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農村中醫葯工作的主要舉措是什麼
為了推動農村中醫葯工作的有效開展,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實施了多項關鍵措施。首先,要求各縣級行政區將中醫葯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衛生事業發展規劃,並作為年度工作目標之一。同時,要求縣級政府單獨列出中醫葯事業費預算,並確保其佔全縣衛生總事業費的10%以上,以確保中醫葯事業獲得充足的資金支持。其次,縣級衛生局需設立專門的中醫葯工作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幹部,並建立覆蓋縣區中醫醫院、縣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的中醫葯服務工作考核機制,以保障中醫葯服務的質量和覆蓋面。為充分發揮中醫葯在醫療改革中的作用,管理局制定了提高補償比例等鼓勵政策,引導農村居民更多地選擇中醫葯服務,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並促進中醫葯的普及和發展。在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方面,要求醫院設立10個以上的臨床科室,且中醫類別醫師的比例不低於60%,並建立基層指導長效機制,與鄉鎮衛生院加強業務協作,包括提供對口支援和雙向轉診服務,提升縣級中醫醫院的服務水平。鄉鎮衛生院需獨立設置中醫科,且中醫類別醫師人數佔比不低於25%,配備基本中醫葯設備,並記錄中醫體質辨識內容,提供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不少於10種的中醫葯適宜技術服務,並指導村衛生室開展業務工作。農村中醫葯人才的培養也是重要環節,管理局注重培養中醫全科醫生,並鼓勵農村西醫人員學習和運用中醫葯。鄉村醫生每兩年需接受超過100學時的培訓,中醫師承人員被鼓勵參加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為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管理局建立了分層分類的長效機制,涵蓋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確保農村醫療機構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100%,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人員掌握不少於4項中醫葯適宜技術,每個鄉鎮衛生院掌握不少於10項。
『貳』 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適宜技術推廣應用
中醫適宜技術作為中醫葯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開發和推廣對於中醫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我國中醫管理局積極推行這一技術,特別是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其應用效果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認可和好評。
自2006年起,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啟動了首個中醫臨床適宜技術推廣計劃,即國中醫葯通〔2006〕1號文件。這一舉措進一步明確了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的方向。2008年8月25日,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做好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國中醫葯辦發〔2008〕38號),詳細制定了推廣目標和要求,列出了《46個基層常見多發病種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目錄》,以及《25個基層常見病針灸推拿刮痧技術推廣目錄》,旨在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緊隨其後,2009年5月13日,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又發布了《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實施方案(2009-2010年)》(國中醫葯辦發〔2009〕18號),這一系列舉措表明了國家對於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的持續重視和堅決執行,旨在使更多的人受益於傳統中醫的智慧和優勢。
『叄』 中醫館建設實施方案
為提高我院中醫葯服務能力,推動中醫葯文化建設,依據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加強中醫醫院中醫葯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醫醫院中醫葯文化建設指南》《雲南省加快中醫葯發展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中醫館建設為主體,以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中醫葯服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大力培育和傳承中醫葯文化的價值觀念為核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充分體現中醫葯文化特色,突出基層衛生院個性特徵和區域文化特徵,促進科室建設、技術服務、服務能力、特色優勢、人才培育不斷提高,推進中醫葯文化與技術創新,增強其發展活力,使其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二、建設目標
我院以提升基層中醫服務能力,構建鄉村中醫葯健康服務體系為目標,在服務理念、行為規范、環境形象等方面充分體現中醫葯文化特色,提高中醫葯服務質量,提升我院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中醫館建設,使人民群眾從診療環境、就診方式、服務態度等方面切實感受到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醫葯服務。
三、建設內容
(一)中醫館環境和文化建設
1、結合我院的房屋布局和環境的綠化美化,計劃以二樓六間業務用房約100平米作為中醫館,從內部裝潢、診療環境等方面入手,通過裝修裝飾,診區內診桌、診凳、器械櫃、屏風、按摩床、治療椅等體現中式風格,裝修體現中醫元素;中葯房要突出中葯元素,體現中醫葯文化特色(如中式木製中葯櫃,青花瓷葯罐等)。
2、充分利用走廊、候診區、診室、理療室等區域,全面展示中醫葯文化,在全院形成濃郁的中醫葯文化氛圍。中醫館的走廊、候診區、診室、治療區通過張貼展板,宣傳中醫葯知識,並使用中醫病名和術語,從中醫葯基本知識、中醫體質辯識、適宜技術、養生保健方法等方面,廣泛宣傳中醫葯文化。
(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推廣中醫葯適宜技術
1、注重中醫葯人才培養。中醫葯人才是推進中醫葯繼承創新、完善中醫葯服務體系,提高中醫葯服務水平的實踐者。我院要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的資金投入,計劃編外聘用二名中醫相關專業專科以上學歷中醫師,以合同制員工管理,並給予同級別在編職工同等待遇,形成中醫葯人才梯隊,為我院中醫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2、實施中醫師規范化培訓,讓年輕中醫師熟悉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中醫方劑和適宜技術並在臨床中靈活運用。
3、規范中醫病歷的書寫,逐步提高中醫辨證施治優良率。在中醫辨證施治中體現中醫臨床治療的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辨證論治的臨床思維方法,充分認識中醫臨床個性化診療的`先進性和重要性,將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融入中醫臨床的實踐當中。
4、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學習,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在中醫「三基」( 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訓和中醫養生、保健、康復中,逐步增加中醫適宜技術服務項目,體現中醫傳承、發揚、創新的發展理念。
(三)加強中醫葯特色優勢建設、提高中醫葯服務覆蓋面
1、不斷提高我院中醫葯服務的信譽度和知名度,引導廣大群眾主動、早期應用中醫葯服務,提高病人的滿意度。
2、提升我院的公眾形象和品牌價值,提高我院的核心競爭力,擴大我院中醫葯服務的輻射面,吸引外地病人就診。在提高醫療質量、優質服務上下功夫,通過開展各種中醫特色診療項目,提高採用中醫適宜技術治療人次、為中醫住院診療服務的開展打下基礎。
3、我院要把中醫館的創建與醫院內涵建設以及中醫葯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以中醫特色專科的優勢帶動醫院整體診療水平的提高,不斷提高中醫處方和中葯飲片處方占醫院總處方的比例,增加中草葯的使用率。
(四)提高中醫葯健康管理服務能力,構建鄉村二級中醫葯健康服務體系。
1、根據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醫葯服務項目工作的總體要求,結合中醫館的建設,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五類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醫葯健康管理服務能力。
2、以衛生院中醫館作為村衛生室中醫葯服務培訓基地,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村衛生室醫生進行中醫葯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礎知識培訓,提高村衛生室中醫葯服務能力,不斷推進中醫適宜技術的開展,爭取在年內80%村衛生室至少開展四種中醫葯適宜技術。
(五)更新中醫葯設施設備,促進中醫館快速發展。
1、對中醫館100平米的業務用房進行裝修裝飾,體現傳統中式風格和文化特色。
2、購置木製中葯櫃、理療床、按摩椅、屏風等中醫葯服務設施,體現中醫葯文化特色。
3、購置智能電炙儀、中葯熏蒸儀、軟組織傷痛治療儀等中醫葯治療設備,提高中醫葯現代化服務能力。
以上是我院對中醫館建設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在場館建設、設備配備、人才招聘、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主管局的大力支持,結合衛生院的實際情況,中醫館的建設大約需要20萬元資金,用於購置中醫館設施、設備和中醫葯文化展板,然而資金有限,懇請主管局給予大力支持,我院一定會按相關要求和程序,嚴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好建設資金,打造出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中醫葯文化特色、中醫葯服務特色的中醫館,為當地和周邊人民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中醫葯診療服務,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重點人群中醫葯健康管理服務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術保障。
此方案妥否,望主管局給予審核和批復為謝!
『肆』 中醫適宜技術的應用
如果學習兒科特色技術,建議去兵鎖兒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