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豆漿和維他奶那一樣更營養
豆漿純天然更好一點
2. 誰知道從豆漿到維他奶這篇文章,香港公司使並無改變的豆漿產品一直暢銷,其成功何在,有什麼啟示
http://www.changping.sofo.cn/bbs/context.asp?id=78952&listpage=1
一碗豆漿、兩根炸油條是三頓美餐中的第一餐,這是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形成的飲食習慣。豆漿,以大豆為原料,是豆腐作坊的副產品,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它的形象與可樂、牛奶相比,渾身上下冒著「土氣」。以前,喝它的人也多是老百姓。
但是現在,豆漿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超級市場上都能見到,與可樂、七喜、牛奶等國際飲品並列排放,且價高位重,有形有派。當然,它改了名,叫維他奶。
豆漿改名維他奶,是香港一家有50年歷史的豆漿公司為了將街坊飲品變成一種國際飲品,順應不斷變化的價值和現代人的生活形態,不斷改善其產品形象而特意選擇的。「維他」來自拉丁文Vita,英文Vitamin,其意為生命、營養、活力等,而舍「漿」取「奶 ,則來自英語soybean milk(豆奶,即豆漿)的概念。50年前,香港人的生活不富裕,營養不良,各種疾病很普遍。當時生產維他奶的用意,就是要為營養不良的人們提供一種既便宜又有營養的牛奶代用品——一種窮人的牛奶。在以後的20年中,一直到70年代初期,維他奶都是以普通大眾的營養飲品這個面貌出現的,是一個「廉價飲品」的形象。
可是到了7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營養對一般人來說並不缺乏,人們反而擔心營養過多的問題。如果此時還標榜「窮人的牛奶」,那麼喝了不就掉價了嗎?難怪豆品公司的職員發現,在馬路邊的汽水攤前,喝汽水特別是外國汽水的人喝起來「大模大樣」,顯得十分「有派」,而喝維他奶的人,就多大站在一旁遮遮掩掩,惟恐人家看到似的,因而,豆品公司的業務陷入低潮。
70年代中期,豆品公司公司試圖把維他奶樹立為年輕人消費品的形象,使它能像其他汽水一樣,與年輕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時期的廣告便摒除了「解渴、營養、充飢」或「令你更高、更強、更健美」等字眼,而以「豈止像汽水那麼簡單」為代表。1983年,又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背景為現代化城市,一群年輕人拿著維他奶隨著明快的音樂跳舞……,可以說,這時期維他能是一種「消閑飲品」的形象。
然而,到了80年代,香港的年輕人對維他奶怎麼喝也喝不出「派」來了,於是,從1988年開始的廣告便重點突出它親切、溫情的一面。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維他奶是個人成長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對維他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它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作,維他奶對香港人如同可口可樂對美國人一樣。由此,維他奶又開始樹立一個「經典飲品」的形象。
在同一時期,維他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這一時期,太多的脂肪成了美國等國公民的一大問題。在美國,維他奶標榜高檔「天然飲品」。所謂天然飲品,就是沒有加入人工的成份,如色素和添加劑等,可以使消費者避免吸收太多的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標榜天然飲品,當然受美國人的歡迎。於是便出現了這樣歷史性的趣事:維他奶創始之初,標榜窮人的牛奶,強調它與牛奶的相似之外,並且價格比牛奶要低;今天在美國市場,維他奶強調的是與牛奶不同的地方(維他奶具有牛奶所有的養分,而沒有牛奶那麼多的動物脂肪),其價格也比牛奶高。
回復 | 引用
.1. 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kunshan(2008-4-14 8:36:00) IP:218.4.73.*
維他奶(1940年—)是香港家喻戶曉的飲料品牌,該豆奶飲料自1940年開始在香港生產,現時生產廠房遍及中國大陸、香港、澳洲和美國。維他奶現時由香港上市公司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港交所:0345)管理,該公司也以「維他」作為旗下其他飲料產品,包括果汁、牛奶、茶類飲品,汽水、蒸餾水及豆腐等產品的品牌.
紙包裝維他奶維他奶豆奶由創辦人羅桂祥博士研製。羅桂祥希望能夠為香港一般家庭提供一種廉價而蛋白質豐富的飲品,作為價格較為昂貴的牛奶的替代品。有「中國之牛」稱號的大豆,含有豐富蛋白質而價格廉宜,羅祥桂認為由大豆製成的豆奶,可成為牛奶替代品,因此研製出維他奶。
維他奶豆奶於1940年4月3日面世,首家維他奶工廠位於香港島銅鑼灣記利佐治街,首天只售出6瓶豆奶,售價為港幣6仙。維他奶早期是由售貨員以自行車逐戶派送,加上早期維他奶沒有經過消毒處理,需要即日飲用,否則便會變壞,因此未受消費者歡迎,戰前每日約售1,000瓶。
日治時期,維他奶工廠停工,至香港重光後工廠恢復生產,並在1950年遷往香港仔黃竹坑,除每日派送外亦透過零售商分銷方式銷售,1953年起,維他奶改以高溫消毒法,無須冷藏貯存,銷量開始大增,至1950年代中期已達每年1200萬瓶。最初維他奶推出時的豆奶沒有加工,1962年加入麥精維他奶,同年於九龍觀塘工業區興建新廠房。1987年新界屯門廠房落成,並成為集團總部。1994年3月30日,維他奶集團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首天股價約1.5港元。同年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的廠房正式投產。1998年,在上海及美國麻省艾爾市的Nasoya廠房投產。
早期的維他奶以闊口的牛奶瓶售賣,後來改為盛載汽水的玻璃樽。1975年首度從瑞典引入Tetra Pak(利樂包裝紙)保鮮包裝設備,加入250毫升的紙包裝,並以超高溫消毒,令產品可儲存多月。1976年維他奶以「維他」品牌,推出一系列果汁飲品,其後又於1979年推出檸檬茶及菊花茶等飲品。1984年推出375毫升大包裝,到2000年代更推出細包的125毫升,以方便幼童飲用;現時更有鋁罐裝出售。
由於維他奶推出時一直標榜自己的健康形象,以「點只汽水咁簡單」(不止是汽水這么簡單)的口號作招倈,故不少校規比較嚴的學校亦破例容許維他奶在學校小賣部寄賣。學校中售賣的維他奶一般為玻璃樽裝。在寒冷的冬季,喝小賣部出售的熱維他奶,是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
廣告宣傳
維他奶曾推出過多個有特色之廣告。1950年代,維他奶曾推出一系列的口號,以突出維他奶營養豐富的優點:
維他奶令你更高
維他奶令你更強
維他奶令你更健美
1970年代,廣告人紀文鳳為維他奶創作出另一深入民心的廣告口號:「維他奶 點只汽水咁簡單」,再突顯其比汽水飲品更健康。近年維他產品亦善用電視廣告等媒體作宣傳,1993年,維他奶的電視廣告《鄉情》,由陳浩民主演,故事情節描寫祖父橫過鐵路路軌為孫兒買維他奶,與朱自清的文學作品《背影》中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甚為相似,以人情味引起觀眾的注意。
近年維他奶廣告的路線開始比較創新另類。1990年代後期,維他檸檬茶曾以維園阿伯作為電視廣告的主角。在2000年的電視廣告中,以復古的教育電視風格對一些上一代常用詞例如「搭訕」、「凍柑」等的非正統字典解釋,來吸引年青人注意。2002年,維他純蒸餾水的廣告,則以律師及「波士」(即老闆)為主題。2003年,維他奶推出口號「維他奶至緊要得你開心」,而電視廣告則以偷拍鏡頭的手法,當顧客拿起一包特製的道具維他奶時,便會發出笑聲,表達出維他奶為顧客帶來歡笑。
生產設施
現時維他奶在世界多個國家設有廠房,包括香港屯門、中國深圳及上海、美國麻省艾爾市及澳洲維多利亞省。
香港屯門廠房於1987年落成,面積34,000平方米,設有生產線、總辦事處、產品發展、工程部等。香港及深圳的廠房獲得ISO9001品質認證。
環保政策
空樽循環再用
維他奶曾與香港兩間連鎖便利店7-11及OK便利店合作,推出維他奶空樽回收計劃。便利店會為每個退回的維他奶空樽回贈港幣5毫,此計劃獲得香港環保組織地球之友的嘉許,地球之友亦希望其他飲品生產商推出類似的回收計劃。
無基因改造成份
根據香港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維他奶與一些著名乳製品生產商同樣被標簽為「綠色產品」,因產品並不含有基因改造成份。
維他奶變味事件
1995年10月,有顧客投訴維他奶飲品有類似火水的味道,維他奶回收市面上同類產品。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間,有3位顧客在飲用仍在有效期內的麥精維他奶時,發現有酸味,在傳媒報導事件後,維他奶的深圳廠房停產及回收全部8百萬包紙包豆奶產品。但其後仍然有2位顧客發現維他奶產品有酸味,結果維他奶需把香港屯門廠房亦全面停產,並回收所有包括豆奶及其他飲品。以1996年1月16日計算,回收的產品達到一千三百萬包。
事件發生後,香港衛生署對維他奶進行多次抽樣檢驗,在51個樣本中,細菌含量及各樣成份皆沒有超越標准,但為了維持消費者的信心,維他奶決定聘請瑞典籍專家到香港廠房作詳細調查。調查發現問題源自包裝機,為確保產品質素,維他奶需把整條生產線拆除及重新組合。其後事件獲得解決,維他奶產品未再發現有酸味。
產品
維他奶豆奶
維他奶豆奶現今共有9種味道:
原味
麥精
朱古力味
蜜瓜味
椰子味
Mocha 朱古力咖啡味
紅豆味
香芋味
茉香豆奶
其中,Mocha於2006年4月推出,紅豆及香芋於同年8月推出,茉香及更新的朱古力味於2007年6月推出。
鈣思寶大豆飲品
鈣思寶是維他奶的高鈣豆奶品牌,其宣傳口號為「大豆健美主義,點止高鈣咁簡單」。鈣思寶含鈣質外,還有異黃酮、卵磷脂、奧米加3、氨基酸等營養素。鈣思寶只含1.2%的植物脂肪,而且不含膽固醇。
茶類飲品
維他檸檬茶
維他LIGHT檸檬茶
維他菊花茶
維他LIGHT菊花茶
維他綠茶
維他清心棧
維他果然系
維他茶字典
維他烏龍茶
維他白茶系列
維他鮮牛奶
純鮮牛奶
「家庭奶」牛奶飲品
高鈣低脂牛奶飲品
朱古力牛奶飲品
高鈣低脂朱古力牛奶飲品
草莓牛奶飲品
其他產品
維他純蒸餾水
維他果汁飲品
維他豆漿系列
維他至尊咖啡
維他汽水(可樂、白檸、忌 廉、橙梳打)
已停產之產品
維他奶豆腐花粉(六、七十年代)
薄荷朱古力維他奶(1988年推出,250毫升盒裝,深啡色,印有方格朱古力和薄荷葉圖案)
維他奶茶(1992年推出)
維他咖啡(1992年推出,不是「至尊咖啡」)
公司資料
維他奶品牌現時由香港上市公司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港交所:0345,簡稱維他奶國際或維他奶集團)管理,執行主席為羅友禮。截至2006年3月31日止的年度,股東應占溢利為1.72億港元,營業額為25.2億港元。
此貼子已被*kunshan*於2008-4-14 8:47:00編輯過
3. 求一篇「注意規律在商業活動中的應用」的論文,3000字以上。
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必備條件和積極狀態
注意只是一種意向活動,並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或反應形式,沒有其自身的反映內容,但是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和伴隨者。
注意的類型:
A、不隨意注意
B、隨意注意
C、隨意後注意
注意的特徵:
A、廣度
B、轉移
C、分配
D、穩定性
注意是一種心理特徵,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選擇性集中。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扇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心理學研究表明,客觀刺激物的特點是引起無意注則容易促使消費者認為是消費過程中無關緊要的環節而忽視掉,結果讓思維遷移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事物上,我把這種現象姑且稱為「思維的耗散」。一旦出現了這種意的重要條件。新異的,變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正如推銷開發一種新產品,開拓市場階段應力避凡俗。古人所說的「鳳頭」,就是這樣,在首次面向消費大眾時,不拖泥帶水,能夠緊緊地吸引住人。
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是廣告
一個廣告的創業,也當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一下子就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很好地激發起消費者的消費慾望。新產品的廣告設計,是隨便不得的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以注意規律為中心,以消費心理學和廣告心理學為兩個支撐點
大致有四種消費心理,分別是:從眾,求異,攀比,求實。
根據消費者捲入程度(捲入程度是指消費者購買時的謹慎程度以及在購買過程中願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收集信息,選擇判斷,有多少人參與購買過程。)和商品差異的組合,主要有4種消費者購買類型:
(1)復雜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初次購買那些捲入程度高、品牌差異大的商品的場合。多數消費者對這類商品知之甚少,但因其價格昂貴,屬於耐用消費品,故購買前的選擇決策非常謹慎,要花費時間大量收集信息,多方位挑選比較。這種購買決策最為復雜。
(2)和諧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卷人程度高,但品牌差異較小的商品時。這種購買因不同品牌的商品只要價格在同一檔次內,質量功能差別不大,故不需要收集很多的信息或進行評價,捲入程度高主要因商品價格較高或不經常購買引起。決策重點在買不買,買什麼檔次的,而不在乎買什麼品牌的,且更關心能否得到價格優惠,購買時間和地點是否方便等問題。
(3)多變型購買。發生在品牌差別大,捲入程度低的商品上。消費者經常變換所購商品的品牌,主要是出於嘗試一下新東西的隨意性,避免單調乏味。消費者在這類商品購買前,一般並不主動收集有關信息,只是通過廣告等宣傳媒體被動接受信息,對商品的品評也是發生在購買之後,而且即便對所購買商品的感覺不錯,下次購買時仍可能更換品牌。
(4)習慣型購買。發生在消費者購買卷人程度低,品牌差異小的商品時,是一種多次購買後形成的習慣性反應行為。消費者經常購買某種固定的品牌,並非出於忠誠,而是出於習慣,當貨架上沒有這種商品時,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購買另一種看上去十分相似的產品。
顯然對於不同的消費者購買行為類型,企業的機會不同,促銷的重點也不同。同時,企業在設計和導入CIS,尤其是VIS時,必然也要以不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類型為基礎,使VIS起到識別企業產品、誘導購買的作用。
分為七個階段:產生需要、形成動機、搜集商品信息、做好購買准備、選擇商品、使用商品、對商品使用的評價和反饋。
消費者心理受到消費環境、消費引導、消費者購物場所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企業往往通過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
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因素可以分為幾大類:
(1)環境因素,如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
(2)刺激因素,如商品的價格、質量、性能、款式、服務、廣告、購買方便與否等;
(3)消費者個人及心理因素。
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職業、經濟狀況和個性等因素。其中消費者的心理因素,因為不能直接看到,又被稱作黑箱。而刺激因素則由企業出發,然後被輸入消費者黑箱,經過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變為有關購買的決策輸出。
心理因素包括:
①動機。任何購買活動總是受著一定的動機所支配,這種來自於消費者內部的動力反應了消費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②感覺與知覺。兩個具有同樣動機的消費者,會因為各自的感覺和知覺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購買決策。
③學習。學習是一種由經驗引起的個人行為相對持久變化的心理過程,是消費者通過使用、練習或觀察等實踐,逐步獲得和積累經驗,並根據經驗調整購買行為的過程。企業應創造條件,幫助消費者完成學習過程。
④信念與態度。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的過程中形成了信念和態度,這些又反過來影響其未來的購買行為,企業最好改變自己的產品以迎合消費者已有的態度,而不是去試圖改變消費者的態度。
一、 面子心理。在面子心理的驅動下,消費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自己的購買或者支付能力。營銷人員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這種面子心理,找到市場、獲取溢價、達成銷售。
二、 從眾心理 。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受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趨向於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消費者在很多購買決策上,會表現出從眾傾向。比如,購物時喜歡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選擇時,偏向那些市場佔有率高的品牌;在選擇旅遊點時,偏向熱點城市和熱點線路。
三、 推崇權威。消費者推崇權威的心理,在消費形態上,多表現為決策的情感成分遠遠超過理智的成分。這種對權威的推崇往往導致消費者對權威所消費產品無理由的選用,並且進而把消費對象人格化,從而達成產品的暢銷。
四、 愛佔便宜。劉春雄先生說過:「便宜」與「佔便宜」不一樣。價值50元的東西,50元買回來,那叫便宜;價值100元的東西,50元買回來,那叫佔便宜。中國人經常講「物美價廉」,其實,真正的物美價廉幾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覺的物美價廉。
五、 害怕後悔。每一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會有恐懼感,他生怕做錯決定,生怕他花的錢是錯誤的。按照盧泰宏先生提到的就是購後沖突,所謂購後沖突是指:消費者購買之後出現的懷疑、不安、後悔等不和諧的負面心理情緒,並引發不滿的行為。
六、 心理價位。任何一類產品都有一個「心理價格」,高於「心理價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數用戶的預算范圍,低於「心理價格」會讓用戶對產品的品質產生疑問。因此,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價位,有助於市場人員為產品制定合適的價格,有助於銷售人員達成產品的銷售。
七、 炫耀心理。消費者炫耀心理,在消費商品上,多表現為產品帶給消費者的心理成分遠遠超過實用的成分。正是這種炫耀心理,在中國目前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創造了高端市場,同時利用炫耀心理,在國內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的情況下,有助於獲取市場,這一點在時尚商品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八、 攀比心理。消費者的攀比心理是基於消費者對自己所處的階層、身份以及地位的認同,從而選擇所在的階層人群為參照而表現出來的消費行為。相比炫耀心理,消費者的攀比心理更在乎「有」——你有我也有。
從豆漿到維他奶
一碗豆漿、兩根炸油條,是三頓美餐中的第一餐這是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形成的飲食習慣。豆漿,以大豆為原料是豆腐作坊的副食品,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形象與可樂、牛奶相比,渾身上下冒著土氣。以前,喝它的人也多是老百姓。
但是現在,豆漿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超級市場上都能見到,與可樂、七喜、牛奶等國際飲品並列排放,且價高位重,有形有派。當然,它改了名,叫維他奶。
豆漿改名維他奶,是香港一家有50年歷史的豆品公司為了將街坊飲品變成一種國際飲品,順應不斷變化的價值和現代人的生活形態,不斷改善其產品形象而特意選擇的。「維他」來自拉丁文Vita,英文Vitamin,其意為生命、營養、活力等,而舍「漿」取「奶」,則來自英語soybean milk(豆奶,即豆漿)的概念。
50年前,香港人的生活不富裕,營養不良,各種疾病很普通。當時生產維他奶的用意,就是要為營養不良的人們提供一種既便宜又有營養價值的牛奶代用品—一種窮人的牛奶。在以後的20年中,一直到70年代初期,維他奶都是以普通大眾的營養飲品這個面貌出現的,是一個廉價飲品的形象。
可是到了7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營養對一般人來說並不缺乏,人們反而擔心營養過多的問題。如果此時還標榜「窮人的牛奶」,那麼喝了不就掉價了嗎?難怪豆品公司的職員發現,在馬路邊汽水攤前,喝汽水特別是外國汽水的人喝起來「大模大樣」,顯得十分「有派」,而喝維他奶的人,就大多站在一旁遮遮掩掩,惟恐人家看到似的,因而,豆品公司的業務陷入低潮。
70年代中期,豆品公司試圖把維他奶樹立為年輕人消費品的形象,使它能像其他汽水一樣,與年輕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時期的廣告便摒除了「解渴、營養、充飢」或「令你更高、更強、更健美」等字眼,而以「豈止像汽水那麼簡單」為代表。1983年,又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背景為現代化城市,一群年輕人拿著維他奶隨著明快的音樂跳舞,可以說,這時期維他奶是一種「消閑飲品」的形象。
然而,到了80年代,香港的年輕人對維他奶怎麼喝也喝不出「派」來了,於是,從1988年開始的廣告便重點突出它親切、溫情的一面。對於很多香港人來說,維他奶是個人成長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多數人對維他奶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它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代表作,維他奶對香港人如同可口可樂對美國一樣。由此,維他奶又開始樹立一個「經典飲品」的形象。
在同一時期,維他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這一時期,太多的脂肪成了美國等國公民的一大問題。在美國,維他奶標榜高檔「天然飲品」。所謂天然飲品,就是沒有加入人工的成份,如色素和添加劑等,可以使消費者避免吸收太多的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標榜天然飲品,當然受美國人的歡迎。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歷史性的趣事:維他奶創始之初,標榜窮人的牛奶,強調它與牛奶的相似之處,並且價格比牛奶要低;今天在美國市場,維他奶強調的是與牛奶不同的地方(維他奶具有牛奶所有的養分,而沒有牛奶那麼多的動物脂肪),其價格也比牛奶高。
吸引注意
廣告中成功的信息傳遞,往往是首先作用於消費者的視覺和聽覺,繼而激發其心理感應,促進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最後導致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廣告對消費者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作用過程,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訴諸感覺,引起注意;賦予特色,激發興趣;創造印象,誘導慾望;加強記憶,確立信念;堅定信心,促成行動。從中可以看出,商業廣告在完成由訴求到購買行為的過程中,對消費者心理活動的誘導是十分明顯的。實踐證明,從事商業廣告的設計,必須充分研究廣告宣傳過程中消費者心理活動的特點與規律,巧妙地應用心理學原理,增強廣告的表現力、吸引力和誘導力,才能使廣告具有沖擊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引起消費者的極大注意,是所有商業廣告取得成功的基礎。因此,在商業廣告的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廣告吸引消費者的效果,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心理方法。
(一)注意及其特徵
注意是心理或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我們所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明顯地表示了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警覺性和選擇性。注意主要由兩種因素引起:一是刺激的深刻性,如外界刺激的強烈程度以及刺激物的突變等;二是主體的意向性,如根據生理需要、生活需要、主體興趣而自覺地促使感覺器官集中於某種事物。由於引起注意的因素不同,人的意識所起的作用的反應特點和反應時序也有所不同。
注意具有兩大特點:指向性和集中性。所謂指向性,表明的是人的心理活動所具有的選擇性,即在每一瞬間把心理活動有選擇地指向某一目標,而同時離開其他對象。所謂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只集中於少數事物上,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並以全部精力來對付被注意的某一事物,使心理活動不斷地深入下去。在廣告活動中,充分地利用注意的這兩個特點,可以使消費者專注於廣告宣傳對象,使之離開一切與廣告宣傳無關的其他事物,這樣,就可以使廣告宣傳的內容在消費者的心理活動中得到清晰、鮮明的反映。
在人的活動中,注意具有一系列的重要功能。首先是選擇的功能,即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相一致的有關刺激或影響,避開或舍棄無關的、非本質的、附加的和與之競爭的各種刺激和影響,抑制對它們的反應。其次,注意具有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的對象的印象或內容維持在意識中,一直保持到達到目的為止。具體地說,一直保持到得到清晰、准確的反應。第三,注意具有調節和監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動向著一定方向或目標進行。在注意的所有這些功能中,對活動進行調節和監督,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注意對於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使人的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之中,對心理活動的進行有組織和維持的作用。它保證人們能夠及時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動,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使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從而改造壞境。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保證人們感知的形象清晰完整,記憶牢固。所以,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消費者注意廣告的形式
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的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在心理學上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形式。研究注意的這兩種形式,對於廣告人員來說,搞清楚人們如何注意,怎樣引起人們的注意,有莫大的價值。
無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須作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是一種定向反射,是由於環境中的變化所引起的有機體的一種應答性反應。當外界環境發生的變化作用於有機體時,有機體把相應的感覺器官朝著變化的環境。藉助於這種反射通常可以全面地了解刺激物的性質、意義和作用,使有機體適應新的環境變化,並確定活動的方向。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分為客觀刺激物的本身和人的主觀狀態。在設置廣告時,這是必須考慮的兩個因素。其中,刺激物的特點包含有幾項內容:刺激物的絕對強度和相對強度,同時起作用的各種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以及刺激物的活動、變化和新異性。人的內在主觀狀態,則包括人對事物的興趣、需要和態度,人的精神狀態和情緒狀況,以及人的知識經驗等。凡是能夠使刺激物在這些方面迎合消費者的廣告創意,幾乎都能取得利用人們的無意注意的功效。
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在必要時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根據人的主觀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有的心理現象。其特點是,主體預先有內在的要求,並注意集中在已暴露的目標上。有意注意是一種主動服從於一定的活動任務的注意,它受人的主觀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相對而言,有意注意對於廣告刺激的要求,沒有無意注意要求的那麼高。
(三)如何使廣告受到人們的注意
廣告界流行這樣一句話:使人注意到你的廣告,就等於你的產品推銷出去了一半。可見在商業廣告設計中,充分應用注意的心理功效,是提高廣告效果的重要環節。根據注意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廣告宣傳與創作要吸引和維持消費者的注意,大多採用如下辦法:
1.增大刺激物的強度
刺激達到一定的強度,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刺激物在一定的限度內的強度越大,人對這種刺激物的注意就愈強烈。不僅刺激物的絕對強度有這種作用,而且刺激物的相對強度也有這種作用。因此,在廣告設計中,可以有意識地增大廣告對消費者的刺激效果和明晰的識別性,使消費者在無意中引起強烈的注意。
2.增大刺激物之間的對比
刺激物中各元素的顯著對比,往往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在一定限度內,這種對比度越大,人對這種刺激所形成的條件反射也愈顯著。因此,在廣告設計中,可以有意識地處置廣告中各種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和差別,增大消費者對廣告的注意程度。同時,除了強化在廣告本身各元素之間他對比外,還可以強化廣告與環境因素的對比。這些對比能增強廣告的易讀性、易視性和易記性,保證消費者的視覺、聽覺和知覺的暢通和順利,從而引起消費者的興趣。
3.提高刺激物的感染力
刺激物的強度和對比度固然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倘若它反映的信息毫無意義,缺乏引起人們興趣的感染力,引起的注意也是短暫的。在廣告設計中,有意識地增大廣告各組成部分的感染力,激發消費者對廣告的各種信息的興趣,是維持注意的一根支柱。在廣告中,新奇的構思,藝術性的加工,誘人關心的題材,都能增強廣告的感染力。
4.突出刺激目標
所謂突出刺激目標,首先是突出目標。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注意程度的強弱和被注意物體的多寡成反比,目標越多,注意力越分散,目標少則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突出目標的第二個問題是廣告畫面安排要恰當,要考慮怎麼安排才能便於記憶。也就是說,要把所廣告的商品、圖畫、照片和文字等放在視覺的中心上,並進行有序安排,使畫面保持均衡、相稱、統一和和諧。
5.利用刺激物動態
運動著的物體的惹人注意程度要比靜止的大得多。霓虹燈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於它的閃爍。另外,利用設計,使廣告牽動觀察者眼睛向設計者所期待的方向移動,增強廣告的吸引力,也屬於此類。
6.運用口號和警句
所謂要善於利用口號和警句,就是要用一段特別精美的文字,使之看來醒目,讀之上口,聽後耳目一新,並便於記憶,使人一想起這一句話,就聯想到所廣告的產品,以提高宣傳效果。
7.出奇制勝
所謂出奇制勝,就是採用一些合理的、但卻又是有違常規的廣告設計。這樣的廣告設計,往往也能博取消費者的普遍注意。
4. 在市場變更中維他奶是如何滿足客戶要求的
維他奶豆奶被列為睡前不宜喝豆漿前三個小時。之後喝豆漿容易脹氣,並有利尿,會影響人體消化了一夜,尿頻,會影響睡眠質量。
早上喝最營養專家認為,豆漿更適合中國人體質比牛奶。豆漿含有豐富的營養和健康因素,大豆和牛奶的蛋白質含量是相似的,但豆漿是低脂肪,低膽固醇。例如維他奶大力近期推出的維他奶香味(鈣),豆漿,優質非轉基因大豆為原料,含鈣高品質的源泉,2.0%的蛋白質含量。僅為1.4克/ 100毫升,比普通牛奶低得多的脂肪含量,降低人體脂肪的攝入量。只有2毫克/ 100毫升的膽固醇含量,高品質的植物蛋白補充劑可以安心。是減肥又營養豐富的選擇!
5. 案例從豆漿到維他奶,直至國際飲品的過程,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最先興起的可能只是一個小的點,隨著使用人群的不斷擴大,帶動的經濟增長的不斷提高,使小范圍的點不斷向外緣拓展,隨之就形成了一個更加完善、具體、富有創新力的點。這個點的根據是融合了經濟、消費能力、人群、飲食習慣等等多方面原因而形成,卻又添加了一些社會上逐步興起的東西,例如健康飲食等等。
我相信,每一個興起的東西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逐步完善、擴大需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又需要我們不斷的投入創新力、經濟實力、團結合作力等等因素,從而把他做到最好。
最後就是一個向外擴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一定有一個根據點,也可以說是著力宣傳點,就如同豆漿的宣傳點就是健康,而通常這個宣傳點是受到大家認可的,這樣才能將產品越推越遠。
6.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從豆漿到維他奶直至國際飲品的過程,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豆可以迸發驚人的威力……
7. 為什麼豆漿更名為維他奶後,能長期佔領市場
因為現代人講究健康,商家正是利用這一點跟它取個名也叫作奶,只是與奶不同的是維他。
8. 你對「價高招商客」是如何理解的 市場營銷學的理論來解答
引例:;俞敏洪的「空城計」;1991年秋天,俞敏洪離開北大,在中關村第二小學; 1、消費者為什麼要追逐消費流行?2、企業如何利; 從豆漿到維他奶;????;豆漿,以大豆為原料是豆腐作坊的副食品,在中國已有;又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背景為現代化城市,一群年輕; ?;然而,到了80年代,香港的年輕人對維他奶怎麼喝也;案例思考題:從豆漿變成維
豆漿,以大豆為原料是豆腐作坊的副食品,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形 象與可樂、牛奶相比,渾身上下冒著土氣。以前,喝它的人也多是老百姓。 現在,豆漿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超級市場上都能見到,與可樂、七 喜、牛奶等國際飲品並列排放,且價高位重,有形有派。當然,它改了名,叫維他奶。 豆漿改名維他奶,是香港一家有50年歷史的豆品公司為了將街坊飲品變成一種國 際飲品,順應不斷變化的價值和現代人的生活形態,不斷改善其產品形象而特意選擇 的。 50年前,香港人的生活不富裕,營養不良,各種疾病很普通。當時生產維他奶的 用意,就是要為營養不良的人們提供一種既便宜又有營養價值的牛奶代用品—一種窮 人的牛奶。在以後的20年中,一直到70年代初期,維他奶都是以普通大眾的營養飲品 這個面貌出現的,是一個廉價飲品的形象。 可是到了70年代,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營養對一般人來說並不缺乏,人 們反而擔心營養過多的問題。如果此時還標榜「窮人的牛奶」,那麼喝了不就掉價了 嗎?難怪豆品公司的職員發現,在馬路邊汽水攤前,喝汽水特別是外國汽水的人喝起 來「大模大樣」,顯得十分「有派」,而喝維他奶的人,就大多站在一旁遮遮掩掩, 惟恐人家看到似的,因而,豆品公司的業務陷入低潮。 70年代中期,豆品公司試圖把維他奶樹立為年輕人消費品的形象,使它能像其他 汽水一樣,與年輕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時期的廣告便摒除了「解渴、營養、 充飢」或「令你更高、更強、更健美」等字眼,而以「豈止像汽水那麼簡單」為代表。 1983年,
又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背景為現代化城市,一群年輕人拿著維他奶隨著明 快的音樂跳舞,可以說,這時期維他奶是一種「消閑飲品」的形象。
http://3y.uu456.com/bp_3mpmt8vtey86wqu5qu3z_1.html
9. 為什麼豆漿更名為維他奶後,能長期佔領市場
中國人還是比較適應和豆漿,好多人喝奶會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