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怎樣培養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孩子學習漢語拼音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剛開始學習的速度並不能代表學習能夠達到的高度,只要家長使用的方法符合孩子學習心理的發展規律,正確引導,即可使孩子在漢語拼音學習階段產生興趣打好基礎。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一下原因和對策:原因:1、孩子的思維遵循這樣的發展規律,從形象到抽象再到符號。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之前沒有很多這方面的訓練(如:字母與發音的關聯、發音與具體字的關聯、具體字組成的詞與生活實物的關聯等等)的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由形象的思維轉為邏輯符號的思維,而我們的漢語拼音正是這樣一種符號;
2、如果他們覺得所學的東西與生活關聯不大,就很難再有興趣學下去。純拼音的學習是抽象的、枯燥的,面對剛剛入學,特別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一年級學生,絕對是個挑戰;
3、老師絕對是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進度,在這個方面女孩子確實在初期會有更多的機會走在前面,所以,幫助孩子的進步,需要媽媽在生活中多下功夫。
4、現在有很多孩子會比較早的開始接觸英語,所以,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漢語拼音跟英語混淆的現象。
對策:一、首先要說的是,通過您的描述,我發現孩子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困難,這是憑他自己的努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麼媽媽就盡可能不要去打、責罵孩子,這只會使孩子將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加諸在學習拼音本身上;營造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您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共同學習,會對您的孩子信心的樹立有所幫助;其次,多多利用各種形象式工具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習拼音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韻母、聲母、雙韻母、聲介合母再到拼讀,難度在逐步提高。媽媽要表現出充分的耐心,孩子才會逐步掌握有信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形象教學的方法,讓孩子說出拼音像何物,可以加深他對拼音字母的印象,加強記憶效果。要爭取讓孩子自己說出像什麼,如果他實在說不出,可由您說出來,這樣東西與他自己的生活關聯程度越高,效果越好。這樣就完成了從形象到抽象的聯結和轉化。比如,從單韻母、聲母開始,學a、 o、e,媽媽要重點指導發音方法,讓孩子觀察、模仿,反復練讀。可以利用插圖,藉助啊喔鵝讀准 a、o、e的音;還可以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發音方法。如,張開嘴巴a a a,圓圓嘴巴o o o,嘴巴扁扁e e e。要告訴孩子發單韻母a、o、e時,口形不能變動。這些方面,您可以參考孩子的教科書,相信您會比孩子對課本有更好的理解,在通過您的理解傳達給孩子。
三、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拼音字母卡片,跟孩子一起做一些關聯練習。如,媽媽說出一個句子:媽媽過生日,‘啵’的一聲,孩子在媽媽的臉上親了一口,並祝她生日快樂,請找出這句話中出現的聲母!孩子如能找出b,可以提示他,是的,這是聲母b。
四、在教孩子學雙韻母 an、ing、en 時,可以充分利用書上或是您在網路上找到的插圖編故事,使插圖的表音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比如,出示一幅天安門的圖片,問孩子那個韻母在天安門的名字里出現,如果孩子回答對了,再幫他一起記住an 的形。手持 a 和 n兩張拼音卡,從不同的方向拿到一起,放在天安門的圖片前,告訴孩子,a 和 n 一合並,就成了 an 。還可以利用兒歌,如:小a和小n,手拿 a 和 n ,來到天安門,變成好朋友,成了an,an,an。孩子的思維會被調動的越來越活躍。沒准兒有一天,他會盯著吃飯的碗告訴你,這是一個o呢!
五、媽媽示範讀聲調時,開始可以讀得誇張一點,還可以用手勢表示,幫助孩子通過形象的方法掌握四聲的變化。學到一定程度,可以用媽媽來發音,孩子來找相應的卡片的方法來鞏固。也可以輪換過來,孩子發音,你來找。你跟孩子一起學,他也能切實的感到您對他的支持,這種支持會幫助他樹立持續學習的決心。
六、學習的過程中,書寫也要同時跟上。帶領孩子做拼音卡。如,彩色卡上寫聲母,黑白卡上寫韻母,無論挪動大卡或小卡,都會發現新的音節,孩子會覺得: 我能行!另外,媽媽可以根據孩子學過的聲母或韻母結合生活實際組成音節詞,指導他自己寫成拼音條上,讓他在讀一讀,再告訴他讓我們在家裡找到這個東西!,同時把這張拼音條貼到家裡相應這個東西上面去,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eng,加上l就是冷,家裡哪裡冷呢,孩子就可能會想到冰箱,並跑去把l和eng貼在冰箱上。
七、之後,就是完整詞或句子的拼音。這個難度會更高一些。可以利用孩子玩兒的天性,引導孩子根據情景圖的提示來講相關故事,面對情景圖,孩子便會嘗試講《狐假虎威》的故事,媽媽可以進行提問:小動物們到底是怕誰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狐狸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孩子就更容易就拼出已經實現寫好的相關音節huli、jiaohua,chuiniu,sahuang。這樣就把語音訓練和音節的初步感知有機的結合起來。
八、根據我們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孩子學過的知識應該經常回顧,經常加以鞏固,加深印象。
九、尋找一些視頻、軟體、磁帶等輔助學習,也是有幫助的。或者您自己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感興趣的東西,如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喜歡的玩具等,做成幻燈片,附上拼音,在電腦上播放,變播邊學,也會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總之,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能幫助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好的維持注意力,也能幫助他們更有樂趣的學習,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㈡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在拼音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我採用了幾個方法:(1)由故事引出拼音;(2)由漢字引入拼音;(3)實際生活相聯系;(4)採取比賽形式的游戲;
一、 由故事引出拼音
愛聽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講故事,不但使抽象的拼音直觀化,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產出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新編的第一冊語文書在漢語拼音部分作了很大改動,增加了兒童喜聞樂見的情境畫面
二、 由漢字引入拼音
由於新編教材打破了以往學生先學拼音後學識字的模式,改變了過去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相對割裂的狀況。學習漢語拼音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漢字,幫助閱讀。在教學新課之前,教師出示與拼音讀音相同的漢字,由漢字引入拼音。例如:教學聲母j q x 時,從情境圖(星期天,媽媽用洗衣機洗衣服,西西看見了,也端來一盆水和媽媽一起洗衣服,)小朋友自然就知道j q x 的發音原來是這樣發的:x—洗,j—機,q—起。
三、 和實際生活相聯系
語言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因此要把學到的拼音盡可能放到生活中讓學生體會、理解。例如:正確朗讀聲母與韻母拼成音節的四個聲調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做了如下設計:
(1)出示的四聲 ba的四個聲調bā、bá、bǎ、bà
(2)教師示範讀每個聲調的音節,學生跟讀。
(3)用每個聲調的音節說詞語,最後總結得出:bā七八的八 、bá拔草的拔、bǎ手把的把、bà爸爸的爸。
四、 採取比賽形式的游戲
小孩子天性好動,教師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輕松愉快的學習拼音,讓學生更加容易對學習拼音產生興趣。(1)開火車,選兩組比賽,例如:開火時有一組中的一個人停下來,這一組就算輸了,而對火車順利開到底的小組給予表揚。這一點對於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也有一定約束作用。(2)找朋友,例如;學習了a o e及其四聲,教師就寫成12張卡片,發給12位學生。拿到卡片的學生把卡片舉起來。請一位學生到講台前,在12卡片里隨便挑一張。如:「a a a 在哪裡?」拿到「a」這張卡片的學生就站起來回答:「a a a ,在這里。分組競賽,一年級學生好勝心強,設置一些比賽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比賽的內容和方法也有很多,如:學完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可以採用摘蘋果比賽等形式復習鞏固。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
《新課標》提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生通過有意義的方式獲得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獲得更多對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1)教師說出音節,讓學生回答聲母和韻母是什麼?(2)請學生當小裁判,例如:教學j q x與ü相拼的規則時寫出兩種表達方式: ju\jü,同意第一種答案的起立,同意第二種答案的同學坐著表示,然後揭示正確答案,得出規律。最後用兒歌「üü見了j q x,摘了墨鏡再握手」進行強化。(3)結對子,一個優生與一個後進生的學生結成一對,請優生在學習方面幫助後進生。當後進生取得進步時對兩個人都給予表揚鼓勵,這對於提高雙方的積極性都有很大作用。(4)一堂課結束後留給學生一些問題思考。比如讓他們背誦兒歌,或者看圖說話,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㈢ 我們漢語的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有的呀
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四十多年來拼音方案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教育事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周恩來總理在公布《漢語拼音方案》時指出:「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范、中小學校進行教學。」根據這一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從1958年秋季開始,將漢語拼音編入小學語文課本中,作為小學一年級學生重要的學習內容。多年來,漢語拼音教材經過多種試驗,進行過多次改革,教學質量在不斷探索中提高。漢語拼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回顧漢語拼音教學的歷史,大體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8年至1962年;第二階段是1963年至1966年;第三階段是1973年至1977年;第四個階段是1978年至1982年,從1982年至現在為第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這是漢語拼音教學的初級階段。1958年秋季,小學一年級第一冊語文課本中安排了漢語拼音的教學內容。學習聲母、韻母,r的用法和一聲一韻的拼音方法;1959年春季使用的第二冊課本中安排頭母yw的加換,iou uei uen的省略及j q x和ü相拼ü上省寫兩點等規則;1959年秋季使用的第三冊課本繼續安排拼寫規則,以加強鞏固。
從這一階段的拼音教學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內容多而復雜。教材安排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全部內容,保持了《方案》的完整性、系統性,這是好的一面。但是教學內容太多,困難太大。為了減輕難度、分散難點,教材把四條拼寫規則放在第二學期,這樣安排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些音節第一學期是一個樣子,第二學期又是一個樣子。如「玩具」,第一學期教的是「uán jǜ」,第二學期要改為「wán jù」,又如「烏龜」,第一學期教的是「ū guēi」,第二學期改為「wū guī」,uei中的「e」被省略以後,調號得改標在「i」上。這樣的音節如果是少數,學生還可以接受,要改換幾十個音節,就大大增加了難度。學生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學會,而又極易混淆。
2.教學要求高,難度大。要求一年級小學生學會《方案》的聲母、韻母、拼音方法和全部拼寫規則。拼寫規則有四條,j q x和ü相拼省略ü上兩點這一條比較容易,iou uei uen的省略就復雜了,怎樣省略,省略哪個字母,省略後,調號怎麼標,學生不容易弄清。最難記認的是y w的用法,學生要記住23個需要加換的音節,哪幾個是加頭母,哪幾個是換頭母,要讓一年級小學生既能分辨又能記憶,這樣的要求過高過急,是很不容易達到的。
上述教材的編法持續了五年,廣大教師反映漢語拼音教學困難太多。有的學校因為條件不夠,不教拼音;有的用了大量時間,教學效果也不好。方言地區困難更大,有的老師說:漢語拼音真難教,用了很多時間,不但沒有起到幫助學好語文的作用,反而成了學生的負擔,影響了識字、閱讀能力的培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一位農村教師說:「學生剛一入學就碰上了學起來復雜、難記,而且枯燥的漢語拼音字母,感到很吃力,學生熬過這一段時間真是夠受。」總的情況是花時間多,費力不小,效果不好,師生苦惱,家長不滿。
這種情況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漢語拼音方案剛公布不久,人們對方案還缺乏認識,對它的作用估計不足,認為教漢語拼音是多此一舉,不如用原來的注音字母,或者什麼符號都不用,直接教漢字更好些。二是各地對小學教師沒有普遍進行培訓,不少老師對《漢語拼音方案》不熟悉,抓不住拼音教學的難點、重點。三是教材內容求多、求全、求系統,教學要求偏高,師生適應不了。四是拼音教學的經驗少,教師對教材的編輯意圖不很理解,無法駕馭教材。總之,大部分教師處於被動狀態。
為此,有關單位,特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就漢語拼音教學問題,作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漢語拼音教材的編排方法,作了較大的改進。
第二階段,是漢語拼音教學進行了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績的階段。
1963年5月,中央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大綱對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作了明確的規定。大綱指出:漢語拼音教學的目的是輔助識字,學習普通話。根據大綱的規定,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了小學漢語拼音教材,並作了較大的調整與改進。特點如下:(1)一年級學生只學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大寫字母、字母表,隔音符號等內容,分散在以後的各冊教材中。(2)用變通的辦法,避開頭母y w的使用規則。y w當作聲母教,用它們和韻母相拼,不便拼的整體認記。(3)帶介音的音節,採用聲介合母的方法,少教13個長韻母。(4)iou uei uen直接教省寫式(iu ui un)和聲母相拼。
以上的改進是成功的,它的好處在於:(1)拼音教學目的明確了,教學要求降低了,只限於輔助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2)教學重點放在教學字母和拼音方法上,暫時用不著的拼音知識,如大寫字母、字母表、隔音符號等放在以後的各冊中學,教學重點突出了,難度減輕了。(3)拼寫規則(除j q x和ü相拼ü上省寫兩點規則外)變通了,簡化了教學內容。(4)字母順序的編排接近方案,便於學生掌握發音規律。
漢語拼音教材的改進,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使漢語拼音教學前進了一步。城市大部分學校,認為漢語拼音教材的改進,既科學又簡便,好教多了,一般的學校用四至五周的時間就可以教完。
但是方言地區和廣大農村及邊遠地區的教師仍然感到內容繁雜,教學時間長。據有關資料統計,江蘇丹陽珥陵地區40所小學就有28所不教拼音。
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在當時的形勢下,教育部門的領導、教研人員、教師的精力一般不放在教學研究上,致使一些老師、特別是農村教師教學中的困難得不到很好解決。二是改進後的拼音教材,仍然存在著內容多,教學時間比較長的缺點。如採用聲介合母的辦法,雖然可以少學13個復鼻韻母,但需將聲介合母的音節記牢背熟,多學用它們和韻母組成的幾十個音節。
第三個階段是一個特殊階段,是漢語拼音教學被取消和逐漸恢復的階段。1972年以前,各科教學處於停滯階段,學校里不上課。即使復課以後,也是把標語、口號當教材,談不到學習漢語拼音。1972年秋季,在當時的教育部領導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關人員組織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山西五省市,協作編寫了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的課本中安排了漢語拼音教學的內容。教材中沿用了人教社1963年漢語拼音教材改進的部分,並對聲介合母拼音方法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帶介母的音節,採用三拼連讀法。漢語拼音教學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對改進之點反映很好。這套教材除參加編寫的五省市使用外,還有十幾個省市使用。
1973年有關單位在一些學校實驗「漢語拼音基本式」教學。顧名思義,基本式就是把《方案》的內容分兩步教。第一步(一年級),教《方案》規定的最基本的內容(不教拼寫規則);第二步(二年級),再教拼寫規則。基本式教學的優點是:(1)第一步的內容簡化了,不接觸復雜的拼寫規則,學生容易接受。(2)教材中早出現純拼音句子和漢字,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3)課文採用漢字夾拼音的形式,解決了低年級課本不好編,課文短、淺的困難。缺點是:(1)第一步學的音節中大約有67個是不規范的,到二年級學了拼寫規則以後才能改成正確的。一年當中學生已經用得非常習慣了,再改成別的樣子,很不容易接受,而且先入為主,容易混淆。(2)一年級學的音節與規定的形式不同,這個階段學生不能閱讀注音讀物,不能有效地鞏固拼音。(3)過早地出現漢字,分散學習漢語拼音的注意力。(4)漢字夾拼音的課文,拼音沒學好的學生無法讀成句子;不利於閱讀能力的培養。
「基本式」是吸取了人教社1958年到1962年拼音教材中兩步教學的做法。出發點是好的,是想分散難點,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實驗證明用不規范的音節拼寫,給二年級的教學造成了困難。二年級是學習漢字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如果學生還用一部分精力學習拼寫規則,糾正不規范的音節,勢必影響了識字和閱讀能力的培養。
第四階段,是漢語拼音穩步前進,成績卓著的一段。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了。在鄧小平同志關懷下,1977年7月中央教育部,組織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和教材編寫人員,編寫了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學大綱和教材。1978年2月頒布《全日制十年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對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以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在各年級的要求中也明確了拼音教學的內容。即一年級學習漢語拼音最基本的內容,達到能藉助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二年級學習漢語拼音字母表、大寫字母。
根據大綱的要求,編教材的同志們,對漢語拼音教學做了專題調查,認真研究,總結了二十來年漢語拼音教學的經驗和教訓,設計了比較切合實際的編寫方案。
1978年在全國試用的小學語文第一冊課本,漢語拼音部分的特點是:(1)內容簡化,第一步用15課集中教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達到會拼讀音節。第二步再復習鞏固,達到熟練拼讀。(2)採用變通的辦法,教學y w的使用,iou uei uen的省略等拼寫規則。(3)j q x和ü相拼ü上兩點省寫的規則在學音節的過程中掌握。(4)帶介母的音節採用三拼連讀法,減少學習13個復鼻韻母。(5)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結合安排。如學習z c s zh ch sh r時,同時學習整體認讀音節zi ci si shi chi shi ri;教韻母ie üe in ing時,同時學習ye yue yin ying整體認讀音節。從而減少步驟,化難為易,便於記憶。(6)採用韻母帶調的方法,克服四聲從頭數的拼音方法,加速掌握音節的能力。(7)以圖幫助發字母的音、記字母的形,學習拼音方法,如「a」畫的是梳小辮的小女孩讓醫生檢查嗓子。小女孩張開嘴發出「a」的音,小女孩的頭部連同短小辮形狀與a相似。又如「an」的插圖是天安門。學生看圖畫,說出「安」字的音,就學會了「an」的音。在教拼音方法的時候,畫了兩個小孩推字母卡片,表示聲母和韻母拼在一起就能成為音節。(8)集中學完最基本的內容之後,盡快轉入「拼音識字」階段,一邊學習漢字,一邊讀表示詞語意思的音節詞,用來幫助理解字義並鞏固拼音。如學習「月」字,下面的音節詞是yuè liang,學習「口」,以音節「shù kǒu」來說明圖和字義。
綜上所述,新編通用教材的拼音部分,既精減了內容,設計了新穎的圖畫,加強了字母的形象性、直觀性,又做到了深入淺出,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是較理想的拼音教材。南京曉庄師范學校編著的《小學語文教材教法》(1981年版)中寫道:「現用的新編一年級漢語拼音教材,是歷來最簡易的一種,採用了新方案,連復習在內共16課,集中教聲母、韻母、聲調和拼音方法等最基本的內容。」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編著的《小學語文教學法》(1979年版),對漢語拼音教材作了這樣的評價:「這是1958年開始教學漢語拼音以來,內容較精簡,占課時較恰當的一種合理的編排。教材巧妙地、有啟發性地設計了拼音插圖,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對學生掌握正確讀音,辨別字母形體極為有益。」「新編漢語拼音教材在總結過去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改革,精簡了內容,體現了多快好省的精神,加強了拼音教學的形象性,符合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是編得較理想的拼音教材。」
從教學實踐看,城市鄉鎮小學都感到困難不大,大部分教師能在四周之內完成教學任務,部分有經驗的教師用2到3周就能教完。農村小學消除了對拼音教學的顧慮。方言地區形成了利用漢語拼音學習普通話、使用普通話的風氣。
通用教材的拼音部分,從1978年以來未做過大的改動。有的地區或學校,運用這套拼音教材,開始訓練學生直呼音節的能力,效果也不錯。總之,大家對漢語拼音教學,越來越重視,漢語拼音教學質量在不斷提高。
第五個階段,是廣泛應用漢語拼音的階段。1982年,黑龍江省首先進行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實驗,把漢語拼音教學的作用擴大了,它不僅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的工具,而且用漢語拼音幫助閱讀、寫作。
「注·提」實驗的拼音教學,是以掌握音節為中心,與語言訓練相結合。經過一段訓練,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直呼音節和拼寫音節的能力。一年級的學生能閱讀純拼音或漢字注拼音的課文或閱讀材料;能寫純拼音或漢字夾拼音的日記或短文。
漢語拼音在閱讀中的作用已經為人們所認識,被廣大教師所接受。1986年試行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漢語拼音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要充分發揮漢語拼音的作用。」「要學會漢語拼音,能准確熟練地拼讀音節(有條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節),以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這一要求,推動了漢語拼音教學,促進了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1988年,國家教委制訂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初審稿中對漢語拼音教學又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即「低年級學生在寫話的時候,還可以利用漢語拼音代替不會寫的漢字。」
根據大綱的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單位,相繼編寫了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新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人教版)第一冊漢語拼音部分,是在總結了三十多年拼音教學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新鮮的教改經驗而編寫的。它貫徹了大綱提出的要求,又注意到減輕學生的負擔,降低教材的難度。如在第一階段,先學108個常用音節,接著在「看圖讀拼音識字」中增學音節和鞏固已學音節。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學好拼音。教材還在低年級各冊課本中,全文注漢語拼音,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有利於方言地區的學生學說普通話,同時培養學生閱讀和自學能力。
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版)》進一步強調了漢語拼音的作用。以往的小學語文大綱,關於漢語拼音的內容只有一段話,而且是寫在「識字、寫字」部分里。這次頒布的大綱漢語拼音內容自成一節,是作為語言訓練方面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來的。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可以逐步達到直呼音節」「低年級學生在寫話的時候,可以用音節代替沒學過的漢字」「認識隔音符號」等。
1993年秋季,人教社推出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冊(試用本),漢語拼音教材部分又作了改進,漢語拼音教學繼續向前發展。
漢語拼音得到了空前的重視,但有些地區不適當地增加教學內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於是學生的負擔隨之加重。這種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為此,1994年國家教委對1992年頒布的大綱提出了調整意見。刪去了「低年級學生在寫話的時候,可以用音節代替沒學過的漢字」的提法。刪去這句話,降低了要求,避免了默寫音節的高要求。
2000年教育部(原國家教委)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繼續降低漢語拼音的要求:由「熟練拼讀音節」改為「准確拼讀音節」,刪去了「幫助閱讀」這一功能,以及「認識隔音符號」等要求。致使漢語拼音僅限於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
2001年教育部推出《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漢語拼音又歸到識字、寫字部分,明確提出:漢語拼音的教學目標是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用漢語拼音查字典。
隨之不少單位、出版社以及個人都在編寫小學語文課本,對於漢語拼音的認識不同,做法也不同。有的仍然重視拼音,把拼音主要內容安排在第一冊識漢字之前;有的安排在第一冊課本中間,先識字,而後學拼音;有的安排在第二冊或二年級,先以耳聽口授的方法識字,再學習漢語拼音,接著學習查字典。
漢語拼音教學要求隨意性很大,有的要求高,有的要求低,有的教過之後,不再復習鞏固,回生現象嚴重。邊遠個別鄉村,受條件限制,無法教授漢語拼音,直接教學漢字。總之漢語拼音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回顧漢語拼音教學的歷史,它走的是一條漫長的、曲折的不斷發展的道路。漢語拼音從1958年進入小學語文課本以來,一直受到專家和領導部門的重視,一直被列入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中,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四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漢語拼音在學習語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用它來幫助識字,加快了識字速度;用它來糾正字音,有利於推廣普通話;用它給課文或課外讀物注音,便於學生自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展他們的知識;用它來查字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用它打電腦,又給學生插上了一對加快讀寫速度的、先進的翅膀。漢語拼音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因為它是隨著時代前進而產生的,是經過許多專家研究的科學的注音符號,是大家公認的學習語文的有效工具。
今後它將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應用的范圍更加廣泛。漢語拼音教學也將更加受到重視,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漢語拼音教學的質量,讓漢語拼音發揮更大的作用。
㈣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1.沒有固定模式
2.也沒有一個量化標准
3.課堂氣氛活躍
4.學生認可
5.幽默教學
6.他們能主動學習就行
㈤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漢語拼音興趣
漢語拼音是幫助學生識字、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如何使學生愛學、樂學,盡快掌握漢語拼音呢?教學實踐可知,興趣是學好漢語拼音的關鍵,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巧妙創設學習環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起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導課新穎,引發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上課伊始,就被一種偷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激勵,從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如,在上第一節漢語拼音課時,教師手拿一本厚厚的《世界童話故事》走進教室,親切地說:「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讀書嗎?誰願意看這本《世界童話故事》啊?」一隻只小手迅速舉起來,「我願意看!」「我也願意看!」看著這一張張急切的小臉,教師說:「可是你們不認識這上面的字怎麼辦呢?」 一隻只小手放下了,失望爬上了每張小臉,教師趁勢說:「只要學會了漢語拼音,你們就能讀所有的中國漢字了,當然也就會讀這本有趣的書了。漢語拼音的作用可真大啊!你們願意學嗎?」「願意!」孩子們異口同聲答道。「讓我們一起背一首兒歌吧。漢語拼音用處大,學習生字需要它,幫助學好普通話,我們決心學好它。」在琅琅的兒歌聲中,孩子們帶著濃濃的興趣,深深的渴望,開始了漢語拼音的學習。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藉助實物、投影、錄像、多媒體課件等多種手段,把所學內容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可以使單調、枯燥的教學活起來,使孩子們樂起來,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學習聲母「q」時,老師拿來幾個五顏六色的氣球,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藉助氣球的形狀和「氣」的發音,學生很快就記住了「q」 的音和形。再如,學習聲母「d」 時,教師首先放錄像:一匹馬在公路上「得得得」地賓士,路上留下一個個腳印。藉助音像,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很快掌握了「d」 的音和形。 三、啟發質疑,培養學習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疑才能啟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培養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漢語拼音第6課《j q x》中這部分學習內容,以往教學時,都是由教師告訴學生j q x與u相拼的省寫規則。這次學習,教師調整了教學思路,首先板書了這部分內容,然後讓學生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問題?沒過多久,一隻只小手舉起來了,有的學生說:「ju 、qu 、xu」中「ü」上的兩點怎麼沒有了?有的說:「本來韻母是「u」,到了音節中韻母「u」怎麼變成了「ü」?老師趁勢說:「ju、qu、xu」中的韻母實際上是「ü」,只是書寫時省寫了兩點。這是因為,在普通話里,「j、q、x」不能和「ü」相拼,所以和「ü」相拼時,「ü」上的兩點可以省去。你能編個兒歌記住這個規則嗎?」頓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紛紛發言:「小ü小ü有禮貌,見了j q x就脫帽。」「小ü碰見j q x,去掉兩點還念ü。」「j q x,小淘氣,見了魚眼就挖去。」此時,就連老師也不能不佩服學生形象思維的活躍。可見,為學生創設自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空間,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 四、多樣練習,強化學習興趣。 漢語拼音練習如果機械地讓學生去讀、去寫、去記、去練,時間長了,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也會挫傷剛入學兒童的積極性。教學中要根據兒童好動、好奇的特點,採用形式多樣的練習,將大量的練習寓於游戲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鞏固所學知識。如讓學生「說出我的悄悄話」,做「找朋友」、「粘年糕」、「摘果子」、「到動物園參觀」、「紙牌游戲」、「火車到站了」、「小青蛙回家」 等游戲,寓教於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為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打下了基礎。 又如,在漢語拼音全部學完後,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首先請一組小朋友每人手拿一種水果,再請另一組小朋友每人手拿一張用拼音寫的水果名字的紙片,然後在全班齊唱「找朋友」 的歌聲中,手拿水果圖片和拼音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他們手拉手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拼讀卡片上的音節。在游戲中學習,不僅擴大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質。使學生樂在其中,強烈地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再如,復習漢語拼音時,師生共同製作了漢語拼音撲克牌,玩打牌游戲。打牌的規則是:每四人一組,依次拿牌拼讀,如拼讀正確就拿在手中,如拼讀不正確就放在桌上,直至撲克牌全部拿完。手中撲克牌最多者為小組冠軍。這個游戲學生百玩不厭。這樣做不僅復習鞏固了漢語拼音知識,且激發了學生求勝慾望。
㈥ 怎樣培養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對於剛剛從幼兒園過來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可能會覺得學習拼音有點難。 原因: 1、孩子的思維遵循這樣的發展規律,從形象到抽象再到符號。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如果之前沒有很多這方面的訓練(如:字母與發音的關聯、發音與具體字的關聯、具體字組成的詞與生活實物的關聯等等)的話,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由形象的思維轉為邏輯符號的思維,而我們的漢語拼音正是這樣一種符號。 2、如果他們覺得所學的東西與生活關聯不大,就很難再有興趣學下去。純拼音的學習是抽象的、枯燥的,面對剛剛入學,特別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一年級學生,絕對是個挑戰。 3、老師絕對是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進度,在這個方面女孩子確實在初期會有更多的機會走在前面,所以,幫助孩子的進步,需要媽媽在生活中多下功夫。 4、現在有很多孩子會比較早的開始接觸英語,所以,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漢語拼音跟英語混淆的現象。 對策: 一、首先要說的是,如果發現孩子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困難,憑他自己的努力暫時無法解決。那麼媽媽就盡可能不要去打、責罵孩子,這只會使孩子將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加諸在學習拼音本身上;營造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您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共同學習,會對您的孩子信心的樹立有所幫助;其次,多多利用各種形象式「工具」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學習拼音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韻母、聲母、雙韻母、聲介合母再到拼讀,難度在逐步提高。媽媽要表現出充分的耐心,孩子才會逐步掌握有信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形象教學的方法,讓孩子說出拼音像何物,可以加深他對拼音字母的印象,加強記憶效果。要爭取讓孩子自己說出像什麼,如果他實在說不出,可由您說出來,這樣東西與他自己的生活關聯程度越高,效果越好。這樣就完成了從形象到抽象的聯結和轉化。比如,從單韻母、聲母開始,學a、o、e ,媽媽要重點指導發音方法,讓孩子觀察、模仿,反復練讀。可以利用插圖,藉助「啊」「喔」「鵝」讀准a、o、e的音;還可以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發音方法。如,張開嘴巴aaa ,圓圓嘴巴ooo ,嘴巴扁扁eee 。要告訴孩子發單韻母a、o、e時,口形不能變動。這些方面,您可以參考孩子的教科書,相信您會比孩子對課本有更好的理解,在通過您的理解傳達給孩子。 三、可以跟孩子一起製作拼音字母卡片,跟孩子一起做一些關聯練習。如,媽媽說出一個句子:「媽媽過生日,『啵』的一聲,孩子在媽媽的臉上親了一口,並祝她生日快樂」,請找出這句話中出現的聲母!孩子如能找出「b」,可以提示他,是的,這是聲母「b」。 四、在教孩子學雙韻母an、ing、en時,可以充分利用書上或是您在網路上找到的插圖編故事,使插圖的表音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比如,出示一幅天安門的圖片,問孩子那個韻母在天安門的名字里出現,如果孩子回答對了,再幫他一起記住an的形。手持a和n兩張拼音卡,從不同的方向拿到一起,放在天安門的圖片前,告訴孩子,a和n一合並,就成了an 。還可以利用兒歌,如:「小a和小n ,手拿a和n ,來到天安門,變成好朋友,成了an,an,an」。孩子的思維會被調動的越來越活躍。沒准兒有一天,他會盯著吃飯的碗告訴你,這是一個「o」呢! 五、媽媽示範讀聲調時,開始可以讀得誇張一點,還可以用手勢表示,幫助孩子通過形象的方法掌握四聲的變化。學到一定程度,可以用媽媽來發音,孩子來找相應的卡片的方法來鞏固。也可以輪換過來,孩子發音,你來找。你跟孩子一起學,他也能切實的感到您對他的支持,這種支持會幫助他樹立持續學習的決心。 六、學習的過程中,書寫也要同時跟上。帶領孩子做拼音卡。如,彩色卡上寫聲母,黑白卡上寫韻母,無論挪動大卡或小卡,都會發現新的音節,孩子會覺得:「我能行!」另外,媽媽可以根據孩子學過的聲母或韻母結合生活實際組成音節詞,指導他自己寫成拼音條上,讓他在讀一讀,再告訴他「讓我們在家裡找到這個東西!」,同時把這張拼音條貼到家裡相應這個東西上面去,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eng ,加上「l」就是「冷」,家裡哪裡冷呢,孩子就可能會想到冰箱,並跑去把「l」和「eng」貼在冰箱上。 七、之後,就是完整詞或句子的拼音。這個難度會更高一些。可以利用孩子玩兒的天性,引導孩子根據情景圖的提示來講相關故事,面對情景圖,孩子便會嘗試講《狐假虎威》的故事,媽媽可以進行提問:「小動物們到底是怕誰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狐狸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孩子就更容易就拼出已經實現寫好的相關音節「húli」、「jiǎohuá, chuīniú,sāhuǎng」。這樣就把語音訓練和音節的初步感知有機的結合起來。 八、根據我們先快後慢的遺忘規律,孩子學過的知識應該經常回顧,經常加以鞏固,加深印象。 九、尋找一些視頻、軟體、磁帶等輔助學習,也是有幫助的。或者您自己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感興趣的東西,如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喜歡的玩具等,做成幻燈片,附上拼音,在電腦上播放, 變播邊學,也會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 總之,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能幫助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好的維持注意力,也能幫助他們更有樂趣的學習,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㈦ 如何培養學生的拼音學習興趣
傳統的拼音教學,學生機械地記,枯燥地讀。教師的指導僅僅體現在領讀上。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 對拼音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開展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拼、教、學死記硬讀,學生毫無興趣可言。常常是教師領讀得口乾舌燥,效果仍不明顯。低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主導,他們往往開始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聽講,有目的地注意有關事物,但不能持久。新教材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如果我們的教學方法能夠具有多樣性和趣味性,就能調動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興趣來自多彩的活動。 在拼讀練習的教學中,待學生掌握了拼讀方法後,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就是把聲母卡、韻母卡分別交給學生,哪兩個(幾個)能組成老師要求的音節,他們就是好朋友。我也常和學生一起做「摘蘋果」游戲。板畫(簡筆)蘋果樹將聲母、韻母分別寫在半個蘋果的貼片上,拿對了聲母、韻母卡片,合起來是一個蘋果。此外,我還領著學生捉迷藏(訓練練拼),比賽「開火車」 ,進行演一演(識字)等活動。我覺得拼音教學中恰當地安排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適時的編兒歌和口訣法——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拼音字母是一些抽象的符號,而且有些字母很容易混淆,像ie和ei 。如果只是分析字母構成效果不會太好,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以採用歌訣法來進行拼音教學。如區別舊和引,我編了歌訣:小人砍樹eieiei ,小人倚樹睡一夜(ye)。教學「 iuü」時,我採用了兒歌的教學:「小i的媽媽是大y ,大y小i挨一起(wu), 小ü爸媽不在家,大y阿姨照顧他,小ü非常有禮貌,見了大y就摘帽(yu)。」利用歌訣去教學,學生興趣濃厚,而且通俗易懂,便於學生識字。 三、小組研討學習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人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我認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在拼音教學中,我體會到小組討論研究學習很有必要,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初步的合作意識。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先自己試一試,掌握好的同學幫助一下有困難的同學。例如拼讀時,可以這樣跟學生說:「要像老師那樣,先看聲母、後看韻母、再加上聲調、碰一碰看看發什麼音?」這樣的要求實際上強調拼讀的方法,學生容易接受。教師再補充一句,「看誰是最好的小老師」 。這樣極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勝心理促使他們競讀互學,課堂氣氛熱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樹立起來了。因為只有參與具體的活動,他們才能獲取知識、與人合作,才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充分開發教材中的圖畫資源 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中的每一課都安排了色彩明麗、內容豐富、具有啟發性及思想深刻的圖畫。對於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一年級學生,這些圖畫是鞏固漢語拼音、進行聽、說、想像與拓展思維訓練、培養創新精神的極好素材。教學 「 d t n l 」 一課《小兔追馬圖》時,我先問學生,「觀察圖,你看到了什麼?」有的學生直接看畫面就說出,有一匹小馬和一隻小兔。我接著說:「藉助音節再看看,還有什麼?」學生就會藉助音節說出,還有一片土地,小馬身上馱著一袋大米。教師這兩個問題,主要是復習新學的拼音。接下來.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米袋漏了但小馬沒發現,小兔一邊追一邊喊,累得滿頭大汗。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表達能力。然後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小馬媽媽讓小馬馱上大米到九里以外的姥姥家串門。小馬聽說要去姥姥家,心想一定能吃到姥姥准備的嫩草。他高興極了,還沒等媽媽把話說完,就馱上米袋,一溜煙兒跑出了家門。他哪知道,米袋漏了,媽媽還沒來得及補上呢。一粒粒米掉在地上真可惜呀!這時候,在地里挖野菜的小兔看到了,他急忙去追小馬:「小馬哥哥——小馬哥哥——快等一等」 ,追得小兔滿頭大汗,小馬才停住腳步……教師講到這里嘎然而止,問學生:「同學們,想一想,小兔和小馬會怎麼辦?怎麼樣才能補上米袋?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學習夥伴商量一下。看看誰想到的辦法最好?」經過充分的討論後,有的學生說:「小兔把小馬領到附近的家裡,讓兔媽媽補好了米袋。有的學生說,四周沒有人家,小兔用野菜塞住了漏洞。還有的學生說,幸好小馬媽媽及時趕到,補上了米袋,還教訓了小馬一頓,告訴他做事要細心,別著急。最後,讓學生對小馬和小兔說句話,再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說說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們的想像力,如果教師能為他們構築足夠高的梯子,為他們的想像插上有力的翅膀,他們的想像會遠遠超出我們成人,他們的心是純凈的,應該還給他們本屬於他們的空間,讓他們自由暢想。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課文中的圖畫,挖項課程資源,讓教材內容為教師的教服務,為學生的學服務。 五、在語言環境中學習拼音 拼音服務於識字、閱讀以及學說普通話這一作用的發揮不僅要在學完拼音之後,還要體現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拼音部分安排認70個常用字,並配有內容豐富的插圖。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語言情境,將學習拼音與識字訓練和聽、說、閱讀結合起來;我的做法是:讀音節、口頭組詞、再說話。如教學了音節ma ,學生組詞「媽媽」 ,教師板書「媽媽」 ,然後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說:「媽性是最疼愛我們的人,你想對媽媽說什麼?」學生都能說出「感謝媽媽」之類的句子。教師再相機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樣子,媽媽每天幹活怎樣辛苦等。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訓練學生自由表達。教師再用富於感染力的語言介紹各自的媽媽,讓學生模仿老師的樣子向學習夥伴介紹一下各自的媽媽。這樣教學,學生都能說幾句關於媽媽的句子,甚至有的還能說出一段意思明確的話來。在和諧親切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學會了拼音,認識了詞語,訓練了說話,一舉三得,教師只需相機引導,就可以輕松實現教學目標。
㈧ 如何激發小學生漢語拼音學習的興趣
六個方面開展:
1、課堂導入。
2、拼音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3、視覺刺激學生學習興趣。
4、兒歌幫助學生學習。
5、游戲開發學生學習動力。
6、質疑精神促進拼音學習。
㈨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用釣魚法,把寫了拼音的卡片散開,在卡片上別上別針,用繩子拴個吸鐵石,做兩個與孩子一起比賽,誰吊起來誰就讀。
㈩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趙梅
拼音學習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老師採用傳統的比較枯燥的教學方法教拼音,將會使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拼音興趣,可以有多種方法,舉例如下:
一、編兒歌,幫助孩子識記拼音。編兒歌記拼音是一種比較簡單、直觀的教學方法,每學習一個拼音,都編一段相應的兒歌讓學生吟誦,既可以幫助學生讀准字母的音,記憶字母的形,又突出了拼音教學的重點,解決了難點,還可以緩解小學生的疲勞,調節小學生的情緒,符合小學生在樂中學的特點。
二、做游戲:
兒童最喜歡做游戲。在拼音教學中,可以把枯燥的拼音練習融入有趣的游戲之中,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比如「卡片碰碰車」,每學習一個拼音,都讓學生做一個相應的卡片,學習拼讀音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同桌之間開拼音卡片碰碰車。比如做拼音字母手操,運用「動作記憶」有效地幫助學生形象識記字母的形狀,讓學生將字母的發音和動作結合起來。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復習拼音,還可以成為他們課間一個有趣的活動。
三、講故事:
每一篇拼音學習課文,都配有一幅意境很優美的圖畫。如果單是簡單看圖說話,學生得到的知識比較零散,不容易把學習的知識串聯在一起。整體思維就得不到訓練。如果注重整體把握,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把本節課學習的拼音聯系起來,往往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除此以外,利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或通過猜謎語、講故事、唱歌等形式教學漢語拼音,都能引起兒童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