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子商務:如何理解網路經濟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反應了網路經濟時代企業競爭中一個重要因素——主流化。「非麽摩擦的基本規律其實很簡單——你佔領的市場份額越大,你獲利就越多,也就是說,富者越富。」
㈡ 「新型電商」有哪些發展趨勢如何構成用戶的行為習慣
新電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大方面:
一、主體變化
過去的電商主角是互聯網出身的平台專公司,屬我們更多是利用好平台,但是今天我們看新電商,將來主體是有創新能力,善用藉助資本力量的實體企業。
二、核心變化
不再是核心化的電商,而是多極的電商,打個比方:將來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跟粉絲互動的節日,不再只是社會關注雙十一,我們深度的粉絲互動,也可以創造我們自己的節日。
三、玩法變化
過去講電商總是講流量分配,很多資源投入在流量購買上,將來的新電商玩法,它是粉絲匯聚的電商,如何匯聚粉絲,如何分析粉絲的需求,驅動極致產品打造,同時爭取更好的留存和口碑的傳播,這是新的玩法。
四、成交變化
不再是店鋪成交的電商,而是多場景成交的電商,以前無論是溝通環節、支付環節、成交環節都要在店鋪上,現在娛樂的時候可以成交,互動直播的時候也可以成交。
五、戰場變化
不再只是銷售,不再只是渠道的電商,而是由用戶驅動供應鏈的電商,當然這一天的到來需要大數據,需要人工智慧。
㈢ 簡答題:證券電子商務的特點
證券電子商務就是運用最先進的信息與網路技術對證券公司原有業務體系中的各類資源及業務流程進行重組,使用戶與內部工作人員通過互聯網或電話語音就可開展業務與提供服務。
其特點主要表現為:
1、虛擬性:所有的交易與服務均通過WEB或電話呼叫中心自動進行,不許藉助店面或工作人員的幫助;由於是虛擬的,服務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2、個性化:所有服務可精確的按照每個用戶的需要進行。服務方式可以是主動服務,也可是被動服務。
3、成本低:由於服務的虛擬性,對原有事務性工作的場地及人工不再有要求,加上技術進步對信息處理效率的極大改進,因而有效降低了證券公司的基礎運營成本。
4、優質服務更為重要:由於硬體不再重要,網路的競爭只能依靠軟性的服務。並且網路跨越時空的能力會將這種優勢服務的能力無限制放大。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在網路經濟模式下更是一條不變的規律。
5、創新是競爭的要素:由於網路縮小了時空的概念,因此任何一種新的業務思想或技術很快能被對手效仿,為始終保持領先,企業只有依靠不斷的創新才能保證競爭的優勢,否則會很快被競爭對手超越。
6、技術是核心資源:在證券電子商務中,技術構成了服務與業務的基礎平台。因此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還是核心的資源。技術的創新便可意味著服務與業務的創新。
㈣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也是學電子商務畢業的 以前的課程可能只是再成本優化和信息對稱性上體現電子商務的優勢。剛給你找了點資料 這個是最新出來的 你可以看看 一、電子商務帶來貿易成本的變動 在任何一個公司,企業要想獲得最大利潤,成本的控制最為關鍵。大到一種社會制度的變遷,小到一種經營組織形式的改變,其背後都有著降低交易成本這樣一隻無形的手在指引著。它一方面體現了對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也自然就是社會總交易成本的降低,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其根本原因也正得意於此。只有電子商務的成本低於傳統時,電子商務才能在經濟上具有競爭優勢。在國際貿易交易中,花費的成本主要指買賣過程中所需的信息搜尋、合同訂立和執行、售後服務等方面的成本。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中,企業要 想獲得交易信息,一般是通過交易會、報刊信息、電視廣告,甚至親朋好友的引薦來獲取。這些方式或信息量低,或費用高昂。據美國《福布斯》的統計表明,電子商務可以節省企業交易成本的5%-10%。但是,電子商務也使得傳統貿易成本中出現了技術成本、安全成本和法律成本的新變化。電子商務的技術成本包括軟、硬體成本、學習成本和維護成本。如何在網上保證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保證交易方身份的真實性、保證傳遞信息的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賴性,成為推廣電子商務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電子商務帶來貿易的擴大效應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一個國家的進口商和消費者既可以通過提供商品價格比較網站,在全球尋求價格最低的商品,又可以利用網上拍賣競價和集體議價等形式購買到較低價格的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降低了該國進口商品的價格,有利於該國進口貿易的發展和增長,形成貿易擴大效應。 三、電子商務提高國際貿易的工作效率 現有網路技術實現了商業用戶間標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單、發票等)即時傳送和交換,買賣雙方足不出戶就可在網上直接辦理訂購、談判、簽約、報關、報檢、租船訂艙、繳稅、支付結算等各項外貿業務手續,大大縮短了交易時間,使整個交易非常快捷方便,從而帶動了金融、海關、運輸、保險等有關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中的國際避稅問題加劇 互聯網的全球性、無國界性、高科技性不僅為企業經營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提供手段,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企業避稅的溫床。建立在互聯網上的電子郵件、可視會議、傳真等技術為企業電子商務環境下稅收政策的探討架起了實時溝通的橋梁,通過互聯網將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合理地」分布於世界各地,在避稅地建立基地公司也將輕而易舉。隨著銀行網路化和電子支付系統的日益完善,一些公司已開始利用電子貨幣在避稅地開設資金賬戶,開展海外投資業務,對稅收管轄權的選擇越來越靈活。加密技術的發展又加劇了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身份和交易信息的難度,無法掌握交易人的情況和交易數字,很難保證其服從稅法。由此可見,避稅與反避稅的斗爭將日趨激烈,而電子商務高度的流動性和隱蔽性直接導致各國新的避稅形式。 五、電子商務使國際貿易中的合同履行方式實現創新 合同的履行階段是貿易活動的最後階段。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在國際貿易合同履行過程中,買賣雙方需要完成貨款支付、貨物運輸、貨物通關三方面的工作。而電子商務在貨款支付、貨物跟蹤、通關三方面的應用,極大的改變了這三項工作實現方式,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電子商務的交付方式分為兩種。第一,有形產品的直接貿易方式。通過電子網路傳輸為買賣有形產品而進行的洽談、訂貨、付款、開發票和收款等活動,然後在商定的地點進行實際產品的交割。第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方式。通過電子網路方式買賣咨詢報告、電腦軟體、數控程序、電子書刊、電子音像製品等,通過計算機傳至客戶的網路端後完成交易。目前,已有一些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系統在網路上實行電子付款,無紙付款取替紙貨幣而引發的支付革命和貨幣革命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 六、電子商務使不同類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益的差距被拉大 由於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強大,技術發達,電腦網路設備普及率較高,企業人員素質好,且大多數企業均已上網,因此發達國家在電子商務方面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占盡了市場的先機。在美國,是企業的商務需求促進了網路和電子商務技術的形成,電子商務實踐先於電子商務概念,電子商務應用基礎和環境已相當完善。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情形恰恰相反,電子商務概念先於電子商務實踐,電子商務技術正在艱難地尋找商務需求,電子商務應用基礎和環境還遠不夠完善。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中,電子商務並不一定真正能給發展中國家創造「後發優勢」,而是有拉大差距的趨勢,加劇國際貿易中的「馬太效應」。電子商務提高了欠發達國家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有進一步惡化欠發達國家的貿易條件的趨勢,使貿易財富對發展中國家變得更難獲得。
㈤ 推動移動電子商務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一是傳統電子商務平台爭相向移動端遷移,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從2014年我國移動電商的市場結構看,基本延續了PC電子商務時代的市場格局,且阿里巴巴以超過86%的市場份額占據榜首,一家獨大的市場特徵尤為突出。從排名前十位的移動電商企業看,除了買賣寶之外,淘寶、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聚美優品、國美在線、當當網、亞馬遜中國等全部是PC時代的主流電子商務企業,市場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二是移動時代流量入口多元化,從線上到線下的入口布局是競爭焦點。移動互聯網極大拓展了用戶上網的應用場景,PC時代的入口和用戶優勢面臨挑戰。2013年以來,不論是阿里巴巴在來往、微博上的重金投入,還是騰訊、阿里巴巴在手機地圖領域的大手筆並購,無不顯示各巨頭對入口爭奪的重視。而2014年以來,移動入口爭奪戰更是從線上燒到了線下,阿里巴巴以支付寶錢包為依託、騰訊以微信支付為依託,與線下商家展開廣泛合作,積極布局二維碼入口。在2014年「雙十二」活動中,支付寶聯合100個品牌、2萬家門店,涵蓋餐館、甜品、麵包店、超市、便利店等多場景應用掃碼支付,創造了一天400萬單的掃碼交易紀錄。
三是移動社交和自媒體的爆發,正開啟去中心化的電子商務發展新模式。與傳統電子商務企業通過一個平台聚集所有商家和流量的中心化模式不同,去中心化的電子商務模式是以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平台為依託,通過自媒體的粉絲經濟模式,通過社群關系鏈的分享傳播來獲取用戶。更重要的是,購物也不再是單純的購物,而會在人們碎片化的社交場景中被隨時激發,這極大降低了商家的流量獲取成本,吸引了眾多商家的關注。從微店服務商口袋通的發展看,在2014年3月微信開放支付介面後,一周內開店商家暴增3000家,並在此後以每月翻倍的速度增長,到9月份商家數量就達到了約20萬家。
四是O2O閉環生態鏈相關技術基本成熟,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將是O2O模式創新和創業的窗口期。以二維碼和NFC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技術、以網路地圖和高德地圖為代表的LBS技術、以阿里雲為代表的雲計算技術、以微信公眾號和網路直達號為代表的CRM管理技術以及免費WiFi等相關技術都已經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服務線下商業的O2O閉環生態鏈基本成熟。特別是在開放平台策略的推動下,這些技術平台開啟了基於O2O模式的創新和創業浪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汽車O2O領域,2014年我國的投融資事件就達30起左右,投融資金額超過5億美元,涉及打車、租車、拼車、保養、維修、洗車、停車、二手車交易等幾乎所有與汽車相關的服務領域。
O2O融合創新為移動電商開辟空間
移動電商已經成為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基於線下商業的O2O融合創新為電子商務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如果說在PC電子商務時代線上與線下還存在激烈的沖突,那麼在移動電商時代融合創新將成為全社會轉型發展的主流。傳統的單中心化發展格局將向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格局轉變,商業競爭的焦點也將由流量和價格競爭轉向產品和服務競爭。
在移動電商和O2O領域,互聯網行業所具有的馬太效應將繼續有效,如打車O2O在經歷蜂擁之勢之後形成了滴滴和快的雙雄爭霸的局面。當前,基於移動端的各種模式創新正處於窗口期,除團購、打車等領域外,絕大多數垂直領域尚未出現絕對的領導者。對於創業者和投資者而言,移動電商和O2O領域的市場機會仍然很多。
此外,由於O2O所涉獵的領域十分廣泛且非標准化特性顯著,不同領域所要求的平台模式、交易機制、服務體系等都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這決定了O2O發展的商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像傳統電子商務一樣搭建統一的標准化平台即可。對於通信運營商而言,可以利用其網路、用戶和服務網點等優勢,在移動網路入口、移動支付平台、社區服務網路等方面發力,探索建立適應線下商家網路化轉型需求的新型商業基礎設施。
㈥ 網路經濟學的三大定律對電子商務個體的影響
網路營銷注重的是品牌推廣和用戶體驗,象牙塔里的東西要落實才行。網路營銷培訓專家牛宣網網路下就知道
㈦ 網紅現象給電子商務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流量入口從平台轉向人格化的IP
首先是流量入口的改變,過去購物都看的是淘寶天貓這樣的平台,平台才是流量的分發入口。對於很多淘寶店主或是傳統企業而言,如何獲得流量一直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前兩年有微商,但是微商基於微信的流量分發方式雖然可以通過社交展開運作,但也引發了很大的困擾,很多人對微商存在很大的心理抗拒。
正是如此,營銷需要在內容層面上展開思索,網紅正是這樣的內容。我們所謂的網紅不是那種穿著暴露的女主播,而是一個個具有人格和特色,而且在垂直領域有影響力的人。
2、展示方式從標准化走向多樣化
其次是展示方式的改變,過去的電商平台都是乾巴巴冷冰冰,在電商網路上展開銷售,更多程度上需要平台方的推薦。這種商品大多是以標准化的形態存在,每個品牌和產品之間差距不大,這很容易造成馬太效應。但網紅的存在使得商品的展示方式出現了變化,網紅本身可以給產品賦予一些不一樣的價值或是意義,成為了重要的投放渠道。
3、產品文化內涵重要性甚至超過產品
去透視今天很多電商案例就會發現,現在的銷售內容雖然依舊沒變,但其內涵有很大的變化。其文化內涵、社會內涵或是心理內涵成為了很多人購買的重要原因。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如滿意給點贊一個哦
㈧ 為什麼說社交電商是一個大趨勢
一、拼購類社交電商
拼多多是拼購類社交電商的代表,拼多多以低價吸引用戶參與到拼團中,這可使消費者自行傳播。
優點:拼購類平台只需花費一次引流成本即可吸引用戶主動開團,在開團的過程中可以繼續吸引用戶再次開團,最終使訂單和傳播次數實現裂變式增長。
缺點:需要藉助第三方平台,例如微信、qq等,但是騰訊對第三方鏈接的限製作用,將會對此類平台有很大的限制,至於未來怎麼玩,還需要看平台和騰訊的政策。
二、會員制社交電商
S2b2b的模式連接供應商與消費者實現商品流通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微商的升級版,微商的模式需要自己完成商品的采購、定價、售後等全部流程。會員制社交電商就是店主在平台上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即可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店鋪,而自己只需要利用自己的社交關系分享推薦,吸引用戶下單即可,而分銷平台幫你完成貨物的儲備和發貨。
優點:艾瑞咨詢發布的單個用戶維系成本為41.2元,明顯低於阿里、京東等頭部傳統電商平台。
缺點:平台的用戶都是做微商的,前期可以快速的裂變,但是用戶滲透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會出現瓶頸,行業競爭又會回歸中後端的供應鏈及服務能力。
三、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模式也是S2b2c的一種,社區團購平台提供倉儲、物流、售後支持,由社區團長(一般是寶媽或社區便利店店主)負責社區運營,主要包括社群運營、訂單收集、商品推廣及貨物分發。
優點:社區團購平台以生鮮引流,切入社區居民日常消費中,生鮮是高頻高復購的消費品,同時也是低毛利、高損耗、高物流成本的品類,提升了生鮮供應鏈的效率。
缺點:社區團購這種模式下,團長和用戶的轉移成本都不高,對平台並沒有太高的忠誠度。吸引用戶購買的關鍵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而訂單的規模化增長也能反向推動成本的降低。
四、內容電商
內容社交電商即指通過形式多樣的內容引導消費者進行購物,實現商品與內容的協同,從而提升電商營銷效果的一種電商模式。
對於電商平台而言,流量紅利將盡,亟需新的流量入口,內容作為介質,在提升電商用戶黏性和消費者體驗上作用明顯,部分用戶在購買後還會將自己的使用情況製作成內容再次分享到平台上,進一步豐富平台內容,形成從「發現-購買-分享-發現」的完整閉環,有效提高用戶黏性與轉換率。以KOL為例,電商是目前KOL最重要獲利途徑,2017年佔比68.7%。
社交電商的未來趨勢
對於傳統電商而言,用戶的購買行為一般是「搜索式」的,傳統電商只需要購買完商品,然後離開了;在馬太效應下,流量不斷向頭部商品匯聚,傳統電商表現出品牌化升級趨勢,中小長尾商戶在此過程容易淹沒在海量的商品大潮之中。
而社交電商的購物模式是「發現式」的,用戶的選擇一般是有限的,同時通過低價、內容等方式,激發用戶的購買慾望,最後通過激勵機制激發用戶主動分享意願,降低獲客成本。社交電商以社交網路為紐帶,商品基於用戶個體進行傳播,每個社交節點均可以成為流量入口並產生交易,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結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