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的關系

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06 15:45:46

A.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一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2013年後,我國新開工房屋面積、住房銷售面積先後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進入低增長階段。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佔比明顯提高。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四是產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准、供應鏈管理、營銷網路、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鋼鐵產量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水泥產量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結構調整受到體制機制制約。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決總量問題,注重短期調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行趨勢。當前,只有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建立有利於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背景
全球低增長困境的症結在於結構性改革遲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直接購買資產和債券、降低利率甚至實行零利率或負利率等方式,大規模增加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但從實際效果看,全球經濟復甦遲緩,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可見,單一的需求刺激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雖在抵禦危機沖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增強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國際分工格局重構對結構性改革提出緊迫要求。過去一個時期,歐美國家是主要的產成品消費市場,東亞國家是主要的生產基地,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輸出地。國際金融危機後,這種「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歐美國家信貸消費模式難以持續,轉向推進再工業化戰略,一些高端製造業出現迴流;能源原材料生產國迫於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壓力,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憑借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搶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市場。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調整,跨境資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經濟體都力求通過結構性調整提升分工位勢,爭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憑借低成本優勢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隨著我國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面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態勢。這就要求我國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競爭優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
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2015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還要更低一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過剩產能和積壓的庫存沉澱了大量的廠房、土地、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要素無法從過剩領域流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去產能、去庫存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
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是導致國內消費外流、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等問題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一半用於購物,而且購買的商品層次呈下移態勢,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這反映了我國供給體系和產品品質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當前,行業准入限制阻礙了生產要素在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自由流動;「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增大了民營企業進入障礙;金融市場不完善,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致使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境外消費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潛力的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動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產要素從無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流向中高端領域,進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給和需求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一的,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供需不平衡、不協調、不匹配,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結構扭曲,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調控,重在引導市場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避免經濟下行與市場悲觀預期形成相互循環的放大效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經濟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種矛盾和潛在風險,避免增大改革的難度和成本。當前,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間窗口,根據改革的總體部署、時序安排和推進節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改革有序推進創造條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能發揮提振需求的作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最終落腳點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貨幣化,在棚戶區改造中以貨幣化形式鼓勵搬遷住戶購買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庫存的同時將拉動裝修和家電等相關消費。「補短板」可以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來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可以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吸引和創造更多的國內外需求。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當前的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業出現周期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的相互疊加,產品供給遠大於需求,使得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商品房庫存規模偏大的問題尤為突出,需要較長的消化周期。通過「去產能」,逐步化解工業領域的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利於工業品價格合理回歸,扭轉企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通過「去庫存」,減少資金無效佔用,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可以發揮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著力防範和化解風險。當前,我國企業的債務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重化工和房地產領域債務高企,資金鏈緊張,違約風險上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過處置「僵屍企業」和不良債務,加快資產重組,提高資產收益率,改善資產質量,避免潛在風險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降低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壓力,引導資金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實體企業的活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
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做好「減法」,還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葯、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使新增長點匯聚成強大的增長動力。做乘法,就是要轉向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率,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引入市場化交易機制,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行動,為新常態下「怎麼干」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為依託,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B.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供給就是提供,供給側就是 提供產品的一方,消費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側」。

「供給側改革」的意思是什麼呢,做個最簡單的比喻吧, 康師傅這家企業都知道,在前十幾年 他是怎麼壯大的呢,產品是單一的,就幾種水,通過搞營銷,先賣台灣人,慢慢發現在台灣越來越賣不動了,他就開發大陸市場,誒,賣了好幾年,大陸也發現賣不動了,這就怪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消費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沒有問題的,人沒有大規模減少,人素質還有所提高,還賣不動了。問題出在「供給側」 ,供給出現了問題啊,說明公司的產品是有問題的,沒有注重產品本身。

所以企業 實業要轉型升級啊,不轉型不升級就得被市場淘汰,徹底淘汰,所以作為企業你得 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員工的技術,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能力;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發展壯大研發團隊,技術隊伍;

政府在這方面的改革包括,給予減稅、簡政放權等、通過扶持一些有優勢的企業,有創新的企業促使市場加快淘汰落後的產能。

(2)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的關系擴展閱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C. 結合材料,談一談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認識

一、基本概念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要著重強調"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學派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或者說是我們的質量標準定的太低,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刻不容緩。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局部造成環境污染,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什麼
只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圍繞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並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呼籲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產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主要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一是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三四線城市要加大柵戶區和舊城改造力度,鼓勵貨幣化安置,三是倡導、引導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比率。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盡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降低銀企間融資桿扛比率,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實惠
1.教育:社會辦學帶來供給多元化
在教育資源的供給端,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將被進一步打通。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2.醫療:民間資本湧入解決"看病難"
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3.住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4.消費:"海外搶購"將成為過去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D. 談談供給側改革,這樣做解決問題嗎

一、基本概念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要著重強調"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學派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或者說是我們的質量標準定的太低,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刻不容緩。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局部造成環境污染,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什麼
只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圍繞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並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呼籲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產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主要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一是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三四線城市要加大柵戶區和舊城改造力度,鼓勵貨幣化安置,三是倡導、引導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比率。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盡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降低銀企間融資桿扛比率,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實惠
1.教育:社會辦學帶來供給多元化
在教育資源的供給端,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將被進一步打通。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2.醫療:民間資本湧入解決"看病難"
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3.住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4.消費:"海外搶購"將成為過去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E. 如何認識和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一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2013年後,我國新開工房屋面積、住房銷售面積先後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進入低增長階段。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佔比明顯提高。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四是產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准、供應鏈管理、營銷網路、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鋼鐵產量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水泥產量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結構調整受到體制機制制約。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決總量問題,注重短期調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行趨勢。當前,只有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建立有利於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F. 談一談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認識

一、基本概念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說的通俗點:想必大家都聽過"需求側",就是那個有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需求側","供給側"則與"需求側"相對應,與此同時,要著重強調"供給側"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
需求側學派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二、為什麼提出「供給側改革」
1.供需不匹配。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學派觀點採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動經濟增長,但實則是「供給跟不上需求」。
打個比方,現在熱門的"海淘",還有之前中國人們去日本買馬桶蓋、紙尿褲等新聞,難道是我們中國沒有這些產品嗎?顯然不是,相反,很多這些產品還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人們會不惜重金、不嫌麻煩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另外,中國手機廠家那麼多,而蘋果手機卻大受國人追捧。究其原因,是產品質量跟不上,或者說是我們的質量標準定的太低,正是我國長期忽視"供給側"的原因。
2.消化過剩產能刻不容緩。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占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在局部造成環境污染,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3.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這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什麼
只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認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圍繞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四大要素,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並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呼籲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產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主要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一是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二是三四線城市要加大柵戶區和舊城改造力度,鼓勵貨幣化安置,三是倡導、引導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比率。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盡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降低銀企間融資桿扛比率,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實惠
1.教育:社會辦學帶來供給多元化
在教育資源的供給端,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教育服務。隨著政策不斷松綁,民間資本深入到教育領域內部的通道將被進一步打通。供給側改革正推動教育進入產業化發展模式。
2.醫療:民間資本湧入解決"看病難"
在醫療領域的供給端鼓勵更多民營資本進入,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於醫療資源的壟斷。民營醫療機構百花齊放,百姓對於醫療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3.住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化解房地產庫存是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指出,各地發改委要抓緊推動制定化解庫存方案,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釋放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4.消費:"海外搶購"將成為過去
中央給消費升級的潛在領域描繪了一幅明確的藍圖:要求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重點推動服務、綠色、時尚、品質等六大領域消費升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供給端不斷地改革、完善,未來國內也能提供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產品,老百姓也不用萬里迢迢遠赴國外往回背"洋貨"了。

G. 為什麼現在要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緩解當前我國經濟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把脈當下中國經濟,從需求側看, 1—11月房地產與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雙雙下滑,出口也繼續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時需求外溢明顯,海淘、境外代購風生水起。另一方面,需求升級趨勢明顯,電信、文化娛樂、養老等消費快速增長,綠色、時尚、品質消費空間巨大。而從供給側來看,我國既存在低層次產業的產能過剩,也存在著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不足。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供給側的滯後造成當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給不僅跟不上需求升級趨勢,而且滿足創造新消費、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對症下葯」,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問題。在近期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經濟論壇上,國務院研究室工業與交通司副司長張泰說,破除生產要素和商品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通障礙、大量的過剩產能和經濟結構性問題等,都是需求側管理所無法解決的,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則可以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奠定基礎。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面臨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與問題有需求側的,更有供給側的,核心是體制機制問題。通過改革化解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是新階段中國經濟的必然選擇。」遲福林說。
「從強調需求側管理,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的是經濟工作思路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效益轉變。」潘建成說。
供給側改革如何發力?
供給側改革是要下功夫的精細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決心
潘建成說,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應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影響潛在增長率的諸多要素來看,勞動力方面,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下降,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延遲退休、加強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等,見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靠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短期內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空間也不大——嚴重的產能過剩制約了投資增長,資源環境更形成了長期的瓶頸制約。
在潘建成看來,現在提升供給能力,可以從三個方面突破:一是繼續推動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二是推動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續轉移,並在轉移時注重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三是鼓勵創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創新,包括通過打破壟斷、降低民間資本進入重要行業的門檻來激活民間資本,通過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資源;通過金融改革充分發揮資金效率、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這些都是在各個方面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提高市場化效率。」潘建成說。
從眼下的情況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優先解決好去產能、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去杠桿等幾大關鍵問題。
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現在化解產能過剩,要更多從供給側著手,促進產業升級,堅決淘汰僵屍企業。」潘建成說。此外,推動去產能,還要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兼並重組,通過優勢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對生產力重新整合,提升整個產業的供給效率。
二是降低企業成本。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需要打出「組合拳」,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財務費用等,目前還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有效減輕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
三是房地產去庫存。當前樓市庫存較大,一大原因就是結構性供需錯位。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四是補短板。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困問題、「三農」問題、生態問題、基礎設施等都是短板。補上這些短板,才能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帶來新的機遇。
五是盡快解決金融供給結構與融資需求不匹配問題。在保障金融體系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的提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便利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改革是精細活,需要下功夫,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要有定力,不能急躁。因此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心態,要對改革有耐心、有信心、有決心。」潘建成說。

H. 供給側改革是市場營銷學的哪個階段

供給側改革是市場營銷學的哪個階段中間階段吧,我覺得市場營銷我沒有學過啊。

I. 什麼是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是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同時也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上的反映。

供求關系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提供的全部產品、勞務與社會需要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包括質的適應性和量的平衡。

社會再生產過程,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價值上如何補償、在實物上如何替換的問題。

在再生產過程中,各個部門之間既互相供給產品或勞務,又相互提出需求,構成了互為條件、互相制約的供求關系。保持良好的供求關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

(9)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的關系擴展閱讀:

供求關系的狀態

1、供不應求。

是指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小於(落後)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大於供給,這時候市場就成了賣方市場,賣方處於有利的低位。

2、供大於求。

說的是一定時間內,市場上生產部門生產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給人們消費的商品總額,大於(超出)人們在這段時間內滿足物質資料生活所需要產品的總額。這使得供給大於需求,這時候市場成了買方市場,買方處於主動地位。

3、供求均衡。

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商品的供給與人們的需求達到了理想的對等狀態,即供給剛好滿足需求。這種平衡只是種趨勢,只能是相對的平衡,這需要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和賣方處於對等關系,雙方的關系是相對和諧、穩定的。

J. 供給側改革中國產品牌的營銷關鍵是什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供給側改革。其實說白了就是進行回產品結構的調整,答以便於更好的適應市場需要以及產品的升級。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前期的營銷成本投入很可能付之東流,包括之前產品的推廣費用以及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很顯然,這和傳統意義上企業的發展是背道相馳的。

那麼花費了那麼多的成本投入品牌打造中,如何能保住現有品牌,這就是供給側改革品牌營銷應該思考的問題。於是就有了企業擴張產品線和轉型的事情。

海爾集團開展的阿米巴模式轉型,將企業全部打散,構建子公司或者進行品牌孵化,提高創新力,使企業轉型成功。並藉由海爾打造了雷神等子品牌。

所以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時,保守型企業會選擇開辟類似市場空間,便於自己品牌的成功打入,而一些創新型的企業則會開創子品牌,進行品牌孵化。這兩種模式都各有利弊,不過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自己的品牌結構。

對於企業自身而言,則必須要尋找到一個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或者找到消費者的痛點,進行產品打造等措施。

閱讀全文

與供給側改革與市場營銷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子商務法律定義 瀏覽:487
電子商務訓練平台 瀏覽:264
培訓中心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779
體育賽事商業贊助策劃方案 瀏覽:589
物業公司內刊策劃方案 瀏覽:552
幼兒園元旦游園方案策劃 瀏覽:77
建材促銷活動簡訊 瀏覽:58
電子商務進農村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841
圍棋培訓班招生方案 瀏覽:317
四月份踏青策劃方案 瀏覽:811
項目成本策劃方案 瀏覽:552
杭州熟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702
培訓機構集體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42
工會開展職工素質培訓方案 瀏覽:612
評比優秀培訓師活動方案 瀏覽:543
臘八節親子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
我國電子商務外貿現狀 瀏覽:999
酒店怎麼做推廣方案 瀏覽:192
運動會籌備策劃方案 瀏覽:148
儀器電子商務網站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