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市場營銷組合觀念中,4P是指哪什麼
1960 年,麥卡錫(E.J.McCarthy)在《基礎營銷》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4P組合。麥卡錫認為,企業專從事市場營屬銷活動,一方面要考慮企業的各種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要制訂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通過策略的實施,適應環境,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實現企業的目標。
麥卡錫繪制了一幅市場營銷組合模式圖,圖的中心是某個消費群,即目標市場,中間一圈是四個可控要素:產品(Proct)、渠道(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即4P組合。在這里,產品就是考慮為目標市場開發適當的產品,選擇產品線、品牌和包裝等;價格就是考慮制訂適當的價格;地點就是講要通過適當的渠道安排運輸儲藏等把產品送到目標市場,促銷就是考慮如何將適當的產品,按適當的價格,在適當的地點通知目標市場,包括銷售推廣、廣告、培養推銷員等。
⑵ 整體市場營銷的全新概念的提出者是
整體市場營銷的全新概念的提出者是市場營銷學界的權威菲利普·科特勒。
整體市場營銷的內容:
一、供應商營銷
對於供應商,傳統的作法是選擇若干數目的供應商並促使他們相互競爭。比如,從供應商 A、 B、 C……那裡分別采購所需貨物的50%、25%、12.5%……,以迫使他們利用價格折扣盡量提高自己的供貨份額。
旨在節約成本的上述作法事實上隱藏著很大風險,比如供貨質量參差不齊、主要的供應商因價格競爭過度而破產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司已開始傾向於把供應商看作合作夥伴,設法幫助他們提高供貨質量及其及時性,搞好經營管理。
開展「供應商營銷」,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確定嚴格的資格標准以選擇優秀的供應商,這些標准可以包括技術水平、財務狀況、革新 能力、質量觀念等;其二,積極爭取、「追逐」那些成績卓著的供應商使其成為自己的合作者。因這種營銷活動與商品流動方向是相反的,故也稱為「反向營銷」。
二、分銷商營銷
對許多製造商而言,分銷商營銷正變得比最終顧客營銷更重要。在食品、個人保健品、個人電腦等領域這種趨勢表現得尤為明顯,大零售商事實上控制了最終顧客。
由於銷售空間有限,零售商購進產品時的品牌選擇極為苛刻,他們偏愛那些響當當的名牌產品,對其它品牌則大打折扣或乾脆使用零售商自己的 品牌。更有甚者,由於買方市場的日益顯著,零售商大肆索要「上架費」、「專門展示費」、「合作廣告基金」。有資料表明,美國的製造商至少將70%的促銷費 用於爭取零售商的「優待」上。
因此,製造商必須開展分銷商營銷,以獲取他們主動或被動的支持。其一是「正面營銷」,即與分銷商展開直接交流與合作,例如著名的寶潔公司就將12人長期派駐沃瑪奇(美國某零售商)總部,進行長期合作;其二是「側面營銷」,即公司設法繞開分銷商的主觀偏好,而以密集廣告、質量改進 等手段建立並維持鞏固的顧客偏好,從而迫使分銷商購買該品牌產品。
三、最終顧客營銷
這是傳統意義上的營銷,指公司通過市場調查,確認並服務於某一特定的目標顧客群的活動過程。在此方面,營銷研究人員已經具備相當復雜的技術手段,建立了顧客品牌偏好和行為選擇的數學模型,以尋求滿足目標顧客群的最佳途徑。
實行目標顧客戰略,有一點需要商榷。有些公司領導人認為,滿足最終顧客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職員對顧客應當永遠說「是!」。顯然,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有些顧客要求是不合理的,難以滿足或無利可圖。而且,這種作法曲解了目標顧客戰略的真正涵義,誤以為是滿足、迎合顧客的一切需求。
另外,最終用戶營銷還可採用「牽動顧客」策略。公司推出顧客意想不到的新產品之後,應通過積極有效的營銷活動使人們逐漸了解它、喜愛它、接受它。在美國,電子洗碗機、微波爐等新產品的廣泛使用,使其相信這些新技術革新成果確實能提高生活質量。
四、職員營銷
對一個股份制公司而言,它的經營宗旨應當是使職員、顧客、股東均表滿意,而首要的是讓職員滿意。只要職員心情舒暢、工作積極、服務局到,就能令顧客滿意,滿意的顧客一定會再次光顧,由此帶來的利潤上漲就可增加股東的收益,令股東滿意。
可見,作為公司形象的代表和服務的真實提供者,職員也應成為公司營銷活動涉及的一個重要方面。職員營銷由於面對內部職員,因而也稱「內 部營銷」。它一方面,要求通過培訓提高職員的服務水平,增強敏感性及顧客融洽相處的技巧;另一方面,它要求強化與職員的溝通,理解並滿足他們的需求,激勵他們在工作中發揮最大潛能。
五、財務公司市場營銷
財務公司提 供一種關鍵性的專門資源——資金,因而財務公司營銷至關重要。公司的資金能力取決於它在財務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資信,是否被認為能有效地使用借人資金從 而能夠償本付息。因此,公司需要了解金融機構對它的資信評價,並由公司的財務經理通過年度報表、業務計劃等工具影響其看法,以便在資金成本和便利性方面獲 得優勢。這種影響活動過程及其中的技巧就形成了財務公司營銷。
財務公司營銷的主要承擔者便是財務經理。雖然財務工作要求實事求是,避免任何有投機嫌疑的營銷行為,但財務經理應該意識到現代營銷活動已不限於營銷部門的專職,而要求各部門通力合作,所以在合理范圍內,自己應對財務公司營銷負有大部分責任。
六、政府營銷
所有公司的經濟行為都必然受制於一系列由政府頒布的法律。汽車公司進行開發、設計時必須考慮不斷升級的污染和安全標准,在境外銷售產品的公司可能受到別國廣告立法的限制及其它貿易、非貿易壁壘。
面對政府立法的制約,美國的大公司一般都開展政府營銷。他們聘用那些能對立法機關施加重要影響的社會活動家,四處游說,以促使制訂於已 有利的立法,消除不利的立法。這些社會活動家類似傑出的職業營銷者,他們向立法機關提交真實的材料和報告,向其證實有必要在立法中更多地考慮該行業甚至該 公司的利益;另外,他們明白立法者對名譽、權力、選票的需求並盡量給予滿足。
政府營銷會產生正、負兩方面效用。當需要盡快推出一種新型食品、縮短政府各級繁復的審查過程時,政府營銷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 在其它一些情況下,政府營銷往往意味著投機取巧、缺乏創新。比如,日本議院和美國國會幾乎同時通過了提高汽車排放標準的立法,日本的汽車製造商立即著手生 產具有更好排氣控制系統的汽車;而美國的同行們則馬上派出更優秀的社會活動家游說國會,要求修改這項法律。前者視法律為挑戰和機會,後者則視為絆腳石。結果美國汽車製造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將一大部分及海外市場拱手相讓。
七、同盟者營銷
因為市場在全球范圍的擴展,尋求同盟者對公司來說日益重要。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若非與飛利浦等歐洲大公司聯手,很難在歐洲電訊市場立足。著名的IBM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如果不藉助同盟者,也無法覆蓋全球市場。
同盟者一般與公司組成鬆散的聯盟,在設計、生產、營銷等領域為公司的擴張提供幫助,雙方並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如何識別、贏得並維 持同盟者是同盟者營銷需要解決的問題。潛在的同盟者不計其數,但他們的實力、需求及文化特徵各不相同,公司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資源狀況和經營目標加以選擇,一旦確定,就設法吸引他們參與合作,並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加以激勵,以取得最大的合作效益。
八、競爭者營銷
通常的看法,認為競爭者只是與自己爭奪市場和盈利的對手。事實上,競爭者可以轉變為合作者,只要「管理」得當。這種對競爭者施以管理,以形成最佳競爭格局、取得最大競爭收益的過程就可視為「競爭者營銷」。
在許多行業都是市場領導者定價,競爭者相隨。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流血沖突」,引導者可以向競爭者暗示他最好並且只能採用何種競爭策 略。例如, P&G在其主要產品市場上把自己塑成一隻「老虎」,萬一出現新品牌競爭,公司會立即採用價格折扣等方法促使顧客維持忠誠。面對這樣的強者姿態,聰明的競爭 者都會自覺避開「老虎」,轉而進攻遲鈍的「大象」或軟弱的「老鼠」。
在電訊、汽車等行業,競爭者往往彼此也是供應者和購買者,需要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和支持。因此,盡管美國的通用和日本的豐田是競爭對手,他們也向對方買賣汽車配件,甚至合作開發新型汽車。
另外,許多行業的競爭者經常在制訂行業標准,發放交叉許可證及合資研究等方面開展合作,因此有必要了解競爭者所需所想,以便影響其行為方式和反應模式,以使競爭態勢朝有利的方向發展。
九、傳媒營銷
大眾傳媒,如廣播、報刊、電視、直接影響公司的大眾形象和聲譽,公司甚至得受它的擺布。
傳媒營銷的目的正在於鼓勵傳媒作用有利的宣傳,盡量淡化不利的宣傳。為此,首先要明白傳媒對「故事」的需求及接近公司高級主管的必要 性。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委託公關機構致力於與記者建立良好關系,另一方面公司的發言人要認真對待傳媒的提問,盡量作準確、清晰的回答,以贏得他們的信任和好感。
十、大眾營銷
公司的環境行為著中最後一項是大眾,公司逐漸體會到大眾看法對其生存與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迫使化工、冶金、造紙等行業的公司修改生產計劃和營銷策略;同樣,對膽固醇的恐懼和憂慮也要求快餐公司在其產品中添加合理的營養成分。
為了獲得大眾的喜愛,公司必須廣泛搜集公眾意見,確定他們關注的新焦點,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方案加強與公眾的交流。
日本每年要花幾億美元鞏固並提高美國公眾對日本產品的良好印象,效果十分顯著。概括地講,日本的大眾營銷主要包括:
1、日本公司向美國的大學、醫院、博物館等社會機構捐款,也資助那些打擊犯罪、扶助貧困的組織,以博取美國領導人及大眾地偏愛。
2、日本公司要求它常駐美國的經理夫婦與美國人廣泛接觸,並舉辦插花、茶道反映日本傳統文化的展覽。
3、日本公司與美前政府要員密切聯系,以在類似貿易立法和修訂等問題上維護日本的利益不受損害。
以上分別介紹了公司針對其環境中的所有重要行為者開展的十種營銷活動,作為對「整體營銷」的具體闡述。可以看出,貫穿始終的主要思想是「合作」。
⑶ 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什麼營銷理念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博士生於1931年,是現代營銷集大成者,被譽為「現代營銷學之父」,現任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終身教授,是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國際市場學S·C·強生榮譽教授,具有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及蘇黎世大學等其它8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現任美國管理科學聯合市場營銷學會主席,美國市場營銷協會理事,營銷科學學會託管人,管理分析中心主任,楊克羅維奇咨詢委員會成員,哥白尼咨詢委員會成員。除此以外他還是許多美國和外國大公司在營銷戰略和計劃、營銷組織、整合營銷上的顧問。同時他還是將近二十本著作的作者,為《哈佛商業評論》、《加州管理雜志》、《管理科學》等第一流雜志撰寫了100多篇論文。
科老的貢獻之一:讓營銷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是典型的學院派專家,他生於1931年,是美國最著名的傳播類大學----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終身教授。在很大程度上,西北大學之所以成為市場營銷與傳播類高校的翹首,與科老息息相關。科老的學術背景驚人,他擁有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等8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同時又擔任美國管理科學聯合市場營銷學會主席等職務,被多家著名企業聘請為顧問。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寫作,發表了100多篇論文,寫出了近二十本著作。
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營銷管理》,這部被稱為「營銷聖經」的巨制己經在全球14次出版,令他被公認為是現代營銷集大成者,「現代營銷學之父」。
《營銷管理》是一部教材,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全面的關於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的教材,也是被認為是所有營銷人必讀的教材——盡管讀起來很辛苦。
這部教材從洞察市場、聯系顧客、識別與細分市場、培育品牌一直說到開發產品、管理渠道、大眾傳播、開拓全球市場,內容之豐富、體系之完整史上無出其右,這令市場營銷真正成為一門系統化的學科。打個比喻來形容科老乾這件事的意義吧:這就好像一個江湖,各行各業都有山頭。原本賣貨郎並不入流,但科老苦心孤詣,收羅各種賣貨秘訣,編印成冊,集大萬於一身,於是讓賣貨郎也登堂入室,成一宗脈,自此與各行各業平起平坐,成為一門有身份的職業。自然,科老亦成一代宗師,受人頂禮膜拜。
科老的貢獻之二:將企業定義為首先是一個營銷組織
上面的比喻其實並不太恰當,事實上,科老最重要的思想在於:銷售不是營銷;企業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營銷組織。
這意味著,營銷並不單單是銷售人員的專業,而是整個企業組織運營的核心。這一下子就把營銷的隊伍擴展到整個企業層面,意義非凡。
「企業必須積極地創造並滋養市場」。「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傑出的企業創造市場。」這是科老最著名的論斷,與管理大師德魯克的思想相映成輝。
科老的觀點背後的邏輯是:全球大部分產業產品過剩,實際上,問題不是出在供給層面,而是需求層面。過多的產品在追求過少客戶的青睞。與此同時,全球化、資訊科技以及網路也帶來了巨大的市場變化,對企業生存環境產生了革命性的沖擊,這些都要求企業進行轉型。只有逃脫傳統的營銷局限,轉而由營銷來打造企業戰略,才能對市場容量及企業自身定位做出更明確的界定,才能在轉型中成功。
整個《營銷管理》其實也是圍繞這樣的主線展開,你可以將這本聖經看作企業運營的教科書——一種基於市場需求的公司經營法則,銷售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從調研到傳播再到新產品推出的整個過程才叫營銷。
英國權威媒體《金融時報》評價說,菲利普·科特勒對營銷與管理的貢獻之一是:、在鼓吹市場營銷的重要性上,他比任何一位學者或者商業作者做得都多,從而把市場營銷從一種邊緣性的企業活動,提升成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工作。
但,實事求是地說,真正能理解和遵從「創造市場」的企業永遠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企業現在、以後都將處於「把產品銷售出去」的生存狀態,所以他們更加現實主義的需要是:從《營銷管理》中學到如何銷售的技能。
還好,即使是功利主義分子,也能從中找到經典的教義。
科老的貢獻之三:4P的發展
有個段子說:某人深夜路遇警察,被喝令檢查。警察問:干什麼的?答:跑業務的。警察問:跑業務的?那你說說4P是什麼?答:產品、價格、渠道、促銷。警察敬個禮:辛苦了,早點回去吧!
這個段子大概是業務人員的自嘲,但倒也形象地反映了4P理論的深遠影響——從來沒有哪一句話能如此簡明扼要地代表營銷的要素,正如它的初創者密西根大學教授傑羅姆·麥卡錫所說,「它的偉大在於它把營銷簡化並便於記憶和傳播」。
4P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Theory of 4Ps)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最早的雛形是1953年尼爾·博登(NeilBorden)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數」或「營銷要素」的影響。
羅姆·麥卡錫教授在1960年總結性地提出4P, 科老是這個理論的支持者和發展者,1967年,他在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產品(Proct):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Price):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Place):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注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進入20世紀80年代,科老提出了「大市場營銷」概念,即在原來的4P組合的基礎上,增加兩個P:「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他認為21世紀的公司還必須掌握另外兩種技能,一是政治權力(PoliticalPower),就是說,公司必須懂得怎樣與其他國家打交道,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政治狀況,才能有效地向其他國家推銷產品。二是公共關系(PublicRelations),營銷人員必須懂得公共關系,知道如何在公眾中樹立產品的良好形象——這顯然更像是對企業家的要求。在科老的營銷學中,企業家就應當是位首席營銷員。
6P之後,科老又提出戰略上的4p:探查;細分;優先和定位。
有必要多說一句的是,在里斯和特勞特的「定位」中,定位是指消費者頭腦中對某一品牌在該品類中占據的位置,更多的強調來自顧客的心智資源。而科特勒的「定位」發生了變化——企業的戰略選擇。比如:如果某公司想生產出世界市場上最好的機床,那麼該公司就應該知道,他的產品的質量要最高,價格也要高,他的渠道應該是最好的經銷商,促銷要在最適當的媒體上作廣告,還要印製最精美的產品目錄等等。如果我不把這種機床定在最佳機床的位置上,而只是定為一種經濟型機床,那麼我就採用與此不同的營銷組合。
如此一來,4P就變成了10P,「大市場營銷」理論將市場營銷組合從戰術營銷轉向戰略營銷,意義十分重大,被稱為市場營銷學的「第二次革命」。
當然,最廣為人知的依舊還是4P,人類似乎再也找不到比這更貼切的營銷關鍵詞。盡管之後出現了4C、4R等新潮理論,但人們發現萬變不離其中,至今為止仍然可以用產品、價格、渠道、促銷來解讀營銷行為。
而科老,雖然不是這個理論的原創者,卻是最重要的支持者、發展者和運用者。你甚至可以認為,如果沒有科特勒,4P不會如此的深入人心。
科老的貢獻之四:推崇互聯網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菲利普·科特勒之所以偉大的一個顯著的原因是:與時俱進。
在他步入古稀之年之後,仍然對世界保持著旺盛的熱情和清晰的認知,並且不斷在他的著作中闡述和修正。其中,互聯網的意義與作用是他在營銷管理中大力鼓吹的對象,這與他的全方位營銷概念是一脈相承的,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恰恰為他的理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力工具。
在他的《科特勒營銷新論》中,為全方位營銷下的定義是「……公司將創業資源的安排、供應鏈的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等信息能量整合在一起,以換取市場上的更大成功。」顯然,互聯網就是整合的最佳工具,它將企業內部網路和外部網路,組合成合作網路。
在《營銷管理》最新的版本中,互聯網公司越來越多地成為營銷突破的案例,亞馬遜、雅虎和eBay都是他的研究對象,而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似乎尤其能驗證科特勒的主張:市場營銷必須成為商業活動的中心,它的重點必須是在客戶身上。在一個產品泛濫而客戶短缺的世界裡,以客戶為中心是成功的關鍵。
的確,無論是美國的亞馬遜、臉譜,還是中國的阿里、騰訊,無一不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他們對客戶體驗的重視等同於企業的命脈,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客戶的需求和滿足而展開。
科老在他的生命暮年,不遺餘力地宣揚互聯網對營銷的重要價值,顯示出真正的大師級別的高瞻遠矚,而事實也在不斷地證明,他的預言和判斷是對的。在今天的商業世界,己經離不開互聯網這個背景,要麼上網、要麼死去,似乎己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互聯網與營銷這件事上,也許即使沒有科老的鼓吹,歷史的浪潮也一樣洶涌。但科老的價值在於:就象船上的一位老水手,他的呼喊讓人們更早地確信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⑷ 大市場營銷這一概念最先提出者是
大市場營銷的最先提出者是美國著名市場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針專對現代世界經濟邁向區域化屬和全球化,企業之間的競爭范圍早已超越本土,形成了無國界競爭的態勢,提出了「大市場營銷」觀念。 大市場營銷是對傳統市場營銷組合戰略的不斷發展。科特勒指出,企業為了進入特定的市場,並在那裡從事業務經營,在策略上應協調地運用經濟的、心理的、政治的、公共關系等手段,以博得外國或地方各方面的合作與支持,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大市場營銷戰略在4P的基礎上加上2P即權力(Power)和(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系,從而把營銷理論進一步擴展。
所謂大市場營銷,是指為了成功地進入特定市場,並在那裡從事業務經營,在戰略上協調使用經濟的、心理的、政治的和公共關系等手段,以獲得各有關方面如經銷商、供應商、消費者、市場營銷研究機構、有關政府人員、各利益集團及宣傳媒介等合作及支持
⑸ 市場營銷組合是指什麼
市場營銷組來合是市場自營銷工作里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學習市場營銷的基礎,它是指企業針對目標市場的需要,綜合考慮環境、能力、競爭狀況,對自己可控制的各種營銷因素——產品、價格、分銷、促銷——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使之協調配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以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麥卡錫教授把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可控因素歸納為四類,即產品、價格、銷售渠道和促銷,因此,提出了市場營銷的4P組合。
到八十年代,隨著大市場營銷觀念的提出,人們又提出了應把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和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也做為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可控因素加以運用,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國際市場營銷環境,因此,就形成了市場營銷的6P組合。
後來又有人 吧市場營銷組合總結為7P、11P等等,使得市場營銷組合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運用。
⑹ 1960年麥卡錫著作的<基礎市場學>提出市場營銷組合的4Ps理論是什麼
4P營銷理論被歸結為四個基本策略的組合,即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宣傳(Promotion),由於這四個詞的英文字頭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簡稱為「4P』s」。
4P營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4P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1953年,尼爾·博登(Neil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數」或「營銷要素」的影響。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產品(Proct)
注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 (Price)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
渠道 (Place)
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宣傳(Promotion)
Promotion應當是包括品牌宣傳(廣告)、公關、促銷等一系列的營銷行為。
參考文獻:http://ke..com/link?url=tlK1TjnS0-Z8GlaE9nMwGFI39rI-E_K9luBYozVtJrkNMshSSNlZXH-zyHxq-m1C0tQUlxBOvKyEU1uNFTLi_q
⑺ 市場營銷觀念是如何演變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營銷觀念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與發展,可歸納為:
1、生產觀念
生產觀念是指導銷售者行為的最古老的觀念之一,20世紀20年代前的生產觀念是一種重生產、輕市場營銷的商業哲學;
2、產品觀念
它也是一種較早的企業經營理念,產品理念認為消費者最喜歡高質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種特色的產品,企業應致力於生產高值產品,並不斷加以改進它產生於市場產品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形勢下,但企業最容易導致「市場營銷近視」,致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3、推銷觀念
推銷觀念的4個支柱是:工廠,產品導向,推銷、贏利,它是一種重營銷輕生產產品的觀念;
4、市場營銷觀念
市場營銷觀念是一種新型的企業經營哲學。這種觀念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出發點的,即「顧客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它是一種以顧客需要和慾望為導向的哲學,是消費者主權論在企業市場營銷管理中的體現;使市場營銷學發生了一次革命。
5、社會市場營銷觀念
社會市場營銷觀念要求市場營銷者在制定市場營銷政策時,要統籌兼顧三方面的利益,即企業利潤、消費者需要的滿足和社會利益。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是對市場營銷觀念的修改和補充。它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其產生和存在都有其歷史背景和必然性,都是與一定的條件相聯系、相適應的;
6、大市場營銷觀念
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大市場營銷觀念,它對於從事國際營銷的企業具有現實意義,重視和恰當地運用這一觀念有益於企業突破貿易保護障礙,占據國際市場。
⑻ 判斷題:「市場營銷組合」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的傑羅姆·麥卡錫教授首先提出來的.
不對.是尼爾-鮑頓.
⑼ 提出「市場營銷戰」觀念的學者是誰
里斯 (Ries), 特勞特 (Trout)
⑽ 提出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學著是
學習市場營銷時間不長,就個人觀點可以從市場營銷策略的歷史發展中選擇了解有版關著名學者權:
1953年,尼爾·鮑頓提出市場營銷組合;
1960年,傑羅姆·麥卡錫提出著名的4Ps;
20世紀70年代,布姆斯和比特納在傑羅姆·麥卡錫的基礎上提出7Ps;
1986年,「現代營銷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6Ps,隨後又提出了11Ps;
1990年,勞特朗提出4Cs理論;
20世紀90年代,「整合營銷之父」舒爾茨提出了新的營銷組合理論——4RS理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又提出了5Rs;
「術業有專攻」,國內也有眾多在營銷不同方面的知名學者,其中盧泰宏教授影響相對比較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