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營銷計劃一般包括哪幾個方面
市場營銷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要:
背景與現狀:
分析:
目標:
戰略:
戰術:
損益預測:
控制:
Ⅱ 《市場營銷學》名詞解釋完全版(9)
401. 物流系統:旨在以最低的總體物流成本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通常,在確定系統的客戶服務水平之後,物流方式和成本才會變得可行。
402. 訂購前置時間:指從發出訂單到接收物品所需的平均時間。
403. 使用率:指在某一時期內,顧客的平均購買量。
404. 服務水平:指企業希望直接從庫存中用於完成顧客訂單的百分比。
405. 促銷或促進銷售:企業通過人員銷售或非人員銷售方式與潛在顧客進行信息交流,激發並刺激顧客購買慾望,從而產生購買行為的活動和過程。
406. 編碼:發送者將欲發送的信息轉換為特定的文字、圖像、符號的過程。
407. 解碼:接收者將接收到的信息還原為語義並理解其意義的過程。
408. 反饋:接收者將接收狀況返回給發送者的過程,沒有反饋,發送者就不知道接收狀況。
409. 噪音:干擾信息傳遞和反饋的各種因素,如虛假信息、競爭者的干擾。
410. 促銷組合:企業根據促銷需求,對廣告、銷售促進、宣傳與人員推銷等各種促銷方式進行適當選擇和搭配。
411. 推式策略:利用推銷人員和中間商將產品推入銷售渠道,生產者將產品積極推給批發商,批發商再推給零售商,零售商最後推向消費者。
412. 拉式策略:企業針對最終消費者,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廣告和消費者促銷活動,以增加產品需求。如果有效,消費者將向零售商要求購買該產品,從而拉動整個銷售渠道系統。
413. 廣告:明確發起者以公開支付費用的方式,通過非人員形式對產品、服務或行動的意見和想法進行介紹。企業廣告目標主要包括提供信息、引導購買、提醒使用等。
414. 量力而行法:企業根據能籌集到的資金數額來確定廣告預算。在優先分配其他營銷活動資金後,如有剩餘,再用於廣告。
415. 銷售百分比法:企業按照銷售額(實際或預測銷售額)或單位產品售價的一定百分比來計算和決定廣告開支。
416. 競爭對等法:企業根據競爭對手的廣告開支來決定自己的廣告預算,以保持競爭優勢。
417. 目標任務法:明確廣告目標;決定為達到目標必須執行的工作任務;估算執行任務所需的費用,總和即計劃廣告預算。
418. 網路廣告: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網路地址或向網上出版商購買廣告空間來進行廣告。
419. 廣告效果:指廣告接受者的反應情況。由於反應多方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廣告效果。
420. 歷史分析法:使用回歸分析將歷史銷售與廣告支出聯系起來進行相關分析,以測量廣告支出對產品銷售的影響。
421. 實驗分析法:在不同地區實施不同水平的廣告,觀察廣告支出對銷售的影響。
422. 人員推銷:企業通過派遣銷售人員與潛在購買者交談,進行口頭陳述,以促進銷售。
423. 人員推銷策略: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設計和管理銷售隊伍的經濟過程。
424. 銷售百分比法:根據歷史資料計算銷售隊伍費用占銷售額的百分比和平均成本,預測未來銷售額,確定銷售人員數量。
425. 分解法:將每位銷售人員的產出分解,與銷售預測額對比,判斷銷售隊伍規模。
426. 推銷工作安排:指在銷售隊伍規模確定的條件下,如何在產品、顧客和地理區域方面分配時間和資源。
427. 傭金制度:企業根據銷售額或利潤額的大小給予銷售人員固定或可調整的報酬比率。
428. 銷售促進:除了人員推銷、廣告、宣傳外的市場營銷活動,刺激消費者購買和經銷商效益。
429. 宣傳:無需支付費用,在媒體上發布商業新聞或在廣播、電視、銀幕、舞台上獲得有利報道、展示、演出,以刺激目標顧客的需求。
430. 市場營銷戰略:為實現計劃目標採用的主要市場營銷方法。
431. 市場營銷計劃:在分析目前市場營銷狀況基礎上,確定財務目標和市場營銷目標、戰略、行動方案以及損益預測。
432. 市場營銷組織:企業內部涉及市場營銷活動的職位和結構。
433. 職能型組織:強調市場營銷各種智能如銷售、廣告和調研等的重要性。
434. 產品型組織:在企業內部建立產品經理組織制度,協調職能型組織中的部門沖突。
435. 市場型組織:按照市場系統安排市場營銷機構,使市場成為各部門服務的中心。
436. 地理型組織:按地理區域設置市場營銷機構,面向全國。
437. 金字塔型:常見的組織結構,由經理至員工建立垂直領導關系,管理幅度逐步加寬。
438. 矩陣型組織:職能型組織與產品型組織結合,以直線指揮系統為基礎,建立橫向領導系統,形成矩陣。
439. 小組制:為完成一次性任務,如產品開發,從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經理領導的工作組,任務完成後小組撤銷。
440. 職位類型:每個職位的設立必須與市場營銷組織需求和內部條件相符。
441. 職位層次:指每個職位在組織中的地位高低。
442. 職位數量:企業建立組織職位的合理數量。
443. 分權化程度:權力分散到何種程度能更好地上下級溝通。
444. 管理寬度:每個上級能控制的下級人數。
445. 市場營銷執行:將市場營銷計劃轉化為行動方案並確保完成,實現計劃目標。
446. 企業文化:企業內部全體人員共同持有和遵循的價值標准、基本信念和行為准則。企業文化對經營思想和領導風格、員工態度和作風起決定性作用。
447. 企業環境:形成企業文化的外界條件,包括傳統文化、政府經濟政策和環境因素。
448. 價值觀念:企業員工共同的行為准則和基本信念,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449. 模範人物:共同價值觀的人格化,是員工行為的楷模。
450. 儀式:為樹立和強化共同價值觀,有計劃進行的各種例行活動,如紀念、慶祝活動等。
Ⅲ 損益預算是什麼意思
損益預算是一種財務預算管理方法,主要用於預測和規劃企業未來的盈利或虧損情況。
損益預算作為企業預算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企業在未來某一時期內,預計的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等財務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預測和比較,企業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經營狀況,從而作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
詳細解釋:
1. 損益預算的基本概念:損益預算也被稱為利潤預算,它展示了企業預期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預期的利潤或虧損。這種預算幫助企業預測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財務表現,從而為其戰略規劃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2. 損益預算的構成:損益預算主要包括收入預算、成本預算、費用預算和利潤預算。其中,收入預算反映了企業預期的銷售額;成本預算考慮了與產品生產或提供服務相關的直接成本;費用預算涵蓋了企業的運營費用,如租金、工資、市場營銷費用等;利潤預算則是基於前三個預算的匯總,預測企業的總體盈利狀況。
3. 損益預算的重要性:損益預算對於企業的管理者和外部投資者都具有重要意義。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損益預算來監控企業的實際運營表現,及時調整策略以實現目標利潤。而對於外部投資者來說,損益預算提供了企業未來的盈利預期,有助於他們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
4. 損益預算的編制過程:編制損益預算通常需要結合企業的長期戰略規劃、市場環境、歷史數據等多個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預測未來的市場變化,合理設定各項預算指標。
總之,損益預算是一種有效的財務工具,它幫助企業預測未來的盈利狀況,為企業的戰略規劃和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通過科學的損益預算管理,企業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