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營銷環境分為外部環境分析和市場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包括:
1、一般環境分析:所處經濟體相關的經濟形勢、政策導向、技術發展水平和社會導向(如人們的價值觀、產品使用習慣等)還有人口統計變數(如男女比例、年齡分布、教育程度分布等);
2、產業環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和產品生命周期(具體可以在網上搜一下)。3、運營環境分析:主要是分區域銷售情況和渠道分布狀況。
市場環境分析包括:
1、市場集中度分析,主要指標有CR4、HI等;
2、產品差異化分析(包括機型、功能、品牌等);
3、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政策壁壘、技術壁壘、專業壁壘、規模經濟壁壘)等;
4、標桿企業分析(該市場領域里排名靠前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
如果要進一步做市場營銷戰略方面的分析則要用到SWOT、還有營銷經典的STP(細分、目標、定位)和4PS(產品、價格、渠道、促銷)。
拓展資料:
構成要素:
市場營銷環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構成要素。
一是微觀環境要素,即指與企業緊密相聯,直接影響其營銷能力的各種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包括企業的供應商、營銷中間商、顧客、競爭者以及社會公眾和影響營銷管理決策的企業內部各個部門;
二是宏觀環境要素,即影響企業微觀環境的巨大社會力量,包括人口、經濟、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社會文化及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微觀環境直接影響和制約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而宏觀環境主要以微觀營銷環境為媒介間接影響和制約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前者可稱為直接營銷環境,後者可稱為間接營銷環境。兩者之間並非並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即直接營銷環境受制於間接營銷環境、
Ⅱ 市場營銷學中競爭者概念
競爭者是生產與本企業類似的產品或提供與本企業類似的服務,且針對客戶群已與本企業類似的其他企業。其產品與本企業產品有可替代性關系。
Ⅲ 市場營銷行業內的競爭基本狀態有哪四種
一、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
完全競爭是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在其中同質的商品有很多賣者(就是廠商),沒有一個賣者或買者能控制價格,進入很容易並且資源可以隨時從一個使用者轉向另一個使用者。例如,許多農產品市場就具有完全競爭市場這些特徵。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響價格的企業或消費者的市場。
二、壟斷競爭是指這樣一種市場結構,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在壟斷競爭理論中,把市場上大量的生產非常接近的同種產品的廠商的總和叫做生產集團。例如,汽車加油站集團,快餐食品集團,理發店集團等。
三、寡頭壟斷:又稱寡頭、寡佔,一種由少數賣方(寡頭)主導市場的市場狀態。英語中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中「很少的賣者」。寡頭壟斷是同時包含壟斷因素和競爭因素而更接近於完全壟斷的一種市場結構。它的顯著特點是少數幾家廠商壟斷了某一行業的市場,這些廠商的產量佔全行業總產量中很高的比例,從而控制著該行業的產品供給,寡頭壟斷又稱為雙占壟斷或又頭壟斷。
四、完全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生產者的市場結構。這種市場結構形成的主要條件:一是廠商即行業,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廠商提供全行業所需要的全部產品;二是廠商所生產的產品沒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競爭者的威脅;三是其他廠商幾乎不可能進入該行業。在這些條件下,市場中完全沒有競爭的因素存在,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價格。這與完全競爭的含義和形成條件是不同的。
Ⅳ 國際市場營銷中的主要競爭策略有哪些
1、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策略是實現有效出口營銷的關鍵之一,我國中小企業應結合自身的條件與特點,避開與強大競爭對手的直接抗衡,根據目標市場的需要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調整企業產品項目的寬度、長度、深度。
2、出口產品還需要注意產品的差異化策略,利用其小、快、靈的特點,生產滿足顧客特定需求的產品。
如溫州人做徽章的精細工藝,起初做小校徽,逐步擴展到國外的大生意,連美國的警徽都在溫州定做。
(4)企業市場營銷中的競爭者包括擴展閱讀:
競爭策略一般戰略
波特認為,「當影響產業競爭的作用力以及它們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確定之後,企業的當務之急就是辨明自己相對於產業環境所具備的強項和弱項」。據此,他提出了可應用於任何性質及規模的企業,其涵蓋面甚廣的一般競爭戰略。
較低成本
較低成本戰略(Lower Cost):面對龐大的市場、消費者眾多,企業可考慮採用成本領先(cost leadership)戰略去建立競爭優勢。
此種戰略的要訣是通過規模經濟以減低平均支出,同時借大量生產(mass proction)取得專業化的工作效率,使整體成本下降,產品價格得以定位於較同業低,競爭優勢由此產生。
差異化戰略
差異化戰略(Differentiation):利用匠心獨具的構思,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施工程序,新奇奧妙的原料配方,別具一格的服務形式,企業可以設計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即使產品本身並無稀奇之處,通過廣告及包裝也能樹立產品的獨特品牌形象,達到差異化的效果。
差異化戰略可實施於廣闊范圍市場或狹窄范圍市場。在狹窄范圍市場的情形下,差異化戰略付諸實行的對象是一小群有特別需要或嗜好的消費者,所以有稱為聚焦式的差異化戰略。
應當指出,雖然採用一般戰略可以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但此種優勢能否有驚無險地長期維持下去,都不是絕對可以如願以償的。
原因是唯妙唯肖的模仿能夠打破差異化的優勢,而低成本的優勢也會因技術轉變而煙消雲散。因此,要獲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企業應密切注視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和產業中的各種變化,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
日本式
大前研—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學者和資源企業管理顧問,在日本享有「戰略先生」(Mr.strategy)的雅號。他鑽研日本的企業競爭戰略多年,對其運作過程及精義所在了如指掌。他認為日本企業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商業競爭中取得空前的成功,實有賴於日本企業家的獨特戰略思考模式。
說得簡單一點,日本企業家非常重視與競爭對手比較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competitive position),因此,日本企業的經營方針無一不以增強本身的競爭地位為依據。從這個大方向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競爭戰略。
一、強化企業的經營職能性差異(Intensity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集中稀有的寶貴資源重點出擊,使之用於某一關鍵性的經營職能,是此項戰略的核心指導思想,一家企業,即使其人力、物力與競爭對手相差無幾,也可獲得競爭優勢。
辦法就是事先確定什麼是提高市場佔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成功要素,然後明智地將資源重新調度分配,藉以改進在該成功要素方面的表現。一般來說,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中,成功要素分別維系於競爭者如何發揮最具決定性的經營職能。
二、利用對手的弱點(Exploit competitor』s weakness)
如果在同一產業領域中,所有競爭者都懂得分析成功要素,努力施行強化經營職能性差異的競爭戰略,那麼結果將會是沒有任何競爭者可以取得相對優勢,因為同等的活動會互相抵消,使各競爭者無法凸顯其獨特優勝之處。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盡量看準對手的弱點,乘弱而入,才有建立競爭優勢的機會,要清楚掌握對手的弱點,企業務必將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作一詳盡的比較,這樣做可以提供線索,為企業定價和成本構成方面奠定競爭優勢的基礎。
Ⅳ 市場營銷中關於競爭者的分類,看概念挺清楚的,可是遇到題就一塌糊塗。
1、競爭產品。(解析:競爭產品不一定就完全是一模一樣的產品,而是相互之間在爭同一個回目標客戶,這個中答年人選擇了A就不會選擇B,因此這就是競爭產品的關系)。
2、替代品。(解析:滿足同一需求,本身是選擇A的,但是在某一特定條件下卻選擇了不同的產品B,這個B就是個替代品)
我的解析並不是嚴格按某本書的概念來的,而是自己在實踐中的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市場營銷的競爭環境分析要研究哪些方面
宏觀環境是指影響營銷環境的一系列巨大的社會力量,主要是人口、經濟、政治法內律、科容學技術、社會文化及自然生態等因素。
微觀環境指與企業緊密相聯,直接影響企業營銷能力的各種參與者,包括企業本身、市場營銷渠道企業、顧客、競爭者以及社會公眾。
Ⅶ 競爭者分析怎麼寫啊問學市場營銷的朋友!
主要體現在以下內容:
一、 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
面對一大堆的財務數據、市場信息以及其他紛沓而至的各種信息,如何理順和篩選這些信息,如何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是擺在企業的情報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建立一個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非常重要。將雜亂的信息按照建立好的框架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避免情報工作的盲目性,有的放矢的收集競爭對手的信息。這里介紹三種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
1.基於平衡計分卡的競爭對手分析框架
平衡計分卡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企業的業績,學習與創新、內部業務流程、客戶與市場、財務。既然可以用平衡計分卡來考察一個企業的績效,那麼同樣可以用平衡計分卡的思想來分析競爭對手。
下表是用平衡計分卡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的一個例子。
只是給出了競爭對手分析的一個框架,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分析指標,企業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行業的關鍵成功因素,來選擇指標,然後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並且在指標權重的選擇也需要企業自己來掌握。
在以上的框架里,有些信息是可以公開獲得的,比如市場信息和財務信息,有些信息則比較難以獲得,比如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的信息。內部業務流程方面的分析最好的方法就是採用標桿管理的方法來進行。標桿管理 (Benchmarking),也叫做基準管理或參照管理。這種管理方法在70年代末由施樂公司首創,後經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系統化和規范化。據美國199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90%的企業在日常管理中應用了標桿管理,其中包括AT&T、Kodak、Ford、IBM、Xerox等。標桿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強的競爭企業或那些在行業中領先和最有名望的企業在產品、服務或流程方面的績效及實踐措施為基準,樹立學習和追趕的目標。通過資料收集、比較分析、跟蹤學習、重新設計並付諸實施等一系列規范化的程序,將本企業的實際情況與這些基準進行定量化的比較和評價,在此基礎上選取改進本企業績效的最佳策略,爭取趕上或超過競爭對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為了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選擇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作為基準,進行了標桿管理。這是我國企業第一次選取國外的大公司全方位的進行標桿管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於1972年,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第14位,而中海油排名50位左右。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歷史上跟中海油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中海油跟它的差距又很大,有一定的可比性。這也是中海油選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作為基準對象的原因之一。通過標桿管理中海油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標桿管理為企業分析競爭對手的內部業務流程,找出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法。
2.波特的競爭對手分析模型
在波特的《競爭戰略》一書中提出了競爭對手分析的模型,從企業的現行戰略、未來目標、競爭實力和自我假設四個方面分析競爭對手的行為和反應模式。 通過對未來目標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什麼驅使競爭對手在向前發展。在企業常用的目標體系中,分析競爭對手的目標多是財務目標。這里我們不只是要了解它的財務目標,同時要了解它的其他方面的目標,比如對社會的責任、對環境保護、對技術領先等方面的目標設定。同時目標是分層級的,要了解總公司的目標,還要了解各個事業單位的目標,甚至於各職能部門的相應的目標。
現行戰略的分析,表明競爭對手目前正在做什麼,和將來能做什麼。列出競爭對手所採取的戰略,對其盡心分析,以便本企業做出有效及時的回應。
競爭實力的分析,可以找出本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找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好的改進自身的工作。
分析競爭對手對自身和產業的假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競爭對手對自身的戰略定位,以及它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測。競爭對手對自身和對產業的假設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通過掌握這些假設,可以從中找到發展的契機,從而使本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3.中國經營報開發的競爭力監測系統
中國經營報開發的企業競爭力監測系統也為競爭對手分析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的分析框架。在這套企業的競爭力監測系統中,設立了兩組指標體系,一組是分析性指標體系,一組是顯示性指標體系。顯示性指標體系是企業競爭力強弱的表現,分析性指標體系是企業競爭力強弱的原因。企業可以根據自身行業的特點,參照競爭力監測體系,建立本企業的競爭對手分析的指標體系。有關競爭力監測指標體系的論述,在《中國經營報》以及金碚老師主編的《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競爭力的性質和源泉》一書中作了詳細地論述,本文就不再贅述。
二、 競爭對手分析的主要的內容
以上介紹的是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它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法,下面介紹幾種競爭對手分析的主要的方法。
1.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率分析
市場佔有率通常用企業的銷售量與市場的總體容量的比例來表示。
競爭對手市場佔有率的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競爭對手及本企業在市場上所處的位置。
分析市場佔有率不但要分析在行業中,競爭對手及本企業總體的市場佔有率的狀況,還要分析細分市場競爭對手的是佔有率的狀況。
分析總體的市場佔有率是為了明確本企業和競爭對手相比在企業中所處的位置是什麼?是市場的領導者、跟隨著還是市場的參與者。
分析細分市場的市場佔有率是為明確在哪個市場區域或是哪種產品是具有競爭力的,在那個區域或是那種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從而為企業制定具體的競爭戰略提供依據。
2.競爭對手的財務狀況分析
競爭對手財務狀況的分析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分析、成長性分析和負債情況分析、成本分析等等。
競爭對手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通常採用的指標是利潤率。比較競爭對手與本企業的利潤率指標,並與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比較,判斷本企業的盈利水平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同時要對利潤率的構成進行分析。主要分析主營業務成本率、營業費用率、管理費用率以及財務費用率。看哪個指標是優於競爭對手的,哪個指標比競爭對手高。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提高本企業的盈利水平。
比如,本企業的營業費用率遠高於競爭對手的營業費用率。這里就要對營業費用率高的具體原因作出詳細地分析。營業費用包括:銷售人員工資、物流費用、廣告費用、促銷費用以及其他(差旅費、辦公費等)。通過對這些具體項目的分析找出差距。並且採取相應的措施降低營業費用。
競爭對手的成長性分析。主要分析的指標是產銷量增長率、利潤增長率。同時對產銷量的增長率和利潤的增長率做出比較分析,看兩者增長的關系。是利潤的增長率快於產銷量的增長率,還是產銷量的增長率快於利潤的增長率。一般說來利潤的增長率快於產銷量增長率,說明企業有較好的成長性。但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企業的產銷量增長,大部分並不是來自於自然的增長,而主要是通過收購兼並的方式實現。所以經常也會出現產銷量的增長率遠大於利潤的增長率的情況。所以在作企業的成長性的分析的時候,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剔除收購兼並因素的影響。
其他的財務狀況分析,如資產負債率的分析、成本分析,在很多財務管理書里都提到,這里就不再討論。
3.競爭對手的產能利用率分析
產能利用率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對於製造企業來說,它直接關繫到企業生產成本的高低。產能利用率是指企業發揮生產能力的程度,很顯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則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就相對的低。所以要對競爭對手的產能利用率情況進行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找出與競爭對手在產能利用率方面的差距,並分析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改進本企業的業務流程,提高本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4. 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分析
目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是一個超競爭的環境。所謂的超競爭環境是指企業的生存環境在不斷的變化著。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很難說什麼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只有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所以學習和創新成了企業的主要的核心競爭力。
對競爭對手學習和創新的分析,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指標來進行:
1)推出新產品的速度,這是檢驗企業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2)科研經費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這體現出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
3)銷售渠道的創新。主要看競爭對手對銷售渠道的整合程度。銷售渠道是企業盈利的主要的通道,加強對銷售渠道的管理和創新,更好的管控銷售渠道,企業才可能在整個的價值鏈中(包括供應商和經銷商)分得更多的利潤。
4)管理創新。在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一直處於一種較低的層次上。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外的資本更多地參與到了國內的市場競爭中。在這樣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只有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進行管理的創新,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淘汰。
通過對競爭對手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分析,找出本企業在學習和創新方面存在的差距,提高本企業的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才能打造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提高企業的競爭水平,以獲取高於行業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
5.對競爭對手的領導人進行分析
領導者的風格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敢於冒險、勇於創新的領導者,會對企業做大刀闊斧的改革,會不斷的為企業尋求新的增長機會;一個性格穩重的領導者,會注重企業的內涵增長,注重挖掘企業的內部潛力。所以研究競爭對手的領導人,對於掌握企業的戰略動向和工作重點有很大的幫助。
對競爭對手領導人的分析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教育背景、主要的經歷、培訓的經歷、過去的業績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的分析,全面的了解競爭對手領導人的個人素質,以及分析他的這種素質會給他所在的企業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和機會。當然這里還包括競爭對手主要的領導人的變更情況,分析領導人的更換為企業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三、 企業進行競爭對手分析應該注意的問題
企業要做好競爭對手分析的工作,為企業制定戰略提供充分的依據,除了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以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建立競爭情報系統,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工作
要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必須有一個基礎來作保障,這個基礎就是競爭情報的系統和競爭對手基礎資料庫。
競爭情報系統包括:競爭情報工作的組織保障、人員配備、以及相應的系統軟體支持、競爭情報個方面的內容。只有建立了競爭情報的系統,才會將競爭對手的監測和分析,變成一項日常的工作,才可能及時地掌握競爭對手的動態,為企業決策提供及時地信息。
同時競爭對手基礎資料庫的建設非常的重要。現代企業的決策,強調科學性和准確性,更強調基於事實和數據的決策。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競爭對手的資料庫,對於競爭對手的分析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才可能落到實處。
2.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競爭對手分析模型
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有的行業關注投資回報率,有的行業更關注市場佔有率。同時行業所處的階段不同,關注的焦點也會不一樣。所以企業有必要建立符合自身行業特點的競爭對手分析模型。絕對不能照搬照抄。
3.加強競爭對手分析的針對性
對競爭對手的分析,每一項都應該有其針對性。有的企業在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的時候,往往把所能掌握的競爭對手的信息都羅列出來,但之後便沒有了下文。所以這里要明確對競爭對手分析的目的是什麼。按照戰略管理的觀點,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是為了找出本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存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競爭對手給本企業帶來的機遇和威脅,從而為企業制定戰略提供依據。所以對於競爭對手的信息也要有一個遴選的過程,要善於剔除無用的信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無效率。
Ⅷ 企業在市場上所面對的競爭者主要有哪幾類
企業的營銷系統總是被一群競爭者包圍和影響著,企業必須識別和戰勝競爭對手,才能在顧客心目中強有力地確定其所提供產品的地位,以獲取戰略優勢。一般來說,一個企業在市場上所面對的競爭者主要有以下幾類。
1.願望競爭者
願望競爭者指提供不同產品以滿足不同需求的競爭者。消費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很難同時滿足,在某一時刻可能只能滿足其中的一個需要。消費者經過慎重考慮做出購買決策,這往往是提供不同產品的廠商為爭取該消費者成為現實顧客競相努力的結果。
2.屬類競爭者
屬類競爭者指提供不同產品以滿足同一種需求的競爭者。例如,消費者為鍛煉身體准備購買體育用品,他要根據年齡、身體狀況和愛好選擇一種鍛煉的方法,是買籃球,還是買游泳衣,或是買啞鈴,這些產品的生產經營者就是屬類競爭者。
3.產品形式競爭者
產品形式競爭指滿足同一需要的產品的各種形式間的競爭。同一產品,規格、型號不同,性能、質量、價格各異,消費者將在充分收集信息後做出選擇。比如購買彩電的消費者,要對規格、性能、質量、價格等進行比較後再做出決策。
4.品牌競爭者
品牌競爭指滿足同一需要的同種形式的產品不同品牌之間的競爭。例如,購買洗衣機的顧客,可在同一規格進口洗衣機各品牌以及國產海爾、榮事達、小天鵝等品牌之間做出選擇。
Ⅸ 企業的市場營銷組合包括什麼
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指的是企業在選定的目標市場上,綜合考慮環境、能力、競版爭狀況對企業自身可以控權制的因素,加以最佳組合和運用,以完成企業的目的與任務。
市場營銷組合是企業市場營銷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將企業可控的基本營銷措施組成一個整體性活動。市場營銷的主要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而消費者的需要很多,要滿足消費者需要所應採取的措施也很多。因此,企業在開展市場營銷活動時,就必須把握住那些基本性措施,合理組合,並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和效果。
市場營銷組合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尼爾·鮑頓(N.
H.
Bor
den)於1964年最早採用的,並確定了營銷組合的12
個要素。隨後,理查德·克萊維持教授把營銷組合要素歸納為產品、訂價、渠道、促銷。
市場營銷組合是制定企業營銷戰略的基礎,做好市場營銷組合工作可以保證企業從整體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市場營銷組合是企業對付競爭者強有力的手段,是合理分配企業營銷預算費用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