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國十大陶瓷品牌榜單
2010年中國陶瓷十大品牌最新排行,數據僅供參考
1、馬可波羅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2、東鵬地磚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3、諾貝爾 (浙江省名牌、知名影響力品、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4、嘉俊陶瓷 (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著名商標、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5、冠珠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十佳地磚品牌)
6、鷹牌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7、升華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8、蒙娜麗莎 (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中國陶瓷十大品牌)
9、斯米克 (中國名牌,中國十佳地磚品牌)
10、金舵 (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著名商標)
關於品牌,中國陶瓷媒體推薦的156品牌,並把它們分成4類,具體如下:
品牌分類
一流品牌:馬可波羅、東鵬、諾貝爾、嘉俊陶瓷、蒙娜麗莎、升華、鷹牌、冠珠、斯米克、金舵、亞細亞、冠軍、新中源。
中上品牌:奧米茄、金牌亞洲、匯亞、宏宇、嘉達、駿仕、簡一、金意陶、羅馬利奧、歐美、特地、維羅、銀鯨、意利寶、中盛、鑽石、樵東、宏陶、金陶名家、蒙地卡羅、興輝、薩米特、順輝、王者、威爾斯、大將軍、格萊斯、歐神諾。
中下品牌:博華、網路、貝嘉利、標牌、冠星、愛和陶、博德、長谷、凡第諾、皇冠、華鵬、恆福、皇冠新世紀、輝瑞、海棠、華莎馳、惠萬家、紅協、金貝、金龍、九凌、金西洲、建球、金興、金朝陽、卡迪雅、魯班、朗高、利華、露華濃、利家居、龍駒、樂可、路易摩登、馬可貝里、美陶、夢特嬌、諾克威爾、歐羅蘭、皮爾卡丹、涪陵、聖保路、喜利得、聖陶坊、石灣、雙喜、上元、陶城、特高特、威廉頓、現代、喜來登、新里萬、新中瓷、裕景、優璐萊、遠方、雅士、歐汶萊、榮高、聖德保、雙菱、卡諾爾、羅馬、高夫。
末流品牌:愛佳、寶來、班力德、彩蝶、帝舵、迪凱門、登喜路、高的、個性、紅燈籠、宏豐、華納、恆諾、金怡、景業、康博、雷克、利維、麥德豪、名爵、邁克爾、瑪拉茲、尼米奧、樵南、盛發、詩曼麗、聖羅蘭、世外陶源、路易、華倫天奴、神韻、上意、天工、迅馳、新世域、小玉、皇帝女、意堡羅、亞洛斯、優諾、因特、雅陶典、卓麗、尊利、新南悅、紫砂。
㈡ 衡陽哪有全麥麵粉賣
衡陽火車西站內倉庫有賣全麥粉的
㈢ 請問今年豫東地區冬小麥何時是黃金播種期 每畝播種多少斤種子為佳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歷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2月下旬,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華南。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實際。立春後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為交「雨水」節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特別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及時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淮河以南地區,則以加強中耕鋤地為主,同時搞好田間清溝瀝水,以防春雨過多,導致濕害爛根。俗話說:「麥澆芽,菜澆花」,對起苔的油菜要及時追施苔花肥,以爭莢多粒重。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已經開始,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仍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發病的流行。
驚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到達黃經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 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區要抓緊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注意防禦晚霜凍害;南方仍需繼續搞好排澇防漬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區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經開始,早春天氣冷暖變化頻繁,要注意在冷空氣來臨時浸種催芽,冷空氣結束時搶晴播種。群眾經驗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要根據天氣情況,爭取播後有3—5個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開始抽芽,應及時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蟲害,力爭茶葉豐產優質。
「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在火熱的農忙季節,要繼續用我們的雙手去綠化祖國山河,美化我們的環境。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採制,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的現代農業氣候意義。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乾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產量。穀雨在黃河中下游,不僅指明了它的農業意義,也說明了「春雨貴如油」。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我國自古習慣以立夏作為夏季開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准,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立夏以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往往會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造成大面積的死苗、缺苗。應及時採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配合葯劑防治,以保全苗爭壯苗。「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立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穀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採制。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乾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孽,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以後,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注意防暑工作。
芒種
每年的芒種節氣在6月6日或7日,這時太陽到達黃徑75°。從字面上說,「芒」是指麥類等有芒作物收獲;「種」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對於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此時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忙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芒種一到,夏熟作物要收獲,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種的莊稼要管理,收、種、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長江流域「栽秧割麥兩頭忙」,華北地區「收麥種豆不讓晌」,真是「芒種芒種,樣樣都忙」小麥成熟期短,收獲的時間性強,天氣的變化對小麥最終產量的影響極大。這時沿江多雨,黃淮平原也即將進入雨季,芒種前後若遇連陰雨天氣及風、雹等,往往使小麥不能及時收割、脫粒和貯藏而導致麥株倒伏、落粒、穗上發芽霉變及「爛麥場」等,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於一旦。「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的農諺正形象地說明了麥收季節的緊張氣氛,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春爭日,夏爭時」,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種期以麥收後越早越好,以保證到秋前有足夠的生長期。大量的試驗和生產實際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產量均隨播(栽)期的推遲而明顯降低,播(栽)過遲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種豆不怕早,麥後有雨趕快搞」。麥收以後應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上乾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墒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芒種忙,下晚秧」,南方的雙季晚稻育秧要抓緊進行,要特別注意稻薊馬等病蟲的防治工作。東北、西北地區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要適時澆水追肥,做好生長後期的管理工作。大部分茶區的夏茶採制已經開始,由於氣溫高,芽頭長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時採摘,加工細制,提高品質。
芒種後,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先後進入梅雨季節,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宋人范成大的《芒種後積雨驟冷》詩:「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播秧寒。」繪出了陰雨連綿不止,河滿溝平,農夫冒著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畫面。芒種時節,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多,適中的梅雨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梅雨過遲或梅雨過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會受到乾旱的威脅。但若梅雨過早,雨日過多,長期陰雨寡照,對農業生產也有不良影響,尤其是雨量過於集中或暴雨還會造成洪澇災害。「圩田好作,五月(農歷)難過」的農諺體現了在抗災能力極低的舊社會農民對梅雨成災的憂慮。在「樣樣都忙」的芒種之時,防汛抗災工作千萬不可放鬆。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乾乾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小暑前後,除東北與西北地區收割冬、春小麥等作物外,農業生產上主要是忙著田間管理了。早稻處於灌漿後期,早熟品種大暑前就要成熟收獲,要保持田間乾乾濕濕。中稻已拔節,進入孕穗期,應根據長勢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單季晚稻正在分櫱,應及早施好分櫱肥。雙晚秧苗要防治病蟲,於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氣熱,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區的棉花開始開花結鈴,生長最為旺盛,在重施花鈴肥的同時,要及時整枝、打杈、去老葉,以協調植株體內養分分配,增強通風透光,改善群體小氣候,減少蕾鈴脫落。盛夏高溫是蚜蟲、紅蜘蛛等多種害蟲盛發的季節,適時防治病蟲是田間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環節。」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我國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常常出現的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及早蓄水防旱顯得十分重要。農諺說:「伏天的雨,鍋里的米」,這時出現的雷雨,熱帶風暴或台風帶來的降水雖對水稻等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有時也會給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響。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大暑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斗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獲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里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濕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顯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葯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立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這種劃分方法比較符合各地實際,但與黃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較大。立秋以後,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開始。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
㈣ 與立夏有關的農諺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小豆拈;小暑天氣熱,大暑是伏天。
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安徽
立夏東風嚎,麥子水中撈。華北地區
立夏三天櫻桃紅,三天遍地忙鋤苗。江蘇
立夏不起陣,起陣好收成。廣西(容縣)
立夏才種瓜,到老不開花。安徽、湖北
立夏插秧家把家,小滿插秧普天下。湖北、河南、安徽、陝西
立夏插秧日比日,小滿插秧時比時。湖南、湖北
立夏吹東風,麥子必受沖。北京
立夏前後種山葯,棗芽發青種棉花。山西
立夏三日槤枷響,小滿三日麥粑香。湖北
立夏三天見麥黃,立夏十天麥焦黃。北京
立夏十八朝,家家把麥挑。江蘇
立夏種瓜豆,處暑摘棉花。安徽
閉墓拜山無用,立夏插田無用。廣東 註:「閉墓」,清明後第七天為「閉墓」。
扁豆過立夏,一天一根杈。河南(延津、南陽)、陝西 註:「過立夏」又作「立了夏」,「天」又作「夜」,「根」又作「個」。
扁豆立了夏,一夜發八杈。山東(曹縣)
扁豆是立夏草。河南
播種晚了,只開花,不結籽。寧夏
不過立夏種胡麻,九股八圪杈,過了立夏種胡麻,枝老開藍花。
不耩夏,不耕地。山西
不怕立夏來,最怕稔花開。廣東(增城)
布穀來了立夏呢,趕緊下種糜谷呢。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
布穀鳥立夏十天叫,麥米沒人要;布穀鳥立夏三天叫,麥米連糠糶。寧夏(固原)
布田布到夏,一蔸割兩下。福建(福州)註:「夏」指立夏。意指莖稈徒長,另一種解釋為收成很好
蠶到立夏老,麥到芒種亡。河南(周口)
蠶到立夏死,麥到立夏亡。湖北(荊門)、山西(河津)
插田插到「立夏」邊,竹蒿點火夜插田。湖南、江西
插田插到立夏,插不插也罷。廣東(高州、番禺、順德)註: 「插」又作 「蒔」 , 「田」 又作 「秧」
插田到立夏,插唔插也罷。廣東(連山)[壯族]
插秧過立夏,插也怕,不插也怕。廣西(賀州)
茶過立夏一夜粗。浙江
吃了立夏蛋,眼睛苦得爛。浙江(寧波)
吃了立夏果,肩頭擔發火。浙江(麗水)註:或作「吃了立夏羹,肩頭擔成坑」。
吃了立夏糊,走路要跨步。浙江(麗水)
吃了立夏子,大小麥日夜死。浙江(金華)
吃了立夏子,雷公打不死。江西(萍鄉)註:「立夏子」,萍鄉話,當地習俗,立夏要吃雞蛋。
吃了立夏粽,日夜沒得空。浙江(衢州)註:麗水作「吃了立夏飯,晴雨多出畈」。
遲麥早麥,同過立夏。湖南(婁底)
愁也不用愁,立夏過了百日頭。福建(清流)
鋤田鋤到夏,一下挖三下。福建(古田)
春不撈頭,夏不撈尾。江西(贛北地區)註:這是指撈取魚苗的適當時期。在習慣上,撈苗大都是從立夏開始,芒種結束。
因為這段時間,魚苗最為旺盛,量多質好,死亡很少。由於產量高,耗網率低,成本不大,不但生產單位願意撈取這種魚苗,同時,采購單位,也極願意采購這種魚苗。所謂「春不撈頭,夏不撈尾」,意思是把立夏以前和芒種以後的魚苗放棄不撈。
春布到立夏,一頭挑犁,一頭挑粑。福建(晉江、南安)
春茶過立夏,一日長寸把。浙江(紹興)註:湖州作「茶過立夏,一夜粗一夜」。
春蕎不過夏,秋蕎憑露斷。湖南(婁底)
春天抬老頭,立夏看老頭。江蘇(鎮江)註:後句指老年人感到氣候適宜,身體舒服。
春陰立夏早。江蘇(啟東)
春壅小滿兜,穩壅白露頭。福建 註:意為早稻小滿追肥,晚稻白露追肥。「壅」,追肥。
打田打到夏,三峽做一下,稻子長不大,肚子要玩耍。福建(龍溪)
大麥過立夏,勿黃也脫把。浙江(麗水)
大麥過立夏,勿死也要掛。浙江(天台)
大麥立夏死,小麥立夏黃。江西(新干、豐城)
大蒜不吃立夏水。江西(萍鄉)
但願立夏一日晴,莊稼定有好收成。寧夏
到了立夏,修溝打壩。江西(崇義)
到了立夏不抓鋤,玉米高粱成草湖。寧夏
到了立夏亂種田。陝西(延安)、山西(太原)註:意指立夏後下種的莊稼多。
豆麥立夏死,谷到秋天黃。湖南(衡陽)
豆子立了夏,一日一個杈,不見西南風,定必好收成,若見西南風,必定一場空。
豆子立了夏,一天一個杈。河北(邯鄲)
豆子立了夏,一天一個樣。天津(武清區)
端陽對立夏,麥子收不下。陝西
多栽立夏秧,穀子收滿倉。
翻立夏,水滿壩。貴州(布依)[黔南]
耕田耕到立夏邊,有苗嘸谷莫怨天。浙江(寧波)註:麗水作「立夏田泥未轉邊,秋後無谷莫怨天」。
穀雨草子立夏秧。浙江(鄞縣)
穀雨翻草子,立夏下麻子。浙江(餘杭)
穀子立了夏,生長靠鋤把。天津、寧夏(固原)
官井洋黃瓜,夏來夏去。福建 註:後句指立夏來,夏至去。
過罷穀雨到立夏,農民動犁又動耙。河南(鄭州)
過立夏,穿葛夏。湖南(岳陽)註:「葛夏」,麻類紡織的夏布。
過了立夏,不分高山河壩。四川(甘孜)[藏族]
過了立夏,插也罷,不插也罷。廣西
過了立夏,鵝毛不刮。山東、河北(撫寧)
過了立夏,蓑衣雨帽高高掛。廣西(平樂)。
過了立夏,一夜黃一壩。四川
過了立夏,站著說話。河南(鄭州)
過了立夏,撞到親家不說話。貴州(遵義)
過了立夏不播種,過了處暑不栽秧。廣東(茂名)
㈤ 市場上最缺什麼葯材
你可以根據你那邊的地理環境來選擇葯材栽種的:有些上海主產品種:西紅花、地龍、蟾酥、浙貝母、延胡索、西紅花、丹參、鹿茸等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地區。東經97°32'~106°12',北緯21°08'~29°15'。面積39.4萬平方 主產品種:三七、砂仁、當歸、雲木香、黃連、茯苓、天麻、石斛、兒茶、胡黃連、半夏... ERP100 內蒙古介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 主產品種:枸杞子、防風、赤芍、黃芩、郁李仁、鎖陽、銀柴胡、遠志、款冬花知母、桔梗、秦艽、蒼術、白鮮皮.龍膽、黨參、柴胡、酸棗仁、苦豆子、鹿茸、龍骨、麥飯石 北京工農業發達,傳統工藝品生產歷史悠久。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主產品種:黃芩、柴胡、知母、蒼術、酸棗仁、益母草、黃精、玉竹及蟾酥等 吉林省農業較發達,是中國著名的余糧省,糧食人均佔有量居中國第一位。吉林林業發達, 主產品種:人參、桔梗、平貝母、黃嗥、黨參、細辛、黃柏、刺五加、關木通、五味子、關蒼術、赤勺、天麻、延胡索、淫羊藿、鹿茸、熊膽、蛤蟆油、小茴香、紅花 四川省農業發達,素稱「天府之國」,水稻產量居中國首位,麥、棉、絲、油菜籽、茶、柑桔、桐油、白蠟(產量居中國首位)、豬棕等的產量都在中國占重要地位。鋼鐵、機械、電器、 主產品種:冬蟲夏草、黃連、大黃、羌活、雪蓮花、麝香、鹿茸、熊膽、三七、茯苓、天麻、黃芩、防風、龍膽、半夏、續斷、川貝母、雲木香、藿香、山柰、穿山甲等 天津是華北的一大工業城市,是華北重要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 主產品種:益母草、茵陳、槐米、枸杞子、地黃、菊花、薏苡仁、決明子、瓜蔞、鹿茸、蟾酥、桑螵蛸、雞內金、酸棗仁、知母、遠志、丹參、柴胡、山楂、柏子仁、桔梗等 安徽省資源豐富。農產品中的糧食、棉花、油料、硫鐵礦、明礬等的儲量,均居中國較前位 主產品種:牡丹皮、菊花、味甘、宣木瓜、桔梗、板藍根、紫菀、半夏、皖貝母、前胡、太子參、明黨參、南沙參、斷血流、霍山石斛、蘄蛇、蜈蚣、龜甲(板)。鱉甲等 山東省農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此外,山東還是中國著名的溫帶水果產區。海帶、對蝦產量主產品種:北沙參、黃芩、黃嗥、蔓荊子、薏苡仁、白術、延胡索、西洋參、天麻、桔梗、野生葯材主要有枯梗、黃芩、遺志、柴胡、蒼術、半夏、桑螵蛸、丹參、酸棗仁、地榆、全蠍、海馬、海龍、牡蠣、海螵蛸、海藻、魚膘、海帶、海浮石等 山西煤、鐵資源豐富,是中國主要能源基地之一。其他有鋼鐵、重型機械、機車、化工等工主產品種:主要有五味子、杏仁、桃仁、穿山龍、玉竹、連翹、山楂、五倍子、黃精、九節菖蒲、天冬、羺本、獨活、淫羊藿、石韋、天南星、七葉一枝花、遠志、防風、蒼術、茜草、柴胡、桔梗、酸棗仁、地榆、丹參、金銀花、瓜蔞、茵陳、益母草、香附、柴胡、豹骨、鹿茸、麝香、石膏、龍骨、芒硝等 廣東省物產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有「綠色寶庫」之稱。經濟發達,是中國稻、絲,茶、糖、 主產品種:檳榔、益智、砂仁、馬錢子、檀香、丁香、白豆蔻、安息香、兒茶、大風子、胖大海、肉豆蔻、肉桂、天仙子、廣藿香等家種品種及巴戟天、蔓荊子、石斛、青天葵、降香、蘆薈、白木香、龍血樹、見血封喉、高良姜、海南芙蓉木、海南粗榧等野生品種;動物葯材主要有熊膽、鹿茸等。 廣西省的農副主要有稻、甘蔗、柚子、柑橘、香蕉、菠蘿、荔枝、龍眼、肉桂、八角(大料)、田七、珍珠等。森林茂密,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海洋生物資源種類也較豐富。 主產品種:家種葯材主要有厚朴、杜仲、 黃柏、羅漢果、黃連、延胡索、白芷、白芍、白術、烏頭、羺本、薄荷、荊芥、天麻等;野生葯材主要有桔梗、紅根草、貓爪草、白前等;動物葯材有熊膽、麝香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甘肅、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區鄰接,東北部同蒙古交界,西北到西南 主產品種:主要葯材有赤芍、麻黃、伊貝母、岩白菜、阿里紅、新疆冬蟲夏草、馬鹿茸(角)、五靈脂、雲母等。 江蘇主產品種:野生葯材主要有茅蒼術、明黨參、桔梗、百部、威靈仙、貓爪草、夏枯草、草烏、三棱、南沙參、蜈蚣、燈心草、半枝蓮、一枝黃花、金錢草、地丁、白花蛇舌草等;家種(養)葯材有太子參、薏苡仁、紅花、菊花、板藍根、百合、白芍、鹿茸、烏雞等。 江西省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東經113°34'~118°28',北緯24°29'~30°05'。面積16萬多平方 主產品種:主要葯材有蔓荊子、金錢草、香附、撫芎、半夏、吳茉萸、茵陳、白芍、丹參、桂皮、天冬、前胡、黃連、白前、防己、黃精、葛根、枳殼、陳皮、野菊花、金銀花、梔子、大青葉、薄荷、穿心蓮、牡丹皮、夏天無、鬱金、龜板、鱉甲、鹿茸、珍珠、土鱉蟲、蘄蛇、金錢白花蛇、烏梢蛇、穿山甲、雞內金等。 河北省農業發達,漁業、鋼鐵、陶瓷等亦較重要。 主產品種:主要有枸杞子、金銀花、板藍根、北沙參、玄參、丹參、牛膝、白芷、天花粉、瓜蔞、意苡仁等。並廣布馬齒莧、白茅根、菟絲子、車前子、茵陳、益母草等野生葯材。 河南省工業發展迅速,農業發達,是中國小麥、芝麻、烤煙、棉花、大豆的重要產區。全省的煤、油產量居全國前列。 主產品種:栽培葯材還有紅花、天花粉、白芍、板藍根、紫菀、玄參、白術、天南星、禹白附、薄荷、荊芥、瓜蔞、白芥子、補骨脂、北沙參、白扁豆、薏苡仁、千金子等。 浙江的農牧漁副業和輕紡業發達,茶業、黃麻、絲產量都居全國首位。 主產品種:家種葯材主要有菊花、玫瑰花、浙貝母、絲瓜絡、麥冬、山茱萸、紅花、瓜蔞、百合、牛蒡子、板藍恨、桑白皮、太子參、烏梅、澤瀉、荊芥等;野生葯材主要有前胡、青木香、馬齒莧、益母草、半夏、牛膝、玉竹、虎耳草、淡竹葉等;動物葯材主要有僵蠶、烏梢蛇、土鱉蟲、蟾酥、珍珠母等。 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海 主產品種:分布的植物葯材主要有砂仁、南玉桂、巴戟天、訶子、橘紅、何首烏、白木香(沉香)、檀香、山葯、茯苓、澤瀉、玄參、佛手、使君子、薏苡仁、紫蘇、乾薑、白扁豆、金銀花、射干、鬱金、千年健、芡實、山柰、穿心蓮等家種品種及木鱉子、桃仁、蔓荊子、草豆寇、馬兜鈴、巴豆、石斛、相思子、葛根、槐米、棕櫚子、海藻、雷丸、伸筋草、雞骨草、十大功勞、廣防己、廣金錢草、鴨腳木、夏枯草等野生品種,動物葯材主要有紫草茸、蛤蚧等。 湖北省農、漁業發達,盛產稻、麥、棉、絲、茶、漆、柑橘、魚。鋼鐵、汽車、船舶等工業主產品種:植物葯材主要有黃連、茯苓、杜仲、黃柏、厚朴、三尖杉、娑羅子、梅花、大血藤、獨活、絞股蘭、當歸、黨參、海金沙、細辛、款冬花、重樓、黃精、石松、石韋、金銀花、燈心草、車前子、銀杏、辛夷、天麻、獨活、山茱萸、麥冬、銀耳等。動物葯材主要有麝香、豹骨、熊瞻、穿山甲、全蠍等。葯用礦物有石膏、石英、赤鐵礦、斑銅礦、滑石、雲母、龍骨、龍齒、鍾乳石等 湖南省農、林業較發達,昔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說,盛產水稻、茶油(產量佔中國產量的 主產葯材:白術、白芷、烏葯、梔子、玄參、鬱金、香薷、薄荷、前胡、香附、白扁豆、天麻、石斛、黃連、延胡索、桔梗、杜衡、七葉一枝花、穿山甲、麝香湘西武陵山區:地處雲貴高原向東南丘陵過渡地帶,山巒連綿,地勢起伏變化大,降水充沛,大多數縣年降水量在1,330毫米以上。家種葯材主要有杜仲、木瓜、黃連、玄參、黃柏、雲木香、桔梗、天麻等,野生葯材主要有何首烏、龍膽、紫草、半夏、麥冬、前胡、南沙參、黃精、續斷、天南星、烏頭、雪膽、石韋、通草、常山、金果欖、虎耳草、淫羊藿等;植物葯材主要有蘄蛇、烏梢蛇、穿山甲、麝香等;礦物葯材有雄黃、硃砂、水銀等。 湘西雪峰山地:群山環抱,溝谷眾多,低溫多濕,年溫差較小,無霜期272~307天,年降水量1,220~1,690毫米。主要葯材有茯苓、天麻、白術、川牛膝、玄參、三七、枳殼、陳皮、黃連、菊花、石菖蒲、射干、石斛、杜衡、千里光、翻白草、徐長卿、金銀花、姜黃、半夏、吳茱萸、厚朴、黃精、玉竹、卷柏、貫眾、扣子七、金盤七、烏金七、麝香、刺蝟皮、硃砂等。 湘北洞庭湖平原:由湖泊、河湖沖積、堆積平原、環湖丘陵崗地組合而成。地勢低平坦盪,河湖溝渠網布,水資源富足,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酸鹼度適中,是水生和濕生植物葯材生長、繁衍的理想場所。主要葯材有枳殼、蘆根、蓮子、三棱、澤瀉、車前子、魚腥草、芡實、半枝蓮、木芙蓉、紫花地丁、蔓荊子、蒲黃、益母草、龜板、鱉甲、珍珠等。 湘中長衡崗地丘陵:三面環山,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6.5~17.5℃,無霜期260~281天,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家種葯材主要有牡丹皮、玉竹、蓮子、木瓜、白芍、山葯、穿心蓮、金銀花、枳殼、白芷、澤瀉、陳皮、梔子、薄荷、桔梗等;野生葯材有益母草、烏葯、石菖蒲、前胡、夏枯草、何首烏、香附、女貞子、車前子、白茅根等;動物葯材有龜板、鱉甲、土鱉蟲、地龍、烏稍蛇、鹿茸等;礦物葯材有石膏、滑石、自然銅、寒水石、石燕等。 湘東羅霄山地丘陵:地勢東高西低,起伏較大,氣候較溫暖濕潤,年降水1,400~1,600毫米。主要葯材有白術、白芷、烏葯、梔子、玄參、鬱金、香薷、薄荷、前胡、香附、白扁豆、天麻、石斛、黃連、延胡索、桔梗、杜衡、七葉一枝花、穿山甲、麝香等。 湘南南嶺丘陵山地:四周群山簇集,山體高大,中部盆地廣布。年平均氣溫15.0~18.5。C,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主要葯材有厚朴、黃柏、零陵香、藁本、山葯、羅漢果、天冬、使君子、土茯苓、升麻、白扁豆、辛夷、黃連、石斛、龍膽、石松、狗脊、紫菀、鉤藤、瓜蔞、馬兜鈴、前胡、蒼術、續斷、鹿茸、穿山甲等。 栽培、養殖葯材70餘種。其中引種26種,野生變家種、家養18種。年種植面積5.3萬畝,年產量250萬公斤。收購葯材420種,年收購量2,000萬公斤。 《主產品種》 白術:主產平江、隆回、漵浦等縣。栽培歷史悠久,素有平術之稱。本省年收購量佔中國25%左右,居第二位。 枳殼:主產沅江縣,黔陽、辰溪、麻陽、寧鄉、漢壽、益陽等30餘縣有產。本省年收購量估中國40%左右,居首位,產品銷中國並出口。 梔子:主產漣源、邵東、湘潭、衡山、衡東、瀏陽、寧鄉、澧陵、華容等縣。以質優量大而聞名,商品銷中國及出口。本省年收購量佔中國25%左右,居首位。 木瓜:主產桑植、慈利、湘鄉、永順等縣。商品皮皺、質堅、色紫紅、氣清香,為本省傳統產品,營銷國內外。 玉竹:主產邵東、耒陽、永興、新邵、隆回等縣。商品根條粗壯、色澤透明、質地柔潤,營銷省內外及出口,是本省出口量最大的葯材之一。 杜仲:本省為中國主產區之一,栽培歷史較早,50年代就在慈利縣建有國營杜仲林場。現全省大部分地區有栽培,其中以湘西和湘南山區較多。 薄荷:主產永州、湘鄉、南縣等地,岳陽、益陽、懷化、華容、漣源、桃源等地亦有種植。永州所產甲級薄荷紅梗綠葉、香味濃烈,是傳統出口的優質品。 金銀花:野生分布於省內各山區,家種主產桂陽、耒陽、新寧、淑浦、隆回、衡陽、桃源等縣、市。本省為中國山銀花主產區之一。 龜板:本省為中國主產區之一。主產岳陽、益陽、常德等地、市。南縣建有養龜場,開展人工養殖。 鱉甲:全省湖泊、河流中均有分布,主產岳陽、益陽、常德等地、市。葯材、水產部門及廣大農村都有人工養殖,已在沅江市興建有現代化養鱉場。 硃砂:主產新晃、鳳凰縣。以色紅鮮艷、有光澤、質脆、體重、無雜質而聞名。雄黃:主產石門縣,已有一千多年的開采歷史。質量優良,二硫化砷含量可達96%。 此外,厚朴、黃柏、茯苓、山葯、玄參、天麻等也調供省外和出口 甘肅省經濟以農、牧、石油、化工等較重要,盛產瓜果、中葯及毛皮。農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 主產品種:家種葯材主要有當歸、紋黨參、大黃、紅嗥、杜仲、天麻、黃蓮、連翹、雲木香等;野生葯材主要有豬苓、九節菖蒲、黃嗥、丹參、羌活、赤勺、辛夷、何首烏、山茱萸、獨活、防風、川貝母等。動物葯材主要有麝香、熊膽、豹骨等。 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經115°50'~120°47',北緯23°30'~28°19'。北、西、南三面 主產品種:主要有太子參、茯苓、澤瀉、山葯、枳殼、綠衣枳實、瓜蔞、烏梅、吳茱萸、絲瓜絡、佛手、四開青皮、桑枝等;野生葯材主要有海金沙、金銀花、香附、狗脊、天冬、防己、黃精、烏葯、金櫻子、海風藤、蘭花參等;海產葯材有海浮石、海螵蛸、昆布、海藻、牡蠣、玳瑁、海蛇等。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連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與雲南省相毗連, 主產品種:小草葯有燈心草、半枝蓮、一枝黃花、金錢草、地丁、白花蛇舌草等;小花果葯有佩茄花、梅花、玳玳花、凌霄花、癟桃干、枳殼等;小動物葯有珍珠、壁虎、龜板、鱉甲、烏梢蛇、龍衣、僵蠶、土鱉蟲等;小礦物葯有寒水石、無名異、紫石英、赤石脂、赭石等。 貴州省的農副產品以水稻、油菜籽、烤煙、劍麻、咖啡、栓木、生漆為主,栓木、生漆產量 主產品種:家種葯材主要有吳茱萸、杜仲、天麻、厚朴、半夏、白術、麥冬等;野生葯材主要有金銀花、百合、天冬、白及、黃精、捥佟⒗m斷、五倍子、何首烏、金果欖等;動物葯材有鱉甲、烏梢蛇、蘄蛇、靈貓香等;礦物葯材有硃砂、雄黃等。 遼寧省是中國重要工業基地,冶金、煤炭、機器製造、化工、造船等工業發達,糧食、花生、 主產品種:野生葯材主要有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關黃柏、關木通、威靈仙、升麻、刺五加、刺人參、淫羊藿、馬兜鈴、知母、藜蘆、手掌參、羺本、百合、石韋.拳參、糙蘇、白頭翁、野刺玫、衛茅、山楂、樹舌、雲芝、猴頭、獼猴桃等。家種葯材主要有人參、細辛、平貝母、黃嗥、桔梗、天麻等。動物葯材主要有熊膽、蛤蟆油、蜂房、蟾酥、桑螵蛸等,也是全省的養鹿基地。 重慶市是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汽車、 主產品種:家種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附子、金銀花、黨參、黃連、厚朴、黃柏、山茱萸、桔梗、玄參、雲木香、白芍、白芷、延胡索;野生葯材主要有豬苓、連翹、柴胡、蒼術、何首烏、細辛、海金沙、淫羊藿、太白貝母等;動物葯材有麝香、僵蠶等、水獺肝、蜈蚣、熊膽、全蠍等。 青海省的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工業產品以石油、天然氣、原鹽、鹽鹼化工、毛紡織品居重要主產品種:主要分布有甘草、旋覆花、紅花、枸杞子、蒼耳子、天仙子、車前子、牛蒡子、葶藶子、丹參、大戟、防風、紫花地丁、茵陳、紫菀、狼毒、曼陀羅等。林中及草原主要分布有羌活、黨參、大黃、赤芍、天南星、黃嗥、升麻、地榆、馬尾蓮、黃精、南沙參、川貝母、冬蟲夏草、秦艽、遠志、沙棘、麝香、鹿茸等。 黑龍江省是中國木材、石油、大豆、甜菜、亞麻主要生產基地,產量均居全國首位。黑龍江 主產品種:其中野生葯材主要有滿山紅、檞寄生、黃嗥、赤芍.黃芩、蒼術、白頭翁、蒲公英、牛蒡子、平貝母等;種植葯材主要有人參、黃嗥、平貝母、車前子等;動物葯材主要有鹿茸、麝香、熊膽、豹骨、蛤蟆油等。 南海諸島是中國南海中許多島嶼、沙洲、礁、暗沙和淺灘的總稱。它們分布的范圍很廣。南 主產品種:分布有多種海洋葯材,主要有海馬、海龍、海龜、玳瑁、瓦楞子、珍珠、石決明、鷓鴣菜、海藻等 資料 你可以看看:
㈥ 二十四節氣在農業生產上有重要的意義。請你列一個表格將24個節氣的時間,特點介紹出來!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另外,還有一首24節氣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轉眼又一年。
㈦ 衡陽麥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衡陽麥子復電子商務有限公制司是2018-01-16在湖南省衡陽市蒸湘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衡陽市蒸湘區解放西路1號財富大廈1308室。
衡陽麥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30408MA4PC5Q01N,企業法人羅文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衡陽麥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衡陽麥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