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舉辦奧運會,獲得社會影響(商業利益)更重要
談奧運的價值,好像是一個很初級的問題,但真正搞清楚並不容易。這關繫到品牌為什麼贊助奧運,也關繫到品牌今後的奧運策略。
奧運會作為全球最頂級的體育盛會,它至少有以下幾個價值:首先奧運會是全球參與和關注人數最多的競技比賽,自然也成為品牌向消費者傳播的最有效的平台;二是奧運會倡導的理念和精神,通過與奧運會的聯結實現品牌價值的快速提升;三是參與奧運的全球的民眾,將會帶動品牌與產品消費的迅猛增長。
奧運會以上三個方面的價值,都是品牌所追求的,但有價值的東西都是要付出高成本的,有價值的東西也未必適合所有的品牌。
考量贊助奧運的價值
現在,已經有不少品牌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贊助商或合作夥伴,還有很多品牌正積極地爭取,用宋丹丹的話說,競爭那是相當激烈。奧運的價值讓很多品牌怦然心動,排他性的條款使品牌可以拿到競爭制勝的法寶。
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大家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你的品牌真的適合贊助奧運嗎?
一般意義上說,看一個品牌是不是適合做奧運,至少要基於奧運的三大價值上去斟酌:
首先是奧運傳播的經濟性。從傳播受眾和投入資源看,奧運是品牌投入最有效和效率最高的平台,更適合一些國際品牌的傳播。因為這些品牌是全球銷售,銷量越大、覆蓋越廣,就更有傳播的經濟價值。像可口可樂、阿迪達斯、三星這樣的國際品牌,在這方面就有很強的優勢。而國內品牌即使是大品牌,奧運傳播的經濟性都相對較弱。
當然,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註定是中國老百姓們最關注的體育盛事,本土的品牌也就具備了很大傳播利用價值。這正是北京奧運會成為中國品牌競相爭奪贊助的原因,類似伊利和蒙牛、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的爭奪並不鮮見。但不管是什麼品牌,都需要從投入和產出的有效性上,去評判贊助奧運的意義。對於那些銷量不大、全國覆蓋不夠的品牌,奧運這班車並不是它們的最佳選擇。
其次是考量與奧運精神價值的融合。任何品牌的價值再大也無法同奧運的精神價值相比,因此,贊助奧運的目的主要是把奧運的精神價值通過贊助「移植」到品牌上來,在奧運面前,任何品牌都是要依附奧運的價值。所以要認真分析品牌移植奧運精神價值的可能性,奧運的精神包含了「更快、更高、更強」和「重在參與」等很多精神層面的價值,如果在品牌價值和理念上跟奧運精神難以融合,或者無法通過奧運精神價值的影響實現品牌價值的提升,那麼贊助奧運就是一個值得推敲的事情。
最後要考量奧運對品牌消費的推動作用。奧運會是一個大眾參與的活動,賽場內和賽場外都是品牌實現銷售的絕好機會。品牌贊助奧運最佳的組合是品牌的奧運傳播與產品銷售的同步推進。這方麵食品、飲料、電子產品、通信、零售等都是有很強的優勢的。相對來說,一些產業就不是特別適合,壟斷行業尤其不適合。如中國石油、中石化、中國電信等,基本是出於社會和國家公益角度去贊助奧運,商業價值因為其較強的壟斷性微乎其微。
能否利用好贊助權益
能否利用好贊助權益,是所有奧運贊助商天天思考、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要想利用好贊助奧運得來的權益,做好奧運營銷,要具備以下奧運贊助的思路:
把傳播奧運精神作為品牌的公民責任。贊助奧運會,就有了比其它品牌更大的傳播奧運的責任,因為排他性獲得了奧運會的很多權益,可以大張旗鼓進行宣傳。品牌不能單單考慮商業價值,還要考慮奧運賦予的使命。一些品牌在贊助奧運後,忽視對奧運會的宣傳,忽略對奧運精神的傳播,這都是對奧運贊助商權益的一個誤解。
充分利用奧運的資源。奧運贊助商的爭奪,高額的奧運贊助門檻,其背後是奧運價值的最大化和排他性條款造成的稀缺。搭上奧運車的品牌一定要珍惜這一資源,而不是簡單利用。現在,有的贊助商只是在廣告和產品上把奧運的標志打上去,缺少全面利用奧運資源的營銷方案,這都是急需解決的。
致力於提升品牌的商業價值。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價值來自於消費者的忠誠。在奧運營銷上,企業總是把品牌價值提升作為贊助的主要目的。如果說支持奧運是贊助商品牌公民責任的話,支持品牌價值增長就是企業當之無愧的商業責任。因此在奧運營銷上,一定是要把商業價值極大的發揮出來,要從消費者的角度,把品牌同奧運、品牌同消費者、奧運同消費者的溝通作為重點研究的課題。通過奧運贊助,找到與消費群溝通的平台,提高消費群的忠誠度,實現品牌價值的飛躍。
克服奧運營銷的短處
有了正確的奧運贊助思路,品牌就有了藉助奧運騰飛的翅膀。但做好奧運營銷還不是這么簡單,很多制約因素仍需要克服:
首先是贊助商眾多,媒體聲音繁雜。北京2008奧運會除全球TOP外,還有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贊助奧運的都是全球品牌和國內數一數二的品牌,它們具備了從宣傳角度看大致相當的奧運權益。但很多品牌的消費群體是重合的,媒體傳播載體也重合。當一個消費者從不同的媒體上得到不同的贊助商信息時,其奧運價值傳遞信息會出現嚴重的重合和混淆。
其次是中國品牌在奧運營銷上能力和經驗欠缺。這一點從贊助商現在的表現就一目瞭然。缺乏完整奧運營銷策略和計劃暫且不提,單看央視的廣告就有5家以上的品牌借用「夢想」的口號。這種簡單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去嫁接的方法很值得探討。還有的贊助商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在擁有了最大價值的奧運權益後,聲勢浩大地搞起了「體育營銷」,耗巨資贊助某某賽、某某杯,做起了懷揣金飯碗討飯、撿芝麻漏西瓜的事情。
三是品牌缺乏創新的奧運營銷手段。現在,很多國內贊助商都推出了電視廣告,基本上是採用「奧運明星+運動+產品」的老套路,不僅雷同,也缺乏創意,即難以表達奧運贊助的信息,也忽視了品牌和消費者的價值。在這點上做得比較優秀的是GE和UPS,國內的伊利雖說有些爭議,但也有一點突破。電視廣告如此,其營銷手段的創新就很難談到了。因而,奧運營銷總體狀況還是令人擔憂的。
四是面臨奧運攔截、奧運埋伏等營銷手段的沖擊。贊助商畢竟是少數,又具備排他性,這就驅動了眾多非奧運贊助商在不侵犯奧運權益的基礎上,爭相進行奧運的攔截。從奧運歷史上和品牌競爭發展史上,優秀的奧運攔截案例層出不窮,如耐克、百事可樂都是這方面的高手。要知道奧運攔截式營銷是伴隨奧運營銷一起發展起來的,絕對應了那句老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奧運營銷的歷史上,憑借奧運贊助獲得成功的品牌並不多見,可口可樂是奧運贊助的長青藤,但可口可樂的贊助更像是對百事的阻擊。三星是依靠技術創新而不是單憑奧運贊助成功的。能不能有中國的品牌藉助北京奧運會實現大的突破,成了營銷界共同企盼的話題。
我們雖然希望更多的品牌去贊助奧運、支持奧運,但從品牌營銷的角度,仍然有必要提醒已經成為和准備成為奧運會贊助商的品牌們,面對奧運會,你們准備好了嗎?
㈡ 奧運來了,各大品牌如何借勢營銷
世界盃吧 比如vivo就靠微博關鍵詞「世界盃」買斷 營銷
㈢ 2016年裡約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都有那些
2016年裡約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
2016里約奧運會還沒開始,阿里巴巴、網路、合一集團(優酷土豆)、微博、新浪體育、豐田汽車、帥邦廚電、南孚電池等各個行業的品牌巨頭爭相開啟奧運營銷的序幕,目的就是為了在今年裡約奧運會期間,利用奧運會的影響力挖掘市場巨大商機。
互聯網五大巨頭——奧運營銷聯盟
看看「奧運營銷五環陣」各自名頭,國內最大的搜索平台、購物平台、社交平台、門戶和視頻網站。他們幾乎囊括了巴西奧運會期間的線上核心廣告資源,讓營銷直接產生銷售。這就是營銷人常掛在嘴邊的「品效合一」,這聽上去有些恐怖。
豐田皇冠——里約奧運「劍」證榮耀
2016年4月6日,一汽豐田CROWN皇冠攜手中國國家擊劍隊征戰里約奧運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在新聞發布會現場,豐田領導與中國國家擊劍隊,以及到場的各位嘉賓,共同見證了2016年豐田CROWN皇冠與中國國家擊劍隊的真誠攜手。
帥邦廚電——亮劍里約,再創輝煌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初,帥邦廚電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經與國家擊劍隊達成戰略合作,一路走來帥邦廚電鼎力支持國家擊劍隊的,並多次助力國家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
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舉辦,帥邦廚電依舊攜手——國家擊劍隊征戰里約,不僅是帥邦廚電持續支持國家體育賽事的重要舉措,更希望樹立帥邦廚電積極向上的品牌形象,為征戰里約奧運會的擊劍運動健兒蓄力助威,亮劍賽場!
南孚電池——劍指里約奧運
2016年作為奧運大年,在四年一次的輪回里,將再一次向我們講述堅持的故事。奧運開戰在即,近日中國電池行業領軍品牌南孚電池憑借一部講述擊劍人生的廣告片,宣告攜手中國國家擊劍隊,致敬所有「相信持久的力量」的人們!
這在中國可能會是奧運營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於國際賽事,品牌營銷將是一次很重要的轉折。相比4年前的奧運會,觀眾的生活方式、購買行為早就脫離了「計劃經濟」,從一味注重價格和質量,轉變為越來越重視商品賦予的個性表達、群體歸屬和情感認同等。通過奧運營銷是對自身品牌的附加價值提升的一個最有力的途徑。
㈣ 營銷策劃的實例
我的文庫里上傳了幾個營銷策劃案例。其中有一個公關活動。可以去看下。
㈤ 為什麼民族品牌會遇到資金困難,而國外品牌不會,歸根到底是什麼原因
因為你知道的外國品牌都是非常非常有名或暢銷的品牌。
問一下 ,非洲索馬里國的品牌你知道幾個?
阿富汗的品牌你知道幾個 我反正就知道阿富汗有恐怖分子。
㈥ 奧運營銷的中外知名品牌的奧運營銷
可口可樂:無處不在。從1928年首次出現在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的那天起,可口可樂如影隨形般參加了每一次的奧運盛會。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可口可樂以劉翔、滕海濱和馬琳三位奧運冠軍形象,精心推出了「要爽由自己」的奧運主題廣告,其奧運包裝也在全國上市。劉翔的出色表現讓可口可樂一直很「爽」,真正印證了那一句「要爽由自己」。據悉,在可口可樂與劉翔的長期合約中,每年酬勞僅為35萬元人民幣,而劉翔的代言身價已高達數百萬元,可口可樂不愧為營銷老手。
金六福:為奧運添「福」。金六福對奧運精神進行了不同以往的詮釋:歡聚是福、參與是福、和平是福、進取是福、友誼是福、分享是福。「奧運福」整合傳播使金六福的「福文化」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在「奧運福」理念的帶動下,金六福的終端銷售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長。
白沙:繼續飛翔。在雅典奧運會期間,白沙香煙推出了「奧運時刻,我心飛翔」的形象廣告片。劉翔獲得冠軍後,白沙迅速出擊,成為首家簽約劉翔的國內企業,推出了劉翔版形象廣告片,這反映了白沙強勁的決策力和行動力。劉翔的潛力還是讓人不敢小視,年輕是他的最大優勢,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同樣是他飛翔的舞台。考慮到這個因素,劉翔的價值還會大幅度上升。白沙在此時與劉翔合作,無疑會獲得更多的價值。
聯想:奧運為國際化開路。2004年3月26日,聯想集團在北京與國際奧委會簽署合作協議,宣布正式成為第六期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夥伴,這是奧運歷史上中國企業首次獲此資格。很多觀察家認為,年營業額為200億港元的聯想在歷屆TOP贊助商中仍屬於「低收入」階層,因此這個決定多少顯得像在冒險。但聯想要走向國際化,奧運會是一個最好的平台。2008年北京奧運會,聯想將向奧委會及奧運代表團獨家提供台式電腦、筆記本、伺服器、列印機等計算技術設備以及技術支持。聯想希望藉此完成其國際化的腳步,就像三星那樣。但聯想還需要更持續的投入和更細致務實的工作。
三星:從「丑小鴨」到「白天鵝」。1988年三星成為漢城奧運會的當地贊助商時負債已高達170億美元,奧運營銷改變了三星的命運,讓三星從「丑小鴨」成長為「白天鵝」。1998年三星成為奧運會全球合作夥伴。經過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奧運會的成功經歷後,三星繼續簽約成為2006年都靈冬奧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全球合作夥伴。在2004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最有價值的品牌排名中,三星品牌價值達到125.5億美金,排名世界第21,成為全球品牌價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之一。
麥當勞:我就喜歡。麥當勞與奧運會的合作最早開始於1968年。當時麥當勞為在法國比賽的美國運動員空運漢堡包。在雅典奧運系列推廣中,麥當勞堅持讓奧運為品牌服務,每個廣告、活動都從不同角度圍繞「我就喜歡」這個主題,並且把這次奧運系列推廣涵蓋在其整體品牌戰略之下,而不是獨立的項目。麥當勞成功續約成為2006至2012年夏、冬季奧運會的全球合作夥伴,這是麥當勞對這項國際體壇盛事以及參加這項世界頂級賽事的運動員的長期支持的延續,也是麥當勞首次續簽長達8年的奧運贊助合同。
㈦ 消費者因素對聯想的營銷策略的影響
北京奧運會之後,聯想已經做、正在做或即將要做的就是體育營銷,以及營銷「中國製造」的高端品牌形象這樣的一個營銷策略。當初,當聯想收購IBM的PC和手提電腦業務時,不少人為聯想捏了把汗在這個被稱為「蛇吞象」式品牌收購中,lenovo品牌要被全球市場所接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品質和技術,而是物美價廉「中國製造」背後的品牌缺失。就在業界質疑收購聲中,聯想棋高一著,不惜再斥巨資,加入「國際頂級品牌俱樂部」奧運TOP計劃,以奧運TOP品牌號召力,為收購業務護航。從現在眼光來判斷,此舉無疑是成功的,聯想收購IBM的PC和手提電腦業務已經跨越最大風險階段,收購已被業界判定為基本成功。既然成功了,就要重新審視一下代價問題。
眾所周知,奧運TOP計劃只是對整體品牌形象有影響,而聯想整體品牌營銷明顯已達到既定目標,再在奧運TOP里花費巨資已是不值。隨著收購IBM的PC業務走向第二階段,聯想現在需要做的營銷不是遍地開花,而是針對相對薄弱的美國和歐洲市場,進行區域性體育營銷。這也不難理解為何聯想近期連斥巨資,相繼贊助NBA和F1車隊,提升兩地市場品牌知名度的原因。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聯想清晰的體育營銷脈絡和原則:作為從中國崛起的新興國際品牌,與跨國巨頭競爭不是硬碰硬,而是將錢用在刀刃上,出其不意偷襲得手後,暗度陳倉,集中優勢兵力分而破之,最終取得全球市場。為市場而營銷,才是體育營銷的真諦。我們為敢於另闢蹊徑的聯想此舉而叫好
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整合營銷時代,消費者每天接觸不計其數的廣告信息,但只有少數能引起購買慾望,進而產生購買行為。因此,營銷活動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須充分了解消費者心理 消費行為是非常復雜的,受到相當多因素的影響,消費者本身的認知、學習、人格、捲入等內在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消費者行為。因此營銷人員要把握消費者心理並非易事。台灣游伯龍教授提出通過行為習性來分析消費者行為。因為每個人的思考、認知、反應、行為、知識、經驗等都有習慣性,統合起來成為一個人的習慣領域,人的消費深受其影響。而人的行為是有共性的,游伯龍教授研究認為消費者行為至少有六方面的共有習性:同類相比、印象概推、投射效應、近而親、相互回報、人群中的責任擴散。筆者認為,掌握這六大消費者習性,對於我們把握消費者心理,制定有效營銷推廣策略確有幫助。
同類相比。消費者會把自己歸為某一群體,也會對產品進行分類,而且總是將同類相比。廣告是營銷策略的重要 組合要素,利用消費者愛比較(比價格、性能、品質等)的心態來制定廣告策略,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特性的認知,是比較廣告的心理學原理。
投射效應。消費者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特性、想法、偏好投射給別人,想像其他人的特性和自己一樣。利用這一特點制定營銷推廣策略,打造品牌,往往事半功倍。
近而親。在營銷推廣中,利用產品經常性的暴露在消費者眼前,使得消費者對該產品有熟悉、親切的感覺。頻繁密集的廣告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相互回報。報答心理存在於每個消費者心中,一方面是有回報他人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喜歡得到他人的回報。
人群中的責任擴散。消費者在購物中會產生規避風險的行為,尤其消費者對產品特性不了解時,會購買信譽佳或大多數人在使用的產品。
消費者這六大習性,受制於習慣,往往很難改變。順其自然制定營銷推廣策略很重要。但它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有新的信息進入消費者大腦,並對消費者有下面利益時,人們習慣領域將會發生轉變。
㈧ 如何營銷「後奧運經濟」
從幾家奧運贊助商及非奧運贊助商的「奧運營銷」不難看出,面對奧運,企業的奧運前營銷還是做得很到位,然而,成功的營銷需要「善始善終」,營銷沒有終點,尤其是後奧運時代,對於酒類企業來講,如何做好後奧運營銷,如何整合自己在奧運期間提升起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後奧運時代顯得格外重要。
可口可樂全球奧運總監彼得·富蘭克林曾說:「奧運贊助權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企業的優勢,只有通過一系列商業活動的推廣,贊助權的效力才能發揮出來。」贊助奧運並不是企業的最終目的,其目的是利用奧運背景實現與消費者的溝通來提升品牌價值。從這種意義上說,奧運贊助商並非一定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要真正獲得長期優勢並不容易。奧運會即將開幕,隨著贊助商對營銷投入的增加,非奧運贊助商對營銷的沖擊也在加強。
奧運過後,及時的營銷跟進將成為奧運營銷成敗的關鍵。著名營銷策劃人李光斗認為:「隨著奧運的日益臨近,針對奧運主題的營銷競爭勢必經達到白熱化,作為白酒企業如何從中脫穎而出,首先應認清自己參與競爭的目的與自身所具有的現實條件,適時適勢做好周密而完整的奧運營銷規劃。」
中國有大大小小上萬家白酒企業,在進行奧運營銷時,企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營銷。任何企業或品牌,其資源都是有限的,對白酒行業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無論是區域性的強勢品牌、或是地方性的小品牌,在進行奧運營銷過程中,一定要將有限的市場資源聚焦到重點的區域市場或某一項營銷活動上來,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的分散利用而導致效果的不理想,同時又能大大節約市場資源、提高營銷效益。而對於一些有實力的全國性白酒品牌如五糧液、茅台、水井坊等則可以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奧運營銷,這類企業或品牌無論是知名度還是企業實力都具備了這一條件。全方位的立體式參與手段既可穩固、擴大品牌現有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企業品牌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滲透到其他的非主打市場。當然,對於一些正在成長為全國性品牌的企業如郎酒、洋河酒業則可利用「插位」營銷策略進行全方位的奧運營銷,以使品牌的影響力與產品的銷量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的提升。
李光斗說:「奧運會的營銷是一個持續漸變的過程,它不僅是相對奧運前,奧運後的營銷同樣重要,由於奧運會結束後,奧運的余熱仍會發揮著一定影響,與奧運相關的報道仍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這些對於白酒企業來說仍然是大好機會。此時的白酒企業則應審時度勢,進行有差異性的各種營銷活動,如進行相關奧運節目或欄目的冠名,與媒體合作開辟新的欄目,以此提高品牌的影響力與關注度;刊登報紙、雜志廣告為奧運冠軍祝賀,以引起受眾的興趣與關注。」
「同時,還可為當地奧運冠軍舉行慶功酒會,並借機邀請當地政府機關領導與會,這不僅可在當地製造新聞效應,同時也加強了企業與政府間的公關,可謂一舉兩得。」總體而言,奧運營銷是一個持續、系統、整體的營銷過程與策略。「後奧運經濟」時代,對於企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如何在這次競爭中成為焦點,則需要各個白酒企業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市場現狀、營銷目標等各種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利弊權衡後而採取適合自己的奧運營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