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滌可以組什麼詞
盪滌
滌盪
洗滌
滌綸
滌濯
清滌
滌除
滌滌
漱滌
浣滌
滌慮
滌器
滌場
涵滌
滌雅
涓滌
滌汔
滌瑕
滌耳
雪滌
滌溉
滌穢
滌汰
滌棉
滌卡
滌暢
滌盥
澄滌
滌宮
開滌
湔滌
剗滌
宕滌
懺滌
滫滌
削滌
刮滌
沖滌
除滌
申滌
疏滌
刷滌
掃滌
爨滌
盥滌
灌滌
平滌
蠲滌
澡滌
洗心滌慮
滌瑕盪穢
洗腸滌胃
痛滌前非
臨邛滌器
滌穢盪瑕
滌濫
滌故更新
潛心滌慮
滌瑕盪垢
滌地無類
齋心滌慮
滌穢布新
滌瑕蹈隙
『貳』 李疑傳的原文
李疑者,居通濟門外,閭巷子第(1)執業造其家,得粟以自給。故貧甚,然獨好周人急。金華范景淳吏吏部,得疾,無他子弟。人(2)殆之,弗舍。杖(3)踵疑門,告曰:「我不幸被(4)疾矣,人莫舍(5)我。聞君義甚高,能假(6)我一榻乎?」疑許諾,延就坐,迅除(7)明爽室,具床褥爐灶,使寢息其中。征醫視脈,躬為煮糜煉葯。旦暮(8)置其手,問所苦,如侍(9)親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穢不可近。疑日為刮摩浣滌,不(10)少見(11)顏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復生,無以報厚德,囊有黃白金四十餘兩,在故(12)逆旅邸,(13)原自取之。」疑曰:「患難相恤,人理宜爾,(14)何以報為?」景淳曰:「君(15)脫不取,我死,恐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攜而歸。面發囊,籍(16)其數而封識之。數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財買棺,殯於城南聚寶山。舉所封囊,寄其里人家。書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半饋,卻弗受,反(17)贐以貨,遣歸。
平陽耿子廉械逮至京師,其妻孕將育,眾拒門不內。金陵俗,婦孕將產者為不祥,逆旅多不舍。妻卧草中以號。疑問故,歸謂婦曰:「人孰無緩急,安能以室廬自隨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為風露所感,則母子俱死,吾寧舎之而受禍,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婦邀以歸產一男。疑命婦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辭支去,不取其報。
人(18)用是(19)多疑,名士大夫咸喜與疑交。 宋學士曰:「吾與疑往來,識其為人。疑(20)妁妁(21)願士,非有奇偉壯烈之姿也。而其所為事,乃有(22)古(23)義勇風。是豈可以貌決人材智哉?語曰:舉世混濁,清士乃(24)見。吾傷流俗之嗜利也,傳其事以勸焉。」
『叄』 旹維癸酉孟冬月上浣滌塵左凈沐手敬書是什麼意思誰給翻譯一下
旹維(時維)
癸酉
孟冬月
上浣
滌塵
左凈
沐手
敬書
時間是癸酉年農歷十月上旬(初一到初十),清掃塵埃,四旁干凈(?),洗濯雙手恭敬書寫
追問:
那這上有人名嗎
知道誰寫的啊
回答:
似乎沒有,這裡面的「左凈」意思不太確定,但也不像人名,「滌塵左凈」也不像人名。
『肆』 滌組詞,詞典上的頁碼
洗滌靈: 拼音:xǐ dí líng 解釋:洗滌靈也稱洗潔精,可清除餐具上的油污,有效去除瓜果蔬菜上的殘留農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洗滌產品之一。
洗滌法: 拼音:xǐ dí fǎ 解釋:水彩畫的一種特殊技法,用筆蘸清水對畫面顏色進行清洗,會使畫面顏色變淡、變薄。
爨滌: 猶爨濯。 宋 洪邁 《夷堅三志壬·懶愚道人》:「晝躬爨滌,夜讀書史,仍勉夫以學。」
蠲滌: 清除,除去。《後漢書·桓帝紀》:「庶望羣吏,惠我勞民,蠲滌貪穢,以祈休祥。」 明 李東陽 《應詔陳言奏宏治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節該欽奉敕諭》:「蠲滌舊過,勉圖後功。」
灌滌: 猶盥洗。《宣和遺事》後集:「四人方掬水洗面灌滌,相視哽咽不勝。」
澡滌: 洗刷。引申指辯白冤屈。 明 張居正 《與浙江撫院書》:「今既在降調之列,他日尚可澡滌擢用。」
盥滌: 洗滌;清除。《金史·樂志下》:「神無常享,時歆精誠。惟誠惟潔,感通神明。先事盥滌,注茲清冷。」
潛心滌慮: 詞語解釋 qián xīn dí lǜ ㄑㄧㄢˊ ㄒㄧㄣ ㄉㄧˊ ㄌㄩˋ 潛心滌慮(潛心滌慮) 謂專心致志。 梁啟超 《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 達爾文 ﹞千八百四十二年,遂去 倫敦 ,卜居於 京特省 附近之一村落,屏絕塵俗,潛心滌慮,將航海五年
澄滌: 清凈。 清 譚嗣同 《仁學》一:「霄宇軒昭,大地澄滌。」
漱滌: 亦作「潄滌」。洗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湔浣腸胃,漱滌五藏。」 唐 柳宗元 《愚溪詩序》:「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洵可娛目賞心,潄滌塵襟。」
『伍』 為什麼佛教不能吃肉
佛教不吃肉是依據佛教的戒律,佛教中基本的戒殺,吃肉屬於殺生,犯戒。因此出家人不能吃肉。
《楞嚴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楞伽經宗通》:豈有不教人取、不求自至、不想肉味而有魚肉三凈物哉?故食肉者,即與殺生無異,傷眾生命,斷如來種。
《梵網經》: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虛雲老和尚開示: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
妙祥法師開示:先要嚴格持戒去修行。持戒的基礎那就是五戒,從五戒開始,你能守五戒里的一戒,你就守一戒;能守兩戒,就守兩戒;如果五戒全持,那你就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這個基礎,殺、盜、淫、妄、酒,哪個戒都得嚴格去持。比如殺生戒,簡單舉個例子,殺生戒就是我們不能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天上飛的、地上走的,一切蠕動含靈,都不能動——只要有命的我們都不可以殺。殺了以後斷大慈悲種子,斷了大慈悲種子就不能成佛道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由此可見,戒律、佛教經典中都有記載,出家人不能吃肉。
1.佛滅度後,再沒有三凈肉
《大乘入楞伽經》若有痴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根據經律記載,佛在世時,確實有一段時間是允許佛弟子吃肉的,可以食用三凈肉、五凈肉等。但是佛在世的這類「凈肉」,卻並非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三凈肉」。三凈肉,是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現在世人所食用的肉,多為奪命他殺,且是為「我等」吃肉者而殺,所以不可能是「凈肉」。
吃肉是在參與殺生。
佛在世時允許弟子吃的「凈肉」,並不是真正的眾生肉,而是佛以神力所化現的、沒有命根的「假肉」。《楞嚴經》: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隨著佛離世涅槃,這種沒命根、佛化現的「凈肉」,自然就不復存在。所以佛明確告知弟子:世無凈肉,從此一切肉悉不應食。
吃肉只是一時權宜,佛早已禁止
《涅槃經》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凈肉?佛言:迦葉,是三種凈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凈乃至九種清凈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入楞伽經》:我為弟子修三乘行者速得果故,遮一切肉悉不聽食,
2.僧人乞食,不接受肉食
《涅槃經》:世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時得雜肉食,雲何得食應清凈法?佛言:迦葉,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若其食器為肉所污,但使無味,聽用無罪。若見食中多有肉者則不應受,一切現肉悉不應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斷肉之制,若廣說者即不可盡。
3.說佛吃肉,是在謗佛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未來之世有愚痴人,於我法中而為出家,妄說毗尼壞亂正法,誹謗於我言聽食肉亦自曾食。
大慧,若有痴人,謗言如來聽許食肉,亦自食者,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
大慧!我之所有諸聖弟子,尚不食於凡夫段食,況食血肉不凈之食?大慧!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尚惟法食,豈況如來?
大慧!如來法身非雜食身。大慧!我已斷除一切煩惱,我已浣滌一切習氣,我已善擇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觀眾生猶如一子。雲何而許聲聞弟子食於子肉?何況自食?作是說者無有是處。
『陸』 浣怎麼讀,與什麼字同音
浣:讀huàn。
同音字:
換、患、喚、幻、煥、豢……
「浣」是洗的意思。如:浣衣、浣滌、浣染等等。
有一種動物叫「浣熊」,因為它吃東西之前,總要將食物放在水裡洗一下。
『柒』 旹維癸酉孟冬月上浣滌塵左凈沐手敬書是什麼意思誰給翻譯一下
旹維(時維) 癸酉 孟冬月 上浣 滌塵 左凈 沐手 敬書 時間是癸酉年農歷十月上旬(初一到初十),清掃塵埃,四旁干凈(?),洗濯雙手恭敬書寫 追問: 那這上有人名嗎 知道誰寫的啊 回答: 似乎沒有,這裡面的「左凈」意思不太確定,但也不像人名,「滌塵左凈」也不像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