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中學應對心理危機的培訓演練方案

中學應對心理危機的培訓演練方案

發布時間:2022-03-08 19:07:45

Ⅰ 如何建立初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1、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制定心理干預工作制度。

成立心理干預領導小組和以心理老師和心理援助志願者為主的工作小組。制定《學校心理干預方案》、《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檔案與信息反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力保障了整個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2、在災區學生到校當天,面對全體以心理講座形式進行第一次心理干預。

主要是講解地震後可能產生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是否是正常的震後心理反應,應該如何對待,怎樣才能減緩心理創傷等,以此保證學生能盡可能以平和的心態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

3、開展心理調查和測評,了解災區同學的整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心理評估。

設計了震後學生心理狀況問卷調查表,在第一周內重點了解了學生的家庭狀況,震後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學生來到章丘的感受和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並把這次調查的材料作為心理檔案的主要內容,以此為依據,對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跟蹤了解。並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對災區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評定。

4、建立心理檔案,確定不同層次心理干預人群,建立心理狀況信息反饋制度。

通過心理調查和心理測評,鎖定了不同層次的干預人群,並初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通過建立心理檔案,我們初步確定了不同層次的心理干預人群。

5、開展教職工心理干預知識全員培訓

一方面我們編印了《災後心理援助知識手冊》,重點介紹災後可能出現的種種心理反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應對這些問題,哪些話應該說,哪些話不能說等等。另一方面,還組織教職工培訓,專門講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緩解學生情緒,積極面對生活。

6、專門開設心理輔導課,對災區同學進行系統心理干預。

根據課程安排,每個班每周有兩節心理輔導課,並由專業心理輔導老師授課。

7、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個別咨詢與輔導,提高心理干預針對性。

主要通過以下形式開展個別心理干預:面對面的個別咨詢、電話咨詢、信件咨詢。

8、心理健康與心理干預知識的宣傳

除了通過講座、心理輔導課的形式讓同學了解災後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們還通過編印、分發小冊子《心理自助》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

9、開展「手拉手我們是一家」心理援助志願者愛心活動

組織志願者開展了「手拉手我們是一家」心理援助志願愛心活動。與災區同學積極進行心靈溝通,為他們更好的學習、生活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1)針對不同的心理援助人群,開展一對一結對子活動。

(2)為災區學生送去同齡人的祝福和愛心禮物。

(3)和災區同學一起過好課餘生活,在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中宣洩情緒。

10、以災區同學為主體,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

「同輩」輔導本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同是來自災區,更能理解彼此的感受。為此,我們在每個班選出2—4名學生擔任本班心理委員,並做簡單培訓,通過心理委員的工作,及時反饋本班同學的心理狀況,並力所能及的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營造一個團結、溫馨的氛圍,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干預效果。

Ⅱ 關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

引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多人重視,畢竟有很多孩子就受到了相關問題的困擾,也影響了自己的學習。關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呢?

Ⅲ 中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及對策研究

具體包含中國與外國的對比 家庭直接的對比 社會環境的對比
首先 1.中國人因為計劃生育 幾乎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 並且如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 父母對於孩子過度的疼愛溺愛 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缺乏了獨立 在面對困難挫折時 無法承受而造成
2.一些家庭因父母原因造成離異或其他問題導致孩子從小生活過於缺少關心 內心生長不健康導致
3.部分家庭和教師對孩子更重視成績 在學校 老師更側重好同學和中等同學 對成績差的學生有時會採取放棄態度 學生在學校受到壓力 回到家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有了代溝與誤會 一味的追求成績 對心理健康的忽視造成
也有部分家庭因為工作忙的原因 對孩子放任不管 即便成績優異 卻無法得到父母偶爾的鼓勵 久而久之也會內心墮落 自己也不在乎了

社會環境:1.2000年以後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 電腦手機電子產品的生產 生活水平逐漸走向總體小康 人們的內心的追求更多 給孩子的內心會造成不好影響 追求攀比的心理
2.網路迅速發展 因為壓抑額玩游戲 漸變為沉迷於網路游戲
等等

應該定期為學生做心理講座 盡可能與教師家長溝通 把中國教育方式和國外的相連 不要太死板 讓孩子學會做選擇 學會放棄得到 學會面對困難如何應對

Ⅳ 求一篇如何應對心理危機的論文(3000字)

寫作思路:首先詳細地闡述一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面對的困擾以及難題,接著可以詳細地指出怎麼樣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等等。

正文:

大學生群體,一個看似輕松,事實上卻承擔巨大壓力的群體。學業、生活、情感、就業多重大山的壓迫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告急。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警示我們,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師大心理系團總支、學生會倡議,十多所高校響應,並經北京市團委、學聯批准,確定每年的5月25日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籲大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並以此掀起社會關注心理健康熱潮。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甚至自殺、兇殺等一些反常或惡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直到2002年初發生的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達到高潮。

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大學生怎麼了?目前的中國大學生看起來有喜有憂。喜的是,他們已有了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經營、學習、發展的能力。憂的是,他們的心理狀況與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風氣不斷影響著原本清純的大學校園,校園已不是一片凈土,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個社會系統工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密切配合起來,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能夠在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學校要營造和優化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以促進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形成一個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要將國外的科學理論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並與德育、傳統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全社會都要正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生家長和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從小就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

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

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是一個發展的問題,當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沖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決的。

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隨著個體的心理成長而逐漸調整而趨於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同時也為人們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個人在自己現有基礎上能夠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從而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是他們能夠進行有效地學習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都難以維持,就應該及時予以調整。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可以有暗示調節、放鬆調節和呼吸調節等方式。

1、暗示調節

心理學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內部語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為。自我暗示即通過內部語言來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著急等等,以此來緩解心理壓力,調節不良情緒。

2、放鬆調節

用放鬆的方法來調節因挫折所引起的緊張不安感。放鬆調節是通過對身體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統放鬆練習,抑制伴隨緊張而產生的血壓升高、頭痛以及手腳冒汗等生理反映,從而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和緊張焦慮情緒。

3、呼吸調節

這也是情緒調節的一種方法,通過某種特定的呼吸方法,來解除精神緊張、壓抑、焦慮和急躁等。比如,緊張時,採用深呼吸的方法可減緩緊張感。平時也可以到空氣新鮮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訓練,使情緒得到良好調節。

心理調節的意義

學會善於掌握自我,善於控制和調節情緒,對適應社會發展、維護心身健康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情緒活動可以說是心理刺激中對健康影響最大、作用最強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動莫不以情緒為背景,伴有情緒色彩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培養健康的情緒生活。要注意情緒表現的適當性及情緒的緊張適度。

情緒的適度緊張不僅使人們生活富有節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發揮人們的潛能,從而獲得心身和諧和心理健康。情緒的表現適當是該哭就哭,該笑就笑,而不要無限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此外,培養樂觀的態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覺良好,及時緩解心理緊張。

Ⅳ 中學生心理危機的個體反應過程是怎麼樣的

心理危機就其過程而言,一般都包括三個的階段:

否認階段。發生在危機出現的同時或危機的最初幾天,當事者會不相信或否認事件的存在刺激對個體過於強烈的話,會出現麻木、呆板不知所措的現象,甚至出現眩暈(類休克)等這是危機事件造成的人的應激反應。為了重新得平衡,個體往往試圖用其慣常的方式做出反應。此階段的個體一般不會向他人求助。


如果當事人經過前三個階段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就很容易產生習慣性無助,對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把問題泛化,對自己的生命意義發生懷疑和動搖。很多人正是在這個階段中企圖自殺。同時,強大的心理壓力有可能觸發以前未能完全解決的、被各種方式掩蓋的內心深層沖突,有的人由此而走向精神崩潰和人格解體這時的當事人特別需要通過外援性的幫助,來度過心理危機。

如果心理危機解決不好會有以下四種結果:

第一種,當事人不僅順利地度過危機,而且通過這次生活的變故學會了處理困境的新方法,整個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在這個結局中,危機對於當事人不僅是經歷了一次威脅,而且也得到了一次生命成長的機會。這是危機干預追求的最佳結局。

第二種,危機雖然渡過,但當事人卻在心理上留下一塊「癱痕」(psychi scar),形成偏見,留下痛點,限制其今後的社會適應。比如一位姑娘經歷了失戀,就可能認為男人都是在逢場作戲,玩弄感情,迴避再談感情。

第三種,自殺。當事人經不住強大的心理壓力,對未來絕望,以死解脫。

第四種,未能渡過危機,陷於神經症或精神病。從此,當事人經歷的任何生活變故都會誘發心理危機。當事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我們將心理危機的定義為:每個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種內心的穩定狀態,保持自身與環境的平衡和協調,當重大問題或變化發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個體先前處理問題的方式及其慣常的支持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即超過了個體的應對能力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就會出現暫時的心理困擾。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

Ⅵ 面對心理危機有哪些正確的應對方式

樹立自信心還是要看到好的一面,不要悲觀,接受危機干預,重新塑造人格,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積極尋求幫助,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的疏導,接受現實,感恩社會的關懷,接受他人的幫助和關愛,不封閉自己。

Ⅶ 應對心理危機時應對措施

01
樹立自信心,凡事看到好的一面,不要悲觀;

02
接受危機干預,重新塑造人格,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改造自己的心理缺陷,發揮自己的潛能;

03
積極尋求幫助,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的疏導,了解目前自己的狀態,並將自己潛在的問題意識化,並主動加以克服和改進;

04
接受現實,了解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挫折和不幸,讓自己變得更加勇敢,並能化悲痛為力量,善待自己和家人;

05
感恩社會的關懷,接受他人的幫助和關愛,不封閉自己;

06
主動將自己的狀況告知家人,和家人一起來面對,不僅可以避免家人因不明真相對自己產生誤解,還可以得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通過家人的幫助和關心,減輕自己的壓力,從困境中走出;

Ⅷ 心理危機干預方案怎麼做啊

1.引起危機的常見原因

常見原因有急性殘廢或急性嚴重疾病;戀愛關系破裂;突然失去親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關系破裂;失去愛物;破產或重大財產或住房損失;重要考試失敗;晉升失敗;嚴重自然災害,如火災、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機的正常應對三階段

每個人對嚴重事件都會有所反應,但不同的人對同一性質事件的反應強度及持續時間不同。一般的應對過程可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立即反應),當事者表現麻木、否認或不相信;第二階段(完全反應),感到激動、焦慮、痛苦和憤怒,也可有罪惡感、退縮或抑鬱;第三階段(消除階段),接受事實並為將來作好計劃。危機過程持續不會太久,如親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喪反應一般在6個月內消失,否則應視為病態。

3.心理危機的特徵
(1)通常為自限性,多於1~6周內消失。
(2)在危機期,個人會發出需要幫助的信號,並更願意接受外部的幫助或干預。
(3)預後取決於個人的素質、適應能力和主動作用,以及他人的幫助或干預。

4.心理危機干預的主要目的

(1)防止過激行為,如自傷、自殺或攻擊行為等。
(2)促進交流,鼓勵當事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勵其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供適當建議,促使問題解決。
(3)提供適當醫療幫助,處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動狀態。

5.心理危機干預的原則

(1)迅速確定要干預的問題,強調以目前的問題為主,並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2)必須有其家人或朋友參加危機干預。
(3)鼓勵自信,不要讓當事者產生依賴心。
(4)把心理危機作為心理問題處理,而不要作為疾病進行處理。

6.常見心理危機及其干預

(1)軀體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①急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如下:
一是焦慮,病人感到緊張、憂慮、不安。嚴重者感到大禍臨頭,伴發植物神經症狀,如眩暈、心悸、多汗、震顫、惡心和大小便頻繁等,並可有交感神經系統亢進的體征,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紅或發白、多汗、皮膚發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緊張等。
二是恐懼,病人對自身疾病,輕者感到擔心和疑慮,重者驚恐不安。
三是抑鬱,因心理壓力可導致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言語減少,不願與人交往,不思飲食,嚴重者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②慢性疾病時的心理反應:
一是抑鬱,多數心情抑鬱沮喪,尤其是性格內向的病人容易產生這類心理反應。可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觀念或行為。
二是性格改變,如總是責怪別人、責怪醫生未精心治療,埋怨家庭未盡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們對軀體方面的微小變化頗為敏感,常提出過高的治療或照顧要求,因此導致醫患關系及家庭內人際關系緊張或惡化。干預原則為積極的支持性心理治療結合葯物治療,以最大程度減輕其痛苦,選用葯物時應考慮疾病的性質、所引起的問題,以及病人的抑鬱、焦慮症狀。以癌症為例,如疼痛可用嗎啡,抑鬱用抗抑鬱葯,焦慮用抗焦慮葯處理。

(2)戀愛關系破裂:
失戀可引起嚴重的痛苦和憤懣情緒,有的可能採取自殺行動,或者把愛變成恨,採取攻擊行為,攻擊戀愛對象或所謂的第三者。干預原則為與當事者充分交談,指出戀愛和感情不能勉強,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還有機會找到自己心愛的人。同樣,對擬採取攻擊行為的當事者,應防止其攻擊行為。指出這種行為的犯罪性質並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因此既要防止當事者自殺,也要阻止其魯莽攻擊行為。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勸告可使當事者順利渡過危機期,危機期過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當事者可能認為對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產生很壞的信念,但這不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而且隨著時間的遷延會逐漸淡化。

(3)婚姻關系障礙:
夫妻的感情破裂,結局多是離婚,如果雙方都能接受,不會引起危機,否則可能引起危機。
①夫妻間暫時糾紛,如受當時情緒的影響使矛盾激化時,可能引發沖動行為,甚至兇殺。干預原則為暫時分居,等待雙方冷靜思考並接受適當的心理輔導後,幫助解決問題,防止以後類似問題的重演。
②夫妻間長期糾紛,其原因包括彼此不信任、一方有外遇、受虐待、財產或經濟糾紛等。這可以使雙方(尤其是女方)產生頭痛、失眠、食慾和體重下降、疲乏、心煩、情緒低落等,嚴重者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盡量調解雙方矛盾,否則離婚是必然結局。對有自殺企圖者應預防自殺,可給予適當葯物改善睡眠、焦慮和抑鬱情緒。

(4)親人死亡的悲傷反應(居喪反應):
與死者關系越密切的人,產生的悲傷反應也就越嚴重。親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於交通事故或自然災害,引起的悲傷反應最重。
①急性反應:在聽噩耗後陷於極度痛苦。嚴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現呼吸困難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地哭叫,或者處於極度的激動狀態。干預原則為將昏厥者立即置於平卧位,如血壓持續偏低,應靜脈補液。處於情感麻木或嚴重激動不安者,應給予BZ使其進入睡眠。當居喪者醒後,應表示同情,營造支持性氣氛,讓居喪者採取符合邏輯的步驟,逐步減輕悲傷。
②悲傷反應:在居喪期出現焦慮、抑鬱,或自己認為對待死者生前關心不夠而感到自責或有罪,腦子里常浮現死者的形象或出現幻覺,難以堅持日常活動,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慾降低和其他胃腸道症狀。嚴重抑鬱者可產生自殺企圖或行為。干預原則為讓居喪者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用BZ改善睡眠,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對自殺企圖者應有專人監護。
③病理性居喪反應:如悲傷或抑鬱情緒持續6個月以上,明顯的激動或遲鈍性抑鬱,自殺企圖持續存在,存在幻覺、妄想、情感淡漠、驚恐發作,或活動過多而無悲傷情感,行為草率或不負責任等。干預原則為適當的心理治療和抗精神病葯、抗抑鬱葯、抗焦慮葯等治療。

(5)破產或重大經濟損失:
可使當事者極度悲傷和痛苦,感到萬念俱灰而萌生自殺的想法,並進一步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是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流,自殺並不能挽救已經發生的經濟損失,通過再次努力有可能東山再起。如果通過語言交流不能使病人放棄自殺企圖,應派專人監護,防止當事者採取自殺行動。渡過危機期後,當事者可能逐漸恢復信心,可能在一段較長的時間情緒低落、失眠、食慾降低或其他消化道症狀,可給予支持性心理治療和抗抑鬱葯。

(6)重要考試失敗: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考試失敗可引起痛苦的情感體驗,通常表現為退縮、不願與人接觸,嚴重者也可能採取自殺行動。干預原則為對自殺企圖者採取措施予以防止。發生這類情況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機過後大多能重新振作起來。

(7)晉升失敗:偶有自殺或攻擊行為,主要是對將來感到悲觀或覺得無臉見人,有時因憤懣情緒導致攻擊行為,如認為自己的晉升失敗是由於某人作梗所致,因而對其施行攻擊或兇殺。干預原則為防止自殺和攻擊行為,與當事者進行充分交談,讓其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並給予適當的勸告。

地震災區中的心理危機干預
一、干預前的准備
對災區情況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氣和受災情況的了解,以及對目前政府救援計劃和實施情況的了解是保證心理救援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准備工作。
1.確定干預地點
2.確定干預對象及其分布和數量
3.制定危機干預實施方案
4.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5.聯絡、了解所要干預社區、各家醫院、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布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6.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葯品的准備。
7.可能的話到達之後對當地精神科醫護人員進行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二、行動計劃的制定
(一)危機干預的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促進災後心理健康重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二)原則
1.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
4.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並不萬能。
(三)方法
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路。
(四)確定目標人群及數量
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捲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倖存者。該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後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徵象。
(五)時間表
根據目標人群和干預隊成員人數,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確定干預技術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晤談技術(CISD)+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目前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採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鬆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鬱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葯物;
5.除常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心理干預外,引入規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預方法--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EMDR);
6.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七)干預技術要點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倖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於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倖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後的安全感,提供實際的和情緒的放鬆。
(3)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或定向力失調的倖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定向。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提供實際的幫助給倖存者,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協助倖存者調整和接受因地震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系支持
目標: 幫助倖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系。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於應激反應的信息、關於正確應付來減少苦惱和促進適應性功能的信息。
(8)聯系其它服務部門
目標: 幫助倖存者聯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務。甄別處理。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願參加。對於病房的輕症地震病人,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認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創傷體驗。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後效果甚微。正規集體晤談,通常由合格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後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必須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並進行。
第一期 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 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 症狀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 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准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並存問題(如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症狀。
第六期 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後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
(2)鑒於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
(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
(5)受害者晤談結束後,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
(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鬆弛技術
除了那些分離反應明顯者,對所有被干預者教會一種放鬆技術:呼吸放鬆、肌肉放鬆、想像放鬆。
三、心理危機干預過程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於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後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於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後處理被動。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願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布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布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建議指揮部能夠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系,以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議提出後,應該盡量和當地政府溝通,以取得重視並採納,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抓落實。
(二)工作流程
1.聯系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布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並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夜間舉行技術培訓以便統一思想和技術路線,內容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
4.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人員和設備等。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訪談地震災難傷員、相關醫護人員,發放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知識宣傳資料。
6.應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重點人群評估、危機動力分析。
7.根據評估結果,對出現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
8.在每一家醫院均向醫院領導提出有關病人的指導性診療和處理意見、工作人員與病人溝通處理技巧、工作人員自身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後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社區幹部、醫院醫護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發現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普遍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主要的表現為,創傷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慾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組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天工作,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並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對干預人員開展督導。

我不能再詳細了

閱讀全文

與中學應對心理危機的培訓演練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博得電子商務 瀏覽:352
中國觀光產業服務市場營銷研究論文 瀏覽:103
高職旅遊教學師資培訓方案 瀏覽:303
超市促銷活動圖片 瀏覽:485
山西百圓美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31
2007電子商務規模 瀏覽:615
教師培訓技術方案 瀏覽:962
銀行婦女節營銷方案 瀏覽:913
武漢鴻信聯電子商務 瀏覽:110
寶雞微信營銷 瀏覽:504
微信看新媒體營銷現狀 瀏覽:474
教師今日計劃培訓方案 瀏覽:198
市場營銷人員黨員思想匯報 瀏覽:722
市場營銷知識競賽及答案 瀏覽:130
清揚市場營銷組合 瀏覽:750
電子商務物流的現狀 瀏覽:507
自我介紹電子商務 瀏覽:347
保育員一日常規培訓方案 瀏覽:236
深圳懷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99
國別電子商務考題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