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首先,它們的活性物質基礎是不一樣的,西葯都是化學合成產物,而中葯則多由植物、動物和一些礦物經過炮製和其他工藝加工而形成的活性物質群構成,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天然產物與化學產物的區別。西葯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所以在人體內的作用模式與中葯有所不同,西葯主要作用於體內特異的靶點,一般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專一性,即被人體吸收後在特定的系統、組織、甚至器官中有相當高的含量分布,並作用於這一部分而發揮治療作用。如治療高血壓常用擴張血管劑等,但如果在其他靶點也有作用的話,那產生的後果就是我們常說的副作用了,而中葯也有特定的活性物質作用於特定的靶點,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活性物質作用於多個不同的靶點而產生協同、放大的優勢作用,以整體的觀念治療病症,可以把中葯形象地比喻為「霰彈」,如用桂枝湯解熱是多種活性成分分別作用於外源性、內生性致熱源,及體溫調節中樞中多種神經遞質而起作用的,又如用大承氣湯瀉下,是芒硝、大黃分別通過高滲性、反射性的腸運動增加的綜合作用,可以說西葯作用於特定的靶點,而中葯則作用於多靶點。
㈡ 中葯和西葯有什麼區別
1、組成:中葯是多味中葯組成,有效成分大部分不清晰;西葯一般是單一成分或是幾種明確的組方化學成分;
2、副作用:中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對較小,但是由於成分復雜,有很多是至今不明的;而西葯由於成分單一,相對容易研究,所以副作用的標示較明顯;
3、療效:至於療效快慢與好壞,完全在於用葯的合理性與不同疾病的用葯選擇;用得好,感冒用中葯治療,療效一樣快,也一樣能快速治標和治本(標本兼治);
4、中葯的特點和優勢:不易產生耐葯性,反復使用依然有療效,不易產生過敏現象;缺點是,經常有異味,服用不是很方便,如大蜜丸,但往往是大蜜丸療效較佳。
5、西葯的特點和優勢:由於成分單一,研究透徹,故應用研究比較全面,可以很方便地做成注射劑等,使療效較快發生,並能採用一定技術掩蓋葯物本身的氣味,服用方便;缺點是,耐葯性問題突出,經常用同一種葯易產生耐葯性,所以同樣的疾病,往往要加大用量或使用不同種類的葯品才能起效。還經常易產生過敏現象。
㈢ 中葯與西葯有什麼區別
中葯:我國傳統使用的植物,動物,礦物葯及其成葯稱中葯。 西葯:有機化學葯品,無機化學葯品和生物製品稱西葯。 成葯:按療效顯著的常用處方, 將葯物製成一定規格的制劑,給予通俗的名稱,患者可不經醫生處方直接購用,這種葯品稱為成葯。 中葯的來源有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一般認為,中葯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中葯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氣五味:中葯的「氣,味」實際上就是葯物的性質,味道。「四氣」也稱「四性」是指葯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葯性。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葯物都具有清熱性,瀉火,解毒等作用。熱性溫性的葯物多具有祛寒,助陽,溫中,通絡等作用。此外,尚有一類葯性平和的葯物,稱為性平。「五味」是指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味道。味辛的葯物具有發汗,行氣,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葯物具有緩解,調和,補益的作用;味酸的葯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味鹹的葯物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此外葯物還有澀味和淡味,澀味的作用與酸味類似,可歸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因淡味理解為無味,所以習慣上也只稱「五味」而不稱「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葯物進入人體後,分別產生上升,下降,發散和瀉利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具有升浮性質的葯物,有向上向外的趨向,分別有升陽,發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質的葯物,則有下行向內的趨向,分別具有潛陽,收斂,清熱,降逆,滲利,瀉下安神的作用。 3、補瀉:補就是補其不足,即補益身體的虧損,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虛弱症狀。如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瀉就是瀉其有餘,即祛除致病因素,調整機體功能,制止病勢發展。如解表,瀉下,利氣,利水,祛痰,導滯,催吐,消積等。 4、歸經:歸經是指葯物對人體不同部位疾病的選擇性治療作用。它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某些葯物能治某經的臟腑及其經絡之病,則此種葯物就歸入該經。此外,葯物的五味與五臟亦有一定的關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腎,這也可作為葯物歸經的參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葯物性能,選擇兩種以上的葯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葯的配伍關系。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方面。只用一種葯物稱為「單行」;兩種功效類似的葯物合用使療效增強稱為「相須」;兩種功效不同的葯物合用,一種為主葯,另一種為輔葯,輔葯能增強主葯的療效稱為「相使」;一種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種葯物的抑制稱為「相畏」;一種葯物能消除另一種葯物的毒性稱「相殺」;一種葯的功效被另一種葯破壞稱為「相惡」;兩種葯同用能產生有害的作用稱為「相反」。 6、禁忌:中葯的用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葯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謂相反者是指兩葯合用後能產生毒性;所謂相畏者,是指兩葯合用後能使葯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葯的禁忌還有病情禁忌和葯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屬陰虛陽亢者忌用辛溫燥烈之葯;有實邪病者不宜用收澀之葯等。葯食禁忌俗稱「忌口」。 中成葯:是對於中葯原葯進行加工,配製中成葯的原料,必須經過炮製,才能調配。中成葯的劑型:中成葯的劑型分為:丸劑,散劑,膏劑,丹劑,膠劑,酒劑,露劑,茶劑,錠劑,沖劑,片劑,滴丸,糖漿劑,注射劑,膠囊劑等。 中成葯的誤區: 1、中成葯毒性小,用量可大可小。中成葯較西葯毒副作用小,但並不是所有的中成葯都是無毒的,所以,服用劑量不可以任意加大。有許多中成葯含有毒性成份,千萬不可盲目加量服用。 2、中成葯顯效慢,需要長期服用。有些中成葯含有重金屬鉛汞等,如果長期服用,會在人體內產生蓄積中毒。中醫治病講究「糾偏」,就是以葯物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應用中成葯時間過長,必然矯栓過正,引起新的疾病產生。所以,不管哪種中成葯都不適宜長期服用。 3、中成葯顯效慢,不能用於急救。有許多人認為,中成葯不適合甚至不能用於急救,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中成葯中有許多是搶救危重病人的良葯,如搶救中暑用的十滴水。 4、中成葯沒有失效期,貯存多久都能服用。目前,由於中成葯的效期研究工作組相對滯後,絕大多數中成葯還沒有確定有效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葯品就可以無限地使用下去。為確保葯品質量,醫葯行政部門規定,對非效期葯品效期管理實行「五年報驗制」。
求採納
㈣ 為什麼中葯比西葯更有市場
中葯的副作用相對於西葯來說少一點。加上我們傳統的文化。青睞中葯還是多一點的。
㈤ 中葯和西葯在營銷方面有什麼區別啊
在營銷方面各種產品應當說都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如果你說的中葯是指成葯的話那麼在營銷上和西葯幾乎是一樣的,如果是中葯材和中葯飲片的話,那麼稍有不同,至少面對的客戶有所不同,象中葯材可以當農付產品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