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市場營銷

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市場營銷

發布時間:2021-06-04 11:39:39

1. 美國電影產業屬於什麼國際貿易理論

就拿2012舉例子,是近年來第一部間接描述中國人拯救世界的電影,雖然整體劇情非常的好萊塢英雄模式,但是讓中國觀眾非常開心。 好萊塢的編劇們也意識到必須把眼界投向中國,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感覺就像國際營銷一樣。
另外,凡是巨獻大片基本就是全球同步,譬如中國電影監管部門審查時覺得片子某些不適合,製片方肯定會刪除相應部分。 這就有點像國際產品差異化(基於文化背景)。 打擊盜版方面,獨立電影市場方面都有些思考點。 我提出來, 希望樓主思考思考~

2. 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優勢在哪

我覺得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它最大的兩個優勢就是第一,它的品牌優勢非常明顯,就是現在全世界的各國基本都清楚,好萊塢電影基本上代表著電影界的就是比較優質的比較好的一個電影招牌,然後就是他們的特效做的非常棒。像美國的很多動作大片或者科幻大片都是通過好萊塢的特別的技術才能夠做出來的,因為國內的話拍不出來那麼科幻的或者動作那麼大的科幻片。

3.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4. 好萊塢對美國電影業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1948年派拉蒙法案出台後,院線與製片發行的分離導致了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結束,政策的人為干預導致了市場行為的扭曲,直到1980年代後重新逐步放開。而未來中國同樣要求院線分離的政策可能性不大,所以今日中國電影產業最可能在公開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模擬1948年之前的派拉蒙。當然已票房為主導的收入結構也使得這樣的對比更具意義。
20世紀初到二戰,一幫來自歐洲的猶太移民湊錢蓋拱廊和五分錢電影院(俗稱鎳幣影院,即每場劇5美分一張票),然後在那裡放無聲電影(1927年誕生有聲電影)。之後,擁有了大筆資金後將電影院擴展成連鎖院線戲院,並逐步形成了「五大+三小」的市場格局。
鎳幣電影院是主要製片廠早期發家的重要動力。我們看到福克斯、派拉蒙、華納兄弟、米高梅、環球等製片廠早期均是鎳幣電影院的主要投入者,並因此積攢了向上發起整合的資源,最終創造了各自的傳奇事業。
鎳幣電影院以低價撬動出空前絕後的巨大觀影需求。和工業時代許多產業一樣,低價往往是撬動市場需求的不二法門。美國城鎮化與1900年之前就已經完成,1910年代出現的鎳幣電影院撬動了美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場空間。以通脹調整後的口徑來看,1930-1950年間的美國電影消費支出創造了空前絕後的記錄。
行業高度集中與垂直一體化的大製片廠制度緊密相關。大製片廠通過擴張控制製片、發行和放映全套系統,自家出品影片均可通過最好的影院進行大范圍首輪放映,收入更有保證下投入額度更大,最終形成了製片廠制度(TheStioSystem)。
影視行業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很多的行業,不僅風險高,而且投資成本昂貴。即使是走過來一百年的好萊塢也無法保證每一部拍的作品都賣座,所以影視行業的風險波動性很大。影視業的高投資和高風險就好比石油工業,全球大的石油公司一般都涉足從石油開採到精煉,再到加油站汽油零售的垂直一體化過程,因為這種商業模式可以把風險最大的環節(勘探)的成本分攤到整個利潤回收的過程中。美國傳媒巨頭公司的運作原理和這些石油公司如出一轍,風險最大的環節(內容製作)的成本是固定成本支出,公司承擔產品失敗的高風險,如果產品發行得越多,每個單位的製作成本就會越低,對於同一部影視作品來說,盡可能多地出售給更多的受眾,固定的製作成本和失敗的風險就會降低;影視行業的垂直鏈條中包括內容的生產和將內容發行,即送達到受眾面前。各個環節相互依存,如果內容沒有渠道傳達到受眾,「內容為王」就毫無價值,如果發行渠道沒有可傳播的內容,「渠道為王」也是空談。作為發行商,向製作環節縱向擴張意味著有穩定的內容產品通過自己的發行渠道傳播,作為內容製作商,與發行商的縱向整合意味著市場銷路的保障。一旦某一家傳媒公司掌握了供應鏈中某個環節的大部分市場份額,無論是內容製作還是渠道發行,所有參與競爭的相關公司都會受到威脅,所以從競爭的角度垂直一體化使公司生存依賴的內容產品的必要投入和發行渠道有了保障,傳媒公司就是希望獲得更多的保障和對市場環境的控制能力。
在此階段,大製片廠在從製片(票房收入)、發行(租片費)和放映(票房分成)三個業務同時進賬。三個環節分別貢獻三種收入,製作環節是票房收入,發行環節是租片費,而放映是票房分成。
內容製作環節是由米高梅發明的中心製片人制度,即不再是導演掌握好萊塢工業鏈條的總開關,而是製片人,從明星的打造,選用,形象的出現,到每一部場景的展示,製片人要在每一個細節進行控制,還有始終貫穿好萊塢第一階段的明星制度;發行制度是由派拉蒙發明的包檔發行,而包檔發行是以明星制度為基礎;放映環節則是院線連鎖,盡量覆蓋更好更多的區域。
而獨立製片商的小製作影片要想通過大製片廠的旗下的影院放映,就要獻上高額的票房分成。與之對比的是一些小放映商更是被擠得無處存身,他們要想拿到首輪放映的新片,不但要交上每周高達七百美元的租片費,還要打包購入他們實在不想要的成套影片,即派拉蒙發明的「包檔發行BlockBooking」。

5. 談商業電影如何面向市場營銷

營銷不分行業,不管是電影還是房地產,都是採用一套營銷理論與方法,而不同只能是因為不同操盤人的水平高低來體現。

6. 好萊塢電影為什麼能在全球電影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歷史因素,文化因素,政府因素方面回答

1.美國政府實行電影分級制,保護了導演劇作的創新思維。
2. 票價較低,美國中產階級年收入平均為30萬RMB,而他們的票價只有30~100,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好萊塢電影文化產業的進程。
3.從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開始,創造了「最後一分鍾營救」電影模式,戲劇性的沖突把握更能吸引觀眾目光
4.經典好萊塢電影基本成型於上世紀十年代。當時觀眾的欣賞口味偏向於古典敘事風格,有聲技術的運用也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7. 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結構和體制是什麼

好萊塢電影製作發行體制的特點

好萊塢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體制完備、實力雄厚的經濟體,它在製作發行上主要具有兩個特色:

1. 資金雄厚且能保證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美國拍片,一般來說有三種資金來源。

(1)個人投資或親友合資

這最小規模的集資方式,通過這樣的非主流的融資渠道產生的電影組成了美國獨立電影的主流(或者說是名副其實的獨立電影,因為這些電影自始至終都貫徹了導演自己的創作意願,而像《指環王》這樣的電影雖然由於全部由新線電影公司投資也可以被叫做獨立電影,但是從劇本到卡司都要通過新線的審核管理,所以獨立性相對較弱),如《女巫布萊爾》只花了幾萬美元,《殺人三部曲》更極端,劇組總共才兩個人,製作成本如下:2300美元買膠片,1300美元沖洗,2800美元膠轉磁。攝影機是借來的,剪輯用錄像機來做。在這樣的情況下,整部《殺人三部曲》的製作費用不到一萬美元,但是影片並未因此而粗製濫造,相反,在眾多好萊塢商業大片中,它的質量絕對可算上乘,相應的票房也非常可觀;

(2)電影公司投資

這種資金由經紀人拿項目資料找電影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七大」或者「八大」)談判獲得,也是好萊塢電影最主要的融資渠道,資金相當可觀,但是程序繁多,一個電影項目從雛形到成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奧利弗斯通的《野戰排》,因為劇本問題而被耽擱了好幾年,最後他修改了劇本的前十頁才獲得米高梅的首肯;

(3)吸引外資

這在如今好萊塢也相當普遍,尤其現在的大片製作成本越來越高,由一家或者少數幾家電影公司承擔製作費用風險非常大,他們通過與更多的人合資來分擔風險,比如德國人。由於德國政府收稅過重且鼓勵境外投資,德國的資本家們很喜歡與國外的企業合作(比如中國的一汽大眾),好萊塢就是他們的首選目標,不過德國人對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發行不熟悉,所以他們的投資往往顯得有些盲目,例如2000年的《地球戰場》,德國人投資了上億美元,但是票房慘敗,導致投資公司股價猛跌,資金都差點周轉不過來。類似於這樣的投資者在好萊塢不在少數。

當然,好萊塢賺錢主要不靠外國人,而是靠他們的發行和放映體制。

我們所說的「七大」或者「八大」,他們主要的職責其實是影片的發行。發行有多種渠道和方式,比如院線放映,錄像帶碟片出租和銷售,電視播映權轉讓,以及一些周邊產品(比如蜘蛛俠的玩具)的生產。院線放映分為北美和海外兩個市場,北美票房收入發行商抽取30%的提成,海外票房則提取40%(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賬大片)。北美院線放映發行商還會和放映商談分成,有兩種分成方式,一種是發行商交付放映商一定的租金(視影片賣座情況而定,一般是一萬美元左右),上映後每周放映商抽取提成(第一周為10% ,越往後越高,但是不會高於30%),第二種是發行商不交租金,放映商直接抽取提成,一般是30%,越往後越高,但是不高於50%。一般來說,院線放映所得的票房佔一部電影所能創造的利潤總數的30%(北美票房佔全球總票房收入的25%左右),錄像帶和碟帶佔50%,電視播映權的轉讓和周邊產品銷售一共佔20%。我們以放映商每周抽取40%提成計算,一部製作、宣傳成本5000萬美元的片子,只要保障北美院線有625萬美元的票房就可以收回成本了,換句話,就北美市場來說,好萊塢電影發行商的風險率只有0.125,而如果是《哈里波特》這樣的超級商業大片,風險更是微乎其微,事實上華納在影片上映前便收回了成本。

所以,好萊塢的「七大」或者「八大」自從定型以來,便一直屹立至今,很長一段時間米高梅公司因為財務上處於窘困狀況而被稱為「好萊塢病夫」,但是它並未退出好萊塢舞台,這跟影片發行放映體制離不開關系。所謂的「病夫」只是一時資金周轉不靈而已,只要生產出一部北美票房能上千萬的影片,米高梅的資金就能順利回籠,這個對007專業戶來說並不難。

2. 機構繁多且分工明確

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的機構總體來看可以分為行政和製作兩大機構,行政機構可以分為決策、創意和製片三個部門,製作機構可以分為劇務、技術兩大部門,這些職位分工相當明確,而且不會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

此外,真正和一部電影的產生有直接聯系的還有導演、劇作組、演職人員(劇組獨立於公司體制之外,必須嚴格執行美國勞工局的規定,比如一天工作不得超過八小時),以及以上人員的經紀人和律師,還有其他像市場分析公司之類的好萊塢附屬機構,這些機構林林總總加起來,大概有三四十萬人,當然,這個數字不包括那些抱著明星夢但是還沒有正式進入好萊塢編制的年輕人。在這么復雜而井然有序的機制的運行之下,好萊塢能最大程度地保證一部影片創收。當然,你可以說好萊塢催生了一大堆不穩定的職業(比如流動的群眾演員),但這種說法是具有兩面性的,同時你也可以說好萊塢創造了無數工作崗位,這些工作人員雖然只是臨時聘用,但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洛杉磯勞工局規定,好萊塢無論何種形式的從業人員日工資不得低於105美元。

8. 好萊塢電影的商業運作模式對中國電影發展有什麼借鑒意義

中國這個模式實在是太差了,你不覺得嗎?人均收入跟美國差好幾倍,電影票換成美元卻跟美國一個價。中國商業熒幕一共不到3000塊,美國平均8000人一塊熒幕,洛杉磯4000人一塊熒幕。中國看電影跟奢侈品一樣。電影院都在大商場的奢侈品櫃台旁,gucci、prada、D&G。嚇退老百姓啊,這個狀態怎麼借鑒美國的電影模式!
好萊塢的電影業是一條產業鏈,從編劇,製片,導演,演員,出品,發行,院線都是一體的,這些會總署一個集團。時代華納,迪斯尼,派拉蒙這樣的大集團。就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的產業模式。中國行嗎?都是分開的,產業鏈條是斷裂的,利益沒法最大化。而且一共沒多少電影院,一年沒上映幾部片,你以為好萊塢每年就那不到20部的大片嗎?錯了,好萊塢每年生產500多部,而且都在影院放映,你去影院還是有選擇的,想看什麼電影去什麼影院,哪怕是很老的片子也會放。而國內,就指著那幾部爛片活著,老百姓背綁架,沒別的看的,爛也忍著,英雄,十面埋伏,今年的刺陵。去電影院就能看這些片,沒有選擇的餘地,不然怎麼罵聲不斷,討厭不看就得了?沒有辦法,沒別的看的啊!!!
好萊塢的電影模式非常值得借鑒,但是現在中國這個情況,需要先解決一些根本的制度問題,經濟上也不成熟,而且中國現階段產業轉型跟產業升級都還沒有頭緒的時候,想要充分借鑒好萊塢模式恐怕也是天方夜譚。

9. 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營銷模式有哪些

那些模式太多了,媒體發布吧, 一般比較多的

閱讀全文

與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市場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燈具店廣告策劃方案 瀏覽:109
51活動促銷總結 瀏覽:466
b2b電子商務如何改變了企業競爭的環境 瀏覽:325
西王集團電子商務 瀏覽:96
2016校園飾品營銷方案 瀏覽:701
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群 瀏覽:503
促銷活動名人名言 瀏覽:811
景區策劃總監方案 瀏覽:239
電子商務的信息 瀏覽:842
無紙化會議推廣方案 瀏覽:365
蕪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358
醫葯電子商務銷售方案怎麼寫 瀏覽:70
教師教研培訓方案 瀏覽:140
電子商務銀行信用 瀏覽:878
總裁班推廣方案 瀏覽:179
畢業匯演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3
2014年合肥市電子商務交易額 瀏覽:193
公路投資項目建設管理策劃方案 瀏覽:192
超市散裝副食促銷活動 瀏覽:486
書展活動策劃方案範本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