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日食記的成功
嚴格來說,她的成功從經濟學角度講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價值,如果硬要這么說,那麼我看應該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看好時機,自己開拓市場,即將一種新的理念植入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傳媒幫了她不少忙,也是她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② 地方美食自媒體如何去做
首先,你的美食的確好吃、健康、營養、衛生,店鋪環境舒適,服務貼心,而且經常有不錯的活動;
其次,地方美食地域有局限性,人群也就有局限性;針對此情況,結合自身情況判斷是否有必要專門去做自媒體進行營銷推廣;
再次,若結合自身確定要去做自媒體推廣,那麼應該先嘗試下一些線上線下推廣,線上一般可以選擇大眾點評、團購類似的美食平台進行適當推廣,還有就是一些當地的美食方面的個人/企業自媒體結合店鋪活動進行必要的推廣,還可以在當地的社群類平台進行適當推廣;線下的推廣結合自身情況選擇性的推廣就可以了;
最後,地方美食自媒體還是那句話,地域局限性決定人群局限性,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結合產品、服務等,來確定想做的自媒體定位,明確需求,分析市場,分析競爭對手,判斷需求的可行性、空間性;
再次,明確自媒體定位,分析挖掘需求進行細分,根據定位確定目標用戶,分析目標用戶特徵,根據用戶特徵進行內容產品營銷推廣,培養種子用戶,分析數據,優化內容產品,維護用戶,重復工作
分階段進行,量化細化階段任務和工作,精心打造自身的自媒體
對了,做自媒體離不開運營工具,72助手---自媒體運營工具不錯,一鍵運營多個自媒體平台,省時省力省心
③ 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1、贊賞方式(自媒體賺錢最為直觀的方式)
訂閱號獲得了原創功能之後,很快就可以獲得贊賞功能。擁有足夠多的粉絲,輸出的文章質量較高,打動了讀者的內心的好文,贊賞收入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特別是10w+的爆文,對文章的價值給予肯定,贊賞的金額累積下來也是一筆收入,而且贊賞的錢是直接給作者,還不用扣稅。唯一的遺憾是贊賞功能,目前只有安卓用戶才能獨有,蘋果用戶該功能關閉,無法進行贊賞,對自媒體人來說贊賞收入目前也是大打折扣。
2、廣告收入(最普遍的自媒體盈利方式)
廣告,從傳統媒體就有的盈利模式,這幾年新媒體的發展,自媒體也不例外,廣告成為一筆不菲的收入。
⑴ 商家軟文廣告
我們常說的廣告有兩種:廣告硬植入(硬廣)和軟植入(軟廣)。
硬廣是直接插入廣告不掩飾,讀者點擊進去就知道是打廣告,容易引起反感厭惡,對公眾號自身來說不利於粉絲的留存,也不利於廣告的投放效果。
軟廣是用情景帶入悄無聲息的就做了廣告,讀者潛移默化的受到廣告的影響,贊同裡面的廣告帶來的宣傳效果,並樂於接受。
⑵ 圖文群發廣告
圖文群發這類型的廣告,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對應商家。還有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很多自媒體人都沒有商務洽談能力,也沒有資源對接需求商家。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把你的帳號交給第三方,讓利給這些第三方,你就可以專心做好運營即可。通過粉絲的閱讀流量,進行廣告的流量分成,也能獲得盈利。
比如,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也能讓投放者盈利。
⑶ 文章底部廣告
文章底部插入廣告圖片或者公眾號互推的廣告圖片鏈接,貼個小廣告。內容很小,對讀者造成干擾的影響不大,粉絲傷害較小。
⑷ 菜單入口廣告
不想給商家做廣告,菜單欄也可以進行廣告宣傳,通過菜單欄進行商家的頁面轉跳,對讀者沒有任何干擾,用戶自發點擊,進行你情我願的廣告宣傳。
3、公關宣傳
自媒體人把粉絲量成功做起來了,就可以接宣傳軟文了,就是用自己的微信號來幫其他的企業或者商家進行宣傳,按照文章的頭條,次條等順序進行報價,或者打包報價。一般有影響力的深度kol大號頭條價位數十萬,中小自媒體報價根據粉絲量和閱讀量幾百或者幾千不等的價位。
4、電商宣傳
有這樣的一群自媒體人,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比如買各種東西的體驗,選購經驗分享。因為他們是有獨特的見識,對這個感興趣的人就會關注他們,後序推薦點產品,很多人都會買單。
5、演講、培訓
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做號的經驗,或者某一方面的特長,進行演講和培訓,一場商業演講可以少至幾千塊多至幾萬不等的辛苦費,培訓有學習者,感興趣的用戶願意為知識付費,價格幾十到幾百,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6、出書
有些寫作能力比較強的自媒體人,已經在出版自己的書籍,寫作能力相當更高。無論是低成本的電子書還是成本較高書刊,很多自媒體作家都在為自己的書做宣傳,賣出書籍,獲取收入。
7、賣號獲利
自媒體在把自己的號形成一定的品牌價值之後,會被一些大的機構注資或收購,直接被被挖走跳槽。也有將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賬號直接轉賣掉。不管是收購還是賣號都是自媒體人獲取盈利的方式,而且收入很客觀。(前提是自媒體把這個號運行的相當好才能吸引投資人)網上流傳,有人用一個20萬關注用戶的微信公眾號,換了一輛價值四十萬元的越野車不在少數。
8、線下活動
目前很多自媒體常用活動方式:組織線上用戶參加線下活動,聯合商家進行活動的舉行,也能獲得報酬。
9、寫稿
很多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文章進行賺錢,一篇好的文章進行投稿,選中後獲取稿費,文章質量越好,收入就會越高。
10、新聞客戶端(第三方賬號)
自媒體人的發文,還能在新聞客戶端獲取收益,在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客戶端、企鵝媒體平台、一點資訊等新聞客戶端也能靠文章盈利,增加額外的收入。
④ 自媒體有哪些盈利模式
網路搜索新成博客,一個關注草根站長的自媒體博客
一、自媒體+廣告
互聯網最基礎的盈利模式是先積累大量的流量,然後進行流量分發,分發的方式可以是類似於網路的競價排名,也可以是CPC、CPM、CPA等付費形式的廣
告,也可以通過用戶的社交分享進行分發。移動互聯網崛起之後,類似於網路這樣的流量集中分發平台逐步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小中心」。自媒體便是其
中一種類型。
如果要問十個做自媒體的人如何盈利,9個會告訴你先積累海量粉絲,然後幫廣告主寫軟文或者直接上硬廣上banner。這種盈利方式在2015年得到了極大的釋放。據社會化媒體廣告投放平台微博易給出的數據,微博易
去年一年為自媒體提供了高達7億元的意向訂單金額,有的單個自媒體在微博易最高收益達548萬元,其中近50個破百萬,單個廣告主總計最高投入1948萬
元做社媒傳播,最多選用了7000個自媒體為品牌發聲。另外據傳,某汽車廠商宣布明年將把60%的廣告預算投放到新媒體。
相比於上千億的網路廣告市場,自媒體廣告仍然是滄海一粟,但目前的數據仍足以讓許多自媒體人興奮不已。不過通過跟許多廣告主聊天發現,除了那些牛逼哄哄的
大號以外(頭條6位數,不準甲方改文案),大部分的自媒體號在廣告市場當中仍處在弱勢地位,收費方式甚至已經苛刻到了按銷售轉換付費。通過帶參數的鏈接分
發,自媒體甚至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返利網。簡單來說,廣告主真正的意圖仍然是導流,品牌層面的推廣似乎還未輪到自媒體。
除了那些牛逼大號,自媒體廣告的次級贏家應當是那些手裡握著幾十上百個號,號稱有「矩陣」的人。舉一個例子,有個心靈雞湯號叫「悅讀」,粉絲數190萬,
單個來看,並不算什麼,但是這個號背後的公司手裡同時擁有20多個類似的賬號,粉絲數加起來近1千萬,靠著這個數據做背書,「悅讀」的頭條價格也達到了6
位數。
不過芷妹比較擔心的是,在微信朋友圈廣告門檻不斷降低,各類智能化移動廣告平台不斷推出、新的移動流量巨頭不斷形成的時候,自媒體廣告這種原始、手工、粗
糙的廣告形式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更為艱難的是,在面對這一挑戰的時候,自媒體並沒有多少招數去應對,因為所有的技術開發都掌握在騰訊手中,自媒體很難通過
自主的技術開發實現高級的智能廣告投放,更別說數字營銷了。更為嚴重的是,手工作坊式的軟文也將不斷削弱自媒體本身的價值,目前微信文章不斷低走的打開率
即是明證。
二、自媒體+付費閱讀
有人說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知識,但是同時知識又最不值錢,互聯網的誕生和「免費」精神
更是將知識的價值沖淡到了最低。在版權意識尤為薄弱的中國,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少之又少。自媒體的崛起在為民眾爭取到更多話語空間的同時卻又製造了巨量的
垃圾,這更加劇了知識或者說內容的貶值。
內容的貶值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自媒體人創作積極性的銳減,各大自媒體平台也意識到了這個
問題,於是在原創保護的基礎上增加了各種激勵機制。比如,微博在做長文打賞、視頻打賞、微任務廣告分成,今日頭條在做「千人萬元」計劃,目前已簽約179
個作者,今日頭條給這些作者保底1萬元收入。不過說到底,這些設置幾乎都可歸約為「打賞」,打賞的核心是「賞」,不是購買或者交易行為,打賞的動機當然可
能是覺得你寫的真好,但也有可能是覺得你辛苦了,賞你點飯錢。總之,這種機制可以讓自媒體人開心一陣,但無法持續地提高其積極性,因為當新鮮勁兒過了之
後,願意打賞的人自然會銳減,免費意識仍然占據上風。
一個比較高級的形態是做付費閱讀,這種模式比較挑領域,像財經這樣專業性強,內容生產門
檻高且信息難以獲取的領域比較容易推行。摩爾金融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摩爾金融上曾經有一篇名為《兩會催生股票「風口」分析》的文章,定價188元,短短半
天,就有超過500人購買,收入超過10萬元。也正是這樣的機制,讓很多雪球上的作者跑到了摩爾金融。
另外一個比較容易實現付費閱讀的是深度報道或者非虛構寫作,這類作品以其詳實的調查、獨到的分析能夠吸引一部分高質量的讀者群,讀者付費的意願也高於一般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內容一般的自媒體人幾乎不可能寫出來,往往是傳統資深媒體人轉型之後在做。
總體來看,自媒體要實現打賞不難,但難以為繼,大部分都無法糊口,而付費閱讀的模式對於大部分自媒體而言也不現實。歸根到底,自媒體的內容仍不夠專業、不夠有深度。也許只有當垃圾信息已經煩得大家實在受不了的時候,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才會被明碼標價進行售賣。
三、自媒體+電商
媒體驅動型電商、社會化電商、社區化電商等等名詞對於愛玩概念的國人而言並不新鮮。無論是《悅食中國》、《日食記》、《一條》這樣小而美項目的崛起,還是阿里投資微博,自建來往這樣的大手筆舉措,將媒體、社交與電商結合似乎成了解決傳統B2C獲客成本不斷高昂的有效途徑
這種模式的基本邏輯是,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吸引粉絲,然後再通過軟文的方式出售自身產品。
與傳統的B2C不同,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直接賣東西或赤裸裸地玩促銷,而是先洗腦讓你形成黏性然後在不知不覺當中銷售商品給你。傳統電商很大程度上看到
的只是商品,背後的品牌、人、故事是隱性的,而媒體驅動型電商正好補上了這個短板,將人物和品牌放在了產品前面。以茶葉類的自媒體「茶人王心」為例。通過
持續不斷地分享茶知識、茶道、生活方式,線下舉辦各類茶會吸引了眾多愛茶、對生活有追求的粉絲,然後再輸出有意思的軟文推廣自己的茶葉品牌——小茶婆婆,
茶人王心在死氣沉沉的茶葉市場開辟了一條清新的道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媒體驅動型的電商並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❶
適合該模式的往往是那些低頻高客單同時又非標准化的產品(藝術品、工藝品、需要品鑒的商品),比如大家趨之若鶩的《一條》,它賣的東西雖說算不上奢侈品,
但是也夠得上輕奢了,主要消費人群還是那些吃喝不愁的貴婦或者硬撐小資的文藝青年。一般自媒體人很難承受這種長時間不出單的品類。相反,一般的高頻快消品
如果用媒體思維來做,往往會死得很慘,因為做媒體、做內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這閑工夫還不如多跑跑渠道,多找人刷刷單。
❷媒體驅動型電商對內容的要求非常高。能夠帶來銷售轉化,甚至具有洗腦功能的內容絕不是單純的心靈雞湯或者搞搞笑、賣賣萌就能夠了的(當然,不排除各種
low逼網紅也能俘獲大批15線小年青的心)。舉個例子,《悅食中國》是一個標準的媒體驅動型電商,由美食家殳俏創辦,他們最早開始做的內容是視頻,單集
不超過10分鍾,主講一種地方性美食或者土特產,風格像高級版的《舌尖上的中國》。據其內部人士透露,這樣的片子單集成本超過了50W,顯然不是一般屌絲
玩得起的。但反過來看,這樣的巨額投入帶來的收益也是明顯的,2014年,光是粽子一個品類的銷售額就超過了千萬。
總體來說,自媒體要想玩電商,首先得想想自己腰包里的錢夠不夠,因為在媒體階段要耗費的資金並不是小數目,要知道《一人食》的創始人是富家千金,《日食
記》的姜老刀則自個兒就有影視工作室,如果沒錢,能像《悅食中國》那樣拿到花樣年的投資也成。其次,自媒體還得想自己要做的品類是什麼,這在很大程度上就
超出了自媒體的能力范疇。畢竟不管是媒體型電商還是情懷型電商,最終你都得賣東西,光是做代理呢你無法彰顯你的高大上和文藝范兒,但是要自己開發呢又會碰
到各種瑣碎的問題,復雜程度遠遠超過做媒體。
不過,媒體驅動型電商有一條思路仍值得嘗試,就是做平台,通過內容攢夠流量,然後分發給平台上的各種小而美的商家。目前來看,國外有Etsy、Bottica等巨頭採用這種模式,銷售各種手工作品、獨立設計師作品,但國內仍然鮮見,有一兩家也是死氣沉沉。
一句話,自媒體要往媒體驅動型電商轉,時機仍未成熟,或者說能做也只是小打小鬧,很難成氣候。畢竟國人的消費水平和購物習慣還停留在淘寶,低頻高客單的商品還未成為主流。個性化的需求的確存在,但還極其分散,召集成本對於一個自媒體而言很難負荷。
四、自媒體+IP
自媒體的最高級盈利形態是IP化的運營。所謂IP,一定具有多平台、多內容、多媒體等特點,但同時又緊緊地圍繞在一個核心品牌上,紛繁復雜的內容由一個統一的精神勾連起來。
從目前比較成功的IP型自媒體來看,主要有兩類,一類叫做拯救不開心型,比如《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主要通過娛樂、惡搞給人帶來快樂,技術含量
低,黏性不高,粉絲說不買賬就不買賬,比如最近萬萬大電影的折戟;一類叫精神鴉片型,羅輯思維、吳曉波讀書會都是這樣的代表,他們往往打著智力輸出的旗
號,迎合的是那部分對成功學極其渴望的人。很大程度上,這種類型的自媒體是劉一秒等成功學大師的高級版。要知道,成功才是國人最大的需求,販賣成功當然是
市場容量最大的一門生意。
這其中,羅輯思維無疑將自媒體做到了極致,也不斷地拓寬了IP的范疇,從最早的脫口秀視頻節目到後來社群打造、電商運營,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
為核心思想,俘獲了大量渴望成功者的心。自媒體要轉換成為IP,創始人一定要具備某種魅力人格(卡里斯馬型人格),能戳中粉絲的心。芷妹曾與羅振宇有過3
天的接觸,發現他會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極端的自由主義者,喜歡用肯定語氣講話、喜歡把道理推到極端、喜歡挑戰傳統的思維、喜歡用極其形象化的語言來表述,當
然也喜歡與人爭論。這樣的結果是,許多判斷力不強的人很容易上鉤,很容易成為一個追隨者。在這個意義上,羅輯思維這樣的IP具有了某種類宗教的意味。社群
成員們把羅振宇當做神一般的人物,口中時常掛著「羅胖說過」這樣的詞彙。
如果你也具有這種潛力,你當然也有機會朝著IP的方向去努力,不過大部分人都會死在半路,因為對於受眾而言,你不夠有種、有趣、有料。所以,IP型的自媒體真的不是屌絲能玩的,屌絲頂多扮演「粉頭」(粉絲的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