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閉症兒童參加社會融合活動有什麼樣的意義
第一次不要身體接觸,有些自閉症兒童害怕身體接觸的。要有耐性,因為很可能你說十句他也沒反應,也正因為沒有語言的交流,所以你會覺得很難理解自閉症兒童的想法。這個時候建議你從他的興趣入手,自閉症兒童大多會專注一樣他喜歡的事物,從他的興趣中了解他。
2. 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設計方案
活動設計方案:
一、提高兒童的多元文化生活。
1、通過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習俗、語言、食物、音樂、價值觀、家庭關系、生活方式、文化慶典和國家遺產。
2、可以為兒童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良好接受和對他人的積極理解,了解快速變化、復雜和獨立的社會中生活的豐富性和合作性。
二、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1、願意與他人共同游戲、活動並友好相處。
2、善於與人交往,懂得問候、交談、與人合作及參與活動的技巧,掌握幾種交往策略。
3、能主動幫助弱小同伴,樂於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老人和殘疾人,經常自願的與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
三、理解並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
1、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規要求,培養一定的規則意識,養成按規則進行活動的習慣。
2、感受生活中規則的重要,能圍繞自己的生活、學習、游戲制定簡單的規則。
四、認真傾聽並理解任務性的語言,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
1、有困難或需求幫助時會用適當的方式向成人表達自己的需要、想法。
2、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盡可能自己解決。
3、做事有信心,能有始有終地做完一件事。
4、了解自己周圍環境的關系,能較快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五、愛父母長輩、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1、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家人的關系,感激父母長輩的辛勤養育之恩。
2、了解周圍不同職業人們的勞動及與自己生活的關系,尊重他們的勞動。
3、了解祖國傳統的民俗節日,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
3. 一份完整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方案包括哪些內容
活動目標:認知 情感 技能目標
活動准備:材料 場地 經驗准備
活動過程:導入 主課程 操作(根據實際而定)
活動延伸
反思和總結
4.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策略有哪些?舉例說明其中一二
1、用生活取景法選取幼兒所需培養的社會技能 在進行幼兒社會技能培養時,教師首先要考慮培養的內容與目標,並將這一內容目標明確地傳達給幼兒,使之成為幼兒的學習目標。例如雖然現在幼兒園玩具大都十分充足,而且多採取分區活動方式進行游戲,避免了幼兒過多地因玩具發生爭執的現象,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基本上很少看到幼兒爭搶玩具。但老師在深入觀察中仍然發現幼兒並未真正掌握與大家一起共同玩玩具的社會交往技能,理由是:在幼兒玩自帶玩具時常常出現爭搶、無法介入等缺乏交往技能的情形。在使用生活取景法選取社會教育內容時,除了創設模擬情景外,有時也用照片、錄像等手段記錄下幼兒平時的生活場景,用於社會技能培養活動中。
2、使用即時動態情景再現法促進幼兒社會認知與行為的統一 由於幼兒的年齡小,很難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言與行的矛盾、自己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己行為與後果的關系,老師們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種動態情景再現的方法,讓幼兒直觀地觀察,並經由反思自己行為得到正確的結論。實踐證明採用動態情景再現法可以突顯幼兒社會認知的不足,及「知行不一」的矛盾沖突,促進由「知」到「行」的轉化。 例如在社會技能培養活動《我會等待》中就出現大多數孩子表示了自己「人多時我願意等待」的態度,可是說到不等於做到,在之後的情景練習中仍舊出現擁擠的現象。老師運用動態情景再現法讓孩子們看到了立即再現的錄像情景,有意地突顯了孩子們認知與行為的矛盾:為什麼說得到卻做不到呢?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十分投入地認真反思自己行為的問題,為進一步學習「排隊等一等」的操作技能打下基礎,從而達到教師預設的活動目標。
3、妙用價值表決法樹立幼兒待人接物正確態度 價值觀教育法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運用也是一種創新,它認為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內在的價值觀去行事,兒童也不例外,但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價值觀的混亂,只有通過兒童心理內部價值澄清,才能建立自己清晰的價值觀和恰當的生活方式。實踐證明價值表決法簡單、有趣,對於培養「自律」的社會行為非常有效:一方面幫助幼兒將已有的社會認知轉化為態度;另一方面幫助幼兒用正確的態度引導自己的行為。
4、善用移情體驗法幫助幼兒建立同情心
5、巧用操作圖示法幫助幼兒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說得到做不到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幼兒社會性表現方面的現象,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行為操作技能的缺乏往往是造成幼兒知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幼兒並不知道該如何做到。
6、摒棄是非對錯評價是幼兒社會技能教育重要的指導原則。
5. 設計一份兒童親社會行為促進的實施方案
你心真大。
6. 社會融合的提出與演變
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西方世界工業化和誠巿化進程加快,社會矛盾曰益凸顯,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杜會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法國社會學家Durkhdm在《自殺論:社會現象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社會融合概念。他認為,社會融合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良好的社會融合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自殺率,但他並沒有給社會融合下一個清晰的定義。
此後,學者們沿著實證研究路線對其持續關注並不斷發展:有研究對不同群體的社會融合狀況及社會融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也有研究發現社會融合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組織績效甚至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管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都面臨著構建和維護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挑戰。當那些僅僅針對貧困、失業和發展失衡等單個社會問題制定的政策並未能如預期一樣發揮作用的時候,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家們強烈地感覺到有必要整合一個概念來應對更大范圍的挑戰。社會融合這一概念便逐漸受到他們的青睞,開始成為應對上述社會問題的政策訴求,成為社會健康發展的手段或目標,使得基於社會融合的公共政策研究和應用成為當代西方社會政策研究的關注焦點之一。
7. 家庭教育怎樣促進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單一的封閉式家庭教育是不可取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很難融入社會。
建議你在設計家庭教育課程的時候,增加更多的社會活動作為補充,如:通小區的孩子交流活動、游戲、家庭聚會等,另外鼓勵孩子走出去,多接觸社科方面的場所,比如天文館,圖書館。游樂場所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重要部分。
8. 如何理解不存在一種最好的能適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兒童的教育方案
一、主要在於差異化,既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水平的兒童,對於教育的方法,目的,以及投入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是一種教育方法的簡單調整就能適應的,應該根據不同
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來制定教育方案。
二、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創造和積累、發展起來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人類文
化隨著發展出現不同的類型,對人的發展便構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德國哲學家、史學家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8種類型,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等。英國早期經
濟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 26 種類型。
一、文化對人的作用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4、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
5、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文化對人的影響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
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
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
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