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方哪個城市氣候和北方接近,教育水平高
地理方面按照中國自然區劃(席承藩方案)中國分為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我想你這提到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都屬於東部季風氣候區。在東部季風氣候區內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他們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為:沿大興安嶺南下至燕山一帶再向西向長城遺址至祈連山東麓,基本上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南方地區與青藏地區的分界線為岷山、大雪山、邛崍山至橫斷山脈。想要全面的了解南、北地區就一定要清楚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含義,它是一條很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橫亘於我國中部的秦嶺,以其巨大的屏障作用使得南北的氣候產生很大差異,以而構成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其具體表現為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秦嶺以北大部分屬溫帶季風氣候,秦嶺以南大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秦嶺也是我國一月份零攝氏度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以及800mm等降水量通過的地方。這也決定了它成為我國溫度帶中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中青年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由於秦嶺對於氣候的重大影響,使得我國秦嶺南北河流顯示出不同的水文特徵。秦嶺以南的河流沒有封凍期,水量豐富,泥沙含量小;而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封凍期,且越向北去結冰期越長,河流的泥沙含量較大,而水量較小。明顯差異的氣候,使秦嶺南北的自然景觀也截然不同。在秦嶺北坡及其以北的關中平原是溫溫帶落葉闊葉林與森林草原——褐色土帶,在秦嶺南坡及其以南的漢江谷地是北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由於秦嶺南北在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差異,在農業生產上也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秦嶺以南,一月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上,年降水量超過800mm,屬亞熱帶濕潤地區,作物可全年生長,良好的水熱條件保證了水稻和油菜的政黨發育,冬季可露地栽培蔬菜,是主要的稻、麥、油菜區,耕地主要是水田,稻麥一年兩熟至三熟。秦嶺以北,一月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年降水量不足800mm,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因為冬季溫度較低,為冬小麥宿根越冬提供了條件,冬小麥生長和質量均比秦嶺以南好,夏季高溫適宜種植棉花、玉米和水稻,因此,以喜溫作物為主,耕地主要是埋地,一般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冬季景色比較單調。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異明顯,不同地區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這與環境頗有淵緣。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擴,熱情外向;而南方人則多清秀細膩,穩重內向,善於算計。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腦結構或遺傳因素育什麼差別,而是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的。我國北方山少平原多,放眼四望,方圓幾里乃至上百里一覽無余,所以,北方人的性格多豁達爽朗,大方而不拘小節。相反,南方則等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條塊分割相當嚴重,剛使平原地區也是溝壑縱橫,山區峰迴路轉,視野被禁錮在狹窄的空間內。南方人在「巴掌大」的土地上精耕細作,為了生存,他們養成了精打細算、小心謹慎、善於運用現有資源發揮聰明才智的思維習慣,另外,南北方的氣候差異造成了南北方人的心理差異。南方氣候較溫和濕潤,各種植物、花卉爭芳斗艷,使南方人春成了沉穩、安祥、感情豐富而細膩的性格。而北方氣候較為寒冷乾燥,多風沙,每年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氣,因此,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多形成了冷靜、心地純潔、賢良的個性。有些環境氣象學家,還從另一種邏輯上也論證了地理環境對心理和性格的影響。他們研究認為,山區居民因地廣人稀,推門見山,長久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便養成了說話聲音洪亮,議事直爽,待人誠肯的性格,故有「愛山者仁」之說,暖濕宜人的河湖海濱地區,因氣候濕潤,景色秀麗,生機勃勃。所以,這里的居民往往多情善感,機智敏捷,故有「愛水者智」之說。生活在廠闊草原上的牧民,因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所以性格豪爽粗獷、熱情好客。而在寒冷區域,因室外活動時間少,人們多在一個不大的空間與人朝夕相處,因此常具有較強的耐力和自製力。居往在地球上最寒冷之地的愛斯基摩人,目制力驚人,被人們稱作世界上「永不發怒的人」。相反,居往往熱帶地區某些地方的人,為避酷暑,多數在戶外生活和勞動,加之文化教育落後,性格往往放盪不羈,常為一些區區小事而毆斗。可見,地理環境影響人的心理與性格並非鴨子開會--無稽(雞)之談矣!人種方面從外觀上,能很明顯的分辨出兩者的區別。北方漢族種族上屬於遠東人種,南方漢族屬於南亞人種與遠東人種的過度種族。但從一個更大的角度講,東亞各民族,都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既黃種人。亞洲的黃種人,可以大致的分為北方蒙古利亞人種和南亞蒙古利亞人種兩種。而這里所說的遠東人種,實際上是兩者的混血人種。但遠東人種也具有一定的獨有特點。如身材比兩者都高,顴骨靠近眼睛,肱骨粗壯,頭發最粗,最直,最硬等等。具體的講,北方漢族具有以下特點:1身材高大,華北,西北,東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是東亞身高最高種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外,最高的黃種人。2皮下脂肪厚,這與氣候寒冷有關。3膚色較淺。4鼻骨高,鼻翼不發達,鼻指數小。5顴骨位置靠近眼眶。6眼裂小,既小眼睛。且多單鳳眼,既單眼皮多。7內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傾斜。8眼角內側有蒙古褶,既內側上眼皮在眼角處向下遮蓋淚腺,而形成的褶。9面骨寬。10第二期被毛(性毛)比南方人少,這是與我們的一貫印象不同的。11頭指數小,所謂頭指數,既頭骨的左右寬占前後長的比例。北方人頭指數794,屬於中頭型,與北亞和蒙古草原上各族相似。南方人頭指數80以上,與朝鮮81,日本84相似,屬於短頭型。12唇薄。13骨骼輪廓模糊。相應的,南方人具有以下特徵:1身材較矮。2皮下脂肪薄。3膚色深。4鼻骨低,鼻翼發達,鼻指數大。5顴骨低。6眼裂大,既大眼睛,且多雙眼皮。7內外眼角在同一水平線上。8隻有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少部分人有蒙古褶。9面骨窄。10性毛比北方人發達。11頭指數大。12唇薄。13骨骼輪廓清晰。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總體上有此趨勢。何況還有「北人而南相,客籍者」,當然不在此列。南方人與北方人的巨大差異,不僅與氣候有關,還與漢族的歷史發展有關。六千年前,中國的大地上,人種與現在差別較大。1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生活著講漢語的部落,種族上接近遠東人種。2河套地區和蒙古草原西部居住著講突厥語的民族,人種上屬於北亞人種,他們創造了鄂爾多斯文化。3蒙古草原東部和遼河流域居住著講蒙古語的民族,人種上也接近遠東人種,他們創造了夏家店文化。4東北地區居住著講通古斯語(滿語)的民族,人種上也接近遠東人種,他們創造了紅山文化。5青海等地居住講藏緬語的各族,人種上與漢語部落最接近。6黃河中游生活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文化上非常先進,語言上屬於漢藏語系,並且更接近漢語。但種族上卻或多或少的具有南亞人種的特點。7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下游居住著馬來人,種族上是南亞人種。8漢江流域居住著講泰語的民族,人種上是南亞人種。9廣闊的南方居住著南亞人種,他們的語言除南亞語系的柬埔寨語河和孟語外,幾乎都沒流傳下來。10蒙古草原北部,貝加爾湖南岸生活著北亞人種,他們的語言除古亞西亞語系的勘察加語,都沒流傳下來。11以上各地的居民都是黃種人,而在中國的新疆地區,居住著講原始利雅安語的白種人,具體的講,屬於北歐人種波羅的海類型。從那時起,講漢語的各部開始向西,東,南各地遷徙。除向西的一支被同化外,到距今兩千年前,講漢語的民族已經遍布黃河流域。他們種族上是遠東人種。而原來的部落,多遷徙到南方。於是形成了北方遠東人種,南方南亞人種的局面。漢族在這一時期,被秦帝國統一。從此後的上千年中,漢族不斷南遷,形成了南方人是遠東人種與南亞人種的過度人種的特點。而北方漢族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由於同化了大量的異族所至。但種族上任屬遠東人種。漢族這一歷史被漢族的血型分布誠實的記錄了下來。在20多種血型劃分方法中,從MN血型系統來看,北方是M型,南方是N型。從ABO系統來看,比較混雜,尤其是城市。但由於該系統大家比較熟悉,就以此分析吧。從大范圍講,長江以北各地A型血為多,大概傳統漢族的大部分人血型既是如此吧。長江以南B型血佔多數,主要是漢化的南方各族因素。而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省,O型血比例則最高,而這幾省也最俱南亞人種特點。在北方,也不是A型血一統天下,在長城兩側,O型血和B型血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具有越往東,B型血越多。而延長城向西,則B型血比例逐漸減少,O型血比例逐漸增多。這是北方各族大量漢化的結果。據說,民族學家已經找到達斡爾族是契丹人後代的證據,其中一個竟是和華北北部漢族血型相近。可見這種同化的劇烈。北方漢族和南方漢族的種族雖然不同,但共同點遠多於不同點。這里告訴你兩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是鏟型門齒,既門齒斷面呈『['型;另一個是哺乳期長奶蘚,又叫胎跡,學名蒙古斑。這兩個形狀漢族中98%的人都有。當然,和漢族相近的藏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回族中90—95%的人也都有。畢竟我們都是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嗎。劉邦和李世民,兩個世界聞名的漢族人。我們可以以此為例進行說明,劉邦是典型的江淮人,但他更接近今天的西南,江浙一帶的漢族人。李世民這個有3/4鮮卑族血統的明君,種族上是典型的遠東人種,更象一個西北人。
② 在我看來,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節,特別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銀裝素裹,冰天雪地;什麼散文上的
每天清晨留下她愈來愈明亮的足跡。花朵從樹葉叢中探出頭來,有雪花蓮呀、藏紅花呀、紫色的報春花和金眼三色紫羅蘭。每逢星期四下午(半假日)、我們都出去散步,看到不少更加可愛的花朵,盛開在路邊的籬笆下。
③ 我國南方與北方地區的河流水文特徵具體的是什麼
一、南方
1、自然區劃下,主要河流有長江干支流、西江干支流、淮河、錢塘江、閩江等。其主要特點為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
2、南方的長江因其航運價值被稱為「黃金水道」。
3、南方地區湖泊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最為集中。主要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
4、南方河網密布,航運發達。
二、北方
1、我國北方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及溫帶大陸氣候,年降水量小於800毫米,河流徑流量相比南方較小。
2、我國北方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松花江、遼河、淮河、黑龍江、鴨綠江等,河流含沙量普遍較大。特別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由於北方氣溫低於南方,河流結冰的情況多於南方。且汛期也比南方短。
(3)南方擅水北方擅冰體現了體育市場營銷環境的擴展閱讀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氣候基本特徵:
1、南方地區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其中熱帶季風氣候為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台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台風影響大。冬季氣溫在0度以上。雷州半島,雲南和台灣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雲南,廣東,海南,台灣受寒潮影響小。
2、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北溫帶,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兩月,多暴雨,此時河水暴漲,河流易泛濫成災;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乾旱(春旱嚴重,夏季暴雨)。
④ 中國南方跟北方的氣候的不同
一、氣候地帶不同
南方是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普遍高溫多雨,冬季溫和乾燥。
北方多屬溫帶季風,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高溫(由沿海向內陸濕度遞減),冬季寒冷乾燥。
二、氣候特點不同
南方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雨熱同期。 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北方氣候特點: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 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
溫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秦嶺——淮河以北地區,主要包括我國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和東北平原。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4)南方擅水北方擅冰體現了體育市場營銷環境的擴展閱讀:
南北分界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 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南北方氣候特點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
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南北方農業及風俗差異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南方注重建設河網排蓄洪水,進行水土保持,暴雨不會淹,一百天不下雨不會乾旱的旱澇保收農業,所以農業單位產量高,工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保障,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
北方沒有給水留出空間,容易發生自然災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乾旱,對工農業生產、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穩定。
⑤ 北方下冰泡,南方下冰泡嗎
目前南方洪水嚴重,經常暴雨。
⑥ 我國幅員遼闊,當北方還是冰天雪地之時,南方卻已春暖花開的修辭手法是
對比。南北兩地的氣候對比。
⑦ 有誰知道我國南方和北方的人文特點
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淮河是中國結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條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麼明清以來以長江為界大概更為合理,更有說服力。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與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偉與剛健的體魄,同時,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們之間的協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政治意識就突出出來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下面林語堂的這段話,是比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異特點的:「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朴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則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准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的書籍和畫卷渡江南下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
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感覺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在本書中,我們將對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區域文化進行一次深度的觀照及巡禮。
歷史名人與文化地理一則幽默說: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以大象為論題寫一篇文章,德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思維》,法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情愛》,俄國人寫的是《俄羅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象》,中國人寫的則是《大象的倫理道德》。另一則幽默說:一幢雜居著各種民族的大樓在失火後,猶太人首先背出了錢袋,法人立即搶救情人,中國人則奮不顧身地到處尋找老母。這兩則幽默形象地把隱藏在心靈世界中那種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質渲染出來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樹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後只能結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塗滿油彩的標志性個體,歷史名人從來就不外在於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魚,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樹,人文地理就是土地。離開一定區域的自然與社會交匯的總體背景去奢談歷史名人,無異於緣木求魚。歷史名人恰恰是區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標記」的一種充分體現,同時它也進一步修補和深化了人文環境的外部功能。19世紀末年,泰納·勃蘭克斯等風頭強勁的文化歷史學派認為,種族、環境和時代是決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別突出的是種族因素,他們斷言種族因素中的天賦、情慾、本能、直觀是決定民族文化特徵的「永恆沖動」。
20世紀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奧地利心理學家榮格一生都在強調「集體無意識」的巨大影響力。在他看來,每個人一生的行為都受到背後一隻無形大手的控制,這支大手就是長期以來積淀在傳統中具有文化同構特徵的綜合價值觀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齊魯文化為例,盡管如劉禹錫所說,齊魯人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鄒人東近沂泅,多質實;南近騰魚,多豪俠;西近濟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但從總的角度來看齊魯人給人的印象是壯實英偉、淳樸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潛含著英雄主義的陽剛豪灑之氣。在今天,齊魯人被認為是保留中國北方傳統風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們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們。在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質。(節選)
附:原文
為什麼江浙一帶多美女?天府之地為什麼多文人?——「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中國人所熟知的常識,但是真要系統回答「人與地」的深層關系卻不是很簡單的事,為什麼說陝西關中自古帝王洲?為什麼紅色湖南鬧革命?為什麼江浙一帶多美女?天府之地為什麼多文人呢?哪個地方出梟雄?哪個地方出聖人?———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地脈》就是這樣一門老祖宗的「水土產人學」。
國外大家對中國人文精神的點評今天,中國民族精神的根脈和深境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遮隱。從當代文明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糟粕和種種價值體系的弊端是不容置疑的,但對於兩次世界大戰後深受物質文明泛濫之苦的人類來講,中國人文精神中那種與自然同體的世界主義的東西,無疑對未來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啟示,因為對人類來說,「世界必須穩定下來,這才是避免陷於悲慘結局的惟一道路」(湯因比語)。
400多年前,義大利出版了一本轟動整個歐洲的書,這就是門多薩用西班牙文寫的《中華大帝國史》,該書用理想化的筆調,對中國這個「沉靜而有才智的民族」作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盡善盡美的描寫。現在看來,該書顯然不盡正確,甚至荒謬之處頗多,但書中對中國人文精神的頌詞,卻很值得引起注意。
在歐洲歷史上,伏爾泰、盧梭、黑格爾、康德、謝林、亞當·斯密、威爾斯、托爾斯泰、沙畹、雅斯貝爾斯、弗賴、托尼、李約瑟等等一些大思想家大歷史學家都高度關注過中國人文精神。湯因比是這些人中的代表,當有人問及如果允許他在世界歷史的某一瞬間重新降生,他願選擇何時何地時,他毫不猶豫地帶著嚮往的神情說願意降生於公元前一世紀的中國新疆(也就是那條剛剛興盛起來的聞名世界的絲綢商道上)。
湯因比生前曾多次提及,中國在未來將扮演人類文化主軸的角色,他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中華民族的經驗。在已過去的21個世紀中,中國始終保持了邁向全世界的帝國實體,成為名副其實的地區性國家的榜樣。
第二,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逐步培育起來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觀中存在的人道主義。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義。
第五,東亞人對宇宙的神秘性懷有一種敬畏,認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致挫敗。這是道德帶來的最寶貴的直感。
第六,這種直感是佛教、道教與中國所有哲學流派共同具有的(除去已滅絕的法家)。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種必須和自然保持協調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軍事和非軍事兩方面,西方人雖然在把科學應用於技術的競爭中佔有優勢,但東亞各國將可以戰勝他們。
湯因比所強調的中國文化所具有的世界精神一點不假,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這一點:著名的義大利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於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時,他發現明朝軍隊是他周遊世界所見到的數量最龐大、裝備最精良的軍隊,與此同時他還發現這支強大的軍隊完全是防禦性的,中國人沒有想到過要用強大的武裝來侵略別國(見利瑪竇《中國札記》)。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開始於中國。
萊布尼茨認為中國人的兩大特點是愛好和平與敬神尊祖。費正清強調中國的人文主義特點是:忍耐、愛好和平、講調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與有學問的人等等,這一切體現了以人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人本主義;而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保守安逸生活,正是中國人理想中的生活。另一個大漢學家李約瑟則認為中國人的特徵是道德倫理觀念較重,具有恭敬的自謙性處世心態和人道主義精神,另外,中國人的世界主義和大同思想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歌德看來,中國是一個在一切方面都保持節制的民族,這正是它的文化從不間斷地維持了幾千年之久的原因。
這一點,湯因比和池田大作也深刻地認識到了。在眾多點評中國民族精神的大家中,印度大學者出身的總統拉達克里希南的一段話值得注意:「中國人是愛美的。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宮殿。一切物體———城市與廟宇、田野與花園、桌子與椅子、小小的茶杯與筷子等等,中國人都想使它們變得美麗。最貧窮的僕人也以美的方式吃光剩飯。美是他們生活的面紗,是他們田園的色彩。」透過中國人文精神那陳舊靜美的闊大面龐,穿過中國深厚而古老的傳統大地,驀然回眸,我們實際上已經察覺到,無論是燦爛的榮光,還是沉重的恥辱,中國文化最動人之處,在於人與自然之間神秘而敞開的親密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文化。對中國人來說,靈魂的拯救不是來自於上界的神,而是來自於腳下的大地。正所謂:「雲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禽鳥聲中體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南人與北人
歷史地理是歷史文化的一個載體和基礎。作為巨大復雜的文化實體,中國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別是非常大的。對這種差別最簡單的劃分是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淮河是中國結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條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麼明清以來以長江為界大概更為合理,更有說服力。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民國大學者劉申叔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與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偉與剛健的體魄,同時,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們之間的協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政治意識就突出出來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下面林語堂的這段話,是比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異特點的:「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朴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則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准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的書籍和畫卷渡江南下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
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感覺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在本書中,我們將對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區域文化進行一次深度的觀照及巡禮。
歷史名人與文化地理一則幽默說: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以大象為論題寫一篇文章,德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思維》,法國人寫的是《大象的情愛》,俄國人寫的是《俄羅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象》,中國人寫的則是《大象的倫理道德》。另一則幽默說:一幢雜居著各種民族的大樓在失火後,猶太人首先背出了錢袋,法人立即搶救情人,中國人則奮不顧身地到處尋找老母。這兩則幽默形象地把隱藏在心靈世界中那種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質渲染出來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樹能結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後只能結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塗滿油彩的標志性個體,歷史名人從來就不外在於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魚,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歷史名人喻為樹,人文地理就是土地。離開一定區域的自然與社會交匯的總體背景去奢談歷史名人,無異於緣木求魚。歷史名人恰恰是區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標記」的一種充分體現,同時它也進一步修補和深化了人文環境的外部功能。19世紀末年,泰納·勃蘭克斯等風頭強勁的文化歷史學派認為,種族、環境和時代是決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別突出的是種族因素,他們斷言種族因素中的天賦、情慾、本能、直觀是決定民族文化特徵的「永恆沖動」。
20世紀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奧地利心理學家榮格一生都在強調「集體無意識」的巨大影響力。在他看來,每個人一生的行為都受到背後一隻無形大手的控制,這支大手就是長期以來積淀在傳統中具有文化同構特徵的綜合價值觀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齊魯文化為例,盡管如劉禹錫所說,齊魯人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鄒人東近沂泅,多質實;南近騰魚,多豪俠;西近濟寧,多浮華;北近滋曲,多儉嗇」,但從總的角度來看齊魯人給人的印象是壯實英偉、淳樸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潛含著英雄主義的陽剛豪灑之氣。在今天,齊魯人被認為是保留中國北方傳統風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們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們。在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質。
傳統儒家文化的正脈發跡於齊魯,除了文化聖人孔子以外,早期主要人物絕大多數都出現在這一帶,諸如孟子、子思、曾參、顏回、子路、子貢、曾皙、公冶長、原憲、伏生、主父偃、孔融等等。這一精英群體在齊魯文化中應運而生並非偶然現象,只有適合於營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這一切才可能發生。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齊魯自古出賢相。諸葛亮、管仲、晏嬰、王猛、王導、房玄齡等歷史上重量級賢相都是山東人。齊國的建立者姜子牙和魯國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兩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賢相。另外,有人推斷商代著名的賢相伊尹也是山東人。山東歷史上賢相輩出的情況與唐代以前這里發達的經濟、深厚的儒家氣脈、雄渾的人文情貌是分不開的。「文章不療山水癖、身心每被野雲羈」。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區域文化的閑書,一本圖文並茂的文化隨筆集。書中浮現著的正是中國那無比古老、碩大漫長的鮮活身影。讀者手持一冊,坐於斗室帷幄之中,而能在綜羅百代的廣博細微中餐霞飲月、燕閑清賞,則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此中有深意,如清初文人張潮所說: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瞄準「中國區域文化」這一靶心,我們大可以施展身手,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名山大川多得不得了,而歷史更是長得令人目瞪口呆。這和喜歡回憶歷史的美國人大不相同,美國歷史就算從1776年算起,到今天也只有200多年,難怪法國人譏諷說,美國人喜歡回憶歷史,但一回憶到他們祖父的父親那裡就再也回憶不下去了。
⑧ 北方冰天雪地 南方卻是
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⑨ 北方人在冬天水和水龍頭都結冰了,得怎麼辦
把露出地面的水管和龍頭保溫,比如用一個木方桶套上內填鋸末,露出龍頭,外加一個木蓋就凍不了了.如果已凍就用熱開水澆在龍頭等處
⑩ 南方是學北方是冰中間打個雷是什麼字
南方是學北方,丁宗答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字?一般來說,這種字都是一些字面的謎語,通過破解謎語一般來說,大部分都是可以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