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火了!李現代言彪馬公開活動因安全問題取消,運動品牌還簽了哪些當紅大牌
puma聲明,因公共安全取消原定代言人李現公開活動,粉絲不滿近日,puma發布了一個官方聲明,聲明中表示,很抱歉通知大家,puma品牌原定邀請代言人李現出席8月30日的YOHOOD2019全球潮流嘉年華活動,因考慮到公眾安全等因素,不得不將此次活動更改為非對外開放的形式,對粉絲們深感歉意,隨後李現全國粉絲後援會也轉發了彪馬的這條聲明,對於多數粉絲來說,此次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所以面對著這無奈的事實,到極大的不滿。
除此之外,劉雯、劉昊然、古力娜扎等,都是彪馬的代言人。在簽約娛樂明星為代言人方面,阿迪達斯走在前面。楊冪、鹿晗、Angelababy、陳奕迅、彭於晏、易烊千璽等明星,都是代言人。除了請明星代言,送明星裝備讓其幫忙帶貨和新片造勢,也是品牌商的營銷方式。周傑倫酷愛籃球和球鞋,耐克的每款重量級新品,周傑倫都能提前拿到,喜愛在社交媒體上曬鞋的他,總會第一時間曬照,此後該款球鞋都會第一時間售罄,並在二級市場炒賣出高價。
『貳』 彪馬的營銷渠道的參與者有哪些
編碼銷售呢,它有線下門店銷售,也有淘寶京東這個網店銷售。
『叄』 從心理營銷學角度回答。彪馬的市場細分的核心是什麼。彪馬是如何將消費者個性和品牌個性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訊)心理學中個性原是對人的心理特徵的一種描述,是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點。在消費者行為學中個性則是指讓消費者從同質的商品中持久地選擇自己的產品的內在特質,它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
當年百事可樂在入市之初採取的是仿效策略,即從口感、包裝、宣傳上對可口可樂依樣畫瓢,注重的是品牌外在的建設,結果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挫折,後來在確認了從品牌個性上徹底與可口可樂對抗,百事可樂就成了新一代的選擇,成功地做到了與可口可樂的差異化,從而開辟了一個消費者認可的新市場。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兩個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若沒有"永遠的、美國精神"與"渴望無限,新一代的選擇"這樣充滿個性的品牌內涵做支撐,讓消費者僅僅從名稱、標識甚至口味上對此兩者做出區分並能持續地辨別這些差異,恐怕是很難的。
盡管品牌個性問題有關專家Gardner&Levy(1955)早就提出,但一直以來品牌個性的相關研究進展比較緩慢。自20世紀80年代,Sirgy(1982)提出品牌或產品都應該具有個性以及Aaker(1997)運用心理學中的"大五"人格理論模型對品牌個性維度進行探索性研究以來,眾多學者開始涉足品牌個性的研究,目前品牌個性已經成為營銷學、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焦點之一。今天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意識到在市場中一個沒有品牌個性的商品,唯一能夠引起消費者產生消費需求並引致消費行為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價格戰。沒有個性的品牌就像一杯白開水,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上,想得到消費者的厚愛和忠誠,是不可能的。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品牌形象論過分強調了品牌個性與品牌形象的一致性,而沒有加以區別,目前已經逐漸被學界所否定。現在學界比較贊同"品牌個性是品牌形象(品牌表現、品牌個性、公司形象)的一個重要構成維度,而非唯一構成維度的觀點"(Keller,1993;Hayes,2000)。學者Batra,Lehmann和singh(1993)將品牌個性定義為消費者所感知到的品牌所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Keller(1993)認為品牌個性體現的是消費者對某一品牌的感覺,與產品特性相比,它能夠提供象徵及自我表達的功能;,Sirgy(1982)認為品牌個性是品牌所具有的個性特徵,可以用一些形容個性特徵的詞來描述,如友善的、摩登的、傳統的、年輕的,Goodyear(1993)將品牌個性定義為品牌所創造的自然和生活的特質,Blackston(1995)則認為品牌個性是指品牌所具有的人的特質,Aaker和Fournier(1995)總結歸納認為品牌個性是指品牌所具有的一組人類特徵。這里的人類特徵既包括個性特徵,例如可靠的、時尚的、成功的;又包括其它人口統計特徵,例如性別、年齡、社會地位。Aaker等人的品牌個性觀點被學界所認可、推崇。
在品牌營銷中如何讓品牌個性更能滿足消費者呢?實施這一策略的理論依據是消費者個性與品牌商品個性存在著交互作用,由於品牌象徵意義及其所傳達的信息使兩者可能建立其親密的情感聯系,此時消費者將品牌商品視為帶有人格特徵的"朋友"。從這一層面意義來說,品牌有了生命,也有了獨特的個性。
然而市場中品牌個性的塑造,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經過對長期的市場考察,我們認為目前有以下兩點非常重要。
1.把握消費者需求,正確進行市場定位
要塑造品牌個性,先要明確品牌的個性是什麼,品牌個性其實質就是針對消費者的個性。消費者所要購買的商品都會與他們的自我與個性認知相匹配。因此發現並把握消費者需求就非常重要了。那麼怎樣來發現並把握這樣的需求呢?主要可以通過市場調查和統計的方法加以區分和把握,但經營者的洞察力也十分重要。
市場定位是經營者對目標消費者的選擇。通過市場細分,經營者應該說對市場的組成或消費者特徵有了比較詳盡的了解,通過對自身優勢、資源的分析,選擇自己最有優勢的細分市場,並生產相應的產品以滿足上述細分市場消費者。在具體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對某個消費群體的需求認識是否准確。商家在把握消費者方面常受到經營者自我認識偏差,同時也有調查手段是否科學的問題。
第二,在對企業自身優勢、資源的分析過程中,也存在著被誇大或被縮小的誤差。在需求把握、市場定位這個步驟上,科學嚴謹的態度是一方面,持續跟進不斷修正與洞察消費者變化更是必要的。
2.選擇正確傳媒,傳播精確到位
經營者對通過何種傳媒能夠將產品或品牌信息傳遞給目標消費群體,應該說是影響營銷成功的重要環節。當然這些渠道、媒介絕對不是僅有的,各個渠道、媒介的覆蓋程度、消費者的接觸率、傳播效率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選擇適合的傳媒對商家非常重要以此才能確保傳播精確到位。在具體實施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如果商家在宣傳一項新產品或品牌是針對年青人的,傳播目標就應是針對年青人並通過選擇適合於他們的傳播媒體進行宣傳,讓年青人從中得到精神或生活方式方面的啟示。
第二,如果傳播是品牌個性,就要選擇好形象代言人,因為年青人是從他們所熱衷的代言人那裡得到精神的力量。可見只有選擇正確傳媒,傳播精確到位,才能實現傳播目標。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商家和經營者做不到這兩點呢?原因可能有如下幾點:
第一,商家在看到品牌入市初期取得的不錯成績後,覺得大功告成,思想開始麻痹,更多地開始盡享成功的喜悅了(需要分析與定位可能是對的)。這就導致服務態度水平下降、產品品質下降,關鍵是品牌傳播不能持續,品牌倒塌是必然的。
第二,有些商家在取得初步業績後自信心開始膨脹,對自己的優勢、資源的認知出現偏差,開始涉足所謂更大的市場,搞一體化、多元化,使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即需要分析出現矛盾和混淆,最終難逃噩運。因此堅持應以消費者需求和定位為導向,保持清醒頭腦,堅守對消費者的品牌承諾,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能動搖。
第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一直就在向著更高與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所謂更高就是精神領域的需求越來越高,所謂更深就是需求越來越細化。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傳播媒介的精確選擇,在堅守對消費者的品牌承諾基礎上,商家和經營者對品牌個性理解也要不斷地賦予新的含義,新的形象。通過品牌個性塑造,才能不斷地與消費者深入溝通聯系在一起,這樣才會使品牌真正深入消費者心底。記住:沒有個性的品牌(商品),無論花費怎樣的巨資進行推廣與傳播,還是不會有生命力的。(來源:賣家網 編選: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肆』 彪馬品牌簡介
PUMA 於1948年成立於德國荷索金勞勒(Herzogenaurach),PUMA 中文作彪馬,意為美洲獅,德國一家以生產鞋與運動服為主的大型跨國公司。
創始人:魯道夫·達斯勒(Rudolf Dassler)。
魯道夫·達斯勒於1924年加入了弟弟阿道夫·達斯勒(昵稱阿迪Adi)位於赫若拉赫的達斯勒公司,並即將公司更名為達斯勒兄弟公司。1930年代中期,達斯勒兄弟公司成長為具有近百名員工、有三十餘種款式的全球運動鞋領導品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斯勒兄弟公司復業,有47名員工,並以帆布與美軍燃油槽提煉出橡膠,製成戰後第一款運動鞋。
1948年阿道夫·達斯勒以其自身姓名的組合Adi與das將達斯勒兄弟公司更名為adidas,兩兄弟從次分道揚鑣,哥哥魯道夫·達斯勒另成立了PUMA公司,與adidas的方向相同,都以體育用品生產為主,兩人從此成為競爭對手。
1986年PUMA加入慕尼黑與法蘭克福的證券交易所。今日,PUMA有3,200名員工,並販賣產品至超過80個國家。2003年公司的資產達到12億歐元。
PUMA的鞋與服飾在嘻哈塗鴉文化中,無論是美國內外,都受到極度歡迎。PUMA也與adidas同為1970與1980年代嘻哈文化代表物之一。
現今已有61年歷史的運動服裝品牌,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第一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PUMA五十年來的歷史一頁頁寫在偉大的運動成就上。PUMA陪伴球王比利進軍世足冠軍決賽、陪伴網球好手貝克在溫布敦的草地稱雄。與最頂尖的運動員合作並不斷追求最新的技術製作最佳的運動配備。創辦人魯道夫·達斯勒在1948年建立了PUMA這個德國品牌,數十年來PUMA一直在運動界位居要角,近幾年來更成功的結合流行/運動,躍升為年輕人最愛品牌之一。
Herzogenaurach(荷索金勞勒市),位於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在十九世紀末,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小鎮,主要的經濟傳統的制衣業,然而今天,因為是世界聞名的體育用品---PUMA「彪馬」公司的總部所在地,而備受人們關注。
彪馬是1998到2003年運動服飾市場銷售額和利潤增長最快的品牌,成長率連續6年超過兩位數字。令人驚訝的是,2002年彪馬在美國的廣告經費僅為390萬美元,而同年,耐克的廣告支出為1億2000萬美元,銳步的支出為4530萬美元。
『伍』 PUMA品牌的標志的由來和設計理念
設計理念:來彪馬(PUMA)運自動品牌標志如同企業主打跑鞋一樣,圖案以奔跑飛速的獵豹為主,加上企業名稱組成,躍起的獵豹在字母單詞側旁,表現出企業核心,超越自己,更快,更強。
品牌由來:從一家最初只生產運動鞋的德國小鞋廠,到今天世界上的知名企業,PUMA走過了一條不為人知的發展道路。PUMA的業績蒸蒸日上,產品種類也比以前豐富了不少:除了繼續生產運動鞋以外,運動服、球類,以及手套、運動背包和手提包等配件也印上了PUMA的LOGO。
一個年輕人喜歡的運動裝品牌PUMA五十年來的歷史一頁頁寫在偉大的運動成就上。PUMA陪伴球王貝利進軍世足冠軍決賽、陪伴網球好手貝克在溫布敦的草地稱雄。
與最頂尖的運動員合作並不斷追求最新的技術製作最佳的運動配備。創辦人魯道夫.達斯勒在1948年建立了PUMA這個德國品牌,數十年來PUMA一直在運動界位居要角,近幾年來更成功的結合運動、休閑,時尚為一體,躍升為年輕人最愛品牌之一。
『陸』 彪馬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和地位。
動感生活品牌PUMA(彪馬)將獲得其在華長期合資企業利賓(上海)商貿有限公司(LibertyChinaHoldingLtd.)100%的股權,從而全面接管其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業務活動。收購將於2011年1月1日起生效。利賓是PUMA與太古資源有限公司(SwireResourcesLtd.)成立的合資公司,PUMA持有其中51%的股權。數年來,利賓下屬的彪馬(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和彪馬香港有限公司一直負責PUMA產品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分銷事務,且今後還將繼續負責相關分銷工作。
通過此次全面收購,PUMA將進一步鞏固並擴大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從而確保動感生活品牌PUMA(彪馬)能夠充分發掘這一亞洲最大的市場所蘊藏的巨大潛力。作為公司五年戰略規劃的一部分,PUMA將獨自負責推動其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全面把握中國市場的機會。
PUMA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約亨·蔡茨(JochenZeitz)表示:"憑藉此次收購以及對PUMA品牌各方面管理工作的全面接管,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未來的機遇,並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加快公司在亞太地區的品牌發展。在我們於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第一階段的業務運營過程中,太古能成為我們密切的合作夥伴,我們對此深表感謝。"
通過對成熟及新興市場增長潛力的評估以及對投資機遇的優先排序,PUMA的五年公司戰略規劃確定了40億歐元的潛在銷售目標,該目標將通過有機的長效增長而實現。
作為其在亞太地區雄心勃勃的戰略計劃的一部分,PUMA將加強與現有業務夥伴之間的合作關系,同時以全新的店面設計升級現有PUMA門店並開設新店,以此擴大其在中國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