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個聯想筆記本的市場環境分析報告,從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出發
尊敬的用戶您好!
可以下載聯想客戶端和聯想售後工程師一對一解決問題,他們都是早上9點到晚上9點都在的,很方便的。
http://support1.lenovo.com.cn/lenovo/wsi/moles/serviceclient.aspx?intcmp=LXFW_Client_homepage_icon
更多相關問題討論,歡迎訪問聯想官方社區:
http://club.lenovo.com.cn/community-computer-lenovo.html?pk_campaign=&pk_kwd=1_00002尋找最權威、專業的答案。
期待您滿意的評價,感謝您對聯想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2. 請結合以上聯想集團的營銷環境因素對其進行swot分析
SWOT也即來,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也就是優勢、劣自勢、機會和威脅。一般情況下,分析一個公司的營銷渠道也是從這個公司營銷渠道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這四個方面去考量的。一個公司營銷渠道的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都屬於營銷渠道的內在因素,是可以改變的,並且能改變的;一個公司營銷渠道的機會和威脅各是什麼,都屬於外部因素,是可能改變的,但是存在不確定性,分析營銷卻倒的機會就要看能夠藉助優勢,規避劣勢,抓住機會,避免威脅等。
3.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營銷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包括:
1、一般環境分析:所處經濟體相關的經濟形勢、政策導向、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導向(如人們的價值觀、產品使用習慣等)還有人口統計變數(如男女比例、年齡分布、教育程度分布等);
2、產業環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產品生命周期(具體可以在網上搜一下)。3、運營環境分析:主要是分區域銷售情況和渠道分布狀況。
市場環境分析包括:
1、市場集中度分析,主要指標有CR4、HI等;
2、產品差異化分析(包括機型、功能、品牌等);
3、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政策壁壘、技術壁壘、專業壁壘、規模經濟壁壘)等;
4、標桿企業分析(該市場領域里排名靠前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
如果要進一步做市場營銷戰略方面的分析則要用到SWOT、還有營銷經典的STP(細分、目標、定位)和4PS(產品、價格、渠道、促銷)。
拓展資料:
構成要素:
市場營銷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構成要素。
一是微觀環境要素,即指與企業緊密相聯,直接影響其營銷能力的各種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包括企業的供應商、營銷中間商、顧客、競爭者以及社會公眾和影響營銷管理決策的企業內部各個部門;
二是宏觀環境要素,即影響企業微觀環境的巨大社會力量,包括人口、經濟、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及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微觀環境直接影響和制約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而宏觀環境主要以微觀營銷環境為媒介間接影響和制約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前者可稱為直接營銷環境,後者可稱為間接營銷環境。兩者之間並非並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即直接營銷環境受制於間接營銷環境、
4. 聯想的國際市場環境
在國內市場還沒有佔領絕對優勢之際,就開拓國際市場。聯想主流的業務在收購IBM筆記本業務後轉變成幾個方向,其核心的仍然是電腦與手持終端,而後者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手機。
說電腦,只要我們去海龍轉一圈就能夠感覺到電腦市場的競爭是何等的激烈,作為民族品牌的聯想(無論是更名前的舊聯想也好,還是更名後的新聯想)在國際品牌戴爾、三星、索尼、華碩還有國內的方正、清華同方等在內的表現上看似乎並不是很突出。(為了使這篇評論更加具有意義我啟封了閑置已舊的聯想昭陽筆記本電腦,而放棄使用辦公配置的戴爾。)在供大於求的今天,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品牌很多,為何要選擇聯想?而放棄配置更高,性價比更好的其他國際品牌?我實在找不出合適的理由來。另外從我了解的情況看,一些知名的公司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在內員工辦公的標配依然找不到聯想的身影,而是我們每天都在罵其不厚道不人性化的戴爾。有人可能要會說,聯想定位是二三級消費市場,那麼試問既然都放棄了一級消費市場,何來的國際品牌一說?說到這里要提到IBM筆記本電腦,被聯想收購之前給人的感覺是大品牌,但收購之後打上了「中國製造」的標簽後,我們不得不反思其質量是否跟以前的IBM一樣好,雖然現在沒有評測機構給出同樣型號IBM不同產地的對比分析,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雖然我們還要購買IBM電腦,這是由於IBM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商用電腦。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似乎忽略了,哦,IBM現在實際上是聯想了。這跟從戴爾過來的現任聯想高級總裁的觀點卻很不同,他曾經給媒體這樣說,雖然IBM商標的使用權還有2年沒有到期,但如果用戶喜好聯想,聯想方面會考慮提前把所有的IBM電腦標簽換成Lenovo。這句話說的滴水不漏,請注意幾個如果,請注意這個高鼻樑藍眼睛的傢伙說的「用戶」。我很想知道一旦我自己購買的IBM筆記本被招回要換成Lenovo的標簽之後,這個筆記本本身會不會貶值?
從數據上說,04年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聯想將付出17.5億美元的成本代價。其中,聯想將為此支付給IBM至少6.5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至多6億美元的聯想集團普通股。同時,還將有5億美元的凈負債轉到聯想名下。具體到資金的來源和調度,而在04年的時候聯想有4億美元的現金,但在此次並購時,聯想的股東和投資機構認為全部使用現金完成並購並非最優的方式,因此聯想並購動用的資金包括自有現金和部分來自銀團的美元貸款,使資產負債率達到27%左右,聯想的股東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構和比例。根據聯想2004-2005中期年報顯示,聯想共有約值31億元的港幣現金,另外還有30億元的港幣銀行授信額度。為了完成此次收購,除去股票外,以6.5億美元現金和5億美元的負債來看,聯想將面臨11.5億美元的現金支出,可以說,為了實現這次收購,聯想已經傾囊所有了。
5. 怎樣做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找了很多資料參考,在「總裁學習網」上收集到了這些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在市場營銷環境分析即監測跟蹤市場營銷環境發展趨勢,發現市場機會和威脅,從而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環境變化。(1)市場機會:指對企業營銷活動富有吸引力的領域,在該領域該企業擁有競爭優勢。
(2)環境威脅:指環境中不利於企業營銷的因素的發展趨勢,對企業形成挑戰,對企業市場地位構成威脅。
分析方法:矩陣分析法
環境威脅矩陣分析
(1)關鍵性的威脅:會嚴重危害公司利益且出現可能性大,應准備應變計劃。
(2):不需准備應變計劃,但需密切關注,可能發展成嚴重威脅。
(3):威脅較小,不加理會。
如:電視照明設備公司面臨的環境威脅
(1)競爭者開發更好的照明系統
(2)嚴重的長期經濟蕭條
(3)成本增長
(4)立法要求減少開辦電視演播室
市場機會矩陣分析
(1)最佳機會:應准備若干計劃以追求其中一個或幾個機會。
(2)(3):應密切注視,可能成為最佳機會。
(4):機會太小,不予考慮。
如:電視照明設備公司所面臨的環境機會
(1)公司開發更好的照明系統
(2)開發成本更低的照明系統
(3)開發一種能測定照明系統利用能源效率的設備
(4)開發向電視演播人員傳授基本知識的軟體
機會威脅矩陣分析
(1)理想業務:市場機會很多,嚴重威脅很少
(2)冒險業務:市場機會很多,威脅也很嚴重
(3)成熟業務:市場機會很少,威脅也不嚴重
(4)困難業務:機場機會很少,威脅卻很嚴重
企業市場營銷對策
(1)對理想業務:必須抓住機遇,迅速行動。
(2)對冒險業務:不宜盲目冒進,也不應遲疑不決,坐失良機。
(3)對成熟業務:可作企業常規業務,用以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
(4)對困難業務:要麼努力改變環境走出困境、減輕威脅;要麼立即轉移,擺脫困境。
五力模型: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最後一點,來自目前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
SWOT分析法: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威脅)。 SWOT分析通過對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得出結論,然後再調整企業資源及企業策略,來達成企業的目標。
市場營銷人員具備兩個特殊的優勢:
(1)具有良好的收集市場營銷環境信息的方法,市場情報收集與市場營銷研究。
(2)會在消費者和競爭者環境上花更多的時間。
宏觀市場營銷環境是指企業不可控制的、並能給企業的營銷活動帶來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技術環境、政治法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企業及其微觀市場營銷環境的參與者,無不處於宏觀市場營銷環境中。
6.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內容和方法有哪些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常用的方法為SWOT法,它是(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意思。 具體內容如下:
(一)外部環境分析(機會與威脅)
環境機會的實質是指市場上存在著「未滿足的需求」。它即可能來源於宏觀環境也可能來源於微觀環境。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和產品壽命周期的縮短,引起舊產品的不斷被淘汰、要求開發新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的機會。
環境機會對不同企業是不相等的,同一個環境機會對這一些企業可能成為有利的機會,而對另一些企業可能就造成威脅。環境機會能否成為企業的機會,要看此環境機會是否與企業目標、資源及任務相一致,企業利用此環境機會能否比其競爭者帶來更大的利益。
環境威脅是指對企業營銷活動不利或限制企業營銷活動發展的因素。這種環境威脅,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環境因素直接威脅著企業的營銷活動,如政府頒布某種法律,它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來說,就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另一方面,企業的目標、任務及資源同環境機會相矛盾。
(二)內部環境分析(優勢/劣勢分析)
識別環境中有吸引力的機會是一回事,擁有在機會中成功所必需的競爭能力是另一回事。每個企業都要定期檢查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這可通過「營銷備忘錄優勢/劣勢績效分析檢查表」的方式進行。管理當局或企業外的咨詢機構都可利用這一格式檢查企業的營銷、財務、製造和組織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強、稍強、中等、稍弱或特弱劃分等級。
很清楚,公司不應去糾正它的所有劣勢,也不是對其優勢不加利用。主要的問題是公司應研究,它究竟是應只局限在已擁有優勢的機會中,還是去獲取和發展一些優勢以找到更好的機會。 有時,企業發展慢並非因為其各部門缺乏優勢,而是因為它們不能很好地協調配合。因此,評估內部各部門的工作關系作為一項內部審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