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品牌學的品牌的概念
對於品牌的定義有多種,有的觀點認為:品牌就是牌子,商號、商標,而著名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這樣解釋品牌:「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他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某個消費者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
上述定義說明品牌是一個復合概念,它由品牌外部標記(包括名稱、術語、圖案等),品牌識別、品牌聯想、品牌形象等內容構成。
我以為所謂「品牌」是企業或品牌主體(包括城市、個人等)一切無形資產總和的全息濃縮,而「這一濃縮」又可以以特定的「符號」來識別;它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社會,企業與消費者相互作用的產物。從市場角度看,企業生產產品,但品牌存在於社會環境及消費者的心理,可這品牌又屬企業所有。
與品牌相關的概念
1. 什麼是「牌子」?
「牌子」是品牌的俗稱,也稱為商品或服務的臉譜。「牌子」是人們對品牌、商標、名牌等通俗稱謂。其基本含義與品牌相通。
2. 什麼是「商標」?
「商標」,英文為「trade mark」,顧名思義,就是商品的標記。這種標記不是顯示商品名稱型號、性能、產地,而是一種歸屬標記,是生產或銷售它的那個企業的標記。當人們熟知商標後,就能以商標分辨產品或服務由哪個企業生產或銷售。我們常說「格力空調」,「格力」就是商標,「空調」則是商品的名稱,由「格力」商標人們可能聯想其生產廠家,產品性能等。
商標由一些文字、圖案或符號組合,對於企業它們的商標通常是由固定的文字、圖案或符號組成。用戶或顧客可以通過這些特定標記加以識別。
3. 什麼是「注冊商標」?
商標企業在國家工商管理部門注冊並批准使用後,就成為「注冊商標」。商標的的注冊企業便擁有所注冊商標的專用權、專刊權、著作權,其商標受到法律保護。注冊商標具有排他性,不同企業的商標不能相同,一般來說同行業經營范圍內商標必須是獨家擁有。
4. 什麼是「馳名商標」?
「馳名商標」是眾多商標中的「領先者,優等生」。在中國「馳名商標」是由國家的主管機構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認定的。一個企業使用的商標,首先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標志能夠代表良好的質量,其次知名度高,美譽度高且信任度或忠誠度也要較高,其商標經過政府主管機構認定,即可成為馳名商標。
「馳名商標」作為商標群中的「佼佼者」容易成為被人假冒,仿造和損壞的目標,應加強保護意識,運用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保護。在經濟全球化及競爭自然化的時代出現許多搶注商標、仿冒商標的事件,一定要把商標特別是馳名商標的保護當做一件戰略的事情來考慮。
5. 什麼是「名牌」?
「名牌」,簡單的說,就是知名品牌,或在市場競爭中的強勢品牌。
「知名」的內涵是:「四高」 知名度高,美譽度高,信任度高,追隨度高,除此之外還在反應度、認識度、美麗度、傳播度、忠誠度等方面也應有上佳表現。名牌應是這幾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有觀點認為名牌就是知名度高,這絕對是片面的。「知道」與「贊美」並不是一回事,「眾所周知」並不等於「眾口稱贊」;也有觀點認為名牌就是美譽度高,這也存在片面性,美譽度高的品牌若知名度不高,也不能實現其經濟目標,另外「眾口所贊」並不等於「人人購買」, 因此,美譽度還應和知名度、追隨度、信任度、認知度、暢銷度、美麗度、滿意度等相結合,相統一,才能造就名牌。 它是把國家當作品牌而需要發展的一門品牌學次級學科。主要研究如何把國家當作品牌來經營從而立足於世界的國家發展戰略問題。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代表作有:
Porter(1990)的《國家競爭優勢》;Kotler(1997) 的《國家營銷》等。雖然這些著作沒有明確提出基於品牌來架構其研究內容,但畢竟彌補了過去傳統經濟學研究的局限性,不僅從政府,也從微觀企業和消費者的角度進行一體化探討國家的發展問題,可以說這為國家品牌學的誕生奠定了多視角的理論基礎。
按品牌思維出發點和品牌塑造應用方法劃分
(即以不同側面的品牌屬性作為研究目標):具體包括從經濟現象、文化現象、社會現象、關系現象、藝術現象、審美現象、政治現象、營銷現象、傳播媒介、符號現象、生態現象等方面來研究品牌。基於以上兩種劃分,我們對品牌學中日益突現的研究方向和次級分科進行整理性研究(如圖1所示)。盡管品牌學本身作為一門學科提出的時間不長,而且多數次級分科目前還夠不上一門學科,但為了規范品牌學研究,防止某些問題不能被恰當地提出並得到有效的關照和解決,因此特別需要站在學科未來發展的高度規范品牌學科框架。限於篇幅,這塊將只簡略介紹部分次級學科。 它是把品牌作為一種特殊的符號系統。符號學是研究分析特定環境中符號功能與結構的科學,符號學研究消費者怎樣理解市場中的象徵意義。品牌符號學應包括第一符號學(語言學研究模式,即把品牌作為一種語言現象來對待)、品牌第二符號學(精神分析研究模式)和品牌敘事學。品牌敘事學運用文學敘事學的研究成果來研究品牌產品及其相關信息(如宣傳材料等)的敘事構成,其中包括品牌敘事話語研究和敘事結構研究。
7、品牌信息傳播學
Duncan和Moriarty 認為,控制和影響品牌信息是經營品牌關系的基礎,確認信息來源格外重要,換言之,就是要找出到底是什麼部門、產品、服務、計劃或人員是信息的來源,在此之後,就可制定策略和戰術,以控制、影響信息,確保信息的一致性並加強信息,最重要的是,避免信息出現矛盾的現象。他們經過對品牌接觸點的分析,歸納出了四大品牌信息來源:經過設計的信息、產品信息、服務信息、未經設計的信息等。整合營銷(IM)理論及營銷傳播(IMC)理論為品牌信息傳播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它是把品牌作為生命體來研究其運動規律的品牌學次級分科。這是剛突現出來的新興研究方向和領域。Aaker明確提出了基於單個企業品牌系統的「品牌群」概念,指出這是一個認識品牌的全新角度。而 winkler則系統探討了「品牌生態環境」的概念和管理問題,並指出品牌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活力的、不斷變化的有機組織。王興元則進一步擴展了名牌作為一種關系性契約的觀點,明確提出「名牌生態系統」的概念,並對名牌生態系統的構成、名牌生態系統演化、品牌生態系統的競爭與合作、名牌生態系統的評價與診斷等進行了系統性研究。進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品牌生態系統、品牌生態管理和品牌生態學的概念。「品牌生態」 突破了傳統品牌的「現象說」,它為企事業組織提供了從品牌本質出發重新認識品牌內涵,審視品牌及其生態系統的全新視角。
❷ 生態品牌標準是什麼
許只能稱之為「時代之殤」。一如零售巨頭大潤發被收購時,業內人士曾發出的感慨,「它競爭過了所有同行,卻輸給了這個時代」。
無獨有偶,諾基亞ceo在被微軟收購時也曾發出了類似的感慨,「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
這些企業緣何走向衰敗,面對全新的時代企業又該如何保持活力?叩問時代,或許得不到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我們卻希冀通過這種持續的追問,盡量做時代的同行者,保持發展活力。
如今互聯網經濟的紅利正逐漸褪去,一個全新的物聯網時代正加速到來。恰如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所言,互聯網即將消失,一個高度個性化、互動化的有趣世界——物聯網正加速到來。
對時代趨勢的判斷,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有著更為獨到的見解。他曾公開表示,在物聯網時代,企業要麼轉型為生態品牌的引領者,要麼成為生態品牌的合作方。
向生態品牌演進,這是海爾對時代之問的回答,也是海爾踏准時代脈搏、保持與時代同行的具體路徑。對此,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教授、「未來營銷倡議組織」研究學者費利佩·托馬斯表示,「物聯網生態品牌這個概念是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的。在物聯網生態品牌系統中的每一個品牌的價值都因此獲得提升」。
針對物聯網的時代之問,企業界、學界以及研究機構似乎正在給出愈來愈清晰的共同答案,那就是生態品牌。在剛剛結束的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上,凱度集團攜手牛津大學與海爾共同發布的《物聯網生態品牌標准白皮書》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這份白皮書凝聚著來自企業界、學術界和咨詢界的頂級智慧,堪稱是針對物聯網時代發展的一部指南,其權威性也不言而喻:凱度是一家以數據研究為核心的咨詢公司,對全球產業發展有著深入的研究;據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發布的榜單,英國牛津大學在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連續5年蟬聯首位。
在該白皮書中,物聯網生態品牌第一次擁有了明確的定義,「物聯網生態品牌是通過與用戶、合作夥伴聯合共創,不斷提供無界且持續迭代的整體價值體驗,最終實現終身用戶及生態各方共贏共生、為社會創造價值循環的新品牌範式」
❸ 吳少岩博士的聯系方式或者下載論文《基於遺傳與進化原理的搜索、優化技術》
品牌生態學: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論
內容摘要:本文借鑒生態學中相關概念的定義,對品牌生態學的概念進行界定,進而指出品牌生態學的產生背景,並概述品牌生態學的幾個重要理論。
關鍵詞:品牌生態學 生命原理時代 品牌控制論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屬性和生態屬性。美國著名品牌專家Lynn B.U Pshaw將品牌描述成復雜的生物;邁克爾•穆恩等在《火炬品牌:網路時代的品牌鑄造》中論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質;世界營銷管理大師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認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靈魂的,在市場中,它具有無限的靈性。可以說,品牌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它具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陳代謝、遺傳、變異、進化、感應、運動等生物學特性(王東民,2004)。基於品牌的生命體特徵,品牌管理者們必須用生態學的眼光審視品牌的生命歷程及其與周圍環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探索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理論,革命性地創造21世紀成功的品牌生態管理模式。
品牌生態學的概念
品牌生態學是一門新成長起來的學科,關於它的定義、研究對象、內容、任務以及所採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在對品牌生態學的概念進行科學界定之前,必須要明確生態學中的幾個相關概念。
生態學: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理的科學(馬世駿,1980)。這里,生命系統是指由動物、植物、微生物及人類本身組成的不同的生物系統,而環境則是指生物生活中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共同構成的環境系統。
生態群落:在特定的空間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種類組成及其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包括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並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體。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空間中共同棲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由於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國內眾多學者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到經濟學和管理學中時,經常混淆「生態系統」和「生物群落」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借鑒生態學對「生態學」、「生物群落」以及「生態系統」的定義,本文認為,品牌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商業領域里,具有一定的品牌種類組成及其與周圍商業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結構,包括形態結構(品牌種類、數量、品牌力等)和功能結構(品牌相互作用格局),並具有特殊功能(演替、協同進化、自然選擇)的品牌集合體;品牌生態系統是指「在特定的商業領域里,品牌群落與其商業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品牌生態學則是指「研究品牌系統(品牌生命體、品牌種群、品牌群落等不同尺度的品牌系統)與商業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理的科學」。
品牌生態學誕生的背景
英語「品牌」(brand)一詞源於古挪威語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這可以說是品牌最為原始的定義。如今,品牌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早期「識別」的范疇,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態勢。例如,Philip Kotler(1997)認為,品牌就是一個名字、稱謂、符號或設計,或是上述的總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有別於其他競爭者;Burleigh B. Gardner 和 Sidney J. levy(1955)認為,品牌是具有一組能滿足顧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價值,它的創建應該注重開發一種個性價值;奧美公司認為,品牌是消費者與產品的關系,消費者才是品牌的最後擁有者,品牌是消費者經驗的總和;Alexander L. Biel認為,品牌資產是一種超越生產、商品及所有有形資產以外的無形資產,等等。總的來說,以往關於品牌的概念可以從符號、情感、綜合、關系、資產、媒介這幾個角度進行定義的。
伴隨著品牌內涵的日益多元化,客觀上形成了一個以品牌為中心的復雜系統,包括品牌擁有企業、供應商、中間商、消費者、競爭對手、媒體、政府等經濟、社會各要素,甚至還包括是一些自然要素。因此,人們必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品牌的內涵及其所處的復雜環境,以求建立起新的品牌理論和品牌管理模式。生態學是解決復雜性問題的橋梁,近幾十年來,生態學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向其他學科滲透,誕生了諸如生態經濟學、社會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漢語學、教育生態學、商業生態學、企業生態學等邊緣分支學科,品牌生態學便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誕生並發展起來的。
品牌生態學理論概述
品牌DNA理論
品牌的核心價值被認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質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標准進行衡量(曾朝輝,2003):排他性,品牌的核心價值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可以明顯地區別於競爭對手;執行力,能夠將品牌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貫徹到底;感召力,體現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兼容性,體現在空間和時間的兼容。
品牌生命體復雜性理論
品牌生命體具有復雜性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多基元的復合體,不可能由營銷、服務、單個企業或其它任何一個具體成分構成;基元間廣泛互動,最終表現為一種生態系統;次序和層次,形成穩定有序的結構和不同等級的層次;有機整體優於部分機械之和,並不是簡單的疊加;開放性與適應性,表現為在過程中不斷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論
曼弗雷•布魯恩教授認為品牌生命周期由6個階段組成,即品牌的創立階段、穩固階段、差異化階段、模仿階段、分化階段以及兩極分化階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認為,應該用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會像產品一樣,經歷一個從出生、成長、成熟到最後衰退並消失的過程,但同時也承認許多老品牌在現實中經久不衰。約翰•菲利普•瓊斯認為,品牌發展過程並不完全遵循成熟後必衰退的規律,它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概念,而不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概念,不一定會隨產品而進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學說往往會誘導企業不恰當地將舊品牌向新品牌轉移,造成真正的資源損失。
品牌適應理論
美國科學家霍蘭(J.H.Holland)提出,「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王東民(2004)認為,品牌系統是一種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能夠通過不斷地形成新性質或新功能來適應外界的挑戰或改變。彭贇和張銳(2004)認為,適應是品牌在環境中,經過生存競爭而形成的一種適合環境條件的特性與性狀的現象,它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品牌的適應包括形態構造的適應、行為的適應(運動、延伸、移植、遷移和遷徙以及保護、防禦和抵抗)、生理及營養適應(品牌生物鍾、休眠以及生理生態變化)以及協同進化適應。
品牌群落理論
多元化企業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產品受託人、托權品牌、亞品牌和復雜的附屬品牌構成,容易出現各層次品牌塑造與信息傳播彌散,甚至相互沖突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世界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大衛•A•艾克在《創建強大的品牌》一書中指出,品牌生態管理除了構造企業內部品牌系統的戰略外,還要通過精心地組建相互關系、相互促進的品牌群(David A.Aaker,1998)來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並進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論運用生物群落原理來解決這一品牌群組合效應差的問題,同時,對如何有效利用現有品牌的協同效應進行品牌延伸與規劃進行研究。
品牌生態系統理論
安格尼斯嘉•溫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經濟時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統探討「品牌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管理問題,並指出品牌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活力的、不斷變化的有機組織。品牌生態系統是一個充滿活力並不斷變化著的復雜有機組織(Agnieszka Winkler,1999)和體系,有著極其復雜的層次和結構(張中哥等,2003)。我國學者王興元(1999,2000)提出「名牌生態系統」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態系統是指以名牌為龍頭的品牌生態系統,由環境、名牌、企業、供應商、中間商、顧客、公眾、相關組織與群體等成員組成、各個成員依賴名牌獲利而得以生存與發展、它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黃昌富(1999)、王新新(2000)、陸娟(2002)張銳(2002,2003)等人也對品牌生態系統特徵進行了探討。
品牌生態學作為一門新成長起來的學科,已經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成果。然而,這一領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數理論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及現象描述的層面上,而對深藏在品牌個體、品牌種群、品牌群落、品牌生態系統內部的生理生態運行規律及其調控機制,只是開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這有待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張銳.品牌生態學—品牌理論演化的新趨勢[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8(25)
2.王興元.品牌生態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J].科技進步理論與管理,2004,7
3.張,張銳.國內外品牌本性理論研究綜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9)
4.李博.生態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興元.品牌生態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7
6.王東民.品牌生命的復雜性和復雜的品牌生理生態學[J].商業研究,2004,6
7.曾朝輝.品牌基因—品牌核心價值設定[J].企業研究,2003,1
8.彭贇,張銳.生命型品牌對環境的適應性反應研究[J].企業經濟,2004,3
9.張中哥,張銳,張.基於生態系統的品牌經濟結構研究[J].商業研究,2003,19
10.王興元.名牌生態系統的競爭與合作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0,6
11.[美] 溫克勒(Winkler A.M)著,趙怡等譯.快速建立品牌:新經濟時代的品牌策略[M].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12.[美] 保羅•霍肯(Paul Hawken)著,夏善等譯.商業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宣言[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13.James 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1996
14.Duncan, T & Moriarty. S.. Driving Brand Value[M]. McGraw-Hill, 1999
❹ 張銳的學術論文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在CSCD、CSSCI源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7篇,被EI、ISTP、ISSHP收錄14篇。部分論文(均合作發表)清單如下:
1.「論生態型品牌關系的框架建構」,《新華文摘》,2005⑺轉載
2.「品牌哲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人大復印資料《市場營銷》(理論版),2009⑶全文轉載
3.「論生態型品牌關系的框架建構」,人大復印資料《企業管理研究》,2005⑶全文轉載
4.「基於干擾理論的企業衰敗機理研究」,人大復印資料《企業管理研究》,2005⑸全文轉載
5.「國內外品牌本性理論研究綜述」,人大復印資料《工業企業管理》,2004⑸ 全文轉載
6.「品牌生態學:品牌理論演化的新趨向」,人大復印資料《企業管理研究》,2004⑷ 全文轉載
7.「品牌生態管理:21世紀品牌管理的新趨勢」,人大復印資料《工業企業管理》,2003⑺全文轉載
8.「基於品牌塑造的組織機構整合與界面管理研究」,《改革》,2009錄用
9.「戰略理論演化及戰略生態研究綜述」,《科研管理》,2004⑵
10.「企業管理科學的生態屬性與學科發展」,《科研管理》,2006⑹
11.「戰略生態學:戰略理論發展的新方向」,《科學學研究》,2003⑴
12.「論生態型品牌關系的框架建構」,《管理評論》,2005⑴
13.「論品牌的內涵與外延」,《管理學報》,2009錄用
14.「一個實驗的操作性品牌定義及其模型分析」,《管理學報》,2009錄用
15.「城市品牌論」,《管理學報》,2006⑷
16.「試論企業戰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管理學報》,2004⑶
17.「生態學視角下的戰略理論研究與新發展」,《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⑵
18.「企業核心技能的系統開發策略」,《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2⑿
19.「企業戰略的生態透視」,《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⑸
20.「品牌教育學科建設及理論體系初探」,《西南大學學報》,2009錄用
21.「品牌生態學:品牌理論演化的新趨向」,《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⑻
22.「重慶城市品牌塑造戰略及實施策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⑻
23.「高校利益相關者管理:一個研究框架」,《科技管理研究》,2006⑶
24.「企業生態系統構成及運行機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⑶
25.「生態公司論」,《科技管理研究》,2005⑹
26.「擴展的品牌媒介理論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⑶
27.「論品牌科學學的建構與發展」,《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⑹
28.「品牌生態系統化的結構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⑽
29.「品牌哲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⑾
30.「品牌理論體系的多面性透視」,《企業經濟》,2008⑵
31.「國外品牌關系模型的演化發展及趨勢」,《企業經濟》,2008⑷
32.「品牌關系模型的演化發展及趨勢」,《企業經濟》,2008⑽
33.「生命型品牌對環境的適應性反應研究」,《企業經濟》,2004⑶
34.「品牌的屬性透視」,《商業時代(理論版)》,2007(30)
35.「品牌管理模式生態演化與發展」,《商業時代》(理論版),2003⒁
36.「高校與利益相關者互動發展的關系模式研究」,《江蘇高教》,2009⑴
37.「試論品牌學的概念框架及學科規范」,《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2004⑴
38.「國內外品牌本性理論研究綜述」,《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⑴
39.「戰略生態管理:內涵、實質及主要內容」,《雲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⑴
40.「城市品牌形成的影響因素及互動關系研究」,《經濟問題探索》,2007⑶
41.「基於干擾理論的企業衰敗機理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⑵
42.「品牌生態管理:21世紀品牌管理的新趨勢」,《財貿研究》,2003⑵
43.「品牌科學研究方向的四個根本性轉變」,《經濟論壇》,2003⑿
❺ 品牌生態學的理論體系
品牌DNA理論
品牌的核心價值被認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質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標准進行衡量:排他性,品牌的核心價值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可以明顯地區別於競爭對手;執行力,能夠將品牌所提出的核心價值貫徹到底;感召力,體現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兼容性,體現在空間和時間的兼容。
品牌生命體復雜性理論
品牌生命體具有復雜性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多基元的復合體,不可能由營銷、服務、單個企業或其它任何一個具體成分構成;基元間廣泛互動,最終表現為一種生態系統;次序和層次,形成穩定有序的結構和不同等級的層次;有機整體優於部分機械之和,並不是簡單的疊加;開放性與適應性,表現為在過程中不斷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論
曼弗雷·布魯恩教授認為品牌生命周期由6個階段組成,即品牌的創立階段、穩固階段、差異化階段、模仿階段、分化階段以及兩極分化階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認為,應該用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會像產品一樣,經歷一個從出生、成長、成熟到最後衰退並消失的過程,但同時也承認許多老品牌在現實中經久不衰。約翰·菲利普·瓊斯認為,品牌發展過程並不完全遵循成熟後必衰退的規律,它是一個自我實現的概念,而不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概念,不一定會隨產品而進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學說往往會誘導企業不恰當地將舊品牌向新品牌轉移,造成真正的資源損失。
品牌適應理論
美國科學家霍蘭(J·H·Holland)提出,「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王東民(2004)認為,品牌系統是一種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能夠通過不斷地形成新性質或新功能來適應外界的挑戰或改變。彭贇和張銳(2004)認為,適應是品牌在環境中,經過生存競爭而形成的一種適合環境條件的特性與性狀的現象,它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品牌的適應包括形態構造的適應、行為的適應(運動、延伸、移植、遷移和遷徙以及保護、防禦和抵抗)、生理及營養適應(品牌生物鍾、休眠以及生理生態變化)以及協同進化適應。
品牌群落理論
多元化企業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產品受託人、托權品牌、亞品牌和復雜的附屬品牌構成,容易出現各層次品牌塑造與信息傳播彌散,甚至相互沖突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世界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大衛·A·艾克在《創建強大的品牌》一書中指出,品牌生態管理除了構造企業內部品牌系統的戰略外,還要通過精心地組建相互關系、相互促進的品牌群(David A.Aaker,1998)來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並進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論運用生物群落原理來解決這一品牌群組合效應差的問題,同時,對如何有效利用現有品牌的協同效應進行品牌延伸與規劃進行研究。
品牌生態系統理論
安格尼斯嘉·溫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經濟時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統探討「品牌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管理問題,並指出品牌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活力的、不斷變化的有機組織。品牌生態系統是一個充滿活力並不斷變化著的復雜有機組織和體系,有著極其復雜的層次和結構。我國學者王興元提出「名牌生態系統」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態系統是指以名牌為龍頭的品牌生態系統,由環境、名牌、企業、供應商、中間商、顧客、公眾、相關組織與群體等成員組成、各個成員依賴名牌獲利而得以生存與發展、它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黃昌富、王新新、陸娟張銳等人也對品牌生態系統特徵進行了探討。
❻ 品牌理論有哪些
David A.Aaker(1998)明確提出了基於單個企業品牌系統的"品牌群"概念,首次將生態學的種群概念引入到品牌理論的研究中,並指出這是一個認識品牌的全新角度,又在2000年進一步提出了"品牌領導"的新管理模式;Agnieszka Winkler(1999)提出了品牌生態環境的新概念,並指出品牌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充滿活力並不斷變化的有機組織的論斷。從上述品牌理論研究和發展歷程看,品牌與生態的結合將成為品牌理論發展的新趨向,生態學將成為解決品牌復雜性問題的橋梁,成為品牌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新視角。
中文名
品牌理論
外文名
David A.Aaker
時間
1998
意義
解決品牌復雜性問題的橋梁
品牌品牌定位國內品牌mba智庫mba智庫網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品牌管理品牌文化定位品牌文化行為定向廣告的原理
品牌理論
品牌理論研究與發展經歷了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其歷程概要如下:
1870年以前,為品牌觀念時代。
1870~1900年,主要是個體生產者擁有消費品品牌。
1915~1928年,主要在廣告方面突出了品牌的宣傳,有了新的管理方式,即品牌由職能部門管理。
1930-1945年,出現了品牌經理,誕生了品牌管理系統(Neil McElroy,1931)。
1950-1960年,許多企業開始嘗試實施品牌管理系統,特別是消費品企業,重塑品牌忠誠,品牌管理和品牌營銷在市場營銷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體現了出來,有學者開始對品牌管理理論進行研究(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levy,1955)。
1960~1980年,品牌經理制在全球盛行。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出現品牌整合,品牌資產盛行(David A.Aaker,1991)。
20世紀90年代以來,品牌戰略和品牌管理成為公司戰略和管理的重要新領域,圍繞如何做好品牌管理,出現了不少的專著和可操作方法。例如,
奧美提出了"品牌管家"(brand stewardship),並在90年代末進一步提出了"360品牌"理論模式;
薩奇提出了"全球品牌策略"(the global branding);
電通提出了"品牌傳播"(brand communication);
達波思提出了"品牌輪"(brand wheel);
智威湯遜提出了"整合品牌建設"(total branding);
戴維森(1997)提出了"品牌冰山"理論和思想;
Tom Duncan(1998)提出用"價值范疇"代替"價值鏈"的品牌關系研究新模式。
這階段,生態學和品牌學的交叉學科--品牌生態學被提出,從理論上講,品牌生態學是網路經濟時代各種具體品牌思想、方法及先進品牌管理技術的集成、綜合和創新。品牌生態學將成為解決企業品牌復雜性問題的一門指導性科學。品牌理論最近被注入獵頭行業,很多獵頭都在創造自己的品牌,例如知名獵頭烽火獵聘公司
萌芽階段
自20世紀以來,品牌與科技尤其是與傳播技術的緊密結合,促使品牌開始逐步走向成熟。在品牌理論產生之前的這一萌芽階段,世界各著名廣告公司的定位紛紛從廣告版經紀人逐漸向提供全面品牌服務的信息咨詢公司轉變;同時品牌傳播的形式也層出不窮,例如,除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外,霓虹燈廣告、路牌廣告、購物點廣告、郵遞廣告以及空中廣告在歐美甚為流行;品牌策劃與創意更是廣泛被使用,例如,1927年福特A型轎車的廣告策劃,1929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品牌形象重塑等。總體來說,在1915年至1928年問,主要在廣告方面突出對品牌的宣傳,有了新的管理方式,即品牌由職能部門管理;在1930年至1945年問,尤其是以寶潔公司的尼爾·麥克羅伊(Neil McE1roy)提出和建立品牌經理制和品牌管理系統為標志,品牌實踐這才真正開始繁榮起來,品牌也日益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其中,品牌經理制的要點
❼ 李凱洛的理論學說
中國葫蘆型社會
背景: 2006年,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直指目前日本乃至全球普遍的發展趨勢是「M型」。李凱洛對中國社會財富結構和市場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後指出,中國社會形態既非M型,也非橄欖球型或金字塔型,而是呈現出一個巨大的葫蘆狀,用葫蘆型更能直觀准確地描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財富結構形態和市場結構。
時間:2007年
屬性: 社科類
概要: 中國社會財富結構形態和市場結構分布呈現為一個巨大的葫蘆形,從上到下,分別對應著富豪、中富、中產、准中產、小康、中下、底層七大階層。位於葫蘆頂端的一級城市引領了中國的消費升級浪潮,位於葫蘆底部的眾多新興城市,將激起更巨大的消費潛流,囊括巨大未來市場的葫蘆的「大肚子」部分,是中國容量最大潛力最大的市場,該市場消費者的主權思想將成為支撐中國商業發展的主導思想。
價值:李凱洛對中國社會財富結構與市場結構的精準分析定位,揭示了未來20年,中國三、四級城市將成為中國品牌和世界品牌爭霸的主戰場。
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
背景: 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全球經濟一片蕭條,李凱洛通過對全球經濟現象與快樂幸福感之間的關聯分析,提出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認為快樂也是一種生產力,以快樂幸福為主題的營銷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
時間:2009年
屬性: 社科/商業管理類
概要: 最早對快樂進行理論研究的是美國的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A·Easterlin),他在1974年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即收入和快樂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而李凱洛先生提出的新快樂經濟幸福學(The New Economics of Happiness)的觀點強調快樂也是一種生產力,在全球經濟蕭條心理灰暗的時期,人們更加需要快樂,注重幸福感。價值: 與過去重在研究快樂幸福與收入之間關系的西方快樂經濟學不同的是,新快樂經濟幸福學說重在快樂幸福與消費的關系研究,把快樂幸福與收入、快樂幸福與消費二者同等重視起來,以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為核心,將學理觀點延伸到商業研究中,更明確地提出商品交易過程中的關鍵在於如何給予顧客更多的快樂體驗和幸福感等微觀實用思想。
試客經濟
背景: 從原始的街頭派送到試用網站,再到最新的樣品實驗室,體驗營銷日益成為新時代營銷的主流。李凱洛提出,試客群體的出現,試客營銷的興起,必將催生出一種新的商業經濟形態——試客經濟(Test Marketing)。
時間:2009年
屬性: 商業管理類
概要: 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經濟形態。所謂「試客」,是指醉心於購物前先從互聯網上免費索取相關商家的試用贈品,經過認真試用,並與其他愛好者相互交流後才付諸購買的一類網民。與試客一群體共生的種種相關商業形態,就形成了「試客經濟」。 「試客族」的人群也不會只局限於受過較高教育的年輕人,熱衷網購的家庭主婦們將是「試客族」的新生力軍。
價值:體驗式營銷被認為是未來最具價值的營銷模式。通過對試客經濟的全面解析,為企業和商家角逐市場,提高品牌運作水平提出新的商業模式營銷思路。
產業發展新力學觀點
背景: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擴大內需」成為中國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李凱洛從力學的角度為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新的戰略思路。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產業強、商業興、品牌立,只有產業強,商業興之後,才有可能實現品牌立。產業與品牌核心的支點是商業,中國經濟運行方式由生產決定型向流通主導型轉變,未來將是「流通創造利潤」時代, 產業、技術、品牌的潛在價值都需要且只能通過商業來完成與市場的價值轉換。
價值: 在全球需求萎縮、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李凱洛立足中國產業實景,從力學角度提出中國企業應加強建設內需市場,掌控高端生產能力,提供了新的產業發展戰略觀點。
產業轉移生態論
背景: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全球經濟的減速,全球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一系列新的趨勢和特點,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給國際產業轉移帶來了新趨勢。李凱洛針對中國區內的產業轉移過程中呈現的種種趨勢和現象深入研究後予以分析歸納,從生物學的全新觀點詮釋產業轉移。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李凱洛從生態論的角度,用更直觀的表達方式剖析總結了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現象,產業轉移生態論對蝗蟲、蚯蚓、候鳥、榕樹四大生物型經濟現象的深刻解構,為推動中國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帶來新的思路與思考。
蝗蟲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在經濟形態中我們將那些像蝗蟲一樣,飛來飛去,四處掠奪資源,獲取短期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的企業稱之為蝗蟲企業。蝗蟲經濟不但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社會環境,也會削弱其未來的經濟增長基礎和價值。
價值:蝗蟲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四處掠奪資源獲取短期利潤的企業,用蝗蟲予以形象說明,蝗蟲經濟的惡性後果一目昭然。
蚯蚓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蚯蚓疏鬆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並改善結構,在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的同時也為其它的植物生存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經濟發展中,很多企業像蚯蚓一樣具備很強的生存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踏實務實地發展和提高自身價值的同時,與環境與社會和諧共生,並推動當地經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我們形象的將這種經濟現象稱之為蚯蚓經濟。
價值:蚯蚓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與環境和諧生存的企業,用蚯蚓形象代指,直觀准確。
候鳥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候鳥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哪裡資源豐富、成本低廉,企業就轉向哪裡——這種經常遷移,逐利而居的企業現象我們稱作候鳥經濟。候鳥型企業屬於典型的投機取巧型企業,候鳥經濟有短期貢獻但缺乏給一個地區帶來長久持續的發展。
價值:候鳥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逐利而居的企業,用候鳥代指形象可感,候鳥經濟理論的提出給產業轉移中的政府和企業帶來新的思考。
榕樹經濟
時間:2009年
屬性: 產業經濟類
概要: 榕樹以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與榕樹這種獨木成林現象相映成趣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像榕樹那樣根深葉茂,形成實力雄厚、帶動力強並具備相當投資規模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這種經濟現象我們稱之為榕樹經濟。
價值:榕樹經濟理論隸屬於產業經濟生態論,對於產業轉移中那些不斷做大、做強、做深的企業,用榕樹這種大家熟知的植物形象說明,直觀的剖析總結了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發展現象。
品牌生態學說
背景: 全球一體化趨勢和資本介入傳統行業的加劇,產品同質化、營銷同質化的競爭開始卡住「高端企業」的咽喉。李凱洛用生態論的全新觀點直指復雜的商業競爭和本能的生物競爭有著相同的生存邏輯,產業有序化升級運動背後的支配規律正是生物生存邏輯的力量和作用。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價值: 品牌生態學說包括品牌進化論、品牌分化論以及品牌競爭三大生存法則,復雜的商業競爭和本能的生物競爭有著相同的生存邏輯,從生物的競爭中尋找自然選擇法則,解讀商業動態,就能更容易地看清產業整體走勢,從而做到順勢而為,成為獵手而不是獵物。李凱洛從物種進化生態學的獨特角度,提出品牌生態學說,為中國企業提供了高瞻遠矚的商業思想啟迪。
品牌進化論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在商業競爭環境里,每個品牌都是處於品牌競爭環境中的一個「生態物種」,是需經歷過激烈斗爭而生存下來的「物種」。在險象環生的品牌生物鏈中,稍有不慎,便會被「吃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不斷的變革、進化,才能拓展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
價值:李凱洛先生創立的品牌進化論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以達爾文之生物進化論的角度重新審視品牌的生命歷程及其與周圍環境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給企業帶來新的商業啟示。
品牌分化論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分化這個詞來源於生物學。從品牌競爭角度而言,分化意味著一種思想,一種眼光,在產品同質化、營銷同質化的競爭時代,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整體供養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者能量,罔顧這些深層能力而進行理想化的擴張,只能製造更多的枯枝。只有開拓品牌與渠道價值,調整戰略路徑,走向更高的層次,才能獲得新的成長空間。
價值:品牌分化論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分化是由物種的多樣性遺傳、創新分裂和稼接形成的,品牌分化論從生態學的角度形象揭示了品牌創新分裂的過程,給中國企業參與現代品牌競爭帶來全新的戰略思考。
品牌競爭三大生物法則
時間:2007年
屬性: 品牌與商業管理類
概要: 從生態商業學的角度上來看,商業競爭有食物匹配,大者統治,生態龕位三大生物法則。在商業上,每個品牌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企業家要找尋自己的生態龕位,這是生存的關健。
價值:品牌競爭三大生物法則屬於品牌生態學說分支。品牌生態環境始終在不斷的變化,如何拓展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找准適合生存的生態位,不斷改善生存條件,是每個品牌存活下來的關鍵。李凱洛用食物匹配,大者統治,生態龕位三大生物法則深刻揭示了品牌生存之道。
品牌超限戰論
背景:針對品牌發展規律模式和中國實情,李凱洛提出品牌超限戰論,為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在全球化的市場中如何競爭提供了新的品牌戰略戰術。
時間:2006年
屬性: 品牌管理類
概要: 超限戰來源於軍事術語。在商業戰爭中,品牌超限戰是指跨越傳統界限、突破傳統手段的品牌塑造方法。品牌超限戰強調弱小的一方,要盡量設計領先者不能採用或者不適合採用的戰略。
價值: 李凱洛提出品牌超限戰論,為中國企業在打造品牌和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過程中如何以小制強,以智取勝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品牌戰略兵法。
❽ 市場營銷專升本考試科目
公共課英語、計算機。
綜合1是經濟法、基礎會計。
綜合2是市場營銷和市場調查與預測版。權
「專升本」招生是指具備大學本科辦學資格的高校,根據國家下達的招生計劃,以國民教育系列高等學校的大學專科畢業生為對象,舉行普通本科院校組織的考試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通過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專升本」考試或成人高校「專升本」統一考試進行錄取的本科招生類別。
它與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區別是以專科為起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現在全國已積累了成百上千萬大專畢業生。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有些用人部門對員工提出了限期達到本科層次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專科畢業生要求提高學歷層次。
❾ 營銷 名詞解釋:營銷遠視,綠色營銷,生態營銷
營銷遠視
營銷遠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好高騖遠,只看重市場前景,而忽視企業內部產品、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或不顧企業本身的經營特點和經營實力,使營銷活動超過自身的能力范圍,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從而導致企業喪失了利潤基礎和競爭優勢而衰敗。營銷遠視症主要有四種症狀:過分追求市場佔有率;為品牌而品牌;只重外部顧客滿意,忽視內部顧客滿意;只看市場前景,不顧企業實力。這是目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綠色營銷
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將企業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保護利益三者統一起來,以此為中心,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構思、設計、銷售和製造。
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環境保護為經營指導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的營銷觀念、營銷方式和營銷策略。它要求企業在經營中貫徹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綠色營銷的興起源自於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與消費者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開展綠色營銷,使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實現無污染,不僅會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而且會取得價格哂納感的競爭優勢.因此,現代企業開展綠色營銷是一個雙贏的決策.
綠色營銷的基本過程:1)綠色生產過程 2)綠色流通過程 3)綠色消費過程
綠色營銷觀念:1、注重綠色消費者的調查和引導2、注重安全、優質、低能耗、少污染的綠色產品的開發和生產3、注重定價中的綠色因素4、在資源價值觀中確立綠色營銷觀念5、提高企業家綠色營銷觀。
生態營銷:一種市場營銷新理念
傳統的市場營銷是將合適的產品、在適當的時間、以正確的方法、賣給需要的人。生態營銷,則是把企業的價值觀念、外觀形象、服務水準等諸多常規管理要素納入整體形象中,把所有的人都作為公司產品的潛在客戶。就像生物界中的生物鏈一樣,形象決勝、美感經營,營銷是給所有可能接觸到公司員工、產品或者說是任何有關公司信息的人盡可能留下好印象。如果傳統的營銷是銀行在吆喝「顧客,請注意」,那麼生態營銷就是銀行引導員工「請注意,他們都是我們的顧客」。打個比方,傳統的營銷是對「意中人」狠拋媚眼,而生態營銷則像一個有著良好素養的少女,無論從哪個層面欣賞都能令人賞心悅目
❿ 急求:汽車營銷類英文版文獻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rar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for the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and also rare. After the existing data collection and found that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literature concentrate on franchising (4S monopoly) in the field.
John S Kiff (2000) view is that the car manufacturers, franchise model represents a low input, low-risk and control channel for the market. Franchise mode on the car because franchisees have many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minimum level of sales and service capabilities. Car manufacturers do not need to sell part of investment capital and management, these tasks borne by the dealer.
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 / shaker (1998) that the franchise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ufacturers and distributors from the "zero-sum race" into a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win" relationship. Abell, Mark (1993) found that consumers store to buy a car through the license, especially high-end cars, not only the purchase of the proct itself, but more importantly a symbol of status, peer recognition and the reality of man's spirit so that if The expensive high-end cars with poor car market crowded together on the show, will greatly rece the value of the former.
O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many of our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make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Sized Enterprises Jiang-hui, "Multinational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ls" (2004) proposed: the current mode of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ar market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elements: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network marketing model into construction mode, and network by network models and patterns; from the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oint of view, the agent system into marketing mode, auto trading market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of licensing, multi-brand specialty forms, etc.; 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agents and direct marketing model into other ways.
Hanxue Chun in "System of China's auto sales and auto sales market structure model" (2002) that: a reasonable model would be automotive procts as the main distributor for the leading all aspects of service features, the user at the core to the Automotive enterprises, automobile procts (vehicles, parts and components), car dealers, car proct users, car repair services, auto finance services, car insurance service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ogether.
He Jihong Yu country side and 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2006), the proposed guidance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 marketing models of new cars: car sales Ecological Park. The park, car manufacturers, dealers, consumers and stakeholder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transfer and for the purpose of forming a value chain and value network, build a "living system"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WANG Yi Jun Wu submerge c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 sales model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analysis" (2005) to construct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marketing model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on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China's overall vehicle sales model pattern trends.
Mu Xiaoli and Li Yuan in "emerging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2002) presented a paper on Cultural Marketing Model: Dalian University of arrest and Zhoukuai Bin Yu Duo also "E-commerce will be applied in the automotive marketing" (2002) articl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s in the automotive instry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and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uto instry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Bear Country Dr. Qian Zaiqi thes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mode selection of the Chinese car market evaluation" (2006), the use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rom value creation, value added, value delivery and value of collaborative 4 categories 30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indicator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ar on the five main marketing mode were evaluated.
In summary,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model of vehicle service marketing research is lagging behi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level, more, there is a certain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 from a local point of view of many, bu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frequ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 urgent need for our automotive service marketing model features, performance and its future pattern of running in-depth, Ji To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so as to China's automotive instry to provid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theory of Jian Yi Zhi Dao and useful. 原文:國外少有汽車營銷模式的提法,對於汽車營銷模式的研究也並不多見。經過對現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發現,國外汽車營銷模式的文獻集中在研究特許經營(4S專賣)領域。
John S Kiff (2000)的觀點是對汽車製造商來說,特許經營模式代表著一種低投入、低風險和針對市場的可控渠道。因為特許經營模式對汽車特許經銷商有許多要求,諸如最低銷售水平和服務能力等。汽車製造商不必對銷售環節投入資金和管理,這些任務由經銷商承擔。
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shaker(1998)認為特許經營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製造商和經銷商從「零和竟賽」的關系轉化為相互支持的「雙贏」關系。Abell,Mark(1993)研究發現,消費者通過特許專賣店購買汽車特別是高檔車,不僅是購買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同齡人的認同以及現實男子漢的氣概等,如果這些昂貴的高檔車同低劣的車一同放在擁擠的市場中展示,會大大降低前者的附加值。關於汽車營銷模式,我國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康燦華、姜輝在《跨國公司在華汽車營銷模式研究》(2004)中提出:目前一般把汽車營銷模式的框架劃分為三大要素:營銷理念、營銷組織和營銷手段。並從營銷網路的構建角度,把營銷模式分成建網模式、借網模式和並網模式;從營銷組織的角度,把營銷模式分成總代理制、汽車交易市場制、特許經銷制、多品牌專賣形式等;從營銷方式的角度,把營銷模式分成代理和直銷等幾種方式。
韓學春在《中國汽車營銷體系和汽車銷售市場結構模式的探討》(2002)中指出:合理的模式應該以汽車產品為主體、經銷商為主導、全方面服務為特點、用戶為核心地把汽車製造企業、汽車產品(整車、零部件)、汽車經銷商、汽車產品用戶、汽車維修服務、汽車金融服務、汽車保險服務和工商管理聯系在一起。
俞國方和賀繼紅在《汽車營銷模式變革與重構》(2006)中,提出了基於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的新型汽車營銷模式:汽車營銷生態園。園區內,汽車生產商、經銷商、消費者及相關利益者以價值轉移和實現為目的,形成了價值鏈和價值網,構建了「類生物」的利益共同體。
吳泅宗和王奕俊在《中國汽車營銷模式發展格局的動態特徵分析》(2005)中,構建了中國汽車營銷模式發展格局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剖析了各種營銷模式的動態演化特徵,並且預測了未來幾年內中國汽車營銷模式格局的總體發展趨勢。
牟曉莉和袁理在《新興汽車營銷模式探討》(2002)一文中介紹了文化營銷模式:大連理工大學的逮宇鐸和周會斌也在《電子商務將在汽車營銷中得到應用》(2002)一文中詳細分析了電子商務在汽車工業中應用的機會和困難,並對中國汽車工業的電子商務改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熊國錢在其博士論文《基於價值讓渡系統的中國轎車營銷模式選擇的評價》(2006)中,藉助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從價值創造、價值增值、價值交付和價值協同4大類30個指標建立了價值讓渡系統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對五種主要的轎車營銷模式進行了評價。
綜上所述,目前有關汽車服務營銷模式理論上的研究相對滯後,實際操作層面上的討論較多,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探討不夠;從某個角度出發的局部研究多,但全面的系統性研究較少。實踐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對我國汽車服務營銷模式特徵、運行績效及其未來格局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從而為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有益的建議。
</SPA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