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題背景、目的及研究意義
研究區位於興蒙造山帶東端松嫩-張廣才嶺地塊和佳木斯-興凱地塊碰撞帶的伊春-延壽構造岩漿帶上,構成了規模巨大的東北中生代「花崗岩海」的一部分,其形成的地球動力學機制、中亞造山帶顯生宙花崗岩成因與地殼增長、多金屬成礦作用等地學問題,一直被國內外地學界所關注(李之彤等,1988,2001;張海馹,1991;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1993;邵濟安等,1995;趙春荊等,1996;任紀舜等,1997;李錦軼,1998;Jahn et al ,1999,2000;吳福元等,1997,1999a, b;Jahn,et al.,1999~2000;Wu et al.,2000~2004;孫德有等,2001,2004a,b;唐克東等,2004;劉寶山, 2005,2007;張興洲等,2006;萬天豐,2007;劉志遜等,2007;張昱,2008;韓振哲等,2008,2009)。
花崗岩類是組成大陸地殼的主要岩石,對花崗岩研究屬於地質科學中的前沿課題。造山帶又是大陸上花崗岩最為發育的區域,造山帶演化的各個階段都可能產生花崗岩類。因此,花崗岩的研究也是造山帶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花崗岩與成礦關系也是一個研究時間最長的地質科學問題之一,被中外地質學家所關注,並且成為岩石學家、礦床學家研究的基本內容。塗光熾等(1997)將花崗岩有關的成礦作用進行了分類,一類為花崗質岩漿本身的成礦作用,進一步可細分為花崗質岩漿結晶分異產生的成礦作用岩漿晚期-岩漿熱液成礦作用(脈型、斑岩型、雲英岩型、矽卡岩型、偉晶岩礦床)、改造-混合岩化成礦作用等;另一類是花崗質岩漿作用於圍岩而產生的成礦作用。汪雄武等(2002)將與花崗岩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系統分為:Sn-W雲英岩型礦床有關的淺-深位花崗岩岩漿熱液系統;斑岩-矽卡岩型和淺成低溫熱液多金屬、貴金屬礦床有關岩漿-大氣水熱液系統;淺成低溫熱液脈型和角礫岩型金礦床有關的大氣水為主的熱液系統等。
近年來花崗岩ISMA成因類型的劃分研究發現,不同成因類型花崗岩產出的構造背景及在地殼中的部位不同,造成不同類型、不同成因花崗岩有著完全不同的成礦作用和特徵。這在秦嶺、華南等地區表現都很明顯,華南的銅、鐵、鉬礦產多與I型或同熔型花崗岩有關,而鎢、錫、鈾、釷等礦產多與S型花崗岩或改造型花崗岩有關(徐克勤等,1982;盧欣祥等,1994;王德滋等,2002),秦嶺造山帶花崗岩與金、鉬成礦作用(盧欣祥等,1989,2000;李先梓等,1993),以及A型花崗岩與錫、鈮、鉭、鎢、鉬礦產具特定的成礦專屬性特點(Collins et al.,1982; Pitcher,1983;盧欣祥等,1989;鄭基儉等,2001;汪雄武等,2002)。又近年來發現許多銅、金、鐵、鉬、鎢等重要金屬礦床都與小侵入體有關,進而提出小岩體成大礦(湯中立等,2006)。騰吉文等(2009)認為大型岩基體(或成礦母岩體)與殼幔相互作用、巨大的岩漿-流體成礦系統密切有關,而大型岩基體派生的眾多小岩枝與周邊介質耦合,使成礦元素不斷聚積,形成了大型、超大型金屬礦床或礦集區。
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小興安嶺地區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及專題科研工作的系統開展,對「花崗岩海」的形成時代、成因和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及其大陸動力學演化歷史和與貴金屬、多金屬成礦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小興安嶺東南一帶相繼探明了鹿鳴斑岩鉬礦、東安岩金礦等超大型礦床,以及眾多鉬鉛鋅礦(化)點等多金屬礦床,且礦床均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關系密切,其礦床成因類型主要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矽卡岩-熱液疊加型、熱液型、火山-次火山熱液型和低溫熱液型礦床等(尹冰川等,1997;趙明玉,2000;韓振新,2004;張炯飛等,2004;楊言辰等,2005;時永明等,2007;韓振哲等,2009c,2010a,b),說明該地區有色金屬及金等找礦潛力仍十分巨大。但目前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如花崗岩時空分布規律、顯生宙花崗岩與殼幔相互作用以及地殼垂向增生以及多金屬、貴金屬成礦作用之間內在關系;早中生代底侵作用與巨量花崗岩成因、地殼垂向增生、演化以及碰撞後大規模伸展構造體制下的多金屬礦集區、(超)大型礦床形成之間的關系(毛景文等,2004;胡瑞忠等,2008);古亞洲洋與環太平洋兩大構造域轉換過程的機制及時代等一系列基礎問題,制約著與兩大構造域有關成礦帶的劃分、展布、疊加關系等成礦作用的認識,以及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多金屬、金礦床成礦系列、找礦方向、成礦模式建立等。
2. 簡述市場營銷學產生的背景及演變過程
國外的發展
市場營銷學(Marketing)於20世紀初期產生於美國。隨著社會經濟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營銷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傳統市場營銷學演變為現代市場營銷學,其應用從贏利組織擴展到非贏利組織,從國內擴展到國外。當今,市場營銷學已成為同企業管理相結合,並同經濟學、行為科學、人類學、數學等學科相結合的應用邊緣管理學科。西方市場營銷學的產生與發展同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哲學的演變是密切相關的。美國市場營銷學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其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1.萌芽階段(1900~1920)這一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生產力迅速提高,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商品需求量亦迅速增多,出現了需過於供的賣方市場,企業產品價值實現不成問題。與此相適應 市場營銷學開始創立。早在190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加州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經濟系開設了市場學課程。以後相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匹茨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開設此課。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市場營銷研究的先驅者,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切·W·肖(Arch.W.Shaw),巴特勒(Ralph Star.Bulter),約翰·B·斯威尼(John B.Swirniy)及赫傑特齊( J.E.Hagerty)。哈佛大學教授赫傑特齊走訪了大企業主,了解他們如何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於1912年出版了第一本銷售學教科書,它是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里程碑。
阿切·W·肖於1915年出版了《關於分銷的若干問題》一書,率先把商業活動從生產活動中分離出來,並從整體上考察分銷的職能。但當時他尚未能使用「市場營銷」一詞,而是把分銷與市場營銷視為一回事。
韋爾達、巴特勒和威尼斯在美國最早使用「市場營銷」術語。韋爾達提出:「經濟學家通常把經濟活動劃分為3大類:生產、分配、消費……生產被認為是效用的創造」。「市場營銷應當定義為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產是創造形態效用,營銷則是創造時間、場所和占 有效用」,並認為「市場營銷開始於製造過程結束之時」。
管理界的一代宗師彼得·杜拉克在其1954年寫成的《管理實踐》中認為,「關於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有效定義:創造消費者。」他指出,「市場是由商人創造的.,而消費者的需求只是理論上的。」杜拉克的管理思想進一步促使了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者,從以企業為核心向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轉變。
這一階段的市場營銷理論同企業經營哲學相適應,即同生產觀念相適應。其依據是傳統的經濟學,是以供給為中心的。
2.功能研究階段(1921~1945)這一階段以營銷功能研究為其特點。此階段最著名的代表者有:克拉克(F.E.Clerk),韋爾達(L.D.H.Weld),亞歷山大 (Alexander),瑟菲斯(Sarfare),埃爾德(Ilder)及奧爾德遜(Alderson)。1932年,克拉克和韋爾達出版了《美國農產品營銷》一書,對美國農產品營銷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指出市場營銷目的是「使產品從種植者那兒順利地轉到使用者手中。這一過程包括3個重要又相互有關的內容:集中(購買剩餘農產品)、平衡(調節供需)、分散( 把農產品化整為零)」。這一過程包括7種市場營銷功能:集中、儲藏、財務、承擔風險、標准化、推銷和運輸。1942年,克拉克出版的《市場營銷學原理》一書,在功能研究上有創新,把功能歸結為交換功能,實體分配功能,輔助功能等,並提出了推銷是創造需求的觀點, 實際上是市場營銷的雛形。
3.形成和鞏固時期(1946~1955)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范利(Vaile),格雷特(Grether),考克斯(Cox),梅納德(Maynard)及貝克曼 (Beckman)。1952年,范利、格雷斯和考克斯合作出版了《美國經濟中的市場營銷》一書,全面地闡述了市場營銷如何分配資源,指導資源的使用,尤其是指導稀缺資源的使用;市場營銷如何影響個人分配,而個人收入又如何制約營銷;市場營銷還包括為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同年,梅納德和貝克曼在出版的《市場營銷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市場營銷的定義,認為它是「影響商品交換或商品所有權轉移,以及為商品實體分配服務的一切必要的企業活動」。梅納德歸納了研究市場營銷學的5種方法,即商品研究法,機構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成本研究法及功能研究法。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已形成市場營銷的原理及研究方法,傳統市場營銷學已形成。
4.市場營銷管理導向時期(1956~1965年)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羅·奧爾德遜(Wraoe Alderson),約翰·霍華德(John A.How ard)及麥卡錫(E.J.Mclarthy)。
奧爾德遜在1957年出版的《市場營銷活動和經濟行動》一書中,提出了「功能主義」。霍華德在出版的《市場營銷管理:分析和決策》一書中,率先提出從營銷管理角度論述市場營銷理論和應用,從企業環境與營銷策略二者關系來研究營銷管理問題,強調企業必須適應外部環境。麥卡錫在1960年出版的《基礎市場營銷學》一書中,對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新的見解。他把消費者視為一個特定的群體,即目標市場,企業制定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適應外部環境,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5.協同和發展時期(1966~1980年)這一時期,市場營銷學逐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同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理論相結合,使市場營銷學理論更加成熟。
在此時期,喬治·道寧(George S.Downing)於1971年出版的《基礎市場營銷:系統研究法》一書,提出了系統研究法,認為公司就是一個市場營銷系統,「企業活動的總體系統,通過訂價、促銷、分配活動,並通過各種渠道把產品和服務供給現實的和潛在的顧客」。他還指出,公司作為一個系統,同時又存在於一個由市場、資源和各種社會組織等組成的大系 統之中,它將受到大系統的影響,同時又反作用於大系統。
1967年,美國著名市場營銷學教授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出版了《市場營銷管理:分析、計劃與控制》一書,該著作更全面、系統地發展了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他精粹地對營銷管理下了定義:營銷管理就是通過創造、建立和保持與目標市場之間的有益交換和聯系,以達到組織的各種目標而進行的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並提出,市場營銷管理過程包括分析市場營銷機會,進行營銷調研,選擇目標市場,制定營銷戰略和戰術,制定、執 行及調控市場營銷計劃。
菲利浦·科特勒突破了傳統市場營銷學認為營銷管理的任務只是刺激消費者需求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了營銷管理任務還影響需求的水平、時機和構成,因而提出營銷管理的實質是需求 管理,還提出了市場營銷是與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既適用於盈利組織,也適用於非盈利組織,擴大了市場營銷學的范圍。
1984年,菲力浦·科特勒根據國際市場及國內市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現封閉市場的狀況,提出了大市場營銷理論,即6P戰略:原來的4P(產品、價格、分銷及促銷)加上兩個P ——政治權力及公共關系。他提出了企業不應只被動地適應外部環境,而且也應該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的戰略思想。
6.分化和擴展時期(1981~)在此期間,市場營銷領域又出現了大量豐富的新概念,使得市場營銷這門學科出現了變形和分化的趨勢,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展。
1981年,萊維·辛格和菲利普·科特勒對「市場營銷戰」這一概念以及軍事理論在市場營銷戰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幾年後,列斯和特羅出版了《市場營銷戰》一書。1981年,瑞典經濟學院的克里斯琴·格羅路斯發表了論述「內部市場營銷」的論文,科特勒也提出要在企業內部創造一種市場營銷文化,即使企業市場營銷化的觀點。1983年,西奧多·萊維特對「全球市場營銷」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過於強調對各個當地市場的適應性,將導致生產、分銷和廣告方面規模經濟的損失,從而使成本增加。因此,他呼籲多國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種統一的產品,並採用統一的溝通手段。1985年,巴巴拉·本德·傑克遜提出了「關系營銷」、「協商推銷」等新觀點。1986年,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場營銷」這一概念,提出了企業如何打進被保護市場的問題。在此期間,「直接市場營銷」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問題,其實質是以數據資料為基礎的市場營銷,由於事先獲得大量信息和電視通訊技術的發展才使直接市場營銷成為可能。
進入90年代以來,關於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網路、政治市場營銷、市場營銷決策支持系統、市場營銷專家系統等新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互聯網的發展的應用,推動著網上虛擬發展,以及基於互聯網的網路營銷得到迅猛發展。
國內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前,我國雖曾對市場營銷學有過一些研究(當時稱「銷售學」),但也僅限於幾所設有商科或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在1949~1978年間,除了台灣和港澳地區的學術界、企業界對這門學科已有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外,在整個中國內地,市場營銷學的研究一度中斷。在這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國內學術界對國外市場營銷學的發展情況知之甚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提出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總方針,從而為我國重新引進和研究市場營銷學創造了有利的環境。1978年,北京、上海、廣州的部分學者和專家開始著手市場營銷學的引進研究工作。雖然當時還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而且在名稱上還稱為「外國商業概論」或「銷售學原理」,但畢竟在市場營銷學的引進上邁出了第一步。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我國對於市場營銷學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引進時期 (1978~1982年) 在此期間,通過對國外市場營銷學著作、雜志和國外學者講課的內容進行翻譯介紹,選派學者、專家到國外訪問、考察、學習,邀請外國專家和學者來國內講學等方式,系統介紹和引進了國外市場營銷理論。但是,當時該學科的研究還局限於部分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從事該學科引進和研究工作的人數還很有限,對於西方市場營銷理論的許多基本觀點的認識也比較膚淺,大多數企業對於該學科還比較陌生。然而,這一時期的努力畢竟為我國市場營銷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傳播時期 (1983~1985年) 經過前一時期的努力,全國各地從事市場營銷學研究、教學的專家和學者開始意識到,
要使市場營銷學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發展,必須成立各地的市場營銷學研究團體,以便相互交流和切磋研究成果,並利用團體的力量擴大市場營銷學的影響,推進市場營銷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1984年1月,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成立。在以後的幾年時間里,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市場營銷學研究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各團體在做好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同時,還做了大量的傳播工作。例如,廣東市場營銷學會定期出版了會刊《營銷管理》,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在每屆年會後都向會員印發了各種類型的簡報。各團體分別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講習班。有些還通過當地電視台、廣播電台舉辦了市場營銷學的電視講座和廣播講座。通過這些活動,既推廣、傳播了市場營銷學知識,又擴大了學術團體的影響。在此期間,市場營銷學在學校教學中也開始受到重視,有關市場營銷學的著作、教材、論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應用時期 (1986~1988年) 1985年以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市場環境的改善為企業應用現代市場營銷原理指導經營管理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各地區、各行業的應用情況又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1)以生產經營指令性計劃產品為主的企業應用得較少,以生產經營指導性計劃產品或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產品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2)重工業、交通業、原材料工業等和以經營生產資料為主的行業所屬的企業應用得較少,而輕工業、食品工業、紡織業、服裝業等以生產經營消費品為主的行業所屬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3)經營自主權小、經營機制僵化的企業應用得較少,而經營自主權較大、經營機制靈活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4)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尤其是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企業應用市場營銷原理的自覺性較高,應用得也比較好。在此期間,多數企業應用市場營銷原理時,偏重於分銷渠道、促銷、市場細分和市場營銷調研部分。
(四)擴展時期(1988~1994年) 在此期間,無論是市場營銷教學研究隊伍,還是市場營銷教學、研究和應用的內容,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全國各地的市場營銷學學術團體,改變了過去只有學術界、教育界人士參加的狀況,開始吸收企業界人士參加。其研究重點也由過去的單純教學研究,改為結合企業的市場營銷實踐進行研究。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也於1987年8月更名為「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學者們已不滿足於僅僅對市場營銷一般原理的教學研究,而對其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日益深入,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間,市場營銷理論的國際研討活動進一步發展,這極大地開闊了學者們的眼界。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後,學者們還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營銷管理,中國市場營銷的現狀與未來,跨世紀中國市場營銷面臨的挑戰、機遇與對策等重大理論課題展開了研究,這也有力地擴展了市場營銷學的研究領域。?
(五)國際化時期(1995~) 1995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康克迪亞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市場營銷與社會發展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等學術組織作為協辦單位,為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名外國學者和142名國內學者出席了會議。25名國內學者的論文被收入《第五屆市場營銷與社會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英文版),6名中國學者的論文榮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從此,中國市場營銷學者開始全方位、大團隊地登上國際舞台,與國際學術界、企業界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3. 我國鐵路貨運市場營銷目前的基本狀況,詳細的 論文上用的 很著急 拜託
目前鐵路貨運正在從零散向集中運輸發展。具體為加速各地戰略裝車點的建設。
戰略裝車點定義
根據鐵道部「兩整合一建設」工作的整體部署提出的,是新時期鐵路現代化裝車作業場所,具有智能化的裝載系統,大容量的倉儲能力,高效率、規模化的作業方法;是能夠集中存儲,整列配車,整列始發,對全國鐵路貨物發送和生產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和重大意義的裝車點。
建立戰略裝車點的意義
由於取消中間站調車作業,可以大大提高線路通過能力,壓縮機車車輛周轉時間,提高鐵路運輸效率;減少中間站調車作業,增加了行車安全系數,實現集中裝卸作業,可以改善和提高裝卸質量,整合小業務量車站有利於裝載加固安全;機車車輛使用效率的提高,可以節省很大一塊運力,有利於壓縮運輸成本;實現集中化、規模化管理,有利於強化源頭治理工作,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有效挖掘運輸潛力,提高運輸能力,優化鐵路貨運系統,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布局規劃問題
1.科學選點與布局
戰略准車點的選定以穩定的貨源條件為基礎,大宗物資貨源量原則上達到日均1列以上,目前單一品類年運量達到150萬噸以上的裝車點原則上全部納入全路戰略裝車點。對目前貨源量不大,但具有增長潛力的,應納入規劃,後期建設;對目前貨源量雖較大,但處於萎縮狀態的,暫不考慮。
對貨源較大、去向集中的點、將與之相連的專用鐵路和專用線規劃為戰略裝車點,進行改擴建;對品類不一貨源相對分散,但總運量較大的點,可將車站貨場改建成戰略裝車點。對同一區段內多站發送同一品類貨物的,可在本區段選一吸引力較強的點規劃並建成戰略裝車點,關閉相鄰站同一品類貨物貨運業務。
滿洲里、綏芬河、二連、阿拉山口四大鐵路口岸站和大宗物資發送量較大的港口站,應規劃為全路戰略裝車點。發揮戰略合作優勢,與大客戶共同制定好大客戶戰略裝車點規劃,鼓勵大客戶將大的作業點全部建成戰略裝車點。同一區域內戰略裝車點,布局規劃應與出入本區域相關線路通道能力相匹配,避免過於集中分布,超線路能力規劃。
2.高標准進行硬體建設
線路布局:地理條件允許的,特別是煤炭裝車點盡可能建設環形裝車線;其他裝車點盡可能建設貫通式裝車線。地理條件確有困難的,裝車線必須能夠整列取送車和裝車,保證整列裝車時間有大幅提高。裝車線有效長達到能存放整列車的條件,與裝車點所連車站到發線和所在線路牽引定數和列車換長等技術標准相匹配。
倉儲堆場:戰略裝車點日均一次動態倉儲或堆存能力必須大於整列車裝載量。
裝載機械:根據貨物品類,選擇不同類型的裝載設備,但必須保證快速、安全裝車。煤炭(焦炭)裝車點盡可能採用具有定量能力的筒倉(發送塔)或裝載機(鏟車)裝車;石油裝車點應用鶴管裝車,一車一管;金屬礦石及磷礦石裝車點,結合實際,配備現代化的裝載機械;其它品類貨物根據各自特點應採用高效率的裝卸機械。裝車線應同時配備自動計量和超偏載檢測設備。
通訊信號等:裝車點行車信號納入車站聯鎖,保證能夠進行整列到發作業。裝車點應設立相關信息系統輸出埠,實現電子票據傳輸;同時,配備必要的通訊系統,保證信息暢通;加強檢車作業,保證車輛處於良好狀態和行車安全。
3.創新運輸與管理模式
計劃方案:鐵路局根據戰略裝車點年度運量和貨源去向情況,統一戰略裝車點發貨人名稱,制定一站直達和同方向整列直達運輸方案,特別是要制定好大宗物資整列重來重去運輸方案。編制運輸計劃時,按直達運輸方案,將戰略裝車點計劃做足作夠,並按先直達,後一般的原則編制旬方案、日歷裝車計劃。對戰略裝車點在運力配置上應給予傾斜,特別是運能緊張地區,在計劃安排上要重點保證,壓小保大,提高戰略裝車點對周圍貨源的吸引能力。
日常組織:對戰略裝車定按照「單批計劃、旬定方案、日歷安排、整列裝運」的原則進行貨運組織。日常調度運輸組織中,爭取做到整列配空、整列裝車,直達運輸。首先,盡可能組織同一到站的整列裝車;其次,盡可能組織同一去向的整列裝車,避免整列貨源分割為零散車組。
取送發運:取送車和裝車過程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本務機車牽引,裝車點重車直接始發。本務機作業確有困難,應協調好機力調配與銜接,避免等機、等線,延誤發車時間。
管理模式:裝車點若是單一發貨人,將發貨人納入鐵路大客戶進行管理。確定年運量和直達運量,鐵路局與發貨人簽訂運輸互保協議,確定貨源組織和裝車效率等考核指標。裝車點若有多家發貨人,組織成立統一的協調與管理機構,協調不同發貨人組織同一到站或同一方向的整列裝車,或保證單一發貨人組織整列直達列車,避免人為分割裝車線和貨位。
4.建立多渠道融資機制
裝車點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各鐵路局根據有關規定製定裝車點建設投融資辦法和收益分配辦法。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吸引國有、民營企業,及鐵路多經企業投資建設戰略裝車點。加強與鐵路大客戶協調溝通,鼓勵大客戶企業積極投資建設本企業裝車點。對專用線和專用鐵路,組織產權單位和使用單位投資進行改擴建。
5.優化設計建設流程
按「調研選點—技術論證—落實投資—組織施工—驗收開通—強化運輸組織管理」的步驟開展戰略裝車點建設工作。先易後難,先進行硬體建設,後革新運輸組織,條件成熟一個,建設一個,按新的運輸模式管理一個,硬體建設與運輸組織革新交叉同時進行,保證戰略裝車點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促進運輸組織方式不斷轉變,帶動整體運輸組織水平的提升。
4.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地下礦產資源采出後留下大量的采空區,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礦業開采秩序較為混亂,非法、無規劃的亂采濫挖現象嚴重,在一些國有礦山周邊留下大量的不明采空區,致使礦山開采條件惡化,給礦山生產和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采空區按礦產被開採的時間,可分為老采空區、現采空區和未來采空區。礦體被采出後,自頂板開始由下向上依次垮落、斷裂、離層、彎曲變形並在地表一定范圍內形成下沉盆地。采空區上覆岩層按其破壞程度不同,從下到上大致可劃分為「三帶」: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彎曲帶。采空區上方地表存在下沉和水平兩種移動,傾斜變形、曲率變形與水平變形3種變形。地下開采地表移動分開始期、活躍期、衰退期3個階段[1]。老采空區的移動主要應考慮衰退期結束後的地表移動,主要包括兩個部分:①是已采塊段對地表影響尚未結束的部分;②是采動碎裂岩體及上覆岩層在覆岩重力作用下逐步壓實變形過程,此變形受上覆岩層地質環境條件的影響,如地下水的軟化、風化及外部荷載影響等,使煤岩體強度降低,導致結構失穩,引起地表產生連續或非連續變形,這一時間過程往往比較漫長,由此帶來一系列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如山體邊坡發生蠕滑而變形,甚至產生采空區大面積塌陷等,而塌陷區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以至枯竭、耕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道路變形破壞、房屋倒塌等,給礦區或穿越礦區的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留下很大隱患。
煤炭是中國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歷來佔70%左右,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煤為基礎、多元發展」,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基本方略,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以煤炭為主體的一次能源結構不會改變。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已由2005年的18.43×108t增長至2011年的37.27×108t,年均增幅達到12.45%,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21.13×108t增長到2011年的35.20×108t,年復合增長率為8.88%,預測「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需求總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15年中國煤炭需求總量將達到40×108t[2]。煤炭采出後導致上覆岩層移動和變形,岩體強度也會降低,在建築荷載或列車動荷載作用下,甚至無建築荷載或列車動荷載而由於其他地質原因作用下,有可能使老采空區重新「活化」,使冒落岩體再壓密而導致地表產生新的移動和變形,甚至垮落,形成塌陷坑。采空區的存在對工程建設及地表建(構)築物能產生潛在的安全威脅並具有以下特點:采空區特徵難以弄清,其「活化」過程受多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並難以直接觀察,采空區活化失穩破壞具有突發性,塌陷時間難以准確預計。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礦山周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傷害和破壞。采空區突然塌陷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威脅,2011年7月28日,因連日強降雨,河北遷西縣金信鐵選廠紅石崖嘴礦區職工宿舍發生地表塌陷,造成6人遇難。2007年8月29日凌晨3時許,陝西省神木縣孫家岔鎮邊不拉煤礦礦井采空區發生塌陷引發地震,附近村民在睡夢中被驚醒。2005年12月26日13時05分,位於河南省安陽縣都里鄉林州市三鑫工貿公司都里鐵礦,突然發生大面積塌陷,形成一個長約100m、寬約50m、平均深度6m的大坑。經勘驗,這一地表塌陷區地下空洞是1992 年鐵礦采空後留下的,塌陷與鐵礦現採掘活動沒有直接關系,在這起突發的地質災害中,共有8人墜落、3人失蹤。在晉城礦區,鐵路從運營開始就受到了采空區的危害和影響,由於采空區本身還未穩定以及機車車輛動載的影響,線路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給行車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1999年4月1日清晨,成庄線路巡道工發現DK2+600、DK2+800 路段又突然下陷長約12m,線路兩側田地出現多處最寬約10cm的裂縫,軌道幾何尺寸發生嚴重變形,偏差極大,由於發現及時,迸行了迅速處理,防止了列車脫軌、顛覆重大事故的發生(圖1.1)。位於四川省甘洛縣境內的成昆鐵路K309—K312段線路兩側存在大量鉛鋅礦,形成多處采空區,危及鐵路安全要求,當地政府提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治理措施後,確保成昆鐵路的運營安全。隨著礦產資源不斷被開采,類似由於采空區的變形破壞給鐵路安全運行帶來隱患的報道還在增多。
圖1.1 鐵路附近采空區塌陷
鐵路沿線采空區在火車動荷載的作用下更易引起地表變形和采空區塌陷,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性,是鐵路運營必須解決的一個嚴重問題。首先威脅著鐵路運輸的安全,由於采空區本身未穩定以及機車車輛動載的影響,采空區沉陷不斷發生,線路處於不穩定狀態,給行車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其次影響鐵路運輸效率,采空區的沉陷造成線路的不穩定,使行車不能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速度要求行駛,運輸生產效率受到嚴重的影響;再者增加鐵路線路的維護保養難度和工作量,采空區地段線路極不穩定,且沉陷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能確定,因而線路的幾何狀態變化也變得復雜,很難控制和掌握,需要經常性地監測和維護。因此采空區頂板的穩定性問題作為鐵路建設的不良地質問題已越來越突出。鐵路線路是延伸性的建築物,如果某一區段出了故障,全線通車將受到影響,如果不對地下采空區迸行穩定性評估及加固處理,就可能引起地表沉陷並降低路基的穩定性,給行車帶來不安全因素。在地表的拉伸區,線路也發生拉伸變形;在地表的壓縮區,線路亦發生壓縮變形,將在鋼軌內部產生拉應力或壓應力,當鋼軌內部的應力大於許用應力時,將在列車運行動荷載作用下,導致鋼軌線路失穩造成列車脫軌事故[3,4]。
采空區是一種特殊的岩土工程對象,實際上是礦山開采沉陷學的延伸、拓廣與發展,是開采沉陷學與岩土力學、土木工程、礦山地質、采礦工程、地下工程式控制制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對老采空區頂板穩定性影響因素分析研究,迸而更合理的對采空區穩定性做出評價,不僅是對采空區迸行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制定治理措施的依據,而且對保證鐵路在設計使用年限內安全營運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5. 論電子商務的發展及影響的選題背景與意義
一、論文選題背景及意義
醫葯在全世界范圍來說,可以算作是一個前景無限的朝陽產業,它是產業經濟中永不寂寞的熱點。中國作為全球幾個屈指可數的大市場之一,早已映人世界跨國公司的眼簾,特別是中國今後進入WTO以後,中國的醫葯市場更將成為國外公司爭奪的主要對象。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各醫葯企業應該如何應戰?一個就是走聯合發展的道路,擴大自身的競爭能力;另外一個就是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完善和更新固有的商業模式,走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當前,網路化和全球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伴隨著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信息作為一項產業也隨之得到迅速發展,它對葯品生產、銷售領域產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美國最具權威的《財富》雜志評論,醫葯電子商務是一種看漲產業。制葯產業與信息產業的結合,其前途光明,並能顯示出其優勢地位。全球性的醫葯電子商務市場的急速發展,激發了國內同業的創業熱情。
那麼把葯品和電子商務有效的結合起來,對葯品電子商務的監管正是此論文題目的直接目的。通過對葯品與電子商務的比較研究,發展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及虛擬市場與實物流通市場相結合的電子商務,把我國醫葯信息化建設推向新的高度,為我國醫葯事業的信息化和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二、初步見解
"醫院只需坐在電腦前下單子,廠商只需坐在電腦前接單子,不必派醫院代表奔波於醫院之間,也不受地域、時間限制,供求雙方都可在網上觀察動態行情走勢;尋價、競價過程都將在網上進行,實現透明化。這必將大大壓縮流通成本,終將使葯價趨於合理,並有效改變目前葯品銷售渠道的混亂狀況。"可以這樣去描述理想的葯品電子商務模式。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多遠?實施電子商務是醫葯流通體制的一項改革,必然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這是推行過程中的困難之一,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趨勢。 醫院冷靜面對、轉變意,政府相關政策力度加強,培養積極的人文環境。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只是企業商務活動的一個工具,在合適的范圍內它能夠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銷售,但是它不會給一個企業帶來本質的變化,不可能把企業的商務活動全部代替。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加速信息傳播有著重要作用。應該更多地做一些信息交流方面的工作,彌補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決策失誤,如果能夠實現生產、批發、零售、使用和服務幾個環節的信息共享,將會是較為理想的狀態。
對葯品電子商務的監管,是一項全新的課題,確實需要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拿出切實可行的監管辦法,使葯品電子商務有計劃、分步驟、健康有序地發展。
葯品電子商務與傳統醫葯流通模式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通過網上的虛擬市場來實現交易。因而對葯品電子商務的監管,必須從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或叫互聯網信息服務者(ICP)入手進行管理。
首先應該建立市場准入制度。ICP雖然不能直接參與葯品經營活動,但它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在葯品交易過程中發揮了樞紐作用。根據國家對葯品特殊管理的要求,在申辦葯品ICP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之前,必須首先取得國家主管部門的批准。基本條件除了應該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為用戶提供長期服務的能力外,關鍵崗位的工作人員還要具有一定的葯品專業知識,且有執業葯師負責網上咨詢,其行為必須嚴格遵守現行的葯品監管法律、法規。
第二要建立分級責任制。醫葯企業上網開展葯品電子商務,要向電子商務服務提供者提供真實的資料,包括企業的合法證照,產品的合法身份和質量可靠性文件。企業要對提供資料的真實性負責。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對企業提供的資料進行書面審查,對審查失職要負責任。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除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從事葯品電子商務的醫葯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外,主要監管對象應是葯品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
三是要建立葯品物流配送系統的質量保證制度。葯品電子商務的虛擬性,要求交易過程的每個環節,必須有更加嚴格的質量保證制度。其中葯品經營企業在葯品電子商務配送過程中,除了按傳統的流通模式實行質量保證承諾外,還應在包裝上標明醫葯公司或葯店的標簽和標記,並開具內容詳實的發票,以保證對葯品質量的跟蹤檢查。
四是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來監控高科技經濟形式。要逐步建立網上識別系統,通過監視器24小時輪詢各網站品種信息,通過數字認識建立起企業和產品的各種資料庫,使監管數據化、系統化。
葯品電子商務是網路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新的商務模式,其技術含量高,法律關系復雜,再加上葯品的特殊性,國內外尚無有效的管理辦法,問題非常突出,因此,必須深入研究,採取積極慎重的態度,逐步推進。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網際網路正以令世人矚目的速度迅猛發展,以其為代表的世界信息革命正在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這樣評價:網際網路是繼電視以來最大的宣傳輿論媒體;是繼電話以來最強有力和廉價的通訊工具;是繼圖書館以來最大的公共和專業信息庫;是繼咖啡館、會議室以來最流行的聚會交流場所;是未來最大的教育和娛樂載體;是未來各國經濟領域的最大投資項目和聚寶盆。
1995年7月,歷史悠久的英國醫學會雜志(BMJ)率先建立了計算機全球互聯網的資訊網(WWW)主頁,開啟了傳統印刷式醫學雜志邁入電子化網路化的新紀元。緊隨其後,一些世界著名醫學雜志,如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加拿大醫學會雜志(CMAJ)、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等相繼上網,為全世界的醫學研究人員與臨床醫師提供了最新最快的資訊園地。同時,為利用網際網路覆蓋面巨大、適時交流、快捷廉價等特性,世界上許多著名大醫院、醫葯研究機構、醫療器械和葯品生產廠家紛紛在網上建立了醫療服務、學術交流、廣告宣傳的計算機網路主頁。諸多發達國家的醫葯界早已看好這一最新技術,在網上形成了一個龐大?quot;醫葯網路空間"。
我國台灣省的醫葯界對此也十分重視。台灣《中華醫學雜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 (Taipei)〕與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合作,於1996年3月2日正式上網,實現了雙語式(中、英文)電子版面。台灣省醫葯界對中葯的應用與研究,也因與網際網路技術結合,提出了"網路無國界,中醫服務全世界"的口號。
我國內地醫葯界對網際網路的利用雖處於起步狀態,但發展神速,現已有全國性綜合性醫葯信息網路國家衛生部主持、金衛網有限公司運行的金衛網,中國醫葯信息網,中國中醫葯信息系統,中醫葯信息網;中國醫療信息網,醫葯信息廣場,中國醫葯信息網,醫學網址集錦等10餘家等。另外,上網的醫葯院校有中國醫科大學,北京醫科大學,上海、北京中醫葯大學和軍隊4所軍醫大學等30餘家。醫葯研究機構有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物研究所,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院,遼寧省醫葯工業研究所等10餘家;醫葯企業有上海醫葯(集團)總公司,山東省醫葯公司,同仁堂制葯(集團)公司,石家莊、海南和浙江的制葯企業等10餘家。上網的總醫院軍隊有301、空軍、海軍、武警總醫院;北京、廣州、蘭州、南京軍區的總醫院等;地方有煤炭、首鋼等總醫院共10餘家;加之軍醫大學附屬院和地方各類醫院,總數已達150餘家;上網的葯劑科有沈陽軍區總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葯劑科。
以上上網的醫葯衛生信息網、醫療、科研、教學及企業單位,為醫院的葯學工作者提供了國內外巨大的醫葯學教學、科研和工作方面最系統最全面最及時成果、技術及先進經驗,可直接供葯學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應用。尤其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所有的醫療機構正開始實行以成本核算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如能利用網際網路信息與市場發展同步,與世界進步接軌,無疑對提高科研、管理和實際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四、主要研究內容
1. Internet 葯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 Internet與葯學信息資源發展
3. Internet中的葯學信息資源及獲取方法
4. 互聯網與葯學
5. 建立葯學網站的意義及相關技術
6. 利用網際網路提高葯學研究與應用水平
7. 葯品電子商務
8. 葯品計算機網路化管理
9. 葯品電子商務的監管
五、論文特色及創新之處
研究步驟
1. 涉及調查表,調查樣本醫院情況;
2. 收集匯總資料;
3. 研究分析資料;
4. 確定論文題目;
5. 撰寫論文。
6. 我國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我國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
第一章 緒論 11-15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12
1.2 國內外研究概況 12-13
1.3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13-15
第二章 現代物流的基本理論 15-48
2.1 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 15-24
2.1.1 關於物流概念的認識 15-16
2.1.2 物流概念的產生與發展 16-18
2.1.3 物流業的概念及其組成 18-19
2.1.4 物流的復興 19-21
2.1.5 物流的發展過程 21-24
2.2 物流與其他領域的關系 24-29
2.2.1 物流與流通、商流的關系 24-26
2.2.2 物流與其他部門的關系 26-27
2.2.3 物流與運輸的關系 27-29
2.3 物流的全球化 29-40
2.3.1 全球化物流的動力 31-36
2.3.2 全球物流壁壘 36-40
2.3.3 全球性挑戰 40
2.4 現代物流的特徵及發展趨勢 40-48
2.4.1 現代物流的特徵 40-43
2.4.2 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 43-48
第三章 我國物流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48-66
3.1 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48-51
3.1.1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物流發展 48
3.1.2 物流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48-49
3.1.3 物流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49-50
3.1.4 物流需求不斷增加,第三方物流快速發展 50
3.1.5 物流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50-51
3.1.6 物流倉儲業快速發展 51
3.1.7 企業物流致力於物流合理化 51
3.2 我國物流業系統層次構成及發展的特點 51-56
3.2.1 物流系統層次的構成 51-52
3.2.2 物流業發展的特點 52-56
3.3 我國物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6-61
3.3.1 缺乏統一的系統規劃和整體物流發展戰略 57
3.3.2 物流需求不斷擴大,物流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 57-58
3.3.3 社會物流總成本偏高,物流效率有待於進一步改善 58-59
3.3.4 企業經營方式落後,物流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59-60
3.3.5 物流基礎設施尚待進一步完善 60
3.3.6 物流技術裝備比較落後 60-61
3.3.7 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阻礙了物流發展 61
3.3.8 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滯後 61
3.4 我國物流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 61-66
3.4.1 我國物流業發展潛力分析 61-63
3.4.2 國民經濟發展呼喚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63-64
3.4.3 加入WTO將促使物流企業走向成熟 64
3.4.4 北京奧運會為物流發展提供機遇 64-65
3.4.5 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促使物流業的發展 65-66
第四章 國外發達國家運輸與物流發展戰略借鑒 66-82
4.1 美國運輸部2000~2005年發展戰略 66-68
4.1.1 價值取向 66
4.1.2 發展戰略要點 66-68
4.2 英國2000~2010交通運輸發展戰略 68-70
4.2.1 英國運輸新政 68-69
4.2.2 英國的運輸戰略 69-70
4.3 21世紀初澳大利亞運輸與物流發展戰略 70-72
4.3.1 澳聯邦運輸部的任務 70
4.3.2 運輸與物流的主要戰略 70-71
4.3.3 物流業行動議程 71
4.3.4 澳大利亞綜合物流網路 71-72
4.4 日本的物流發展及其發展戰略 72-73
4.4.1 物流的變革 72-73
4.4.2 物流發展戰略 73
4.5 國外發達國家物流發展戰略的特點 73-75
4.5.1 政府在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73-75
4.5.2 物流設施現代化程度高 75
4.5.3 物流業社會化、組織化程度高 75
4.6 經驗的總結及其借鑒意義 75-82
4.6.1 政府決策機構設置的一體化 76
4.6.2 重視政府的規劃與指導作用 76
4.6.3 適時調整產業政策 76
4.6.4 更新觀念,實現組織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轉變 76-77
4.6.5 注意解決運輸與物流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77
4.6.6 正確認識物流社會化與物流企業規模 77-79
4.6.7 注意解決運輸合理化問題,降低運輸成本 79-81
4.6.8 我國的物流發展應抓住時機,大膽舉措 81
4.6.9 盡快研究和制定我國物流戰略 81-82
第五章 我國物流業發展戰略構想 82-107
5.1 物流戰略概念及層次結構 82-84
5.1.1 物流戰略的概念及特徵 82-83
5.1.2 物流戰略的層次結構 83-84
5.2 物流環境的SWOT分析 84-87
5.2.1 SWOT分析概述 84-86
5.2.2 我國物流業環境的SWOT分析 86-87
5.3 我國物流業的使命及戰略目標 87-90
5.3.1 物流業的使命 87-88
5.3.2 物流業戰略目標 88-90
5.4 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具體戰略 90-107
5.4.1 一體化物流戰略 90-91
5.4.2 綠色物流戰略 91-95
5.4.3 國際化物流戰略 95-96
5.4.4 供應鏈一體化戰略 96-102
5.4.5 電子商務物流戰略 102-104
5.4.6 企業物流戰略 104-107
第六章 我國物流業發展戰略措施 107-123
6.1 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物流一元化管理 107-110
6.1.1 盡快建立一元化的物流管理體制 107-108
6.1.2 明確政府管理職能,強化物流行政管理 108-109
6.1.3 探索企業物流管理組織形式 109-110
6.2 研究制定物流產業政策,確保物流業健康發展 110-112
6.2.1 建立統一的現代物流體系方面的政策 110-111
6.2.2 打破地區與部門封鎖,創造物流發展的良好環境方面的政策 111
6.2.3 大力推進物流技術進步方面的政策 111
6.2.4 進一步擴大物流業的對外開放方面的政策 111
6.2.5 鼓勵物流發展制度創新方面的政策 111-112
6.2.6 實現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多元化、市場化方面的政策 112
6.3 建立和完善物流市場法規體系,加強物流市場調控 112-114
6.3.1 加快立法適應物流市場發展的需要 112-113
6.3.2 以法律保護公正公平的市場環境 113
6.3.3 了解WTO的有關規則,爭取有利的發展條件 113
6.3.4 在WTO機制和框架下尋求合理司法保護 113-114
6.3.5 及時制定和調整、修改有關物流法規 114
6.4 加快建立物流標准化體系,促進物流的標准化、規范化 114-116
6.4.1 物流大系統配合性、統一性標准 114-115
6.4.2 物流分系統技術標准 115-116
6.4.3 工作標准及作業規范 116
6.5 推動物流企業與企業物流發展,積極培育物流市場 116-117
6.5.1 引導企業構建一體化物流戰略 116
6.5.2 推動企業締結戰略聯盟,以供應鏈的整體優勢參與競爭 116-117
6.5.3 鼓勵企業開拓全球性物流,尋求全球性市場空間 117
6.5.4 促進企業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樹立良好信譽 117
6.6 大力推進物流技術進步,提高物流技術水平 117-119
6.6.1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 117
6.6.2 推動物流技術裝備的現代化 117-118
6.6.3 建立和完善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 118
6.6.4 建立物流統計信息系統 118-119
6.7 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高物流效率 119-120
6.7.1 合理規劃、科學引導 119
6.7.2 抓好中心物流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 119
6.7.3 加快綜合物流中心的建設 119-120
6.7.4 解放思想,開拓籌集資金的新渠道 120
6.8 加強物流理論研究,培養物流人才 120-123
6.8.1 大力推進物流理論研究 120-121
6.8.2 注重物流知識普及與輿論導向 121
6.8.3 實施物流人才培養工程戰略 121
6.8.4 加強物流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121-123
第七章 總結 123-127
7.1 主要結論 123-124
7.2 本文的創新點 124-125
7.3 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25-127
參考文獻 127-130
致謝 130
7. 標准制定的背景和意義
GB/T16453.2—19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荒地治理技術》已經實施10餘年,為我國的水土保持荒地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內容、性質等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工作,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荒地治理技術,根據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水土保持司的統一安排,在對原標准GB/T16453.2—19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荒地治理技術》修訂的基礎上制定本標准GB/T16453.2—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荒地治理技術》。
開展水土保持荒地治理可以獲取經濟、生態、社會三方面的效益。具體表現為:減輕或制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以林、果為主導的商品經濟,增加經濟收入;解決農村飼料、肥料、燃料缺乏問題,促進畜牧業和種植業發展;建立工、農業原料基地,促進產業化商品經濟發展,建設環境與經濟協調的小康農村。
8. 高速鐵路的背景與意義
http://www.gkong.com/html/news/2008/9/26155.Html
9. 簡述市場營銷管理哲學的演變及其背景
演變:(1)一些學者將企業市場營銷管理哲學的演變劃分為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市專場營銷屬觀念和社會營銷觀念等五個階段,前三個階段的觀念一般稱為舊觀念,是以企業為中心的觀念,後兩個階段的觀念是新觀念,可分別稱為顧客導向觀念和社會營銷導向觀念。(2)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營銷管理觀念,就是以企業利益為根本趨向和最高目標來處理營銷問題的觀念,盛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資本主義國家正處於工業化初期,市場需求旺盛,整個社會產品供應能力相對不足。(3)之後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企業的一切計劃和策略應以消費者為中心,正確確立目標市場的需求和慾望,比競爭者更有效的滿足顧客需求,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第二期世界大戰之後,隨著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西方各國企業更加重視研究和開發,大量軍工企業轉向民品生產,是新產品競相上市,社會產品供應量迅速增加,市場競爭進一步激化。(4)之後是以社會長遠利益為中心的觀念,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全球環境破壞,資源短缺,人口爆炸,通貨膨脹和護士社會服務等問題日益嚴重,要求企業估計消費者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