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只看羅振宇微信平台的文章,而不需要每次聽完語音,回復關鍵字
你好,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第1.2.6款的規定,使用作品可不經著作權人同意,也不需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
㈡ 微信營銷如何拉粉 道術結合很重要
有不少人追問:新浪微博的下一步到底如何。我認為,雖然活躍度下降,但是新浪微博仍然是社會化營銷的第一平台。 對於微信,它是最具未來性的社會化媒體平台,不僅適合媒體屬性,更適合服務屬性。就像丁香園CTO馮大輝所說:「對話即服務,對話即搜索」。微信用對話的方式展開了移動互聯網的重新想像。 微博、微信,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談起微信營銷,被問起的第一個疑問就是:微信如何有效拉粉? 正好最近要給正和島的企業家沙龍講一次微信營銷,一並做個總結。 1、微信拉粉的王道:有性格的內容。 雷軍曾說過一句話:病毒營銷的關鍵不在渠道,而在內容。這一條適用於微博,同樣適用於微信。 但是,同微博不同的是,這個內容必須很有性格。微博上每天可以發很多條,微信公眾號基本每天只能發一條,這就要求更加性格鮮明,與眾不同。 要想打造有「性格的內容」,首先要確認你的產品定位,也就是你的公眾號名字。對於機構、媒體賬號而言,就用品牌名字就可以。但對於個人公眾號而言,首選是自己的名字,其次是選擇一個有性格的名字。 比如,我的賬號最早向起名「互聯網創新觀察」,扔到微信群里討論了下,覺得太虛,就直接用了「金錯刀」。 再比如,和菜頭的微信號叫「槽邊往事」,icon就是一個大大的「槽」,主要是分享新鮮資訊,整的很特別,也是一種路子。 其次,要把產品定位變成產品性格。就像做微博一樣,首先要界定你的微博性格,才能確定其他的。 微信的這種性格要比微博更加強烈,更加不裝才行。 而且這種性格是全體驗的,從你的微信回復語,到自我介紹,再到微信文章。 鬼腳七(taobaoguijiaoqi)的公眾號是體現有性格的內容比較強烈的,他花了很多心思在細節上。比如,我們現在用的回m可看全文,此前有的人用L,有的用N,測試了很多遍,發現m最合適,大小寫都可以通吃。 「有性格的內容」的另一個關鍵是干貨指數,在微信上,只有干貨指數比較高的才會有高的傳播,以及高的粉絲增長量。我現在的粉絲數是幾千,其中,《從張小龍說起:曝點騰訊數據挖掘的真相》這篇文章在一天內就帶來一千多的粉絲。 2、微信拉粉的術:尋找有效渠道。 凡是不有效的渠道都是耍流氓。 我對不夠有效的渠道深惡痛絕,我們曾用過一家音樂播放的圖片位,從數據上看非常漂亮,後來仔細一查不少是作假流量。非常坑爹。 目前來看,這幾種渠道室比較有效的: A、從微博上拉粉。想盡一切辦法置入公眾賬號或者二維碼。 B、通過門戶的科技專欄也很有效。有條件的可以這么來。 C、朋友圈的推薦。 D、微信公眾號的互相推薦。 3、微信拉粉的術:製造有效互動 互動是微信的王道。很多微博高手猛一上微信,並不習慣,就是因為微博雖然有互動,但是大多數還是單向發布的多。微信不一樣,互動量很大,我前幾天寫個關於阿里陸兆禧的東西,在微信上做了個問題徵集,半天就回復了600多條。 有效互動的方法: A、語音。這是羅振宇的「邏輯思維」的做法,每天,羅振宇會發一段語音,回復語音中的兩個文字,可以看到一篇好文章。 B、測試游戲或調查問卷。 C、用戶投稿,或讓美女曬生活照,作為微信配圖。 D、對用戶的留言進行回復。
㈢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這檔自媒體節目如何
就我個人而言 我是羅胖腦殘粉
先貼一段視頻 這是10個月前 羅胖和優酷財經的同志在一起討論《邏輯思維》時的視頻
羅振宇策劃新節目-4一共有五個片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來看看。
在這段視頻中,羅胖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邏輯思維這個節目的核心價值。
他自己在當時的給出的答案是,對於圖書觀點的梳理和解讀。
而在現在已經播出16期的情況下
邏輯思維目前的依舊遵循當時的一個初衷
而我認為其作為一個優秀的自媒體節目的理由如下:
1 羅振宇本人的才華,以及他對於自我營銷的深度理解
我訂閱了邏輯思維的維信,曾經在微信平台上問過羅老師為什麼在知乎有帳號卻從來不參與社區活 動,本來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卻得到了羅老師「因為平台太多,難以管理」的回答。我並不知道這是其本人的回復或是由團隊進行操作,但這樣的用戶體驗感是極佳的。另外如果你有心在新浪微博上搜索@羅振宇的微博,會發現大多數會得到本人的回復。這說明羅老師對於每一個用戶都進行了個性化的服務和有針對性的探索。
2 類讀書類節目的缺失和市場需求
知乎有一個話題是書籍推薦,回答頻次非常高,原因在於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並帶有個人品味和價值觀的事情,分享書籍會給人以分享價值觀的愉悅和尋求志同道合者的潛在需求。而在傳統電視領域有得大媽者得天下,收視率的壓力使得很多讀書節目不得不遠離黃金時間,多在半夜時分進行播放,《百家講壇》則屬於現象級的事件,受到多方資源的照顧。那麼回過頭來,在視頻時代,各大視頻網站主打的依舊是電視劇,電影,綜藝節目,但是《曉說》的成功給很多人看到了知識分享領域這塊巨大的藍海,中產階級的崛起,意味著其在各個領域對於質感的要求日漸提升,細分到電視節目,便有了《邏輯思維》《曉說》這樣知識分享類節目的市場需求。
3 專注於剖析事件內在的邏輯機理和抓取熱點事件的能力
在已經出品的16期節目中,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羅老師首先給你一個「錨」,即在對於傳統事物的不同觀點,進而對事物本身進行解構分析,引經據典,最後在邏輯上說服你,這樣的節目首先對主講人的要求極高,因為這一套邏輯必須有充分的理由支撐並經得起推敲,而對於觀賞者同樣要有一定要求,這就為未來的盈利模式找到了一個極有潛力的目標群體。而著16期的選題不用我多去評析,我自己是樂在其中,尤其是u盤化生存這一概念給了我很多深思。
在某種意義上說,「邏輯思維和知乎是知識分享領域的兩條發展路線」
期待他們都越來越好
--------------------------
4.21補充在最新一期的羅輯思維和曉說中,都開始出現了合作的廣告商,並以內容表現者的身份存在,由此可見自媒體的脫口秀節目已經在積極探索自我盈利的方式了。
這是一件必然發生但需要無盡探索的道路。
有道雲筆記和羅輯思維的合作是平台間的合作,相對契合。
mini 和曉說的合作則讓我覺得突兀,有種夾生飯的感覺。
但向這樣在這條路上單槍匹配作戰的你們致敬每一個商業模式的探索都是過往模式的顛覆,是對無知事物的挑戰加油琢磨著是不是要寫點書評 向老羅討點書看
㈣ 羅輯思維的微信商城微信支付不是服務號,就是認證號的,他是怎麼弄的
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後來跟幾個做微信營銷的朋友研究過,朋友說因為羅胖是大牛,騰訊單獨給他開的介面
㈤ 牛逼的微信營銷方案怎麼寫出來的
微信營銷,是現在最流行的一種網路營銷方式,也是最有效果的營銷方式,利用微信朋友圈轉發內容的方便性會把一個產品很快的傳播出去,一條好的文案,傳播速度會以「病毒」的方式擴散,咱們先聊聊文案,還記得從前的文案是什麼樣子的么?讓我們先來看一段來自網路的描述:
紙媒時代的文案
在文案的范圍里,完整的一篇宣傳性文章就是我們常說的軟文。和廣告語、廣告圖配字、廣告腳本等零散的形式不同,企宣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當然,這篇文章必定要包含了需要宣傳的內容,比如產品哪裡好、服務為什麼棒、公司是做什麼業務的??
在紙媒時代,確實隨處可見這種文字廣告,由於版面有限,太多品牌都是寸字寸金,希望品牌、產品在文章中盡可能多次出現,恨不得用有限的文字窮盡自家的種種好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效果上,都無限接近硬廣才好。
微信時代的文案
相信,在社交媒體時代,還是有許多媒體、許多品牌在延續著之前的文案形式。至於看不看,那就是讀者的事情了,答案十之八九是沒有人看。
道理很簡單,如果有更有趣的東西可看,如果有更輕松的東西可看,誰還想看那「結結實實的廣告」呢?
於是,微信文案變得越來越不像「廣告」,在對公關公司、自媒體人的采訪中,他們一致的反饋是:廣告主現在總算想明白了,他們要的就是不像文案的文案,既要「隨風潛入夜」,又要「潤物擲地有聲」,先要讓讀者點開、讀下去,最後還要體現出效果。
好吧,問題來了:寫一篇好文從來都不容易,而寫一篇隱藏野心還討人喜歡的好文,只能是不容易的平方。
盡管從屬性上可以將文章劃分為新聞和文案,但從用戶的閱讀體驗上,就是這么簡單粗暴,只有「好文」和「壞文」。所以,在微信時代,文案只能先是好文!好文!
微信文案哪裡發?
自家訂閱號
經過幾年的市場培育,許多企業已開通了微信訂閱號,不用預算、不用買時段、買版面,自家訂閱號就是一個免費的發布平台,如何利用好就要看各家的本事了。
值得提出的是,既然是一塊自留地,出發點和視野都會有一種天生的局限性,總是想把自家的品牌、產品放在首位,這就犯了微信文案的大忌。不妨點開一個企業微信訂閱號,仔細觀察一下每天頭條推送的標題,如果品牌名稱經常出現在標題中,只能說這是一個自娛自樂的訂閱號。
要想做得好,也不是沒有路可走,只要轉換思維,變成從受眾出發,興許還有活路一條。「手機QQ瀏覽器」一直以90後為主要受眾,他們將微信訂閱號擬人化為「器哥」,器哥是誰?就是90後中的一員,點開這個訂閱號,看不到任何「手機QQ瀏覽器」字樣,只有年輕人時下最關心的各種熱門話題:高考作文預測、高考志願填報、李易峰、何以笙簫默??
熱門訂閱號:在微博時期,有微博大號,而現在也有所謂的「微信大號」,如最近迅速走紅的幾個訂閱號:嚴肅八卦、石榴婆報告、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顧爺、關愛八卦成長協會。雖然沒有具體統計數據,但通過每篇文章幾乎閱讀量都是100000+,可以推斷每個訂閱號背後粉絲的數量級都是幾十萬級別的。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最大區別在於自媒體背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一個機構,風格鮮明,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人印象深刻。也就是羅振宇說的:「個人魅力體」。所以,每個賬號就要有每一個賬號的鮮明調性,品牌在選擇訂閱號時,也要因此考慮自己的品牌與之是否契合?
如何選擇訂閱號?
1、最重要也最被經常問起的,當然是粉絲數,粉絲數確實是所有數據的基礎,閱讀數,點贊數都和粉絲數正比例相關,前提是要先判斷粉絲數是否有作假,閱讀數現在可以購買了,點贊也可以,還是要擦亮眼睛,做好判斷真偽工作。
2、轉發數是一個很過硬的數據,「石榴婆報告」轉發比例最高的,是「婆婆的話」,也就是一段勵志內容。但這些勵志的話並不是無病呻吟,都是婆婆的肺腑之言。很多時候你轉發的並不是文章,而是你的態度,在朋友圈告訴大家這篇文章就是我的態度,我就是這樣一個人,社交媒體的作用在於個人形象塑造和管理。
3、選擇訂閱號,也是選擇受眾,紅星美凱龍會選擇文藝青年聚集的「一條」,奢侈品牌會選擇時尚女性聚集的「石榴婆報告」,這些都是基於最准確觸碰潛在消費者的考量。而有人會問,那凱迪拉克、寶馬、捷豹、路虎為什麼不約而同選擇石榴婆,能想到的答案是:還沒有一個以「成功男性」為受眾的微信大號誕生。
4、娛樂、時尚類訂閱號更受歡迎,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益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理解了這句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品牌棄財經類、科技類訂閱號於不顧,而轉投娛樂訂閱號。
讀者更容易點開哪種文案?
說一千道一萬,在微信的世界裡,訂閱號里每天那麼多的「紅色未讀」,朋友圈裡那麼多的轉發,其實,誰的文章被點開了,誰就贏了一大半。
所以,怎樣做你的微信文案才會被點開呢?
熱點性
借勢營銷火到什麼程度,看看「三里屯優衣庫」事件就知道了,起端於深夜,第二天一早各種借勢營銷已新鮮出爐,而且借勢營銷的道德底線問題引起行業內大討論。
先拋去營銷底線問題不談,熱點已經成為社交媒體時代營銷一個無可迴避的手段,借對熱點、借准熱點,把握好尺寸,總不會錯的。
有趣性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為什麼「顧爺」能接下阿里巴巴的單子?因為她能把不那麼有趣的東西講得有趣,將藝術史知識趣味化,以她的成名系列「小顧聊繪畫」為例,以一個藝術愛好者的身份用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向讀者講述頂級藝術家的故事:搞基的男神卡拉瓦喬、藝術「新東方」創辦人倫勃朗、站在「風口浪尖」的神童透納??這種形式閱讀起來更輕松愉快,讀者多了,自然就有了後邊「藝術中夾帶私貨」的故事。
不得不承認,有趣是王道。嚴肅八卦、石榴婆報告、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顧爺、關愛八卦成長協會,這一長串熱門訂閱號數下去,幾乎都是娛樂、時尚門類。
實用性
借不到熱點,想不出有趣,那至少也要做到實用。房地產企業講講裝修小技巧,化妝品品牌談談護膚手法,培訓機構教教學習方法,無論何時,人們都不會拒絕「有用」。
訂閱號「黎貝卡的異想世界」雖然也是時尚賬號,但與「石榴婆報告」不同之處在於,她更偏實用。當下時尚訂閱號泛濫,為什麼黎貝卡可以在短時間內嶄露?其作者方夷敏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結論是:可能有些時尚公眾號只是單純發布一些圖片和潮流資訊,離大家比較遠,但我會分享一些實用的東西,比如選購的經驗,就像閨蜜間聊天一樣。
一篇被瘋狂轉發的文案是如何煉成的?
明知道是文案,還主動去轉發;明明沒有拿過品牌的好處,還了自己的朋友圈,這是怎樣的一種魔性?好的文案,各有各的好,但目前來看,無外乎兩種模式,而且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模式。
1.開啟「就不告訴你」模式
開頭提到的紅星美凱龍案例就是典型的「就不告訴你」模式,以內容取勝,你喜歡文藝,那就徹底文藝給你看。「文案」之所以是「文案」,其精妙之處就在於不會大篇幅明顯提到產品信息。好像蚊子不會立刻吸血,而是會慢慢麻醉讓動物感到舒服後才採取行動。
石榴婆的文案成名作是一篇叫做《她的人生全是Easy模式》的文章,「石榴婆」從「方臉影後Reese Witherspoon」7歲拍廣告開始講起,事業上Reese 15歲即獲最佳藝人獎提名,進入斯坦福大學讀英國文學,後來又成為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影後。生活上,Reese與高富帥經紀人一起,有三個子女,一家人看起來其樂融融。穿衣打扮上,Reese也頗有心得,看起來時尚干練。文章前五分之四的篇幅,石榴婆都在用一個又一個的鐵證證明Reese是好萊塢的人生贏家。然而接下來峰迴路轉,石榴婆這樣寫到:
最後,來看Reese開的車,凱迪拉克ATS,2.0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百公里加速6.2秒,後輪驅動,50:50前後重量配比,Brembo高性能剎車,每秒響應1000次的MRC主動電磁感應懸掛??斯坦福學霸+奧斯卡影後在選車方面,也是自有主張。
因此,「就不告訴你」模式文案在架構上,品牌硬廣信息的篇幅要短,且往後放。
2.偶爾也開啟「這就是文案」模式
在成熟的微信文案一再試水、一再成功之後,我們發現原來讀者對於文案的容忍度和接受度可以無限擴大。前提只要是好文,讀者也會心甘如飴。於是,部分訂閱號作者開啟了大膽模式,沒錯,就是開門見山,直接告訴讀者:這篇就是軟文。看,還是看呢?
目前來看,成熟的微信大號都會將品牌文案專門分出欄目――推廣,每天或是定期作為非頭條發布。其實,這就等於昭然若揭了。以「黎貝卡的異想世界」的一篇文章為例,題目就是《無需堆大牌,平價也能毫不費力穿出時髦感(送Topshaop折扣碼)》,不但放在了推廣欄目,而且標題中已明確指出所推廣品牌。開篇第一句:今天要推廣的這個品牌,是黎貝卡的心頭好,它是我衣櫃里最多的高街品牌,沒有之一。通篇文章寫到各路明星對於該品牌的駕馭之道,以及招牌產品的搭配要點等等,延續了黎貝卡微信一貫的「實用」特色,讀起來與一般的時尚博文並無二致,妹子們讀起來同樣受教,這就足夠了。文章結尾還有品牌優惠碼相送,不少妹子看了推廣後是直接「剁手」的。
可見,關鍵還是文章的編輯能力,這也是考驗作者真功夫所在,好的文案絕不是內容加廣告的粘貼,而是有機植入,你看的是時尚指南、是八卦新聞,總之,不是廣告。
要說文案技巧,也不是沒有
1.提高受眾捲入度
在塑造品牌時,需同時利用邊緣線索和說理來提高受眾捲入度。在理性和感性兼用的說服過程中,受眾的捲入度會越來越高。如果把受眾閱讀文案過程中的捲入度畫成曲線,那麼品牌硬廣信息應在受眾捲入度的峰頂時引出。受眾在高捲入度節點上接收品牌訴求,其接受度是最高的,廣告效果也最好最持久。
作為營銷專業媒體,本刊訂閱號「成功營銷」也是沒有落下這一課,深V姐操刀微信文案也駕輕就熟。怎樣捕獲年輕消費者,是時下許多品牌的共同訴求,一篇《城會玩!教你搞定年輕人這種鬼!》新鮮出爐,你想要的干貨這里全都有:要了解年輕人?大數據+真人秀;要營銷年輕人?盡量別按常理出牌;如何搞定年輕人?讓年輕人去搞定年輕人啊!
對於營銷人,這是一次學習年輕人營銷的過程,也是一個被深度捲入的過程,在你看得正在興頭時,「7月22日年輕盟峰會」跳出,既然學得還意猶未盡,那麼,心動不如行動,來參加峰會吧。
2.用受眾感興趣的方式
且不論是八卦大號談的娛樂、時尚,還是顧爺聊的西方藝術,只不過是他們在說服過程中信手拈來的素材,用受眾容易接受的例子來說理。就好像童話故事看似在講有趣的故事,有可愛的卡通人物,但實際上是在用小朋友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教育、說道理。顧爺看似在認真為受眾解讀西方繪畫藝術歷史典故,實則為CHAUMET重述品牌故事。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時尚和藝術信息,受眾盡管知道是推廣仍舊會點擊瀏覽。
訂閱號「深八深夜八卦」曾發過這樣一篇文章《如何不動聲色地在前任婚禮上艷壓新娘,轉給需要的張馨予們》,光是一個題目,就吊起太多女孩子的好奇心,想想那些人渣前任,艷壓前任新娘?聽起來就足夠有趣、刺激。正文是一個引人入勝、大快人心的翻盤故事,就好像每一個狗血的網路故事一樣,重點在於艷壓新娘的利器居然是「佳潔士牙貼」,勝就勝在了一口閃閃發光的白牙。這樣的「結局」,讓大家萬萬沒想到。
3.樹立信息源的權威
信息源的可信度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受眾對某個微信賬號的興趣和信任是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特別是在受眾處於高捲入度的時候。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石榴婆」和「顧爺」也是經過兩三年的自媒體運營積淀,慢慢在時尚和藝術類訂閱號里打響名號,積累人氣,被受眾認可後才開始試探微信文案。
但這種權威也是硬幣的正反面,因為權威,讀者才相信你,才接受你的文案。但反過來呢,讀者真的會無止境地接受下去嗎?一個成熟的訂閱號的商業臨界點在哪裡?承載量又有多少?可能還是一個未知變數。微博大號「留幾手」就是前車之鑒,以照片評分躥紅微博,但一度又因為文案太多而迅速掉粉。
4.慎用「無下限」方式
要有趣,又要借勢熱點,難免有些品牌就走了極端,為了奪人眼球,反而嘩眾取寵。為什麼在微博、微信上,品牌文案會大展拳腳,就是因為不同於以往的出版發行審查、版面限制,社交媒體提供了更為寬松的發布平台,於是各種語言幽默,形式活潑的文案誕生了。但也不乏一些品牌就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回頭,無節操、無下限的文案頻頻出現,這樣確實可以提高點擊率,甚至博人一笑,品牌成功得到更有效傳播。但你的品牌是否值得使用這種方式,不妨三思而後行。
㈥ 羅振宇提倡販賣知識,為何網友說他給教育行業製造了恐慌
因為羅振宇販賣的知識碎片化了,其實真正用心學習更需要系統化;知識內容商業化,像一碗碗心靈雞湯,讓你恐慌。
羅振宇在知識付費領域可謂開山鼻祖。其藉助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每天固定的60秒語音和「羅胖說書」欄目,憑借新穎、有趣的知識兜售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2013年開始,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制度,也就是販賣知識,開始收錢了。
羅振玉提出的觀點,是很新穎的,例如U盤化生存: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在傳統的社會的那種結構當中,其實沒有任何人有選擇。當侏羅紀快要結束的時候,恐龍必死,在侏羅紀一個地質時期當中恐龍是何等的強大,但是他們拖著沉重的肉身,笨重的思想,它們穿越不出這個地質季節。等
所以羅振宇販賣的知識向人們帶來了恐慌。
㈦ 如何看待羅振宇和他的得到app
羅振宇的「互聯網思維」、禪宗、成功學都是一回事兒。
羅振宇火了,就像小米手機火了一樣。每天都有人跟我說,你看羅振宇做了什麼什麼,你看羅振宇多牛逼多會玩,你跟人家好好學學。就是這些人逼著我去研究一下羅振宇。
所有的流行都是社會心理的反映,能引起流行的社會心理無非那麼幾種。壞的節目是迎合審美,好的節目是迎合人性;壞的商業是迎合XX後,好的商業是迎合永恆不變的人性。
人性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東西是「不勞而獲」。有人跟我說,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不勞而獲,我對國外的情況不太了解。
至少,中國的商業界,這些按說應該更加理性的人,也都經常非理性的喜歡不勞而獲。他們不太相信常識,更相信奇跡。不勞而獲就是所有奇跡中最值得贊頌的一種,和摩西分開紅海一樣。
現在,整個商業界,特別是快消品行業,言必稱小米。事實上,他們並不用小米手機,他們都用蘋果和三星,他們也不了解小米。
他們對小米的興趣只有一點:小米在廣告和營銷上的投入的費用非常少,但是效果非常好。有人說這是粉絲營銷,有人說是飢餓營銷。
最近羅永浩的錘子手機也成了他們言必稱的對象,羅永浩的廣告和營銷費用也非常少,在他們看來,就是發了幾條微博而已,但是,效果非常好。別的企業投了幾千萬的廣告費,在羅永浩的面前,就像是打了水漂一樣。於是他們說,我也要這個,我也要發幾條微博,就有幾百萬人關注我。
在他們看來,這就叫「互聯網思維」,就是不好錢辦大事,或者,花小錢辦大事啊。
羅振宇做了「互聯網思維」的重要鼓吹者,非常直接的利用了這一心理,激發了整個媒體界和商業界對於他的關注和興趣,並且成為了他的傳播節點。
對,就是不勞而獲。
這件事情要分開說。首先,《羅輯思維》是一檔非常好的互聯網視頻節目,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努力,也有很多人喜歡看,這是沒問題的。
但是,中國好看的互聯網節目不止《羅輯思維》一家,《曉說》或者《暴走大事件》的點擊和粉絲都數倍於《羅輯思維》。
《羅輯思維》基於它的內容和主持人,不太可能是一檔特別大眾的節目,觀眾是有限的,如果僅僅是比點擊,它明顯不可能是最好的互聯網視頻節目。所以羅振宇要再玩點別的。
那些每天跟我談《羅輯思維》和羅振宇的人,都不看這個節目。他們只是每天在微信朋友圈裡面,看到很多羅振宇做的事情,關於羅振宇的分析文章,然後跑來跟我說,你看,人家羅振宇沒有花一分錢,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活動;沒有花一分錢,就做了這么大規模的宣傳。你看,你看,你為什麼不做。
是的,這些人就成了羅振宇的宣傳節點。
羅振宇的宣傳節點是三類人。首先是節目的粉絲,羅振宇每期節目的點擊是150萬到200萬之間,聽上去不少了,但是,在優酷完全排不到前面,還有《暴走大事件》這樣12期點擊就過億的節目呢,你也沒怎麼聽說過,是吧。所以,僅靠節目,無法支撐《羅輯思維》的傳播。
其次是那些跟著他蹭吃蹭喝的粉絲。這些人除了喜歡羅振宇的節目之外,還是羅振宇「不勞而獲」也就是「互聯網思維」的信徒,他們堅信,這種蹭吃蹭喝的商業模式將發揚光大,自己好好跟著羅振宇,以後還能抽電視抽妹子抽房子汽車。
第三種是不看《羅輯思維》的人,很多商業圈和媒體圈的人,他們內心深處看不上這種節目,但是,對於能夠羅振宇的商業模式十分喜歡,看啊,人家到處蹭吃蹭喝,白吃白拿,不花錢辦活動,不花錢做宣傳,這就是未來的商業和商業的未來啊。
羅振宇把用互聯網思維這三類人裝了進來,然後,都變成了自己免費的商業節點。羅振宇的所有宣傳和文案,簡單的說,就是:看我不勞而獲,跟著我你也能不勞而獲,學著我你就會不勞而獲。於是大家口口宣揚這一奇跡。看,紅海真的分開了,不花錢真的能買東西。
奇跡是大家最願意談論的事情。商業世界裡最大的奇跡就是東西隨便拿,不要錢。羅振宇做到了,並且你們相信了。
是不是有點眼熟,就是這樣子的,80年代中國有一幫點子大王和策劃大師(現在他們的後人都在機場書店的屏幕上),就在教這個,只要一個點子,就能打開市場,花小錢辦大事唄。中國人最喜歡的事情是雞賊致富,不是勤勞致富。
張悟本的綠豆也是一樣的,癌症很可怕,很難治,科研攻關不易,醫療體系一團糟。沒事,不用去醫院,有綠豆,有地瓜。花小錢辦大事唄。
羅振宇這種玩法的另一個重要支撐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並冠上一個高大上的名頭。比如互聯網思維、國學或者創新。相比於細節和產品的創新,中國人更相信思維的創新可以改變一切,思路決定出路,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世界觀發生改變,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水平都會發生改變。
聽著有點像禪宗。宗教做為安慰劑的一種,總要講點令人高興的事情,比如,你燒燒香,下輩子就能投胎到一個富貴人家。相比於成為富貴人家,燒燒香然後等投胎,還是更容易的嘛。不僅因為操作簡便,讓人願意嘗試,而且無法驗證。
這個真是太完美了,唯一的缺點是聽上去有點太簡單了,無法迷惑知識分子。所以,高僧大德們更進一步,發明了禪宗,禪宗把這種簡單的實踐復雜化,看上去十分玄虛,所問非所答,搞出了很多口頭禪,讓知識分子也喜歡起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你看多開心。
說到這里還要再補充一下,我知道,佛教和互聯網都是很好的東西,但是理論和實踐以及大眾傳播是不同的層面,完全是兩碼事。民主和共和國也是很好的東西呢,但是到了大眾傳播層面,就成了阿Q說的革命,直接去趙老爺家搬元寶洋錢洋紗衫,以及秀才娘子的寧式床和錢家的桌椅,「好,……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就是這樣,粉絲,信羅振宇可以白吃白喝送電視傢具房子妹子呦。
總結:讓別人相信,我掌握著不花錢拿東西,不花錢做宣傳,不花錢做活動的秘笈,也就是「互聯網思維」;所以,看我,說我,跟我學吧;然後,我火了。
大象裝冰箱,一般都分三步。
㈧ 羅振宇是騙子嗎
為什麼會有人說羅振宇是騙子?因為他們在學習了羅振宇傳授的所謂知識之後,發現與學習之前並無二致,於是大呼上當了。這一部分人往往患上了一種叫做知識焦慮症的的病,企圖通過知識付費得到速成。
在這里我們要警惕的是,羅振宇傳授的知識基本上都是一些最終的結論,真正的知識往往是得到這些的思考邏輯,這些東西是羅振宇沒辦法傳授的,它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得到。
免費的東西其實是最貴的,它看起來幫我們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是它恰恰剝奪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思考的能力。對於知識不加辯駁的吸收,是阻礙我們思考的一大天敵,因為它會無情的擠佔掉我們的大量認知空間。
我們應如何擺脫這種知識焦慮?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多回顧,多總結,將吸收的的知識串聯成一個體系,這一部分恰恰是羅振宇沒傳授的,它需要我們經過大量的思考後才能得到。
所以結論就是,羅振宇並不是一個騙子,也不是一個好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但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每天原創一篇,教你蹭熱點』,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By:喬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