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唱片市場營銷

唱片市場營銷

發布時間:2021-10-11 18:31:21

❶ 歷史上哪位歌手保持唱片銷售記錄

是邁克爾·傑克遜的
這張專輯是世界歷史上銷量最高的一張專輯,其銷量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Thriller》專輯原名《Starlight》(星光),是Michael打算獻給母親的作品。在後期製作中,由於不滿歌曲的混音效果,完美主義的MJ冒著被東家起訴違約的風險重新錄制了整張專輯。時值家庭危機和人生挑戰, Jackson以自己的作品向社會傳遞出了一份悲怨、黑暗的訊息,擬或說是他在其中發泄著自己的憤怒;Jackson放棄使用其早期金曲(從《I Want You Back》到《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中的男孩般的假音,而以一種更為成熟、傷煩的嗓音來演繹歌作。他的新姿態因此首度賦予了作品更深刻而情緒化的內涵,亦毫無疑問成為了這位傑出藝人創作歷程上的重要分水嶺。
在專輯中的一支歌曲《Billie Jean》聲稱有一位男子被錯誤的指認為一個小孩的父親,那孩子不是我的。」它的主要靈感主要來自於一位非常漂亮的19歲「湖人女孩」,她是洛杉磯湖人籃球隊的拉拉隊長。另外,《Billie Jean》還有一個目的,它暗示邁克爾可能是故意把自己放在因父親身份而被訴訟的位置上。
製作人昆西·瓊斯知道該專輯仍需要另一首爆炸性的,更令人激動的歌,因此幾個星期來不斷纏著邁克爾再寫一首,結果便是《Beat it》。灌制《Beat it》時,眾多評論者紛紛發言,據瓊斯說,他們幾乎都爆發了——這是前所未有的。
《Thriller》於1982年12月發行。評論家欣喜若狂的稱贊這是邁克爾令人興奮的不可抑制的表演,宣稱它是今日流行樂中偉大歌手的最新陳述《Thriller》連續37周高居榜首,並派生出10張連續7次居榜首的單曲唱片,最終在全世界范圍內銷售1.04億張《Thriller》。
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它稱霸美國專輯榜冠軍寶座長達37周,專輯內的9首作品,7首被發行為單曲,7首均打入了Top 10,創下了當時的最高記錄。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它已經在美國國內賣掉了5400萬張;在海外,它當仁不讓地登上了眾多國家的排行榜並名列前茅:僅在英國一地就賣出了360萬張;在日本榜上則連續呆了65個星期,甚至在南非都成為了冠軍;在前蘇聯,當時官方媒體自然憤力抵制Jackson的音樂,可是它的走私卡帶卻到處蔓延並被音樂愛好者們收藏,「他的音樂是時代之音。」一個前蘇聯高中生當時評論說。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和索尼音樂公司的統計,並藉由《吉尼斯世界記錄》2006年11月公布的官方數據:該專輯在全球的銷量已超過1.04億張。它成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專輯,並被《吉尼斯世界記錄》永遠載入了史冊。
A&M唱片公司老闆Gil Friesen當年評論道:「整個音樂工業都因之受益。」是的,當年《Thriller》及其相關產業在美國國內的賺取的總利潤大約就達到41億美元,圍繞著該專輯甚至產生了一個新興的產業--它的衍生物:書,雜志,報刊,錄影,謠言……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也給當今極度商業化的唱片業界的運作、宣傳、行銷提供了重要參考。而有著強烈邁氏風格的《Thriller》的音樂錄影則為後世錄影帶的拍攝定下了極高的標准,開創並促進了80年代以來的世界MTV時代蓬勃發展。因此,正像Michael的經紀人兼律師John Branca指出的那樣,「Michael在音樂界里享有最高的版稅收入。」於是,當時24歲的Michael也實現了他另一個夢想--成為娛樂界的首富:他能從每一盤售出的《Thriller》的利潤里獲得大約2美元的提成,當然還不算上來自29.95美元一盤的長期雄居排行榜的音樂錄影帶《Thriller製作花絮》銷售所得的收益、Michael的老專輯在國內外的收益、百事可樂的付給他的廣告費、Jackson兄弟著名北美巡迴演唱會的收益(門票、招貼海報、T恤……)和甚至1983年5月上市標價12美元一隻的Jackson玩具娃娃帶來的收益。整個世界變成了他的提款機。
這張專輯在一向苛刻的葛萊美獎上也大放異彩,一舉捧走了7項(12項提名)大獎,加上因《E.T.故事書》而獲的「最佳兒童錄音獎」,Michael在葛萊美上共拿走了8項大獎,創下了個人單年度得獎的最高記錄!這個記錄直到2000年才被老將Carlos Santana以《Supernatural》專輯打平。《Thriller》在當年其它各大頒獎典禮上也出盡了風頭,在全球獲得了超過140項大小獎杯,罕有地成為音樂史上商業與藝術的雙贏之作……這簡直就如同1997年電影界所向披靡的《Titanic》,然而不同的是:1982年的時候,沒有全球網路,沒有DVD,沒有數碼電視,沒有超速數據機,而冷戰的敵對因素也使它沒有能力進入當年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的市場大門。
可是迄今為止,這個近乎荒唐的奇跡再沒有在任何當代紅星身上重演——無論是紅得發紫的Teen-pop組合或歌手,炙手可熱的Rap/Hip-hop巨星,還是叱吒江湖數載的搖滾老將。流行和完美的定義在那一刻被Michael Jackson以《Thriller》一舉推向了輝煌與極致。
除了作為一張傑出的音樂作品,《Thriller》還具有更深的歷史意義。據統計,80%的80年代的美國人聽過這張專輯。在它發行的兩年內,這張專輯是美國國內最重要的大事,其影響不僅席捲了音樂領域,還覆遍了舞蹈、時尚和電視。對現在許多20多歲或30歲的人來說,《Thriller》是推動他們走入美國流行文化的原動力。他的音樂,涵蓋流行、放克、搖滾、節奏藍調和說唱等多種音樂元素,輕松地把將要炸得四分五裂的音樂工業拯救過來。 它不僅突破了種族界限,還為後世的黑人藝人鋪下了光明大道,更為他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正如《時代周刊》所說,是它把黑人音樂真正帶回了主流世界。現在許多當紅黑人歌手都在各大訪談中毫不諱言Michael和《Thriller》帶給他們的巨大激勵與幫助。「毫無疑問,他把我們帶回了我們應該屬於的地方,」Quincy評論道,「以前的黑人音樂在社會上總徘徊在二流地位,但它的靈魂卻是整個流行文化的馬達。Michael把世界上所有的心靈聯繫到了一起。」
在它最初發行時,評論界(多數為白人)就對它偏愛有加。但他們後來和唱片公司的老闆(也多數為白人)一樣沒有想到這種偏愛使《Thriller》之火燃遍了世界。 「他塑造了一種安全的——評論界稱為『大眾化』——非種族挑釁性的音樂和形象,」科羅拉多大學的社會學副教授Jarl Ahlkvist說道,「也許那表明了一種渴望交流的意願。我猜想這張專輯在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成功是因為它吸引了占人數優勢的白人聽眾群。青年們(無論是何種族)在俱樂部里、在大街上跟著它的音樂歌唱著,舞蹈著。Michael成為了黑人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和希望,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美國夢」。如Quincy Jones指出的那樣:「這樣的勝利在以往從來沒有發生在任何黑人藝人身上。」《Thriller》的成功告訴我們這樣一條信息:心靈需要交流而非相互隔離。
2008年,《Thriller》得到了歷史的認正,被列入美國國家寶藏,國會圖書館將這張專輯永久收藏......

❷ 邁克爾傑克遜唱片的總銷售量是多少

邁克爾·傑克遜個人的全球銷量大約為2.3億張。

簡而言之,在索尼音樂/Epic公司時代,傑克遜一共在全球賣出了約兩億張獨唱專輯(《Off The Wall》-2000萬、《Thriller》-6000萬、《Bad》-2900萬、《Dangerous》-3000萬、《HIStory》- 1900萬*雙CD,按3800萬算*、《Blood On The Dance Floor》-500萬、《Invincible》-1100萬、《HIStory Greatest Hits Vol.1》-300萬、《Number Ones》-400萬,總共約兩億張——注意:以上為出貨量的最樂觀估計,而不是零售商提供的細節數據),在Motown公司時代,他總共約賣出了 3000萬張個人專輯,於是邁克爾·傑克遜個人的全球銷量大約為2.3億張。


另外,還要再加上傑克遜在全球范圍內賣出的7000萬張(Motown公司和Epic公司時期總和)單曲碟(包括《Invincible》專輯賣出的200萬張單曲、《Dangerous》專輯賣出的1700萬張單曲碟,等等)。

於是邁克爾·傑克遜的個人唱片銷量大約為三億張。"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只賣到這個程度的一半、埃爾頓·約翰、胡里奧·伊格萊西亞等也只賣到這個數字的一半或多一點(Elton John 還得感謝黛安娜王妃的去世讓他趁機推出的紀念單曲唱片賣了3600萬張)。邁克爾·傑克遜成為了獲得國際唱片工業聯合會(IFPI)官方肯定的最高銷量獨唱歌手,並於2000年在主要以銷量來權衡的"世界音樂獎"上獲得了"世紀藝術家"的稱號;而2000年之後至今,傑克遜的唱片在全球又多賣出了2500 萬張。

而邁克爾·傑克遜作為"傑克遜五兄弟"(Motown)和"傑克遜家族"樂隊(Epic)樂隊成員的時候,他們整個組合在全球的唱片銷量超過了1.5億張。

著名的披頭士樂隊大約在全球也賣到了3億張以上的專輯(美國國內達到了1.7億張),另外加上3000萬單曲銷量,所以他們依然是有史以來唱片銷量的冠軍(無論是在組合類別還是個人類別)。但不要相信他們賣了"十億張唱片"的說法,據EMI公司一個高層執行官於2002年透露,以及播出的披頭士記錄片和業界傳媒引證,他們的唱片在美國的銷量比其在全世界各地(包括英國)唱片銷量的總和都要多——盡管他們的《#1s》在國際上賣得比美國要好。也就是說,根據RIAA統計的1.7億張美國銷售數據,大致可以估計其全球銷量在3億張左右。

與之類似,"貓王"埃爾維斯也據稱賣出了"十億張唱片",雖然不敢確定這是否是公關宣傳,但至少能讓美國白人媒體和一部分人相信埃爾維斯是冠軍,這讓很多人完全忽視了邁克爾是獲得官方肯定的最高銷量藝人的事實。

"貓王賣出十億張唱片"的說法非常荒謬,據RIAA統計,他在他自己最大的市場——美國賣出了1億張唱片,大部分是在他過世後賣出的,因此我們不難推算出他在全球的銷量大約是1.5億張左右。尤其要清楚看到的是,貓王和披頭士樂隊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歐美,而不是像邁克爾·傑克遜這樣,影響力幾乎遍布全球每塊大洲,每個角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索尼音樂公司於1997年官方宣布,傑克遜當時是史上唯一一個在美國以外的地區賣出一億張唱片的藝人。

❸ 唱片銷售6白金的意思是什麼

簡單的說,抄在美國唱片襲銷售量超過1000萬份即被稱為鑽石唱片,而認證鑽石唱片則是需要一大筆錢的。同樣白金唱片標准為100萬/一白金;金唱片標准為50萬/一金。發行量多少由官方公布,最終實際銷售量則由RIAA(美國唱片協會網站)公布。

不過在台灣, 由於地域與銷售量的懸殊,對於金唱片與白金唱片的定義也有所不同,依照台灣的唱片市場,金唱片是指賣出5萬張的專輯 。白金唱片是指賣出10萬張的專輯。外國歌星錄制的銷量達到五萬張/兩萬五千張的唱片。此用法來自港台。香港金唱片是指賣出2.5萬張的專輯 ,白金唱片是指賣出5萬張的專輯。

唱片銷售6白金你可以大致估算出銷售的量

❹ 流行音樂市場中的整合營銷傳播策略研究-以**為例(如羅志祥、周傑倫、某樂隊、某唱片公司)

羅志祥不錯,出道快十六年,仍是最全能的,非常帥,還越來越紅。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的藝人。

❺ 在百度百科張含韻裡面有段這樣的介紹:2005年中國唱片市場銷售總冠軍張含韻! 請問這一年張含韻的唱片銷量

80萬張

❻ 刀郎當年的唱片銷售量一直領先,可是最後為什麼人生選擇了退場

刀郎這個名字,曾經紅遍大半個中國,他發行的專輯不需要任何的宣傳都可以賣得很好,有不少的歌曲都被大家設置為手機鈴聲。大街小巷上幾乎都放著刀郎的歌,可惜紅了沒多久的刀郎卻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大家的視野。其實刀郎並沒有完全退出娛樂圈,只不過他選擇了退居幕後,現在依然從事音樂的創作。

淡出娛樂圈

隨著刀郎走紅,網上也出現了大批詆毀他的聲音,更有一些專業歌手認為他的歌曲沒有音樂性,難登大雅之堂,只適合讓農民工聽。在這些質疑之聲中,刀郎慢慢地開始對自己的音樂不自信,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刀郎決定停下了,退居幕後,慢慢地淡出娛樂圈。現在刀郎在娛樂圈已經沒有什麼名氣,但是他對音樂的那種純粹和執著,依舊保持著一顆炙熱的心, 而且他還培養出了一個徒弟,現在 他創作的歌曲大部分都由他徒弟演唱。

❼ 關於「網路唱片產業」運營的書籍

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業的沖擊與革新 (2008-10-13 11:09:02)
本文發表於《藝術評論》雜志10月刊

數字音樂概念:

從技術上定義,數字音樂泛指用數字格式存儲的,可以用互聯網和無線網路來傳輸,可以很方便的拷貝、播放的音樂。數字音樂革命起源於1987年,當時在德國的一個研究院開始研究一種音頻文件壓縮技術,這種技術被稱為MPEG Audio Layer 3,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MP3。從業務上定義, 數字音樂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互聯網上的音樂,又稱在線音樂;一個是手機上的音樂,又稱無線音樂。

導言:徹底認識數字音樂

提起數字音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MP3,網路音樂、彩鈴等概念。數字音樂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給了音樂產業無限的煩惱;既給唱片工業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毀滅。

對於數字音樂給傳統唱片工業帶來的革命,人們更多是從渠道方面的影響來分析,因為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來自另一方面,那就是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路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兩只蝴蝶》、《你到底愛誰》等一些所謂的「農民歌」會這么火?其實這既不是社會的倒退,也不是文化的悲哀!而是商業市場的表現,符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新技術改變了傳播和銷售渠道,而渠道的改變,也改變了音樂的消費群體。

自彩鈴和網路音樂興起以來,音樂產業就迷失了方向。一方面人們堅定不移地相信,新技術將徹底革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命,同時有人痛恨說這是時代的倒退。文化權威們喜歡站在文化道德的高度用大棒來打死這些靡靡之音,而不去考慮為什麼會造成現狀,或者用一些商業利益的驅使、低級趣味的迎合、媚俗文化等等來膚淺的解釋這些現象。但這些蒼白的道理解釋不了,也無助於打消人們心中的疑問。

其實數字音樂的本質是傳統唱片渠道的改變。今天音樂的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一人群了。養尊處優的精英們當然也忽略了中國是一個明顯的有城市和農村差異的二元市場。

第一篇、 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的革命

上半部分: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產業盈利模式的革命

從盜版光碟到網路下載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內地唱片行業一直都在受盜版的困擾,在漫長不見天日的泥沼中掙扎。到了21世紀,這一現象並沒有好轉,並且又出現了一個比盜版更可怕的敵人,這就是網路。

音樂行業受互聯網的沖擊大於其他任何行業!盜版僅僅破壞了購買音樂的價格;而網路下載卻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心中音樂必須付費的觀點,以及他們收聽音樂的方式、地點和種類。並且網路下載根本就無法防範,它有千千萬萬個源頭,千千萬萬個傳播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的載體發生了幾次大的轉移,由最早的黑膠唱片到最近的光碟和磁帶。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為音樂和其載體一起捆綁付費,唱片公司版權的收益就是通過光碟這個載體來實現的。但隨著網路下載的出現,音樂被從載體上解放出來,不再與某一種介質聯系在一起。由此,歌迷轉向互聯網尋找自己的歌曲,而遠離了唱片公司辛苦建立的銷售網路,這讓投入資源營銷音樂為生的唱片公司萬分惶恐。

從唱片公司到音樂公司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塊意外的蛋糕降臨了!這就是彩鈴。這個小玩意從韓國興起,在亞洲地區異常火爆。在中國,中移動於2003 年5 月17 日電信日那天推出,到2005 年底,全國彩鈴用戶已經突破6000 萬,市場容量達到20 億人民。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銷售總額達36億元人民幣。業內人士預測,市場規模在2010年將達到127億元人民幣。與數字音樂市場的迅猛發展相對應的是,中國傳統音像產品市場已連續兩年下滑。

以前,唱片公司有兩大塊收入:一是唱片的發行收入,主要以發行保底費用為主;二是歌手的演藝收入,如歌手的演出、廣告等。由於盜版因素,賣唱片只是作為提高歌手演出和廣告身價的宣傳手段。

而彩鈴這一塊意外的收入救活了唱片公司。從此唱片公司不再以賣唱片為主,甚至也不再以演藝收入為主。從宋柯宣稱太合麥田不是唱片公司而是音樂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也都樂意把自己稱作音樂公司。市場出現了專門運營彩鈴的音樂CP公司,如51秀、龍樂等。

處在水深火熱的唱片公司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由一個半死不活的產業,變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幸運兒。2004和2005年,大量的資本注入唱片產業,如太合麥田、京文、海蝶等唱片公司都融到巨資。從此內地唱片公司的精力不再放在如何與盜版做斗爭上,而是輕裝上陣,直接跨入了數字音樂時代,而不必像四大唱片一樣擔心舊體系下的沉沒成本問題。

音樂的主要銷售渠道從傳統城市音像店轉到手機。音樂產業也把話語權從唱片公司手中交給了資本和SP等IT公司,決定音樂產業命運的是渠道為王的電信運營商們。

音樂渠道的改變,不僅讓音樂銷售由有形的CD載體變為無形的數字載體,同時,也改變了音樂的銷售模式。

從專輯時代到單曲時代

大部分消費者對一張CD裡面只有一兩首主打歌好聽而感覺不值,這種銷售方式在營銷學上叫「捆綁銷售」。將熱門商品與冷門商品包在一起銷售,這樣做除了忠實的歌迷會購買外,很多人會因為感覺不值而放棄購買,或轉為購買盜版「拼盤」合輯。

數字音樂的出現,讓音樂脫離了CD這個載體而自由流通,人們可以直接下載自己中意的那一首歌,打破了一張CD裝10首歌的這種搭配銷售的模式,使音樂實現單曲銷售。

宋柯是內地單曲銷售的倡導者。單曲銷售模式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2005年底李宇春的新歌《冬天快樂》通過在線發行。太合麥田聯合太樂網以及網路、雅虎、QQ等門戶網站建立了「數字音樂發行聯盟」,專門通過數字化在線發行自己的藝人及所代理藝人的歌曲。

唱片公司進入單曲時代,使運作一個專業歌手的成本降低。以往必須湊夠十首歌組成一張專輯後,才能有資格拿出去宣傳。現在只需要一首主打歌即可,這令唱片公司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並且更有效率,不用湊歌。風險也變得更小,可以等這首歌火了以後再給歌手發專輯。單曲時代,CD唱片只是歌手提高身價的鍍金品,或者像黑膠唱片一樣成為忠實消費者收藏的東西。

單曲時代不僅讓唱片公司的運作成本降低,它甚至低到讓一個非專業的歌手,不需要唱片公司的包裝也可以錄制歌曲並走紅。

從唱片獨木橋到通過網路出名

網路給了廣大默默無聞的音樂人登上舞台的機會,標志性事件是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峰》靠網路走紅。回顧2004年、2005年、2006年,從唱片公司渠道推出的好歌卻沒有幾首,網路歌曲反而大行其道。

從2004年開始,大大小小的翻唱網站如雨後春筍一樣涌現出來。最早的是163888,網路歌手香香就是在這里走紅的。網路歌手的竄紅引起無數人的遐想,音樂愛好者們瘋狂進入翻唱網站。翻唱人數在短短時間里已近千萬眾,其中大的網站已超過100萬會員。音樂愛好者相信自己也會像楊臣剛一樣成名並推出自己的唱片,盡管從概率上來講,它和中彩票的幾率一樣大。

而在此之前,一個普通人要想成為歌手,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去擠唱片公司這根獨木橋。現在做網路歌手成了進入娛樂圈的一條捷徑。網路成為唱片公司的試金石。網路歌手在網路上先推出自己的音樂,先有了歌迷,有了點擊率,唱片公司再把他們簽下來發行唱片。在摸不準流行歌壇脈搏的情況下,這種辦法無疑是個保險的策略。就連盜版商也會根據網路歌曲的流行程度來選擇對象,網路歌曲也占據了無線音樂銷量排名前10名的大多數位置。

從精英匱乏到大眾繁榮

網路音樂的繁榮,給原來由精英壟斷的貧瘠的流行樂壇帶來生機。這不僅是數字化流通的功勞,更是數字化製作的貢獻。MIDI(電腦音樂製作技術)的普及,使每一個音樂愛好者都可以掌握音樂生產工具。音樂人以前被壓在箱底的一頁頁曲譜變成了可以傳播的成品歌曲,令音樂作品增長了成千上萬倍,原創市場大大繁榮。如果能夠解決這些原創歌曲商業化的問題,還將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MP3是音樂傳播的革命,而MIDI是音樂製作的革命。MIDI降低了學習音樂和製作音樂的成本及門檻,而以前學音樂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教育制度的落後而使音樂變成了由少數人壟斷的藝術。以前製作一首歌曲需要專業的音樂人士的專利,需要真實的樂器演奏,一般成本都在1萬元以上;現在利用MIDI技術,電腦可以以假亂真地模擬各種樂器,三、五百元就會有人幫你製作一首編曲,這個質量在網路上傳播是沒任何問題的。

從傳統單一贏利模式到IT無數贏利模式的可能性

數字音樂把唱片傳統行業改造成了IT行業,從此,音樂多了無數種的贏利可能性。不僅讓國內唱片公司融到巨資來發展音樂事業,並且也讓以前做不大的各種音樂網站也有了投資價值。它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音樂服務,比如推薦服務、音樂博客服務、音樂交友、點歌送歌業務等等,無線增值業務中就有彩鈴、鈴聲、IVR等多種音樂業務。這些業務在傳統唱片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音樂僅僅是給自己聽的嗎?如果是這么個思維,腦白金恐怕早就關門了。分析彩鈴業務的成功,除了有一個封閉的版權保護平台以外,最大的秘密是彩鈴開發出音樂的一個新消費形式——分享。音樂不僅僅是給自己聽,還有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和心情、彰顯自我個性的重要功能。以次類推,音樂也成了其他一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的應用前鋒。比如音樂也會是未來的3G業務的前鋒業務。

音樂的數字化製作和銷售,也讓音樂市場實現了長尾理論,使更多小眾音樂的商業價值也得以浮出水面,這也大大擴展了音樂市場。

從盲目跟風到回歸音樂本質

回到2004年,正當刀郎和網路歌手們的音樂大賣的時候,此時的唱片公司都還找不到方向,在迷茫中做著各種試探,紛紛模仿國外盛行R&B、HIP—HOP。刀郎和諸多網路歌手走紅,說明了唱片公司的這種判斷與大眾口味產生了偏差,把流行音樂做成了牛角尖。後來內地唱片公司並沒有像國外一樣,是各式各樣的搖滾或R&B、HIP—HOP風格佔領天下,而是一個急轉彎,回歸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風格。這一切都是由於音樂的數字化傳播和銷售的功勞,網路音樂的走紅讓唱片公司懸崖勒馬。

流行音樂的本質是娛樂。大眾需要音樂更多是為了娛樂與放鬆。所有唱遍大街小巷的歌曲都是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流行音樂和高雅音樂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藝術本身解釋不了音樂為什麼會流行,它更多的是遵循商業規律。網路歌曲回歸了流行音樂的本質。它沒有那麼多的奢華與鄭重,通俗風趣、朗朗上口的獨特風格消除了唱者與聽者之間的距離。網路歌曲的風格並不新鮮,很多都是前幾年流行的曲風。《丁香花》就是很老套的"校園民謠"風格,刀郎也是典型的"菜市場"歌。

下半部分: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數字音樂改變了音樂的傳播和銷售渠道。然而對於數字音樂對傳統唱片工業的影響,更多是另一方面的影響,那就是對音樂風格的革命。比如網路音樂,比如彩鈴口水歌。

今天,音樂消費主力軍已經和以前傳統唱片時代不是同一人群了!以前正版唱片的消費群體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而手機這個音樂新銷售平台的出現,讓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都成了彩鈴音樂的消費主力軍。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甚至還要更多。他們就喜歡《兩只蝴蝶》這樣旋律簡單,歌詞易記,演唱難度不太大的群眾式歌曲。

從大城市消費到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消費

長期以來,唱片公司把消費者鎖定大中城市青少年。這是因為正版唱片消費其實是個奢侈品,因為受到價格昂貴和對硬體設備(CD唱機)的要求的限制,加上零售渠道的成本問題等種種限制,正版唱片的銷售只能限制在大中城市,所以唱片公司把唱片市場也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的青少年群體。

而手機這個音樂新載體渠道的出現,讓音樂的銷售渠道從音像店轉向了手機彩鈴。彩鈴很便宜,只有2到3元一首,手機的普及也降低了人們音樂消費的門檻,使消費群體由青少年拓寬到中青年人。並且消費人群也不再限制在大中城市,三線城市和農村群體以及大城市的務工人員也成為彩鈴音樂的消費者。這個消費群體比原來音像店的顧客要多上百倍以上,他們聽不慣饒舌,也聽不慣說唱,就喜歡通俗易懂、聽一遍就會哼幾句的「大俗歌」。《兩只蝴蝶》主打人群就是農村市場,以及城市中低層人群和外來務工者。彩鈴下載人群也是這部分人群,而不是大城市青少年。三線以下城市及鄉村的手機用戶占手機用戶的半壁江山。而彩鈴激活了農村和大齡青年手機用戶的市場,讓這些用戶也享受了正版音樂的消費,所以他們對唱片工業的音樂風格走向有了投票權。

農民歌為什麼比主流音樂要更賺錢?首先是因為彩鈴的使用群體比唱片更廣。一張唱片最多可能只有50萬人購買,而彩鈴可以輕易實現上百萬人購買,上千萬的彩鈴也很多見。其次是三線城市和鄉村大眾可選擇的農民歌要少的多,這樣銷量又都集中在僅有幾首流行農民歌身上。

彩鈴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因為用戶會挑大家熟悉的彩鈴來給打來電話的人聽。而農村用戶相對保守,更是偏向使用大眾化的歌曲彩鈴。而城市彩鈴用戶消費卻很多樣化,追求個性,因此可選擇的歌曲很多,也分散了主流賣座彩鈴的下載量。

農民歌曲壽命長,收益周期自然也比一般流行歌曲要長。一首歌能在農村火好幾年是因為農村市場競爭不激烈,適合大眾的暢銷歌曲也很少,一首歌沒有其他歌曲的干擾,一般都在3年以上。這么長的壽命在港台或國外是很難想像的。在港台,一首歌的壽命在3個月到半年。這是也是由於主流唱片公司百家爭鳴,競爭激烈,新陳代謝迅速的緣故。

音樂受眾的心理學

面對口水歌橫行的市場,很多歌手都向口水歌發起挑戰,但是更多唱高雅歌曲的歌手卻成了先烈。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怎樣才能讓大眾的口味提高?什麼時候中國樂壇的音樂水平會提高?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為一個主線——這是由受眾群體的聽覺心理學決定的。所以,研究新的數字音樂消費群體,也就是大齡的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大齡青年群體,才能徹底明白數字音樂對音樂風格的革命。

精英們往往覺得大眾素質低,其實人生來平等,音樂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從美學原理上看,審美價值判斷是高度主觀性的,正所謂「青菜羅卜各有所愛」。

怎麼是高雅?怎麼是庸俗?根據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總結的觀點:決定「高雅」與「通俗」的關鍵是一個音樂心理學的問題——人的審美聽知覺能力發展的問題。正如人的肌肉力量與思維能力一樣,人的感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它有一個發展過程。例如小孩喜歡喝軟飲料,不喜歡喝酒類飲料,而大人則對甜飲料不感興趣,卻對酒類樂此不疲就能夠看出來。通俗音樂好比是軟飲料,「高雅音樂」好比是酒。軟飲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別無它物;而酒則口味之外,帶給人精神世界深處的變化。軟飲料味道明確,容易接受,人生下來就能夠飲用,所以廣為年齡較低的人喜愛,但是很少有人終身地強烈熱愛某種軟飲料;而烈酒味道復雜,強烈刺激,人生之初難以接受,需要很長時間味覺經驗的培養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愛,則會終身樂此不疲,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所以對於每年聽不了幾首歌的初級音樂用戶,需要多年聽覺經驗的積累,甚至是必要的指導、訓練,才能夠獲得對這種音響的聽知覺把握力與內心體驗的適應能力。

人是個性化的,所以不同個性的人對音樂的需求也是個性化的。一種性格的人會喜歡某一種情緒的歌曲類型。有人性格安靜?有的暴躁。而性格安靜的人也相對喜歡安靜的歌曲風格。有的口味重,就感覺安靜的音樂沒勁,觸動不了自己的神經。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瘋狂地喜歡搖滾,喜歡搖滾的人群有著共同的性格。也明白為什麼小女孩們會這么瘋狂地喜歡李宇春了,這是有鮮明特徵,而不是平均分布的。

除了性格,對音樂的喜好還跟受眾長期以來的聽覺習慣有關系。以調式來說,中國人習慣五聲調式,日本也有自己的調式,每個國家的人民從小就受自己的調式熏陶,因此一些音樂環境里的人群會喜好某一種音程走勢,某一種旋律曲線。跟菜系一樣,習慣川味的就不容易吃習慣其他口味的菜系。

對於音樂品位之爭,比如口水歌。就好比酸、甜、苦、辣,美食百味俱全,欣賞「苦」 、「辣」是需要培養的!由於人的審美能力總是從頭培養的,因此能力越高,人群越小,所以口水歌的市場會更大,而所謂高雅音樂的市場就很小。通俗音樂之所以容易被人理解,就是包含著非常突出的循環重復的打擊樂節奏型,可以使聽者立即發覺到的節奏律動。 「高雅音樂」往往對聽眾的聽覺耐受性要求較高。聽口水歌是大眾對音樂審美活動最重要的基礎。從聽覺上易接受的作品開始逐漸讓大眾接受音樂審美培訓,隨著一個人聽覺感受能力的發展,其接受與喜愛「高雅音樂」僅僅是時間、年齡與偏好的問題。提高大眾審美能力是不能拔苗助長,一蹴而就的。

何如提升口水歌受眾的喜好?

那麼,怎樣才可以讓農民兄弟的欣賞水平提高,變成和城市人一樣聽高雅一點的音樂?

人不可能憑空拔高水平。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農民兄弟們再多10倍的農民歌聽,才可以慢慢提高,而不是強迫灌輸一些所謂的高雅音樂,現在資訊這么發達,其實農民兄弟已經方便地接觸到所謂的高雅音樂,但是他們選擇視而不見,是因為這些歌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就像你很少去聽嚴肅音樂(比如交響樂)一樣。現在農民歌市場是需求是遠遠得不到滿足的——10億農民每年也就只有那麼十幾首農民歌供選擇,唱片公司對農民歌每年也也只有幾十首的供給量,而大城市人每年可以聽到自己喜好類型的音樂有幾百首之多。

由於只有農民歌才符合他們的聽覺習慣,所以只有有步驟地多一些農民歌給他們聽,才能逐步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而所謂高雅歌曲是無法灌入他們內心的。所以只有把農民歌聽膩了,然後在小地方或農村也有先富起來的一些人開始覺悟:自己要和身邊的人不一樣,要有個性。當其他人聽《老婆老婆我愛你》,那麼我就要聽再洋一點的《月亮之上》;當其他人都聽《月亮之上》,那麼我再聽洋一點《秋天不回來》。在這里要注意,很人認為的很土的口水音樂里,其實也是有細分不同檔次的。而讓大眾口味的提升,是一步一步的,而不會憑空一下從口水歌拔高到R&B。

不要天真地以為,大眾的欣賞水平不高是因為人家只吃窩頭,沒見過麵包,不知道麵包更好吃,這個比喻不太恰當。應該是人的喜好不一樣,僅僅喝慣了豆漿而喝不慣牛奶的區別。就像剛開始中國人都喝不慣啤酒,也喝不慣可樂。

IT界有一句話,早一步是先驅,早三步是先烈。沒有人否認一首歌在藝術上的價值和高度,但是在商業上可能是不成功的。這也是很多歐美回來搞最流行的歌手成為先烈的原因。

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的趨勢

歌曲的流行是有內在脈絡的,每一次的變化都跟文化、經濟變化有關系,每一次的流行變化也都會出現一個標志性人物,是他引領了當時社會的潮流。流行歌曲的每一次藍海市場的開拓,都是顛覆性的,一個新潮流的開始,都代表一個舊的潮流交出權力棒。

內地市場從80年代初李谷一唱著《鄉戀》,成為內地第一首流行歌曲。到80年代中期崔健《一無所有》搖滾的覺醒,再到隨後《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的西北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四大天王等港台音樂統一江湖。再到90年底中後期遭遇了韓流。2000年時候,出現了周傑倫。然後就是在內地唱片市場里遭遇到了刀郎,之後是碰到了《老鼠愛大米》,網路歌手們統領天下,在之後2005年到現在的《你到底愛誰》等苦情歌。

各領風騷三五年,並且每一次流行歌曲風格的變遷越來越短。音樂的潮流也總是出人意料之外,沒有一種風格能超過10年的,現在周傑倫從2000年出道到現在7年過去了。所以,就在近一兩年會出現新的音樂趨勢是很必然的。

20多年來,唱片公司其實一直都是以歌曲為核心來運作,歌手走紅都靠的是一曲成名。我們能記住很多歌曲,例如《黃土高坡》等,但是記不住是誰唱的。一直延續到2006年,從2007年開始,唱片公司靠歌曲為主的情況變了。具體的體現,就是去年到今年居然沒有一首走紅的歌曲。

看來,數字音樂市場要變天了。
——————————————————————————

互聯網下載發展迅猛 網路下載會取代傳統唱片?

2007-1-18 9:00:00 蘇立華 來源:成都商報
前羅馬尼亞指揮大師切里比達克在世時,曾經拒絕錄音,他認為古典音樂商業錄音錄像將會毀滅音樂、葬送古典音樂家的演出並導致音樂廳關閉。他認為,錄制下來的演奏不再是音樂,音樂只存在於演出過程中台上演奏者和台下聽眾的及時交流。這些觀點對於大多數人理解起來可能會顯得深奧了些,不過,這位大師的預言在今天看來似乎是應驗了。

在現代交通工具沒有普及的時代,人們要期待很久才能聽到一場高水平的音樂會,所以每次音樂會都是爆滿。在現代媒體宣傳工具出現之前,也沒有那麼多的炒作,演奏家惟一取勝的手段就是憑演奏征服聽眾。

上個世紀80年代,數碼錄音和激光唱片一夜之間改變了音樂的製作和消費,隨之帶來的副作用是肆意和方便的盜版。音樂製作的手段越來越先進、快速和簡潔,甚至在家裡都可以完成音樂的製作。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互聯網和移動通訊開始在全球普及,並且以不到一年的速度升級換代。當年,一張小小的激光唱片取代了保存時間有限和不便儲藏的磁帶和膠木唱片。今天,面對網上儲存、下載和播放音樂以及儲存量更大、使用更方便和體積更小的數字媒體播放器的流行,激光唱片似乎又面臨淘汰了。

互聯網下載和新一代數字播放器最大的特點是快捷和方便,還談不上質量。目前,大多數消費者對先進流行的播放器的聲音質量基本滿意(至少不抱怨),產家也不會主動為此去升級播放器里的DA晶元。所以,在目前,高質量的家庭音響和數字播放器真正的差別在於使用不同質量的DA數模轉換器。求快捷和圖方便,網上下載和聽iPOD確實是最理想的,但是,你要聽最美的聲音在目前還只能去聽高質量的家庭音響設備。

數字播放器上的DA轉換器如果有一天給升級到了高級光碟播放器里使用的DA晶元,那麼,光碟播放器(CD機 DVD機等)也就真的到了壽終正寢之日了。

無論高科技今後如何改變我們聆聽音樂的手段,有一點,它改變不了,那就是擁有一個聆聽者和欣賞音樂的心境,這一個得靠聆聽者自己去培養和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互聯網數字音樂強勁沖擊 傳統唱片每況愈下

進入21世紀,受到數字技術的強勁沖擊,傳統唱片市場出現了一個大幅走低的轉折。樂評人王江曾在東方風雲榜振興中國原創樂壇研討會上提到「國際唱片銷量今年又下跌15%」。對此,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發行部余建耀經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5%的數字講得非常保守,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流行音樂唱片的銷量下滑不低於40%。

年「有效專輯」僅30張

去年,音樂風雲榜曾經公開了內地華語樂壇的驚人數字:2006年的內地樂壇,發片總量不超過110張,相比2005年210多張的全年總發片量,少了將近一半;同時,比2006年港台樂壇的150多張發片量也少了三分之一。專家指出,這個110張的數字,也僅僅是對2006年發行的專輯的籠統計算。分析這些專輯,不難發覺包括羽泉、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胡彥斌、花兒樂隊等真正在媒體和聽眾中有較好音樂性口碑和市場性銷量的「有效專輯」不超過30張。2007年唱片市場更加慘淡。

當然,傳統唱片業每況愈下,並非國內市場一家之憂。歐美市場上過去賣得好的唱片,銷量都在500萬張以上,而今也跌了不少。2007年年底,老牌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將新專輯直接放到互聯網上售賣,歌迷可以自行下載,而需要支付的金額也由歌迷「隨意支付」,由此掀起了一場「唱片界的革命」。

無線音樂深入人心

由於互聯網上數字音樂傳播的便捷性和自主性,使得受眾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想要的音樂,因而數字音樂的傳播市場正在急速地擴大。2005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36億元人民幣,超過傳統唱片音樂市場,被稱為「中國數字音樂元年」。從卡帶、CD到mp3、mp4手機等音樂播放載體的變革,帶動的是音樂消費方式的變化,年輕消費者與CD為代表的傳統唱片市場漸行漸遠。

綜觀內地歌壇,包括《號碼》、《我的果汁分你一半》等能在傳唱度方面深入人心的原創歌曲,每年不超過5首。而與唱片發行少得可憐的數字相比,以《香水有毒》、《一萬個原因》、《秋天不回來》等為代表的無線音樂創作作品則隨著網路的深入人心,賺得缽滿盆溢。如《一萬個原因》年度無線下載量就超越1700萬次。簽約太和麥田公司後,「超女」李宇春推出的首張單曲《冬天快樂》幾十萬的唱片發行量雖已令人羨慕,但與改曲後上千萬人次的彩鈴下載量相比,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以數字發行和線上音樂為主體的太合麥田公司為例,線上音樂部門的工作人員遠多於做傳統音樂產品的人數,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唱片業發展的新趨勢。

❽ 中國音樂唱片銷售

CNET科技資訊網1月7日國際報道 據業界行業組織Nielsen SoundScan銷售資料顯示,2007年唱片銷售下滑了15%。

業界專家指出,受盜版和視頻游戲等其它種類娛樂競爭的影響,數字唱片銷售量下滑到了5.005億張。Nielsen一名代表表示,這也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是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

Web唱片銷售量增長了2.4%為3010萬張,但遠低於2006年19%的增長幅度。包括唱片、單曲、數字音樂在內的銷售量增長了14%為14億首,也低於2006年19%的增長幅度。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數字音樂,銷售量為8.442億首,增長幅度為45%,其增長幅度仍然低於2006年的65%。

Loeb & Loeb律師事務所負責唱片業務的律師克勞斯說,未來4、5年內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他表示,唱片產業在打擊數字銷售方式浪費了太多時間,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代人的客戶,他們是伴隨著免費下載音樂長大的。他說,唱片產業還需要5年時間,才能提出新的可行的價格計劃,讓音樂粉絲下載沒有採用防拷貝技術的音樂。

2007年,環球唱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31.6%提高了31.9%;排在第二位的索尼-BMG的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27.4%下滑到了25%;華納唱片排在第三位,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18.1%提高到了20.3%;百代在四大唱片公司中墊底,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10.2%下滑到了9.4%。

據國際唱片工業聯盟稱,美國是最大的唱片市場,約佔到了整個銷售的三分之一。

閱讀全文

與唱片市場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曼蒂廣場市場營銷 瀏覽:571
名人活動策劃方案ppt 瀏覽:599
網路營銷思想的內涵 瀏覽:506
營銷方案裝修 瀏覽:262
電子商務項目管理概念 瀏覽:590
樂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979
娃哈哈新品營銷方案 瀏覽:922
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之研究 瀏覽:495
華潤萬家五折促銷活動是幾天 瀏覽:975
618拼多多的網路營銷方式 瀏覽:719
三名詞解釋題3網路營銷 瀏覽:789
當前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瀏覽:346
楊凌電子商務孵化中心 瀏覽:233
鹵肉店微信營銷 瀏覽:186
區域環境創設培訓方案 瀏覽:329
大連招聘策劃方案 瀏覽:498
給教師培訓作文的講座方案 瀏覽:574
服務型企業網路營銷模式 瀏覽:150
在房間浪漫策劃方案 瀏覽:838
鄉鎮黨員培訓方案 瀏覽: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