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場營銷五種基本概念的區別與理解
市場營銷五種基本概念的區別與理解是:
在西方國家工商企業的營銷活動中,先後出現了五種營銷觀念,即生產觀念、產品觀念、銷售觀念、市場營銷觀念和社會市場營銷觀。
1、生產觀念:認為消費者會青睞買的到的、價格低廉的產品。集中於提高生產和分銷效率,適合價格敏感產品,但容易導致營銷近視症:聚焦與自己的運營而忽視顧客需求和建立關系。
2、產品觀念:認為消費者會買具有做好質量、性能和富有創造力的產品,戰略集中於改進產品。
3、推銷觀念:認為如不促銷,消費者不會購買足夠多的產品,適合非渴求品,集中於追中潛在顧客並宣傳產品利益。關注銷售交易而非長期關系。銷售公司製造的產品,而非製造市場需求品。
4、市場營銷觀念:認為實現組織目標的關鍵是比競爭對手更好的理解顧客需求和慾望,並使顧客感到滿意,顧客導向和創造價值是實現銷售銀河利潤的必有之路。
5、社會營銷觀念:認為市場營銷戰略應以維持和改善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的方式向顧客遞送價值。
企業市場觀念與新舊觀念的區別:
市場觀念即企業的經營指導思想或營銷管理哲學。
1、企業營銷活動的出發點不同。
舊觀念下企業以產品為出發點,新的觀念下企業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
2、企業營銷活動的方式方法不同。
舊觀念下企業主要用各種推銷方式椎銷製成的產品,新觀念下則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利用整體市場營銷組合策略,佔領目標市場;
3、營銷活動的著眼點不同。
舊觀念下企業的目光短淺,偏向於計較每一項或短期交易的盈虧和利潤的大小,而新觀念下企業除了考慮現實的消費者需要外,還考慮潛在的消費者的需要, 在滿足消費者需要、符合社會長遠利益的同時,求得企業的長期利潤。
② 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目標消費者位居於中心地位。企業識別總體市場,將其劃分為較小的細分市場,選擇最有開發價值的細分市場,並集中力量滿足和服務於這些細分市場。企業設計由其控制的四大要素(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所組成的市場營銷組合。為找到和實施最好的營銷組合,企業要進行市場營銷分析、計劃、實施和控制。通過這些活動,企業觀察並應變於市場營銷環境。 目標消費者 為了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勝,企業必須以顧客為中心,從競爭對手處贏得顧客,並通過提供更大的價值來保住顧客。但是在滿足顧客之前,企業必須先了解顧客的需求和慾望。因此健全的市場營銷要求仔細的分析消費者。這一過程包括三個步驟: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以及市場定位。 1.市場細分 將市場分為具有不同需要、特徵或行為,因而需要不同產品或營銷組合的不同購買者群體的過程,被稱為市場細分。 2.目標市場選擇 企業在劃分好細分市場之後,可以進入既定市場中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目標市場選擇是指估計每個細分市場的吸引力程度,並選擇進入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 3.市場定位 市場定位是指為使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相對於競爭產品而言占據清晰、特別和理想的位置而進行的安排。因此,營銷人員設計的位置必須是他們的產品有別於競爭品牌,並取得在目標市場中的最大戰略優勢。 設計營銷組合 營銷組合是現代營銷的主要概念之一。所謂營銷組合是指企業為了在目標市場製造它想要的反應而混合採用的一組可控制的戰術營銷手段。營銷組合包括企業為影響對其產品的需求而做的任何事情,大致可分為四組變數,被稱為四個p,即產品(proct)、價格(price)、分銷(place)和促銷(promotion )。 產品是指企業向目標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結合體。 價格是指顧客為獲得產品而必須支付的金額。 分銷包括企業為使產品到達目標消費者手中而進行的活動。 促銷是指傳遞產品有點並說服目標顧客購買該產品的活動。 有效的營銷方案應把所有的營銷組合因素融入一個協調的計劃之中,這一協調的計劃通過向消費者提供價值來實現企業的市場營銷目標。營銷組合構成企業的戰術工具箱,幫助企業在目標市場建立強有力的市場定位。 營銷管理活動 企業希望設計能在目標市場最成功的實現其目標的市場營銷組合,並將它付諸實施。這包括四種營銷管理職能:分析、計劃、實施及控制。 市場營銷分析 對市場營銷職能的管理始於對企業情況的全面分析。企業必須分析市場營銷環境,以找到有吸引力的機會和避開環境中的威脅因素。 市場營銷計劃 營銷計劃是指對有助於企業實現戰略總目標的營銷戰略做出決策。每一類業務、產品或品牌都需要一個詳細的營銷計劃。我們將集中討論產品或品牌計劃。產品或品牌計劃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計劃實施概要,市場營銷現狀,威脅和機會,目標和問題,市場營銷和戰略,行動方案,預算和控制。 1.計劃實施概要 市場營銷計劃書開頭應有一個計劃實施概要,對計劃中的主要目標和建議進行簡短的概述,使企業管理部門能快速地瀏覽整個計劃的內容。 2.市場營銷現狀 在這部分中,計劃制定者提供有關市場、產品、競爭和銷售的相關背景資料。 3.威脅和機會 經理人員在這部分中預測產品可能面對的主要威脅和機會,目的是使經理預計會對公司產生影響的重要發展趨勢。 4.目標和問題 在研究產品的威脅和機會之後,經理人員就可以設立目標並考慮會影響這些目標的問題 5.市場營銷戰略 市場營銷戰略是指業務單位想藉以實現其市場營銷目標的營銷邏輯。 6.行動方案 市場營銷戰略應轉變為具體的行動方案來回答以下問題:將做什麼?何時做?由誰負責做?費用是多少? 7.預算 行動計劃使經理人員能夠制訂可行的營銷預算,它實際上是一個計劃盈虧報表。 8.控制 計劃的最後一個部分是控制,用來監督整個程序。 市場營銷實施 市場營銷實施是指為實現戰略營銷目標而把營銷計劃轉變為營銷行動的過程。實施包括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有效貫徹營銷計劃活動。營銷計劃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是市場營銷活動,而市場營銷實施問的是:誰、何時、何地以及怎樣。 市場營銷系統中各個層次的人員必須通力實施市場營銷計劃和戰略。
③ 市場營銷中產品的整體概念是什麼
產品的概念如上所述。
產品整體層次:
核心產品(基本效用或利益),
形式產品(品質、式樣、特色、包裝及商標),
期望產品(對屬性與條件的期望),
延伸產品(銷售服務與保障),
潛在產品(指示可能的發展前景)。
④ 市場營銷中的相關群體是什麼
相關群體是指對個人的態度、意見和偏好有重大影響的群體。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偏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對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偏好有影響的各種社會關系,就稱為相關群體。相關群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對個人影響最大的群體,如家庭、親朋好友、鄰居和同事等; 二是與個人並不直接接觸,但影響也很顯著的群體,如社會名流、影視明星、體育明星等,這被稱為崇拜性群體。這種崇拜性群體的一舉一動常常成為人們仿效的對象。耐克公司聘請籃球明星近克爾。喬丹做廣告,結果成千上萬的運動鞋就賣出去了,耐克公司一舉成名。
相關群體有3種形式。
一是主要團體,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和同窗同事。主要團體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發生直接和主要的影響。
二是次要團體,即消費者所參加的工會、職業協會等社會團體和業余組織。這些團體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發生間接的影響。
三是期望群體。消費者雖不屬於這一群體,但這一群體成員的態度,行為對消費者有著很大影響。
⑤ 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主要有什麼
市場營銷是個人或組織通過創造並同他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滿足需求和欲版望的一種社會權和管理過程。根據這一定義,可以將市場營銷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市場營銷的最終目標是「滿足需求和慾望」。
2、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交換過程是一個主動、積極地尋找機會,滿足雙方需求和慾望的社會過程和管理過程。
3、交換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營銷者創造的產品和價值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和交換過程管理的水平。
所謂某事物的「核心」,即指某事物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市場營銷的核心也一樣,缺了某點,市場營銷就不是營銷,有了此點,營銷才成為營銷。道理很簡單,想讓顧客想買並把東西賣出去,首先要知道市場在哪。若以「交換」為市場營銷的核心,無法解決市場在哪裡的問題。以產品為市場營銷的核心,更容易陷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誤區。因此市場營銷的核心是市場定位。
⑥ 7、簡述相關群體的含義及企業研究相關群體的意義。
全面質量管理,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種由顧客的需要和期望驅動的管理哲學。TQM以質量為中心,建立在全員參與基礎上的一種管理方法,其目的在於長期獲得顧客滿意、組織成員和社會的利益。ISO8402對TQM的定義是: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菲根堡姆對TQM的定義:「為了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並考慮到充分滿足顧客要求的條件下進行市場研究、設計、製造和售後服務,把企業內各部門的研製質量,維持質量和提高質量的活動構成為一體的一種有效的體系」。具體來說,TQM蘊涵著如下含義:
強烈地關注顧客。從現在和未來的角度來看,顧客已成為企業的衣食父母。「以顧客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正逐漸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全面質量管理注重顧客價值,其主導思想就是「顧客的滿意和認同是長期贏得市場,創造價值的關鍵」。為此,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必須把以顧客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到企業業務流程的管理中,即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試制、生產、檢驗、倉儲、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牢固樹立「顧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而且要為顧客做好服務工作,最終讓顧客放心滿意。
堅持不斷地改進。TQM是一種永遠不能滿足的承諾,「非常好」還是不夠,質量總能得到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企業持續不斷地改進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確保企業獲取對手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
改進組織中每項工作的質量。TQM採用廣義的質量定義。它不僅與最終產品有關,並且還與組織如何交貨,如何迅速地響應顧客的投訴、如何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等都有關系。
精確地度量。TQM採用統計度量組織作業中人的每一個關鍵變數,然後與標准和基準進行比較以發現問題,追蹤問題的根源,從而達到消除問題、提高質量的目的。
向員工授權。TQM吸收生產在線的工人加入改進過程,廣泛地採用團隊形式作為授權的載體,依靠團隊發現和解決問題。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這個名稱,最先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的著名專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傳統的質量管理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營管理上的需要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質量管理,現已成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科學。
一、全面質量管理相關概念簡述
在介紹全面質量管理之前,我們首先明確一下有關質量的定義。國家標准對質量下的定義為: 質量是產品或服務滿足明確或隱含需要能力的特徵和特性的總和。目前更流行、更通俗的定義是從用戶的角度去定義質量:質量是用戶對一個產品(包括相關的服務)滿足程度的度量。質量是產品或服務的生命。質量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企業各項工作的綜合反映。要保證和提高產質量量,必須對影響質量各種因素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就是企業組織全體職工和有關部門參加,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成果,控制影響產質量量的全過程和各因素,經濟地研製生產和提供用戶滿意的產品的系統管理活動。
1.質量控制與管理的發展階段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質量的主體,主要包括:(1)產品和/或服務的質量;(2)工作的質量;(3)設計質量和製造質量。而後兩者往往容易被人們所遺忘,但這是「大質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所必不可少的。
質量控制理論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五個階段。(1)本世紀30年代以前為質量檢驗階段,僅能對產品的質量實行事後把關。但質量並不是檢驗出來的,所以,質量檢驗並不能提高產質量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廢品。(2)1924年提出休哈特理論,質量控制從檢驗階段發展到統計過程式控制制階段,利用休哈特工序質量控制圖進行質量控制。休哈特認為,產質量量不是檢驗出來的,而是生產製造出來的,質量控制的重點應放在製造階段,從而將質量控制從事後把關提前到製造階段。(3)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質量管理理論(TQM),將質量控制擴展到產品壽命循環的全過程,強調全體員工都參與質量控制。(4)70年代,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質量理論,它包括離線質量工程學(主要利用三次設計技術)和在線質量工程學(在線工況檢測和反饋控制)。田口博士認為,產質量量首先是設計出來的,其次才是製造出來的。因此,質量控制的重點應放在設計階段,從而將質量控制從製造階段進一步提前到設計階段。(5)80年代,利用計算機進行質量管理(CAQ),出現了在CIMS環境下的質量信息系統(QIS)。藉助於先進的信息技術,質量控制與管理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因為信息技術可以實現以往所無法實現的很多質量控制與管理功能。
2.全面質量管理的發展與興起
全面質量管理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科學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於20世紀60年代產生於美國,後來在西歐與日本逐漸得到推廣與發展。它應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質量控制,使質量管理實現定量化,變產質量量的事後檢驗為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全面質量管理類似於日本式的全面質量控制(TQC)。首先,質量的涵義是全面的,不僅包括產品服務質量,而且包括工作質量,用工作質量保證產品或服務質量;其次,TQC是全過程的質量管理,不僅要管理生產製造過程,而且要管理采購、設計直至儲存、銷售、售後服務的全過程。
我們要形成一種這樣的意識,好的質量是設計、製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質量管理的實施要求全員參與,並且要以數據為客觀依據,要視顧客為上帝,以顧客需求為核心;在實現方法上,要一切按PDCA循環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