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王老吉和加多寶共享紅罐包裝的結果有什麼看法
我的想法就是沒事不要幫別人運營品牌,不然他們到時間收回來了,就是直接收錢,並且還可以告之前的運營團隊侵權,而共享紅罐包裝的時候,加多寶的金罐包裝已經打響了,又來共享紅罐,也就看著加多寶沒被打死而已。
當然,如果論口感上面,加多寶肯定是以前王老吉的味道,不管是不是紅罐裝,它的口味是沒有改變的,現在提出共享,也僅僅是搭了共享經濟的一次便車而已。
② 王老吉紅綠之爭的相關知識點
●商標權是商標專用權的簡稱,是指商標使用人依法對所使用的商標享有的專用權利。是商標注冊人依法支配其注冊商標並禁止他人侵害的權利,包括商標注冊人對其注冊商標的排他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續展權和禁止他人侵害的權利。
●品牌價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區別於同類競爭品牌的重要標志。邁克爾·波特在其品牌競爭優勢中曾提到:品牌的資產主要體現在品牌的核心價值上,或者說品牌核心價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
●商標授權又稱商標許可,是指商標注冊人通過簽訂商標使用授權合同,授權他人使用其注冊商標。被授權者按合同規定從事經營活動(通常是生產、銷售某種產品或者提供某種服務),並向授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權利金;同時授權者給予人員培訓、組織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指導與協助。
●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簡而言之,實際控制人就是實際控制上市公司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品牌形象是消費者對傳播過程中所接收到的所有關於品牌的信息進行個人選擇與加工之後留存於頭腦中的有關該品牌的印象和聯想的總和。
●經營權一般認為,對於經營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營權「是指人們利用物資,從事經營活動的物權形態。」是「經營的法律形式」。狹義的經營權則是「資產(資本)所有權衍生的、具有商品經營職能的法人他主物權。」
③ 中國商標第一案---王老吉紅綠之爭的始末。最終受益方會是哪一方
你也很關注這個事情啊,這個第一商標案就是加多寶和廣葯之間的商標之爭。話說90年代,廣葯將罐裝王老吉的商標使用權租給了香港加多寶,加多寶也一直將這個品牌運作的很好,將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升值至一個品牌價值過千億的品牌。王老吉火了以後,廣葯集團想收回其商標授權,還自己弄個新聞發布會什麼的。告訴媒體,「王老吉」品牌是屬於廣葯的,並且廣葯要藉此做一個大健康的戰略。
這個事情基本就是紅綠之爭的導火索了。加多寶歷經10餘載將品牌運作成超千億的品牌,廣葯坐享其成要做大健康戰略不說,那次發布會加多寶也被拒之門外了。
於是便有了這個經典的案件。而今仲裁結果也有了,加多寶敗訴。一手把王老吉做起來的加多寶,將失去王老吉商標的使用權。
其實於我而言這倒沒什麼,沒有了王老吉的名號,加多寶依然是正宗的涼茶.這源自於它始終如一的好品質。和他在汶川 玉樹地震的時候,兩次捐款都過億元,這樣的企業,偶們腫么能不支持?
樓主,如果瞧著我說滴還比較在理,給我多加點分數吧,謝啦!
④ 加多寶與廣葯是怎樣的關系,最近的一些商標官司又是怎麼回事,請詳細介紹此事件的來龍去脈!
一、相識:王老吉的歷史-加多寶的過去
並不遙遠的歷史和一樣不長的過去——
王老吉涼茶由王澤邦始創於清道光八年,至今已有184年歷史。在動盪的社會中幾經周折依然維持著經營。1949年之後,王老吉涼茶分成了兩支:一支被收歸國有,後更名為「羊城葯業」,隸屬於廣葯集團。另一支由王氏後人帶到了香港,經營王老吉香港及海外業務,即「香港王老吉國際」,1993年,王氏後人王健儀出任該公司執行董事。
她們從哪裡來-原來是這樣——
按理說,王老吉分家後隸屬不同主人,本應互不相干,怎又牽扯出這么大一樁品牌訴訟案件?這要從一名東莞籍商人陳鴻道說起。
陳鴻道是一名活躍於粵港兩地的貿易批發商,1995年,有意在內地經營涼茶產業的他與王氏後人王健儀進行了接觸,並獲得紅罐裝王老吉涼茶的配方。然而,王氏後人僅擁有香港及海外的商標所有權,欲在內地經營王老吉涼茶飲料的陳鴻道,便轉而與廣州羊城葯業尋求合作。
1997年2月13日,廣州羊城葯業王老吉食品飲料分公司(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與陳鴻道的香港鴻道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商標許可使用合同,合同規定鴻道集團自1997年取得「王老吉」商標生產銷售紅色紙包裝及紅色鐵罐裝涼茶飲料的獨家使用權,合同有效期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為15年,後雙方又於2001年續簽合同,有效期共計20年。為了王老吉涼茶的發展,鴻道集團投資成立了香港加多寶(廣東)股份公司,由香港王老吉集團提供配方,經廣州王老吉葯業特許在中國內地獨家生產,專門負責「紅罐」王老吉涼茶的生產和銷售,加多寶集團在內地先後設立了四個加工廠,把廣葯集團授權的王老吉涼茶品牌運作的風生水起。
二、聯姻:加多寶的推動,王老吉的品牌之路
相擁的里程很精彩——
從1997年廣葯集團將紅罐王老吉商標授權給鴻道集團後,加多寶就開始了對王老吉品牌的苦心經營,然而在2002年以前,王老吉涼茶只是一個區域品牌,銷售業績連續數年維持在1億元左右,無法走出廣東和浙南一帶。為此,陳鴻道聘請成美公司對「王老吉」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了紅罐王老吉是在「飲料」行業中競爭,競爭對手應是其他飲料;品牌定位為「預防上火的飲料」,獨特的價值在於——喝紅罐王老吉能預防上火。加多寶對王老吉的重新的定位,為王老吉涼茶走向全國掃清了障礙。此後幾年間,加多寶集團投資十多億元,強化廣告宣傳,擴建生產基地,拓寬銷售渠道,甚至拍攝了一部講述王老吉涼茶創始人行醫的電視劇《嶺南葯俠》。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捐款1億元的高調慈善,更是讓王老吉聲名大振,最終奠定了紅罐王老吉在中國飲料品牌中的地位。公開數據顯示,加多寶集團2002年銷售額還不及2億元,2003年銷售額竄升至6億元,2007年飆升至50多億,2008年高達140億元,2011年已達到160億元。藉助王老吉品牌的巨大號召力,廣葯集團也順勢於2005年推出了綠色盒裝王老吉,由此,市面上出現了兩個「王老吉」。
借紅罐王老吉的東風之力,綠盒王老吉年銷售額也從2004年的8000萬,迅速升至2011年的近20億元。2006年二者同時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北京名牌資產評估公司評估,王老吉品牌價值已達1080.15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品牌。可以說,兩家公司的親密合作,讓一個有著近180年悠久歷史的百年老字型大小重又風生水起。
行走的路程有故事——
甚至到這里,加多寶與廣葯大體上還是「共贏」的。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眼看著「寄養出去的兒子」名利雙收,王老吉涼茶已培育了一個成熟的市場,廣葯集團不免著急眼紅了。隨著王老吉品牌在市場上高歌猛進勢頭不減,從2008年起,加多寶和廣葯集團雙方在「王老吉」商標使用費和商標使用年限上,開始出現雜音。
這要先從2002和2003年雙方簽訂的兩份脆弱的補充協議說起。1997年,廣葯集團與香港鴻道集團簽訂了商標許可使用合同,約定香港鴻道集團對「王老吉」商標的租賃期限至2010年。2002年至2003年期間,時任廣葯集團總經理的李益民又與加多寶簽訂了「王老吉」商標租賃期限延長合同,在兩份補充協議中同意加多寶對「王老吉」商標租借期限延長至2013年和202年。
在這兩份補充協議簽訂之後不久,一手促成此事的李益民即被調查出在收受加多寶300萬港幣賄賂,案發後以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廣葯集團據此認定,王老吉商標被李益民「嚴重賤租」了:公開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紅罐王老吉已從2億的銷售額增加到了160億元,而同期加多寶給廣葯的年商標使用費僅從450萬元增加到506萬元,即便到2020年也只有537萬元。而加多寶集團一手將王老吉撫育壯大,覺得功勞苦勞都是自己的,在這一點上,當然也不願意輕易給廣葯集團這個「生父」太多退讓。於是,這場爭奪歷時兩年而不休可以說,這成了二者「婚變」的直接導火線。
三、婚變:「吉祥寶寶」紅綠之爭
王老吉-加多寶寶婚變起因——
2010年11月10日,廣葯集團在「中國知識產權高峰論壇暨廣葯集團王老吉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對外宣稱廣葯集團旗下王老吉品牌價值已達1080億元,成為目前中國評估價值最高的品牌。而作為將王老吉打造成國際品牌的最大功臣,紅罐王老吉的生產商加多寶集團,竟然被排斥於該新聞發布會之外,並對廣葯集團的「大健康產業」計劃一無所知,其憤怒自是可想而知。須知,王老吉之所以達到千億的品牌價值,最大的功勞應是香港加多寶集團,正是依賴他們多年的苦心經營與卓越眼光,王老吉才屢屢創造中國飲料產業的新高度。現在瓜熟蒂落,廣葯卻要做摘瓜人?可想而知,加多寶當然不會答應。
誰動了誰的乳酪——
然而,如果僅僅是因為廣葯眼紅王老吉的高歌之勢和品牌價值,或許還不足以使二者走向決裂。加多寶集團從長遠發展考慮,本可以在剩下的數年內適當提高商標的使用費,努力與廣葯集團實現諒解,爭取獲得更久的商標授權,在維護與提升王老吉品牌的基礎上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為何最終卻走向決裂呢?就在雙方為品牌使用權而互相博弈的時候,廣葯的一項舉措,促使了加多寶作出「去王老吉化」的決心。2011年11月起,廣葯集團宣布開始實施「大健康產業戰略」,具體舉措包括:在全球范圍內公開招募新合作夥伴,共享「王老吉」品牌資源,把「王老吉」品牌向葯酒、葯妝、保健品、食品、運動器械等多個領域擴張,計劃到2015年將王老吉品牌下屬產品的銷量提升到500億元。消息傳出,加多寶立刻指責廣葯集團「缺乏商業倫理」。加多寶的不滿可以理解,畢竟如今「王老吉」的價值,是加多寶一手經營的,而廣葯的「大健康計劃」不僅有坐收漁利之嫌,更無形中稀釋了加多寶紅罐裝王老吉的品牌價值——這是加多寶無論如何都不願接受的。
2012年5月12日,廣州葯業發布公告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簡稱「貿仲」)已裁決,廣葯集團與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簽訂的商標使用補充協議無效,加多寶將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標。至此,這場曠日持久的中國第一商標案終於落幕,一手締造了王老吉神話的加多寶,不得不接受這個「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結局。
最終傷害了誰——
這場爭斗,看似以廣葯奪回「王老吉」品牌使用權大獲全勝為結局,然而,果真如此嗎?從過去的經營模式來看,加多寶負責紅罐王老吉的品牌運營與產品營銷,廣葯負責綠盒王老吉及其他涼茶的品牌延伸與市場銷售,兩家公司聯而不爭,相輔相成,不斷提升著王老吉的品牌力量。現在雙方走向決裂,且廣葯在紅罐王老吉的生產經營、品牌運作等方面經驗欠缺,不僅導致了王老吉的品牌的生硬解體,而且大大損害王老吉的品牌美譽度,王老吉的品牌可謂前途未卜。即使已有加多寶苦心經營多年的市場,離開加多寶,回到廣葯集團懷抱的王老吉還能火多久?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
⑤ 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紅綠之爭
王老吉「紅綠之爭」,終於到了攤牌的時刻。
加多寶與廣葯集團間的「紅綠之爭」最近再起波瀾,王老吉嫡系傳人、香港同興葯業董事長、王老吉合資企業新一任董事長王健儀公開對媒體表示,支持紅罐王老吉所屬的加多寶集團,並希望在任內將海內外王老吉商標整合到王老吉葯業。對此,廣葯集團則堅稱集團已於去年年底向紅罐王老吉的商標使用者加多寶發出了正式終止授權的律師函,如需續約,必須重談合作。紅罐王老吉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王老吉的「紅綠之爭」 的背後
廣葯與加多寶的「紅綠之爭」 背後還是利益在作祟,目前雙方正在博弈的關鍵時刻,「廣葯並非真的想收回紅罐王老吉商標,而是試圖通過『提出終止合約』的手段,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抬高繼續合作的租賃價格,二是擴大雙方合作內容,不排除再租賃其他涼茶品牌共同做大涼茶產業。」該市場人士認為,「哪怕是真的收回來了,廣葯也可以利用王老吉葯業的平台,進一步做大涼茶產業,最終實現大健康產業的目標。」 王健儀表示,2004年同興葯業和廣州葯業(21.40,0.20,0.94%)合資成立王老吉葯業的時候,雙方約定把國內外的王老吉商標轉入到王老吉合資企業,但廣葯集團「始終沒有能夠落實下來」。王健儀希望在任期內將「盡快把國內外的王老吉商標轉到合資企業,為王老吉涼茶成為國際性的飲料品牌鋪平道路」。
對此,廣葯方面稱,「合資時同興葯業有提過這個要求,但我們沒有同意。」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而依照慣例,一般組建合資企業都會把無形資產先剝離,不會將無形資產放到合資企業,因為這涉及到合作解除後無形資產怎麼分的問題,「1997年廣州葯業上市後,就把所有控股公司的商標所有權收歸廣葯集團,也不可能為了2004年的合資就單獨把王老吉商標放到合資企業。」 董事會討論未公布
在王老吉葯業開董事會的前夕,王老吉嫡系傳人現身指責廣葯未履約轉讓商標。但業內人士稱,廣葯已經為王老吉品牌未來發展定下了大計劃,放手的可能性非常小。
最近,不少媒體都刊登了以王老吉葯業董事長、王老吉嫡系傳人王健儀的名義發出的廣告軟文,公開指責廣葯沒有履行承諾將王老吉商標轉到王老吉葯業,但蹊蹺的是,刊登的時間竟然在王老吉葯業開董事會的前夕,讓此前一度降溫的王老吉之爭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不過消息人士透露,王健儀此舉另有別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媒體施壓以實現其背後利益團體加多寶公司對王老吉商標的控制權。但是前天持續了一天的董事會到底作出了什麼決議,目前雙方皆不透露任何消息。
但從別的渠道了解到,王老吉董事會共有9名成員,廣葯方佔3席,同興葯業佔3席,另外還包括著名經濟學教授毛蘊詩在內的3名獨立董事,很明顯獨立董事在王老吉葯業的事務表決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健儀選擇在此時通過廣告軟文的形式來向廣葯施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3月份廣葯將白雲山和黃涼茶交由王老吉葯業來經銷,這讓加多寶倍感緊張。一位熟悉王老吉的人士透露,加多寶也想做瓶裝王老吉,但是現在還沒有成品出來,一旦王老吉葯業開始經銷白雲山和黃涼茶,就意味著王老吉葯業很快就切入了瓶裝市場。這次事件讓加多寶方感受到他們對王老吉葯業的控制權逐漸失去,而這也是前天董事會的議題之一。 廣葯新的授權行為,無疑使廣葯與加多寶的王老吉商標爭奪案風波再起。加多寶方面對記者稱,廣糧實業新推出的王老吉新品盡管不是涼茶,但在外觀上與紅罐王老吉非常相似,有侵權嫌疑。
「加多寶集團一直以來堅決維護整個王老吉品牌聲譽和消費者的權益,我們一直致力於將整個百年歷史品牌的中國涼茶推向世界,所以我們對於任何侵害王老吉權益的做法都將堅決抵制。」加多寶方面昨日發給記者的郵件如是表述。 2012年5月11日晚間,廣州葯業股份在香港聯合交易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2012年5月9日的裁決書:廣葯集團與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有限公司簽訂的《「王老吉」商標許可補充協議》和《關於「王老吉」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補充協議》無效;鴻道(集團)有限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標。該裁決為終局裁決,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2012年5月12日,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葯集團」)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裁決,廣州醫葯集團有限公司收回鴻道(集團)有限公司的紅色罐裝及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的生產經營權。至此,引起食品行業乃至社會廣泛關注的廣州葯業與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關於王老吉商標的糾紛終於落定。
加多寶悄然換裝似有前兆
在廣葯集團負責此案的仲裁代理人看來,鴻道集團透過「非正常手段」與廣葯集團原高層李益民簽訂的2個商標使用許可補充協議,直接導致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他稱,也正是因為鴻道集團觸犯《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最終導致了鴻道集團的敗訴。
廣葯目前保留追索權利
2012年5月12日,廣葯集團的案件代理人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保留追究鴻道集團違規銷售的權利,或會啟動追索程序。」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和2011年這兩年間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多達160億元至180億元。
據該代理人透露,如果追索過往2年的商標侵權的話,廣葯有三個方法可使用。其一,根據紅罐王老吉所獲得的利潤計算賠償;其二,根據企業會計准則,按照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計算賠償金;其三,按照行業慣例推算。
按照國際慣例,商標使用費應該是銷售額的5%。「即便是廣葯下屬的合資公司王老吉葯業,每年都要按銷售額的2.1%繳納商標使用費。如果加多寶也按照2.1%的比例給廣葯,按照其160億元的銷售,要付費3.3億的費用。」
據透露,從2000年至2011年,鴻道集團付給廣葯集團的商標使用費僅從450萬元增加到506萬元。即使是到2020年,商標使用費年租金也僅為537萬元。
不排除再次與鴻道合作
對於廣葯在收回紅罐王老吉的商標使用權後如何經營,廣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層表示,不排除自己經營的可能,但也會考慮再次與相關企業合作。當記者追問是否會繼續與「鴻道」合作,該高層表示,還是要看雙方是否有共同的願景,能否為「王老吉」品牌作出貢獻。 在沒有任何跡象的情況下,加多寶集團突然於5月27日在官方網站發布了一份重要聲明,稱鴻道(集團)有限公司不服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於2012年5月9日作出的裁決結果,並以該裁決違反相關規定為由,於5月17日向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提起了撤銷上述裁決的申請。目前,該法院已經立案。
就在加多寶向法院提起申訴的前一天,即5月16日,加多寶在北京召開了媒體說明會,表達了對「王老吉」商標案敗訴的「失望」和「遺憾」之意,在回答「會不會上訴」時,加多寶方面表示「正在積極研究相關法律,會否選擇申訴尚無定論」。
而此前,加多寶集團已開始逐步推動「去王老吉化」的運作,廣告語由「怕上火喝王老吉」改為「正宗涼茶,加多寶出品」;原來的紅罐包裝也加上了大號的「加多寶」字樣;還一再強調擁有「涼茶創始人」王澤邦的秘方,換裝後口味不變等等,明顯給人一種感覺——王老吉商標之爭已然落幕。
按照《仲裁法》規定,當一方當事人申請撤銷裁決時,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另一方當事申請人申請執行裁決;因此,廣葯集團不得申請執行裁決。這顯然讓裁決後高調表態要做大做強「王老吉」產業的廣葯集團措手不及。
在5月9日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裁決結果出來後,廣葯集團曾先向加多寶發出公函,要求協商解決相關侵權行為。加多寶集團董事長辦公室總監馮志敏也此前的媒體說明會上,回答記者關於廣葯集團可能會提出高達數億元的賠償問題時表示,「我們相信各方一定會積極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以求和平過渡這樣的局面,」並相信「廣葯不會索賠」。
雙方似乎都想平靜收場;孰料「明爭暗鬥」卻在背後升級。5月25日,廣葯集團發布一份鄭重聲明,再次打破寧靜的局面。該聲明表示,「目前在市場上銷售的未經廣葯集團授權的各種紅罐王老吉和紅瓶王老吉涼茶產品,均屬於侵權商品,任何企業和個人銷售上述產品將構成商標侵權行為,廣葯集團保留追究相關侵權方法律責任的權利。」並強調,未經廣葯集團授權許可,任何企業均無權對外發布任何關於「王老吉」、「紅罐王老吉」、「紅瓶王老吉」的產品經營信息及經營性廣告,亦無資格散布「紅罐王老吉更名」等虛假信息。廣葯集團的矛頭所向,不言而喻。據了解,目前市場仍有部分加多寶的紅罐和紅瓶王老吉涼茶在銷售。
5月28日,加多寶將在北京舉行涼茶全國上市儀式,據稱「一定會震撼」;而廣葯集團也將針對加多寶申訴一事,舉行媒體說明會。 廣葯與加多寶之間的關系要從2000年說起
2000年簽署主商標合同(時限至2010年);
2002年11月簽署第一份補充協議(時限延長至2013年),此前廣葯集團原老總李益民收受香港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港幣200萬元;
2003年6月簽署第二份補充協議(時限再延長至2020年),李益民收受陳鴻道港幣100萬元,隨後李益民落馬;
2010年11月廣葯在北京發布王老吉品牌價值過千億一事,隨後加多寶發聲明澄清與廣葯之間沒有隸屬關系,讓矛盾公開化;
2011年4月廣葯遞交「王老吉商標」仲裁申請;
2011年12月「王老吉商標」案進入仲裁程序;
2012年5月11日,廣葯集團收到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日期為2012年5月9日的裁決書,廣葯勝訴。 廣葯出租了罐裝王老吉商標使用權,看起來是筆「雙贏」的交易——既借力加多寶做火的王老吉,又開創出了綠色利樂包王老吉的一片市場。然而,紅罐的80億與綠盒的7億,這個巨大的數字反差,讓廣葯如鯁在喉。
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卻被廣州葯業輕輕鬆鬆地搭了順風車,加多寶卻只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忍」字為上,畢竟,王老吉的真正東家還是廣州葯業。對於加多寶而言,和廣州葯業搞好關系才是重點,因為這關繫到加多寶租借王老吉品牌的續約問題。
對當年簽訂租借合同的金額,以及上一次續約,雙方似乎都不願再提及。何舒華和賀慶均表示自己「不清楚」此事,而加多寶(廣東)股份公司市場部則對記者的采訪要求不予回復。 有報道披露,2001年,香港鴻道集團為了能夠與廣州醫葯集團續簽「王老吉」商標使用合同,在香港分3次給了廣州醫葯集團原副董事長、總經理李益民(2005年以受賄罪被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300萬元港幣。
雖然何舒華肯定的回答加多寶租借王老吉品牌經營權到2020年才到期,但國家商標局的公告顯示與李益民案件中的時間一致,廣州葯業將王老吉品牌租借給香港加多寶集團的續簽時間為2003開始至2013年為止。
北京百世福達時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浩告訴記者,可能雙方達成的合作意向是到2020年,但一個商標的許可有效期為10 年,因此需要10年一續簽。但這不等於加多寶一定能使用到2
020年,因為到2013年時,如果出現一方反悔,合同能不能受到法律保護還得具體看合同約定。
李益民受賄案的「後遺症」將持續到2013年。至於廣州葯業是會繼續「借光」加多寶,對賺取巨大利潤的零頭甘之如飴,還是會「過河拆橋」,搶下加多寶巨資打下的這片江山?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⑥ 王老吉紅綠之爭的成功策略
從零到一億王老吉走過了近百年,從一億到五十億,王老吉用了五年多的時間,而從五十億到百億卻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按照常規一億到五十億用了五年已經不易,但短短的一年從50億上升到百億,這個突破在飲料行業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但王老吉卻做到了。
當眾多營銷人把王老吉的成功歸結為定位的成功、營銷的成功時,個人覺得還欠缺點什麼,因為營銷成功因素很多,王老吉成功的核心似乎還比較朦朧。當我們回歸營銷的原點重新梳理王老吉的運作軌跡時,我們驚奇的發現王老吉的成功可以用兩個字的策略概括——「知」和「信」。 知即知名度,亦可引申為品牌知名度等。在中國沒有知名度的產品很難賣好,而有很好知名度的產品大都賣的不錯,除非你的產品力實在太差。
上世紀,王老吉一直是廣東地區的區域產品,以涼茶的形式存在,賣了百年屹立不倒,在廣東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這說明產品力夠強勁,為啥一直賣不好?很多營銷人早已給出了答案,除了產品定位模糊外最主要的還是在全國缺乏較好的知名度。
2000年左右王老吉邁出了打造知名度的步伐,先後上央視、衛視、贊助體育賽事、公益活動等,經過前後近七年的努力,王老吉在全國擁有較高的知名度,銷售也在節節攀升。但無論怎樣,王老吉的銷量一直未能突破百億,似乎到達了常規飲料銷售的瓶頸了。雖然王老吉占據權威媒體如央視、衛視,並贊助體育賽事等樹立了較高的口碑,但老百姓的信任度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還有很大的族群只是看廣告而很少購買。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王老吉只是成功了第一步,但這一步已經足夠羨煞眾多的企業了,可王老吉似乎不滿足這樣的市場表現,一直沒有停止追尋突破的步伐。 只有知名度沒有信任度,是不能創造真正的成功,這一點在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知」是營銷的上策,而「信」卻是營銷的綱領,偏離了這個綱領,勢必是知名度越高死的越快。相信王老吉深刻的看透了這一點,對於「信」的打造王老吉從來沒有放鬆過腳步,從較早的贊助公益、體育以及廣告傳播的調性都非常注重品牌形象這個「信」的打造。成功的企業都善於抓住時機,顯然王老吉沒有把這句話當作空話。
2008年汶川大地震,5月18日晚,央視一號演播大廳舉辦的「愛的奉獻—2008抗震救災募捐晚會」總共籌資逾15億元。其中,罐裝王老吉以一億元人民幣的國內單筆最高捐款震撼了國民的心,這筆捐款敲響了王老吉全力打造 「信」的號角。很快就有網民拋出「買光王老吉」的帖子,並迅速占據了各大網站、論壇、報紙、電視等主流媒體的頭條,引發了王老吉在各地賣斷貨現象,同時也極大的點燃了老百姓的民族熱情,王老吉以突破之勢席捲了大江南北,多年積累的品牌知名度在此刻聯合民族的「信」一起爆發,其威力把眾多營銷人驚呆,甚至多年只看廣告從未購買的人也加入購買的大潮,至此王老吉才正式完成「知信」的兩步走,這個時間定格在2008年年中。 對新品牌而言,常見的有三種建立「知信」的方式,一種是先讓你知道,再讓你信任(典型:王老吉);二種是先讓你信任,再讓你知道(典型:佳潔士);還有一種是讓你一開始就知道和信賴(典型:黃金酒)。顯然王老吉採用的是第一種方式,先打造良好的知名度帶動銷售,持續不斷的樹立信任度。
而對於知名品牌而言,「信」的增加,不僅可以搶佔到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更令我們驚奇的是,他可以挖掘到更多的潛在消費者,成為企業的忠誠客戶。這或許是王老吉突破百億的核心策略吧。
⑦ 王老吉紅綠之爭的廣告爭端
「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將被禁止使用,備受關注的廣葯集團訴加多寶公司虛假宣傳案有了新進展。31日,廣州市中級法院下達訴中禁令裁定書,裁定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等被申請人立即停止使用「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或與之意思相同、相近似的廣告語進行廣告宣傳的行為。
廣州醫葯集團與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因「王老吉」商標權之爭從昔日的合作夥伴變成冤家對頭,在廣葯集團成功收回「王老吉」商標後,糾紛並沒有就此打住。
2012年11月30日,廣葯集團以加多寶公司及廣州某店鋪經營者彭某涉嫌虛假宣傳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廣州市中級法院提起索賠千萬的訴訟。廣葯集團還同時向法院申請訴中禁令,要求被告停止使用「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等廣告詞。
2012年12月27日,廣州中院專門就訴中禁令事項組織雙方進行聽證。聽證會上,廣葯集團認為,被告加多寶公司的廣告語向消費者傳遞了錯誤信息,即原來的紅罐「王老吉」已經改名為「加多寶」,「王老吉」這個名字被棄用,加多寶公司的行為是惡意攫取原告『王老吉』的品牌商譽,延綿不斷的廣告『轟炸』對廣葯集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而加多寶方面則請求駁回原告的禁令申請,其認為訴中禁令制度不應適用於虛假宣傳等涉及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侵權事實還未查清,且申請人也無從證明其正在或即將面臨難以挽回的損失,及該損失系加多寶的宣傳行為所致。
廣州中院經審查認為,根據本案證據可以推定或確定「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加多寶」系加多寶公司投放或使用。名為「加多寶」的涼茶飲料是加多寶公司近年生產並新投放市場的產品,不存在由其他名稱的涼茶飲料「改名」而來的事實基礎。而在此之前,紅色罐身且名為「王老吉」涼茶飲料已暢銷多年,且處於內地涼茶飲料市場的領先地位。因此,對於相關公眾而言,談及「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首先會聯想到「王老吉」涼茶。加多寶公司使用上述廣告語會在客觀上誤導相關公眾,使後者誤以為兩者為同一產品或「王老吉」已改名為「加多寶」。
法院認為,為避免正在實施的虛假宣傳行為對本案原告的合法權益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有必要禁止加多寶公司及在經營場所擺放相關廣告牌的彭某實施上述虛假宣傳行為。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訴中禁令。
廣州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訴中禁令具有暫時性的特點,它不是糾紛的最終解決方案,只是暫時性地對申請人提供保護,一旦裁判的結果不同於訴中禁令的內容,那麼訴中禁令在與裁判結果沖突范圍內自動失去效力。
⑧ 王老吉雜了 紅綠之爭是啥意思
這兩種王老吉並不是出自同一家公司哦。品牌火了都要搶利益。
紅罐王老吉是鴻道集團有限公司授權,由浙江加多寶飲料有限公司生產。而綠盒包裝的王老吉,則是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食品飲料分公司生產的。
90年代,廣葯將罐裝王老吉的品牌使用權租給了香港加多寶集團,從此加多寶擁有了獨家經營紅罐王老吉的權利。不過最近,廣葯集團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他旗下的「王老吉」品牌價值超過千億元,成為目前中國評估價值最高的品牌。這種做法引起了多加寶集團的不滿,隨後,加多寶集團在網站上發表聲明,稱廣葯集團借用紅罐王老吉的銷售數據.多加寶集團在一次新聞發布會譴責廣葯集團對王老吉涼茶品牌的隨意性經營。
3月,廣葯集團發表聲明:由王老吉「整合」白雲山涼茶,將白雲山涼茶全面轉入綠罐王老吉涼茶銷售渠道,由王老吉葯業總經銷。
廣葯集團的此項聲明實則向紅罐王老吉產品的東家香港鴻道集團,進而向弘道旗下的加多寶集團發出「最後通牒」:欲終止王老吉商標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