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跨文化市場營銷

跨文化市場營銷

發布時間:2021-10-04 12:10:50

❶ 跨文化營銷的挑戰與對策

一、文化要素對國際營銷的影響
文化差異是在各種人類關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於語言,還包括非語言溝通、宗教、時間、空間、顏色、數字、美學、風俗習慣、身份意識和食物偏好等,所有這些對不審慎的公司都是潛在的陷阱。
1.語言:語言是溝通的首要工具,反映了每一種文化的特徵、思維、過程、價值取向及其間的人類行為。語言在國際營銷中主要有四個作用:語言在信息收集和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語言提供了進入當地社團的通道;在公司的溝通交往中,包括公司內部溝通和公司外部營銷網及生意夥伴的溝通,語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語言提供的作用遠超於其基本的溝通能力。特別是在國際營銷的促銷廣告中,對各種不同語言必須要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美國的百事可樂公司有一個著名的促銷廣告詞:「暢飲百事可樂,使你心曠神怡」(come alive with Pepsi)。在中國這一廣告和其產品名稱的絕妙翻譯相配合,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然而,同樣的廣告詞在德國卻遇到麻煩。因為其若直譯為德語,「come alive」的意思是「死而復生」。另外翻譯錯誤也是導致失敗的主要根源,解決這種尷尬局面的方法就是使用逆向翻譯法:一個譯者將初始語言翻譯為目標語言,另一名譯者將譯稿譯回初始語言,如果原稿和譯稿是一致的則說明翻譯是成功的。
2.非語言溝通:非語言行為包括表情、眼神、手勢、身體移動、姿勢、衣著、空間距離、接觸、時間觀念等,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比有聲語言更難把握。例如,美國文化講究辦公室大小和方位與主人地位的關系,管理者級別越高,辦公室面積越大,樓層越高,而阿拉伯國家一般沒有這樣的講究。又如日本人在談判中,常有點頭的動作,但這往往不是一種認可對方觀點的表示,而只是表明自己理解了對方的觀點。
3.宗教:宗教是在共同的信仰下,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提供了某種跨文化相似的基礎。宗教對國際營銷的影響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個是宗教教義的影響,另一個是宗教習俗的影響。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應當歸功於新教的倫理觀念。這種提倡勤儉節約的清教徒生活准則,同時又視財富的積累為上帝的恩寵的新教觀念,無疑為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精神前提。而儒家倫理對東亞的經濟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宗教習俗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品銷售,如在中東嚴禁出售豬肉和酒類飲品。
4.價值觀念與態度:價值是共有或相對普遍的信念,它決定對事物的判斷或確定一般的偏好。態度是基於價值之上對各種選擇的評價,用來表述價值,並促使人們以某種方式作出反應。各種文化對工作、成就、職業、時間、財富及革新的態度均有不同,對跨國經營密切相關。一般而言,越是核心的價值和態度,在國際營銷中的影響越大。如在西方國家強調個人獨立性和成就,推崇相互競爭。而另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人們更為重視集體合作。並更為重視等級觀念。又如,各種文化在時間概念、時間觀念上是不同的。例如,對過去、現在、將來的世俗觀點,為人們提供了行為准則。很有趣的就是對約會的時間觀點:日本人認為不能准時是不能接受的,對德國人,准時是僅次於信奉上帝的事,而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遲到30分鍾並不奇怪。 5.教育:教育在文化的傳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宏觀上看,教育影響和決定一國國民素質、科技水平、價值觀念和經濟發展狀況,從微觀上看,教育影響和決定了個人職業、愛好、消費習慣以及企業生產方式、技術與工藝選擇、產品類型及廣告促銷等方面。例如,一般而言,社會成員的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成正比,高收入階層占的比例越大,社會的消費方式和銷售觀念也會發生相應變化,並對企業的營銷產生影響。 6.社會組織:不同文化的社會組織存在差異。如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家庭,西方國家中家庭單位以「核心家庭」為主,一般包括兩代人。而在東方一些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一個家庭通常是「擴展家庭」,包含了三代甚至四代人。不同的家庭模式,以及家庭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家庭決策權等,直接影響了社會的消費模式。

二、企業跨文化營銷中的機遇與挑戰 面對文化因素的影響,企業在國際營銷中,既要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也要利用不同文化的特點,進行文化營銷。企業可以憑借或適應於一定民族或國家的獨有的文化特色及其因素,採取和運用一系列策略的措施,建立適當的營銷理念,樹立企業及其產品的良好形象及信譽,構建目標市場對該企業產品的信心,從而達到擴展銷售渠道,擴大產品銷售量和銷售額,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活動的目的。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採用適應當地獨特文化的營銷戰略。由於文化因素對國際營銷具有重要影響,企業在關於產品、定價、促銷及銷售渠道("4P")的戰略制定中,必須對國外市場的差異性保持敏感性和適應性,根據當地文化因素的特點,將原有產品的某些方面,如成分、名稱,價格等進行適當修改,以適應市場需求。如可口可樂公司在香港拓展檸檬汽水時,因最初品牌名譯為「是必利」,銷售十分有限。後公司針對香港居民的中華文化背景及漢語的特色,就改名為「雪碧」,這種名稱既典雅清新,又便於記憶,受到包括香港、中國大陸等在內的巨大市場的青睞。企業的這一戰略還應包括在促銷手段及方式上的運用,即與當地文化密切結合,採用廣告、舉辦文化節,改善公共關系(包括公眾輿論)與宣傳報道等各種方式進行促銷。如萬寶路香煙在中國的促銷就曾多次舉辦過如安塞腰鼓大賽、汽車拉力賽等文化活動,以此來吸引消費者,拓展市場銷路,並收到了良好效果。 2.創造特定文化需求的營銷戰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在國際營銷中,可以積極利用本民族或本企業的獨特的文化,以此來適應和開創市場需求。美國菲利普·莫利斯公司在萬寶路(Marlbaro)香煙的全球營銷中以象徵力量的紅色作為其外盒的主要色彩,並同時在廣告中配以美國西部牛仔的硬漢形象,巧妙地將西部牛仔這種美國文化特色與包裝相互交融,突出表現了美國西部地區粗獷豪邁的特點,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從而使萬寶路成為全世界最為暢銷的香煙。 3.樹立營銷人員對待不同文化的正確態度。跨文化市場營銷人員面對不同文化的差異,需要建立正確的文化認知觀。首先,對可以做的和禁忌的要有文化敏感性,對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善於從文化的角度尋求答案。其次,要認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異,應該保持文化中立,不應有所謂「文化優劣」的觀點。再者,跨文化營銷人員應避免簡單地將一個文化的概念移植到另一個文化中;尤其要避免簡單的自我參照標准(self-reference criterion),即:如果我喜歡和使用某種產品,別人也會這樣做;如果某種產品在一地銷路好,則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業績。

4.培養企業人員的跨文化技能。企業在跨文化經營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員工的跨文化能力。企業無論是從本國直接派遣人員,還是在當地招聘人才,都會遇到何種策略開發跨文化技能的問題。企業可以採用的主要方法有: (1)通過海外商務旅行和工作經歷增強跨文化工作能力。員工可以通過實踐經歷和旅行獲取應對其它文化的技能,主要包括開展與多文化生意夥伴的日常接觸,在多文化團隊工作,商務旅行和駐外任職。 (2)通過培訓和指導增強提高員工跨文化工作水平。企業可以向員工提供跨文化內部培訓。包括研討會、課程、語言培訓、書籍、網站、討論和模擬演練。人力資源部門也可通過外地旅行、錄像、特別課程和企業內部網提供文化培訓。有時,企業可以聘用文化顧問,指導經理人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領域。有的企業運用「文化翻譯」,幫助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解決問題。這樣有助於協調談判,並解釋出現的誤解。 (3).聘用具有跨文化技能的人員。為了獲得具備跨文化工作能力的經理人,企業採用的另一途徑是聘用。通過聘用來自多樣文化背景的員工或具備廣泛國際經歷的人員,企業可以增加擁有合意技能的員工人數。它們可以積極找尋熟知工作中所遭遇文化沖突的新經理人。然後,企業可以依靠這些新人對他人作非正式的管理培訓。 (4).在企業文化中遵循多樣化政策。如果企業已經實現全球化經營,就可以採用多樣化戰略來跨越文化差異。多樣化可以使員工隊伍趨於多元,並鼓勵員工珍視工作場所的文化差異。鼓勵跨文化了解和對文化差異的積極態度。惠普、摩托羅拉等公司就成功地採用了這一戰略,它們把跨文化培訓融入其多樣化政策中,並把多樣化視為全球經濟中重要的競爭優勢。它們的策略是建立多樣化的員工隊伍,反映並理解公司所服務的多種顧客。 總的看來,文化因素在企業的國際營銷策略中表現出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為企業跨國經營中必須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我國加入WTO之後,我國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成長起來,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或正在向國際化,從而直接面對跨文化營銷。我國企業應充分認識到文化因素與企業跨國經營的緊密聯系及其重要作用,根據目標市場的獨特的文化特色與文化氛圍,制定正確的符合其文化及其需求的經營策略,採用各種方式手段開展文化營銷,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的國際化及其各種經營目標。

❷ 你在做市場分析,有必要做文化分析嗎為什麼

國際市場營銷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跨文化營銷問題,文化沖突的危害極大,因此,必須要進行文化分析。
1、文化分析是了解當地市場進行正確市場定位的需要;
2、是贏得顧客信任和理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需要;
3、是進行關系營銷,鞏固顧客忠誠度和支持度的需要;
4、是傳播國別文化和企業品牌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5、是深入人心、刺激消費、高效溝通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只有文化的沉澱和積累才能持久堅定,難以復制和瓦解。
就想到這些了。

❸ 跨文化營銷:企業如何應對文化沖突

本地文化的專家,就是說:中國的話,就是中國話的中文,即語文,一定要是最好的。才可以擔當,和本地,即中國市場的全部全境的31個省市自治區的所有說普通話漢語的全部潛在顧客和客戶群體。
專家
是成就最大的;是從成績最好里來的;是學習專業大學四年本科畢業的;是領導工作指導方向的真正的本行業的工作最好的專家。
中方控股的,是中方專家。
外方控股的,是外方專家。
外資參股的,是:通識和普知的
外專(也學是外籍的專家;我國改革開放從1979年開始至今的近四十年來,跟可以使我們自己國家的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的我們自己的中國人的專家,即使在外資企業工作。最優秀,也可以使我們自己的民族和國民的同胞。- 外資專家。)
外專。
國法庄嚴國法尊嚴

❹ 國際市場營銷中的文化因素及如何實現跨文化營銷

一、在國際市場營銷中,我國企業應考慮的文化環境因素主要有
1價值觀——價值觀念是一種信仰,它闡明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或說一種總的偏愛。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價值觀念上常常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價值觀包含個人主義強度指數(IDV)、權利距離指數(PDI)和風險規避指數(UAI).如在美國,美國人的風險規避指數較我國國民要低,也就是說美國人更喜歡冒險和挑戰。
2社會禮儀、儀式——在不同的國家內,會有一些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也是社會禮儀、儀式的一方面。風俗習慣是人類社會代代相傳的思想和行為規范,也是消費者的一種消費形式。禁忌是風俗習慣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成功的營銷活動總是與對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風俗習慣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聯系的。例如,不同國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業習慣和禮節,談判的風格和禮節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人喜歡邊吃邊談,所以與美國人談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國人很注意體面,注意形式,但比較缺乏靈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業名片是通向商業交易的頭等重要的人場券。遞交名片時,應雙手呈上,微微鞠躬,並懷著感激的樣子欣賞一番。只有懂得了這些,才能帶來商業交往上的方便。
3文化符號——文化符號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語言,語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了解各國的語言文字,並掌握它,這對於溝通思想、掌握市場信息、做好產品介紹和廣告宣傳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國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顧客是散布於世界各國的華僑和華裔人士,因此商標標簽上的文字應該避免使用簡體字和拼音文字,否則顧客看不懂。此外,還應注意語言文字的翻譯問題。翻譯實際上是兩種文化的交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錯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Nova」牌汽車,在美國很暢銷,但是銷往拉丁美洲卻無人問津,原因是拉美許多國家都講西班牙語。而「Nova」一詞在西班牙語中譯為「不動」,試想一下,誰願意買「不動」牌汽車呢?相反,「Benz」和「BMW」這兩個汽車品牌在翻譯成中文時卻翻譯得恰到好處

❺ 國際市場營銷中的跨文化營銷研究,論文該怎麼寫啊

乾脆不寫了 呵呵

❻ UK紐卡斯爾大學跨文化交流和傳媒,跨文化交流和國際關系,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市場營銷 哪個專業好

找專業還是要和自己的興趣掛鉤,其實找工作和專業關系不大,學校好、個人專能力強就能屬找到工作。我有很多學社會學、國際關系這些超文科的朋友在投行里乾的好好的。

媒體的話對語言要求很高,當然也會對你的能力有所提高。找個相關的工作難度還是有的,進當地媒體有難度,除非你超強。國際關系很有意思,研究各個國家的關系,但是如果單論專業的話,就業幾乎可以不用想了。第一,如果你要回本國就業,這些國家機構一般喜歡招國內的大學生,根紅苗正,你出國了就沒什麼機會了。第二,找NGO競爭太激烈,new castle這類的中上大學加上外國人的背景,很難找到工作。學市場營銷呢,基本還是商科,雖然學習內容不如正經的商科扎實,但多少靠邊,找工作的時候也好往上靠。

所以市場營銷比較好找工作,畢竟企業多過媒體更多過國際組織嘛!但是言而總之,要自己喜歡的才行,找工作是次要的。

好運!

❼ 不同文化間個體行為的差異將如何影響產品的設計或營銷

傍水者智,傍山者泰」 遠古生存的環境越艱難、越顛沛,生活著的人越出色、越富有創造性;相反生存環境越容易、越暢順,生活著的人越平庸、越保守。西方文化賦予歐美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自由、民主、個人主義;東方文化賦予「四小龍」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集權、集體主義,然而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成功的。

文化營銷作為一種新的營銷觀念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質化為前提,以文化分析為基礎,以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為目的,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營造、實施、保持的文化滲透過程。文化營銷從戰略意義上講是企業為滿足差異文化下產生的消費者差異需求而制定的實施強有力文化滲透的戰略性營銷,

文化營銷觀倡導企業以實現社會價值為組織目標,以此來保持持續的企業源於文化需求的核心競爭力,並使之與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相一致。
3、 文化營銷是如何對環境因素產生影響的
文化內部多元化形成了的社會中具有共同情感、認知、反應(情感反應、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目標)行為(風俗習慣、儀式、行為規范等)和環境特徵(居住環境、地理位置、重要建築)的有特色的不同群體。
由於社會階層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感知差異。收入的差異改變著人們的好惡、習慣,地理上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的需求差異等等,環境的變化改變著人們的行為。

通過對環境的影響會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但這種影響必須是在沒有絕對的文化沖突的基礎上,如果有人帶你去荒蕪人煙且猛獸經常出沒的原始森林去旅遊,你會去嗎?即使去的話也只能是探險,不能算是旅遊吧!其原因是兩種環境有著絕對化的沖突,那種新文化環境是陌生且不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也就是說這種文化吸引力不能影響消費者行為。
所以說運用文化營銷觀念必須以一種非絕對化沖突的影響文化來影響和改變消費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因素,才能有效改變消費者行為。
同物質的發展規律相同,文化的差異的變化是唯一不變的。因此文化營銷的影響文化與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的文化存在著相互作用並發生著變化,變化的原因來至於文化間相互滲透。

對溝通風格的影響

不同國家或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規范和溝通風格,了解不同市場的文化規范和溝通風格,以便與這些市場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國際營銷的基礎。對於不同國家,溝通風格和方式的差異很大。例如,在語言溝通中,中國、日本人一般比較含蓄,善於推理;美國人習慣從字面上表達和理解傳遞的信息,不太拘方式;芬蘭人內向自率、說話守信用,口頭上達成的協議如同正式合同一樣有效;拉丁美洲人愛玩文字游戲;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則愛用富有詩意的比喻。營銷人員在面對面的語言溝通中,要注意仔細傾聽並不要輕易打斷對方講話,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講話時要盡量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發音要准確,並根據對方的理解程度調節語速。開玩笑時要注意,因為對一種文化感到有趣的東西,對另一種文化來說可能沒趣,甚至是粗魯,另外通過翻譯,也會失去一些幽默感。另外要盡量避免使用俚語,因為俚語變化太快,背景性較強,不容易翻譯,也不容易對被對方理解。

溝通風格的差異不只限於語言,還包括非語言溝通、信仰、風俗等。在溝通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們對情景的依賴程度有很大不同,情景既包括有聲的信息,也包括無聲方面的信息,如面目表情、眼神、對話空間、時間觀念、手勢、著裝等。對於各種文化,情景部分在溝通中的比例越大,人們互相接受和傳遞信息的困難程度就越大。在北歐、德國、美國等低情景文化國家,人們認為情景不容易被理解,大多數信息通過完整、清晰、准確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傳遞,否則就無法准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使對方做出反應。在中國、日本、俄羅斯、南歐、阿拉伯國家等高情景文化國家,情景有很強的暗示作用,可用來傳遞大部或全部信息的內涵,信息的發出者和接收者可以很好運用情景進行溝通,語言有時是可以省略或非直接的。相對於低情景文化,這些國家的人們對語言表達的信任程度較低,較多地依賴情景的幫助來澄清和完成溝通。

即便對同一種情景,不同文化它的理解和運用也不盡相同。例如,亞洲人習慣用點頭的方式表示聽懂了對方的意思,而美國人則通常將對方的點頭理解為對自己觀點的肯定。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對情景的理解和運用,就很容易在溝通中造成誤會。對於約會的時間,美國人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德國人認為准時是僅次於信奉上帝的事,而在阿拉伯、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國家,遲到半個小時並不奇怪。跨文化溝通中,西方人對亞洲人在切入正題前過多的寒暄往往表現出不耐心;而當西方人迅速和直接地切入正題時,亞洲人則會感到過於唐突。阿拉伯國家的商人在同美國人做生意時則經常利用時間作為非語言溝通的優勢,盡量拖延談判,迫使對方著急,以期做出讓步。
對營銷談判的影響
營銷談判的成功與否是影響國際營銷的關鍵,所以不同文化所持有的不同價值觀在談判中表現得十分明顯。西方國家的營銷人員注重結果,他們將談判作為達到其特定目標的工具。在國際營銷談判中,他們會直接切入正題,強調尚未解決的問題,並著力加以解決,以便使雙方對某特定業務達成協議。此外,他們通常避免將個人關系與營銷業務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溝通和談判的目的是促進銷售、發展業務,而關系是表面的,能做成生意就足夠了。西方人的這種態度對高情景文化國家的營銷人員往往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和多數亞洲國家的營銷人員重視人際關系、鼓勵和諧,通過談判實現雙方的相互信任,從而建立和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所以他們通常喜歡在一般目標方面先與對方達成一致,強調並試圖使已經達成的協議將雙方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認為一旦關系存在,雙方就有義務考慮對方的需要,即使暫時未能簽約,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也可以為以後的簽約奠定基礎。

在談判中,如果雙方發生爭議或沖突,西方人會花費大量時間和努力對沖突進行專門的溝通,對不同觀點進行直接和公開的討論。在爭議中,他們注重強調事實數據,在堅持自己最終立場時往往表現得比較死板,當預期結果不能實現時,就並容易表現出情緒。他們認為妥協是可以和不可避免的,但如不能很快達成協議,就會感到失意或失敗,雙方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也失去了意義。亞洲人注重和睦,盡量避免沖突公開化,在處理沖突的溝通中保持靈活性,對爭議提出新的建議或折中方案,避免沖突的升級,以保持雙方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即使在解決沖突的溝通中遇到困難,也避免向對方傳送破壞和諧的非語言信號,因為他們認為表現出情緒是不成熟的表現。日本人就不願直面沖突,他們認為沖突可通過競爭、合作、妥協、迴避、和解的方法解決,所以當他們在溝通中遇到不快時,會低下頭或捂住眼睛以掩飾個人情緒。美國人快速、強硬的討價還價在世界有些地方很奏效,而高情景文化國家的人則感到美國人的談判節奏太快,方式太生硬。所以,為促成國際營銷談判的成功,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並有針對性地調整談判策略和節奏。
對營銷策略的影響

每個國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背景向其成員提供了指導他們行動的准則價值觀念。只有了解並尊重某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才能根據所在區域、民族的消費者心理、行為和需求加以有效度量,從而制定適合於本土化的營銷戰略和策略基礎。「可口可樂」以704.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名列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100個最具價值品牌首位,已連續5年高居世界最有價值品牌榜首,其成功之處就是可口可樂公司善於把當地文化理念融會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中,使產品創新、品牌創立、市場營銷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達到相互間的溝通和互融,消除文化障礙,實現消費認同與市場開拓。可口可樂進入我國市場時,起初將名稱翻譯成「可渴可蠟」,後來改譯為「可口可樂」,僅從字面上,「可口可樂」就贏得了我國消費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國市場的銷售如日中天。可口可樂在我國推出12生肖產品包裝,「大阿福」賀歲包裝、「阿福」小姐妹懷抱可口可樂賀歲廣告等營銷方式完全適應了我國文化風情,產品也自然深受消費者青睞。文化差異對營銷宣傳手段的影響非常明顯,如同樣在歐洲,雜志廣告在義大利的宣傳作用很大,而在相鄰的奧地利作用卻很小,因此在選擇營銷宣傳媒介時,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背景和喜好。雀巢公司的產品之所以能暢銷世界,就是因為雀巢公司在不同國家分別採用了不同的生產線和營銷廣告,以適應因文化、地理、人口、經濟的差異而造成的需求、購買力、產品偏好和購物方式的不同。所以,在國際營銷中要力戒試圖將一個文化的概念移植到另一個文化中;不要以為某種營銷手段在一地成功,在其他地方也能成功,某種產品在一地銷路好,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業績。
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禁忌標志著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差異的界限,它是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禁忌對國際營銷的作用已為眾多的國際營銷的實例所證實。一些公司在國際營銷中失敗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觸犯或違備了某個地區或民族的禁忌。例如,一家美國公司為了表示對環境的關注和友好,作為形象宣傳,將綠色棒球帽作為禮品分發給消費者,這一做法在美國促銷時頗有成效。但這家公司以同樣的方式在台灣促銷時,卻遭遇了失敗。因為對台灣人來說,帶綠色的帽子意味著妻子或丈夫的不忠。這家公司不但沒有實現促銷的目的,還失去了一些可能的貿易機會,事後該公司促銷團負責人深為文化差異對營銷的影響之大所震撼。對不同文化的禁忌保持足夠的文化敏感性並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對國際營銷至關重要。中國、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都相信風水,美國凱悅旅館在新加坡建旅館時是按照標准設計的,沒有遵從這種習俗,旅館開業之後旅客甚少,後來不得不重新設計,使旅館的設計符合當地的風水習俗。印度人視牛為神,美國麥當勞公司根據這一文化禁忌,在印度僅銷售雞、魚和蔬菜漢堡包,而不供應牛肉漢堡包,同樣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在馬尼拉,人們常常將紫色常與死亡相聯系,在日本白色用於哀悼,所以在這些地方做廣告時,將色彩稍加變化就可避開上述忌諱。然而如果缺乏對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如與泰國人談判中雙腿交叉使鞋底對准對方,或與科威特等阿拉伯國家的人談判時拒絕對方提供的咖啡都會影響溝通效果甚至生意的成交。

不同國家對營銷手段和宣傳有不同的法律約束,以營銷廣告為例,在英國,刊登廣告的報紙可發行全國各地,在西班牙,廠商只能在當地報紙上刊登廣告,在阿拉伯國家,女性不能作廣告,在法國、挪威和保加利亞不得對香煙和烈性酒作廣告,在澳大利亞和義大利對兒童的電視廣告有限制。對比廣告在美國司空見慣,在德國、義大利、比利時則是違法的。由於每個國家的法律是這些國家文化價值觀的最高體現,是需要強制執行的,在進行國際營銷中,一定要事先了解當地關於營銷的法律規定,使自己的營銷策略和手段符合這些規定,並在營銷過程中嚴格遵守當地關於營銷的法律規定。
冷淚的傷

❽ 寶潔在中國採取了那些策略來開展跨文化營銷

1988年,寶潔公司帶著他們一貫秉承的「消費者至上」原則和他們的「生產和提供世界一流的產品和服務」的理念來到中國。寶潔進入中國市場,品牌在進行國際化的同時,其間必然存在一個品牌的本土化問題。在一個文化域具有很好效果的廣告,在另一個文化域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很多企業把品牌的核心定位標准化,把產品信息反映的文化和細分市場的受眾文化結合起來,以達到「國際品牌,本土文化」的目的。這一作法就是國際品牌在本土化的表現。寶潔在中國的廣告策略主要表現為在堅持國際化廣告策略的同時,注意國際品牌的本土化,抓住國內外消費者購買日用洗潔品的共同的消費心理,產品本土化,廣告策略國際化,其間針對中國的消費者對自身的廣告策略進行適當的調整。

(一)堅持國際化的廣告策略:比較寶潔在中國及在本土的廣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廣告策略差別不是很大。在中國主要還是採用沿襲其自身的廣告策略的方式,我們在以上談到的寶潔公司的廣告策略及特點大部分依然在中國得以執行。這和其他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品牌有很大的差別。很多商品進入中國市場都很大的改變了其原來的營銷及廣告策略,來適應當地的各種風俗習慣,使人們接受其商品。寶潔沒有遇到相似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在成立150多年中,寶潔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了以上的基本的行銷策略,他們讓寶潔在市場上長久不衰。同時,從寶潔在生產的產品出發,作為消耗品的家庭洗潔品,無論在國外或是中國,人們之所以購買,主要看重產品的品質、使用的效果和價格,這其間所受文化因素的影響較之其他商品要低得多,使得其原有的偏重理性化的針對商品功效的廣告策略可以繼續在中國大行其道。同時其在品牌管理上的理念,形成每一個品牌的品牌個性,運用USP策略等,在中國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二)國際品牌在本土化:為了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寶潔公司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市場調研系統。開展消費者追蹤並嘗試與消費者建立持久的溝通關系。寶潔公司在中國市場研究部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把消費者意見及時分析、反饋給生產部門,以生產出更適合中國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廣州寶潔創造性的應用其原有的營銷經驗和世界一流技術,完善本地產品和地區性產品,通過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生產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以及制定適合中國市場的營銷策略。

1997年,寶潔公司在中國醞釀的新產品:推出一種全新的展示現代東方女性黑發美的潤發產品,取名為「潤妍」,意指「滋潤」與「美麗」。產品目標地位:成熟女性。產品從注意產生到產品上市,「潤妍」品牌懷胎將近3年。最終推向市場的「潤妍」倍黑中草葯潤發露強調專門為東方人設計,在潤發露中加入了獨創的水潤中草葯精華,融合了國際先進技術和中國傳統中草葯成分,特別適合東方人的發質和發色。廣告把水墨畫、神秘女性、頭發芭蕾等畫面進行組合,營造東方氣息。同時從中國杭州起步,城市與產品著力營造的既現代又傳統的東方美一拍即合。在產品推出時,公司舉行一系列公關宣傳,如推出頗具分明的世界裡寫出千姿百態的「潤妍」;贊助中國美院,共同舉辦「創造黑白之美」水墨畫展,這些活動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樣寶潔人一絲不苟的准備了3年的「潤妍」款款上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寶潔為廣告的跨文化做出多少努力和耐心。

奧格威說過「廣告的內容比表現更重要」。寶潔的產品特性適合其在美國的廣告策略。而如果商品不適合中國的消費者,不能令消費者滿意,產品依然沒有銷路,生產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時寶潔在中國成功的基礎。寶潔依據中國人的特點及其他因素對產品進行改良,以適應中國的消費者。寶潔公司開始進入其他國家時採用的是美國化的產品,結果在如本推銷其幫寶適紙尿布時,由於不適合日本嬰兒的體型而遭到了失敗。寶潔在挫折與失敗中總結經驗,終於成為研究和了解每一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專家。廣州寶潔的洗發用品依賴中國水質和消費者發質的不同,將產品的成分作了調整,標簽說明也有所變動。產品的本土化為其他方面的本土化提供了基礎。

為產品取中國名稱。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在我們的身邊,很多國外產品在進入中國後依然使用他們原來的名稱,如m&m巧克力。這樣對於保持產品的國際性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實際上對於產品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如果連產品的名稱都說不清楚,又怎麼能讓他們記住這個品牌並成為其長期的使用者呢?寶潔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為其每一個產品都結合產品特點取了相對應的中文名稱,如飄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飛絲(head&shoulders)、沙宣(Sassoon)、舒膚佳(safeguard)、玉蘭油(olay)、激爽(zest)等,產品在中國進行宣傳的時候就採用其中文名稱,為消費者對產品的記憶提供了方便。

在廣告中採用中國模特,很多中國的產品在國內進行銷售的時候喜歡請外國的模特進行宣傳以給人一種產品國際化的印象。與此相反,我們在中國看到的寶潔廣告中不存在這一現象。大部分產品的廣告時一名中國家庭主婦,直接把自己使用寶潔產品的體會陳述出來。逐漸使用明星做廣告。以上我們提到,寶潔在美國本土的廣告中是很少使用名人為其產品進行宣傳的。但是現在我們發現明星也逐漸出現在中國的寶潔廣告中。如潘婷使用章自怡和蕭亞軒分別為不同類型洗發水做代言人,王菲、周迅也出現在海飛絲的廣告中。這也是寶潔在中國廣告策略的一個很大的變化。歸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寶潔在中國定位於高檔的日用產品,其消費者多是16-40歲的人群,收入為中等或中等偏上,崇尚品牌和產品品質。這個年齡的人受明星的影響比低年齡人群(12歲以下)和中老年人群(45歲以上)要大得多。針對他們得訴求,適當採用名人宣傳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二是由於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只要明星廣告運用適當,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跟隨流行,名人廣告也成為一種時尚,社會的發展也是使寶潔走近名人廣告的一個因素。不過我們觀察寶潔的名人的廣告,其主要的廣告表現方式和其自身原有的廣告變化不大,仍然向消費者直述產品的功效,緊緊抓住一個USP進行宣傳,不過模特由以前的普通人變成了眾所周知的明星。這一點可以看出寶潔的總體廣告策略還是沒有變化的。

寶潔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產品所面對的消費者產生了變化,同時中國的消費者也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消費心理;市場經濟的差異,使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也和原來有所區別,這都影響了寶潔在中國的廣告策略。本來作為大眾普通消費品的寶潔產品,進入中國之後,由於中美經濟的差異,與中國原有的日用洗潔品品牌比較,使其成為高檔的日用品。隨著其市場地位的變化,其主要的購買人群為中高收入的家庭。加之中國消費者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也更使寶潔成為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寶潔進入中國也採用明星做廣告。同時寶潔堅持一貫的「親和」路線,選取普通人,在人們熟悉的場景,理性的直述商品所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同時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寶潔部分產品採用「低價」路線(如近期的汰漬洗衣粉的廣告中,一直圍繞「價格低廉效果不錯」這個USP),使得寶潔更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市場。

❾ 跨文化營銷策略應考慮哪些因素

1)開展跨文化培訓。對於國際營銷人員進行跨文化培訓,是防止和解決文化沖突的有效途徑,跨文化培訓可以加強人們對不同文化環境的反應和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通過提高營銷人員對文化的認識和敏感度以及語言溝通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營銷中可能出現的溝通不良,提高市場調研質量,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文化差異帶來的企業內部摩擦。
2)根據文化差異設計企業產品。文化對人的影響最終是通過行為流露出來的,這就是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往往是通過購買行為的差異表現出其所屬的文化群體。因此,在進行國際市場營銷時,一定要把他們所屬文化的特性設計到產品中去以適應他們的文化個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可能審美觀念完全不同,由此產生的需求也會大不相同,如果企業本著一致的原則來設計產品,那麼很可能在某國極為暢銷的一產品出口到另一國去就變得無人問津,所以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在跨文化營銷中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充分滿足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才能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本地化策略。在進行跨文化營銷時,企業除派遣本國營銷人員之外,還可僱用大批的當地職員,這些雇員比本國營銷人員更為熟悉當地的風俗習慣、市場動態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項法規,而且和當地的消費者容易達成共識,這無疑為跨國企業在當地拓展市場、站穩腳跟提供了巨大便利。除此之外,企業還可以和當地的市場調研機構、廣告代理商等合作開發市場,以彌補由文化差異給企業帶來的劣勢。
4)促進異國的文化變遷。文化變遷策略是指利用母國強大的文化優勢,抓住開發國文化變遷的時機,使開發國文化順應自身的需要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營造新的營銷環境,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從可口可樂、麥當勞、必勝客這些美國企業對中國快餐市場的沖擊,我們就可以看到文化變遷力量之巨大。但是由於文化差異的長期性,這一過程並不容易實現,這需要跨國企業長期堅持不懈的營銷,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異國消費者購買觀念的轉變。同時,文化變遷策略也只能在文化相對開放性比較大、包容性較強的文化環境中才能得以實現。

閱讀全文

與跨文化市場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瀏覽:525
生日蛋糕升級推廣方案 瀏覽:421
零售連鎖葯店新員工培訓方案 瀏覽:193
廈門市知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40
電子商務技能大賽培訓計劃 瀏覽:95
沙龍培訓方案 瀏覽:773
工會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787
茅台酒營銷方案 瀏覽:184
傢具銷售促銷策劃方案 瀏覽:429
有促銷活動場景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2
房地產公司2014年度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21
醫葯市場營銷實務課件 瀏覽:130
大學校園電子商務 瀏覽:966
淺談電子商務會計發展 瀏覽:162
社區黨員參觀博物館策劃方案 瀏覽:511
培訓學校教務主管考核方案 瀏覽:854
財經委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852
汽車品牌娛樂營銷 瀏覽:43
新幹部崗前培訓方案 瀏覽:978
銀行年度員工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