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營銷失敗的案例
1、Contagion的病毒廣告牌
華納兄弟加拿大分公司、Curb傳媒以及廣告代理商Lowe Roche共同對新片《世紀戰疫》(Contagion)進行宣傳推廣,該片由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執導,講述了一種神秘的通過空氣傳染的致命病毒席捲全球的故事。
他們聘請了一組微生物學家以及免疫學家給一塊廣告版注射了青黴素、黴菌以及色素細菌。這些細菌在光照和溫度的控制下慢慢生長,最終拼成了電影的名稱,他們把這塊由細菌構成的廣告版放置在多倫多一家廢棄商店的窗戶上。
一部分行人對這個廣告牌感到不適,但是這個創意吸引了大量媒體的關注,獲得了媒體大獎,並成為啟發同行的源泉。拉臘米(John Laramie)是紐約戶外廣告創業公司Adstruc的CEO,他表示:「這個創意很酷,它很可能是某個人想到的瘋狂創意,但是從策劃到執行都非常成功。」
啟示:游擊營銷
傳統的營銷模式有時作用並不突出,如果你打破傳統,創意可能得到病毒式傳播。創意游擊營銷博客(Creative Guerilla Marketing)的創建者盧姆(Ryan Lum)就表示,這個病毒廣告牌就是游擊營銷的一個正面典型,「人們看到他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被激發起好奇心,想要搞清這個廣告牌到底是宣傳什麼產品的。」
㈡ 市場營銷失敗的香水案例
最早的可以參考秦池酒業和旭日升冰紅茶這兩個市場營銷案例,很經典的曇花一現營銷案例,在中國營銷歷史上很有教育意義
㈢ 市場營銷失敗案例
直接進中國知網查詢
㈣ 求市場營銷失敗案例、、失敗的市場決策案例 或者 失敗的運營管理 之類的分析方面的網站或電子書
推薦兩本書給你看看,淘寶網上當當網上都有賣的。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失敗篇)
跨國品牌失敗案例
也許對你有幫助的。
㈤ 失敗的企業營銷案例有么
最早的可以參考秦池酒業和旭日升冰紅茶這兩個市場營銷案例,很經典的曇版花一現營銷案例,在權中國營銷歷史上很有教育意義
下面這個也可以參考
http://kecheng..com/view/eeda1f0c7cd184254b3535ca.html
㈥ 市場營銷中企業營銷失敗的案例
時間倉促,給你些參考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奧妮之敗
1998年奧美國際廣告公司參與的旨在拯救奧妮皂角洗發浸膏的行動,成了奧妮的「滑鐵盧」———在廣告市場砸進8000萬元後,銷售貨款只收回1億元,減去廣告費用後可謂是血本無歸。
奧妮從此一蹶不振。
秦池「標王」之殤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秦池酒廠通過採用廣告促銷戰略,以巨額資金獲得中央電視台1996年黃金時段的廣告「標王」,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從而使白酒的銷售額直線上升,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酒廠一躍成為全年銷售收入達9.5億元,利稅達2.2億元的知名白酒企業。但是,廣告促銷會帶來很大效益,但同時也會帶來很大風險。初嘗廣告甜頭的酒廠人開始有些過分依賴廣告的作用了。他們把「寶」完全壓在廣告的投入上,希望憑借廣告「標王」的身份再度稱雄市場。但是,這樣的決策給該廠帶來的並不是希翼中的滾滾財源,而是難以咽下的苦酒。由於生產管理方面沒有相應加大力度,而且巨額的廣告收入又給企業造成沉重的資金負擔,該廠的經濟指標開始大幅下滑。之後,該廠連續虧損,最後到了破產邊緣,「秦池神話」最終破滅。
巨額廣告費拖垮智強
因每年上億元的高昂廣告費所累,曾經輝煌一時的「中國核桃粉大王」———四川智強集團因破產最終走上拍賣台。
智強集團原是一家地方國營食品企業,在1998年央視廣告招標會上,該集團以6750萬元的巨資奪得央視在1999年第一、二、四季度廣告黃金段位的「A特段」。加上在其他媒體投放的廣告,所耗廣告費用高達1億多元,成為當年四川投放廣告最多的企業,被稱為四川「標王」。
在巨額廣告費的轟炸下,「智強」商標的知名度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提升。該集團的主導產品「智強核桃粉」、「智強雞精」等產品銷往全國近400個大中城市,出口到了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企業也先後獲得「四川省重點企業」、「四川省小巨人企業」等殊榮,並被譽為「中國核桃粉大王」。
然而,由於該集團鼎盛時期的年產值才1.6億元,而每年的廣告費就超過1億元,企業經營被高昂廣告費所困,因而經營每況愈下,出現了借錢或貸款打廣告的現象。2003年成都春季糖酒會,智強出巨資包斷主會場的大門和最重要的展場,做最後一拼,不久就潰敗得不可收拾,半年後,集團即向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
㈦ 市場調研的成功與失敗的案例
失敗之鑒——市場調研案例分析
來源:.gov.cn
新可口可樂跌入調研陷阱
曾經在朋友處聽到這樣一個美國式的幽默,假若你在酒吧向侍者要杯可樂,不用猜,十次他會有九次給你端出可口可樂,還有一次呢?對不起,可口可樂賣完了。可口可樂的魅力由此可見一斑。在美國人眼裡,可口可樂就是傳統美國精神的象徵。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品牌,20世紀80年代中期卻出現了一次幾乎致命的失誤。
百事以口味取勝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可口可樂一直是美國飲料市場的霸主,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80%。然而,70年代中後期,它的老對手百事可樂迅速崛起,1975年,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僅比百事可樂多7%;9年後,這個差距更縮小到3%,微乎其微。
百事可樂的營銷策略是:一、針對飲料市場的最大消費群體——年輕人,以「百事新一代」為主題推出一系列青春、時尚、激情的廣告,讓百事可樂成為「年輕人的可樂」;二、進行口味對比。請毫不知情的消費者分別品嘗沒有貼任何標志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同時百事可樂公司將這一對比實況進行現場直播。結果是,有八成的消費者回答百事可樂的口感優於可口可樂,此舉馬上使百事可樂的銷量激增。
耗資數百萬美元的口味測試
對手的步步緊逼讓可口可樂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它試圖盡快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1982年,為找出可口可樂衰退的真正原因,可口可樂決定在全國10個主要城市進行一次深入的消費者調查。
可口可樂設計了「你認為可口可樂的口味如何?」「你想試一試新飲料嗎?」「可口可樂的口味變得更柔和一些,您是否滿意?」等問題,希望了解消費者對可口可樂口味的評價並征詢對新可樂口味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消費者願意嘗試新口味可樂。
可口可樂的決策層以此為依據,決定結束可口可樂傳統配方的歷史使命,同時開發新口味可樂。沒過多久,比老可樂口感更柔和、口味更甜的新可口可樂樣品便出現在世人面前。
為確保萬無一失,在新可口可樂正式推向市場之前,可口可樂公司又花費數百萬美元在13個城市中進行了口味測試,邀請了近20萬人品嘗無標簽的新/老可口可樂。結果讓決策者們更加放心,六成的消費者回答說新可口可樂味道比老可口可樂要好,認為新可口可樂味道勝過百事可樂的也超過半數。至此,推出新可樂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背叛美國精神
可口可樂不惜血本協助瓶裝商改造了生產線,而且,為配合新可樂上市,可口可樂還進行了大量的廣告宣傳。1985年4月,可口可樂在紐約舉辦了一次盛大的新聞發布會,邀請200多家新聞媒體參加,依靠傳媒的巨大影響力,新可樂一舉成名。
看起來一切順利,剛上市一段時間,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品嘗了新可樂。但讓可口可樂的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是,噩夢正向他們逼近——很快,越來越多的老可口可樂的忠實消費者開始抵制新可樂。對於這些消費者來說,傳統配方的可口可樂意味著一種傳統的美國精神,放棄傳統配方就等於背叛美國精神,「只有老可口可樂才是真正的可樂」。有的顧客甚至揚言將再也不買可口可樂。
每天,可口可樂公司都會收到來自憤怒的消費者的成袋信件和上千個批評電話。盡管可口可樂竭盡全力平息消費者的不滿,但他們的憤怒情緒猶如火山爆發般難以控制。
迫於巨大的壓力,決策者們不得不做出讓步,在保留新可樂生產線的同時,再次啟用近100年歷史的傳統配方,生產讓美國人視為驕傲的「老可口可樂」。
僅僅3個月的時間,可口可樂的新可樂計劃就以失敗告終。盡管公司前期花費了2年時間、數百萬美元進行市場調研,但可口可樂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可口可樂的消費者而言,口味並不是最主要的購買動機。
㈧ 求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失敗案例,只需說出哪個企業即可。
●「三株的十五大失誤」
第一,市場營銷管理體制出現嚴重的不適應,集權與分權關系沒處理好。
第二,經營機制未能完全理順。
第三,大企業的「恐龍症嚴重」,機構臃腫,部門林立,等級森嚴,層次繁多,程序復雜,官僚主義嚴重,信息流通不暢,反應遲鈍。
第四,市場管理的宏觀分析、計劃、控制職能未能有效發揮,對市場形勢估計過分樂觀。
第五,市場營銷策略、營銷戰術與市場消費需求出現嚴重不適應。
第六,分配製度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第七,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八,相當一部分幹部驕傲自滿和少數幹部腐化墮落導致許多工作沒能落實到位。
第九,浪費問題極為嚴重。
第十,山頭主義盛行,自由主義嚴重,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第十一,紀律不嚴明,對幹部違紀處罰較少。
第十二,後繼產品不足,新產品未能及時上市。
第十三,財務管理出現嚴重失控。
第十四,組織人事工作與公司發展嚴重不適應。
第十五,法紀制約的監督力度不夠。
●「飛龍」的二十大失誤
第一,決策的浪漫化;
第二,決策的模糊性;
第三,決策的急躁性;
第四,沒有一個長遠的人才戰略;
第五,人才機制沒有市場化;
第六,單一的人才結構;
第七,人才選拔不暢;
第八,企業發展缺乏遠見;
第九,企業創新不利;
第十,企業理念無連貫性;
第十一,管理規章不實不細;
第十二,對國家經濟政策反應遲緩;
第十三,忽視現代化管理;
第十四,利益機制不均衡;
第十五,資金撒胡椒面;
第十六,市場開拓同一模式;
第十七,虛訂市場份額;
第十八,沒有全面的市場推進節奏;
第十九,地毯式轟炸的無效廣告;
第二十,國際貿易的理想化;
●「巨人」的四大失誤
第一,盲目追求發展速度;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
第三,「巨人」的決策機制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第四,沒有把主業的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
㈨ 有哪些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營銷失敗的案例
DG,這個牌子的東西之前在中國賣的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因為他的領導人有一些對中國的侮辱性的話語和一些行為,就導致他進軍中國失敗了,然後現在在中國已經完全不能看到這個牌子的商品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