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葯浴微信營銷

葯浴微信營銷

發布時間:2021-08-05 11:14:43

『壹』 葯浴的好處是什麼

從現在研究來看,葯浴熏洗是借溫度、機械力和葯物功效三者的作用,以達到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調節經絡臟腑、消淤止痛、舒筋活絡、接骨續筋、溫筋散寒、祛風除濕調節關節功能障礙,同時還有防病健身作用。
葯浴的治療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與水本身的作用直接相關的。
當葯物溶於水之後即形成所謂葯液,與口服及其它給葯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性:
直接吸收:
皮膚具有吸收與其接觸的化學物質的作用,水溶、脂溶及其他溶媒溶解後的葯物均可由皮膚吸收,當然仍以水溶者更為主要,經由皮膚吸收的葯物雖不如口服及靜脈直接、迅速和可以大量給葯,但具有持續、和緩、副作用小,不引起胃腸道反應等優點。
因此特別適用於慢性病。另外,皮膚、外科某些疾病,葯物直接滲入局部,或直接與致病因素相作用,更具有其他給葯途徑不可代替的優點。
加強葯效:
藉助水的特性可使原有葯效加強。如擴張血管葯,採用溫熱法,使物理效應與葯理作用相結合。某些菌、毒感染,葯液一方面不斷持續給葯,一方面清除局部致病原與代謝產特產物,要比單純局部外用葯療效好。一引起葯物採用酒(醇)溶,道理是一樣的。
汽霧吸入:
水溫高時產生的霧汽,可以部分葯物成分通過汽霧由口鼻吸收或作用於其他部位粘膜及皮膚,除葯理作用外,尚有濕潤作用。因此特別適用於呼吸系統及五官、皮膚病。
整體作用機理:
葯浴的整體作用是指利用葯物透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的直接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而發揮其葯理效應。近些年來,人們對中葯葯浴外治機理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認為葯浴外治除葯物直入血液循環發揮其本身的葯理作用外,還有調整各系統組織器官功能和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局部作用機理:
葯浴的局部作用,是指中葯對病灶局部發揮的治療和保健作用。中葯葯浴將葯物作用於局部組織,可使局部組織內的葯物濃度顯著高於其它部位,故局部療效明顯,而且收效迅捷。

『貳』 葯浴療法使用的葯方有哪些

(1)黃芪防風水

[處方]黃芪、防風、川斷、桂枝、蒼術、白術各60克,浮萍100克,忍冬藤、冬瓜皮各120克,澤瀉45克。

[做法]水煎,加入盛溫水的浴池或浴盆內,沐浴30~40分鍾,葯浴完畢用溫清水沖洗,干毛巾擦乾,穿衣後稍休息。每日或隔日1次。

[功效]適用於各型腎臟病患者。

(2)麻黃羌活水

[處方]麻黃、羌活、蒼術、柴胡、荊芥、防風、紫蘇梗、柳枝、蔥白各10~15克。

[做法]煎湯熱浴,令汗出。沐浴法同上。

[功效]適用於腎臟病有水腫者。

『叄』 葯浴療法的准備工作有哪些

葯浴是進行醫療或養生及以美容為目的的洗浴,不同於一般的「洗澡」,因而從器具、水、添加物質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也就要進行相應的專門准備工作,進行葯浴療法的患者也應該掌握一些普通的常識,下面即予以簡單地介紹。
(一)浴器1.AA全身浸浴用具BB以家用澡盆、池、缸等為最常用,也最方便,基本要求是清潔,大小合適。質地從葯浴角度考慮以木質者最佳,其次為陶、搪瓷等。金屬者最好不用,如受條件所限必須使用時,則盡量選鋁、銅質者,鐵質者最差,最好不用。容器的深度以能半躺、坐、蹲為宜,容量過大則浪費水及葯液;過小則人浴時體位不舒適,長時間浸泡難於堅持,影響效果。容器的安置一定要牢靠,需要有固定裝置,否則老人、行動不便者扶按盆沿時很容易發生傾倒。在容器旁的牆上,或上方最好安裝拉手、吊環等物,方便變換體位及出入容器等。總之,以浸浴為浴療方式者,一定要事先對浸浴用具進行全面、仔細檢查,以免發生意外。
2.AA局部浸浴用具BB常用家庭中的盆、缸、罐等物。葯浴時最好選銅質者,可以先煎葯,再洗浴,十分方便。鋁質次之。最好不用鐵質者,搪瓷不耐加熱,可先用沙鍋、陶器煎煮好後再配成浴液,倒入搪瓷盆中使用。連續應用浴液時,應使用有蓋的容器。應特別注意的是,有油膩的容器,事先一定要清洗干凈。
3.AA淋浴用具BB一般洗澡直接使用水管或安裝噴頭即可,浴療時多需使用葯液或礦泉等特殊的「水」。因此,一般家庭用淋浴裝置顯然達不到此目的。有條件者可自製,安裝一水箱,將符合要求的溶液配入水箱中,進行沖洗。亦可使用市售簡便淋浴器,2根水管,主管連於水管,另一根插入盛著葯液的容器中,加熱後的葯液被自來水帶著流出噴頭時稀釋成理想的濃度和溫度。
4.AA熏蒸浴器BB全身熏蒸浴在家庭中可採用如下方法:在浴盆、浴池等容器上蒙蓋一塑料薄膜,使入浴者頭部外露,其內置熏蒸器;或使用市售的簡易浴罩,其內置熏蒸器。熏蒸器即以一加熱裝置、一容器組成,可採用電熱器置於葯液容器中,使葯液蒸發。局部熏蒸時多以銅、陶、搪瓷等容器置於加熱器上,其上放一竹、木製的柵架,將需治療的身體部位置於其上,不斷加熱,使源源不斷的氣液熏蒸局部。有時熏蒸後為加強效果,可用棉製品包裹患處。熏蒸口、鼻、眼等處時,可在熏蒸容器上自製一圓錐形紙板筒,令蒸氣集中於患處。應注意眼部極易燙傷,故距離容器應遠一些,以手指尖端測試氣霧不燙為准。
5.AA棉織品BB各種洗浴離不開棉織品,選擇時首要原則是成分天然、質地柔軟的純棉製品,化纖品不可用。家庭中每個人使用的浴巾專人專用,專病專用。每次用後以清水洗凈、曬干。治療皮膚病、性病等疾患時使用的浴巾,最好1次1換或每天1換。洗浴有潰損的傷口或陰部、肛門等黏膜處時,應選醫用脫脂棉,可整卷購回,用沸水鍋熏蒸30分鍾以上,隨用隨取,用後棄之。非1次性使用的棉織品應定期消毒,每10~15天消毒1次。
(二)洗浴用水各種洗浴離不開水,水又是葯物的媒體,水質如何直接關繫到浴療效果。目前在大多地區的水質還是比較好的,但有些問題還是應予注意,因為葯浴畢竟不同於一般的洗澡,水質處理不好有時會影響葯物作用發揮,甚至出現不良反應。所謂水質,主要包括水的清潔度、含氧量、軟硬度和酸鹼度。洗浴用水首先要清潔,不含各類致病微生物和有害雜質。對含氧量要求不高,而軟硬度與酸鹼度的不同,常常可以產生不同的療效,故不可一概而論,但一般pH值在6~7之間較為適宜。下面就對各類常用水質作簡單介紹。
1.AA自來水BB城市與大多數鄉鎮均有現成的自來水,水質可靠,可直接用於葯浴。但有時水中消毒物質過濃,不適宜直接洗浴。鑒別法是可嗅到一股氯氣味,就需進行處理,讓其中的消毒成分揮發掉,因此多採用晾曬的辦法,即提前將水放入盆、池中8~12小時,如在室外曬4小時以上則更好,晾曬時間最好不超過2天,否則易滋生微生物。
2.AA井水、泉水、地下水BB這三種水的水質相差很大,不可一概而論。判斷水質好壞的方法,可根據當地居民水壺中水垢的顏色及性質進行判斷:如果水垢色白、細膩,則水質好,水垢色黃、粗糙則水質差。當然,有些水質含有特殊礦物成分,需經有關部門化驗後確定。此類水水質不好時,可以燒開後使用,或加入明礬凈化後使用。明礬凈化法:每升水加入明礬100克,充分攪拌後,沉澱30分鍾以上。除去沉澱物即可使用。
3.AA江、河、池塘水BB此類水最大的特點是其中雜質較多,直觀感覺混濁,有不同的顏色。如用於一般洗澡,尚可將就,但用於葯浴就不行了,可用上述明礬凈化法。也可靜置於池、盆中,令泥沙沉澱後再用明礬處理。
4.AA礦泉水BB天然礦泉水,本身即是「良葯」,應先了解礦泉水成分後有針對性地洗浴。城市中的地熱水一般也具有礦泉水性質,都可以進行葯浴。
5.AA雨水BB缺水地區可收集雨水洗浴。一般只須經過泥沙沉澱即可使用。
6.AA雪水BB雪融化後是良好的洗浴用水。中醫認為,雪水性寒,用於實證、熱證效果較好,如用於寒證等,應加熱後去其寒性再用。
7.AA蒸餾水BB為最佳葯浴用水,可配製任何葯物使用,但成本高,不適於一般家庭使用。
最後要提到的是各類葯浴用水的水溫問題,可根據洗浴要求的不同,按冷浴、溫浴、熱浴等要求加熱。加熱方法有爐火、電熱器、太陽能等,根據不同情況選用。
(三)浴室除局部浴外,全身浴要求在特定浴室內進行。浴室首要的要求是室內通風良好,應在洗浴時(蒸氣浴除外)亦有非直接對流的通風,而平時又能有直接暢快的通風,以利室內乾燥防霉、防蟲。浴室地面應進行防滑處理,牆壁安置一些掛衣物、浴巾的鉤子及老人用的扶手,照明應明亮而光線柔和。另外,在浴室內進行葯浴時,還需配備一些輔助用品,簡介如下。
1.AA清潔劑BB葯浴前需洗凈身體,常用的有皂類和洗浴液,選擇時以鹼性小、香味清淡為原則,用後沖洗干凈。
2.AA消毒劑BB 用於浴巾、器皿的消毒,常用的有高錳酸鉀、新潔爾滅、75%乙醇、苯酚(來蘇兒)液等,使用後均應仔細、充分沖洗干凈。
3.AA搓擦用品BB除毛巾外,民間常用一些粗糙製品「搓澡」,葯浴時亦可適當利用。常用有以下幾種。
(1)絲瓜絡:本身即為中葯。葯浴時以之搓擦全身,有助於葯物向皮膚滲透,增強療效。選絲瓜絡時,以網路細密、柔軟者為佳。初次使用前,應用熱水浸透洗凈,或用熱鹼水搓後洗凈使用。
(2)布袋:以手伸入袋中,隔袋搓全身。有出售者,注意勿選化學纖維織物。自製選厚些的棉布、毛巾,縫成口袋狀即可。注意用後清水洗凈。
(3)棉紗團:以純棉棉布團,外裹棉布等天然纖維織物製成。用時以之揉按、搓擦、拍身體各部,兼有按摩作用,十分舒服。
(4)刮板:以竹、木、牛角、玉石等天然物品製成2~3厘米寬的板狀物。洗浴時刮推身體相應部位,助行氣血,幫助葯物滲透。亦可起緩解疲勞,去除病變皮膚等作用。
(5)趾梳:用於足部局部浸泡時,分開腳趾,以利葯物發揮作用。其狀如梳,齒粗如鉛筆,竹木者為佳。用時插入腳趾間,十分方便,用後曬干。
4.加熱器(1)熱浴:溫浴使用的加熱器,除事先用爐火將水加熱後再對入浴池(盆)者外,方便實用而最好的是電熱水器或煤氣熱水器,把水加熱至比適用稍高的溫度後,再調入葯液。
(2)汽浴:熏蒸等需要恆溫加熱時,最好使用電熱水器,溫度恆定、可調,沒有煤氣中毒的危險。若使用煤氣加熱,或熱水器設在浴室內時,浴室應寬大、通風,以免發生意外。

『肆』 泡葯浴的正確方法

葯浴的使用方法
1、溶解:用十倍於葯包(粉)的開水浸泡5—10分鍾。
2、調好水溫:根據自己的耐熱習慣在39-45度之間來調整水溫,如果首次泡浴沒經驗水溫就調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並且在泡浴過程中適當調整溫度。
3、把溶解好的葯包和葯水同時到入木桶里以後要用手揉捏葯包,把裡面的有效成分擠壓出來。
4、首次泡葯浴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有一些身體反映後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圍之內,鼓勵自己多堅持一段時間,最好達到10分鍾以上,直到發現有排毒反應後再休息,另外可以採用中間休息2-3次每次3分鍾的方法來緩解身體不適,只要累計泡浴時間達到20分鍾即可。
5、根據反應調整水溫: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第一次進水5 — 8分鍾時根據對於水溫的感受,及時調整水溫,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否則水溫高了會感到難以忍受,水溫底了又沒有效果,直到幾次泡浴後對水溫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據經驗就可以把溫度調整到位,達到滿意的效果。
(1) 飯後一小時方可入浴
(2) 浴前4小時內沒有進食一定要准備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備顧客感到不適時食用。
(3) 浸泡葯浴前、中、後應適當補充水份。
(4) 浸泡場地應注意通風良好,但不可受寒。
(5) 起浴後皮膚表面發紅,並持續30分鍾至1個小時的發汗均屬正常的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風,以免受寒。
(6) 泡過葯浴以後、在皮膚發紅、發熱狀況沒有消退之前,請勿使用任何護膚品和化妝品。
(7) 有輕度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稍差者應在家人陪伴下使用,並注意場地通風,每次浸泡時間不宜太長(約3-6分鍾),如在浸泡過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過於急促時,應起身於通風良好處稍適休息,待恢復後再次浸泡,一般分兩到三次浸泡即可。
(8)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較為肥胖的使用者)浴後皮膚出現輕微刺痛感或出現小丘疹,均屬排毒自然現象,可繼續使用。
(9) 產婦在分娩時如有手術行為,須持拆線後再進行泡浴,若無手術行為,可於產後7天開始泡浴
(10) 先淋浴、後泡浴,或先洗頭和臉再進入木桶泡浴,浴後無需再沖洗,直接擦乾即可。
(11) 身體虛弱者在浸泡過程中會出現:頭暈、心跳加快、惡心、全身酸軟無力等症狀,屬於正常現象,隨著泡浴對體質的調整會逐漸消失。
(12) 體虛、受風寒、濕氣重的人群在泡浴後會出現風疹、濕疹、關節疼痛、並伴有瘙癢等症狀,一般在2小時以後逐漸消失,屬於好轉反應。
葯浴注意事項
*1) 中度以上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不良者慎用。
*2) 有嚴重哮喘病者應避免使用,或遵醫囑。
*3) 皮膚有較大面積創口時應慎用。
*4) 孕婦及女士月經期間避免使用。
*5) 具有嚴重過敏史的客人慎用。

『伍』 怎樣用葯浴治療腳氣

腳氣,又稱腳弱,古名緩風,以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腫脹,或攣急,或枯萎,甚則出現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言語錯亂為主要症狀,類似於西醫所說的維生素B1缺乏症。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溫熱風毒之邪侵人,或飲食失調,積濕生熱,流注於腳而成。臨床有干腳氣、濕腳氣、腳氣沖心等不同類型。干腳氣的主症為足脛無力,麻木酸痛、攣急,下肢日漸枯萎;濕腳氣的主症為足脛腫脹,麻木重著,軟弱無力,小便不利;腳氣沖心的主症為心悸,氣喘,嘔吐,甚則出現神志恍惚,言語錯亂。
民間稱腳癬為「腳氣」,與本病迥別,不可混同。
方一【組成】蘿卜適量。
【用法】先將蘿卜煎湯熏洗,另取蘿卜曬干研為末,鋪於襪內,穿雙腳上。
【功用】行氣導滯。
【適應證】腳氣走痛。
【說明】蘿卜能行風氣,去邪熱氣,故宜於治療腳氣。
方二【組成】團魚2條,蒼耳、蒼術、海風藤各250克。
【用法】將團魚治如食法,置鍋內,加水5000毫升,煮至2500毫升,去魚取汁,加蒼耳、蒼術、海風藤,並加水適量,煎至2000毫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溫浸洗雙腳。
【功用】補勞損,祛風濕,通經絡。
【適應證】治寒濕腳氣,痛不可忍。
【說明】本方以團魚補益為主,配以祛風濕之蒼術、海風藤、蒼耳,合之熏蒸浸洗,有且補且攻的作用。
方三【組成】豌豆1 000克,蔥白10根,花椒9克。
【用法】將蔥白切碎,和豌豆、花椒同置鍋內,加水5 000毫升,煮取湯2 000毫升,傾入兩瓷盆中,兩腳各浸1隻,並時時從膝上淋洗之。
【功用】和中益氣,溫陽下氣。
【適應證】腳氣兼抬肩喘急者。
【說明】豌豆功擅和中益氣,蔥白、花椒有溫陽下氣之功效,故宜於本證。
方四【組成】干木瓜1個,明礬30克。
【用法】兩物置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取汁,趁熱熏洗。
【功用】祛濕舒筋止痛。
【適應證】干腳氣,痛不可忍者。
【說明】木瓜有祛濕舒筋之功,擅治腳氣;明礬尤長清熱化濕,合而用之,對濕熱蘊結,筋枯腳弱的干腳氣較為有效。
方五【組成】香附子15克,紫蘇7克,陳皮、甘草各6克,蒼術5克,香薷、川朴、白扁豆各9克,木瓜、大蓼、橘葉、川椒各10克,蔥白1小把。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後,連渣倒入盆內,趁熱用衣被覆足熏之,使之汗出。待溫時再淋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韞經消腫止痛。
【適應證】腳氣初起,兩足伸展不利,或拘攣或酸痛,或有赤腫等證。
【說明】方中香附子理氣解郁,陳皮、蒼術、川朴、白扁豆燥濕化痰,香薷、木瓜祛風濕,川椒、蔥白散寒。諸葯合用,祛風解毒,溫經消腫,適用於腳氣。
方六【組成】防風、荊芥、苦參、生地榆、青藤、麻黃、蒼耳、蒼術、生蔥、炒食鹽、威靈仙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倒入桶內,趁熱熏蒸患處,出微汗,待湯少再濕淋(浸)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
【功用】祛風勝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適應證】腳氣。
【說明】方中防風、荊芥、蒼耳祛風濕,苦參、青藤、威靈仙祛風通絡;麻黃、生蔥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腳氣較重者。
方七【組成】真杉木片、蓖麻葉、白楊皮、柳樹皮各250克,川椒5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洗腳。
【功用】祛風,除濕,消腫。
【適應證】腳氣腫硬疼痛。
【說明】方中杉木去惡氣,消脹氣,下腳氣,配伍蓖麻葉、白楊樹皮、柳樹皮等皆有祛風除濕消腫的功效,適用於腳氣腫硬疼痛者。

『陸』 葯浴怎麼泡最好

葯浴的使用方法
1、溶解:用十倍於葯包(粉)的開水浸泡5—10分鍾。
2、調好水溫:根據自己的耐熱習慣在39-45度之間來調整水溫,如果首次泡浴沒經驗水溫就調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並且在泡浴過程中適當調整溫度。
3、把溶解好的葯包和葯水同時到入木桶里以後要用手揉捏葯包,把裡面的有效成分擠壓出來。
4、首次泡葯浴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有一些身體反映後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范圍之內,鼓勵自己多堅持一段時間,最好達到10分鍾以上,直到發現有排毒反應後再休息,另外可以採用中間休息2-3次每次3分鍾的方法來緩解身體不適,只要累計泡浴時間達到20分鍾即可。
5、根據反應調整水溫: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第一次進水5 — 8分鍾時根據對於水溫的感受,及時調整水溫,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否則水溫高了會感到難以忍受,水溫底了又沒有效果,直到幾次泡浴後對水溫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據經驗就可以把溫度調整到位,達到滿意的效果。
(1) 飯後一小時方可入浴
(2) 浴前4小時內沒有進食一定要准備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備顧客感到不適時食用。
(3) 浸泡葯浴前、中、後應適當補充水份。
(4) 浸泡場地應注意通風良好,但不可受寒。
(5) 起浴後皮膚表面發紅,並持續30分鍾至1個小時的發汗均屬正常的葯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風,以免受寒。
(6) 泡過葯浴以後、在皮膚發紅、發熱狀況沒有消退之前,請勿使用任何護膚品和化妝品。

『柒』 現在養生館裡面有個叫葯浴的治病方法,管用嗎有啥門道

04年那時候蒸腳,後來泡腳,現在全身洗。主要就是不同的葯包對症,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就是要常期保健會有很多人資金上或是時間上難對應

『捌』 怎樣用葯浴治療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又名癢風,是一種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可泛發全身,亦可局限於肢體的某一部位,與神經、精神、過敏等有關。其症如《外科證治全書》所說:「遍體瘙癢,並無疹疥,搔之不止。」說明本病的臨床特徵是初起並無皮膚損害,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或濕疹樣變,有時可繼發感染。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初起多為濕熱蘊於肌膚,不得疏泄所致,繼則血虛生風,以致肌膚失養,表現為皮膚乾燥癢瘙,故以老年人多見。
方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45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5克,黃柏、明礬各25克。
【用法】上葯水煎,濾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或2次。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草性味苦辛寒,能去風解毒,治皮膚瘙癢。黃柏、苦參清熱燥濕,蜂房解毒,艾葉、白鮮皮、地膚子、川槿皮、明礬祛風燥濕止癢。
方二【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40克,荊芥、防風、枯礬各9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將葯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5日。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適應證】全身或局部瘙癢。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為祛風除濕止癢的良葯,而荊芥、防風等物均有祛風除濕的功效。
方三【組成】甘草30克,川椒、白鮮皮、地膚子、大楓子各15克,苦參25克。
【用法】上葯加清水適量,煎沸3次,取葯汁1 000毫升,再加入粉劑(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克,共研細末,入黃丹粉20克,同研細和勻)攪拌均勻後,趁熱用毛巾蘸葯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干凈的衣被,換下的衣被須經洗凈後消毒方可使用。每日擦洗1~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主葯甘草歷來被視作解毒之佳品,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甘草酸及其衍化物可製成抗炎、抗過敏制劑,用於各類皮膚病。其機制與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抗組胺有關。
方四【組成】蛇床子、地膚子各12克,紅豆15克,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各18克。
【用法】上葯水煎2次,取二汁混合,於臨睡時外洗患處。每次15~30分鍾,每日1劑,洗2次。
【功用】消炎祛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紅豆性味苦辛有小毒,民間常外用以治皮膚瘙癢等症。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鮮皮、海桐皮等樹皮類葯物均能祛風除濕止癢。
方五【組成】路路通、蒼術各65克,百部、艾葉、白礬各12克。
【用法】上葯加水1 000至1 500毫升,煮沸20分鍾,取濾汁待溫後洗患部,每日2次。
【功用】疏通氣血,祛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路路通功能祛風通絡,利水除濕,蒼術、百部、艾葉、明礬均為祛風除濕之品。
方六【組成】黃柏、蒼術、荊芥、地膚子各9克,明礬6克。
【用法】上葯共研粗末,加水3 000毫升,煎煮去渣,趁熱熏蒸,待溫後浸浴,每次20~30分鍾。
【功用】祛風止癢。
【適應證】慢性瘙癢性皮膚病。
【說明】方中黃柏、蒼術清熱解毒,荊芥祛風散邪,蛇床子、明礬燥濕止癢。諸葯合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故適用於皮膚瘙癢遷延日久不愈者。
方七【組成】雄黃100克。
【用法】用潔凈紗布將雄黃包裹,用線扎口,留6厘米左右線頭,將葯包置入沙鍋內,或搪瓷容器內煎20分鍾,用鉗提出此葯包置於干凈器皿中,取汁備用。用葯液洗浴癢處20分鍾左右。
【功用】解毒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雄黃,為治瘡殺毒之要葯。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雄黃主要含有的硫化砷AsS具有抗菌殺蟲作用。
方八【組成】苦參65克,白鮮皮、蛇床子各35克,地膚子、鶴虱各30克,大楓子、大黃各20克,生杏仁、明礬、黃柏各15克。
【用法】上葯煎水1 000~2 000毫升備用。取葯液外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洗1小時,每劑可用3或4次,洗後避風。必要時可續用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等均為祛風除濕止癢之品;鶴虱功能殺蟲,大黃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杏仁亦有殺蟲潤燥作用,而明礬、黃柏則能燥濕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功。
方九【組成】苡仁、野菊花各30克,金銀花、白鮮皮、連翹、生地黃、玄參各15克,地膚子25克,赤芍10克、川芎3克,當歸、蟬蛻、甘草、荊芥、防風各6克。
【用法】上葯加水煎取汁2份,取葯汁1份(約1 000毫升)內服,1份趁熱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隔日1劑。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苡仁有清熱利濕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防風祛風散邪,地膚子、白鮮皮祛風除濕,再合生地黃、赤芍、川芎、當歸等養血,甘草調和諸葯。
方十【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白鮮皮各30克,雄黃9克,百部15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部,每日2或3次。
【功用】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蛇床子、地膚子皆有祛風除濕之功,百部能燥濕殺蟲,苦參、白鮮皮燥濕,雄黃解毒。諸葯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
方十一【組成】蒼耳子150克。
【用法】上葯水煎外洗,每日1或2次。
【功用】散風祛濕。
【適應證】全身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能益血,燥濕,通暢之功效,故能治上中下一身風濕疾病。
方十二【組成】丹參、苦參、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毫升,煎取葯液800毫升,去渣溫洗患處。
【功用】活血養血,燥濕祛風。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丹參性味苦、微溫,功能活血涼血,養血祛風,適用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葯理學研究表明,本品有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及抗菌的作用。苦參、蛇床子有燥濕祛風的作用。
方十三【組成】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百部、獨活、野菊花各25克。
【用法】上葯加水2 000~3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汁趁熱先熏後洗,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風,燥濕,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
【說明】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祛風燥濕,百部潤膚殺蟲,獨活、野菊花疏散風邪。
方十四【組成】苦參、川椒各9克,百部15克,雄黃、冰片各6克。
【用法】上葯水煎取汁,先熏後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方中苦參清熱燥濕,川椒辛散風邪,百部潤膚殺蟲,雄黃解毒,冰片有清熱解毒作用。
方十五【組成】苦參、蛇床子各30克,川花椒、枯礬各12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苦參性味苦寒,清熱燥濕,祛風殺蟲,蛇床子、川花椒燥濕祛風,枯礬解毒除濕。諸葯合用,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十六【組成】白蒺藜20克,皂刺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白蒺藜功能散風下氣,主治身體風癢。皂刺為諸惡瘡癬之要葯。
方十七【組成】石菖蒲30克,百部、艾葉各9克,蔥白15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溫洗頭部。
【功用】散風去濕。
【適應證】頭部瘙癢。
【說明】石菖蒲功能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歷代本草著作均記載它能治療頭風。
方十八【組成】蒼耳子60克,雄黃12克,枯礬3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外洗患處。
【功用】祛風濕,止瘙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有毒,有燥濕,祛風,止癢的作用,蒼耳子的花、葉能治療婦女風瘙癮疹,身癢不止等症。
方十九【組成】地膚子、土茯苓、白鮮皮、苦參、食鹽各30克,荊芥、枯礬各12克,川椒10克。
【用法】上葯加水5 000毫升左右,煎沸半小時,濾葯汁入盆中外洗,每日2次,每劑可反復煎3或4遍。
【功用】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濕,能治濕寒,療惡瘡。白鮮皮、苦參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再配伍荊芥、川椒祛風,枯礬、食鹽燥濕,能祛風除濕、解毒止癢。
方二十【組成】食鹽80克,米泔水800毫升。
【用法】取米泔水放入食鹽,置於鐵鍋內煮沸5~10分鍾,然後將葯液擦洗患部,每日2次(早、晚),每次擦洗1~3分鍾。
【功用】涼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皮膚瘙癢症。
【說明】鹽能去皮膚風毒、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米泔水,能清熱涼血。
方二十一【組成】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蛇床子、川槿皮各30克,花椒、枯礬各20克。
【用法】上葯用水煎,濾渣趁熱洗浴,每日1或2次,每次15~20分鍾,7日為1個療程。
【功用】祛風除濕。
【適應證】全身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葯理學實驗證實,艾葉煎劑有良好的殺菌作用,並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凝固和解毒作用,配伍蒼耳草等物,其祛風濕之力更強。
方二十二【組成】桂枝、白芍、當歸、荊芥各12克,雞血藤30克,炙甘草6克,生薑4克,大棗6枚。
【用法】上葯用水浸泡1日後,第1次煎取250毫升葯汁,分早晚服。第2次煎取2 500毫升葯液,於晚上服葯後趁熱洗患處,每次洗約15~20分鍾,每日用1劑。
【功用】養血祛風。
【適應證】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多因血虛風燥而瘙癢,故方中用當歸、白芍、雞血藤養血潤燥,滋養皮膚,桂枝、防風、生薑疏散風邪,甘草、大棗解毒,調和諸葯。
方二十三【組成】當歸、紅花、白鮮皮、苦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茜草、雞血藤各30克,絲瓜絡20克,防風9克,甘草6克。
【用法】將上葯加水煎煮2次,合並2次濾液,沐浴全身,每日1劑,連用7日為1個療程。
【功用】活血,通絡,止癢。
【適應證】老年皮膚瘙癢症。
【說明】老年皮膚瘙癢多由血虛血瘀所致,經絡不通,脈絡瘀阻,血不能榮養肌膚,故用活血化瘀、補血潤燥、通經絡之葯以達到祛風止癢的功效。

『玖』 要編一段葯浴的宣傳語話術

美麗從清潔開始,美麗從xx葯浴起航,在清潔的同時感受健康的理療,還可以和他一起,你懂的。

閱讀全文

與葯浴微信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商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5
深圳宥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03
成達電子商務 瀏覽:881
培訓班3月份招生方案 瀏覽:47
教務處外出培訓方案 瀏覽:404
活動游戲策劃方案 瀏覽:836
華平電子商務招聘 瀏覽:993
電子商務最全面的定義 瀏覽:455
企業繼續教育培訓方案版本 瀏覽:96
廈門網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79
2015年廣州跨境電子商務規模 瀏覽:453
電子商務專項培訓方案 瀏覽:564
生財有道節目策劃方案 瀏覽:271
電子商務改變世界 瀏覽:784
京東才奧電子商務 瀏覽:128
速食產品營銷方案 瀏覽:81
youer運動會方案策劃 瀏覽:700
銀行與學校的營銷活動方案 瀏覽:976
元旦網路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7
國慶葯店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