微化石等,屬種豐富,與國際標准屬種和化石帶對比,確認這套地層屬於典型的海相沉積。該統上部有一組煤系地層,其成因有可能是古新世末海平面上升,使大量的陸生植物漂入海中沉積而成。這說明東海陸架南部有過廣闊的古新世海盆以及古海洋環境的變遷。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將這套地層命名為「靈峰組」,該組之下見晚白堊紀地層,但從3041米以下鑽進320米古老變質岩系,取心樣品由地礦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使用銣-鍶全岩等時線法測定,其地質年代相當於元古代晚期,距今16.8億年,可與浙江的陳蔡群對比,命名為「溫東群」,被認為是東海陸架的古老基底。在變質岩系中還發現油氣顯示,證實油源來自古新統海相層。之後,打石門潭1井時見到厚度更厚的靈峰組約558米,上部為良好蓋層,下部為海相生油層。

依據之二,1985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質觀測所合作,在南海北部陸緣進行地球物理調查,研究被動大陸邊緣構造演化史。在陸坡地震剖面上發現反射呈現連續、振幅較強和長距離可跟蹤對比的地震波組(有別大陸架中生界陸相地震波組。)

據中美合作中方科學家姚伯初等解釋:陸坡水深為800~1400米,海底向南為斜坡,分布著許多溝谷,相對深度為100~500米。剖面上,新生代沉積為1800~4000米。以T6始新統頂界為界,分上、下兩套構造層。上構造層從海底至T6,下構造層從T6至Tg(作者懷疑還包括海相古新統)。Tg之下反射波向北傾斜,計算地震層速度為5.05公里/秒,厚度5~7.8公里,雖受構造變動,但沉積層次仍很清楚,頂部受過剝蝕而成殘留地層,確認為海相中生代沉積,推測中生界底界為侏羅系。它處於東沙群島—彭湖列島一帶的火山弧前,而成為前弧盆地。這就是作者推論的晚中生代「殘留特提斯」。

1995年,馮志強教授在研究南海北部構造變革運動時,曾提出「根據海南島出露的海相二疊紀地層中含大量NanKinella(南京

),推測古特提斯海水與華東相連。由於古特提斯印支縫合帶在海南島以東尚未見到確切的岩石學或構造學上的證據,因此,將分布於粵閩陸地的晚三疊—早侏羅世濱海相地層,解釋為亞洲板塊東部的邊緣海或殘留海沉積。直至早侏羅世以後,華南及南海地塊之間曾發育有晚特提斯,其形態近似坳拉槽。但閉合地質時代從晚印支一早燕山期,並延續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

依據之三,台西南盆地F1井所見的白堊紀地層,為輕變質的海相頁岩,含超微化石,地層最厚可達5000米,反映了殘留特提斯沉積向東延伸的趨勢。

依據之四,199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地質師龔再升和王國純兩位專家,曾對東海陸架盆地南部溫東麗水凹陷海相古新統沉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並作出預測評價:「認為麗水凹陷近期具備找到大中型油氣田的前景。凹陷中的麗水36—1和溫州13—1構造是台北坳陷找油氣的突破口」。

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得到回報,專家的科學預測已被一個點的勘探實踐所證實。1997年,東海石油公司與英國超准石油公司合作,在溫東麗水凹陷32區塊施工的麗水36—1井,於海相古新統中試獲高產天然氣。這個重大發現揭開了東海南部油氣勘探海相新領域,為海域油氣勘探史寫下了新篇章。消息傳開震驚了中外石油界(因為該井之前曾打了14口井未獲油氣),引起了科研單位高度重視,激發了人們對古新世特提斯海的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從事多年東海油氣勘探的趙金海教授、同濟大學的汪品先教授,對此也反響強烈。

特提斯(Tethys)來自古希臘神話,海神的姐妹和妻子叫特提斯。引入自然科學後,有兩種說法:天文學中稱土星的8個衛星之一叫特提斯;地質學中對中生代的環球地槽叫特提斯地槽,簡稱特提斯。另一說法更接近歷史:諾伊馬爾提出從阿爾卑斯到喜馬拉雅之間存在東西向的海洋,即中央地中海。後來被徐士起名為特提斯,以紀念希臘神話學家沃希努斯的妻子。

近百年來,特提斯的概念所代表的海洋性質及地質時代已有所擴大,不再限於中生代大洋,還包括古生代淺海。

1964年,甘塞爾(Gansser.A.,1964)在劃分喜馬拉雅構造單元時,把喜馬拉雅北側的寒武紀—始新世淺海相沉積帶,也稱為特提斯喜馬拉雅帶。

有報道說:埃及的瓦迪努庫爾和土庫曼的托朗利,在古新世末期也形成特提斯海,在那裡由於缺氧引起底棲有孔蟲滅絕。

綜上所述,中國海的「殘留特提斯」,自西向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鶯歌海海槽——印支運動,地中海洋殼向華南地塊俯沖,使印支地塊與華南大陸閉合而遺留下來紅河地縫合線。由於印度板塊持續嵌入,使印支地塊向東擠出,導致閉合後的紅河斷裂發生北西向的走滑斷裂,從而造成新的拉張,誘發特提斯繼續活化,接受了深海一半深海相沉積。

在鶯歌海盆地東南端,樂東30-1-1A井,是盆地內最深的鑽井,終井深度5026米,尚未鑽穿新第三系。地震勘探剖面取得近20000米的波組還未見底,難以確定深部沉積地層和基底的性質。但海槽的形成與紅河走滑斷裂的活動有著密切關系,這種特殊地質現象,很難用「沉降速度」來解釋。張啟明教授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稱鶯歌海是個「獨特的沉積盆地」。

(2)南海北部陸坡海槽——根據地震調查資料推測是殘留中生代特提斯,由於受後期構造運動影響,它與鶯歌海海槽是否相連?目前尚難確定,有可能原來是個統一海槽,而後被南北向的剪切斷裂錯位而分離。這塊殘留特提斯約在早始新世後,便成為「消失的海洋」。

(3)「靈峰海」——東海受北西向斷裂影響,造成南北分塊構造格局,在南塊即東海陸架盆地南部的台北坳陷及其東部海域,古新世接受了來自南海的特提斯海侵,從而形成了「靈峰海」,接受了廣泛的古新世海相沉積。其古海洋環境:基底是由古老變質岩系及其被燕山期花崗岩侵入的「沉沒大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邊緣海。

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興起後,根據古地磁資料和大陸輪廓重新擬定古生代末泛大陸時,曾認定在歐亞大陸與岡瓦納大陸之間,存在著向西變窄,向東開口與太平洋相連的特提斯海。這有可能就是上述提到的「殘留特提斯」。

猜想是否成為現實?還有待實踐檢驗。假如猜想成為世紀難題,但願後來人去解釋。類似情況在數學領域也曾有過,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經過幾代人的研究,終於到了陳景潤手裡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1世紀,希望有一批青年地質學家,對中國海「殘留特提斯」的研究能獲得重大成果,並能形成基礎理論。誰領風騷?吾人當翹首以待,樂觀其成。

借鑒唐代大詩人韓愈所說:「惟陳言而務去!」踏踏實實去攻克猜想的難關,只要鍥而不舍,定能心想事成,取得石破天驚的新成就。

(該文發表於「中國地質」1998年第4期)

油蹤紀程:油氣勘查50年隨想

『捌』 馮志強的教材建設

主持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教育廳和四川省衛生廳等科研課題12項,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加省級科研課題8項。已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獲四川省衛生廳、瀘州市政府和瀘州醫學院的科研、教學成果獎共16項。發表論文和摘要110篇。現主持四川省教育廳和衛生廳課題各1項。主編全國醫學院校規劃教材和全國中醫葯高等專科學校規劃教材《生理學》各1本,主編英文教材1本,主編專著3本;參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五官生理學》1本,全國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規劃教材《生理學》2本;參編院校協編《生理學》教材2本,均在國內公開發行。

閱讀全文

與市場營銷主編馮志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生太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8
活動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679
開一家外貿零售電子商務公司 瀏覽:140
最新幼兒園推廣普通話方案 瀏覽:56
農村旅遊開發策劃方案 瀏覽:812
山東中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35
藝術學校文藝匯演策劃方案 瀏覽:106
社區兒童室內趣味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18
電子商務系統規劃與設計簡答 瀏覽:482
社區文化周策劃方案 瀏覽:165
小學教師學科遠程培訓方案 瀏覽:249
潔凈工程售後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892
介於淘寶同學課程的推廣方案 瀏覽:918
電子商務法律定義 瀏覽:487
電子商務訓練平台 瀏覽:264
培訓中心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779
體育賽事商業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589
物業公司內刊策劃方案 瀏覽:552
幼兒園元旦游園方案策劃 瀏覽:77
建材促銷活動簡訊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