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品牌對營銷企業的作用
品牌來營銷(Brandmarketing),是通過市場源營銷使客戶形成對企業品牌和產品的認知過程,是企業要想不斷獲得和保持競爭優勢,必須構建高品位的營銷理念。
最高級的營銷不是建立龐大的營銷網路,而是利用品牌符號,把無形的營銷網路鋪建到社會公眾心裡,把產品輸送到消費者心裡。使消費者選擇消費時認這個產品,投資商選擇合作時認這個企業。這就是品牌營銷。
Ⅱ 文化因素對營銷環境的影響
透視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影響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使開拓市場成為各國企業家的重要任務,但是要在激烈競爭中開拓市場並非易事。有專家得出的結論認為,市場營銷的受挫或失敗,十有八九是由於文化因素造成的。二十一世紀企業競爭的核心企業文化,二十一世紀的企業管理是文化管理。一家國際性的雜志《電子世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就「什麼是在全球市場上做生意的最大障礙?」這個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向國際營銷人員詢問,結果在所列的八
大障礙中文化差異被列在首位,其次是法律法規、價格競爭、信息、語言、交貨、外匯、時差等。
一、文化差異對營銷的影響
文化差異形成的障礙是多方面的,表現為物質文化、語言文字、審美觀、傳統習慣、宗教信仰、態度價值觀、社會組織機構的差異等方面,這使得國際營銷環境變得異常復雜。文化是社會大眾所共同具有的行為特徵,由於文化具有互感性,繼承性和學習性,它自然會滲透到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乃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由於現代社會的文化地域分界仍較為明顯,因此文化的差異也就反映在國與國之間的差異,反映在不同地區之間差異,甚至同一地區內也會顯現出多種截然不同的傳統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色,日本人設計的產品普遍小巧、精緻、玲瓏,這是與日本特有的島國文化分不開的。義大利人被稱為世界設計大師,每年從設計促進該國產品銷售的努力中可收益近千億美元。在著名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里,最多的收藏品是來自義大利。這種才能是義大利源遠流長的文化所哺育的,是無法與之競爭的。上海家用化學品廠的一批發乳在日本銷售不佳,究其原因,在於裝發乳的瓶子是黑色的,日本人不太喜歡,但該產品在中東卻大受歡迎。綠色在中國代表生機盎然,在馬來西亞卻代表疾病和危險。非洲人習慣於罐頭裡面裝什麼,外面圖案就畫什麼。英國人出口到非洲的罐頭外面畫了三個大美人,結果一個也賣不出去。美國人談生意安排得很緊湊,常常是一見面就談,而且言明今天來,明天走,對時間抓得很緊,但這在阿拉伯國家卻可能被視為傲慢無禮,不尊重人,他們寧可慢慢來。凡此種種,一般地說,市場營銷面越廣,產品越獨特就越需要對
各種文化成分作深入研究,須對各種文化成份進行分析,並且注意它對營銷努力的影響。文化是相關聯的整體,要考慮其構成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文化的滲透性和變動性
各國各區域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反映出一個民族所特有的內在的東西,但文化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會發生劇烈碰撞,具有滲透性和變動性。
其實任何一種現有的文化都是對以往文化的一種變革,而且隨著科技、經濟和飛速發展,國際間各種交流、信息量的增加,文化的反思、借鑒,它的變化也在加快步伐。人們常說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之間都存在著代溝,必然會感嘆文化的變化之快。可口可樂因美國軍人而快步走向世界,海灣戰爭英美聯軍進駐中東,給阿拉伯文化帶來的沖擊則更為世人所注目。伊朗有越來越多的婦女正要求露出頭發和雙手,文化的變化既給企業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美國人的文化對許多國傢具有重大的影響,但是再仔細回想一下,人們發現美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相當大的變化。從價值取向來看,比較值得重視的是人們從普遍制度化的忠誠度轉向個人潛能的發揮與個人的滿足。這主要體現在對休閑的偏愛、享樂主義、模式導向、對安全感的需要等等方面。以往由於美國地大物博的大國胸襟,而產生對一切的追求是越大越好的傾向,房子要大,車子要大,而現在轉向「小即是美」,因而許多美國青年以駕駛日本汽車為時髦,同時對東方文化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認同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是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按照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的說法,「需求是指對有能力的購買並且願意購買的某個產品的慾望。」對需求的實現關鍵是要有支付能力的人,中國人口基數大,購買慾望也就大,隨著中國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購買的慾望也會變成需求。大概眾多的外資、外國品牌進入中國都是沖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而來的吧。因為誰擁有中國市場,誰就擁有21世紀。松下、日立、三洋、豐田、東芝、夏普等等,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產品就把中國市場攪了個七葷八素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伊萊克斯、GE、惠爾浦、3M、西門子、飛利浦、IBM等一批新面孔又從天而降,大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習慣、方式。麥當勞是消費的
文化,吃麥當勞決非吃其麵包和薯條本身,麥當勞是否真的很好吃,只有天知道。歐美人喜歡吃麥當勞情有可原,他們是游牧民族。而農耕民族,比如吃慣大米喝慣醬湯的日本人,還有拿筷子吃面條的中國人,居然也樂此不疲,用手抓薯條張嘴吃麵包。因為麥當勞改變了東方人的飲食習慣,讓亞洲人接受並迷戀於薯條與麵包,把巨量的牛肉與飲料塞進消費者的嘴裡。
當一九七九年第一批西方模特兒踏著貓步在京、津、滬的大舞台上表演以推銷她們的產品時,多少國人為此目瞪口呆,大呼不可。但不過幾年,我們的時裝模特隊也走出國門創匯去了。一九九O年北京亞運會期間需100名模特小姐,廣告一登二天內有近2000名姑娘報名參加,有軍人、學生,也有幹部和農民。而到今天此類事已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看來前些年不太接受的事已深入民心。真不知發展下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文化變遷的速度之快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三、在市場營銷中如何面對動態的文化
廣東一家紅木傢具廠將一批高檔紅木雕刻傢具運往西方,結果銷路不暢,大虧血本。其原因是雕龍畫鳳太多太繁,最主要的是其雕刻內容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的作品西方人不了解,產品的工藝價值、欣賞價值在老外面前遭到抹殺。
市場營銷人員不能憑主觀直覺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參考或簡單地將此地成功的經驗移至它地來設計產品的式樣、包裝、色彩或進行促銷宣傳,等得到錯誤發生時,才恍然大悟。這就需要當地的經銷商、代理商、廣告公司的緊密配合,避免造成損失。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調和,國人擅長「相結合」,也是儒家中庸所體現的東方文化特徵。只要一說中國特色那必然有「相結合」,但是「相結合」只是在原來就已存在的基礎上進行「搭配」,如果只是這樣就沒有創新。中國未來管理發展的方向可以結合東西方管理文化精粹進行融合,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還要有所創新,在企業操作層面上,一貼葯方不會在任何一家企業中都是靈驗的,因為不同的企業文化不同。西方經濟學同我們原來的經濟學能結合嗎?西方的管理理論與我們的管理理論能結合嗎?這肯定有一些難度。人與人之間的接受能力、反應的差異都是不盡相同,同理企業與企業之間也存在著許多不同點,有一些企業原來自身發展得挺順利,後來由於去兼並合資了一些其他企業而惹得麻煩不斷,因為觀念是不可兼並的,文化是不可兼並的。去接管一個企業的最大陷阱,不是埋伏在被接管的企業中的債務,而是這一企業本身具有的傳統。既然兩個企業是在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可能不多,傳統的技術容易被融合,而文化和管理卻不易融合,它需要有個緩慢的過程。
由於文化是動態的,企業的管理有其一般的規律以外,還有企業個性。我國企業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結合自身的因素採取適合自身管理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有所創新,才能給企業注入新的動力。同一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也要根據國別、地域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營銷人員來說,了解當地文化,如何將自己融入當地文化,或通過努力引導、改變當地的文化,有利於企業的發展,這樣將會給企業帶來長足發展的機會,增加企業的競爭能力。
Ⅲ 企業文化對企業營銷的影響急~~~~
個人認為:
1、企業文化影響品牌的誠信度
2、企業文化影響品牌影響的遠見性
3、企業文化營銷品牌營銷的手段選擇
4、企業文化影響品牌的持久性
Ⅳ 品牌對營銷者和消費者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品牌對營銷者來說是一種依靠,也可以說是一種承載物.比如說你的產品特點是方便,耐久,實用內,如果你沒有容品牌,別人只能說你"那個東西"方便,耐久,實用.而你有了品牌之後,比如你的品牌名字叫"易佳"別人就可以說"易佳"方便,耐久,實用.品牌承載了你的產品特點,當然品牌也同時包含你的經營方式,銷售方法等企業文化
對消費者而言,則是一種依據.有牌子的東西總比沒牌子的東西顯得正式,更有保證或者說有所謂的"安全感",有種較偏的說法可以說是,消費者買了你的有"品牌"的產品,就算認識你了,知道你這個東西,如果你這個東西質量不好,他就記住你這個牌子,以後不買你的了;如果你的質量不錯,以後還會找你這個牌子.這就是說的當作一種依據.
Ⅳ 品牌對企業營銷有何作用
品牌來一詞在國外是不受歡迎的,因自為老外很少會因為炫富或者某個原因去一窩蜂的選擇某個產品,而在中國,只要包裝的好,錢砸的多,比如當年紅極一時的娃哈哈系列,當年風靡全國的「腦殘金」系列,國人面對眾多產品無法有效的自主選擇,除了腦殘系列因為炫富之外,大多數人是對小產品的不信任,中國的山寨貨,你懂滴! 當然飽受虛假廣告摧殘的國民,尤其是70,80這代高學歷的人群,他們大多比較認可國外品牌,前幾年有個非常火的例子,報道稱肯德基將油炸食物放置兩個小時之後還在銷售,違背了肯德基的相關條例,結果去肯德基的人反而增加了,和解,原因是肯德基的食品安全規定比中國食品安全要嚴的多!於是品牌這一詞的真正定義開始在國人心中慢慢明了,品牌的力量來源於榜樣,品牌的經營來自於信念, 老闆常跟我說日本的公司管理的很嚴,馬桶要洗到裡面的水能喝為止,而且還親身示範, 我想這才是榜樣! 一個企業的老總如果能做到自己是員工的榜樣,員工能做到是周圍人的榜樣,即使這樣,你們品牌營銷才算剛剛開始,路還遠在呢,先想品牌的企業不是好企業,真的!在中國,品牌是可以用錢買的,用錢買的能叫品牌嗎? 就一牌子而已! 一家之言,莫笑話!
Ⅵ 品牌對營銷企業有何作用
1、品牌能夠為企業的產品特色和外觀包裝提供法律保護。品牌名稱可以通過注冊商標獲得保護,製造流程可以通過專利權獲得保護,包裝可以通過版權獲得保護。這樣就確保企業能夠對這些知識產權進行安全的投資,並從中獲益。
2、在現實生活中,品牌資產暗示了一定水平的質量,良好的客戶體驗和與身份、品味相關的心理感受,滿意的購買者很容易再次選擇這種產品,這大大提高了回頭客和口口相傳的比率。
3、品牌忠誠為企業提供了可預測性的需求,同時它建立的競爭壁壘使得其他公司難以進入這個市場。顧客忠誠也可理解為顧客願意支付更高價格的意願,即品牌溢價。從這兩方面來說,品牌是保障競爭優勢的強有力手段。
4、品牌能夠提高企業在行業內的知名度,有利於增加合作夥伴。品牌文化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提高忠誠度,同樣對於同行業的企業來說,可以提高行業知名度。不僅能提升企業主的個人地位,而且能帶來實質性的利益。增加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企業之間合作的機會,比如交叉銷售,聯合促銷等等方式。
5、品牌對內可以提升員工的自豪感和對企業的成就感。品牌對企業內部的作用可以這樣理解:品牌給員工帶來自豪感和歸屬感,使員工對企業更忠誠,並能提高員工工作效率,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6、品牌提升企業價值。對企業來說,品牌能夠影響顧客的行為,能夠給它的所有者帶來未來持續收益的保障。企業願意為品牌的並購支付數倍的資金,便是最好的證明。
Ⅶ 企業文化對品牌營銷的影響
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體現在品牌的宣傳、形象上,更是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保證,會得到消費者信賴,所以企業文化對品牌營銷至關重要。
Ⅷ 如何應對中西文化差異對品牌推廣的影響
談到品牌營銷推廣就務必會提及營銷推廣背後的文化因素,品牌營銷推廣和區域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首先,文化是營銷推廣的基礎與核心,它可以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不同影響;其次,營銷推廣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對消費者周圍的文化起到傳播的作用。因此文化因素對品牌營銷推廣產生的影響也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中國的對外改革開放以及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這不僅僅是在經濟合作范圍之內,也同時體現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世界的知名品牌紛紛落戶中國,展開了節奏性的市場推廣,中國人不出家門就能夠體驗到世界品牌帶給他們的全新感受;中國在經歷了發展與變革之後,民族品牌迅速崛起並走向世界,如今中國品牌帶給世界人民的不單單是獨特的文化與內涵,更多是迎合了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不同種族人民的需求。
世界上任何一個品牌都有著自己宏偉的開拓夢想,在面對全球未知市場開拓轉移過程中, 企業面臨著來自不同市場中消費者文化差異的巨大挑戰。所謂文化差異表現在各個層面, 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傳統的文化習俗、不同人群的行為規范及角色關系等等。品牌在推廣的過程中,考慮到文化的差異與目標人群的信仰對於品牌不斷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企業必須重視品牌推廣中涉及的跨文化交流。
世界上各個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與自然環境,古老的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化體系影響著品牌營銷推廣中營銷組合的各個因素,指引著從事營銷推廣工作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品牌營銷推廣中必須熟悉目標推廣國與本國的文化差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中國人講究人情關系,表現出的重要特點就是重「人情」,講「面子」,所以關系營銷佔有一席之地,而西方人往往不理解這特殊的人情與面子,他們對於這種關系的依賴程度就小得多;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集體主義強調互幫互助互相依賴,比如眾所周知的益達品牌系列,益達在中國國內品牌推廣的時候 以適合中國人的含蓄委婉的方式用一系列的故事情節發展來表達產品中內含的概念,而西方社會更注重個人主義強調自我中心和自我依賴,耐克的JUST DO IT 宣示了一種輕松,自由,享受的運動態度和生活態度,尋求從共性中突出個性;中國文化習慣於含蓄而委婉的表達方式,善於營造寫意氛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直線式的,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通常是非常直率的。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的文化差異還是來自於人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態度,要應對文化差異對於市場營銷推廣的影響,首先,應該注重培養跨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客觀的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把跨文化意識轉化為跨文化營銷技巧並逐步培養對於文化的敏感性。其次尋找不同文化的契合點進行營銷推廣活動,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不同文化之間總有融合之處,並且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滲透,聯系更加緊密,這為營銷推廣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再次,要想在營銷推廣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快速融入當地文化,消除文化壁壘,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需求。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不斷的改變著自己的營銷策略,傳遞著自己的品牌精神和理念,深度的研究了中國人的消費價值觀、語言信仰、行為習慣等特點,針對於中國市場研發了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比如老北京雞肉卷、油條等系列。
因此,在營銷策劃時,要採取措施克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營銷推廣帶來的不利影響,使營銷推廣本土化;要充分了解營銷推廣目的地的風土人情,針對不同的文化,採取不同的措施;要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內涵,深入吸取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及東方市場的營銷策略,這對於品牌建立全球化市場具有重大意義。
Ⅸ 企業文化對產品銷售的推動作用
企業文化與品牌的關系
如何理解企業文化與品牌的關系?鷹騰管理上市系列叢書之《文化•道》這本書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企業文化與品牌的關系:
一、從概念上理解企業文化和品牌:
所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信奉並附諸於實踐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說企業信奉和倡導並在實踐中真正實行價值理念。企業文化包括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目標、企業形象、企業制度、企業管理、企業道德、企業素質、企業秩序等。基本公認企業文化是影響企業行事規則的最重要的無形財富,是現代企業最具戰略性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是直接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
所謂品牌,科特勒認為「品牌是一個名字、名詞、符號或設計,或是上述的總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別於其他競爭者。另外,在綜合多個專家學者的看法後,Yintl認為品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品牌是區分標志,用以識別——識別功能。;第二、品牌是速記符號,更是有效溝通的代碼——信息濃縮功能;第三、品牌是承諾、保證和契約,可與消費者建立長遠的關系——安全功能;第四、品牌是形象的象徵,可以積累無形資產——價值功能。概括而言,企業品牌是一個企業區別於其他企業的直觀標志,是企業與社會公眾、企業與市場進行信息傳遞的橋梁,是企業佔領市場的旗幟,是企業形象的具體體現,是企業的生命和巨大的無形資產。
二、企業文化與品牌之間的關系
在企業長遠發展中,企業文化與品牌都深遠地影響著企業長遠發展,決定企業成敗興衰;從戰略高度來講,企業文化和品牌都必須支持「戰略實現」和「戰略的落地」;企業文化與品牌都是核心競爭力必然要素。兩者都是塑造企業影響力、控制力、領導地位的有力武器,其中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起著決定性作用,為品牌和企業文化建設指明方向。同時,兩者的建設都是緩慢和持久的,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點點滴滴都會影響到建設的質量。
我們也可以樂觀地預見,企業的「影響力」將成為未來競爭的最高境界。舉例而言,在營銷時代,企業會將消費者視為「上帝」,而未來當企業的影響力足以影響消費者的生活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消費者會反過來感謝「企業」——沒有您的產品或服務我真不知道日子會是什麼樣。因為消費者認同並傳播了企業文化,而後忠誠地消費了該品牌的產品或服務。
企業文化與品牌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必要因素,但是企業文化強調內部,包含了價值觀和管理的范疇,而品牌強調外部效應,基本屬於經營的范疇。外部效應內部化,內部效應外部化,這是企業發展的趨勢。
就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來看,是要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強勢文化。企業文化幫助戰略落地並促進品牌價值的提升。所以企業文化是品牌價值實現的手段和保證,它可以協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平衡。因而企業文化是「本」,品牌是「標」。
從外部消費者而言,他們只能通過品牌來識別不同的企業文化。所以可以這樣說,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凝結在品牌中,也是對滲透在品牌經營全過程中的理念、意志、行為規范和團隊風格的體現。因此,當產品或服務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在質量、價格、渠道上越來越不能製造差異來獲得競爭優勢的時候,品牌正好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
三、企業文化與品牌的整合推動企業發展
GE公司前任CEO韋爾奇也認為,企業文化是永遠不能替代的競爭因素,企業靠人才和文化取勝。我們可以這樣斷言:缺乏文化底蘊的品牌建設是蒼白無力的,沒有企業文化建設去「造」品牌,就好比搭建空中樓閣,建設得越宏偉壯觀越容易倒塌。尤其炒作出來的品牌是經不起市場經濟的狂風巨浪的,因為內涵不足,企業的出發點或者說企業文化與社會的道德價值觀有沖突。
海爾的企業文化耳熟能詳,在企業文化與品牌關系「整合」方面也非其莫屬。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獨家編制的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海爾成為惟一進入前100名的中國本土品牌,並從去年的95位躍升到89位,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是企業文化在發揮作用
Ⅹ 誰能幫幫忙啊,救急啊,幫忙弄一篇關於文化營銷對品牌塑造影響的論文
1、後現代企業品牌概述
如果說現代公司是依靠它們各自的品牌來實現自己的擴張之夢的話,那麼,對於後現代公司來說,品牌則是其生存的基礎。一個成熟的品牌代表著一種話語和權力。
品牌的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與人力資本
在後現代社會,品牌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可口可樂的總裁說,即使把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工廠全部毀掉,它仍可在一夜之間東山再起。原因就在於,品牌作為巨大的無形資產,其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構成企業的諸多要素。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准。象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其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與其國家的實力都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後現代社會的全球經濟競爭將演變為一場品牌之爭,品牌戰略可視為一種國家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後現代企業模式進行大規模的聯合、兼並與重組,構築後現代企業集團和集團聯盟的現象將成為21世紀一道壯麗的經濟風景線。
品牌的塑造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
無論在現代還是後現代,品牌的塑造都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但後現代企業模式可以加速這一進程。東方贏在《超速模式》一書中所總結的後現代企業超速成長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大力研究與推廣。
關於後現代企業成長與品牌塑造理論的建構只是剛剛開始,更多更優秀的模式尚等待實踐者與理論家的共同總結與創造。在運用後現代企業超速成長模式實施企業擴張與品牌塑造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後現代企業的超速成長模式是相對於現代企業模式的,它比現代企業模式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經營與品牌擴張目標,相對於現代企業可以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跨越式發展。但後現代企業經營模式不是一種「神話模式」,實踐這一模式與實踐現代乃至古典企業模式同樣是一個系統、科學而漫長的過程,它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與現代企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象微軟、戴爾、雅虎等在短時間之內成長為世界性品牌的事實,無不蘊涵著其在品牌塑造與擴張過程中對新的經營管理模式的精心研究與運用;
(2)後現代企業的品牌塑造不能為超速而超速。後現代品牌塑造的超速模式本質上是在新的後現代社會與經濟條件下,企業為立於不敗之地而作出的無奈的選擇。後現代企業如不運用超速擴張模式,在風雲變換的後現代社會將無立足之地。
品牌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
有人說,品牌的背後是文化。以後現代文化經濟的觀點來看,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品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乃至文化系統,文化是構成它的本質要素,是它的內容與形式,是它的全部,而不是它的裝點和附庸。
首先,一個品牌的基礎——構成其產品的成熟的技術系統本身就屬於文化的范疇。其次,產品的營銷全程——從產品的定位到包裝、推廣與傳播,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文化;甚至銷售與售後服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運用文化手段並傳達品牌的文化內涵。而綠色營銷的興起更使得後現代營銷成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之旅,在高揚企業對自然與社會生態的責任的同時,綠色營銷開啟了一個文化營銷的新時代。而營銷是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企業品牌的塑造在以產品品牌塑造為基礎的前提下,本身也屬於大營銷的范疇。
要想成功塑造一個後現代品牌,必須對品牌作為復雜文化系統有著充分的認識。要改進品牌的背後是文化的觀念,以文化經濟的觀點來塑造作為超級文化系統的後現代品牌。
品牌、權力與話語
一個成功的品牌具有強大的力量,會引發目標消費群的迷信,這就是品牌的權力。一個品牌一旦形成這樣的權力,就會同時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對公眾和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強勢品牌還會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成為國家與民族的象徵。盡管在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主角的後現代時期,公司的國籍已被淡化,民族國家的影響已被淡化,但品牌卻一直獨立於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過程之外。不論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如何本土化,它的品牌總是脫離不了強烈的母公司國家或民族的色彩。甚至跨國公司越成功,它的品牌就越具有其母公司國家的色彩。就象可口可樂永遠改變不了其美國品牌的形象,梅塞德斯—賓士永遠改變不了其德國品牌的形象一樣。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同時,永遠都不會停止其本質上的母公司文化擴張。在這一擴張過程中,跨國品牌將擁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
2、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文化戰略
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就是文化戰略
如前所述,品牌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系統。因此,從文化經濟的觀點來講,品牌戰略就是文化戰略。在進行品牌文化的建設時,須充分體現人文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有機融合,並力避對文化做狹義的理解。否則,文化將走向其對立面,所謂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文化戰略也將背離其宗旨。
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坐標點上創造後現代品牌
後現代品牌的塑造既是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就需要品牌創造者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坐標點上,對古典、現代以及後現代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洞悉。後現代品牌創造者尤其要對後現代社會和後現代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掌握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
在了解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的基礎上,優秀的品牌創造者應該走在消費者的前面,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去創造需求。
品牌戰略的制定應由知識總監與營銷總監共同負責
品牌戰略,尤其是產品品牌戰略的制訂應由知識總監和營銷總監共同完成。在很多沒有設立知識總監職位的企業中,營銷總監實際上同時也是知識總監。但這不是一種理想的做法。在後現代企業時代,知識總監的設立對於企業是一項戰略性的決策。
品牌戰略必須貫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
品牌戰略還必須貫穿CEO和首席文化官的意志。在目前的狀況下,CEO通常就是首席文化官。然而今後的趨勢是,首席文化官的設立對於後現代企業來說將越來越顯得重要。
由於後現代企業採取文化經營戰略,因此首席文化官和戰略總監實際上可以 合而為一。二者合一之後的首席文化官應該負責企業經營戰略、企業文化戰略和企業品牌戰略的制訂,同時參與產品品牌戰略的制訂。後現代企業的首席文化官與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部門的職責具有很大的區別。在現代企業中,企業文化部門處於附屬的地位,通常由人力資源部門兼帶行使職能;而在後現代企業中,企業文化部門處於企業的核心戰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