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軟的發展歷程怎樣的營銷則略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
『貳』 微軟如何進入中國
著名的美國微軟公司是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之一。早在1992年,微軟就看好中國軟體市場的巨大潛力和「錢」景而開始進入。對中國這樣一個異常復雜的市場,微軟公司制定了正確的市場進入戰略。要取得成功,一個正確的營銷戰略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一個好的、正確的營銷戰略,其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1992年,微軟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整個中國的軟體市場還很不成熟,也很混亂;個人和企業的正版軟體意識極其淡薄,盜版軟體橫行,且國內電腦普及率也很低。微軟公司針對這些復雜的營銷環境,採取的是「培養市場」的長線營銷戰略和「先放後收」的逆向營銷戰略。
1.「培養市場」的長線營銷戰略
與國內相當部分的企業更看重短期利益,心態浮躁,缺乏長期的營銷規劃不同,微軟
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並不急於短期贏利,看重的是長遠利益,有在若干年承受業務虧損的心理准備。微軟進入中國市場時,鑒於整個軟體市場營銷環境惡劣的情況,採取了「培養市場」的長線營銷戰略,也就是採用各種措施來凈化整個軟體市場,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其他合作者一起共同把市場蛋糕做大。微軟公司針對中國市場與美國本土不同的特殊情況,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開發軟體的本土化版本,即漢化版軟體。所謂「本土化」,是指微軟公司不只是把現有產品賣到國外,而是根據當地電腦市場的獨特需要,修訂字體、輸入法等相關技術,重新設計產品。微軟公司的做法就是,與國內軟體業的佼佼者聯手開發本土化的產品。例如,微軟公司的合作開發單位有清華軟體中心、新天地、聯想、先鋒等數家國內知名廠商,通過與國內合作者的鼎力合作,微軟公司不遺餘力地開發當地語言的版本,因為它知道,只有當用戶了解微軟公司的產品以後,才有可能購買微軟的軟體,成為微軟公司的客戶。
(2)為用戶提供全面的服務。從微軟中國代表處設立以來,在幾年的時間里,微軟在各大城市舉辦多次大型技術講座,其中包括面向開發人員的技術講座和面向用戶的技術研討會等,為中國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同時設立授權技術支持中心(ASC)及測試中心,及時、准確地幫助用戶解決他們在產品使用及開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3)設立微軟大學和微軟授權培訓中心。微軟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於1992年底正式成立北京微軟大學,為國內科技人員及用戶開發短期高水準的技術培訓課程,提高科技人員的軟體開發能力和用戶的軟體應用水平。同時,微軟還在全國建立了數十家微軟授權培訓中心,培訓對象是最終用戶及對微軟產品有興趣的人員,其宗旨是使學員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軟產品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解決在軟體使用時遇到的技術問題。
(4)與我國出版單位合作,編發各種技術資料。微軟除了在新聞媒體上組織專欄文章宣傳其產品之外,還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希望公司、電子工業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合作推出了40餘種微軟中文圖書,並與《微軟世界》雜志合作推出專刊《微軟專刊》,對其產品予以重點介紹。
(5)與我國軟體商合作,共同開拓軟體市場。微軟公司不斷地與我國有一定實力的軟體商合作,攜手共同把軟體市場做大。2002年,微軟公司與我國12家獨立軟體廠商簽訂了合作協議。微軟公司大力支持這些合作夥伴開發應用軟體,並與它們共同開拓軟體市場。微軟公司也與我國6家主要軟體廠商(即中國計算機軟體與技術服務總公司、沈陽東大阿爾派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團、四川托普集團、杭州新利電子有限公司、深圳金蝶軟體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以加強在企業服務領域的合作,為中國的企業及用戶提供性能和價格優異的應用解決方案與相關服務。這些強強聯合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軟體市場的培養。
2.「先放後收」的逆向營銷戰略
當時,由於我國用戶的正版軟體意識淡薄,而且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有關部門對盜版軟體的打擊力度不夠,致使我國市場上軟體盜版的現象非常嚴重。微軟公司明智地採用了「先放後收」的逆向戰略,不僅使得自己的競爭對手被逐個消滅,取得了市場的壟斷地位,也使微軟的軟體在我國的普及率逐漸提高,微軟產品的潛在用戶規模也隨之擴大。
所謂「先放」,是指微軟在進入中國的早期,對我國市場猖獗的軟體盜版現象持「姑息縱容」的態度。軟體盜版損害的不僅僅是微軟公司的利益,對我國軟體廠商,也就是微軟的競爭對手的傷害也很大。軟體產品投入成本非常高,但製造成本幾乎為零,產品多賣一份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幾年下來,盜版的微軟軟體就把能與微軟產品相抗衡的本土軟體逐個消滅了。藉助盜版,不耗用營銷資源,微軟公司就輕松地消滅了絕大部分的競爭對手。微軟公司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中國的軟體市場剛剛興起,大大小小的軟體公司很多。而微軟公司的產品作為一種舶來品,在我國的知名度很低。在辦公軟體方面,國內金山公司的WPS非常流行,絕大多數國內用戶使用的辦公軟體都是WPS;在操作系統軟體方面,UCDOS等中文平台的操作系統也是占據了國內操作系統軟體的半壁江山。微軟產品的易操作性和友好的用戶界面使得國內的用戶迅速喜歡上了微軟的產品,特別是中文Windows3.2和Office的推出更讓國內的用戶紛紛拋棄UCDOS、WPS而轉用微軟的產品。
微軟公司對「盜版」的放任自流,甚至是變相鼓勵盜版使得微軟的產品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變得家喻戶曉,知名度極大地得到提高。盜版,使微軟損失的只是短期內的利潤,對微軟這樣一個財大氣粗的跨國公司而言,是可以承受得住的。而對我國的大多數實力不強的公司來說,盜版簡直就是「噩夢」,根本沒法抵擋住盜版給其帶來的損害和沖擊。因此,微軟在我國的絕大部分競爭對手在短短幾年時間內都被迫退出了市場。目前,在辦公軟體的領域微軟公司的競爭對手也只剩下以前的市場老大金山公司的WPS在苦苦支撐。而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領域里微軟幾乎就是壟斷者。
所謂「後收」,事實上就是「秋後算賬」。軟體產品具有鎖定用戶的特性,用戶一旦使用上一種軟體後,再換其他產品,就要付出較高的轉化成本。一旦成為微軟軟體的用戶,人們就不願意或因轉換成本過高很難轉而使用微軟競爭對手的軟體,這樣微軟公司就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追究盜版用戶的法律責任,或者以產品升級提高使用費用。微軟公司在進入中國若干年後,待到競爭對手被消滅得差不多的時候,就開始打擊盜版。1999年2月,微軟首次在中國起訴兩家中國公司勝訴,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判北京海四達科技開發公司和民安投資咨詢公司分別賠償微軟損去54萬元和25.344萬元人民幣,並在指定報刊上向微軟公開道歉。當然,微軟公司「先放後收」的戰略在我國是頗遭非議的,特別是1999年5月,美國微軟以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把北京亞都科技集團告上了法庭的亞都事件更是鬧得沸沸揚揚,遭到媒體的抨擊而成為眾矢之的,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微軟在我國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說,微軟利用盜版先消滅對手實現壟斷,而後再打擊盜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做法並沒有觸犯中國的法律,實現壟斷是絕大多數企業夢寐以求的,因此微軟針對中國具體的營銷環境而制定的「先放後收」的逆向戰略是極其正確的。事實上,微軟公司的「先放後收」戰略也是卓有成效的,現在我國的PC操作系統軟體市場已被微軟公司壟斷,在辦公軟體市場上,微軟公司也是市場領導者。
『叄』 微軟的經營營銷戰略是什麼有哪些經營戰略
以軟制天下。。
暗授權盜版,讓中國消費者習慣於widows操作系統,然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並且通版過,超做系統不權斷的升級,來獲得消費者的認同,並且捆綁應用軟體,。來獲得利潤最大化。。
接下來,我覺得微軟要做的就是如何通過讓正版的普及,來獲得利潤最大化,比如打擊盜版。比如推出各種人性服務來區別於盜版
。。。
『肆』 微軟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啊
微軟公司簡介
公司簡介
微軟(Microsoft,NASDAQ:, HKEx: 4338) )公司是世界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創始人。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在《巴倫周刊》公布的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十二。該企業在2007年度《財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三十九。
微軟的歷史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Beginners' All-pur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又譯培基。基意思就是「初學者的全方位符式指令代碼」,是一種設計給初學者使用的程序設計語言),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BASIC解譯器為主。當時的計算機愛好者也常常自行開發小型的BASIC解譯器,並免費分發。然而,由於微軟是少數幾個BASIC解譯器的商業生產商,很多家庭計算機生產商在其系統中採用微軟的BASIC解譯器。隨著微軟BASIC解譯器的快速成長,製造商開始採用微軟BASIC的語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確保與現有的微軟產品兼容。正是由於這種循環,微軟BASIC逐漸成為公認的市場標准,公司也逐漸佔領了整個市場。此後,他們曾經(不太成功地)試圖以設計MSX家庭計算機標准來進入家用計算機市場。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 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IBM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的縮寫,意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縮寫,意為磁碟操作系統)。1983年,微軟與IBM簽訂合同,為IBM PC提供BASIC解譯器,之後微軟又向IBM的機器提供操作系統。微軟之後購買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權,在進行部分改寫後通過IBM向市場發售,將其命名為Microsoft DOS。MS-DOS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由於利益的沖突,IBM公司和蘋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Xenix是Unix操作系統其中一種個人電腦上的版本,由微軟公司在1979年開始為Intel處理器所發展的,它還能在DEC PDP-11或是Apple Lisa電腦執行。 繼承了UNIX的特性,XENIX具備了多人多工的工作環境,符合UNIX System V的介面規格 (SVID)]、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5/98/ME/NT/2000/Me/XP/Server2003/Vista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誡:「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簿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微軟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MSN汽車站點)、 MSN HomeAdvisor(MSN房屋資源站點)、MSN MoneyCentral(MSN私人財物管理資源站點)、MSN Sidewalk(MSN城市指南站點)、the MSNBC venture、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是一個微軟提供的免費的專業計數器,因為極高的准確度和定製功能,被很多專業人士使用,在很多專業BLOG中都可以看到bCentral計數器的身影)和Great Plains(這一微軟商務解決方案屬於跨越多個業務面的應用軟體平台,其中所涉及的業務領域包括財務、分銷、人力資源與報酬管理、客戶關系管理crm、項目會計核算、電子商務、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產品
軟體產品
MS-DOS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Windows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Vista,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8,下一代操作系統叫做Windows 7。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此外,公司最新的智能手機系統是Windows Mobile 6.0。
Microsoft Office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Windows Vista里叫做Windows Mail)和SharePoint Designer 2007 (網頁製作,以前版本名為 FrontPage )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Microsoft Surface:微軟公司正在研發的操作系統,中國尚未參與,詳情請訪問http://www.microsoft.com/surface/index.html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2005年11月22日,微軟公司發售第二代家用視頻游戲主機Xbox 360。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正版發布有6個分別為:帝國時代1、帝國時代之羅馬復興、帝國時代2與資料片帝國時代2之徵服者、帝國時代3與資料片帝國時代3之亞洲王朝)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光暈(Halo)
光暈2(Halo2)
光暈3(Halo3)
國家的崛起(Rise of Nations)與資料片《國家的崛起:愛國戰爭》
注1:《國家的崛起》由Microsoft與BigHuge合作開發
注2:Windows Vista 游戲作品名單
微軟游戲工作室以及其它游戲發行廠商,包括美商藝電、NAMCO、THQ 以及 Funcom,將會為 Windows Vista 推出包括角色扮演游戲、第一人稱射擊游戲、實時策略游戲、大型多人在線游戲以及模擬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游戲。以下是 Windows Vista 的計算機游戲名單:
《暗影狂奔》(Shadowrun)-微軟游戲工作《暗影狂奔》將是第一款 Xbox 360 以及 Windows Vista 跨平台的 FPS 游戲,並且可以組隊在在線戰斗,將玩家帶入一個現代機械與古代魔法互相融合的世界。《暗影狂奔》預定 2007 年初與 Windows Vista 同步推出。
《科南時代》(Age of Conan: Hyborian Adventure)-Funcom
是一款多人在線動作 RPG 游戲,融合了復雜深刻的劇情以及單人玩家模式的體驗以及壯闊殘酷的多人游戲模式,完整且真實地重現科南的野蠻時代。
.《心靈殺手》(Alan Wake)-微軟游戲工作室
是一款恐怖類型的動作游戲,在 2005 年 E3 展中被譽為最佳游戲之一。《心靈殺手》創造了一個廣袤且自由探索的世界,劇情懸疑緊張,玩家必須解開游戲的世界中存在的謎團,利用僅有的手電筒以及手邊的武器,體驗到緊張刺激的戰斗。
.《英雄連》(Company of Heroes)-THQ
是一款RTS游戲,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由 Relic Entertainment 負責製作,該公司曾以《Homeworld》和《Dawn of War》榮獲年度最佳游戲的開發商,透過真實的游戲體驗,讓玩家將能體驗電影般的緊湊情節及栩栩如生的二次世界大戰戰場。
.《Crysis》-EA Partners
是一款原創的 FPS 游戲,由《極地戰嚎》(Far Cry)的開發團隊 Crytek 負責開發,畫面以及劇情的震撼度同樣值得期待。
.《模擬飛行 10(Flight Sim X)》-微軟游戲工作室
這款廣受玩家熱愛的模擬游戲,已經發行第 10 代,游戲畫面更加擬真寫實,新增 12 余種飛行機、飛行場景以及任務,能讓玩家充分享受創新的娛樂體驗。
《最後一戰 2》Windows Vista 版-微軟游戲工作室
重新定義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的和全世界數百萬玩家的多人動作游戲的《最後一戰 2》,即將在 Windows Vista 版本中大顯身手。
《地獄之門:倫敦》(Hellgate: London)-NAMCO
是一款動作 RPG 游戲,結合第三人稱角色扮演及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的深度,由 Flagship Studios 負責製作,其中還包括了當年創造《暗黑破壞神》的製作人。
Windows 游戲新作名單
除了發表次世代操作系統 Windows Vista 版本的計算機游戲之外,微軟游戲工作室以及其它第三游戲發行廠商,也發表了 Windows 版游戲的陣容名單,包括了:
.《科南時代(Age of Conan: Hyborian Adventure)》-Funcom
.《世紀帝國 3:酋長(Age of Empires III:The WarChiefs)》-微軟游戲工作室
.《戰地風雲 2142(Battlefield 2142)》-美商藝電
.《Call of Juarez》-Ubisoft
.《英雄連》(Company of Heroes)--THQ
.《Crysis》-EA Partners
.《慾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ves)》-Buena Vista Games
.《F.E.A.R. Extraction Point》-Vivendi
.《模擬飛行 10(Flight Simulator X)》-微軟游戲工作室
.《地獄之門:倫敦(Hellgate: London)》-NAMCO
.《英雄無敵5》(Heroes of Might & Magic V)-Ubisoft
.《無冬之夜 2(Neverwinter Nights 2)》-Atari
.《國家崛起:崛起傳奇(Rise of Nations: Rise of Legends)》-微軟游戲工作室
.《暗影狂奔(Shadowrun)》-微軟游戲工作室
.《SiN Episodes: Emergence》-Ritual Entertainment
.《The Ship》-Outerlight Ltd.
.《泰坦傳說》(Titan Quest)-THQ
.《Vanguard: Saga of Heroes》-Sigil Games Online Inc.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擘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Microsoft Live 在線綜合互聯網服務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公眾看法
很長一段時間內,微軟被廣泛認可為一個計算機軟體市場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軟體以取代原先價格高昂的主流UNIX產品。微軟也因賺入大筆鈔票而受到欽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軟被指責故意將其MS-DOS與競爭對手生產的Lotus 1-2-3數據表無法兼容。到90年代,微軟是「壞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評意見是他們利用在桌上電腦市場上的優勢不公平地剝削用戶。
最近幾年,有人指責微軟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懷疑的商業行為。
壟斷問題
微軟的Windows產品有效地壟斷了桌面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幾乎所有市場上出售的個人電腦都預裝有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
一些觀察家聲稱,微軟作為一個壟斷企業令其競爭對手處境窘困:
一方面,競爭對手不願意承認微軟的壟斷地位。因為在一個被壟斷的市場,只有一家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商。因此對競爭對手而言,將微軟稱為壟斷者會將自己置於一個失敗者的境地:這樣作等於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夠生存、競爭的能力。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又希望將微軟比作壟斷企業,因為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好處。首先,這有可能導致市場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軟競爭對手有可能在公共關繫上取勝,以刺激銷售。
無論微軟是否是壟斷企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在多數微型電腦軟體市場,微軟是主導企業。
這種主導引發很多的不滿。
這種不滿不僅僅只存在於競爭對手中間。
微軟壟斷地位的濫用
有人批評認為微軟試圖利用其在桌上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來擴大其在其他市場上的市場份額,例如網頁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伺服器操作系統(Windows NT),辦公軟體(Microsoft Office),多媒體播放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軟將Internet Explorer與Windows操作系統捆綁銷售後,微軟在瀏覽器市場獲得了非常大的份額。正是部分由於這種行為,微軟被美國聯邦法庭裁定濫用其在美國的操作系統市場的主導優勢。(詳情參見微軟反壟斷案)。
在所有這些指控中,微軟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由為自己辯護。
也有人批評微軟的「包圍再擴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軟試圖在開放、已確立的標准之上加入專利功能,以最終達到利用其市場優勢來控制「擴展」的標准。有些人將這種策略稱之為「包圍、擴展再毀滅」(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安全性
2002年,微軟的多項網路以及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在多次出現安全漏洞後被廣受討論。一些惡意的程序員不斷利用微軟軟體的安全漏洞搞破壞,例如通過互聯網創造及發布能夠消耗系統資源或破壞數據的蠕蟲、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馬。這些破壞行為一般的目標是微軟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電郵客戶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網頁伺服器,以及SQL Server資料庫伺服器軟體。微軟辯解說由於其在互聯網軟體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軟的產品會遭到更多的攻擊,因為這些微軟產品被廣泛使用。而有人則反駁說這些攻擊也對准那些微軟並不佔優勢的產品,顯示微軟的產品要比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籌。
在一些案例中,微軟的產品為了讓新手更容易使用、設置往往導致了這些蠕蟲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自1995年起就自動隱藏文件後綴名(檔案副檔名),這樣那些惡意攻擊者往往就能夠讓E-mail收信人打開一些看起來普通卻十分危險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險的文件類型,這樣用戶便無法打開)。批評指出微軟是在用軟體的易用性交換安全性。
蓋茨在2002年1月啟動了可信賴計算計劃(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將其形容為一個長期的、全公司性的計劃,以尋找並修正微軟產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隱私方面的漏洞。在該計劃下,公司會重新評估和設計原先的一些規范及過程,也延遲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時間。對可信賴計算計劃的反應各不相同,有觀察家表揚微軟對安全問題的重視,但也提醒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微軟的政治影響力
微軟對這些法律威脅以及公眾看法的反應就是緊湊的政治游說活動以及撒入上百萬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據政治反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網站的數據,微軟在上一次的美國聯邦選舉的政治捐款中,43%給了民主黨,57%給了共和黨。
微軟產品的優點
PC硬體上運行的程序在技術上並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兩項無法超越的優點:它為終端用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價格更低廉。微軟的成功也是個人電腦發展的序幕。
微軟開發過多種軟體產品,包括了操作系統、辦公軟體、程序設計語言的編譯器以及解譯器、互聯網客戶程序,例如網頁瀏覽器和電郵客戶端等。
這些產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則不太成功。從中人們發現了一個規律:雖然微軟的產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匱乏,並且要比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差,之後的版本卻會快速進步,並且廣受歡迎。今天,微軟公司的很多產品在其不同的領域主宰市場。
微軟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場營銷以及產品開發中的可重用工程,並且試圖將其產品進一步組合,以提供用戶一貫的開發環境。
微軟也試圖將Windows這個著名品牌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用於PDA(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縮寫,意為「個人數字助理」)的Windows CE(為微軟針對個人電腦以外的計算機產品所研發的嵌入式操作系統,而CE縮寫的來源則有Customer Embedded,Compact Edition, Consumer Electronics等)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產品,而前不久又開發了Windows Vista。
微軟產品的主要優點是它的普遍性,讓用戶從所謂的網路效應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廣泛使用使得微軟Office文件成為文檔處理格式的標准,這樣幾乎所有的商業用戶都離不開Microsoft Office。
微軟的軟體也被設計成容易設置,允許企業僱傭低廉、水準並不太高的系統管理員。微軟的支持者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下降了的「擁有總成本」。
微軟的軟體對IT經理們在采購軟體系統時也代表了「安全」的選擇,因為微軟軟體的普遍性讓他們能夠說他們跟隨的是被廣泛接受的選擇。這對那些專業知識不足的IT經理來說是一個特別吸引人的好處。
微軟產品的缺點
微軟的產品十分倚賴軟體的重用。雖然這樣做對快速軟體開發是十分有效的,它卻導致了不同軟體包之間的復雜倚賴關系。這可能導致的後果是,舉個例子,當微軟的瀏覽器程序崩潰時,會導致操作系統的GUI同樣崩潰。
同樣的倚賴關系也意味著大多數微軟軟體的資源能夠在其他微軟的產品上使用。也就是說,大多數程序可以運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時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電子郵件的文檔和HTML中的宏可以運行程序,允許攻擊者控制用戶的電腦。微軟在安全問題上的立場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許」(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這些問題從專門攻擊微軟程序的蠕蟲以及病毒的泛濫中就可見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關於允許僱傭廉價卻未有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的優點有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著你需要僱傭更多的這類管理員;
有可能導致安全漏洞,因為不管使用什麼操作系統,只有受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才可能提升系統安全性。
微軟的批評者指出運行微軟的產品需要花費更大代價,因為微軟軟體的用戶事實上並不擁有他們所使用的軟體:這對微軟的商業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微軟與自由軟體的關系
微軟將自由軟體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Linux。從萬聖節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們可以看到,微軟已經對自由軟體以及開放源代碼軟體採取了「包圍、擴展、毀滅」的策略。
為了在桌上電腦市場上建立其領導地位,微軟冒著失去低廉價格以及更多自由度——這正是個人電腦快速發展以及微軟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風險。單就價格層面而言,微軟很難與自由軟體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軟並沒有賦予他們選擇自由的用戶已經從自由軟體那裡找到了他們所渴望的自由已經開放標准。
傳統的微軟策略,例如購買競爭對手,或者FUD策略,對於自由軟體而言毫無作用。因為自由軟體無法被收購或控制,自由軟體即使失去了創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夠生存。
微軟首席行政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已經將Linux稱作一個「堅強的競爭力量……它是非傳統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們必須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們所付(給我們的)其實物超所值。我們的產品曾經都很便宜。我們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這次我們不能這樣辦。」(CRN.com報道,2002年6月17日)
巴爾默在一個微軟夥伴的會議上說:「我們曾經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產品——我們的價格最低,提供的內容卻最多,不論是Novell,Lotus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過我們。但現在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獨特的競爭對手,Linux。對我們這樣的公司而言,這實在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報道)
對於那些預裝Linux的低廉個人電腦,微軟的反應是他們不會降低Windows的銷售價格。一些觀察家指出,這種拒絕進行價格戰的行為正是壟斷企業的特點。
『伍』 企業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應該研究那些微觀環境
你好好讀讀吧,營銷是全方位的!
4P-4C-4R:營銷理念的演變
古人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如今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就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環境,而且變得越來越成熟,而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精明。廠商不斷推出新的營銷策略以爭取客戶,而市場則是以更多的冷靜給予回應。與上個世紀相比,今天的市場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競爭格局,還是消費者的思想和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隨著環境的變化,營銷理念也隨之發生了幾次變化,經歷了三種典型的營銷理念,即: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的4P理論,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的4C理論,和以建立顧客忠誠為目標的4R理論。
一、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的4P理論
美國營銷學學者麥卡錫教授在20世紀的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營銷組合策略,即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他認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場營銷活動,意味著以適當的產品、適當的價格、適當的渠道和適當的促銷手段,將適當的產品和服務投放到特定市場的行為。
20世紀的60年代,當時的市場正處於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市場競爭遠沒有現在激烈。這時候產生的4P理論主要是從供方出發來研究市場的需求及變化,如何在競爭在取勝。4P理論重視產品導向而非消費者導向,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4P理論是營銷學的基本理論,它最早將復雜的市場營銷活動加以簡單化、抽象化和體系化,構建了營銷學的基本框架,促進了市場營銷理論的發展與普及。4P理論在營銷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至今仍然是人們思考營銷問題的基本模式。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逐漸顯示出其弊端:一是營銷活動著重企業內部,對營銷過程中的外部不可控變數考慮較少,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二是隨著產品、價格和促銷等手段在企業間相互模仿,在實際運用中很難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
由於4P理論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出現了一定的弊端,於是,更加強調追求顧客滿意的4C理論營運而生。
二、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的4C理論
4C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專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它強調企業首先應該把追求顧客滿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顧客的購買成本,然後要充分注意到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決定銷售渠道策略,最後還應以消費者為中心實施有效的營銷溝通。與產品導向的4P理論相比,4C理論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它重視顧客導向,以追求顧客滿意為目標,這實際上是當今消費者在營銷中越來越居主動地位的市場對企業的必然要求。
這一營銷理念也深刻地反映在企業營銷活動中。在4C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關注市場和消費者,與顧客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和動態的關系。1999年5月,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在其首席執行官巴爾默德主持下,也開始了一次全面的戰略調整,使微軟公司不再只跟著公司技術專家的指揮棒轉,而是更加關注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我國的科龍、恆基偉業和聯想等企業通過營銷變革,實施以4C策略為理論基礎的整合營銷方式,成為了4C理論實踐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家電行業中,「價格為王」、「成本為師」都是業內的共識,以前都是生產廠家掌握定價權,企業的定價權完全是從企業的利潤率出發,沒有真正從消費者的「成本觀」出發,這就是為什麼高端彩電普及不快的原因。而現在消費者考慮價格的前提就是自己的「花多少錢買這個產品才值」。於是作為銷售終端的蘇寧電器專門有人研究消費者的購物「成本」,以此來要求廠家「定價」,這種按照消費者的「成本觀」來對廠商制定價格要求的做法就是對追求顧客滿意的4C理論的實踐。
但從企業的實際應用和市場發展趨勢看,4C理論依然存在不足。首先,4C理論以消費者為導向,著重尋找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而市場經濟還存在競爭導向,企業不僅要看到需求,而且還需要更多地注意到競爭對手。冷靜分析自身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採取相應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於不敗之地。其次,在4C理論的引導下,企業往往失之於被動適應顧客的需求,往往令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方向,為被動地滿足消費者需求付出更大的成本,如何將消費者需求與企業長期獲得利潤結合起來是4C理論有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市場的發展及其對4P和4C的回應,需要企業從更高層次建立與顧客之間的更有效的長期關系。於是出現了4R營銷理論,不僅僅停留在滿足市場需求和追求顧客滿意,而是以建立顧客忠誠為最高目標,對4P和4C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與補充。
三、以建立顧客忠誠為目標的4R理論
21世紀伊始,《4R營銷》的作者艾略特·艾登伯格提出4R營銷理論。4R理論以關系營銷為核心,重在建立顧客忠誠。它闡述了四個全新的營銷組合要素:即關聯(Relativity)、反應(Reaction)、關系(Relation)和回報(Retribution)。4R理論強調企業與顧客在市場變化的動態中應建立長久互動的關系,以防止顧客流失,贏得長期而穩定的市場;其次,面對迅速變化的顧客需求,企業應學會傾聽顧客的意見,及時尋找、發現和挖掘顧客的渴望與不滿及其可能發生的演變,同時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對市場變化快速作出反應;企業與顧客之間應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朋友關系,從實現銷售轉變為實現對顧客的責任與承諾,以維持顧客再次購買和顧客忠誠;企業應追求市場回報,並將市場回報當作企業進一步發展和保持與市場建立關系的動力與源泉。
4R營銷理論的最大特點是以競爭為導向,在新的層次上概括了營銷的新框架。該理論根據市場不斷成熟和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著眼於企業與顧客互動與雙贏,不僅積極地適應顧客的需求,而且主動地創造需求,通過關聯、關系、反應等形式與客戶形成獨特的關系,把企業與客戶聯系在一起,形成競爭優勢。
如今建立穩定的顧客關系和顧客忠誠的重要性已經為許多企業所認識。美國哈佛商業雜志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重復購買的顧客可以為公司帶來25%-85%的利潤,固定客戶數每增長5%,企業利潤則增加25%。建立顧客關系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就看各個商家如何大顯神通了。有些企業通過頻繁營銷計劃來建立與顧客的長期關系,如香港匯豐銀行、花旗銀行通過其信用證設備與航空公司開發了「里程項目」計劃,按累計的飛行里程達到一定標准之後,共同獎勵那些經常乘坐飛機的顧客。有些企業設立高度的顧客滿意目標,如果顧客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不滿意,企業承諾給予顧客合理的補償,以此來建立顧客關系。如印尼的Sempati航空公司保證,他們的飛機每延誤一分鍾,將向顧客返還1000印尼盾的現金。有些企業通過建立穩定的顧客組織來發展顧客關系,如日本資生堂化妝品公司吸收了1000萬名成員參加資生堂俱樂部,發放會員優惠卡以及定期發放美容時尚雜志等。
四、結語
市場營銷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和豐富,形成了一套以經典4P理論為基礎的形式多樣、不斷豐富的綜合體系。不管是4P、4C還是4R,都是來自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著企業的營銷實踐。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企業競爭規則的轉變、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的變化,都成為新思想涌現的加速器,未來必然還會出現更多創新的營銷理念和實踐方案,來共同完善和發展營銷體系,為市場上的不同企業提供豐富的營銷思路。
『陸』 小米手機微觀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在線等
小米科技(全稱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由前Google、微軟、金山等公司的頂尖高手組建,內是一家專容注於iphone、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機軟體開發與熱點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的公司。2010年4月正式啟動,已經獲得知名天使投資人及風險投資Morningside 、啟明的巨額投資。2010年底推出手機實名社區米聊,在推出半年內注冊用戶突破300萬。此外,小米公司還推出基於CM定製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Android手機小米手機等。米聊、MIUI、小米手機是小米科技的三大核心產品。
『柒』 論文:論21世紀市場營銷環境變化新趨勢( 幫幫忙呀大家)!!!
20世紀的中國企業營銷,應該說走的是一條以模仿為主的道路。改革開放的20年來,西方企業營銷理論與方法從引進傳播到推廣應用,多數企業基基本上是「照葫蘆畫瓢」。進入21世紀後,我國企業營銷是仍然走以模仿為主的道路還是走以創新為主的道路呢?對此我國理論界和企業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營銷創新,應該成為21世紀我國企業營銷的主旋律。
營銷創新是21世紀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企業在21世紀之所以要以營銷創新為主旋律,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1.買方市場的形成
1996年是我國買方市場形成的關鍵年,由於經濟「軟著陸」的成功,我國市場開始出現 全面過剩現象。據國內貿易局提供的資料表明,1999年上半年,在605種主要商品中,供大於求的品種佔72.2%,其佘的品種也基本利於供求平衡狀況。不僅生活資料、生產資料過剩,甚至連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行業如電力、煤炭、交通等出現供過於求的狀況。「鐵老大」已沒有了「老大」派頭,「電老虎」也失支了昔日的威風,中國市場已由過去 的賣方市場進入到買方市場。在賣方市場條件下,總供給小於總需求,企業只要仿效別人的 生產和營銷做法就能獲利。而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於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因而企業只是仿 效別人的生產和營銷則難以成功,只有走創新之路,形成自己的營銷特色,才能真正得以生 存與發展。21世紀的我國市場是一個長期的買方市場,堅持營銷創新,是企業立足於買方市場之寶。
2.加入WTO
經過十幾年的馬拉松談判,我國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國加入WTO後,會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和降低關稅,這必然導致更多的國外企業和國外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從而使得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外企業一般實力雄厚,營銷力強,國內企業欲與之抗衡,不僅應走聯合之路,而且要加強營銷創新如果一味效仿國外企業的營銷做法,那麼在這場中外營銷戰較量中容 易敗下陣來。
一是洋產品的天下,長虹、海爾、小天 等一批民族企業奮起 抗爭,勇於創新,終於奪回了市場。因此,我國加入WTO後,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況爭和強 大的國外對手,唯有以營銷創新方能取勝。
3.知識經濟的挑戰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將逐步替工業經濟成為國際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經濟,知 識經濟作為一種創新型經濟,強調創新應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 的競爭力大小取決於其創新力的強弱。企業創新力包括多個方面,營銷創新力是其核心要素 之一,企業只有大力開展營銷創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
4.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面對世界綠色浪潮的蓬勃興起,中國政府庄嚴承諾,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我 國經濟在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各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避免重蹈「先污染後治理」的舊轍,實行「潔凈化」生產和營銷,這就要求企業放棄傳統的工業時代營銷做法,探索新的營銷做法,即進行營銷創新。
21世紀中國企業營銷的五大創新
我國企業在21世紀的營銷創新可概括為十大方面: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方法創新、策略創新、組織創新、人才創新、規則創新等。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五大創新:
1.觀念創新
觀念創新是企業營銷的先導。21世紀的中國企業,不能以樹立市場營銷觀念為滿足,而 應追求與21世紀相適應的新營銷觀念。我認為以下新觀念應特別強調:
一是親情營銷觀念。20世紀的市場營銷觀念強調的核心是顧客至高無上,把顧客當「上 帝」。其實,世界上本沒有什麼「上帝」,而且上帝高高在上使人無法適從。親情營銷觀念 強調把顧客當「朋友」或「親人」而不是「上帝」,通過建立一種新型的親情(魚水)關系, 把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距離最大限度地縮短。通過與顧客做「朋友,而使顧客成為企業的永遠 「朋友」。試想,當顧客成為企業的「朋友」時,還不會向企業的產品「投資」嗎?這就叫 以企業的「感情投資」換取顧客的「貨幣投資」。
二是全球營銷觀念。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趨勢,現代化大生產本身 的客觀規律必然要求實現全球化分工。在這一經濟規律的趨動下,各國企業和產品紛紛走出 國門,在世界范圍內尋求發展機會,許多產品都已成為全球產品,許多支柱產業也已成為國 際支柱產業,而不是某一國的產品或產業。特別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場置 於自己的營銷范圍內,以一種全球營銷觀念來指導公司的營銷活動。如可口可樂公司在世界 幾十個國家布有生產據點和100多個國家擁有市場,成為一個總部設在美國的全球公司;空 中汽車公司早已不是法國公司而是歐洲公司,並把營銷觸角伸向各國市場。這些公司都是把 眼光放在世界地圖上開展全球營銷活動。海爾是我國企業界較早具有這一意識的公司,他們 明確提出要實現「海爾的國際化和國際化的海爾」。所謂「海爾的國際化」就是通過大規模 出口和在境外設廠讓海爾迅速走向世界各國。1998年,在我國出口嚴重滑坡的情況下,海爾。 出創口匯同比增長36%,今年1-3月份,猛增131%。所謂「國際化的海爾」就是讓海爾在世界各國本土化。據報道,海爾首先在知識經濟最發達的美國邁出這一步,美國海爾是海爾按照三位一體(即設計中心、營銷中心、生產中心都在美國)原則成立的本土化海爾,而不是單純的中國海爾,其設計中心設在波士頓,營銷中心設在紐約,生產製造中心設在南卡羅林那州,讓美國人來經營美國海爾,讓美國資源來「養育」美國海爾。
三是知識營銷觀念。21世紀知識經濟不同於20世紀的工業經濟,智力資本將成為第一資本,決定著企業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智力優勢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最重要優勢,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總額只有通用汽車公司資產總額的4%左右,而它的市場價值卻相當於通用汽車市場價值的4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微軟生產經營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產品——電腦軟體,而通用生產經營的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典型產品——汽車。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營銷觀念也要相應轉變,即樹立知識營銷觀念。知識營銷觀念是知識經濟發展的產物,是知識經濟相適應的一種新營銷觀念。它高度重視知識、信息和智力,憑知識和智力而不是憑經驗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營銷戰中取勝。為此,主要充分捕捉和利用市場信息,開發和生產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選擇和運用現代化營銷手冊。
四是綠色營銷觀念。自本世紀70年代初發表《人類環境宣言》拉開人類環境保護的序幕 以來,綠色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並席捲全球,將把21世紀變成一個綠色世紀。綠色浪潮的興起帶來綠色需求的迅速增長,推動綠色市場的蓬勃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1995年,世界綠色市場規模達4270億美元;到2000年,可達6000億美元,到2010年將增至12000億美元。綠色市場規的不斷擴大,必然要求企業以綠色營銷觀念為指導,盡力滿足各國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綠色營銷觀念強調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要把市場需求與環境保護有機的合起來,大力開發綠色產品,盡量減少乃至消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
2.市場創新
隨著我國買方市場的出現,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步入「戰國時代」,面對愈演愈烈的營銷 戰,企業是拼力爭奪已有的市場還是去尋找消費者尚未得到滿足的潛在需求,或創造一種新 的需求呢?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為是去搶現有的「蛋糕」還是另做一塊新的「蛋糕」。市場 創新不是去搶現有的「蛋糕」,而是去做新的「蛋糕」。有的企業面對強大的競爭壓力,采 用「讓利不讓市」的低價位策略苦苦支撐已有的市場,結果往往得不嘗失。高明的企業則把 視野投向新的市場。以洗衣機為例,城市洗衣機市場飽和了,海爾就拓展農村洗衣機市場, 當海爾總裁獲知四川等地農民用洗衣機洗地瓜、土豆時,立馬組織企業開發出能洗地瓜、土 豆的洗衣機,備受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可見,消費者的多層性及其需求的多樣化為市場創新 提供了廣闊空間,這種市場創新主要表現在:新的區間市場、新的專業市場、新的群體市場 等。著眼於21世紀,企業應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場:
一是高科技市場。高科技市場是我國發展前景極為廣闊的市場,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潛量,且涉及到許多個行業,大有拓展價值。美國的微軟、中國的北大方正等著名企業,都是在拓展這一市場領域大獲成功的。
二是農村市場。我國約有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總數達9億之多,由於城鄉之間的差別,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與城市居民的消費大約相差10年,因而在城市市場已處飽和的 些 商品,如家用電器等,在農村市場仍有發展潛力。據有關資料表明,1997年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年底擁有彩電27.3台、電冰箱8.8台、洗衣機21.9台,基本相當於1986年城鎮居民27.4台、12.7台和59.7台的平均擁有水平。1997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5.1%,相當於城鎮居民80年代初期的水平。當然,開拓農村市場也要適銷對路,不能把城裡人用的商品照搬到農村,應根據當地農村市場的需求搞好新產品的開發和現有產品的改進。
三是旅遊市場。旅遊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據國際有關旅遊組織分析預測,隨著人 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外出旅遊,不斷增加旅遊消費, 旅遊產品將成為21世紀與鋼鐵產業並駕齊驅的重要支柱產業。該組織還認為,中國將在21世紀成為世界旅遊消費大國。今年國慶節放長假帶來的旅遊消費熱潮,正說明拓展我國旅遊市場大有作為,我國有關企業應致力於這一新興市場的開發和拓展。
四是老年市場。據政府有關部門近期宣布,我國已提前進入老年化的社會,目前全國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0%,約1.3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老年人將進一步增多。大量老年人的存在必然帶來老年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老年食品、保健品等潛在的需求量極大,是企業應重點拓展的一個新群體市場。日本企業早在70年代就著手拓展老年市場,從吃穿用到住行玩開發出一系列新產品,現在老年市場已成為日本的一個重要市場。由於老年人具有生活閱歷豐富、勤儉節省等獨到的消費特點,因而拓展這一市場難度很大,企業應正視困難,制定和實施「攻堅」戰略,堅持下去必有收獲。
五是文化市場。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時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文化資 源十分豐富。然而,我國一直未能充分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和拓展文化市場,只是把它作為發 展市場經濟的點綴物,所謂「文化搭台,經貿唱戲」,正是最好的寫照。其實,文化市場同 樣只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世界著名的好萊塢影城、迪思尼樂園等都是成為成功的範例。最近 舉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按市場營銷方法進行操作,結果生意空前興隆,財源大增。當然,在 拓展文化市場過程中,也要進行營銷創新,不能機械地模仿,否則也會失利。例如,深圳「 錦銹中華」微縮景觀一舉成功後,一家公司模仿其做法,在宜昌興建了「三峽」微縮影觀, 結果觀都廖廖無幾,原因就在於選擇興建地點的錯誤,試想一下,當真三峽近在咫尺時,誰 還會有興趣去看假三峽呢?
3.產品創新
「產品常新,企業長青」,這是企業界流行的一句格言。它告訴我們只有不斷進行產品 創新,才能永葆企業青春活動。國內外一些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之所以寶刀不老,就在於不斷強 化產品創新。煙台「北極星」鍾表公司的成功秘訣就是每年推出數十個新品種,新花色、新 樣式。如果不堅持產品創新,企業發展則會潛伏重大危機。武漢長江音響曾嬴利7000多萬元,當時領導者認為把這筆錢放在銀行里拿利息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因而未去投資開發新產品,不到幾年時間,VCD取代了音響,長江音響的生產企業因失去市場而被迫關門。
產品創新應從產品整體概念出發,重點突出以下方面的創新:
一是產品標准創新。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一方面應按照國家標准、國際標准進行創 新,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國際認證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宜機械地照搬某一標准 。而應以消費者要求為最終標准,力求使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要。
二是產品品種、花色、樣式創新。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產品生命周期日趨縮短,產品 的流行色、流行式變化更快,因而企業必須不斷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適時推出新品種、新 花色、新樣式,以變應變。
三是產品包裝創新。包裝創新要與產品的特性和價值相符,進行適度包裝,防止過渡包 裝和過簡包裝,包裝材料的選用也要從有利於環保出發,盡量節約有限資源。目前,應注意 糾正社會上對「包裝」的變異理想,防止「貨賣一張皮」的現象蔓延。
四是產品品牌創新。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競爭的變化對品牌的設計和使用加以更 新,另一方面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擴大品牌的知名度,爭創全國名牌和國際名牌。
五是產品服務創新。服務是有形產品的延伸,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滿 足,因而越來越成為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美國營銷學家李維特教授所言:未來競 爭的關鍵,不在於企業能生產什麼樣的產品,而在於為產品提供什麼樣的附加價值:包裝、 服務、用戶咨詢、購買信貸、及時交貨和人們以價值來衡量的一切東西。著名的IBM公司在 廣告中強調的「IBM就是服務」,正反映了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服務的思想。產品服務創新 就是強調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措施,力圖讓 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滿意。
產品創新還要順應國際大趨勢,朝著多能化、多樣化、微型化、簡便化、健美化、舒適 化、環保化、新奇化等方向發展,並注重實施產品陳舊化戰略。產品陳舊戰略是企業根據市 場需求變化規律有意識地淘汰老產品、推出新產品的戰略,通過企業自己對產品加以否定而 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企業成長曲線呈平穩上升態勢。
4.方法創新
企業在營銷實踐中,一方面應敢於把國際先進的營銷做法創造性加以應用,另一方面要 大膽提出和實施新的營銷方法。營銷方法創新主要體現在:
『捌』 微軟的主要經營范圍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快速增長的軟體業務,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 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玖』 如何去寫營銷環境
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法
什麼是市場營銷環境
市場營銷環境包圍公司並影響公司。關於市場營銷環境存在三個關鍵的觀點:宏觀環境(macro-environment)、微觀環境(micro-environment)、內部環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微觀環境
微觀環境對公司產生直接影響。它包括產生直接或間接交易的供應商,消費者與顧客,以及其他少數股東。微觀意為少數,但是少數並不表示不重要。本文中微觀的意思是公司之間的關系以及控制這種關系的動力。這是一種局部關系,公司可以行使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指的是能夠間接影響公司的所有因素。一般來說,一家公司並不能對法律產生任何影響(雖然通常意義上公司可以對立法機關進行游說,也可以成立相關的貿易組織)。市場在不斷的變化,公司也需要隨之而改變,同時也必須注意激烈的市場競爭。全球化意味著替代產品與新興公司的不斷涌現從而產生威脅。更廣義的環境也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從事市場營銷的人員必須適應文化、政治、經濟與科技帶來的各種變化。
內部環境
所有從內部影響公司的因素都稱之為「內部環境」。內部環境可以歸納為「五個M」:員工、資金、設備、原料、市場。對於應對市場變化而言,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同樣重要。作為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把應對市場變化的過程稱為「內部市場營銷 」。
基本上我們通過使用市場營銷的方法來促進溝通與改善管理。
外部環境通過是一能夠其他方法來監測,例如SWOT Analysis ,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或者 PEST Analysis。
POWER SWOT高級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來監測公司的市場營銷方法。但當你逐步領會SWOT分析法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有許多的局限性。
它所產生的問題可以由更高級的POWER SWOT分析法得到解決。POWER是個人(Personal)、經驗(Experience)、規則(Order)、比重(Weighting)、重視細節(Emphasize detail)、排列順序(Rank and prioritize)的首字母縮寫,這就是所謂的高級SWOT分析法。
P=個人經驗(Personal experience)
將你的經驗、技巧、知識、態度與信念結合起來。你的洞察力與自覺將會對SWOT分析法產生影響。
O=規則-優勢或劣勢,機會或威脅(Order)
不要把機會與優勢、劣勢與威脅的順序搞混。這是因為內在優勢與劣質和外在機會與威脅之間的分界線很難鑒定。舉個例子,就說全球氣溫變暖與氣溫變化好了,人們會錯將環境保護主義當作一種威脅而非潛在的機會。
W=比重(Weighting)
通常人們不會將SWOT分析法所包含的各種要素進行比較。一些要素肯定會比其他的要素更具爭議性,因此必須有比較才能辨別出輕重緩急。最好採用百分比的方法,比如所威脅A=10%,威脅B=70%,威脅C=20%(總威脅為100%)。
E=重視細節(Emphasize detail)
SWOT分析法通常會忽略細節、推理和判斷。人們想要尋找的往往是分析列表裡面的幾個單詞而已。比如說,在機會列表裡的「技術」這個單詞我們可以更詳細:「技術能夠使得市場營銷人員通過移動設備更靠近購買點(point of purchase),這能給我們公司帶來獨特的競爭優勢」。這將極大地幫你決定如何最佳的評價與比較各種要素。
R=明確優先順序(Rank and prioritize)
一旦細節得到添加以及要素得到評價,你便能夠進入下一個步驟,給SWOT分析法一些戰略意義,先選擇那些能夠對你的營銷策略產生最重要影響的要素,按照從高到低的詞序進行排列,優先考慮那些排名最靠前的要素。比如說機會C=60%,機會A=25%,機會B=10%,那麼你的營銷計劃就得首先著眼於機會C,然後是機會A,最後才是機會B。由於企業的市場導向性,因此如何應對機會就顯得很重要。然後在優勢與機遇間尋找一個切合點以消除當前優勢與今後機會之間的隔閡。最後你要嘗試將威脅轉化成機會(如全球變暖與氣溫概念的例子),並進一步轉化成優勢。
針對這一點,Gap分析法(Gap analysis)將會顯示出其重要性,比如說我們在哪裡,以及我們想要做什麼?策略分析法(Strategies)會幫助拉近兩者之間的差異。
SWOT 分析法:
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Q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
SWOT分析法是一種用於檢測公司運營與公司環境的工具。這是編制計劃的首要步驟,它能夠使我們將精力集中在關鍵問題上。SWOT的每個字母分別表示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優勢和劣勢是內在要素,機會與威脅則是外在要素。
在SWOT分析法中,優勢和劣勢指的是內部要素,具體如下:
優勢:
市場營銷的資深閱歷。
一種創新的產品或服務。
營業場所。
質量工序與品質程序。
其他能對產品與服務產生增值效應的方面。
劣勢:
缺乏市場營銷經驗。
產品或服務同質化。
營業場所。
劣質產品或服務。
不良的聲譽
在SWOT分析法中,機會和威脅指的是外部要素,具體如下:
機會:
日益新興的市場,如互聯網。
兼並、合資、戰略聯盟。
進入細分市場獲取更多盈利。
新興的國際市場。
競爭對手退出的市場。
威脅:
競爭對手進入本地市場。
價格戰。
競爭對手研發出創性的產品或服務。
競爭對手擁有更好的分銷渠道。
政府對你的產品或服務開始征稅。
必須注意的是SWOT分析法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能過多的依賴它。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SWOT結論。TOWS分析法與SWOT分析法十分類似,它首先著眼於劣勢從而將其轉變為優勢。可以把SWOT分析法作為參考,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成功應用SWOT分析法的簡單規則: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對公司的優勢與劣勢有客觀的認識。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區分公司的現狀與前景。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考慮全面。
進行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比如優於或是劣於你的競爭對手。
保持SWOT分析法的簡潔化,避免復雜化與過度分析。
下面是SWOT分析法的案例簡述:
案例1:沃爾瑪(Wal-Mart)SWOT分析:
優勢-沃爾瑪是著名的零售業品牌,它以物美價廉、貨物繁多和一站式購物而聞名。
劣勢-雖然沃爾瑪擁有領先的IT技術,但是由於它的店鋪布滿全球,這種跨度會導致某些方面的控制力不夠強。
機會-採取收購、合並或者戰略聯盟的方式與其他國際零售商合作,專注於歐洲或者大中華區等特定市場。
威脅-所有競爭對手的趕超目標。
案例2:星巴克SWOT分析:
優勢-星巴克集團的盈利能力很強,2004年的收入超過6億美元。
劣勢-星巴克以產品的不斷改良與創新而聞名。(可以理解為產品線的不穩定)
機會-新產品與服務的推出,例如在展會銷售咖啡。
威脅-咖啡和奶製品成本的上升。
案例3:耐克SWOT分析:
優勢-耐克是一家極具競爭力的公司,公司創立者與CEO菲爾 奈特(Phil Knight)最常提及的一句話便是「商場如戰場」(Business is war without bullets)。
劣勢-耐克擁有全系列的運動產品。(可以理解為沒有重點產品)
機會-產品的不斷研發。
威脅-受困於國際貿易。
PEST分析法
何為PEST分析法
啟動營銷程序之前必須考慮公司的市場環境,這一點很重要。事實上,市場環境分析應該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並對營銷計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公司的市場營銷環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內部環境,例如公司員工(或者內部顧客)、辦公科技、工資、財務等。
2. 微觀環境,例如外部顧客、代理商與分銷商、供貨商、競爭對手等。
3. 宏觀環境:例如國家政策(或者法律),經濟力量、社會與文化力量、科技力量。這些就是所謂的PEST要素。
政治要素(Political Factors):
政治會對企業監管、消費能力以及其他與企業有關的活動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力。你必須牢記以下幾點:
1. 政治環境是否穩定?
2. 國家政策是否會改變法律從而增強對企業的監管並收取更多的賦稅?
3. 政府所持的市場道德標準是什麼?
4. 政府的經濟政策是什麼?
5. 政府是否關注文化與宗教?
6. 政府是否與其他組織簽訂過貿易協定,例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東盟(ASEAN)等?
經濟要素(Economic Factors):
市場營銷人員需要從短期與長期兩個方面來看待一個國家的經濟與貿易,特別是在進行國際營銷的時候。你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 利率。
2. 通貨膨脹率與人均就業率。
3. 人均GDP的長遠預期等。
社會與文化要素(Sociocultural Fators):
各國的社會與文化對於企業的影響不盡相同。社會與文化要素十分重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是什麼?
2. 這個國家的人對於外國產品和服務的態度如何?
3. 語言障礙是否會影響產品的市場推廣?
4. 消費者有多少空閑時間?
5. 這個國家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6. 這個國家的人長壽嗎?老年階層富裕嗎?
7. 這個國人的人對於環保問題是如何看待的?
科技要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科技不僅是全球化的驅動力,也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下面幾點解釋了何為科技要素:
1. 科技是否降低了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並提高了質量?
2. 科技是否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例如網上銀行、新一代手機等?
3. 科技是如何改變分銷渠道的,例如網路書店、機票、拍賣等?
4. 科技是否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渠道,例如Banner廣告條、CRM軟體等?
五力模式分析法
市場環境分析
五力分析法幫助營銷人員對一個存在競爭的市場環境進行鑒定。它與PEST分析法等其他市場營銷工具類似,但它更側重於單一業務或戰略事業單位(USB,Strategic Business Unit)而非單一產品或系列產品。比如Dell公司將商用電腦作為其戰略業務單元。
五力分析法包含五個重點,分別是:市場准入的威脅(the threat of entry),買家的力量(the power of buyers),供應商的力量(the power of suppliers),可替代產品的威脅(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競爭對手(competitive rivalry)。
市場准入的威脅(The threat of entry)
? 經濟規模,例如大宗采購的益處。
? 市場准入門檻(成本),例如採用最新科技的成本是多少?
? 分銷渠道的便捷性,例如競爭對手是否已經建立了分銷渠道?
? 除公司規模外的成本優勢,例如員工的個人關系、或大公司所缺少的知識、或學習曲線效應。
? 競爭對手會進行報復?
? 政府行為,例如政府是否會頒布新的法律從而降低我們公司的優勢地位?
? 差異化競爭,例如香檳品牌不會被仿冒,這就降低了市場環境對公司的影響。
買家的力量(The power of buyers)
? 寡頭壟斷造成產品的高價格,例如大型連鎖超市。
? 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同質化小供應商。例如例如為大型連鎖超市供貨的農產品小型供應商。
? 更換供應商的低成本,例如更換車隊。
供應商的力量(The power of suppliers)
供應商與買家的力量是相對的。
? 更換供應商的高成本,例如更換軟體供應商。
? 強勢品牌效應,例如凱迪拉克、必勝客、微軟。
? 整合供應商的可能性,例如啤酒製造商購買酒吧。
? 客戶分散的市場狀況引起的低議價能力,例如偏遠地域的加油站。
可替代產品(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
? 完全可替代產品,例如電子郵件替代傳真,又如經改進的牙膏替代牙醫。
? 非完全可替代產品,例如旅遊視頻替代旅遊公司。
? 非必備品,例如香煙。
競爭對手(Competitive Rivalry)
? 競爭對手越多則市場風險越大,供應商與買家的議價能力也就越強。所以競爭對手處於五力分析圖表的中心位置。
『拾』 影響微軟中國營銷環境的間接力量
病毒式營銷是指發起人發出產品的最初信息到用戶,再依靠用戶自發的口碑宣傳,是網路營銷中的一種常見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描述的是一種信息傳遞戰略,經濟學上稱之為病毒式營銷,因為這種戰略象病毒一樣,利用快速復制的方式將信息傳向數以千計、數以百萬計的受眾。也就是說,通過提供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讓大家告訴大家」,通過別人為你宣傳,實現「營銷杠桿」的作用。例如我們每個店鋪的留言板和友情鏈,我為別人宣傳,別人也為我宣傳。病毒式營銷將令您的網路客戶、郵件訂閱者成為您在線生意的傳話筒,使您在線業務量呈指數式爆炸成長。病毒式營銷必然含有兩個重要的功能:1、人們在獲得利益的同時不知不覺地、不斷纏繞式地宣傳了商家的在線生意、信息傳播者,往往是信息受益者。2、商家生意信息的傳播是通過第三者「傳染」給他人而非商家自己,而通常人們更願意相信他人介紹而非商家自己。我們經常看到的免費郵箱、免費空間、免費域名、ICQ網上及時交流軟體等,都採取了病毒式營銷方式。盜版微軟視窗亦如此。比爾·蓋茨撇開小利,其操作系統病毒式地佔領了中國操作系統市場,而佔領市場份額比當前的獲利要重要得多。A、免費的服務。一些大型的網站或公司會提供免費的二級域名,免費空間,免費程序介面,免費計數器等資源,這些資源中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加入公司的連接或者其他產品的介紹,也還可以是廣告。特別是現在推出的窄告,很適合放在這些免費資源中。由於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對用戶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另外,當用戶自己在使用並對外宣傳的時候,就也為提供該服務的公司做了免費宣傳。B、便民服務。便民服務服務不象上面的免費服務一樣需要一定的財力物力,比較適合小公司或個人網站。在網站上提供日常生活中常會用到的一些查詢,如:公交查詢,電話查詢,手機歸屬地查詢,天氣查詢等,把這些實用的查詢集中到一起,能給用戶提供極大的便利,會得到用戶很好的口碑,也就能很快的在網名中推廣開來。C、節日祝福。每當到節日時,可以通過QQ,MSN,E-MAIL等工具向朋友發送一些祝福,後面跟上網頁地址或精美圖片,由於節日里,大家都很高興收到來自朋友的祝福和喜歡發祝福給朋友,一個病毒連就這樣形成了。D、精美網頁或笑話娛樂是人生活的追求,不管誰定下什麼目標,但最終是為了生活、娛樂,做一個精美的網頁或精彩的笑話發給朋友,朋友一定會很高興很會很快的發送給他的好朋友。 E、通過「口頭傳遞」傳播信息。網路上使用最普遍的「口頭傳遞」方式是「告訴一個朋友」或「推薦給你的朋友」等。很多網站在網路廣告、新聞信息、電子郵件後面使用類似的語句。對這種方法,各種網站的使用率是不一樣的。對於一些娛樂網站,「告訴一個朋友」的使用率可能會高些。但對於大型網站,這類語言的使用率主要取決於所推薦內容的類型和用戶群的特點。這種病毒式營銷啟動成本低並能快速執行,其效果還可以通過引入競賽和幸運抽簽得以增強。 F、利用人際關系網路傳播信息。社會學家指出:人際關系網路是由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構成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路中,幾乎沒有人是生活在人際關系網路之外的。根據社會地位的不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網路中可能有幾十、幾百甚至數千人。互聯網的網民同樣也在發展虛擬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網路,他們收集電子郵件地址,建立郵件列表與眾人溝通,通過洽談室結交新的朋友。網路營銷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實體社會和虛擬社會中這些人際關系網路的重要作用,通過病毒式營銷把自己的信息置於人們的各種關系網路之中,從而迅速的把促銷信息擴散出去。G、通過「事件策劃」營造傳播話題。策劃運作一個大范圍或局部(或行業范圍、圈子范圍)哄動的事件,促使人們熱議,或借用本有熱點話題演變作二次傳播成為變種之事件,其特徵在於迎合時代人心理需求,如:好奇、慾望、需要、貪念、貧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