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招投標過程的風險及如何進行風險預控
火標網小編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招標前的准備工作
落實項目資金的周轉工作,落實土地使用權的相關手續,施工前的建築工程規劃許可工作,做好建築工程項目的報建工作和施工圖紙、場地的准備等工作。業主委託的承包商也要十分熟悉招標過程中的一些法律法規,並且可以和相關機關單位保持良好的協調與溝通。如果業主自身的單位本就具備較強的招投標管理條件,包括具有相關技術、經濟、管理的人員和具備編制招標文件、審查招投標單位的自治、評標、定標的能力,也可以自主招標。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特點,選擇一種合理的招標方式和招標范圍,提前將招標前的准備工作做好,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項目招標中的風險。
二、對項目的投資風險進行評估
對於一些難度不是大,要求不是很高的一般性建築工程,在招標時當基本的施工技術標准都一樣的前提下,重點就是要考慮到經濟因素。對於那些難度較大、技術工藝復雜的建築工程,在招標時應當根據各個承包商的投標方案綜合比較每個方案的優勢和劣勢,同時比較該方案下的經濟報價是否合理,選擇一個最優的投標方案,這樣能有效的降低項目投資時的風險。我們要根據具體的建築工程項目科學、合理的選擇招標方式。
三、工程合同的簽訂
在工程項目合同簽訂的階段,需要關注的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承包商在履約能力和商業信譽方面的風險和第二就是工程合同上條款是否完善方面的風險。承包商的履約能力和商業信譽方面的風險主要是指承包商的資金在周轉時是否能夠保證完成該項工程項目的順利完工。
第二就是承包商是否有能力願意履行工程合同上的全部條款,並保證工程項目最終圓滿完成。所以,在建築工程招投標開始的時候,業主的主要事項就是審查投標人的商業信譽和履約能力,其中包括承包商近期的流動資金狀況和注冊資金等方面記錄,來判斷投標人的風險情況,進而採取相應措施。
② 工程招標風險有哪些
工程擔保及工程保險並不能擔保及轉移建設工程的所有風險,建設工程自身及其外部環境的復雜性,給人們全面地、系統的識別工程風險帶來了許多具體的困難,建設工程風險主要來源於設計技術風險、施工技術風險、自然及環境風險、政治社會風險、經濟風險、合同風險、人員風險、材料設備風險、組織協調風險等,這些風險只能依靠項目管理人員分析預測。
1、設計技術風險。工程設計是工程建設實施的龍頭,沒有一個完善的設計,無從談及招標及合同。設計變更是造成工程索賠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工程招標之前應盡量完善設計工作。只有避免在設計方案不確定時招標,才能避免由此帶來的風險。設計方案是否確定應做為是否開展招標工作的先決條件。
2、施工技術風險。在設計方案確定的情況下應研究施工方案,因為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證沒有變更和索賠。每一個施工方案,無論它是傳統的還是新創的,都有自身獨特的優點和局限。業主必須對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考慮和評估。當採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技術時,工程變更與索賠的風險會大大增加,所以必須根據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確定適合的施工方案。
3、自然及環境風險。自然及環境風險包括洪水、地震、火災、台風、雷電等是不可抗拒自然力,另外不明的水文氣象條件,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惡劣的氣候、施工對環境的影響等都是潛在的風險因素。招標人在起草招標文件時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對不可抗力的級別加以界定,要求承包商在投標文件中充分考慮自然及環境影響對工程的影響。對不可抗力如何界定是關繫到工程實施過程中風險分擔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不可抗力引起的風險主要包括超過合同規定等級的地震、風暴、雨、雪及海嘯和特殊的未預測到的地質條件。按照一般合同條件,這類風險應由合同主體共同承擔,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誤的補償。
4.政治社會風險。政治社會風險表現很多,項目管理人員除了要求具備豐富的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還需具備政治頭腦。例如,國內某工程招標工作已完成,但此時政府投資方卻發現整體投資規模過大,要求重新調整工程規模,工程開標半年以後仍未定標,投標書早巳超出了投標有效期;另一BOT引水項目,招投標工作業已完成,但由於連續乾旱,水源饋乏,政府不得已迫使該項目流產。按《招標投標法》規定,出現上述情況時招標人要給予投標人予經濟補償,因此招標人應為此付出代價。以上兩個舉例在工程實施中不在多數,但以上兩個案例卻是事實,這不得不提醒招標人在招標時應慎重。
目前,招標人承擔最普遍的政治社會風險是拆遷問題,在城市工程實施過程中由於拆遷問題而造成的工期延誤比比皆是。工程延期使得招標人要要承擔工期延誤及工程延期索賠的雙重風險。如何解決由拆遷而造成的風險,需要招標人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妥善處理。
5.合同風險。工程合同既是項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項目全面風險管理的主要依據。項目的管理者必須具有強烈的風險意識,在起草合同文件時學會從風險分析與風險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個條款,對項目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則,風險將給項目帶來巨大的損失。
(1)選擇合適的合同計價形式。
根據不同工程項目內容選擇不同合同計價類型。根據工程項目的特點和實際,適當選擇計價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風險。例如對於施工條件較好,工程量變化不大、施工工藝成熟的項目,風險量較小,可以採用固定價合同方式,以求得承包商在競爭中較低的報價;對於工程量變化較大的項目,採取可調價合同,在工程量可能變化的幅度范圍內採取不同的結算單價;對於招標階段建材市場價較高的項目,一定要在合同增加材料調價條款,因為招標階段與實施階段有一個時間差,在這一個時間段攀升較高的材料降價的可能性較大,而繼續漲價的空間較小。
(2)嚴密的語言表達。
語言是合同的載體,合同是索賠的依據。完善的合同可以防止或減少爭議,從而減少費用,如果在合同中沒有嚴密的表達,很可能給工程索賠留下隱患。
(3)合理的風險分配。
根據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建設工程風險應由有關各方分擔,而風險分擔的原則是:任何一種風險都應由最適宜承擔該風險或最有能力進行損失制的一方承擔,符合這一原則的風險轉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雙贏或多贏的效果。
目前,國內建築市場處於買方市場,造成招標人在招標人做出很多不對稱的合同條款,通過風險轉移條款轉嫁了,但由於風險責任與權力平衡的關系,這種轉移後面往往隱藏著更大的風險,如某些承包商,為了抵償承擔風險造成的損失,加大索賠力度,將主要精力放在索賠上,不但影響工程投資,進而可能影響施工進度、質量;某些承包商由於承擔了較大的風險損失,不得不依靠偷工減料爭取利潤空間;甚至某些承包商由於風險造成的壓力,無力施工,企業倒閉等。由此可見,合理的風險分配顯得同樣重要。
①從工程整體效益的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因為項目參加者如果都不承擔任何風險,則他也就沒有任何責任,當然也就沒有控制的積極性,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因此只有讓各方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通過風險的分配以加強責任心和積極性,達到能更好地計劃與控制。
②公平合理,責、權、利平衡。一是風險的責任和權力應是平衡的。有承擔風險的責任,也要給承擔者以控制和處理的權力,但如果已有某些權力,則同樣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二是風險與機會盡可能對等,對於風險的承擔者應該同時享受風險控制獲得的收益和機會收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參與者勇於去承擔風險;三是承擔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承擔者應該擁有預測、計劃、控制的條件和可能性,有迅速採取控制風險措施的時間、信息等條件,只有這樣,參與者才能理性地承擔風險。
③符合工程項目的慣例,符合通常的處理方法。如採用國際慣例FIDIC合同條款,就明確地規定了承包商和業主之間的風險分配,比較公平合理。
③ 目前中國招投標市場現狀以及如何規避風險
想知道投標招標市場現狀如何?和如何規避風險?那麼就應該做好市場的調研和招標工作的,這種提前的規劃,那樣才能夠做好規避的風險,現狀是很好的
④ 招標采購工作的風險點是什麼
招標采購工作的風險點是:
一、思想道德風險:
1、政治理論學習不夠,理想信念動搖,可能導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移或扭曲。
2、法律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淡漠,可能引發個人不廉潔等違法違規問題。
二、崗位職責風險:
1、在采購預算、結算過程中,可能採取多預算少結算方式獲取不正當利益。
2、未經批准,安排人情接待或提高接待標准,導致接待費用失控,可能獲取不正當利益。
(4)招投標市場營銷風險擴展閱讀:
以采購地區分類-采購可分為國內采購(簡稱內購)與國外采購(簡稱外購)。所謂外購系指向國外之供貨商或外國供貨商在本國境內之代理商進行采購之行為。所謂內購系指向國內廠商進行采購行為。一般來說物料之采購以內購較為方便與經濟。采購方式有下列方法:
(一)公開采購(Open Purchasing)
系指采購行為公開化;而秘密采購(Secret Purchasing)系指采購行為在秘密中進行著。大量采購系指采購數量多之采購行為;而零星采購系指采購數量零星化之采購行為。
特殊采購(Special Purchasing)指采項目特殊,采購人員事先必須花很多時間從事采購情報搜集之采購行為。如采購特殊規格特種用途之機器;普通采購(Ordinary Purchasing)系指采購項目極為普通之采購行為。
(二)正常性采購(Normal Purchasing)
系指采購行為正常化而不帶投機性;而投機性采購(Speculative Purchasing)系指物料價格低廉時大量買進以期漲價時轉手圖利之采購行為。
⑤ 市場營銷風險的風險控制
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在運營中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因此建立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就如同建立營銷機構一樣重要。風險防範與處理小組的工作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企業內部建立風險預防的規章制度,並督促制度的貫徹執行;
調查研究相關信息資料,對公司客戶的信息和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定;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進行風險處理演練,以提高對風險處理的應對能力,強化職工的風險防範意識;
在企業出現風險後,由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統一處理風險事件。 當風險產生以後,如何面對風險,是決定風險能否正確和順利處理的關鍵。風險的發生會給企業帶來損害,也可能給社會、顧客帶來損害。
首先應該誠實地面對社會和顧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和顧客的損害,另一方面快速採取措施制止風險的擴大和擴散。如果風險產生後,企業迴避、推託、甚至辯解,反而會使風險擴大,損害增加。1999年6月在歐洲發生的可口可樂飲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樂公司面對的一次風險。可口可樂公司採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層管理者飛赴比利時、法國處理飲料污染事件,並向受害者道歉。
其二是委託權威機構對風險原因進行調查並將結果向公眾公布。
第三,控制和影響信息發布源。通過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終成功地控制了風險的損害程度。
又如1996年湖南常德—顧客因服用三株口服液後引發了其他疾病並致死,經媒體報道後引發了三株公司的風險。面對該風險,三株公司一開始不承認,進而是推卸責任,最後被推上了法庭,風險越搞越大,最終釀成三株公司的滅頂之災。 企業營銷活動中的一些風險,是由企業員工素質不高或其他主觀因素造成的。如有些企業銷售人員因不熟悉所推銷產品的相關知識而發生銷售阻礙,或責任心不強而導致貨款不能及時回收及損失,都屬於員工素質問題而產生的營銷風險。因此,加強企業員工素質的培訓與提高,是控制企業市場營銷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企業員工素質培訓應包括員工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營銷第一線的員工,其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營銷,對其強化培訓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企業在對營銷人員考核中,注重銷售額及利潤的考核固然重要,對其責任心與有關風險防範的考核同樣重要。但實際的銷售回籠資金卻不理想,有些資金可能成為吊帳或死帳。因此,營銷人員既要努力促進銷售額的提高,更應注意風險的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