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八般武藝指什麼啊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藝的名稱,始見於元曲。 如《古今雜劇》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藝都學就,六韜書看的來滑熟」的唱詞。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 2回中描寫九紋龍史進從王進教頭習武時說:「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 鞭、鐧、 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後期萬曆年間,謝肇浙在《五雜俎》卷 5中說:「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萬曆天啟間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藝十八事」中說:「白打即手搏之戲,……俗謂之打拳,蘇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說:「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說「武藝十八,終以白打,以白打為終,明乎其不持寸鐵也」。十八般武藝原來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進去。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1507~1560)在《武編》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戰時仍以弓、弩為遠兵利器,故在軍器三十六、武藝十八般之中,弓都列為第 1位。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圖1叉)。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❷ 「十八般武藝」是指什麼
十八般武藝是指:刀、槍、劍、戟、鎲、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十八般武藝,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
部分武藝介紹:
1、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組成的長柄刺擊兵器,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刃可刺可斬,可刺穿盔甲;槍桿抓住,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擲殺敵,威力比棍棒類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沖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2、白打,武器,十八般兵器之一,赤手空拳的打鬥,意指拳頭。
白打雖即拳術,但亦非「赤手空拳」,乃系包羅足、膝、臀、肩、背、肘、掌、拳、指、頭在內,故有拳術家周身均是拳頭之說。因既其練就一身功夫,則無處不可以當拳用也,即一鼓大腹之勁,亦足頂人後退尋丈。
3、鉞,一種古代的兵器,雖具備殺傷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儀衛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
❸ 18般武藝是指的哪18般
等,帶刺,帶鉤的鉞則多刺,鉤兩法,由於斧和鉞演練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很多傳統套路已失傳瀕於失傳,故現在武林中已很少見。
叉與飛叉
叉是古代作戰時長刺武器之一,屬十八般兵器之列,叉最先本是一種生產工具,據古籍記載,遠古人們打獵捕魚,大多用叉,《水滸》中解珍,解寶打虎時用的就是鋼叉。明代的兵書《武備志》中還記有一種「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馬。叉按形狀可分為:牛角叉(俗稱虎叉)、三須叉、三角叉、龍須叉(俗稱兩股叉)等。叉長約五六尺,在叉座間鑲有鐵片或系有綵綢之類。
叉演練起來風格獨特,使用起來叉頭、叉柄可用,它的用法據傳有32種之多,如攔、橫、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練甚為罕見,傳統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飛虎叉,龍須叉等。飛叉、俗稱「開路」,是由叉演變而來的。人們用魚叉投擲大魚時,在叉柄 上系縛繩索,使用時將叉擲出,然後抓著繩索又將叉收回。投擲不中,在繩索收回時,要接住在空中轉飛的魚叉,是要有一定的技術,因而飛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魚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叉即是生產工具,又是戰鬥武器,和人們的生活極為密切。在我國民間,每當春節、元宵佳節或廟會及盛行「出會」活動,那寒光閃閃,鳴聲鏗鏘的飛叉的表演總是在各種游藝節目的前面,擔負著「開路」的任務。民間練飛叉的組織也叫做「開路會」。
飛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時不能用手握叉,任憑它在臂、腿、背上轉圈翻滾,這就需要運用肌肉的緊張或鬆弛和用力的大小,來調整飛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飛叉的起、落、轉、合。還可以做出許多花樣,如掄高、踢高、「懷中抱月」、「過橋」等。
武林中擅長飛叉的名家很多,已故著名武術家鄭懷賢就善舞飛叉,早在1936年他做為中國武術代表隊的成員,去德國柏林參加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就表演過飛叉。山東著名民間藝人,「飛叉大王」劉仲山,身懷絕技,而且,他也是擅長「潭腿門」的拳腳。
百兵之首――棍
我國北方多稱棍為「棒」或「白棒」方則稱「棍」,而古代多稱棍為「梃」或「 」,名稱雖異,實為一物。棍為無刃和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稱。
棍的歷史悠久,是原始社會主要生產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於戰爭中的武器之一。占國時,孟子曾對魏惠王說:「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劍經》,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
我國古代棍術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張家棍、青田棍、趙太祖騰蛇棍、賀屠鉤桿、牛家棒、孫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幾種著名棍法。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訪少林寺。觀少林棍法後,俞認為「已失古人真傳」眾僧「願受指教」,並扒宗擎,普從二人入俞軍中學習,三年後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馳名海內。明萬曆年間,安徽休寧縣著名武術家程沖斗曾投師少林寺學藝,並將所學少林棍法依勢繪圖並附文學說明公布於世,這就是《少林棍法闡宗》一書,此書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棍的各類很多,有大棍、齊眉棍、三節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長八尺有餘,舞動時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勁和臂力,實戰時往往以其長、大、重先制於人。齊眉棍立棍於地,棍高以眉為度(現在武術競賽規定用棍與頭齊),舞動時可大蹦大跳,倭、劈、掃、舞,靈活多變,棍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很適用於「武舞」棍法練用。三節棍是三節短木棍,蹭有鐵環相連接,攜帶方便,舞動時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出入難防,棍法靈活多變,有一定實用價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中間用鐵環連結起來,《武經總要》中提到的宋代「鐵鏈夾棒」與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種較為短小的梢子棍,多為雙手各執持一棍演練。
近百年來,各武術派別創造不同類型的棍術套路很多,數目難以確切統計。各派雖各有異同,但練用起來,都離不開劈、崩、纏、繞、點、撥、攔、封、撩、掃等棍法。其形式有單人練、集體練等。各家棍術雖有不同,但在要求上仍有共同性。例如:「練棍要手臂圓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風聲呼呼」。舞棍要勇猛,快速,有力。雙手執棍,開合,旋轉要圓熟自如,拳諺說:「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棍譜說:「棍起空靈多變化」。
棍術就其內容特點不同,又可分為兩類:
(1)側重技擊性棍法,大都採用二人對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帶護具進行互相劈,打,攔,刺等訓練,雖然棍法不多,但實戰性較強。
(2)側重藝術性棍法,大都 發展難度動作,講究姿勢優美,是一種不求實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滿片花草」。小說《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舞棍「使得風車兒似轉」,就屬於這類「武舞」棍法,兩類棍法都有很高的體育價值。舞棍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合一,有利於提高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增減勇敢頑強的精神。
百兵之王――槍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 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宋史.李全傳》載,反金起義軍女首領楊妙真的楊家犁花槍法精妙非常,楊曾自詡:「二十犁花槍,天下無敵手。」
槍由槍尖,槍纓,槍桿組成。槍尖為鋼鐵打制,原始社會槍尖以竹,木削成。槍纓古時多用馬鬃製成,今用細麻絲製成,槍桿古多鐵制,攢竹製,今用白蠟木桿,槍的長短不同,名稱也不同。1.83米稱步下槍、2.33米稱花槍,2.76米稱中平槍,4米為大槍,5.33米為大桿兒,6米稱為矛,11米長的為毛竹大桿,現代武術比賽用槍規定,最短必有等於練習者直體站立後再直臂上舉的高度。古代大槍、大桿的使用為二人,一人在前扛槍桿,一人在後使用。
槍的各類很多,有花槍、筆槍、大槍、錐槍、槌槍、梭槍(又稱飛槍,標槍)、尖槍、太寧筆槍、抓槍、雙頭槍、雙頭雙槍、鉤鐮槍、四角槍、箭形槍、曲刃槍、環子槍、拐子槍、攢竹槍、長頂槍、鴉項槍、素木槍、綠沉槍、渾鐵槍、龍頭槍、龍刀槍、虎牙槍、虎頭槍、龍鳳槍、單鉤槍、雙鉤槍、鐵鉤槍、柳葉槍、蛇鐮槍、蛇尾傘槍、櫃馬槍、搗馬突槍等。這些槍的用法除花槍、大槍、雙槍、雙頭槍、鉤鐮槍外,多已失傳。
槍法流傳較多的常有羅家槍、楊家槍、岳家槍、馬家槍、沙家槍、六合槍、八母槍、子龍槍、大犁花槍和峨嵋槍等,各有精研,各有所長。但基本槍術技法還是比較一致的。主要槍法以攔、拿、扎為主,此外還有點、崩、挑、撥、纏、舞花等法。
基本槍術技法:持槍穩活,前管後鎖,兩手持槍,穩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槍之勢,貴為四平,所謂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根不離腰,三尖相對,所謂三尖相對即鼻尖、槍尖、腳尖。扎槍要直出直入,須平正靈活,迅速,腰腱勁直透槍尖,勢 如潛龍出入。扎槍又分為上平,中平和下平,以中槍為法,並有「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擋」的說法。還有人說花槍為「百兵之賊」(賊滑之意)。
大槍 槍為「百兵之王」,大槍為「槍中之王」。大槍全長3.56米。把端直徑為一虎零一拍(即滿把握信,拇食指指尖相對,中間尚空三指之距)。槍頭長0.39米,其重根據槍桿分量而定,一般重1公斤左右。槍法有:扎、搕、挑、崩、滾、砸、抖、纏、架、挫、擋等。但沒有常見的舞花。因大槍體長,動作幅度大,練習大槍要求身不離槍。槍不離中心。要有雄厚的臂力、腰力、腿力和良好的身法與靈敏的步法。如扎槍時,講究以身步前送,上架時至頭頂即回,下壓時一磕敵械即回。
大槍動作多以功力,實用為主,兩人對抗性對扎槍練習,就是提高對大槍各種技法的體驗和使用,也是實實在在的長功夫的練習方法。
百刃之君――劍
劍,屬雙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稱。劍的最早出現在殷商以前。春秋戰國時,斗劍、佩劍之風盛行,劍術量論也相應得到發展。漢趄,擊劍更是朝野風行,不少人以便術顯名於天下。隋唐時,劍形十分精緻華麗,給後世影響很大,故有「鼻劍」之稱。宋代以後,擊劍之風逐漸為劍舞所代替。劍在古代,除了作為格殺的兵器,鍛煉武
藝的器械外,還有多種用途。
其一,被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例如皇帝授給親信大臣的「尚方劍」,具有「先斬後奏」的生殺大權。
其二,劍被僧、道作為法器,說劍能「隱身」、「降妖」、「殺魔」、「於千里外取人首級」。
其三,劍被作為禮儀中顯示地位等級的標志。古籍中記有嚴格的佩劍制度,如佩劍人的年齡不同,地位不同,裝飾的金屬或玉石等也有所不同。
其四,劍被作為一種風雅佩飾,文人學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劍的結構,一般分顯劍身、劍柄兩大部分。劍身由劍刃、劍尖、劍鋒、劍脊組成你還沒柄由劍格(護手)、握柄、劍鐔(劍墩,又稱劍首)組成。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物。劍的長度,古今差異很大。現出土文物中,短劍約40厘米,類似匕首,可近身搏鬥,亦可投擲遙擊劍達140厘為,可用雙手握柄。現代武術運動中的劍的長度,按《武術競賽規則》規定,以運動員反手直臂持劍,劍尖達於耳垂為准。
武術種類很多,各派劍術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但基本的劍法特點還是比較一致的。
基本劍法特點你還沒勢造型優美,招勢迭逞輕盈瀟灑,韻度自如步法敏伐輕靈穩健,敏捷多變,劍法規整清晰,身劍協調。故武諺有「劍如飛風」、「劍走美式」、「劍似游龍」之稱。劍術演練起來,動靜、緩疾、升伏、進退、剛柔、輕重、伸縮、起落,以及移步換勢等動作輕靈飄逸,似飛鳳翱翔你還沒勢變化吞吐自如、千姿百態。
劍術的演練形式有個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演練三種。按劍術的練習內容可分為單劍、雙手劍、穗劍(有長穗劍與短穗劍之分)、雙劍等類。按劍勢風格可分為勢劍、行劍、綿劍、醉劍。
單劍 常見的一手持劍(多為右手正握劍),進行劍法套路演練的劍術。劍法多以擊、刺、格、洗、劈、砍、撩、提、抽、帶、崩、點等為主。
雙手劍 雙手據抓握劍柄(劍身與劍把均較長),進行劍法套路演練的劍術。劍勢動作簡朴,威武、勁力深厚、遒勁,勇猛氣勢可與刀法媲美。劍法多以劈、砍、撩、刺、擊、格等為主。
穗劍 劍首配系長劍穗款待劍法套路演練的劍術(雙手劍術一般不配劍穗,其他劍術多配系短穗)。演練時,步動身隨,劍隨身行,穗隨劍舞,瀟灑奔放。劍法多以穿、掛、雲、撩、抹。帶、劈等為主。技擊時,可以抓握劍穗擲劍擊出,此稱撒手劍。
雙劍 兩手各持一劍,款待劍法套路演練的劍術。演練時,步法輕靈敏捷,身法輕盈柔和,動作瀟灑飄逸、圓活多變,劍法多以穿、掛、提為主。雙劍又有短穗雙劍和長穗雙劍之分。
勢劍 (又稱工劍,站劍)一手持劍,劍動作突出一個「定」字,工整端莊,形健骨遒。樁穩步健劍法清晰,剛勁有力。
行劍 一手持劍,劍勢動作突出一個「行」字,行多停少,縱橫揮霍。步似行雲,身似行蛇氣勢連貫,劍神合一。
綿劍 一手持劍,劍勢動作柔如蘊藉,似行雲流水,連綿不斷你還沒法輕緩圓活,柔中寓剛。
醉劍 一手持劍,劍勢動作形似醉酒,灑脫自如。忽往復收,乍還疾,步碎身晃,劍法多變。
各種劍術的演練,必須做到內外相應,神形融合,意勢合一,劍身如一你還沒法輕盈瀟灑,清晰明快,靜如處子,動似游龍,舞似飛鳳。由於劍為雙刃,故不能做纏頭裹腦,纏背繞腰等動作。不持劍之的,可握為劍指(即食指,中指並攏伸直,其餘三指屈握,拇指屈壓於無名指甲上),與劍法、身法密切配合。
常見的劍術套路有:太極劍、太乙劍、武當劍、昆侖劍、昆吾劍、峨眉劍、三才劍、三合劍、七星劍、八仙劍、八封劍、十三劍、達摩劍、通背劍、綈袍劍、純陽劍、金鋼劍、青龍劍、青萍劍、飛虹劍、龍形劍、龍鳳劍、蟠龍劍、螳螂劍等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
也作年刀、月棍、久練的槍。這條諺語說明各種兵器掌握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僅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搬、扣、扎這三個基本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槍法之多是其他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如楊家槍講八母,乃是拿、攔、顛、捉(內外)、櫓、纏攔、還八種基本招法。羅家槍講究壓、打、砸、拿、滑、挑、崩、撐、攉、扎十法。岳家槍則講劈、抱、砸、創、抽、攔六法。俞大猷注重「長兵短用」,他說:「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其中陰陽虛實之理,與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門拿他槍手法,其最妙是左右二門拿他槍手法,其不妙是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今用彼之拿法兼我之進步,將槍收短,連腳趕上,且勿殺他,只管定他槍,則無敵於天下矣。」(見《正氣堂集》)槍的威力大,但不易掌握卻是公認的。
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闡宗》中說:「風武備眾器,非無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如槍之中平,拳之四平,即棍之四平也。劍之騎馬分鬃,拳之探馬,即棍之跨劍勢也。藤牌之斜行,拳之躍步,即棍之騎馬勢也。拳之右一撒步,長倭好之看刀,即棍之順步劈山勢也。……凡此類,難盡述。」
棍既是打基礎的兵器,其招法自然不是太難。特別是一些實用棍法,絕少花招。戚繼光所創大棍之法,不過一打一戳,何其簡單。刀、劍之類則介於槍棍二者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相比較,掌握?/pre>
❹ 十八般武藝指哪些
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❺ 什麼是「十八般武藝」
古今戲劇、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中都有十八般武藝的描寫。那麼,十八般武藝中使用的是哪18種兵器呢?
一般的說法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鎲、斧、鉞(yuè)、鏟、鈀、鞭、鐧、錘、叉、戈、矛;還有一種說法是:弓、弩、槍、刀、箭、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shū)、叉、耙頭、棉繩套索、白打。
其實,在我國古代遠遠不止這18種兵器,明代就有「軍器三十有六」之說。上述的18種兵器不過是可以拿在手裡演練的兵器。
❻ 36計指什麼18般武藝又指什麼
你好、、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
: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十八般武藝,指能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水滸傳》寫到的十八般武器是: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