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畢業論文。某服裝企業的品牌營銷策略分析 該從哪些方面開始研究,如何著手
可以先做這個品牌的swot分析,必要也可以做個競爭者分析,在做他這個品牌的產品組合內策略,容渠道組合策略、促銷策略、定價策略等等知識點結合該品牌的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展開。
先講框架打好,再去找資料,結合自身的知識點和選擇的企業進行品牌的營銷策略分析。
⑵ 高分求[國際服裝發展現狀和品牌服裝營銷]方面的外文文獻
The international clothing develops the status quo and clothing marketing of the brand
此類文章很多的,上Google隨便拉一篇專吧屬~
⑶ 請簡單評價ZARA,H&M,UR這三個快時尚品牌
H&M:
更新頻率很快,款式種類相當多,所以需要很深的功力才能挑出來,同一款式,比如開衫,就有至少三個價格檔,建議買最貴的那個,因為H&M的受眾群比較廣,價格帶比較寬,想要什麼價位的都有,但是細看設計版型還是有相當大差別的。基礎款還是有很多質量過硬,款式實用,經久不衰的樣式的。
H&M還有一個很大的有點就是能滿足你各個場合的穿衣需求,無論是日常,正裝,party,節日,都有,如果你的預算不多,又只買預計只是穿穿玩的衣服,可以在這挑。從設計上講,H&M的很多系列都是很美的,很歐美的,前衛大膽,活潑張揚,閃耀全場,但你要瘦瘦瘦。
ZARA:
ZARA的設計是最好的,當你閱盡浮華,看遍了各種隨便的、低質的、浮誇的東西後,還是會發現,ZARA還是有點用心的,但是你可能最初看不懂,我最初就沒有看懂,不太細逛,後來發現,ZARA比起其他家,是另一個段位的。主要體現在設計的裁剪和質地上,而且ZARA是將簡潔主義發揮得最極致的,可以只有一片,只有一色,但是什麼都是合適的,長短剛好,露多少剛好,張揚和內斂剛好,不冗餘,不繁瑣,剛剛好。
總之,能駕馭好ZARA的女生我是很喜歡的,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UR
她家有一段時間非常偏愛韓風,怎麼講,UR時而很勤勉,時而很鬆懈,水平差別很大。總的來說,UR的服裝偏正式,有點端莊也有點俏皮,是正式場合不錯的選擇。
但是設計來講,經常不是很合身,讓人崩潰,也可能是為了版型好看,在實用性上略退讓了一些。
⑷ 請問快時尚品牌UR與ZARA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快時尚品牌UR與ZARA共同點:
都是快時尚品牌 、但說服裝這塊。都定位於時尚年輕白領層消費20~40 歲。
他們的銷售宗旨都是「快速、少量、多款」 ,其背後的「快銷供應鏈」一般的品牌銷售是難以達到的。每天一次的快速反應會議,庫存問題是重點。
從原材料采購-設計開發-生產-質量監控-物流-店面銷售-銷售統計-後續數據分析,都將以模塊的形式存在,在這些模塊之間,一套標准化的流程貫穿其中,從而保證整個「快銷供應鏈」持續轉動。
店面設計:UR與ZARA共同點就是櫥窗都以墨綠色為主調。室內裝潢都是暖色系。
快時尚品牌UR與ZARA不同點:
1、風格不同:
UR全稱是URBAN RENEWAL。風格是屬於英倫偏時尚型。
西班牙zara品牌所屬Inditex集團旗下的姐妹品牌,Beishka,Pull&Bea,Stradivarious等等,跟她風格類似。
2、定位不同:
UR的產品由國際二十多個品牌的設計師提供樣板,同時在全球多個國家設有專業買手配合,采選最新、最適合中國市場的服裝、配件、飾品等。在亞太方面,擁有香港和國內的服裝設計師對產品進行系列整合,實現了每周兩次更新貨品50-100款的高難度運作,在服裝界創造了奇跡!
ZARA是簡潔大方,定位在OL類型,中低價位的衣服,這種服飾風格其實是一種以爆款跑量性質做業績的店鋪風格。店鋪面積大,裝修到位,產品價格低廉,店鋪營運為無導購式賣場,庫存管理非常到位,款式跟隨潮流,這些都是ZARA的特色。
總體說UR的設計風格有點野性比ZARA的時尚的。他只是宣傳做的比較少。中國門店沒ZARA多,但品牌絕對能跟UR相媲美。甚至更高一等。
⑸ 服裝網路營銷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國外中國絡營銷行業比較成熟。起步早,技術成熟,領先國內10年以上。下面以美國為例進行分析: 相關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超過美國。行業普遍認為,美國線下零售企業的整合度和集中度較高,供應鏈效率更強,電商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價格和效率的優勢不明顯,所以造成規模相對落後於中國。 美國的中國絡營銷發展具體情況如何? 一. 增速保持平穩 美國電子商務佔到整體零售市場的份額逐年提高,2013年電子商務市場銷售規模約為2630億美元,佔比達到5.8%,仍處在較低位置,低於中國目前近8%的水平。 2013年美國電子商務市場增速16.6%,近幾年增速已趨於平穩,同期整體零售市場規模增速為4.3%。對比美國電子商務市場增速和整體零售規模增速,電子商務增速近4年年均16%左右,同期整體零售市場增速年均5%左右。 二. 品類有所差異 從電子商務的品類份額來看,電子數碼、服裝配飾、汽車和配件是電商市場中份額最高的三大品類,2013年在電商中的佔比分別為21.8%、17.0%、10.4%。在中國,2013年中國絡零售市場中,品類佔比前三名的則是:服裝鞋帽、3C家電、化妝品類。 以分品類增速來看,圖書音像、服裝配飾、汽車和配件是增速最快的三個品類,2014年預計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7.2%、16.3%、15.8%;增速較慢 的三個品類是文具、傢具家居、食品飲料, 2014年預計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3.7%、14.1%、14.8%。 三.移動電商高歌猛進 據eMarketer報告,測算美國2013年移動電商零售規模達到384億元,同比增長56%,遠高於電商整體增速。 從設備佔比來看,智能手機逐漸減小,平板佔比逐漸提升,並成為主流;預計2016年,平板佔比將達到70%,智能手機佔比降為28%。 估算美國2013年約有1.18億人通過移動設備瀏覽商品,佔到電商購物者數量的62.2%, 其中7260萬人通過移動設備至少完成一次購買行為,人數同比增長38.3%,這一數字有望在2016年增長至約1.2億人,2016年移動設備購物者滲 透率預計將達到84.6%。 四.全渠道時代來臨 2013年超過60%的美國零售商將「全渠道」作為其重要性排名第一的公司戰略。渠道變革的四個中,最終的全渠道階段是以消費者為核心,消費者自然地在各種現實和虛擬的購物環境之間轉換,且這種轉換越來越是無意識地,渠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在全渠道時代,消費者購買行為不再是電商時代簡單的「線下體驗,線上下單」, 渠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門店和移動終端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見圖10) 從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來看,朋友在社交中國絡上的推薦越來越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決定性的因素,而由於社交中國絡的移動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移動端的重要性。( 在消費者最關心的五項全渠道能力中,按第1條與第4條展示了「一致性」的要求,第1條要求價格一致,第4條要求商品分類一致(意味著線上難以擴品類),這要求零售商在全渠道的過程中,將原先專注的品類繼續深耕,而不是在跨渠道的過程中簡單地跨品類。 第2條、第3條、第5條展示了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需求,但背後所要求的是零售商對其所經營的不同品牌的每一件單品和背後的供應鏈有極強的掌控能力。 隨著移動端消費的擴大,線下零售企業更能發揮其線下門店的優勢,迎來全渠道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線上線下的界限將逐漸模糊,門店和移動終端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但同時對零售商能否對其所經營的不同品牌的每一件單品和背後的供應鏈有較強的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附:美國主要電子商務中國站(TOP 10) 根據美國「FAVORITE 50」最受歡迎的50家電子商務中國站排名:排名前10位的中國站中,除Amazon(B2C)和eBay(C2C)外,其餘均為傳統線下零售企業; 這些線下零售企業本身就是各自品類的巨頭,他們在拓展線上並沒有盲目地往平台化的方向發展,而是發揮自身品類的商品、供應鏈、客戶(會員)等方面的優勢, 更為專注;如:超市: Walmart 、 Target ;電子數碼: BestBuy;百貨及服裝: Kohls、 JCPenney、 Macys、 OldNavy。 參考資料:刊登於《連鎖》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