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海外投資案例+分析+啟發
這里是游戲行業出海的分析
2018年,國內游戲行業的經歷不用再一一描述,而對於中小研發來說,這種經歷更加痛徹。因此不只是大廠,中小研發也開始著眼於海外。
但熟悉國內市場的中小團隊,在出海初期往往面對一些問題,最大的就是產品問題。近日,在龍虎報聯合量江湖舉辦的出海游戲沙龍上,來自成都星羅互動的劉潔以產品的角度為我們分享了中小研發如何出海的問題。龍虎報將其分享的內容整理出來,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論上的指導。
版號問題下中小研發的窘境
2018年對於研發來說都非常辛苦,而成都的研發尤甚。我對2018年的感觸可以總結為三個關鍵詞:版號、寒冬、出海,且這三者表現為因果關系。
首先是版號問題,由於小研發團隊在版號儲備方面的意識薄弱,在版號受限之後,定位於國內市場的游戲很難上線,這使得小研發團隊非常被動。這時候可能會考慮出海,但題材問題又隨之浮出水面,很多產品的題材是在立項之初就確定好的,通用題材還好,但如果是一些武俠、仙俠題材的產品,出海時天然的會失去歐美市場,在亞洲范圍內,日本市場也不一定適合這類題材,而韓國在去年也幾乎沒有仙俠、武俠題材的游戲能進入暢銷榜前五十。
版號問題直接導致了國內游戲行業的寒冬,而國內的寒冬又促使業者出海,但在出海時,題材、產品等又會產生新的問題,因此在出海之前,就需要確定做什麼樣的產品能夠適合出海。
事實上,去年的寒冬暴露了一些中小研發的弱勢,第一便是上述提及的版號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兩個面,首先是版號儲備意識缺失;其次,即便有儲備版號的意識,但中小研發缺乏儲備版號的條件。
以星羅互動為例,公司成立於2015年,而在公司成立之前,團隊曾做過一款產品《龍之守護》,這是2014年國內游戲出海韓國表現最好產品。不過有了成功項目的積淀,但是在團隊出來成立公司以後,雖然公司也延續著魔幻類MMO游戲的開發,但並沒有思考版號的儲備問題,因此在去年新立項游戲時,就有些緊張,如果今年版號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公司也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
中小研發第二個弱項是產品。一般來說中小研發的團隊規模不會很大,我門公司在做第一款產品的時候只有三四十人,即便到今天已經擴充至七八十人,但最多時也僅僅能夠開發兩三款產品,這容易導致公司產品線單一,抗風險能力弱。
第三點弱勢便是成本。在2014年我們開發《龍之守護》時,美術成本大概為兩三百萬,而到了2015年以後,我們開始做《黑暗與榮耀》時,成本已經飆升至上千萬。在這種對美術品質、技術有更高要求的環境下,研發的成本只會持續增加。成本的弱勢也導致了中小研發止損能力的弱勢,一旦開始一個項目以後,很難再因為方向不對等問題,直接拋棄之前投入成本的內容。
面向海外市場的思維
就海外市場總體情況來看,星羅互動曾在全球發過一款MMO游戲《黑暗與榮耀》(除中東外的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發行韓國時的名稱為《Glory》。這款游戲去年在韓國市場的成績非常出色,曾做到了Google
Play暢銷榜第九,在App
Store上也進入了暢銷榜前五;在東南亞,這款游戲也發行了包括越南語、泰語在內的大部分當地小語種版本;在歐美,則發行了德語、英語、土耳其語、義大利語等多個語種的版本。
通過分析這款游戲,我們發現,韓國和港澳台非常適合魔幻類MMO,其中台灣市場和韓國市場有一定的相似度,包括付費數值和用戶層次;東南亞可能更偏向於仙俠、武俠類游戲,不過在當地獲取用戶較為容易;而歐美市場由於已經有了一些競品,因此我們需要自己開拓一下市場。
㈡ 徵求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營銷渠道的案例
TCL與飛利浦渠道聯姻
事件:TCL牽手飛力浦
2002年8月22日飛利浦與TCL集團在上海共同宣布:兩大品牌公司即日起在中國五地的市場進行彩電銷售渠道的合作。根據雙方協議,TCL將利用其銷售渠道及網路優勢在國內五地的市場獨家銷售飛利浦彩電。
這是繼海爾與三洋、TCL與松下、海信與住友之後,國內家電企業又一次與跨國公司達成銷售渠道上的合作。一方面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日益重視,開始藉助中國家電企業的渠道優勢進一步滲透;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已經進入需要加速向國際市場擴張、以穩固自身競爭力的階段。飛利浦電子中國集團總裁用「兩廂情願的婚姻」來形容與TCL的合作。
飛利浦表示,由於對中國二級市場的滲透力不從心,與TCL的最初合作將限於廣西、貴州、江西、安徽和山西五地。此前,飛利浦一直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一級市場。TCL則在此前就一直未曾放棄與飛利浦合作的努力。早在2001年夏天,TCL總裁李東生就曾親率人馬赴飛利浦總部,許諾放開渠道,為跨國公司提供在中國的分銷服務。在李東生看來,國內彩電、手機業的兼並是一兩年內的趨勢。與跨國公司合作,就有了使用其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國際分銷渠道、元器件采購方面的優勢,即引進了TCL國際化操作的外部動力。
飛利浦與TCL在中國的彩電市場都是重要品牌,雙方認為,在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形勢下,合作將更有利於聯手對外競爭,雙方之間正在進行的渠道合作新嘗試.
TCL牽手飛利浦意味著什麼?
新的渠道力量即將形成
TCL牽手飛利浦標志著TCL正在由傳統的工廠型企業向渠道型企業轉變;TCL的渠道正在蛻變為專業的渠道運營商和獨立的利潤中心;製造商的渠道完全可以當作產品來做,將自己的強勢網路資源包裝上市,去截獲其它製造商的渠道利潤;相對國美、蘇寧等超級終端,另一股能夠抗衡它們的強大的渠道力量,可能將會在製造商中誕生。
當然,TCL的渠道並不是要變成傳統意義上的終端賣場,它在追求的是一種新型的渠道組織和管理運作商,也就是說,未來的TCL渠道型企業的渠道,可能包括連鎖專賣等賣場,也會包括上游的分銷體系,等等。
此次合作背後又隱藏著些什麼?
飛利浦之所以會在原有的銷售體系之外另起爐灶,是和飛利浦10%的市場份額已滑落到6%的市場境遇等等原因有著直接關聯的。可它為什麼會找一個製造商來行使傳統銷售商的職責呢?
就目前市場來看,除了國美等賣場型渠道商之外,還找不到幾傢具有TCL、海爾、長虹等製造商般的廣域市場能力;製造商與製造商之間的企業文化、贏利理念更具有兼容性和趨同性;借製造商的「網」進行合作,還可以方便的以此為紐帶和基礎,在資本、技術等領域進行更多的交往。
飛利浦為什麼找TCL
顯然,這是和TCL的自有渠道優勢相關的。
說到TCL的渠道,這還得追溯到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中期。在1996年,TCL率先推進了自有渠道的建設,在短短的兩、三年當中,它就在全國設立了5個區域管理中心,27個分公司,170個經營部,20000多個銷售網點,建立起了一個觸角廣及二三線市場的龐大營銷網路(而這二三線市場的滲透、分銷能力正是飛利浦的軟肋)。這也為TCL帶來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渠道效益低下等不堪重負的後遺症。
為此,TCL從1999年開始,開展了一系列的渠道整改運動:打開各產品事業部的研、產、銷通道,進行渠道資源整合,在TV通道上實施銷售多元化產品的「航空港」構想;2000年的大規模渠道「瘦身」;2001年底構築包括物流運作通道、資金流通道、綜合信息通道和服務管理平台、客戶資源管理平台在內的「三通道兩平台」的計劃。
這些渠道變革上的努力,使TCL電器銷售公司的員工減少了一半,使單次資金周轉加快了七天,使自己能在24小時內能掌握全國所有區域市場進、銷、存的變化;還直接促成TCL在2001年成為了國內彩電銷量的老大,還使TCL家電在去年彩電業全線虧損的情況下,成為了擁有3億多元利潤的贏利「獨狼」。
渠道資源不停優化中的驕人業績,最能說明TCL渠道健全和高效的優勢。這為TCL的銷售網路向專業的渠道運營商轉變賺足了資本,最終促使飛利浦將自家的「女兒」嫁給了TCL。
那些擁有強勢自有渠道資源而不知向弱勢渠道製造商販賣、不知向其他區域市場的強勢渠道製造商交換的製造商,正在浪費,正在背離企業追求最大化盈利的方向。
TCL牽手飛利浦,渠道成了產品
TCL牽手飛利浦,為國內正迫於集約貿易壓力而苦於新一輪渠道變革的製造商,帶來了許多值得深思的東西。
其一,渠道僅僅是自有的銷售網路,還是可以成為多養雞多下蛋的資源?
這個問題尤其值得那些在全國、或地方區域市場擁有強勢自有渠道的企業思考。因為擁有強勢的自有渠道資源,往往就意味著自家組織機構龐大和人海戰術的盛行,也意味著渠道成本居高不下乃至不堪重負,而在銷售鏈的另一端,連鎖超市、大型賣場等集約貿易力量正在張著血盆大口等你入彀。
從這個方面來說,那些擁有強勢自有渠道資源而使用不充分的製造商,正在浪費資源,正在背離企業追求最大化盈利的方向。而就TCL來講,它獨立出來的渠道型企業,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天單獨上市。
強勢渠道製造商往往都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各自行業領域的鳳毛麟角者;二是在二三線市場或中小型賣場擁有強大的滲透及分銷能力。
其二,自有渠道體系能不能退出?
就飛利浦而言,這實際上是說它是在自毀前程?還是在整合社會資源索取最大化盈利?飛利浦顯然不是傻瓜,因為廣西、貴州等5個省正是它市場體系中久無起色的短板;要構築和維護強勢的自有渠道,不能一蹴而就,而且本已稀薄的利潤還將繼續下滑;此外即使構築起自己的強勢自有渠道了,銷售鏈能否通暢也並不好說。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將自己的產品交給TCL這樣的強勢渠道型企業試運做呢?如此這般,剛剛踏上渠道型企業之路的TCL們為了保銷量拿更高、更多的傭金,利用自有渠道資源、品牌優勢,以包括「搭車」銷售在內的方式為己為人爭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就成為一種比較現實的可能了。
第三,從自有渠道中退出,該寄託與誰?
出於安全系數考慮,自己的產品先不妨交給非對手的製造商背景的渠道型企業運做。
第四,傳統的渠道商是否會日薄西山?
具有足以轉化為專業渠道運營商的強勢渠道資源製造企業,始終都會是少數。不足量的競爭就不足以深刻影響及其取代傳統的渠道商。
其五,與強勢渠道製造商合作是否能成為弱小零售終端的出路?從製造商中脫離出來的專業渠道運營商又是否會成為另一股制約自己的集約貿易力量?
強勢渠道製造商往往都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各自行業領域的皎皎者也是鳳毛麟角者;二是在二三線市場或中小型賣場擁有強大的滲透及分銷能力。顯然,這些特徵會使該製造商減少來自集約貿易力量的影響。
而就目前的集約貿易力量來講,它們之所以有能力「吃人不眨眼」,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來自其他領域的渠道力量的足量競爭,一旦這股力量出現,彼此間的制衡必將使製造商的商業環境得到改善。
從以上方面來看,TCL與飛利浦的渠道合作,為國內製造商指明了一些渠道變革的方向當不足為過。
㈢ 國際市場營銷案例
dgtFZU
㈣ 國際市場營銷案例分析及答案
Dell公司度身定製的網路直銷案例分析答案
㈤ 求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失敗案例,只需說出哪個企業即可。
●「三株的十五大失誤」
第一,市場營銷管理體制出現嚴重的不適應,集權與分權關系沒處理好。
第二,經營機制未能完全理順。
第三,大企業的「恐龍症嚴重」,機構臃腫,部門林立,等級森嚴,層次繁多,程序復雜,官僚主義嚴重,信息流通不暢,反應遲鈍。
第四,市場管理的宏觀分析、計劃、控制職能未能有效發揮,對市場形勢估計過分樂觀。
第五,市場營銷策略、營銷戰術與市場消費需求出現嚴重不適應。
第六,分配製度不合理,激勵機制不健全。
第七,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八,相當一部分幹部驕傲自滿和少數幹部腐化墮落導致許多工作沒能落實到位。
第九,浪費問題極為嚴重。
第十,山頭主義盛行,自由主義嚴重,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第十一,紀律不嚴明,對幹部違紀處罰較少。
第十二,後繼產品不足,新產品未能及時上市。
第十三,財務管理出現嚴重失控。
第十四,組織人事工作與公司發展嚴重不適應。
第十五,法紀制約的監督力度不夠。
●「飛龍」的二十大失誤
第一,決策的浪漫化;
第二,決策的模糊性;
第三,決策的急躁性;
第四,沒有一個長遠的人才戰略;
第五,人才機制沒有市場化;
第六,單一的人才結構;
第七,人才選拔不暢;
第八,企業發展缺乏遠見;
第九,企業創新不利;
第十,企業理念無連貫性;
第十一,管理規章不實不細;
第十二,對國家經濟政策反應遲緩;
第十三,忽視現代化管理;
第十四,利益機制不均衡;
第十五,資金撒胡椒面;
第十六,市場開拓同一模式;
第十七,虛訂市場份額;
第十八,沒有全面的市場推進節奏;
第十九,地毯式轟炸的無效廣告;
第二十,國際貿易的理想化;
●「巨人」的四大失誤
第一,盲目追求發展速度;
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
第三,「巨人」的決策機制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第四,沒有把主業的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
㈥ 國際市場營銷 案例分析
一.企業品牌的重要性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委員會曾給品牌下了一個定義:品牌是指打算用來識別一個(或一群)賣主的貨物或勞務的名稱、術語、記號、象徵、設計或其組合,並打算用來區別一個(或一群)賣主或其競爭者。事實上,現在的品牌含義已大大地被拓展了,它已與企業的整體形象聯系起來,是企業的「臉面」,即企業形象。一個好的品牌商品往往使人對生產該產品的企業產生好感,最終將使消費者對該企業的其他產品產生認同,從而能夠提高企業的整體形象。品牌戰略實際上已演變成為企業為適應市場競爭而精心培養核心品牌產品,最終提高企業整體形象的一種戰略,是企業用來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特別是當前國際市場生產力已經處於過剩狀態,所有開放市場經濟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進入了買方市場,市場競爭的環境、手段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種新情況下,企業取勝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單純以產品本身來競爭,還包括品牌的競爭。可以說,未來國際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將是品牌的競爭,品牌戰略的優劣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出奇制勝的法寶。因此,中國醫葯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樹立自己的醫葯品牌戰略。
二.中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的意義
2.1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民族葯業
在當今品牌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品牌企業的多寡,決定該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也決定該國經濟強盛與否。2003年美國《商業周刊》推出的 100個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的前10個品牌,美國佔了8個,這是美國企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表現。醫葯經濟也是這樣。進入上述品牌排名的醫葯企業有美國的輝瑞(Pfizer)公司,強生(Johnson)公司和默克(Merek)公司,其品牌價值分別為104.6, 94.1,27.1億美元。其單個品牌價值遠遠大於「2002中國最有價格品牌」第9位的「三九集團」(82.08億元人民幣)和第24 位的「山東新華醫葯集團」(26.15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美國醫葯具有競爭力,是與他們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業分不開的。所以,我國醫葯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壯大企業的品牌實力,可以有效提高醫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振興國家的民族葯業。
2.2 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 品牌的核心和依託是產品。
品牌企業正是依賴於一個個受消費者認可和喜愛的品牌產品,去佔領市場並創造利潤,使品牌得以鞏固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周期縮短,產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斷縮短。因此,企業必須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適應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而產品創新的前提是技術創新,只有持續不斷地技術創新,才能推動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制葯企業更是這樣。制葯工業屬於高新技術產業,可以說其競爭就是研究和開發(R&D)能力的競爭。世界上著名醫葯企業之所以具有品牌競爭力,就是因為它們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研發實力。2002年輝瑞公司的研發投入為51.8億美元,默克公司26.7 億美元,強生公司27.0億美元,分別占其銷售收入的18.4%, 12.3%和15.7%。以輝瑞為例,1999-2003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40.36,44.35,47.76,51.76,71.00億美元,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可是,中國每年專用於新葯開發的資金只有1000萬- 2000萬元人民幣,加上制葯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葯工業產值的1%。新葯研製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葯的創新研製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這是我國醫葯企業品牌力低下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實施品牌戰略,必然能提高我國醫葯企業的研發實力。
㈦ 國際市場營銷案例分析
1我認為應該沿用中檔產品品牌,實施統一品牌決策。企業應當先把長遠利益放在首位,企業最內終都要以世界知名容品牌為目標,但是就要暫時放棄低檔產品市場,不能在低檔產品市場收益。反之,如果再開創一個新的品牌,雖然可以拓寬市場,增加低擋產品這塊市場,但是,低檔產品的品牌企業也會比自己新開創的品牌更具競爭力,收益不會很大。
2市場細分沒有做好,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銷售不同定位的產品,要了解宗教信仰
㈧ 找一些關於市場營銷的典型案例,最好是國際市場營銷。
http://www.bookonline.com.cn/Show_isbn_7689162.html
這里推薦的一本書很不錯,建議去買來看看版
很有收藏價權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