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哪裡有關於伊拉克戰後的綜述文章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3/2003/2/27-34974.html
B. 伊拉克戰爭那麼多年後,究竟給伊拉克帶來了哪些改變
只要是戰爭,就會有傷亡和犧牲,再加上伊拉克這邊的戰爭,打了也不是很短的時間,造成的影響大概都是負面的了,但現在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已經開始慢慢消除了。
其實伊拉克戰爭得利的是那些運籌帷幄的統治者,只有底層的屁民苦不堪言的過日子。
C. 伊拉克戰後重建,十年內經濟翻了八倍,這算奇跡嗎是如何做到的
伊拉克在薩達姆政權倒台後,就陷入了持久的混亂局面。但相比戰爭時期,伊拉克的經濟還是復甦了不少。薩達姆倒台的時候,伊拉克人均GDP只有625美元,過了十年,人均GDP增加到了6000美元。
能基於本國經濟發展狀況,取得這樣的成就,確實已經很不容易了。想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多少也有些不現實。
照這樣的發展速度,用不了多長時間,伊拉克可能就能恢復到以前的經濟水平了。
D. 伊拉克戰後狀況如何
從新聞報道中可以了解大概的情況,也許,伊萊克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2007年以來的安全形勢大大好轉,不過,政治,石油利益分配,宗教問題仍然潛
藏危險,最重要是重建國家秩序,人民安居樂業,不過,政府內部存在嚴重的腐
敗問題,安全問題不一定樂觀,上月的爆炸事件能夠說明一定問題。
E. 大家覺得開發伊拉克市場可行嗎
伊拉克有戰場,你要不要開發一下
F. 伊拉克媒體:伊拉克戰後重建路上 中國公司功不可沒
伊拉克自結束戰爭以來,一直處在艱難的恢復期,而其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表面上給初來者的印象是:這座石油之城的「氣質」依然還在。在參與伊拉克重建的上萬中國人中,有一群石油人正在擁有伊拉克第一大油田的巴士拉辛勞付出——那裡有中國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伊拉克魯邁拉早期電站項目。中國企業的負責人說,「一帶一路」正在給中伊兩國合作注入新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公司的全球化水平和本地化適應能力都得到鍛煉」。
位於巴士拉以西的魯邁拉油田是伊拉克第一大油田,原油儲量約170億桶。荒漠、油井、處理站、火炬,構成當地最基本的「景色」。記者遠遠望去,為確保內部安全,由壕溝、鐵絲網、高牆組成的三道防線將巴士拉油田中一片片營地同外界隔開。要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鋪設的石油管道裸露在地面,發生恐襲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由於缺乏處理產能和有效的回收渠道,魯邁拉油田每年有約200億標方的伴生氣被直接燒掉,除造成資源的浪費,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不小影響。正是這樣的背景,中國企業承建的電站項目被伊拉克人所期待。伊拉克《明日報》這樣高度評價早期電站項目的意義:「毫無疑問,項目可以平衡油田擴大規模與產能不足的矛盾,有助於伊拉克生產的恢復。來自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讓這一地區重現發展的動力。不僅僅是石油產業,電力、民生都將因此得到提振。」
G. 伊拉克戰後重建誰掏錢啊,美國出錢嗎
這個還用問嗎
很明顯的事情
肯定是伊拉克政府出錢了
或者是邀請外國公司來投資
當然,是有代價的
反正美帝是不會出錢的!
H. 伊拉克戰後廢墟中重建,經濟十年翻了八倍,是怎麼做到的
自伊拉克的鐵腕總統薩達姆被美國逮捕、處死後,這個中東的國家便陷入到了常年的戰亂、飢餓以及恐怖主義之中。正是在那個時候,使得這個曾經就要崛起的國家,從天堂被打到了地獄。
後來因為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爆發了戰爭,當時的薩達姆還想著用蘇聯的那一套「大縱深」戰略對付美國,可是美國卻用先進的戰術告訴他了這可是「二十一世紀」!於是這場戰役以伊拉克的失敗告終,後來薩達姆作為戰犯被處死。
伊拉克戰後經濟十年翻了有八倍?
其實這是不對的說法,當中含有誇張的成分。這可能是一些親美分子為了宣傳如果投靠了美國有多好,或者以美國為大哥可以有肉吃的思想。就真正來說,從戰後到十年後,伊拉克的經濟是沒有翻了八倍的。
我們以二零零八年的伊拉克GDP為例,那時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一千三百一十六億美元,而在十年後的二零一八年的伊拉克,他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二千二百五十九億美元,我們通過兩種數據的對比,大家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伊拉克十年的發展並沒有像其他人說的那樣誇張,但是就總體而言,它的GDP確實是呈一個上升的趨勢。
很多人都會認為伊拉克後來經濟的重建,以及生產總值的提升,是因為有了美國人的幫忙,這樣的論點其實是的錯誤的,因為當時伊拉克依靠的是石油產出,依靠的原材料來增長經濟,所以就算美國不幫忙,他們的經濟實力也是會呈一個上升的趨勢。
綜上所述,伊拉克在後來的經濟發展中,確實有所增長,但沒有誇張到八倍之多。
I. 模擬聯合國會議討論伊拉克戰後重建問題
抱歉,資料有點過時……2003年的……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 背景資料:戰後伊拉克新特點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20/content_2719582.htm
新華社記者閻月凡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試圖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出動23萬大軍和上千架戰機,對伊拉克發動了一場「先發制人」的現代化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兩年來,伊拉克在美英聯軍的控制下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
首先,安全局勢動盪,暴力活動頻繁,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據最新統計,今年1月至少發生55起各種暴力事件,造成234人喪生,429人受傷;2月份至少發生38起暴力事件,有311人喪生,433人受傷。另據《今日美國報》今年1月18日報道,自美國2003年佔領伊拉克以來,伊拉克已有大約300名專家學者遭到暗殺,另有2000人因擔心生命安全而逃離伊拉克。
其二,經濟重建進展緩慢。在這兩年裡,為了盡快恢復伊拉克因戰爭而遭受嚴重破壞的經濟體系和基礎設施,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支持下多次召開有關會議,籌措資金,以推動伊戰後重建。但到目前為止,伊拉克經濟重建進程緩慢,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醫療、水電供應等並沒有根本性好轉。據聯合國統計,伊拉克25%的居民仍依靠政府定量供應的食品;失業人數佔全國人口的25%至30%;伊拉克原油儲量佔世界第三位,但如今連汽油供應都緊張。
其三,政治重建任重道遠。2003年7月13日,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在佔領軍的扶持下成立。隨後,伊拉克經歷了組建臨時政府、起草臨時憲法、移交行政權力等一系列政治活動。今年1月30日,伊拉克舉行過渡國民議會選舉。新選出的過渡國民議會除了要組建一個新政府之外,還負責起草一部正式憲法,提交全民公決。但時至今日,伊拉克各參政黨派在圍繞組建過渡政府問題上難以達成統一,而成立過渡政府後面臨的制憲、公決以及下一次大選等仍是一道道難題。
其四,反美武裝勢力不可低估。美國軍方和情報部門去年10月評估認為,伊境內反美武裝的人數在5000人至兩萬人之間。伊拉克情報部門今年1月公布,伊境內反美武裝人數高達20萬,其中至少有4萬人是核心主力。另外,反美武裝成員復雜,有伊拉克人組成的軍事武裝,也有像扎卡維一樣來自伊拉克境外的武裝人員。
其五,駐伊多國部隊在減少。伊戰爆發初期,有30多個國家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由於國內壓力、士兵傷亡等原因,已有十多個國家先後從伊撤軍。目前,烏克蘭和荷蘭正在撤軍,保加利亞也宣布將於今年6月削減約四分之一駐伊部隊人數,並將考慮在今年內從伊拉克全部撤軍。但美國、英國依然拒絕宣布撤軍時間表。(完)
個人意見:首先得爭取加強維和部隊的力量來穩定社會局勢,然後要在國際之間建立合作來逐漸恢復經濟。政府的問題有點麻煩,建議先由聯合國暫時管理。設法讓美國、英國作出一定的讓步來安撫反美武裝。
說得不好,有錯還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