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迪達斯針對奧運會有沒有什麼特別的營銷策略
阿迪是唯一的奧運會服裝贊助商,就是說,只有它可以出帶有奧運會標志的服裝鞋帽,這里說的是奧運會的表示和阿迪的標志在一起出現哦。這是它作為贊助商享有的排他權利。
另外,它也是本屆奧運會的特許生產商,所謂特許生產商,是指它有權利在服裝鞋帽上使用奧運會標志,同時不能出現阿迪自己的標志,等於生產的事奧運會的特許產品,通過這兩種形式,它已經穩穩地獲得了非常巨大的市場。
而其他運動品牌只能通過一些隱性市場的廣告,以及贊助國家或者運動項目的代表隊來和奧運會掛鉤。
㈡ Nike和Adidas哪個市場份額大啊
你好
目前是NIKE趕在ADIDAS的前面!因為adidas在美國的市場一直被nike壓制著而在中nike和adidas是差不多的
世界第二大體育用品公司adidas宣布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著名運動品牌reebok公司,據法新社報道adidas可能會以每股59美元的價格收購reebok,以擁有在廣州和馬薩諸塞州的銳步公司。每股59美元的價格比8月2日銳步的收盤價要高出34.2%,根據adidas公布的並購消息,總計交易金額會達到38億美元,其中還包括8400萬美元現金。
adidas首席執行官在聲明中稱:「今年這一做法將成為集團歷史上具有戰略里程碑意義的舉動,這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將兩個廣受尊敬和知名企業聯系在一起的機會。adidas承諾一起在體育運動中加入革新元素。此次並購將擴展adidas的涵括的地理版圖,尤其是北美地區,我們將在鞋業、服裝已經其他體育用品、器材上給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大便利。有了reebok我們在體育用品市場上的地位會得到鞏固和提高,當然我們的股東們也會大大受益。」
此番並購也使得世界上第二大與第三大體育用品公司聯起手來,初步估計adidas的總銷售額將增占至111億美元,去年nike的全年銷售總額達137億美元,二者之間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據美國著名財經網站Bloomberg.com估計,這家德國公司目前占據世界運動鞋業市場28%的份額,而nike仍然領先3個百分點。
㈢ 急求一份阿迪達斯品牌營銷策略的論文提綱
NBA隊服贊助由銳步變為將銳步收購的阿迪 這個就能說明問題 再有你發問的位置分類應該再靠近體育一些
㈣ 大家討論下關於阿迪王網路營銷模式,或有什麼關於這方面的介紹!
總的來說,阿迪王的銷售模式還是值得借鑒的...從這幾方面可以看出:1 產品所走的路線:大家可以知道阿迪王的名字是屬於走仿效這條路的!所以它很難與一些大品牌叫板..也正是因為它這低俗的命名,才提高了它的知名度!(這點有點類似腦白金的廣告,越低俗推廣度越好,市場反應越好)現在這種反面的宣傳方式還沒有一直准確的書面語!2 產品的價格路線 :它將價格定在國內同類產品的中間部位!產品細分較少!也就是說主打品牌只有一兩個!這樣做的目的:既然它知道它無法與大品牌競爭,那它就選擇在下級市場尋求佔領市場!3 產品走的分銷路線:在國內一級大城市,相信阿迪王的銷售量不會很好!因為在大城市,消費者追求的不僅僅是質量那麼簡單,更追求的是產品給他們帶來的優越感(這點即是追求名牌)所以,在國內二,三級城市阿迪王的門店相對較多!這也是它明智的地方! 我知道就這些了,至於它的前景如何我不是它的員工,亦不是經濟學者所以我不知道它的前景!!!呵呵..寫的不咋樣!別介意了!
㈤ 求一篇關於李寧品牌與耐克(阿迪達斯)營銷差別的開題報告
10000字
㈥ 關於波特原理的五力模型實用案例
波特五力分析屬於外部環境分析中的微觀環境分析,主要用來分析本行業的企業競爭格局以及本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關系。根據波特(M.E.Porter)的觀點,一個行業中的競爭,不止是在原有競爭對手中進行,而是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潛在的行業新進入者、替代品的競爭、買方討價還價的能力、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這五種基本競爭力量的狀況及綜合強度,決定著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從而決定著行業中最終的獲利潛力以及資本向本行業的流向程度,這一切最終決定著企業保持高收益的能力。下面一一簡要說明:
1, 潛在的行業新進入者:潛在的行業新進入者是行業競爭的一種重要力量,這些新進入者大都擁有新的生產能力和某些必需的資源,期待能建立有利的市場地位。新進入者加入該行業,會帶來生產能力的擴大,帶來對市場佔有率的要求,這必然引起與現有企業的激烈競爭,使產品價格下跌;另一方面,新加入者要獲得資源進行生產,從而可能使得行業生產成本升高,這兩方面都會導致行業的獲利能力下降。
2, 替代品的威脅:某一行業有時常會與另一行業的企業處於競爭的狀況,其原因是這些企業的產品具有相互替代的性質。替代產品的價格如果比較低,它投入市場就會使本行業產品的價格上限只能處在較低的水平,這就限制了本行業的收益。本行業與生產替代產品的其它行業進行的競爭,常常需要本行業所有企業採取共同措施和集體行動。
3, 買方討價還價的能力:買方亦即顧客,買方的競爭力量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但主要由以下三個因素決定:買方所需產品的數量、買方轉而購買其他替代產品所需的成本、買方所各自追求的目標。買方可能要求降低購買價格,要求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多的優質服務,其結果是使得行業的競爭者們相互競爭殘殺,導致行業利潤下降。
4, 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對某一行業來說,供應商競爭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供應商行業的市場狀況以及他們所提供物品的重要性。供應商的威脅手段一是提高供應價格:二是降低相應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從而使下遊行業利潤下降。
5,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力量是企業所面隊的最強大的一種力量,這些競爭者根據自己的一整套規劃,運用各種手段(價格、質量、造型、服務、擔保、廣告、銷售網路、創新等)力圖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和爭奪更多的消費者,對行業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其它利益相關者」是管理學家弗雷曼建議加到波特的競爭模型中去的。這些利益相關者是政府、工會、地方社區、借貸人、貿易組織、股東、特殊利益集團。其中,政府的作用力最大。
㈦ 淺析環保袋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和營銷策略
德國首都柏林,幾家普通民眾最愛光顧的大型超市「利德爾」,「阿迪」,「雷阿爾」都在交款台的下面准備了各種各樣的購物袋,並在每種購物袋上面標明了不同的價位,最便宜的塑料袋也要0.15到0.25歐元(大約相當於人民幣1塊5到2塊5),紙袋的價格稍高,要0.3歐元左右,布兜最貴,要0.4到0.5歐元,各家超市購物袋的價格都不同,但差距都不大。值得一提的是,紙袋上面的右上方都會標明一個「環保」標志,表明該紙袋是可回收紙袋,而布兜上面則會畫著一顆綠樹的圖案,環繞著綠樹還用德語寫著「行動起來 愛護環境」的字樣。
瑞士:塑料袋合理化使用,絕不造成污染
不給顧客提供免費購物袋的情況在瑞士並不普遍。瑞士國內最大的兩大超市集團—米格羅和高普仍免費提供塑料袋。其他使用塑料袋的場所也很多。加油站里有免費的塑料指套供駕車者查看機油尺而不會弄贓手;垃圾箱旁的免費塑料袋是供狗主人及時清理狗糞的;超市內的生鮮櫃台會把商品用塑料袋再包裝一層;麵包架旁也有帶氣孔的小袋子供免費使用。可以說,塑料袋仍廣泛地應用於瑞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但同時,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在瑞士的公共場所里絕不會看到一隻被丟棄的廢塑料袋,更談不上塑料袋「滿天飛舞」、掛在樹上、被動物吞吃塞住了胃的事情發生了,也就是說瑞士沒有白色污染!
環保購物包裝袋漸入人心
時間:2007-10-19 來源:中國再生資源交易網 標簽:塑料 國外資訊 包裝 資訊
塑料袋誕生約一百年來,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大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向塑料袋說「不」的聲音越來越強,既美觀便利又環保的購物包裝袋在英國、日本等地很受歡迎。
據日本媒體報道,英國阿尼婭·欣德馬奇品牌推出的一款名為「我不是塑料袋」的購物袋在日本大受歡迎。東京一家商場不久前宣布以顧客抽簽的方式出售500個這種購物袋,兩天便吸引了1.5萬人抽簽。在日本的一些拍賣網站上,這款定價2000日元(1美元約合117日元)的購物袋的拍賣價一度飆升10倍。此前,這一品牌的購物袋在英國限量銷售時也引來了人們排隊搶購。在美國「電子港灣」網站上,這款購物袋競價曾達到每個100英鎊(1英鎊約合2美元)。
當然,這么昂貴的購物袋不是人人都買得起,但是環保人士對付污染環境的塑料袋還有別的辦法:新加坡政府不久前與商家共同促使消費者自備購物袋或為後者提供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型購物袋,消費者也比較積極地配合。肯亞最大的連鎖超市也向顧客提供布袋。烏干達政府自今年7月1日起禁止生產和進口厚度在3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對其他厚度的塑料袋徵收重稅,同時提倡其居民使用當地包裹物品的傳統材料——香蕉葉。
有些地方政府也積極禁止使用塑料袋。2007年4月,加拿大小鎮利夫拉皮茲開始實施禁用塑料購物袋的規定,成為加拿大首個出台此類禁令的城鎮。英國西南部德文郡小鎮莫德伯里也從今年5月起全面禁用塑料袋,該鎮顧客在購物場所會得到由澱粉材料製成並可自然降解的袋子、可回收的紙袋或重復使用的棉麻袋。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也在積極研製更加環保的塑料袋替代品,各種環保包裝材料有望不斷走進人們的生活。
2007年,肯亞和烏干達幾乎同時宣布禁止生產和進口厚度在30微米以下的「超薄」塑料袋,並對其他厚度的塑料袋徵收120%的關稅。至此,在東非共同體五國中,除蒲隆地外,全部採取了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措施。而南部非洲國家南非則早在2003年就開始立法治理塑料袋污染。
肯亞的新規定從2007年6月15日開始生效,而烏干達則從7月1日起開始實行。烏干達商家還被要求在2007年9月10前清理掉不合規定的塑料袋。烏干達環境部長呼籲人們遵守新的規定,提著籃子去購物。
肯亞和烏干達政府表示,出台新規定是因為「環境問題非常嚴重以及塑料袋很難處理」。塑料袋對東非地區的環境破壞主要表現為:堵塞城市下水管道、導致牲畜誤食死亡、流入海洋導致海洋生物誤食死亡、積聚污水導致蚊蠅滋生、使土質變壞、破壞市容等。社會上要求解決這些問題的呼聲很高。兩個國家的新規定出台後,遭到了塑料袋生產商的反對。理由是可能導致一些生產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人口。但新規定的頒布實施已經對作為塑料袋消費大戶的連鎖超市產生了作用。肯亞最大的連鎖超市Nakumatt在規定出台後宣布,他們將引進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初期在其全部18家分店免費供應,之後將按成本收費。這家超市一直向顧客免費提供塑料袋,每年的塑料袋使用量超過3000萬個。
在另外兩個東非國家盧安達和坦尚尼亞,禁止使用塑料袋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別是在盧安達,2005年就開始禁止生產使用和生產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同時禁止超市向顧客提供塑料袋。據悉,盧安達的超市裡見不到塑料袋,顧客可以花錢購買到植物纖維製作的袋子,很多顧客已經養成了自備購物袋的習慣。盧安達對塑料袋的禁令執行得非常嚴格,一些超市曾經因不顧規定向顧客提供塑料袋而被勒令關門。在首都基加利機場,旅客會被要求放棄使用塑料袋,選購植物纖維製作的袋子。在禁令執行之前,盧安達還曾在全國范圍組織大規模的檢拾塑料垃圾的活動。
坦尚尼亞的塑料袋禁令與肯亞、烏干達和盧安達有所不同。坦尚尼亞禁止的是厚度在30至65微米之間的塑料袋,理由是薄於30微米的塑料袋比較容易降解,而厚於65微米的塑料袋比較容易重復使用。據了解,坦尚尼亞的禁令沒有對減少塑料垃圾發揮明顯的作用,超市裡的塑料袋仍然可以隨意取用。
早在東非地區出台整治塑料袋污染措施之前,南非就已經行動起來。南非曾經飽受塑料袋污染之苦,塑料袋隨風散落在高速公路旁、樹枝籬笆上和海灘草坪里,被人們戲稱為「南非的新國花」。2003年5月,南非出台法律禁止生產和進口厚度小於80微米的塑料袋(後放寬到小於30微米),違反者可被處以最多10萬蘭特(1蘭特約為0/14美元)或最長10年監禁。此後,南非政府與勞資雙方達成協議,零售商將塑料袋的成本從商品價格中分離出來。
過去,顧客總認為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是免費的,實際上他們購買的商品價格中應包含了塑料袋的費用,無論他們是否拿塑料袋都要為此付費。現在,南非的零售商不再「免費」提供塑料袋,而是將塑料袋明碼標價,顧客有了買或不買塑料袋的選擇權。在政府規定了塑料袋的厚度以及零售商開始對塑料袋公開收費後,人們使用塑料袋時不再像從前那樣「奢侈」了,很多人開始自覺重復使用塑料袋。規定推行一年多後,全國塑料袋的使用量比原來下降了60%,「白色污染」也明顯減少。2004年南非政府又做出規定,每出售1公斤塑料袋,政府要從中提取2.13蘭特,投入到一個由政府和勞資雙方共同參與、旨在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職業培訓的機制中。
㈧ 如何分析市場營銷的顧客的人口統計信息
看來你是一個非常注重實戰的人,令人佩服。
人口統計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區域分布、喜好、經濟收入、文化特徵等。
我們國內市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如果你是一家賣運動鞋的公司。你可以發現很多40-50歲之間的農民兄弟、已經他們的孩子是無法區分阿迪達斯和阿迪王之間的區別的,所以你可以去模仿阿迪王;你也可以發現很多大城市的精英頻繁出國的甚至已經移民的,那麼你的鞋子不玩個高科技、不玩個在線數據就不好意思了。
總之,你面對一個龐大的市場,想挖點銀子出來,就必須研究市場上人們的特點:博士多少人、研究生多少人、本科多少人、高中一下多少人。然後你要想清楚你要掙高學歷人的錢還是低學歷人的錢。就像我前面說的,你要是賣阿迪王給本科、研究生恐怕有點難哦!
㈨ 請問阿迪達斯和耐克的營銷策略有什麼不同呢
adidas:技術先鋒,不放過大型運動賽事
adidas這一品牌歷來是專業、高效、朴實的代名詞。adidas從創立以來,就將產品技術創新作為開拓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動力。因為其創始人阿迪·達斯勒是位田徑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並熱衷於創新的企業家和發明家,世界上第一雙冰鞋和膠鑄足球釘鞋都出自adidas,他先後共獲得700項的專利。
在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上,被說服穿上adidas品牌釘鞋的美國短跑運動員傑西·歐文斯連奪四枚金牌後,也讓adidas揚名世界。將品牌發揚光大的則是 adidas具有營銷稟賦的長子霍斯特·達斯勒。他是第一個做出向優秀運動員免費贈送運動鞋,與運動隊簽訂長期提供球鞋、球襪合同的,同時,adidas積極贊助全球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被adidas確定為最理想的贊助對象。到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adidas已在體育用品市場具有無可匹敵的優勢,成為世界體育用品一流品牌。
但是在1978阿迪·達斯勒和1985霍斯勒·達斯勒去世後,adidas失去了技術創新的主要動力和具有品牌遠見的管理者。隨後體育用品消費市場發生的變化的時期,adidas沒有做出品牌策略上的相應轉變。進入70年代,平民體育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adidas受限於不向陌生的領域投資的局限,還是專注於專業運動鞋,放掉的機會被Nike抓住,adidas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最後在70年代後期被Nike趕上。
在最近的10年裡,adidas和Nike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近幾年adidas開始調整戰略,它把三葉標志換成了三道杠,顯得更加時尚。也開始爭取青少年的青睞,啟用湖人隊的科比·布萊恩特爭奪青少年消費群。2005年,adidas宣布以38億美元的價格並購美國Reebok公司。(銳步,美國第二大體育用品製造商,僅次於耐克和阿迪的世界第三大流行運動品牌。)而此次強強聯合的主要意圖正是沖著他們的最重要競爭對手Nike,挑戰美國Nike公司行業霸主地位。
2.Nike:瞄準頂級巨星,藍球界喬丹網球界費德勒小威
1962年創建的Nike,1980年便占據約50%的美國市場份額,初步超過adidas 在美國運動鞋業內坐頭把交椅。從那時起,Nike開始實行積極的市場營銷活動。與adidas贊助全球性體育賽事的營銷戰略有所不同的是Nike偏重於贊助運動員個人,簽約頂級運動員,更大程度上寄希望於運動員的成功和賽場內外的楷模表現,頂級的運動員人數是最少的,但具有很強的輻射力,還並創造了「只管去做 (JustDoIt)」這一口號。 因此Nike投入大量資金,請成功、富有魅力的知名運動員為產品代言,最成功的就是與籃球飛人喬丹的合作。
1984年,Nike在最初與喬丹簽定的一份5年合同中,給喬丹的條件包括贈予 Nike的股票,在Nike運動鞋上使用喬丹的名字。喬丹的總價值合計高達每年100萬美元。喬丹,他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想,成為多少人崇拜的英雄,完成這一次又一次不可能的任務,喬丹鞋也已經發展到「第18代」。喬丹讓Nike在籃球領域完全打開局面。相對adidas的成熟魅力,Nike 用年輕活力注入品牌形象,贏得更多青少年的喜愛。
混戰擴張進行中
Nike也放言「我們的目標是做足球品牌的No.1」,高勢進攻足球運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