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真正做好「粉絲營銷」
粉絲營銷?沒聽過 水軍吧
② 如何建立粉絲進行營銷及粉絲營銷思路
粉絲的營銷需要長期的原創和不斷的價值給予。
在從顧客到粉絲之間,是需要很多互動的。
待形成強黏性社群後,相應的營銷也就水到渠成了。
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
③ 粉絲營銷怎麼做,如何才能快速吸粉
粉絲的重要性
有人說「得粉絲者得天下」,足以說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粉絲的重要性,粉絲就是生產力,鐵桿粉絲更是絕對生產力。這年頭,甘心為你花錢的人都是最愛你的人。演唱會門票是賣給粉絲的,高價產品是賣給擁躉的,快樂是賣給上帝的。
粉絲的形成過程
從受眾到用戶,再到粉絲,這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對於顧客來說,如果對於某個品牌有狂熱的追捧,有一定的忠誠度,就可以被稱之為粉絲了。
粉絲是一種情感紐帶的維系,粉絲行為超越於消費行為本身,因此,品牌要麼將粉絲變成消費者,要麼就要把消費者變成粉絲。從蘋果開始,喬布斯的果粉就是典型的粉絲鏈接。而小米手機也是與粉絲的情感和價值認同的鏈接而創造的品牌。
快速吸粉的方法有哪些呢?
粉絲數量意味著品牌的影響力和經濟價值,所以每個商家都想擁有大量的粉絲,在吸粉之前呢,首先要尋找一個平台,與粉絲建立連接,發生關系的平台。對於平台可以選擇微信、微博或者其它。當然對於電商商家來說,還是選擇微信相對好一點,因為微信是社交屬性,用戶黏性更高,而微博是媒體屬性,適合娛樂和媒體等。
粉絲營銷的根本在於粉絲之間情感聯動,有了粉絲之後,後面就是如何維護粉絲了,也就是粉絲營銷中的內容營銷一塊,通過優秀的內容來留住粉絲,增加粉絲的黏性和忠誠度,這一塊後期再講。
④ 什麼是真正的粉絲營銷
包括「冷笑話精選」「星座秘語」「精彩語錄」「生活小智慧」「美食工場」等大號的主要盈利來源是廣告。
⑤ 如何吸引粉絲,你需要改變營銷策略
第一點,就是放大個人影響力,以此來提升企業價值。我們可以從一個數據來看,在12年,酷派的智能機銷售量在幾千萬部,實現143億港幣的銷售收入,其估值大約在五十多億港幣。而小米當時出貨量不到700多萬部,但是其估值近百億美元。這個對比充分體現了個人影響力對於公司估值和業績的作用。
第二點,持續增加粉絲,以壓縮推廣成本。粉絲時代對於營銷策劃中改變最大的就是傳播方式。一旦成名後,粉絲傳播是一種性價比最好的推廣方式。藉助粉絲,可以進行有效的口碑推廣,壓縮推廣成本。
第三點,強化品牌與媒體之間的關系,佔領傳播領地。精明的雷軍喜歡製造話題吸引媒體的注意,我們稱之為不花錢的廣告。個人品牌的形成,使小米的品牌營銷力持續擴大,為自己代言可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做到的,至少,雷軍告訴你了,豬是能飛的。
⑥ 粉絲營銷是不是一定是企業自身產品或企業自身的粉絲
互聯網的出現,帶給我們最便捷的地方就是讓我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的容易,讓信息的流動變得更加的透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PC時代的互聯網過渡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更是加速了信息的透明化和信息的流動化。也讓用戶更容易接觸到明星和企業,可以用戶零距離跟明星和企業對話。在這種優質的信息土壤下,各種營銷方式如雨後春筍般的浮現在了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企業利用社交媒休平台瘋狂的收割用戶,發展用戶,吸引用戶,爭取讓用戶都變成他們的粉絲,因為有了粉絲就意味著有了一切。
社交媒體的多樣化為企業粉絲營銷帶來良好的渠道。粉絲營銷也是依附於社交媒體而存在,因為社交媒體的天然基因可以讓品牌企業通過社交媒體迅速積累粉絲,通過粉絲二次傳播快速擴大企業的品牌。所以得粉絲者得天下,得粉絲者得市場。
⑦ 粉絲的粉絲營銷
粉絲營銷(Fans marketing)是指企業利用優秀的產品或企業知名度拉攏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作為粉絲,利用粉絲相互傳導的方式,達到營銷目的的商業理念。
粉絲團
有相同愛好,共同熱衷於某位明星、某位體育運動員、某款電子產品、某個電視節目等的粉絲自發性組成的團體。
熱衷於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人被稱為粉絲,共同熱衷於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人通過某種渠道組織起來的集體好像很多粉絲在一起形成的團,故稱粉絲團。
粉絲團的特點:人員基數大,發展速度快,傳播速度廣
粉絲營銷的作用
粉絲和用戶並不是一個概念。一個企業擁有很多的用戶,卻不代表著他們都是企業或產品的粉絲。粉絲是對某一種事物的瘋狂喜好者,比如明星,漫畫,動畫,運動,產品等。
對於公司來說,積累粉絲是一個時間問題,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擁有48%的極高市場佔有率,各個地方都有喜歡可口可樂獨特味道的粉絲,可口可樂公司出新口味,或者新產品,這些粉絲都是最早的消費者,一直追隨可口可樂品牌。蘋果的(iPhone)手機產品,也體現了粉絲營銷的效果,甚至不乏一些狂熱粉絲為了蘋果的手機通宵排隊購買。對於這些公司,粉絲營銷的效果體現明顯,由優秀的產品,所聚攏的忠誠粉絲是粉絲營銷中效果最好的。
⑧ 誰有粉絲營銷的資料
「粉絲」的時代
這是一個偶像的時代,也是一個「粉絲」的時代。一個偶像,大到李宇春這樣一夜成名的超級女聲,小到一個論壇的「斑竹」,都會有自己的「粉絲」。這些「粉絲」通常都會堅定不移地支持他們的偶像,或者是「頂」。我自己也是易中天的「粉絲」,盡管易中天被某些大學的教書匠諷刺為「不學術」,但我還是從來沒買過那些教書匠所謂「學術」的書,而是把易中天的書和DVD都搜羅了個遍。易中天也著實厲害,怎麼算版稅都上了千萬,只要是書商不坑他。當然,我也有我的「粉絲」,「頂」我的人有不少自稱是「魚粉」或者「魚絲」的,只要是我的文章登在了BBS或是博客上,他們就會來搶個沙發「頂」一下;他們也會跑很多家書店去搜我3年多前出的書,盡管那書市面上已經很少了。
不僅僅是大小偶像們有「粉絲」,事實上不少產品也有「粉絲」。我做設計師的弟弟便是蘋果電腦的「粉絲」,甚至因此還把MSN上的名字也改成了Mac。對於這些蘋果電腦的「粉絲」而言,蘋果就是他們眼中的聖殿,微軟則是黑騎士的邪惡城堡。
「粉絲」一詞來自英語Fan的復數形式Fans,意思是狂熱者和愛好者。這個詞語的發揚光大還是近幾年網路興盛的事情。在歷史上,盡管幾乎每個年代都有偶像和「粉絲」,但他們缺乏一個溝通平台,也無法像現在一樣真正地形成一種力量。
「粉絲」所代表的是現今的一種消費者潮流——參與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消費者集群。對於營銷者而言,要想自己的產品擁有廣大的「粉絲」市場,就必須要理解它(或者是他、她)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並且和這個群體建立長久的關系。「粉絲」營銷和傳統的營銷方式是不同的,寶潔是傳統營銷方式的傑出代表,他們的市場營銷,通常可以概括為這樣的一個公式:SOM=NPD+Promo+Adspend+ACV。SOM代表著市場份額,NPD代表新產品開發,Promo代表促銷,Adspend代表廣告費用,ACV則是銷售量。這個公式的意思是,營銷的最終目的是擴大市場份額,而市場份額則由四個要素決定:持續的新產品開發、各種名目繁多的促銷方式、大量的廣告和無處不在的廣泛分銷。
上面那種公式看起來是沒錯,但真正有這么多錢去推動這個營銷過程的也只有巨頭公司。然而,這些巨頭公司哪怕花了巨額的廣告費也未必真的就有「粉絲」,更別說是「粉絲」的狂熱支持了。寶潔的SK-Ⅱ出事之後,它的消費者很少有繼續堅定不移地支持這個產品的,恰恰相反,消費者把寶潔的分公司給砸了。擁有眾多「粉絲」的哈雷摩托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產品質量問題,但「粉絲」們並沒有拋棄這個品牌,他們甚至認為在修理部弄得滿身是機油才符合哈雷摩托迷的「壞男孩」身份。這兩家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一家高高在上,一家與「粉絲」們融為一體。
向「粉絲」們營銷
仔細分析那些擁有龐大「粉絲」群的產品品牌或個人品牌,你不難發現,人性是貫穿「粉絲」營銷始終的一條清晰主線。蘋果電腦不僅僅是酷,更是人性化,它的系統每年都會升級,而一般PC的Windows系統要隔好幾年才會升級;蘋果強調一體化和好看好玩,以前的蘋果甚至沒有一顆螺絲釘。蘋果的「粉絲」也很少會更換這個牌子的電腦,他們經常會聚集在一起津津樂道使用蘋果的每一個細節,但是我,卻恨死了過去兩年使用的熱得可以煎雞蛋的Dell筆記本。
易中天自我嘲諷他的節目是大蘿卜,但是他極重視與讀者或觀眾的交流,這在他的每一次百家講壇的節目中都能體現。易中天甚至會在央視當眾表演古代的跪坐,這樣的行為深深打動了萬千「易粉」的心。李宇春拿著兩根玉米棒的宣傳畫面也經常出現在不同媒體中,因為她知道,使她這位普通四川女孩獲得如此童話般成功的,正是背後強烈支持她的「玉米」。
「粉絲」們當然也會表現出強烈的愛憎。這事實上正是人性的兩面,愛和憎總是並行的。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愛和憎,才使得品牌和偶像能更強烈地印入人的腦海,也更能激起更大的情感認同或者是情感排斥。品牌和偶像,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愛和憎被定位了,他們都是通過消費者或者「粉絲」的情感來定位的,而愛和憎,恰恰就是兩種最強烈的情感。
「粉絲」們也正因為這樣的情感組成了一個個團體。易中天代表了老百姓對娛樂學術的一種快樂,李宇春代表了青少年群體(當然也有更大年紀的)的造夢夢想,蘋果代表了區別於他人的品味和圈子,哈雷摩托則代表著叛逆的「壞男孩」。「粉絲」們在這些團體裡面不僅僅是獲得了歸屬感,他們同時也義務成為了品牌或者偶像的積極宣傳員,並且不計報酬。這有什麼關系呢?因為他們熱愛這些人和物,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情感的一部分。
平庸的產品和偉大的產品的區隔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有沒有「粉絲」。但利用程式化的市場營銷手段,對塑造一個擁有巨大「粉絲」市場的品牌,作用是有限的。一個品牌之所以得到「粉絲」的擁護,不是因為這些工業化的傳統營銷手段使然,也不是因為這些品牌在媒體上王婆賣瓜的廣告,而是因為這些品牌本身就沒有銷售者和使用者的界限,也沒有買和賣的絕對立場關系。這些偉大的品牌的始作俑者都狂熱地熱愛自己的產品或者狂熱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喬布斯狂熱地追究用戶體驗和「本源」,才有了iMac與iPod這樣偉大的產品;郭德綱的「鋼絲」,也未必個個都懂相聲,但是感染他們的正是郭德綱對傳統相聲藝術的熱愛。
所有擁有「粉絲」的品牌,他們都有一個狂熱的推動者在背後,他們的本質,正是人性的光輝。而正是這些人性的因素,決定了這個品牌會被大眾接受。所以,向「粉絲」們營銷的秘訣正是「不營銷」,並且置身於他們之中,了解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喜好,並且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有誰會拒絕自己的朋友呢?但我們卻討厭推銷員,討厭欺騙我們的廣告商。
我曾經和一位財經作家探討過關於如何對待讀者的問題。我對他說,讀者來信我都會小心翼翼的每信必回,因為是他們決定了我的作品的市場地位。但他不以為然,並且教育我說「不要把讀者當一回事」。我沒聽他的,所以我業余寫的書賣得要比他專業寫的書好很多。因為我知道,無論對產品品牌或個人品牌而言,能左右你的正是你的「粉絲」。
⑨ 有哪些粉絲營銷的經典案例
一、小米手機
小米在社群營銷上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調集粉絲。小米首要通過三個辦法調集粉絲:運用微博獲取新用戶;運用論壇維護用戶活躍度;運用微信做客服。
2、增強參與感。比方說,開發MIUI時,讓米粉參與其間,提出建議和需求,由工程師改進。這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主人翁感。
3、增加自我認同感。小米通過爆米花論壇、米粉節、同城會等活動,讓用戶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
4、全民客服。小米從領導到員工都是客服,都與粉絲持續對話,讓其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有問題第一時間解決。
二、羅輯思維:付費粉絲會員
羅輯思維首先將目標用戶定位為85後白領讀書人。這類人群有共同的價值觀,並渴望社群中找到精神上的優越感。羅輯思維為這群用戶提供獨立思考的啟蒙和捷徑,最大程度喚起用戶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用戶的動機並養成分享習慣。
然後通過活動讓用戶獲得利益。比如羅胖售書活動、眾籌賣月餅活動、柳桃的推廣活動。借這些項目,讓粉絲會員可以對外銷售商品,從中得到回報。
更重要的是,那些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還可以在羅輯思維300萬用戶面前展示自己,靠自己的能力獲得認可和支持。有內容互動也有精神上的價值輸出,最後還養成了用戶的付費模式,邏輯思維將粉絲會員做得風生水起,可圈可點,可謂是名利雙收。
(9)品牌的粉絲營銷擴展閱讀
粉絲經濟最為典型的應用領域是音樂和電影,在音樂產業中真正貢獻產值的是藝人的粉絲,它由粉絲所購買的CD、演唱會門票、彩鈴下載和卡拉OK中點歌版稅等收入構成;而在電影產業中,一部電影的票房很大程度上也是藝人的粉絲貢獻,明星對於粉絲的號召力有多大,往往影響著票房的收入。
而粉絲產業的形成,大致從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開始,逐漸形成有組織,有規模的粉絲產業,例如最有影響力的超級女聲當屬李宇春,其粉絲的忠誠程度是別的明星無法比擬的,因此,李宇春的演唱會總是一票難求。
而蘋果手機的出現,讓粉絲經濟從娛樂文化產業轉移到產品製造領域,因為喬布斯的個人魅力,以及在全球IT和互聯網領域的傳奇經歷,其明星效應對蘋果公司推出的iPod和iPhone系統帶來了很大的推動。
iPhone很快就在全球和國內市場擁有了龐大數量的「果粉」,但凡蘋果公司推出新款iPhone手機,「果粉」總是會一馬當先的搶購。
⑩ 飯圈營銷怎麼做
很多人會把追星的年輕人當作「韭菜」,其實,這恰恰展示了品牌們對飯圈的無知。飯圈女孩們人群架構非常多元:有負責應援的後援會,也有做數據、搞資源的數據粉,還有一些圍觀的路人粉。現在業內常說,看一個明星紅不紅,就看他的飯圈架構有多復雜。
有的品牌會說「為什麼投入這么多,最終反倒是在幫明星宣傳?」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藉助影響力,沉澱自己的品牌資產,品牌簽了個明星,不只是找了個模特,而是方方面面滲入到產品裡面,做產品合作定製化,通過內容、活動等實現品牌、粉絲和藝人的深度綁定,把偶像粉絲轉化為品牌粉絲,待偶像合約到期,或熱度褪去時,品牌已經積累了可以持續營銷的自己的粉絲。
總而言之,品牌要想做好飯圈營銷,不能只做消費者洞察,還要做好飯圈洞察,品牌和粉絲、明星之間是相互成全的,千萬不能抱著「割韭菜」的心態,品牌擴大影響力,明星獲得更多曝光,粉絲舒舒服服的買單,才是飯圈營銷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