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因素對營銷環境的影響
透視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影響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使開拓市場成為各國企業家的重要任務,但是要在激烈競爭中開拓市場並非易事。有專家得出的結論認為,市場營銷的受挫或失敗,十有八九是由於文化因素造成的。二十一世紀企業競爭的核心企業文化,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管理是文化管理。一家國際性的雜志《電子世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就「什麼是在全球市場上做生意的最大障礙?」這個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向國際營銷人員詢問,結果在所列的八
大障礙中文化差異被列在首位,其次是法律法規、價格競爭、信息、語言、交貨、外匯、時差等。
一、文化差異對營銷的影響
文化差異形成的障礙是多方面的,表現為物質文化、語言文字、審美觀、傳統習慣、宗教信仰、態度價值觀、社會組織機構的差異等方面,這使得國際營銷環境變得異常復雜。文化是社會大眾所共同具有的行為特徵,由於文化具有互感性,繼承性和學習性,它自然會滲透到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乃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由於現代社會的文化地域分界仍較為明顯,因此文化的差異也就反映在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反映在不同地區之間差異,甚至同一地區內也會顯現出多種截然不同的傳統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色,日本人設計的產品普遍小巧、精緻、玲瓏,這是與日本特有的島國文化分不開的。義大利人被稱為世界設計大師,每年從設計促進該國產品銷售的努力中可收益近千億美元。在著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里,最多的收藏品是來自義大利。這種才能是義大利源遠流長的文化所哺育的,是無法與之競爭的。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的一批發乳在日本銷售不佳,究其原因,在於裝發乳的瓶子是黑色的,日本人不太喜歡,但該產品在中東卻大受歡迎。綠色在中國代表生機盎然,在馬來西亞卻代表疾病和危險。非洲人習慣於罐頭裡面裝什麼,外面圖案就畫什麼。英國人出口到非洲的罐頭外面畫了三個大美人,結果一個也賣不出去。美國人談生意安排得很緊湊,常常是一見面就談,而且言明今天來,明天走,對時間抓得很緊,但這在阿拉伯國家卻可能被視為傲慢無禮,不尊重人,他們寧可慢慢來。凡此種種,一般地說,市場營銷面越廣,產品越獨特就越需要對
各種文化成分作深入研究,須對各種文化成份進行分析,並且注意它對營銷努力的影響。文化是相關聯的整體,要考慮其構成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文化的滲透性和變動性
各國各區域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反映出一個民族所特有的內在的東西,但文化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會發生劇烈碰撞,具有滲透性和變動性。
其實任何一種現有的文化都是對以往文化的一種變革,而且隨著科技、經濟和飛速發展,國際間各種交流、信息量的增加,文化的反思、借鑒,它的變化也在加快步伐。人們常說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之間都存在著代溝,必然會感嘆文化的變化之快。可口可樂因美國軍人而快步走向世界,海灣戰爭英美聯軍進駐中東,給阿拉伯文化帶來的沖擊則更為世人所注目。伊朗有越來越多的婦女正要求露出頭發和雙手,文化的變化既給企業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美國人的文化對許多國傢具有重大的影響,但是再仔細回想一下,人們發現美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相當大的變化。從價值取向來看,比較值得重視的是人們從普遍制度化的忠誠度轉向個人潛能的發揮與個人的滿足。這主要體現在對休閑的偏愛、享樂主義、模式導向、對安全感的需要等等方面。以往由於美國地大物博的大國胸襟,而產生對一切的追求是越大越好的傾向,房子要大,車子要大,而現在轉向「小即是美」,因而許多美國青年以駕駛日本汽車為時髦,同時對東方文化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認同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按照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說法,「需求是指對有能力的購買並且願意購買的某個產品的慾望。」對需求的實現關鍵是要有支付能力的人,中國人口基數大,購買慾望也就大,隨著中國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購買的慾望也會變成需求。大概眾多的外資、外國品牌進入中國都是沖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而來的吧。因為誰擁有中國市場,誰就擁有21世紀。松下、日立、三洋、豐田、東芝、夏普等等,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產品就把中國市場攪了個七葷八素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伊萊克斯、GE、惠爾浦、3M、西門子、飛利浦、IBM等一批新面孔又從天而降,大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習慣、方式。麥當勞是消費的
文化,吃麥當勞決非吃其麵包和薯條本身,麥當勞是否真的很好吃,只有天知道。歐美人喜歡吃麥當勞情有可原,他們是游牧民族。而農耕民族,比如吃慣大米喝慣醬湯的日本人,還有拿筷子吃面條的中國人,居然也樂此不疲,用手抓薯條張嘴吃麵包。因為麥當勞改變了東方人的飲食習慣,讓亞洲人接受並迷戀於薯條與麵包,把巨量的牛肉與飲料塞進消費者的嘴裡。
當一九七九年第一批西方模特兒踏著貓步在京、津、滬的大舞台上表演以推銷她們的產品時,多少國人為此目瞪口呆,大呼不可。但不過幾年,我們的時裝模特隊也走出國門創匯去了。一九九O年北京亞運會期間需100名模特小姐,廣告一登二天內有近2000名姑娘報名參加,有軍人、學生,也有幹部和農民。而到今天此類事已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看來前些年不太接受的事已深入民心。真不知發展下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文化變遷的速度之快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三、在市場營銷中如何面對動態的文化
廣東一家紅木傢具廠將一批高檔紅木雕刻傢具運往西方,結果銷路不暢,大虧血本。其原因是雕龍畫鳳太多太繁,最主要的是其雕刻內容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的作品西方人不了解,產品的工藝價值、欣賞價值在老外面前遭到抹殺。
市場營銷人員不能憑主觀直覺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參考或簡單地將此地成功的經驗移至它地來設計產品的式樣、包裝、色彩或進行促銷宣傳,等得到錯誤發生時,才恍然大悟。這就需要當地的經銷商、代理商、廣告公司的緊密配合,避免造成損失。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調和,國人擅長「相結合」,也是儒家中庸所體現的東方文化特徵。只要一說中國特色那必然有「相結合」,但是「相結合」只是在原來就已存在的基礎上進行「搭配」,如果只是這樣就沒有創新。中國未來管理發展的方向可以結合東西方管理文化精粹進行融合,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還要有所創新,在企業操作層面上,一貼葯方不會在任何一家企業中都是靈驗的,因為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西方經濟學同我們原來的經濟學能結合嗎?西方的管理理論與我們的管理理論能結合嗎?這肯定有一些難度。人與人之間的接受能力、反應的差異都是不盡相同,同理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存在著許多不同點,有一些企業原來自身發展得挺順利,後來由於去兼並合資了一些其他企業而惹得麻煩不斷,因為觀念是不可兼並的,文化是不可兼並的。去接管一個企業的最大陷阱,不是埋伏在被接管的企業中的債務,而是這一企業本身具有的傳統。既然兩個企業是在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可能不多,傳統的技術容易被融合,而文化和管理卻不易融合,它需要有個緩慢的過程。
由於文化是動態的,企業的管理有其一般的規律以外,還有企業個性。我國企業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結合自身的因素採取適合自身管理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有所創新,才能給企業注入新的動力。同一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要根據國別、地域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營銷人員來說,了解當地文化,如何將自己融入當地文化,或通過努力引導、改變當地的文化,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樣將會給企業帶來長足發展的機會,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
Ⅱ 哪些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企業營銷
淺議文化因素對企業國際營銷活動的影響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自然會滲透到社會的每一角落。現代社會以國界為主形成不同的地域,因而國與國之間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從產品出口、專利許可、控股兼並到境外設廠投資,各國的企業界正在把越來越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向國際市場。如何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取勝和發展,已成為企業決策層考慮的大事。在企業國際營銷活動中,考慮東道國的文化因素差異及差異程度十分重要。國際營銷人員只有善於分析和掌握異國的文化環境,
國度、不同區域甚至不同的民族都會產生不同的審美觀念。各國消費者在審美觀念上差別很大。如綠色在中國代表生機勃然、健康和活力。所以凡代表綠色環境的商品、綠色食品都在中國大受歡迎。而在泰國、馬來西亞綠色代表著疾病和危險,是為人所忌諱的一種色彩。又如亞洲人比較喜歡傳統的具有東方古文明的美,而歐洲人卻有著保守、沉穩以及浪漫的欣賞角度。企業應根據既定市場所在地消費群體的審美觀來開發和包裝宣傳自己的產品,否則會因審美觀的差異而受到消費者抵制。我國某企業生產的高品質瓷器、餐具出口,中方設計人員考慮到向美國出口,善於分析和掌握異國的文化環境,進而了解並滿足異國顧客的不同需求,才能取得經營的成功。重視文化因素是開展國際營銷活動的一個基本准則。
Ⅲ 誰能幫幫忙啊,救急啊,幫忙弄一篇關於文化營銷對品牌塑造影響的論文
1、後現代企業品牌概述
如果說現代公司是依靠它們各自的品牌來實現自己的擴張之夢的話,那麼,對於後現代公司來說,品牌則是其生存的基礎。一個成熟的品牌代表著一種話語和權力。
品牌的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與人力資本
在後現代社會,品牌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可口可樂的總裁說,即使把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工廠全部毀掉,它仍可在一夜之間東山再起。原因就在於,品牌作為巨大的無形資產,其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構成企業的諸多要素。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准。象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與其國家的實力都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後現代社會的全球經濟競爭將演變為一場品牌之爭,品牌戰略可視為一種國家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後現代企業模式進行大規模的聯合、兼並與重組,構築後現代企業集團和集團聯盟的現象將成為21世紀一道壯麗的經濟風景線。
品牌的塑造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
無論在現代還是後現代,品牌的塑造都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但後現代企業模式可以加速這一進程。東方贏在《超速模式》一書中所總結的後現代企業超速成長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大力研究與推廣。
關於後現代企業成長與品牌塑造理論的建構只是剛剛開始,更多更優秀的模式尚等待實踐者與理論家的共同總結與創造。在運用後現代企業超速成長模式實施企業擴張與品牌塑造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後現代企業的超速成長模式是相對於現代企業模式的,它比現代企業模式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經營與品牌擴張目標,相對於現代企業可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跨越式發展。但後現代企業經營模式不是一種「神話模式」,實踐這一模式與實踐現代乃至古典企業模式同樣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它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與現代企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象微軟、戴爾、雅虎等在短時間之內成長為世界性品牌的事實,無不蘊涵著其在品牌塑造與擴張過程中對新的經營管理模式的精心研究與運用;
(2)後現代企業的品牌塑造不能為超速而超速。後現代品牌塑造的超速模式本質上是在新的後現代社會與經濟條件下,企業為立於不敗之地而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後現代企業如不運用超速擴張模式,在風雲變換的後現代社會將無立足之地。
品牌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
有人說,品牌的背後是文化。以後現代文化經濟的觀點來看,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品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乃至文化系統,文化是構成它的本質要素,是它的內容與形式,是它的全部,而不是它的裝點和附庸。
首先,一個品牌的基礎——構成其產品的成熟的技術系統本身就屬於文化的范疇。其次,產品的營銷全程——從產品的定位到包裝、推廣與傳播,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文化;甚至銷售與售後服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運用文化手段並傳達品牌的文化內涵。而綠色營銷的興起更使得後現代營銷成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之旅,在高揚企業對自然與社會生態的責任的同時,綠色營銷開啟了一個文化營銷的新時代。而營銷是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企業品牌的塑造在以產品品牌塑造為基礎的前提下,本身也屬於大營銷的范疇。
要想成功塑造一個後現代品牌,必須對品牌作為復雜文化系統有著充分的認識。要改進品牌的背後是文化的觀念,以文化經濟的觀點來塑造作為超級文化系統的後現代品牌。
品牌、權力與話語
一個成功的品牌具有強大的力量,會引發目標消費群的迷信,這就是品牌的權力。一個品牌一旦形成這樣的權力,就會同時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對公眾和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強勢品牌還會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成為國家與民族的象徵。盡管在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主角的後現代時期,公司的國籍已被淡化,民族國家的影響已被淡化,但品牌卻一直獨立於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過程之外。不論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如何本土化,它的品牌總是脫離不了強烈的母公司國家或民族的色彩。甚至跨國公司越成功,它的品牌就越具有其母公司國家的色彩。就象可口可樂永遠改變不了其美國品牌的形象,梅塞德斯—賓士永遠改變不了其德國品牌的形象一樣。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同時,永遠都不會停止其本質上的母公司文化擴張。在這一擴張過程中,跨國品牌將擁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
2、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文化戰略
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就是文化戰略
如前所述,品牌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因此,從文化經濟的觀點來講,品牌戰略就是文化戰略。在進行品牌文化的建設時,須充分體現人文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融合,並力避對文化做狹義的理解。否則,文化將走向其對立面,所謂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文化戰略也將背離其宗旨。
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坐標點上創造後現代品牌
後現代品牌的塑造既是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就需要品牌創造者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坐標點上,對古典、現代以及後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洞悉。後現代品牌創造者尤其要對後現代社會和後現代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掌握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
在了解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的基礎上,優秀的品牌創造者應該走在消費者的前面,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去創造需求。
品牌戰略的制定應由知識總監與營銷總監共同負責
品牌戰略,尤其是產品品牌戰略的制訂應由知識總監和營銷總監共同完成。在很多沒有設立知識總監職位的企業中,營銷總監實際上同時也是知識總監。但這不是一種理想的做法。在後現代企業時代,知識總監的設立對於企業是一項戰略性的決策。
品牌戰略必須貫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
品牌戰略還必須貫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在目前的狀況下,CEO通常就是首席文化官。然而今後的趨勢是,首席文化官的設立對於後現代企業來說將越來越顯得重要。
由於後現代企業採取文化經營戰略,因此首席文化官和戰略總監實際上可以 合而為一。二者合一之後的首席文化官應該負責企業經營戰略、企業文化戰略和企業品牌戰略的制訂,同時參與產品品牌戰略的制訂。後現代企業的首席文化官與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部門的職責具有很大的區別。在現代企業中,企業文化部門處於附屬的地位,通常由人力資源部門兼帶行使職能;而在後現代企業中,企業文化部門處於企業的核心戰略地
Ⅳ 品牌文化的營銷功能
品牌文化是文化營銷的核心內容,是市場營銷理論發展的邏輯必然。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質在品牌中的沉澱和品牌經營活動中的一切文化現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個性形象等價值觀念的總和。它能增強品牌溢價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忠誠度。實施品牌文化營銷需要設計品牌的名稱和標志,強調品牌文化的民族內涵,對品牌進行獨特的文化定位以及塑造個性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營銷的主要功能有:
1.增強品牌溢價能力
如果某個品牌產品由於顧客方形成了很高的期望價值,從而使客戶能夠按照更高的價格進行購買,就可以認為這個品牌具備了很強的產品溢價能力。消費者在選擇品牌產品時,就會對不同的品牌產品形成不同的心理預期價值。只有心理預期價值(收益)大於購買產品付出的代價(成本)時,消費者才會購買產品。品牌價值等於預期價值減去成本。預期價值包括功能價值、附加價值、文化價值;成本包括貨幣成本、精力成本、體力成本、時間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
品牌價值=預期價值-成本
預期價值=功能價值×x%+附加價值×y%+文化價值×z%
成本=貨幣成本+精力成本+體力成本+時間成本
x:功能價值在預期中所佔的比例
y:附加價值在預期中所佔的比例
z:文化價值在預期中所佔的比例其中:x+y+z=100%
在這個方程式中,假定成本不變,品牌價值取決於X、Y、z的值。在以「情感消費」為基本特徵的新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的功能價值並不特別看重,他們注重的是精神需求的滿足。在消費時,更追求個性、情趣和文化品位,z的值越來越大。盡管對z的值沒有準確的界定,但通過對我國手機品牌溢價能力的深度分析可知:大約x=30%、y=10%、z=60%,在服裝、飲料等行業中,z值會更大。
假設預期價值不變,則成本越小,產品價值越大。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為了購買一個商品要支付貨幣成本、體力成本、精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品牌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包括傳遞生產廠商的基本信息、產品的質量信息、產品的價值信息和文化、情感、地位等個性化信息。品牌作為一種品質的承諾,可以減少消費者購物過程支付的成本。當品牌節約消費者的精力成本、體力成本、時間成本大於貨幣成本(價格)提高的幅度時,對消費者來說仍然是一種成本的減少。在品牌消費時代,品牌文化意味著預期價值的增加,購物成本的減少,進而增加品牌價值,品牌價值的增加就使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變小,使消費者對價格變動不敏感,為產品提高價格提供了空間。消費者願意為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品牌支付更高的價格。一項研究發現,72%的顧客表明,將為他們選擇的品牌支付高出與之競爭的次優品牌20%的額外費用;50%的人說他們將支付25%;40%的人將支付高達30%。可口可樂的愛好者願意比競爭品牌多付50%的費用;汰漬(Tide)和亨氏的用戶將多支付100%;沃爾沃(Volvo)的用戶將多支付40%。因此,品牌文化在增加了品牌溢價能力的同時,也避免了價格戰,提升了整個行業的競爭水平。
2.增強品牌的競爭力
品牌競爭力不等於產品的競爭力,較低的價格、較高的質量不等於較強的品牌競爭力。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市場上有過「挑戰」外國產品的宣言:「同等質量比價格,價格最低;同等價格比質量,質量最高。」由於外國廠商在中國實施的是品牌戰略,和我們不在一個競爭層面上,所以,人家沒有來應戰,「挑戰者」就像大戰風車一樣顯現出了一種「堂·吉訶德」式的滑稽。
通過價格戰可以擴大品牌的知名度,但缺乏美譽度,至今還很少有企業通過價格戰使得品牌形象得到提升,美譽度得到增強。高質量的產品也不是必然能提升品牌競爭力。因為產品質量分為技術質量和認知質量。所謂技術質量是指產品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技術標准,既包括國家或國際標准,又包括行業標准。技術質量作為產品的內在質量是產品質量水平的最低要求,低於技術質量要求的產品是沒有競爭實力的,甚至是不具備進入市場資格的。認知質量(PerceivedQuality)也稱消費者認知質量,是指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特性及其適用性的心理反應或主觀評價。認知質量不同於技術質量,技術質量作為一種富有科學性的可辨識的標准,具有客觀性;而認知質量則是消費者對產品技術質量或客觀質量的主觀反應。消費者認知質量的形成基礎是產品的技術質量,但又不等同於技術質量。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有時兩種產品的技術質量可以完全一樣,但消費者對這兩種產品的認知卻可能不相同。比如,盡管豐田的凌志和豐田的佳美在美國市場(1998年)有著相同的發動機,但凌志比佳美的標價高出1萬多美元。只有被消費者感知到的質量才能轉化成品牌的競爭力。在市場營銷實踐中,很多企業只看重技術質量,而忽視消費者對其認可與接受狀況,結果使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優勢。價廉(低價)能提高知名度,但不能提高美譽度;物美(質量)能提高美譽度,但不一定帶來忠誠度,物美價廉加文化等於品牌忠誠度。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是品牌文化的三重境界,也是提高品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3.增強品牌忠誠度
Oliver(1997年)認為忠誠是消費者不受能引致行為轉換(switchingbehavior)的外部環境變化和營銷活動影響,在未來持續購買所偏愛的產品或服務的內在傾向和義務。Dick和Basu(1994年)認為只有當重復購買行為伴隨著較高的態度取向時才產生真正的消費者忠誠。Gremlen&Brown將忠誠分為行為忠誠(behaviorloyalty)、認知忠誠(cognitiveloyalty)及情感忠誠(affectiveloyalty)三個要素。行為忠誠是指消費者實際展現的購買行為;認知忠誠是指消費者未來意圖再購買的行為表現;情感忠誠則定義為消費者對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態度表現。Seines(1993年)指出:消費者忠誠主要表現為未來購買的可能、服務的延續、轉換品牌的可能性及正面的口碑宣傳。Kotler(1991年)指出:消費者忠誠所體現的重復購買,有助於企業建立競爭優勢。
總之,消費者忠誠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方面指消費者主觀上對產品和服務持有的良性評價慣性和情感依賴程度,以及對其他競爭性產品或服務的心理忽略、扭曲和排斥。另一方面指消費者的購買頻率和購買後果。消費者忠誠意味著消費者的重復購買,意味著口碑傳播、推薦購買,意味著對企業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顧客是企業的衣食父母,研究表明,一個不滿意的客戶至少會向11個人講述自己不愉快的購物經歷,而這11個人中,平均每個人又會告訴其他5個人。也就是說,一個不滿意的顧客有可能帶來67個顧客的流失。客戶服務方面的研究指出,開發一個現有客戶的費用(廣告費和產品推銷費)是留住一個現有客戶費用的4—6倍。美國營銷學家認為:一個公司若能使其顧客流失率降低5%,其利潤率就能增加25%至85%。所以培養顧客的忠誠度,降低顧客的流失率,是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影響顧客購買物品的因素包括:
(1)合適的商品,能滿足顧客的基本需求;
(2)合適的價格,能給顧客滿意的心理價位;
(3)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能方便顧客的購買;
(4)完善的服務,能使顧客得到額外的滿足;
(5)品牌文化,能使顧客感到精神愉悅。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產品、價格、地點和服務都趨向同質化,由於同質,消費者很難分辨這些產品,當然也很容易改變自己購買產品的偏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那些既滿足了顧客的基本需求,又滿足其最高需求的產品品牌,才能培養顧客的忠誠度。
Ⅳ 文化因素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
只有認真研究和分析各文化要素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營銷...
二、文化因素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
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營銷是一...
Ⅵ 哪個高人幫我想想文化營銷與品牌塑造有何關系,以及文化營銷對品牌塑造有何影響
所謂文化營銷 大概說的是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 統籌來看都屬於社會文化回和人文文化
簡單舉例來答說 一個企業 特別是生產型企業 如果是地區老大 那麼就意味這個企業會首先針對自己當地市場進行渠道轟炸 這樣的例子主要以白酒和煙草最為明顯
湖北地區 白酒有枝江 白雲邊 煙草就是黃鶴樓 紅金龍
然後寧波當地有個雙鹿電池 贊助的男子籃球聯賽寧波隊
廣博文具 贊助的女子籃球聯賽寧波對
一個企業做文化營銷是為了給市場營銷做鋪墊
畢竟企業還有自身的社會責任
可以說文化營銷是完成品牌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市場營銷的輔助手段。
Ⅶ 企業文化對品牌營銷的影響
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體現在品牌的宣傳、形象上,更是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保證,會得到消費者信賴,所以企業文化對品牌營銷至關重要。
Ⅷ 文化營銷對國家,企業,政府等等有哪些影響
傍水者智,傍山者泰」 遠古生存的環境越艱難、越顛沛,生活著的人越出色、越富有創造性;相反生存環境越容易、越暢順,生活著的人越平庸、越保守。西方文化賦予歐美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自由、民主、個人主義;東方文化賦予「四小龍」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集權、集體主義,然而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成功的。
文化營銷作為一種新的營銷觀念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質化為前提,以文化分析為基礎,以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為目的,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營造、實施、保持的文化滲透過程。文化營銷從戰略意義上講是企業為滿足差異文化下產生的消費者差異需求而制定的實施強有力文化滲透的戰略性營銷,
文化營銷觀倡導企業以實現社會價值為組織目標,以此來保持持續的企業源於文化需求的核心競爭力,並使之與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相一致。
3、 文化營銷是如何對環境因素產生影響的
文化內部多元化形成了的社會中具有共同情感、認知、反應(情感反應、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目標)行為(風俗習慣、儀式、行為規范等)和環境特徵(居住環境、地理位置、重要建築)的有特色的不同群體。
由於社會階層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感知差異。收入的差異改變著人們的好惡、習慣,地理上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的需求差異等等,環境的變化改變著人們的行為。
通過對環境的影響會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但這種影響必須是在沒有絕對的文化沖突的基礎上,如果有人帶你去荒蕪人煙且猛獸經常出沒的原始森林去旅遊,你會去嗎?即使去的話也只能是探險,不能算是旅遊吧!其原因是兩種環境有著絕對化的沖突,那種新文化環境是陌生且不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也就是說這種文化吸引力不能影響消費者行為。
所以說運用文化營銷觀念必須以一種非絕對化沖突的影響文化來影響和改變消費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因素,才能有效改變消費者行為。
同物質的發展規律相同,文化的差異的變化是唯一不變的。因此文化營銷的影響文化與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的文化存在著相互作用並發生著變化,變化的原因來至於文化間相互滲透。
對溝通風格的影響
不同國家或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規范和溝通風格,了解不同市場的文化規范和溝通風格,以便與這些市場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國際營銷的基礎。對於不同國家,溝通風格和方式的差異很大。例如,在語言溝通中,中國、日本人一般比較含蓄,善於推理;美國人習慣從字面上表達和理解傳遞的信息,不太拘方式;芬蘭人內向自率、說話守信用,口頭上達成的協議如同正式合同一樣有效;拉丁美洲人愛玩文字游戲;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則愛用富有詩意的比喻。營銷人員在面對面的語言溝通中,要注意仔細傾聽並不要輕易打斷對方講話,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講話時要盡量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發音要准確,並根據對方的理解程度調節語速。開玩笑時要注意,因為對一種文化感到有趣的東西,對另一種文化來說可能沒趣,甚至是粗魯,另外通過翻譯,也會失去一些幽默感。另外要盡量避免使用俚語,因為俚語變化太快,背景性較強,不容易翻譯,也不容易對被對方理解。
溝通風格的差異不只限於語言,還包括非語言溝通、信仰、風俗等。在溝通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們對情景的依賴程度有很大不同,情景既包括有聲的信息,也包括無聲方面的信息,如面目表情、眼神、對話空間、時間觀念、手勢、著裝等。對於各種文化,情景部分在溝通中的比例越大,人們互相接受和傳遞信息的困難程度就越大。在北歐、德國、美國等低情景文化國家,人們認為情景不容易被理解,大多數信息通過完整、清晰、准確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傳遞,否則就無法准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使對方做出反應。在中國、日本、俄羅斯、南歐、阿拉伯國家等高情景文化國家,情景有很強的暗示作用,可用來傳遞大部或全部信息的內涵,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可以很好運用情景進行溝通,語言有時是可以省略或非直接的。相對於低情景文化,這些國家的人們對語言表達的信任程度較低,較多地依賴情景的幫助來澄清和完成溝通。
即便對同一種情景,不同文化它的理解和運用也不盡相同。例如,亞洲人習慣用點頭的方式表示聽懂了對方的意思,而美國人則通常將對方的點頭理解為對自己觀點的肯定。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對情景的理解和運用,就很容易在溝通中造成誤會。對於約會的時間,美國人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德國人認為准時是僅次於信奉上帝的事,而在阿拉伯、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遲到半個小時並不奇怪。跨文化溝通中,西方人對亞洲人在切入正題前過多的寒暄往往表現出不耐心;而當西方人迅速和直接地切入正題時,亞洲人則會感到過於唐突。阿拉伯國家的商人在同美國人做生意時則經常利用時間作為非語言溝通的優勢,盡量拖延談判,迫使對方著急,以期做出讓步。
對營銷談判的影響
營銷談判的成功與否是影響國際營銷的關鍵,所以不同文化所持有的不同價值觀在談判中表現得十分明顯。西方國家的營銷人員注重結果,他們將談判作為達到其特定目標的工具。在國際營銷談判中,他們會直接切入正題,強調尚未解決的問題,並著力加以解決,以便使雙方對某特定業務達成協議。此外,他們通常避免將個人關系與營銷業務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溝通和談判的目的是促進銷售、發展業務,而關系是表面的,能做成生意就足夠了。西方人的這種態度對高情景文化國家的營銷人員往往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和多數亞洲國家的營銷人員重視人際關系、鼓勵和諧,通過談判實現雙方的相互信任,從而建立和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所以他們通常喜歡在一般目標方面先與對方達成一致,強調並試圖使已經達成的協議將雙方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認為一旦關系存在,雙方就有義務考慮對方的需要,即使暫時未能簽約,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也可以為以後的簽約奠定基礎。
在談判中,如果雙方發生爭議或沖突,西方人會花費大量時間和努力對沖突進行專門的溝通,對不同觀點進行直接和公開的討論。在爭議中,他們注重強調事實數據,在堅持自己最終立場時往往表現得比較死板,當預期結果不能實現時,就並容易表現出情緒。他們認為妥協是可以和不可避免的,但如不能很快達成協議,就會感到失意或失敗,雙方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也失去了意義。亞洲人注重和睦,盡量避免沖突公開化,在處理沖突的溝通中保持靈活性,對爭議提出新的建議或折中方案,避免沖突的升級,以保持雙方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即使在解決沖突的溝通中遇到困難,也避免向對方傳送破壞和諧的非語言信號,因為他們認為表現出情緒是不成熟的表現。日本人就不願直面沖突,他們認為沖突可通過競爭、合作、妥協、迴避、和解的方法解決,所以當他們在溝通中遇到不快時,會低下頭或捂住眼睛以掩飾個人情緒。美國人快速、強硬的討價還價在世界有些地方很奏效,而高情景文化國家的人則感到美國人的談判節奏太快,方式太生硬。所以,為促成國際營銷談判的成功,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並有針對性地調整談判策略和節奏。
對營銷策略的影響
每個國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背景向其成員提供了指導他們行動的准則價值觀念。只有了解並尊重某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才能根據所在區域、民族的消費者心理、行為和需求加以有效度量,從而制定適合於本土化的營銷戰略和策略基礎。「可口可樂」以704.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名列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首位,已連續5年高居世界最有價值品牌榜首,其成功之處就是可口可樂公司善於把當地文化理念融會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中,使產品創新、品牌創立、市場營銷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達到相互間的溝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礙,實現消費認同與市場開拓。可口可樂進入我國市場時,起初將名稱翻譯成「可渴可蠟」,後來改譯為「可口可樂」,僅從字面上,「可口可樂」就贏得了我國消費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國市場的銷售如日中天。可口可樂在我國推出12生肖產品包裝,「大阿福」賀歲包裝、「阿福」小姐妹懷抱可口可樂賀歲廣告等營銷方式完全適應了我國文化風情,產品也自然深受消費者青睞。文化差異對營銷宣傳手段的影響非常明顯,如同樣在歐洲,雜志廣告在義大利的宣傳作用很大,而在相鄰的奧地利作用卻很小,因此在選擇營銷宣傳媒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背景和喜好。雀巢公司的產品之所以能暢銷世界,就是因為雀巢公司在不同國家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生產線和營銷廣告,以適應因文化、地理、人口、經濟的差異而造成的需求、購買力、產品偏好和購物方式的不同。所以,在國際營銷中要力戒試圖將一個文化的概念移植到另一個文化中;不要以為某種營銷手段在一地成功,在其他地方也能成功,某種產品在一地銷路好,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業績。
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禁忌標志著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差異的界限,它是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禁忌對國際營銷的作用已為眾多的國際營銷的實例所證實。一些公司在國際營銷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觸犯或違備了某個地區或民族的禁忌。例如,一家美國公司為了表示對環境的關注和友好,作為形象宣傳,將綠色棒球帽作為禮品分發給消費者,這一做法在美國促銷時頗有成效。但這家公司以同樣的方式在台灣促銷時,卻遭遇了失敗。因為對台灣人來說,帶綠色的帽子意味著妻子或丈夫的不忠。這家公司不但沒有實現促銷的目的,還失去了一些可能的貿易機會,事後該公司促銷團負責人深為文化差異對營銷的影響之大所震撼。對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夠的文化敏感性並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對國際營銷至關重要。中國、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都相信風水,美國凱悅旅館在新加坡建旅館時是按照標准設計的,沒有遵從這種習俗,旅館開業之後旅客甚少,後來不得不重新設計,使旅館的設計符合當地的風水習俗。印度人視牛為神,美國麥當勞公司根據這一文化禁忌,在印度僅銷售雞、魚和蔬菜漢堡包,而不供應牛肉漢堡包,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在馬尼拉,人們常常將紫色常與死亡相聯系,在日本白色用於哀悼,所以在這些地方做廣告時,將色彩稍加變化就可避開上述忌諱。然而如果缺乏對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如與泰國人談判中雙腿交叉使鞋底對准對方,或與科威特等阿拉伯國家的人談判時拒絕對方提供的咖啡都會影響溝通效果甚至生意的成交。
不同國家對營銷手段和宣傳有不同的法律約束,以營銷廣告為例,在英國,刊登廣告的報紙可發行全國各地,在西班牙,廠商只能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在阿拉伯國家,女性不能作廣告,在法國、挪威和保加利亞不得對香煙和烈性酒作廣告,在澳大利亞和義大利對兒童的電視廣告有限制。對比廣告在美國司空見慣,在德國、義大利、比利時則是違法的。由於每個國家的法律是這些國家文化價值觀的最高體現,是需要強制執行的,在進行國際營銷中,一定要事先了解當地關於營銷的法律規定,使自己的營銷策略和手段符合這些規定,並在營銷過程中嚴格遵守當地關於營銷的法律規定。
Ⅸ 如何應對中西文化差異對品牌推廣的影響
談到品牌營銷推廣就務必會提及營銷推廣背後的文化因素,品牌營銷推廣和區域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首先,文化是營銷推廣的基礎與核心,它可以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不同影響;其次,營銷推廣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對消費者周圍的文化起到傳播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對品牌營銷推廣產生的影響也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中國的對外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這不僅僅是在經濟合作范圍之內,也同時體現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世界的知名品牌紛紛落戶中國,展開了節奏性的市場推廣,中國人不出家門就能夠體驗到世界品牌帶給他們的全新感受;中國在經歷了發展與變革之後,民族品牌迅速崛起並走向世界,如今中國品牌帶給世界人民的不單單是獨特的文化與內涵,更多是迎合了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人民的需求。
世界上任何一個品牌都有著自己宏偉的開拓夢想,在面對全球未知市場開拓轉移過程中, 企業面臨著來自不同市場中消費者文化差異的巨大挑戰。所謂文化差異表現在各個層面, 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傳統的文化習俗、不同人群的行為規范及角色關系等等。品牌在推廣的過程中,考慮到文化的差異與目標人群的信仰對於品牌不斷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企業必須重視品牌推廣中涉及的跨文化交流。
世界上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與自然環境,古老的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化體系影響著品牌營銷推廣中營銷組合的各個因素,指引著從事營銷推廣工作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品牌營銷推廣中必須熟悉目標推廣國與本國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中國人講究人情關系,表現出的重要特點就是重「人情」,講「面子」,所以關系營銷佔有一席之地,而西方人往往不理解這特殊的人情與面子,他們對於這種關系的依賴程度就小得多;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集體主義強調互幫互助互相依賴,比如眾所周知的益達品牌系列,益達在中國國內品牌推廣的時候 以適合中國人的含蓄委婉的方式用一系列的故事情節發展來表達產品中內含的概念,而西方社會更注重個人主義強調自我中心和自我依賴,耐克的JUST DO IT 宣示了一種輕松,自由,享受的運動態度和生活態度,尋求從共性中突出個性;中國文化習慣於含蓄而委婉的表達方式,善於營造寫意氛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通常是非常直率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的文化差異還是來自於人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態度,要應對文化差異對於市場營銷推廣的影響,首先,應該注重培養跨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客觀的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把跨文化意識轉化為跨文化營銷技巧並逐步培養對於文化的敏感性。其次尋找不同文化的契合點進行營銷推廣活動,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不同文化之間總有融合之處,並且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聯系更加緊密,這為營銷推廣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再次,要想在營銷推廣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快速融入當地文化,消除文化壁壘,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需求。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不斷的改變著自己的營銷策略,傳遞著自己的品牌精神和理念,深度的研究了中國人的消費價值觀、語言信仰、行為習慣等特點,針對於中國市場研發了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比如老北京雞肉卷、油條等系列。
因此,在營銷策劃時,要採取措施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營銷推廣帶來的不利影響,使營銷推廣本土化;要充分了解營銷推廣目的地的風土人情,針對不同的文化,採取不同的措施;要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內涵,深入吸取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及東方市場的營銷策略,這對於品牌建立全球化市場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