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綜合風險
經營風險是指企業未使用債務時經營的內在風險。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產品需求
市場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越穩定,經營風險就越小;反之,經營風險則越大。
2.產品售價
產品售價變動不大,經營風險則小;否則經營風險便大。
3.產品成本
產品成本是收入的抵減,成本不穩定,會導致利潤不穩定,因此產品成本變動大的,經營風險就大;反之,經營風險就小。
4.調整價格的能力
當產品成本變動時,若企業具有較強的調整價格的能力,經營風險就小;反之,經營風險則大。
5.固定成本的比重
在企業全部成本中,固定成本所佔比重較大時,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額就多,若產品量發生變動,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會隨之變動,最後導致利潤更大幅度地變動,經營風險就大;反之,經營風險就小。
財務風險是指全部資本中債務資本比率的變化帶來的風險。當債務資本比率較高時,投資者將負擔較多的債務成本,並經受較多的負債作用所引起的收益變動的沖擊。從而加大財務風險;反之,當債務資本比率較低時,財務風險就小。
經營風險通過擴大銷售影響息前稅前盈餘,而財務風險通過擴大息前稅前盈餘影響收益。如果兩種風險共同起作用,那麼銷售稍有變動就會使每股收益產生更大的變動。通常把這兩種風險的連鎖作用稱為綜合風險。
簡單理解是:經營風險與經營有關,財務風險與借款有關。任何一個企業,即使不做任何業務,都存在經營風險,就像一個人,即使你天天鍛煉,也有生病的風險一樣,是固有的風險,只能降低,化解,不能消除經營風險。但財務風險則不同,如果你不借款經營,是不存在財務風險的。如果一個企業不存在財務風險,則綜合風險只取決於經營風險。
『貳』 財務風險防範措施。
一是完善關聯財務職責;二是健全內控財務制度;三是規范財務風險意識。
1、完善關聯財務職責
當前, 財務關系界定不清是旗(縣)級供電公司財務經營風險難以控制的最大體制性障礙。
公司本部與基層所(站)之間、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主業與多經關聯單位之間在職能界定與劃分、資金管理和使用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等現象,直接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觀上使得一些管理措施難以推行和有效落實。
2、健全內控財務制度
內控制度涉及企業方方面面,健全的內控制度猶如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自我抵抗風險、自我修正的能力。
一是原材料、備品備件等存貨呆滯積壓,無法變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電力技術更新快,淘汰存貨無法利用;
二是在不考慮用戶欠費影響的情況下,企業對外債權往往小於外部債務,導致資金周轉困難;
三是受市場信用環境制約,企業面臨的呆壞賬損失風險加大;有的單位工程規模及成本控制不嚴,寅吃卯糧,財務風險逐漸加大。
3、規范財務風險意識
企業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決定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在實際工作中, 首先劃清主業與多經在資產、機構、人員以及業務范圍等方面的界線,改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亂局面。
其次規范主業與多經企業的業務關系,重點規范主業與多經企業的關聯交易,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
在設備采購、委託承包工程、咨詢服務等業務中,嚴格按國家相關規定進行,在促進多經企業的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有效地防範了本企業的財務風險。
來自國有企業內部的風險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盲目決策造成的風險。有些企業負責人個人說了算,一拍腦袋就投資十幾億元,投資失誤後造成了國有資本難以挽回的損失浪費。
二是做假賬造成的風險。有些企業誠信缺失,虛報利潤,做假賬,往往導致嚴重的企業財務風險。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要重點防範上述兩方面風險。要通過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實行嚴格的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盡可能減少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要完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努力確保財務的真實性。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經驗交流大會由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組織召開。會上,50家國有企業獲得了「2012內部審計領軍企業」稱號,36家國內企業獲得了「2012內部審計示範企業」稱號。
『叄』 如何理解:財務風險中包含市場風險和含公司特有風險
財務風險是指公司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風險是指對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在投資中可能會遭受收益損失甚至本金損失的風險,是為獲得不確定的預期收益,而承擔的風險。風險中包含市場風險和公司特有風險,具體理解如下:
(一)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變化,導致投資者風險增大,從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性,是影響所有資產的、不能通過資產組合而消除的風險,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或系統風險;特徵: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
2.它對市場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響,只不過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程度高一些;
3.它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加以消除。資產重組無法消除風險。
(二)公司特有風險又可稱為分散風險或非系統風險,是與整個股票市場或者整個期貨市場或外匯市場等相關金融投機市場波動無關的風險,是指某些因素的變化造成單個股票價格或者單個期貨、外匯品種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種下跌,從而給有價證券持有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特徵: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業的管理問題、上市公司的勞資問題等;
2.它隻影響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業或行業特有的那部分風險,如房地產業股票,遇到房地產業不景氣時就會出現下跌。
『肆』 如何衡量公司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
1.企業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產生於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經營風險主要包括市場風險和收益風險;財務風險主要包括支付風險和資產風險。在籌辦初期,企業存在創業的風險,如何規劃企業的未來與發展方向將決定企業的命運;在企業投產後的經營過程中,各種各樣的風險更是隱藏其中,資金風險、市場營銷風險、新產品開發風險等,任何一環的疏忽和紕漏都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危害;在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中,授權風險、決策風險、內部牽制風險等,都對企業管理與控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規避風險,防患於未然成為當今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2.首先,企業必須全面分析經營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並對風險進行評估容忍度的確認,建立規范的風險監控體系。 在風險管理框架中,由於要針對不同的目標分析其相應的風險,因此目標的制定自然就成為風險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驟,並將其確認為風險管理框架的一部分。按照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的理論,企業應當在以下8個領域確定目標:即市場營銷、創新、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實物資源、生產力、社會責任、利潤需求等。
3.企業的目標是由相應的機構和部門去實現的,這些部門也就成為風險監控體系的組成部 分。在企業目標與相應目標的風險確認後,定期地進行風險測評成為風險監控的重要 過程。風險的測評,不僅要有測評結論,還必須對今後的控制提出前瞻性提示和防範措 施。
4. 其次,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從制度上控制和規范風險的發生。
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就是建立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企業的內控,就是要通過制訂流程、執行流程、監控流程,來控制「不同人的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保證風險可知、可控、可承受。目前,國內有眾多的公司在美國上市,根據2002年7月30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薩班斯法案,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成為在美上市的必備條件。
『伍』 求助企業的財務風險與防範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的並購實務已經歷了五次並購浪潮,因而與並購相關的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現有文獻主要集中於並購動因與經濟後果、目標企業的搜尋、篩選與價值評估、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並購風險和並購後整合等方面。
1.關於跨國並購的動因研究。現有研究認為企業主要是為了:(1)獲得新的資源和技術;(2)多元化;(3)快速進入外國市場;(4)獲得協同效應而進行跨國並購。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
2.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研究。關於(跨國)並購的經濟後果。現有研究大都表明,並購有助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認為基於核心能力進行的多元化並購有優勢。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業在80年代中期以來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企業的不同業務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備的核心能力,則往往可以使整個企業獲取成本或其他競爭優勢。④Hin(1994)在對美國過去30年間實施過混合並購的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研究後發現,絕大部分獲得充足利潤回報的公司是圍繞其核心能力進行多元化並購和經營的。⑤
3.關於目標企業的搜尋研究。搜尋理論(Search Theory)的研究始於1942年二戰時為消除來自大西洋德國潛艇的威脅,美國海軍反潛研究小組所進行的工作。由於搜尋理論軍事色彩濃,保密性強,故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相對較少。Jacques Crémera等(2006)在對有相互關聯的潛在購買者的拍賣行為進行研究後認為,盡管一般情況下獲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過設計搜尋計劃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取收益。
4.關於目標企業的篩選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將戰略匹配的概念引入並購研究領域,以此作為目標企業篩選的標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則對匹配的相似性標准提出質疑,認為並購雙方資源的差異性是協同效應的來源並帶來了更高的長期績效。
5.關於目標企業的估價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主要有Fisher創造和發展的凈現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長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來現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場價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 Stewart等提出的經濟附加值(EVA)價值評估模型等。
6.關於並購融資與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層保持公司控制權和個人私利的意圖會影響並購融資決策,成長性企業可能會求助於債務融資以維持管理層所有權水平和表決權。Faccio和Masulis (2005)發現對公司治理的關心和債務融資約束的權衡會影響到並購支付方式的選擇;由於外國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動性和及時性,信息不對稱更嚴重,因而與國內並購相比,跨國並購更常使用現金支付。
7.關於並購風險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樣運用條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計劃(earn-outs)以及或有估價權來管理並購風險。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國際和國內並購經驗的企業在並購高科技和服務型行業的目標企業時傾向於運用或有支付來緩解並購風險。
8.關於並購後整合研究。Kearney(1999)對1998-1999年全球發生的115項並購交易進行了調查,其中53%的被調查者將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歸於整合失敗。因而,國外理論界和實務界均非常重視並購後的整合:現有文獻主要從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對並購的整合進行了研究;在並購實務上,有許多專門為並購整合提供建議咨詢服務的機構。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就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的問題、並購目標的搜尋、融資與支付方式以及並購後的整合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學者們經過研究後認為,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存在著:(1)並購對象大多為海外績效低下或破產的企業;(2)企業整體競爭力弱,體制約束問題嚴重;(3)缺乏跨國並購戰略,並購計劃准備不足;(4)缺乏國際型人才,整合管理能力弱;(5)政府管制過多,法律體系尚不完善;(6)資金不足,缺乏中介機構支持等問題(賈名清和方琳,2007)。盡管如此,通過跨國並購獲取核心技術依然是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吳添祖和陳利華,2006)。實證研究也表明,中國企業跨國並購行為可以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潘勇輝,2007)。
「走出去」的企業從事並購時應如何尋找並購目標呢?張金鑫(2006)認為,不應以目標企業符合若干條件為標准,而應從並購雙方資源匹配的角度尋找並購目標才能成就完美的並購。
與國內並購不同,跨國並購的融資方式與支付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因此,在設計跨國並購的融資支付方式時需要考慮目標公司控制權獲得、流動性變化、公司資本結構、稅務等因素(季成和任榮明,2007)。
整合失敗是一些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企業生命周期的吸引與沖突是導致我國企業跨國並購整合失敗的深層次原因(康曉劍和劉思峰,2007)。為避免並購整合失敗,除了加強並購的可行性研究並進行詳細的並購前調查外,要正確分析研究並購雙方的資源特徵,充分考慮組織文化差異、民族文化差異,正確選擇並購後資源整合模式(李廣明,2006a),在眾多資源整合模式中,系統整合式、供應鏈導向式或技術導向式、充分式或集約式的整合模式比較適宜於中國企業跨國並購後的資源整合(李廣明,2006b)。
『陸』 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關系辨析
1.首先你要明白
經營風險
與
財務風險
的
關系
與區別
經營風險是指企業使用
債務
時經營的內在風險
而影響經營風險的
因素
主要是產品
需求
產品售價等
這個待會你可以通過公式看出來
而財務風險是指全部
資本
中
債務資本比率
的變化帶來的重要影響
主要
是在融資
方面
體現出來的
債務資本比率較高時
投資者
就要負擔多的債
務
成本
經受較多的負債引起的
收益
變動的沖擊會加大財務風險
實質就
是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
而這兩種風險在
財務
上表現為
經營杠桿
系
數與財務杠桿系數
系數越大
相對應的風險就越大
其基本公式為
經營杠桿系數
=(
銷售收入
-
變動成本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
)
財務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利息費用
)
他們共同起作用也就是
總杠桿系數
=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企業為了達到一定的總杠桿系數
可以在經營杠桿高的時候降低財務杠
桿系數
反之
則提高
負債比率
可以控制
企業可以合理安排資本結構
適度負債
而判斷資本
結構
是否合理的方法又牽扯到每股收益無差別點
根據這個無差別點判
斷銷售額怎樣時怎麼融資等等
具體我就不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