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中國醫葯市場營銷現狀

中國醫葯市場營銷現狀

發布時間:2021-07-30 22:52:19

A.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回顧中國醫葯行業這些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5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
2006年,醫葯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5536.9億元,同比增長18.43%;實現累計工業銷售產值5267.82億元,同比增長19.41%;完成累計出口交貨值670.59億元,同比增長25.51%,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實現利潤總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1.1%。
2007年上半年,中國醫葯經濟增速加快,行業效益明顯回升。醫葯工業完成累計工業生產總值2913.2億元,同比增長21.31%;銷售收入達2677.82億元,同比增長21.75%;利潤總額達231.14億元,同比增長34.06%。
2007年1-9月份,中國醫葯商品實現進出口總額1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29%。其中,進口總額為50.3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0%;出口總額為69.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15%,實現貿易順差19.27億美元。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1978年至2008年,歷經30年改革大潮洗禮的中國醫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30年來,中國醫葯工業增長速度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到2007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遞增16.8%,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中國已經具備了比較雄厚的醫葯工業物質基礎,醫葯工業總產值佔GDP的比重為2.7%。維生素C、青黴素工業鹽、撲熱息痛等大類原料葯產量居世界第一,制劑產能居世界第一。中國葯品出口額佔全球葯品出口額的2%,但是中國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經達到20%以上,國際平均水平是16%。與此同時,中國葯品市場地位不斷提升,佔世界葯品市場的份額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2009-2011年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新一輪醫改方案正式出台。新醫改方案帶來市場擴容機會、新上市產品的增加、葯品終端需求活躍以及新一輪投資熱潮等眾多有利因素保證了中國醫葯行業的快速增長。2009年,中國醫葯行業增加值增長14.9%,同時我國醫葯外貿總體運行良好,醫葯保健品進出口逆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53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今後5年世界葯品市場增長的重心將從歐美等主流市場向亞洲、澳洲、拉美、東歐等地區逐漸轉移。中國醫葯行業仍然是一個被長期看好的行業。到2013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醫葯大國,2020年前中國也將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醫葯大國。
首先分析了國際國內醫葯行業的現狀,接著具體介紹了生物制葯、化學葯、中葯的發展,並對中國醫葯行業的工業統計數據進行了詳實全面的分析。然後分析了OTC葯品市場、國內農村醫葯市場的運行情況以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隨後,報告對醫葯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行業競爭格局分析、企業發展戰略分析和投資潛力分析,最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未來前景與發展趨勢。

B. 葯品營銷的現狀

市場營銷是目前我國社會需求第一大專業,但由於葯品是特殊商品,其具有自己的經營銷售專業特點,必須有較強的醫葯專業基礎理論,又有經濟學、營銷學、管理學的基本知識。我校的市場營銷專業主要側重於企業營銷、管理、策劃、研究等高級人才,以滿足其社會需求。

C. 我國醫葯行業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是指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組織工程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製造和生產生物制劑的產業。而生物制葯則主要包括可以用於疾病預防、治療、和診斷使用的基因工程葯物、血液製品、疫苗、診斷試劑以及組織工程等。

由於生物制葯是基於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相關原理設計,能夠解決傳統醫葯不能解決的深層次的問題,在重大疾病的治療和重大疫情的預防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融資金額超107億美元。IPO融資總金額超過147億美元,45家醫療行業相關企業中,化學制葯和生物製品企業佔12家。2020年我國醫葯及生物技術行業並購總交易金額近8億美元。

近年來我國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融資金額超107億美元

2020年醫葯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度共發生交易243起,同比增長超過100%;總融資金額超過1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90%;單筆融資規模約4400萬美元,同比增長約42%。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D. 中國制葯行業市場現狀是怎樣的

目前中國醫葯製造行業仍面臨多種問題,如技術水平低、行業集中度低、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研發能力弱等。且從企業數量來看,2010年以來中國醫葯市場不斷擴大,醫葯製造業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但大部分都是規模小,競爭力弱。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醫葯製造行業還處於生命周期的成長階段,未來成長空間大。不過,由於近年來基礎化學原料和中葯材價格均有所波動,預計未來制葯原材料采購成本仍存在一定壓力。

(4)中國醫葯市場營銷現狀擴展閱讀

葯品監管下的機會

葯品的質量監管越來越嚴格,葯企必須規范生產行為,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而質量的提升需要工藝、裝備的更新,為滿足葯品高質量的生產需求,制葯裝備只有重置更新才能有市場,這也將帶動我國制葯裝備朝著質的方向發展,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傳統、落後、低水平重復生產的裝備將會被淘汰。

隨著國內制葯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以及產品種類的日趨豐富,中國的制葯裝備幾乎涵蓋了國際制葯裝備市場上的所有規格產品,藉助「一帶一路」春風,出口市場成為了不少制葯裝備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E. 中國醫葯行業現狀的理解,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醫葯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2015年醫葯行業政策密集落地,醫保控費力度趨嚴、分級診療制度推行、醫師多點執業鋪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精準醫療計劃等陸續出台,引導行業向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向發展,為醫葯行業颳起深化改革的陣風。
雖然迎來政策大年,但行業分化卻處於非常時期。醫葯工業受制於醫保控費趨嚴,與醫院收入葯佔比下降的雙重壓力,未來增速不樂觀。新興細分領域、新興業態則層出不窮,已大踏步走在前列。
醫保全面覆蓋、籌資水平提升和大病醫保推行,催生了醫葯行業過去的「黃金十年」。隨著2015年醫保控費全面展開,打破了醫葯行業依賴醫保擴張的傳統邏輯,醫葯行業進入艱難轉型期,行業整體增速明顯下降。前瞻產業研究院展望2016年,在醫保控費越來越嚴、招標降價和輔助用葯、抗生素、大輸液限制使用的情況下,行業增速可能進一步下滑。食葯總局南方經濟研究所預計,未來三年醫葯工業收入增速在 10%-11%之間。
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 、浙江 、廣東是多點執業政策的急先鋒。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市受理注冊多點執業人數1170人,是2013年同期的4倍,2015年8月則有 3000多名醫生注冊多點執業,佔比在4%;浙江省執業醫師數量為12.5萬人,注冊為多點執業的有3925人次;廣東全省有醫生21.7萬人,從 2009年試點開始,截至2014年12月底,廣東省辦理多點執業注冊的醫師共7421人次。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料葯生產和出口國、第二大OTC葯物市場、第三大醫葯市場。但從葯品銷售排名前列的品種看,國外一般都是專利葯,其葯效較為明確,滿足臨床需求;而國內基本是中葯注射劑以及專利過期葯。國內在專利葯品領域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F. 誰能提供一些我國葯品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文章嗎

1、 葯品價格將持續大幅度下降。近期幾次統一的葯品降價政策已彰顯初象。隨著葯品價格的下調,勢必會擠壓中小醫葯企業葯品銷售所依賴的中間環節,從而使產品銷量和利潤均受到影響;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將近60萬醫葯自由人和個人代理商,醫葯銷售依靠的中間環節均由利益鏈維系,當葯價不再虛高、產品毛利潤整體水平下降時,這些環節的利益必然受到影響,脆弱的銷售鏈必將斷裂。

2、 政府打擊商業賄賂、整治醫院腐敗和醫生職業道德敗壞的力度將更大,更徹底。廣大醫葯企業長期以來所依賴的狹義關系營銷手段將受到最大限度的打擊, 葯品在醫院終端的營銷模式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變革,葯品銷售對醫生的依賴性將減小,這對廠商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3、 行業競爭將趨於規范。葯品招標采購將會更加集中、統一、透明、公開公正,具有成本價格優勢或產品領先優勢或品牌優勢的企業將會獲得較大競爭優勢,而沒有上述優勢僅靠關系制勝的現象將很少出現,此類企業也必將被市場淘汰。

4、 企業的競爭將真正意義上趨向於核心競爭能力的競爭。無論大、中、小型醫葯企業均勢如此,只有具有特點的企業才有可能獲得生存與更大的發展,這些特點具體體現在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和低成本價格優勢等方面。

5、 中、小醫葯企業將大量被收購、重組,淪為大企業的加工廠。截至2005年底,全國5071家葯品生產企業中有4210多家通過認證,單單上海葯品生產企業就有300多家,幾乎與美國一個國家相等。由於體制等原因,長期以來,醫葯市場的資源低效率現象比較嚴重,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將使醫葯企業強而愈強、弱而愈弱,中小企業要麼是獲得了競爭能力快速成長,要麼是被大企業收購變為加工廠,要麼就是被無情地淘汰。2005年第三季度我國上市公司並購交易共有154起,金額總計175.5億元人民幣。其中,醫葯、生物行業的企業並購就佔了25起,金額累計15.2億元人民幣,分別佔比16%和8.66%。而在此之前的春、夏兩個季度中,上市公司醫葯、生物行業的並購 也有18起,累計金額達到19.48億元人民幣。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國內非醫葯上市公司大量涉足醫葯領域,外資也隨著入世不斷湧入。我國目前合資企業有1800多家, 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葯跨國公司有20家已進入了中國,我國醫葯高端市場基本上都被跨國企業及其在華投資企業所佔據。因此,資產重組可能是制葯企業適應新技術形勢唯一可選擇的道路。

6、 國家進一步鼓勵、推動醫葯領域的自主創新與技術跟進,新葯和科技含量高的葯品將占據市場制高點,產品更新速度加快,中小企業生產的普葯銷售將異常艱難。調查顯示,最近幾年,新葯的銷售額已佔城市醫院葯品銷售額的40%。在一些大城市的大醫院,進口葯竟佔50%以上,合資葯佔30%左右,普通葯品只佔20%以下。調查還顯示,進口葯、合資葯和新葯是賺錢的品種,多數普通葯品則是賠錢的品種。因此,多數中小企業把突圍的希望都寄託在新葯的研發與獲得上。到2007年,國際上多種高效新葯的產權保護將到期,具有技術含量的新葯和首仿葯將享受價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這為具有較強研發能力或研發合作能力的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7、 醫院葯房託管的形式將被更廣泛的採用、醫葯分離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醫葯商業企業對於醫葯工業企業將具有更大的話語權。南京市2006年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對全市近200家的二級及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將試水「葯房託管」。在此之前,全國已有多數城市的數百家醫院採用了「葯房託管」的模式。隨著這種模式的成功運作與推廣,醫葯商業企業對於醫葯工業企業將具有更大的話語權,特別是象湖北九州通、安徽仁濟這樣的大型商業企業。生產企業對大型商業企業的依賴性會有所增加,同時醫葯商業企業對供貨商的選擇將更加嚴格、科學,沒有競爭優勢的生產企業將很難獲得與商業企業合作和平等合作的機會。

8、 大型醫葯商業物流企業與大型工業企業的聯合將會進一步加強加深,對市場的壟斷與覆蓋將加大。中小企業與大商業的合作更加不對等。

9、 醫葯企業的市場營銷與管理模式必須變革。當行業原有的渠道模式、價格利潤水平、終端條件等發生變化時,營銷策略與營銷模式必須隨之變化。

10、 醫葯市場的容量將有很大增加。 隨著醫療改革的開展和深入,合作醫療的推廣,廣大百姓特別是農村百姓的看病問題將相得到有效解決,人們有病即診、注重健康的意識將有所提高,醫葯市場的容量也會有很大的增加。單單前期農村合作醫療的基金就將有320多億的投入,再加上城市平價醫院的興起和國家醫保目錄產品的不斷完善,原有的醫葯潛在消費需求將變成實際的購行為。

11、 用於提高民眾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的健康食品市場容量將進一步增大。隨著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特別是新農村的建設,人們對禮品和健康食品的購買、消費意識將有一定的提高,當保健食品在農村市場蔚然成風時,起市場潛力不可估量。

G. 中國醫葯企業的現狀

近日從制葯企業、醫葯協會、主管部門調研時了解到,目前國內頻頻出台的醫葯產業政策,有些不利於行業發展,甚至影響到了企業生存,亟待政策制定者根據科學發展觀定位醫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從國家戰略安全形度和產業長遠發展研究我國醫葯產業生存狀況及發展策略,適當調整政策。

一、醫葯產業生存現狀調查

以來,我國制葯工業有了長足發展,對保障人民群眾用葯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政府對醫葯產業的管理模式發生了變化,行業管理大大弱化。自1997年啟動醫葯體制改革以來,有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別是連續出台了降低葯品價格、推行葯品招標采購、限制處方葯在大眾媒體做廣告、葯品強制GMP認證等政策,這些政策幾乎涵蓋了葯品研發、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客觀地說,這些政策有的推動了行業發展,制葯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有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有些為了解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而出台的政策卻把著力點完全放在了葯品價格上,那麼就難免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例如葯品降價政策,國家針對看病貴問題,進行了17次葯品大降價,但是,老百姓卻感覺不到明顯的效果,根本在於葯品大降價難撼「看病貴」。醫生受利益驅動,喜歡開貴葯。海南海靈制葯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強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處方是政策性的放任自流造成的。因為政策規定,醫院可以在葯品進價上順加15%作為自己的利潤。因此,醫院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想方設法用貴葯、開大處方。這裡面很有技巧性。張建強舉例說,使用兩支零售價10元的國產頭孢曲松即可治好的病症,醫生受利益的驅動,會開兩支零售97元一支的進口「羅氏芬」,稍作變動,醫院的利潤就能夠從1.5元上升到近15元。而這是政策允許范圍內的操作。

山東正大福瑞達總裁凌沛學認為,目前,全國4000多家葯品生產企業,8000多家葯品批發企業,還有12萬家葯品零售企業。這些企業的成本都不是政府支付的,都需要通過「經營、收費、加價」來維持,所以葯品價格不可能不節節攀高。再者,醫院目前實行的是葯品加成政策,進價越高,加成越多,醫院當然不會去進低價葯。「整個鏈條都需要高價葯,那麼到老百姓那裡價格就不可能低下來。」

17次葯品降價,所涉品種多達萬余,實際效果不明顯,還與葯品生產企業大量生產替代葯品分不開。「國家降這個葯品的價格,一些葯品生產企業就馬上停產這種葯,再生產新葯,結果還是高價葯。」

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司長朱幼棣指出,制葯行業和醫療衛生行業改革不聯動,制葯行業早已市場化,而醫療衛生機構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對醫葯行業整體狀況研究不足,而出台了一些不合適的政策,醫葯企業發展到今天,行業的運營質量和創新能力令人擔憂,很多企業面臨著生存而不是發展問題。

據介紹,政府每年給醫院的撥款僅占醫院總收入的7%~8%,其餘90%以上都是靠醫院自己組織醫療服務得來。由於壟斷葯品市場80%的醫院體制改革嚴重滯後,長期延續「以葯補醫」的經濟政策,加上流通領域的不正之風和愈演愈烈的醫生回扣,致使制葯工業在正常的葯品交易過程中失去話語權,醫院平均回款天數超過180天,全國的醫院無償佔有工業銷售資金(2000億)達半年之久,嚴重影響了制葯工業的正常運轉。據了解,去年,新華制葯一家企業的應收款就達2億元。

1995年,醫葯工業佔GDP的比重是2%,2005年為4%,十年翻了一番,工業銷售收入以平均15%的速度遞增,達到3000億元,但利潤逐年下滑,目前國內4000多家葯品生產企業中,近2/3面臨著生存危機。醫葯生產利潤率降到了5%,商業利潤降到千分之五。國內制葯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銷售額的5%(西方發達國家為15-25%),且有限的經費大都投入到「短平快」的仿製葯上。2002年SFDA批准仿製葯不到1500個,2003年就猛增到6000餘個,2004年達上萬個,直接造成行業內的低價競爭,加上發改委的17次降價的推波助瀾,企業難以得到應有的投資回報,生存都成問題,根本無力再投入資金進行新葯研發,行業嚴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閱讀全文

與中國醫葯市場營銷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法培訓方案 瀏覽:243
統戰部制度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45
服裝公司國際商務會議策劃方案 瀏覽:529
餐廳年夜飯推廣方案 瀏覽:624
微課設計與創作培訓方案免費下載 瀏覽:51
一個醫院衛生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380
上海領秀電子商務 瀏覽:347
飲品促銷活動方案範文 瀏覽:657
超市促銷活動抽獎活動 瀏覽:411
體檢中心策劃方案 瀏覽:952
實驗小學師德校本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949
2017環境保護培訓方案 瀏覽:571
超市促銷活動策劃方案書 瀏覽:988
電子商務專業一本大學排名 瀏覽:787
電子商務法txt 瀏覽:85
國產大豆營銷方案 瀏覽:970
關於舉行歌唱比賽通知策劃方案 瀏覽:405
愛心公益感恩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04
內部培訓師選拔方案 瀏覽:670
培訓方案及培訓計劃表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