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季眾星機場穿搭,如何看待此次哈利波特與太平鳥合作系列
這次的合作讓人耳目一新,打破傳統,在時尚的碰撞下顯得的格外好看,格外有個性。這次的學院風全新亮相巴黎時裝周,印有四大學院的徽章輪番登場,展開一組狀態活躍、色彩明朗、青春陽光的校園衣服。
擁有追求夢想與未來的自由權力,對於奇幻世界充滿好奇心。PEACEBIRD HARRY POTTER聯名合作系列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之上,以時裝為載體,與每位勇敢的你一同用自己的專屬「魔法」,擊敗生活中所有困難與阻礙。置身其中,用心之所往的風格單品恣意綻放自我,表達內心對於奇幻世界的嚮往與憧憬。
② 哈利波特是怎麼火起來的
《哈利-波特》本身具備了暢銷的所有元素:魔幻、冒險、正義與邪惡、友情等等一應俱全,但問題是,擁有流行元素不僅僅可能通向超凡脫俗,也有可能通向庸俗和跟風。
③ 哈利波特式營銷的介紹
它實際上是一種美國式營銷,該營銷方式始終瞄準具有共同特點的某個顧客群打造品牌,隨著顧客的成長,品牌也隨著一起成長。
④ 我要研究《哈利波特》(書)
我到覺得是它的內容獨樹一幟,作者構思巧妙,似乎會讓人覺得在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中真的存在著一個神秘的魔法世界~~
⑤ 哈利波特式營銷的如何進行哈利波特式營銷
如果始終瞄準具有共同特點的某個顧客群打造品牌,隨著顧客在成長,品牌也跟著一起成長,這樣一來,公司就可以在任何時候都滿足該顧客群的需求。充分利用客戶的忠誠度,很多難題也可迎刃而解。
忠誠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個主觀概念。商業環境中的客戶忠誠被定義為顧客行為的持續性。客戶忠誠來源於多次愉快的購買體驗,這些體驗增加了客戶的舒適感、信任感和忠誠感,增加了品牌和顧客之間的「黏性」。
在實際市場運營中這種新方法該如何應用?假設一個新品牌「動情地帶」以1980至1990年間出生的青少年為目標。運營商可以根據他們的教育背景和成長環境、針對其實際喜好對產品進行設計和調整,而不是向他們推銷一套預先設定的品牌主張。由此,品牌與顧客之間能夠形成更為和諧的對話與溝通,不斷強化了這個目標群體與該品牌的情感紐帶。
例如,這個消費群體是自我意識率先覺醒、超級自信甚至自戀的一代,他們忘不了「四大天王」的大一統,卻又迷失在鞠萍姐姐的《七巧板》里。因此,品牌經營可以長久地採用以上特色概念來開展營銷活動,時代的烙印在潛意識中是難以淡化的。就像今天中年以上的人很難忘懷那些動人的老歌一樣。企業應當學會利用所謂的「代溝」來設計、營銷產品。 在制定分銷策略時,公司也應考慮到顧客群購物習慣的演變。例如,當顧客群的大多數成員都超過30歲時,公司或許應該將高端購物場所作為一個重要的渠道,因為這時這些人大多已成家,和太太在高檔商場里花的時間會更多。
與傳統品牌不同,「動情地帶」這個品牌會陪伴一代人走完一生。運營商應該為一代又一代的顧客群推出其他的「動×地帶」產品。這種營銷方法還有一個優點:先行者更有可能成功創建針對特定顧客群的品牌,因為如果第一家公司取得了成功,後來者將難以實現差異化。
哈利波特是大家所熟悉的人物,而打著哈利波特式營銷牌子的商家,業也無意產生了一種廣告的效果。
⑥ 哈利波特書籍
1990年,25歲的J·K·羅琳,坐在由曼徹斯特出發,前往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的誤點火車上。在這幾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中,哈利·波特闖進了她的生命——透過車窗,她彷彿看見了一個黑發瘦弱,戴著眼鏡的小巫師沖著她微笑,那時手邊還沒有紙、筆的她,已經開始天馬行空地構思哈利·波特的奇遇……
2005年7月16日,往年在國王十字車站為「哈利·波特」新書發布舉辦的Cosplay慶典,由於「倫敦大爆炸」的緣故,不得不挪到蘇格蘭愛丁堡一個類似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城堡舉行,英國獨立電視台把直播鏡頭對准了這場特別的聚會——毫不遜色於電影首映的新書首發。焦急等待了兩年多的「哈迷」們終於翻開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歡呼、雀躍,像慶祝節日一般!
在美國、在加拿大、在中國、在馬來西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數以萬計的鐵桿「哈迷」們,正和英國讀者「天涯共此時」,徹夜的守候,只為早一刻讀到《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這樣的熱情足以使一本書承載更多,它不僅僅是一件文化產品,也不單單是一個商業符號,「哈利·波特」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一種經濟概念。在這條經濟鏈上,從小說到電影到衍生產品,人們的每一分關注,都經商業機器變成真金白銀。
「哈6」的火爆熱銷似乎在人們的預料當中,因為早在該書尚未出版時,僅憑預訂便雄踞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的暢銷書榜首。
魔法男孩寫就的魔幻數字
《哈里·波特與混血王子》無疑將成為出版史上最暢銷的書,它把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的「銷售神話」推向又一高度。該書在美國上市後的24小時內,共售出690萬冊,刷新了由《哈利·波特和鳳凰社》創下的美國新書銷售紀錄,盡管該書零售時比29.99美元的標價打了不少折扣,但首日銷售額仍超過1億美元;在英國,同時段里的銷量是200萬冊;而該書第一天在全球的銷量和預估得一樣,達到1000多萬冊,算下來,每「滴答」一秒,就有400本書被遍布世界各地的讀者收入囊中。用日本一家因銷售「哈利·波特」書籍而避免倒閉的書店的老闆鈴木先生的話來說:「很多書一輩子也賣不掉那麼多。」
早在兩年前,「哈利·波特」系列第5本《哈利·波特和鳳凰社》上市時,第一天在美國的銷量就高達500萬冊,「猝不及防」的各大銷售點的貨架很快被搬空,有了上次的經驗,「哈6」的美國出版商學者圖書公司,一開始就將付印冊數從原定的1080萬冊提高到了創紀錄的1350萬冊。
亞馬遜截至去年底的2004年暢銷書排行榜顯示,當時尚未面世的「哈6」僅憑短短10天的預訂數,就成為當年英國、法國和日本的暢銷書冠軍,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排行榜上則位居第二。前不久亞馬遜公司還宣布,該網上書店成立10年來,賣出圖書最多的作者就是「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而莎士比亞只排在第26位。
其實早在「哈利·波特」電影為其進一步打開市場之前,它的銷售就可以用「神話」來形容。2000年,《今日美國》報統計出的全美十大暢銷書中,《哈利·波特》前4部奪走了前5名中的4個座次。時至今日,《哈利·波特》叢書的前5部被譯成世界60多種文字,包括北日耳曼語、越南語、希伯來語、斯瓦希里語、烏克蘭語、南非荷蘭語等,總計銷量約2.75億本。這一數字使其在歷史上最暢銷書的排行榜上僅次於聖經(25億本)和毛主席語錄(8億本)。
在哈利·波特的出生地英國,人們認為它是自披頭士樂隊和「007詹姆斯·邦德)」以來,英國最大的文化輸出品。根據銷售調查公司尼爾森的統計,《哈利·波特》前5部在英國的銷量已達到約1800萬冊。
「哈旋風」也刮到了中國,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引進的《哈利·波特和鳳凰社》於2003年6月21日首發至今,已經成為建國以來銷量最大的外文原版書籍。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今年3月報道說,隨著哈利·波特系列小說、電影、DVD和其衍生商品在全球的熱賣,「哈利·波特」儼然已成為一個世界品牌,而且這一品牌的估價已經突破10億美元。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一項粗略的統計就表明,單是《哈利·波特》小說,其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就超過2000億美元!
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能感受到哈利·波特的風靡程度。在西方世界熱鬧的改寫風潮中,在同一個網站上,有超過34000篇《魔戒》的改寫作品,而《哈利·波特》改寫作品的數量是驚人的15萬。
可以說,《哈利·波特》已經超出了一般兒童文學作品的范疇,這不單是因為它的讀者群里有40%是成年人,更是因為,它已經被打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羅琳的生意經
要知道,在1997年前,羅琳還只是一個一文不名、每星期靠70英鎊救濟金維生的單身媽媽。如今,「哈6」一上市,24小時內羅琳坐收4400萬美元。羅琳從白手起家到身家不菲,除了講動人故事的非凡能力外,她的生意頭腦也是幫助她迅速發家的利器。
《神奇!哈利·波特品牌的魔力》是一本有關哈利·波特副產品、掙錢途徑以及學術評論的最新書籍,該書作者斯蒂芬·布朗認為,哈利·波特的成功魔法就是市場推廣。他說,羅琳堪稱一位最機敏的市場推銷人,她的書就運用了市場推廣的手法,例如出現在購物商場、還有打上品牌的掃帚柄,以及琅琅上口的口號。她對孩子們想要什麼東西有一種直覺。
羅琳的生意經還不止於此。在羅琳林林總總的營銷手段中,最管用也最重要的要數她的版權保護意識。利用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她牢牢地把哈利·波特的版權掌握在手裡,只要她願意,隨時可以把哈利·波特的版權變成數以億計的美元。有了這一層最基本權力的保障,羅琳還可以對作品的再度開發「施加影響」,比如電影怎麼拍、衍生產品怎麼做等等。
「哈利·波特」的成功不僅僅停留在紙面,銀幕上調皮機靈的立體「哈利」比紙上「哈利」更會賺錢。
羅琳一直堅持她不會為了讀者或市場的要求,修改早在10年前就已架構妥當的7本哈利·波特內容。當初寫下哈利·波特時,從沒想過這會是一本寫給小孩還是大人閱讀的書,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想像力而寫的,這是她快樂的源泉,今後更不會改變。在和美國電影公司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這種堅持,羅琳要求影片里所有角色都由英國演員出演,電影的拍攝也必須根據她寫作的故事設定的進度。羅琳計劃一年出一本書,她也要求隨著這個進度每年再拍一部電影。其實,這種堅持不僅源自羅琳的自我感受以及對孩子們的愛,而且也源自她對商業規則的清醒認識。
魔力小子「哈利·波特」使J·K·羅琳名利雙收,不僅獲大英帝國勛章這一無上榮譽,還成為當之無愧的英國第一富婆,根據《福布斯》雜志最新統計,羅琳已躋身10億美元富豪之列。
商業開發必須有個「度」,一旦超出警戒線,過猶不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如華納公司的大片《蝙蝠俠》和《星球大戰》,就曾經因為各種附加商品過濫而造成不良影響。
哈利·波特在這方面明顯要克製得多,在對品牌使用保留控制權的羅琳的「干預」下,在美國,一些特許被「否決」,華納僅為《哈利·波特》電影發出75個商品銷售特許證,比一般兒童電影要少,比「蝙蝠俠」系列商品的200張許可證要少更多。
羅琳的低調作風也使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感。在與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的默契配合下,對新作內容「半遮半掩」,營造出絕對神秘的氛圍。「哈6」還剛開始寫作時,就透露給讀者說,有一個主要人物會在這一部中死去,引發「哈迷」瘋狂猜測,這吊胃口的招數對刺激正式出版後的銷售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時不時爆出的「泄密」虛驚,也讓「哈利·波特」從未離開人們的視線。最後選擇午夜零點首發,將神秘感推向極至,難怪「哈迷」們不眠不休也要等待12點鍾聲敲響。
羅琳曾公開表示,她擔心過度商業化的運作會玷污小說給孩子們帶來的質朴感受。
這種有節制的商品開發和有神秘感的商品發布被形象地稱為「飢餓營銷」,在當今這個似乎什麼都不是稀缺商品的時代,這招恰到好處,看上去要拷貝這招並不復雜,實則不然。一步步落實起來少不了面面俱到,時間節奏、說什麼不說什麼都要力度得當,否則很有可能「弄巧成拙」。
華納的生意經
羅琳在1998年僅以50萬美元的代價就把《哈利·波特》的電影改編權、專利使用權和商品化權統統交給了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旗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有媒體說,這個價格在今天看來,簡直無異於打劫。的確,以今日「哈利·波特」的市場價值衡量,50萬美元的確有點「賤賣」。但殊不知,若沒有華納當年的慧眼識才,恐怕今日的「哈利·波特」沒有如此光鮮奪目。「哈利·波特」能風靡全球,跟華納集團旗下網路、廣播、電視、報紙的賣力「吆喝」分不開。
當然,為了使「哈利·波特」品牌成為經久不衰的「搖錢樹」,華納在品牌使用上還是相當謹慎的。
正如斯蒂芬·布朗所說的,經過改編的電影進一步加速了「哈利·波特」品牌的風行。華納對一部電影約5000萬美元的宣傳費使圖書業的促銷預算相形見絀,並有助於吸引更多的讀者。票房收入也使零售商的銷售顯得微不足道:根據電影票房數據分析網站Box of ficemojo的統計,迄今為止哈利·波特3部電影的收入就超過了14億英鎊。其實,早在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之初,「哈利·波特」的狂飆勢頭就已初顯端倪。影片第一周在北美票房收入就達9350萬美元,一舉打破《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首映所創下的7210萬美元紀錄;10天票房超過1.5億美元,又將《星球大戰》遠遠拋在後頭;最終,全球大賺9.76億美元使之穩坐當年最賣座電影頭把交椅。之後的《哈利·波特與密室》票房收入也達到8.77億美元。而2004年上映的《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逃犯》一上映便以937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再次創下續集電影首映紀錄,總票房為7.9億美元。此外,「哈利·波特」的DVD和錄像帶銷售也來勢洶洶,《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DVD和錄像帶僅在美國就賺得3.23億美元,第二部與第三部的DVD和錄像帶也分別獲得2.27億美元和2.77億美元的收益。
隨著今年11月第四部「哈利·波特」電影《哈利·波特和火焰杯》的公映,一波新的「哈利熱」又將掀起。在這一輪輪高潮的迭起,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哈利在英國出生,卻在美國成就名聲;英國出書賺了錢,美國人靠書賺了更大的錢。也就是說,「哈利·波特」財富效應的全面爆發主要還是表現在美國,美國人賺了小說走紅後一連串環節的錢。真正把哈利·波特形象推向世界的還是華納公司。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的說法很形象也很有道理。他把《哈利·波特》小說比喻成一粒塵埃,把美國的經濟機器比喻為貝殼,「哈利·波特現象」就是一種貝殼效應——塵埃進入貝殼形成珍珠。他認為,這顆珍珠是很多天才的努力和很多機制的作用聚合而成的。沒有這顆塵埃可能有別的塵埃,只要有這個貝殼,就必然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珍珠。
確實,在華納這個最具代表性的美國經濟機器中,哈利·波特不緊不慢地完成了一系列市場動作: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後的第三天,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就投入拍攝,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逃犯》劇本已在趕寫;跟隨電影的步伐,原聲唱片和帶有哈利·波特形象的玩具、文具、服裝等副產品也快速地生產、銷售、再生產;更激動人心的是,一座比迪斯尼更大的「哈利·波特」主題樂園也在計劃當中……華納的魔法就是利用掌握的資源進行交互推廣,把哈利·波特品牌提升再提升,把利潤擴張再擴張。
華納公司哈利·波特全球品牌經理黛安·納爾遜說,公司認為哈利·波特是一項與眾不同的、有著長期潛力的商業財產,如果依據好萊塢傳統的閃電式營銷手法,很有可能會把它毀掉。
好在尚在控制之內的授權數量起到了良好的復式推廣效果,從電子游戲到魔法帽子,從哈利愛喝的可樂到哈利模樣的玩具,幾乎無孔不入的宣傳達到了婦孺皆知的效果,高知名度下財源自然滾滾來。(責任編輯:admin)
⑦ 不明白哈利波特為什麼會這么火
當「哈利波特」從J.K.羅琳腦海里靈機一動下誕生伊始,那股神奇的魔法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這連她自己也始料不及。這本起初連遭退稿的魔法故事,從1997年開始創造出當代文壇最大的神話和創富傳奇。這神話還遠遠超出了紙質領域,短短的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超過60億美元收益的產業鏈,演繹為成功的流行文化和商業品牌。
出版領域: 迄今為止,「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前六部已被譯成60多種語言,全球總銷量已超過3.25億冊,成為有史以來銷量第三名的書籍,僅次於《聖經》和《毛主席語錄》。
電影領域: 《哈利-波特》迄今五部電影票房成績累計達43億美元。此外,華納公司宣布投資5億美元,攜手奧蘭多環球影城建造「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主題公園,預計於2009年~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游戲領域: SONY公司的PS2自2001年開始與影片同步發行游戲軟體,2007年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更是游戲界迎來的大事,首度在SONY的PS2、PS3、任天堂的Wii上同時發行同名游戲。
其他衍生品: 杜莎夫人蠟像館與電影一同在全世界范圍巡展。各行各業製造商模仿電影魔法物品,如魔法掃帚、魔杖、攝魂怪、火焰杯三強賽中的火龍等玩具,霍格沃茨四個魔法學院各自的院服,魁地奇球服,波特的隱形衣等風靡全球,擁有巨大且穩定的消費群體。
成功皆非偶然
《哈利-波特》本身具備了暢銷的所有元素:魔幻、冒險、正義與邪惡、友情等等一應俱全,但問題是,擁有流行元素不僅僅可能通向超凡脫俗,也有可能通向庸俗和跟風。羅琳聰明地把這些想像「身邊化」、「家常化」——誰沒有被同學搞過惡作劇;誰沒有被家長咆哮過;誰不希望讀書寫作業時可以得到一支速寫筆,這些遭遇和願望,不分讀者年齡,難道不是人人都經歷和暗暗希望的嗎?正如許多商業品牌成功的奧秘一樣,首先是文化本身,讓《哈利-波特》這部文學作品輕易地突破了全球讀者不同文化、種族和地域的界限。 套用郎咸平教授在新著《本質》中的觀點——那就是《哈利-波特》戳中了讀者和觀眾的審美神經。如同百年可口可樂一樣,《哈利-波特》戳中了多元化世界當中的「同質化」的審美神經,並且讓它成為一種精神思潮的象徵。 此外,少年的成長與叛逆、人性的陰影,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偏見等也天衣無縫地融合進這部視角獨特的作品中,以華納電影為代表的美國公司能大費周折地放大這些探索,讓成年人獲得共鳴。 好故事只是暢銷的基礎,成為超級神話,在全球熱賣,《哈利-波特》的成功更要歸功於這個時代——即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才是成就它的決定性因素。 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美國資本和美國式營銷方式——時代華納先是為哈利-波特配備了好萊塢頂級的電影製作班底並以巨資打造,再配合全球化的營銷攻勢。對於《哈利-波特》系列來說,小說和電影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接下來是數不勝數、無處不在的特許商品的開發。 由出版開始,電影、DVD、錄像帶、電視片、唱片、游戲、廣告……周邊產品不斷擴展,還有難以計數的玩具、文具、服裝、食品、飲料、手機等成千上萬種特許經營商品,再到主題公園、主題旅遊……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並且不斷擴展、豐富,產業的邊際和界限不斷模糊。這只能是在全球化時代才能做到的事情。是發達快捷的資訊使哈利-波特插上了在全球翱翔的翅膀。 從這個意義上說,哈利-波特的流行是美國式商業資本主導的文化傳播全球化的一個成功實驗。它近乎完美地詮釋了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這一全球化最新商業理念。伸向地球每一個角落的互聯網、印刷技術的現代化、全球統一的包裝推介、間歇性的系列圖書的出版節奏等,最終讓哈利-波特從文學形象變成讓全世界都風靡的藝術偶像。短短十年,《哈利-波特》形成一個超過60億美元收益的產業鏈,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流行文化和商業品牌之一。
魔法之母—J.K.羅琳:狂賺10億美元
從羅琳推出第一部哈利-波特小說以來,十年間她通過筆下的魔法世界賺到了5.45億英鎊——超過10億美元的財富。 在經歷了12家出版社的拒絕之後,1997年羅琳終於得到了英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Bloomsbury出版社試探性的肯定; 現在,羅琳是英國現金最多的女人,超過了英國女王;她是僅次於奧普拉-溫弗瑞(美國脫口秀女主持人)的世界第二「富婆」; 據《福布斯》雜志預測,當羅琳完成所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後,她的個人財產可能達到100億美元。
⑧ 哈利波特是怎麼火起來的
《哈利-波特》本身具備了暢銷的所有元素:魔幻、冒險、正義與邪惡、友情等等一應俱全,但問題是,擁有流行元素不僅僅可能通向超凡脫俗,也有可能通向庸俗和跟風。羅琳聰明地把這些想像「身邊化」、「家常化」——誰沒有被同學搞過惡作劇;誰沒有被家長咆哮過;誰不希望讀書寫作業時可以得到一支速寫筆,這些遭遇和願望,不分讀者年齡,難道不是人人都經歷和暗暗希望的嗎?正如許多商業品牌成功的奧秘一樣,首先是文化本身,讓《哈利-波特》這部文學作品輕易地突破了全球讀者不同文化、種族和地域的界限。 套用郎咸平教授在新著《本質》中的觀點——那就是《哈利-波特》戳中了讀者和觀眾的審美神經。如同百年可口可樂一樣,《哈利-波特》戳中了多元化世界當中的「同質化」的審美神經,並且讓它成為一種精神思潮的象徵。 此外,少年的成長與叛逆、人性的陰影,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偏見等也天衣無縫地融合進這部視角獨特的作品中,以華納電影為代表的美國公司能大費周折地放大這些探索,讓成年人獲得共鳴。 好故事只是暢銷的基礎,成為超級神話,在全球熱賣,《哈利-波特》的成功更要歸功於這個時代——即經濟、文化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才是成就它的決定性因素。 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美國資本和美國式營銷方式——時代華納先是為哈利-波特配備了好萊塢頂級的電影製作班底並以巨資打造,再配合全球化的營銷攻勢。對於《哈利-波特》系列來說,小說和電影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接下來是數不勝數、無處不在的特許商品的開發。 由出版開始,電影、DVD、錄像帶、電視片、唱片、游戲、廣告……周邊產品不斷擴展,還有難以計數的玩具、文具、服裝、食品、飲料、手機等成千上萬種特許經營商品,再到主題公園、主題旅遊……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並且不斷擴展、豐富,產業的邊際和界限不斷模糊。這只能是在全球化時代才能做到的事情。是發達快捷的資訊使哈利-波特插上了在全球翱翔的翅膀。 從這個意義上說,哈利-波特的流行是美國式商業資本主導的文化傳播全球化的一個成功實驗。它近乎完美地詮釋了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這一全球化最新商業理念。伸向地球每一個角落的互聯網、印刷技術的現代化、全球統一的包裝推介、間歇性的系列圖書的出版節奏等,最終讓哈利-波特從文學形象變成讓全世界都風靡的藝術偶像。短短十年,《哈利-波特》形成一個超過60億美元收益的產業鏈,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流行文化和商業品牌之一。
⑨ 哈利波特》為何如此受歡迎
這么巧妙的結構也不會欣賞,分析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