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自己的愛奇藝還有微博,唱吧都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而且還被列入了相關搜索關鍵詞,這是什麼情況
你在網上留下的每句話、每張照片,甚至某個ID是怎麼變成了互聯網公司的財產?
你的注意力能持續多長時間?
中國社科院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網民對於熱點的關注最多持續 72 小時。
好像確實如此,一周前沸沸揚揚的新浪微博版權爭議現在看上去就已經徹底過去了。
當時新浪微博修改《服務使用協議》,規定微博成為了用戶內容的獨家發布平台,維權賠償全部歸微博所有,以及用戶不得自行授權任何第三方使用微博內容。
由於大量用戶,尤其是內容生產者開始質疑微博平台利用條款侵佔用戶版權和使用權。幾個小時後,微博緊急修改了協議中新增的條款。只留下了禁止用戶授權任何第三方使用微博內容的條款。
微博 CEO 王高飛出來解釋說,更改《協議》只是防止第三方直接來微博抓信息,「如果有人在微博上發了違法的信息,被其他第三方轉發了鬧大了,最後我還要被請去喝茶。」
第三方顯然是說今日頭條,今日頭條從今年 8 月開始做自己的微博,鼓勵用戶自動導入在微博上發的內容。不管是注意力有限,還是微博的說辭有用。反正現在談這事的人不太多了。
不過好像也不太對。如果一個人在萬達的商城裡說話、自拍,萬達說內容版權歸它,理由是擔心太古里拿走。
這樣的理由,恐怕不會有人買賬。但同樣的事情,在互聯網上就成了理所應當。
而這不是微博一個公司的事。
我們統計了 30 個中國互聯網服務里對內容版權的規定
我們篩選了中國區 App Store 免費榜上前 50 個應用,這當中有 25 個你可能發布信息的應用。
不只是微博、微信這些常見的社交應用,還有快手、西瓜視頻、全民 K 歌這類用戶上傳視頻、音頻的平台,以及京東、餓了么、美團等點評、評價的服務。
我們還補充了知乎、豆瓣、網路知道、網易雲音樂、大眾點評這 5 個用戶經常發表內容或評論的平台。
最後一共是 30 個互聯網服務:
社交網路和問答: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網路知道,網路貼吧,內涵段子
購物和外賣:淘寶,閑魚,京東,餓了么,美團,大眾點評
音視頻服務:騰訊視頻,快手,西瓜視頻,全民 K 歌,網易雲音樂,優酷,土豆,愛奇藝,UC 頭條,嗶哩嗶哩,抖音,QQ 音樂,唱吧,火山小視頻
工具類:Face U,美圖秀秀,搜狗輸入法
從《用戶服務協議》來看,如何使用用戶信息,互聯網公司大致分為三類。
也就是說,寫商品評論是幫平台免費撰稿。甚至其他平台復制抄襲了你的商品評論,侵權賠償都不會屬於你。
美團、快手、大眾點評、Face U 都是這一類需要完全轉移用戶權利的服務協議。網路空間則要求和用戶共享發布信息的版權。
淘寶、咸魚、還有騰訊視頻則是申明整個平台上所有的信息權利都歸平台所使用。
第二類,不強制要求轉移你的權利,但是平台獨家擁有使用權,只有 2 家。
網路外賣、餓了么這兩大外賣平台的《用戶協議》對於獨家使用的描述都很統一。
「用戶發表內容的知識產權獨家排他性地無償轉移給平台使用,並獲得以平台自身名義維權後全部賠償。」
也就意味著,你平時吃飯曬照的信息都只能讓這兩家平台使用。
第三類則是最常見的 ,信息的所有權還是你,但無條件的全部授權都屬於平台。總共有19 家。
永久性、不可撤銷、免費、可轉讓是這種用戶協議中最常出現的默認要求,對於用戶來說,這意味著即便擁有版權,你所發布的任何信息已經成為應用服務商可以隨意使用的資源。
微博、知乎、微信公眾號平台、優酷、土豆、愛奇藝、網易雲音樂、UC 頭條、網路知道、內涵段子、嗶哩嗶哩、搜狗輸入法、美圖秀秀、全民 K 歌、抖音、QQ 音樂、唱吧、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等都是這種全面授權的模式。在這種協議里,雖然申明了用戶擁有著作權和知識產權,但是重要的改編、出版等權利都授權給了平台。
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平台可以出版,甚至把你的文字改編成網劇,並且不用支付一分錢版權費。
同樣是承認用戶版權,並通過《協議》授權用戶使用,知乎和豆瓣則顯得很克制。僅僅是擁有免費的、不可撤銷的、非獨家使用許可,用於各類平台本身的產品和服務上。
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你發布的彈幕,嗶哩嗶哩也有權展示、散布及推廣。
而除了文字信息,你製作的視頻、音頻上傳後使用權也不是你的。
「用戶同意授予平台所有用戶發表的作品在全球范圍內的免費、不可撤銷的、永久的、可再許可獨家使用權許可」
全民 K 歌、抖音、QQ 音樂、唱吧在用戶協議中都明確,用戶必須為自己上傳作品是否侵權負責,以及平台可以無條件地使用你們的作品。
最令快手用戶在意的是第十八條知識產權中的內容:
這三句條款意味著快手將不用因為平台內容侵犯他人版權而負責賠償,以及可以無條件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並且獨家享有全網播放權。
同樣是無條件使用用戶作品,今日頭條旗下的西瓜視頻以及火山小視頻都在用戶協議中申明,用戶上傳視頻後,默認將作品的發行、傳播、改編等權利免費、永久不可撤銷地授權給平台。
明明是自己的臉,拍出來的照片版權也不屬於你。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明明需要用戶和平台共同承擔的版權審核責任,變成了用戶需要自行承擔。而用戶創造出來的作品,從文字到照片,使用的權利和利益都免費地轉移給了平台。
原本只是用於規范用戶使用行為的協議,為什麼最終變成了一份「安裝即接受」、「所有權和維權賠償都歸我」、」違法責任用戶承擔「和「更改不需要通知你」的條款?
互聯網公司拿走各種權益,靠的是那份沒人能讀下去的萬能協議
「我已閱讀並同意以上用戶協議」
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什麼謊話不會讓人於心不安,上面這句肯定是其中之一。
根據英國最新的調查,只有 7% 的用戶會在注冊的時候閱讀《用戶服務協議》。
但我們都知道,這份調查真正說明的問題大概是 7% 的人撒了謊。
大多數人簽合同的時候,不管去公司入職、還是租房,一般都不會直接簽名,多少要翻一下,或者看一眼合同上的內容。
而線下,我們經常接觸到的紙質合同都不會太復雜。無論是銀行開戶,還是運營商開卡,或者簽訂租房合同,它們的協議基本上也就是一兩頁紙。
銀行客服或者房地產中介還會手把手地指出合同上需要注意的事項,並確認你知道後才會讓你簽字。
但你在網上點「我已閱讀並同意《用戶服務協議》」大概真的不會看它。
因為用戶協議實在是既枯燥又太長了。
如果你想要弄清楚騰訊各項服務的用戶協議條款,首先你要去研究《騰訊服務協議》,這其中有 6667 個字。而在使用騰訊某一特定服務時,該服務可能還會另有單獨的協議。
大部分互聯網服務的協議都接近騰訊的規模。根據統計,互聯網用戶每年需要同意1462 條隱私政策。如果用戶每條都會仔細閱,這需要花費 244 個小時才能讀完它們。
一天看 8 小時,你得看一整個月。
從互聯網誕生開始,《用戶協議》就是互聯網公司獲取用戶信息的免責手段
美國在線(AOL)是從撥號時代就開始幫用戶接入互聯網的公司,也是幫助互聯網進入美國大眾視野的先鋒。
1994 年的時候,馬化騰、李彥宏、拉里·佩奇都還在讀書。馬雲那會兒還沒接觸互聯網、扎克伯格還在上小學。
在這一年,AOL 惹上了大麻煩。《華盛頓時報》報道了美國在線 AOL 直接出售用戶個人手機號碼給廣告營銷公司。這篇報道第一次大范圍地引發了關於互聯網服務用戶隱私的爭議。
隨後,美國在線 AOL 在沒有通知用戶的情況下,對服務條款進行了修改。默認用戶同意美國在線可以把用戶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發送給廣告公司作為營銷使用。
雖然 AOL 後來撤銷了相關條款,但互聯網公司通過用戶協議盡可能多的獲取權利這件事情,沒爭議就默認繼續了下去。
4 年後,一個更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通過《用戶服務協議》和新的商業模式解決了拿你的信息打廣告的問題,它就是 Google。
在 Google 的用戶服務協議和用戶隱私使用條款中,這家互聯網巨頭詳細描述了收集用戶信息的方式並如何應用在 Google 自己的廣告服務中。
不只是搜索引擎,Google 旗下其他服務也承擔著收集用戶信息的作用。直到今年 7 月之前,每一個 Gmail 用戶的郵件內容都會被用來分析用戶習慣打廣告。
沒有像 AOL 成為轟動互聯網的爭議,因為 Google 並沒有把用戶隱私數據交出第三方廣告公司,它自己控制信息、自己控制廣告欄,收錢把廣告打給特定用戶。
今天地球上最大的社交網路 Facebook,也是在《用戶服務協議》的幫助下一步一步讓用戶允許 Facebook 公開自己更多的數據。
2010 年在舊金山舉行的 Crunchie 比賽上,25歲的 Facebook CEO 馬克·扎克伯格表示,隱私已經不再是「默認的社會規范」。
中國發生的事情沒有太大區別。矽谷大公司做的事,基本上這里也都發生了。
現在還演化到手機廠商通過《用戶協議》讓你交出其它服務的數據。
今年 8 月,騰訊和華為陷入了一場關於用戶數據隱私的爭論。
華為以打造人工智慧功能為由,在新推出的榮耀 Magic 智能手機中收集用戶微信聊天記錄等信息。
騰訊指責華為奪取用戶隱私數據,而華為則表示這是得到用戶授權的正常行為。
這並不只是華為一家,實際上,在小米雲服務的《用戶協議》中明確寫著。
最終,這依然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諷刺動畫《南方公園》 15 季第 1 集的主題就是互聯網公司的《用戶服務協議》。
在劇集里,主角 Kyle 沒有閱讀蘋果用戶協議就開始使用 iPad 。隨後,喬布斯(播出時還在世)把包括主角 Kyle 在內的三個沒有閱讀就同意 iTunes 用戶協議的用戶關押起來,進行可怕的人體實驗。
現實當中,雖然當然不存在因為簽 iTunes 協議被變成人體蜈蚣的情況,但也有極端的例子。
2011 年,訴訟纏身的互聯網探索者亞倫·斯瓦茨自殺了。他在自殺前被判 35 年監禁,因為他違反了學術期刊庫 JSTOR 的用戶協議,下載並對外公開只對學生和研究人員有限度開放的付費論文。
不過這些都是極端例子。這么多年來,互聯網公司通過冗長的協議拿到各種權利,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它並沒有直接讓你覺得有什麼不便。
這不是說你的數據很安全。你大概可以相信 Google、騰訊這些大公司對於數據安全是謹慎的(或者,可以么?)。但你能信任一個隨時可能倒閉,屆時得變賣一切的創業公司么?
說實話泄漏信息很少對你產生可見的影響。大部分人說大部分的話、拍的大部分照片,對作者自己來說,並沒有變成錢的可能。
比較明顯的是內容被分析之後帶來的廣告。有時候你在京東搜索過的商品,出現在網路的廣告里。或者淘寶里看了沒買的東西出現在微博的推薦欄,會讓你覺得有點意外。
如果你在餐廳和朋友吃飯聊到酸奶,下樓路過沃爾瑪的時候店員過來說,聽說你要買酸奶,這里有……大概會嚇到不少人,但在互聯網上這樣的情況每一秒都在發生,而我們已經習慣了。
越來越便捷的數字生活正以一種看似荒謬但卻又合理的方式轉變著我們對於權利、隱私使用的態度。
大眾點評讓用戶再也不用冒險試錯。上傳地理位置信息,可以讓用戶快速使用地圖應用到達目的地。用戶再也不需要記住朋友的生日,因為無數服務會給提醒。
這些都是免費的。
你能想像每次用 Google 或者網路搜索,要交給它一塊錢么?或者微信每個月收你 20 塊的功能使用費?微博幫你保存發出的照片,每月收 5 塊錢管理費?
這些公司雖然不像銀行那樣網點隨處可見,但在它們背後同樣有高昂的運作成本,數據中心、網路帶寬、營銷費用和越來越多的員工都是成本。
網路 2016 年已經有 4.6 萬員工,構建起騰訊的服務背後是 4 萬多員工,阿里巴巴則有 3 萬 5 千人。
事實上,對比 1960 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和今天市值前十的公司。盡管今天這些公司過半做著互聯網生意,但僱傭的員工並不比幾十年前的製造業少。
為了免費和便利,用戶出讓了一個又一個權利和隱私。
什麼隱私不適合讓互聯網公司獲取。這個領域范圍始終在變化,但不論怎麼變,總是在收縮。
Ⅱ 幾個國外比較有名的SEO網站
SEOMoz公司是一家美國軟體開發公司,總部設在西雅圖,主要業務是搜索引擎優化(SEO)和網路營銷。它於2004年由蘭德菲什起初作為一家咨詢公司創辦的。在2010年,該公司開始轉移到軟體業務。它創辦了一個網站,其中包括一個在線社區和搜索引擎優化相關服務。
Search Engine Land是一個提供搜索引擎新聞和信息網站。該網站蓋搜索引擎營銷,搜索問題和搜索引擎行業信息。記者為丹尼·沙利文。其書籍是由Third Door Media出版的。
SEOBook是一家世界上著名的搜索引擎優化網站。它提供排名第一的搜索引擎優化培訓計劃。它還提供博客、定價、社區、培訓、seo工具、視頻等服務。網站創始人為亞倫·華爾、業務發展副總裁為喬凡娜 - 維拉紐瓦、編輯部主任為Peter Da Vanzo、社區經理為Eric Covino。
搜索引擎觀察(SearchEngineWatch)是一個提供搜索引擎和搜索引擎營銷新聞和信息的網站。它於1996年由丹尼·沙利文創辦的。在1997年,丹尼·沙利文把它以數額不詳的價格賣給了MecklerMedia(現在為Jupitermedia)。
搜索引擎圓桌會議(Search Engine Roundtable)是一個討論頂尖搜索引擎主題相關報道新聞的互聯網論壇網站。該網站於2003年12月由巴里·施瓦茨成立的。
BlackhatTeam是一個討論有關黑帽SEO技術最好的網站。它是世界最大的黑帽SEO和聯盟營銷論壇。網站包括:私人分享、高級搜索、簡單的賺錢方法、購買,出售或交易、黑帽SEO工具等信息。
SearchEngineJournal是一個搜索引擎博客。該網站包括:搜索營銷咨詢、新聞和教程信息。它幫助企業提高互動營銷,並幫助營銷人員取得成功。它於2003年推出,它是獨一無二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搜索引擎營銷。
Ⅲ 烏西雅失敗的故事
看到不少朋友在關注這個話題,我曾創業失敗多次,說句實話,當時內心是非常沮喪的。一個人孤注一擲去做一件事,但是卻失敗了,除了自責、悔恨以外,更多的會是一種孤獨感。最嚴重的時候,別人的笑聲以及安靜的環境,都會覺得恐慌。我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裡面,有多少有過這種感覺,但還是奉勸大家,創業是一件很考驗人心理承受的一件事,要想好了再去做。
我叫蔣暉,86年出生,今年32歲,可能聽著年紀不大,但因為創業比較早,期間跌宕起伏很多,如今回想起來,仍然會手冒冷汗。
自始至終,我都不認為自己創業是成功的,不過卻是可以從中收獲很多,覺得自己沒有白活。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21歲大四那年就拿到了300萬風險投資創業,在那時候看來,絕對是一筆巨款了,但卻在2009年創業失敗,口袋空空。
我也是那個時候接觸到了網路營銷,那也是互聯網開始迅速發展的時候,很快,我賺到第一桶金。創業故事也被央視報道。當時那份得意,總想著一飛登天,而後事實證明,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其實我在創業前期我根本不知道創業,自己也從來不擔心自己賺不到錢(雖然後來證明自己很幼稚,的確有幾年沒賺到錢)。
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心中想的就是做點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所以在大四2006年下半年的時候,看到身邊有人做生意賺了錢,就覺得那是自己想做的,就沒有去找工作。
Z是我大學的同學,在學生會認識的。我有想做生意想法的時候,他說他做點小生意賺到錢了,要不要一起合夥。他就是從南京珠江路進貨到學校,擺攤賣,那時候U盤比較火,學生都需要,價格也不透明。但是他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就覺得好玩,就跟著做了。
後來我們又把業務拓展到耳機。之所以選擇耳機,沒有保質期,基本上沒有售後,成本極低,進貨1.5元的耳機,讓別人體驗,賣15塊,成了爆款!
我們大概用幾百塊投資,就開始賺錢了。幾個月賺了幾千塊。小試牛刀,自信心爆棚,覺得做生意沒那麼難嘛!
這時候Z又動了主意,給了一個不靠
Ⅳ 郵件營銷廣告效果完爆社交網路廣告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社交網路近年來處於高速發展期,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社交網路平台上投放廣告。那麼,在社交網路平台上投放廣告效果究竟如何呢?市場調查機構Custora發布的最新報告給出了答案:與傳統郵件廣告相比,在Facebook、Twitter上投放廣告的效果並不明顯,而且這種趨勢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
當前,如果某個品牌還未能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建立自己的影響力或者在這些平台上投放廣告,人們一定會認為該品牌不重視網路營銷,其市場顧問也總會建議它們進入社交領域。
郵件營銷效果明顯
社交網路時代已經來臨,但網路廣告產業卻出現了一種“返古”跡象。據市場調查機構Custora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線零售商通過郵件營銷吸引的新客戶占其總客戶數的7%,比四年前增長了4倍多,郵件廣告帶來的收益甚至超過了直接在網上投放廣告帶來的收益。
報告指出,盡管Facebook在過去四年中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路平台,月活躍用戶數達到6.87億,但其並未能成為主流的廣告投放渠道,通過在Facebook上投放廣告吸引過來的新客戶數也未能出現明顯增長。至於Twitter,其廣告效果就更加糟糕。
“有機搜索”與“每次點擊成本”營銷對比
Custora分析師表示:“從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有機搜索’是最流行的網路營銷模式,其次是‘每次點擊成本’網路廣告營銷。”
為完成這份報告,Custora在過去兩年中追蹤了86家在線零售商和7200萬名消費者的網路使用數據,並重點關注了消費者的點擊來源(比如電子郵件、Twitter、Google等)、消費金額、所購買的商品、購買商品的渠道等。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從搜索結果頁面跳轉至零售商網站的消費者,其支出的費用比普通消費者多50%;而從郵件廣告跳轉過來的消費者,其支出的費用則比平均花費高11%。相反,從Facebook跳轉過來的消費者,其支出的費用只是達到平均水平;而從Twitter跳轉過來的消費者,其支出的費用比平均花費少了23%。
Twitter的劣勢
Custora首席數據分析師亞倫•古德曼(Aaron
Goodman)表示:“我認為,Twitter在社交網路領域乾的不錯,但它並不是好的網路營銷平台,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許多在Twitter上取得成功的營銷戰略。”
不同網路營銷模式消費者跳轉至零售網站數據對比
古德曼指出,在Twitter上進行的營銷活動非常依賴於不確定的機率,比如用戶在刷新頁面時偶然出現的廣告(該廣告鏈接甚至可能轉瞬即逝)。相反,電子郵件的一些先天優勢卻讓其在網路廣告領域脫穎而出。
他說:“當零售商知道了消費者的郵箱地址,這就說明了他們之間可能已經擁有了某種聯系。盡管郵件廣告非常泛濫,但其個性化的廣告內容卻明顯比Twitter的推文廣告更具優勢。”
對於有意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投放廣告的企業來說,Custora的調查結果無疑會讓他們感到猶豫。不過,Custora在報告中指出,盡管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投放廣告不能帶來直接的收益,但它們仍然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效渠道。與這兩大社交平台相比,在Google上投放廣告的效果更加明顯,其不僅能帶來點擊率,還可以將點擊率轉換為消費。
古德曼表示,相比於Facebook、Twitter等新興社交媒體,Google已經在“搜索+銷售”的領域深耕了10年,因此,企業並不能忽略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其在未來十年也有望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營銷渠道。
Ⅳ 想要一個關於網路營銷的方案,最好能適合我們公司的,是飛利浦顯示器的北京總代。非常感謝。
北京旭日中升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吧。
我也看了看。不知道你們現在是什麼營銷方式。
我是建議你們付費與免費方式相結合,首先擴大網路宣傳,提高網路服務質量,提升售後服務質量。
再細化一些的東西,還得要結合你們公司的實際情況,再做具體的方案吧。
另外也不要太相信外面那邊所謂的網路公司提供的方案,太假。
Ⅵ 中國馳名商標傢具主要有哪些
品牌 公司名稱
紅蘋果 深圳天誠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
聖蒂斯堡 廣東萬恆通傢具製品有限公司 實木傢具
全友 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 傢具
聖奧SUNON 聖奧集團有限公司 傢具/辦公傢具
華日家居 廊坊華日傢具股份有限公司 傢具
誠豐 誠豐傢具(中國)有限公司 傢具
掌上明珠 成都市明珠傢具(集團)有限公司 傢具
曲美QM 曲美傢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傢具
雙葉 雙葉傢具實業有限公司 傢具
格藝 台州港源傢具有限公司 套房傢具/辦公傢具/沙發
冠美QUAMA 廣州市至盛冠美傢具有限公司 辦公傢具
藍鳥 河北藍鳥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
大清翰林 東陽市大清翰林古典藝術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細木工傢具/辦公傢具
新明紅 東陽市新明紅木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辦公傢具/床
聯邦 聯邦家私集團有限公司 傢具
美克美家 美克國際傢具股份有限公司 傢具
光明傢具 黑龍江省光明集團傢具股份有限公司 傢具
恆友HORAE 大興安嶺恆友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
現代美 湖南現代傢俱裝飾有限公司 傢具
歐宜風OUEVANE 浙江歐宜風傢具有限公司 傢具/辦公室用傢具
宏發 沈陽宏發企業集團 傢具
森源 福建省南安市森源木業有限公司 傢具
如果想了解傢具行業品牌可以拿去參考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