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一份有關市場營銷學類的文獻綜述,謝謝
銷量雖然對許多管理比較健全的企業來說,並不是評價一個銷售人員能力的唯一的標准,但是不管是市場可見度、生動化、竟品的打擊等一系列的考核方式,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銷量。不管是對於銷售人員能力的體現還是企業的發展,結果還是需要靠銷量來說明問題。
第一部分:下水道原理(疏通渠道)
每家都涉及到下水道被堵塞的情況出現,但是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自己或者藉助外力立即想辦法把下水道疏通,而不是我暫時不使用下水道,把潲水倒到其他的地方去。當然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誰都知道應該怎麼解決。然而,銷售工作一樣,在銷量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的是清除阻礙物,疏通渠道。涉及到銷售的各個渠道:經銷商;分銷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等各個環節中哪個環節出現了障礙甚至出現了堵塞的情況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障礙、疏通堵塞。當然,我們在清楚障礙、疏通堵塞的前提就是要對市場上各個通路環節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研究,確定那一個環節出現錯誤。不能是"病急亂投醫」,盲目的沒有目標性的進行渠道障礙的疏通。
某知名休閑食品企業城市經理S先生在負責四川綿陽市場的時候就出現過同樣的問題,剛進入公司時,上司告訴他該市場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出貨了,問具體什麼原因導致市場沒有出貨,上司的回答很讓人難以理解,"不知道,自己到市場去尋找答案」。在進入該市場以後,S經理對該市場的各個通路進行了認真的拜訪,經銷商、批發商和零售商的答案一個一個都讓S經理感到難以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在那裡,最後得到了一個模糊的答案就是:"消費者不願意買」,也好,總比沒有答案強,在得到這樣一個答案以後,S經理就在綿陽的重點超市進行蹬點調查,凡是在超市來買該公司的產品或者竟品時,和他們加以溝通,最後比較普遍的消費者都明確的表示,產品的出廠日期太存了,而竟品的產品都是最近這幾天出來的。在此S經理終於明白,導致三個月沒有出貨的原因在於貨齡太長,在找到渠道堵塞的症結在那裡以後,需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葯,疏通渠道。經過S經理在和經銷商、公司三方的共同協商下,一致達成協議,由經銷商進最新產品,公司給予一定的政策快速將貨齡太長的這一批貨快速回收,並在少數的零售店給予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將這批貨解決掉,既可以解決該市場三個月沒有出貨的情況,完成該月業績,有可以有效的疏通渠道解決下月業績的問題。
第二部分:采蜜原理(目標分解)
蜜蜂很勤勞,同時他們也具有計劃性,每年一到采蜜的季節時候,成千上萬的蜜蜂就會積聚到一地建立自己臨時的家,然後又有計劃的分散到各地的花叢中采蜜,並將採集到的花蜜集中放回到臨時居住的地方。而對銷售人員來說,每月的銷售量也是一樣,先是公司分解到大區主管那裡,大區主管又分解到每個省區,省區又分解到每個區域,每個區域又分解到每個地級城市。一般的企業分解到這里,基本上就由我們的銷售人員、城市經理來負責了,因為他們是基層的銷售人員,基本上直接面對消費者,他們的銷量完成情況就將決定了整個省區、大區和整個公司的銷量完成情況。一般情況下,許多的銷售人員在得到當月銷售目標以後,首先就是告訴當地的經銷商,當月、該城市的銷量目標是多少,你需要怎麼、怎麼樣來努力,才能完成任務。而對於經銷商則是盲目的,如果上月或者去年同期是10萬,那麼今年這月要做15萬,簡直就是不可能的,認為公司要壓貨或者怎麼樣,發正是一肚子的火。
對於公司的銷售人員呢,則必須具有綜合的分析能力,在得到公司或者上司對你的業績分配以後,首先需要做的的就是冷靜的思考,怎麼樣將銷售量再逐步分解和跟蹤。就象上面談到的蜜蜂采蜜原理一樣。我們根據當地的二級批發商和重點零售商的上月和去年同期銷量。對於經銷商來說,10萬——15萬之間相差的5萬的銷量,比例是增長50%,但是如果將此銷量分解到100家大客戶上,每家的銷售量的增長就只有500元的任務,如果分解到1000家就只有50元的任務。作為每一個地級城市的售點何只1000家呢,但是如果這樣分解下來,每一家的增長金額都不大,只要努力完全可以完成。對於經銷商來說,也樹立了較高的信心。
A先生是一家知名企業的城市經理,同樣也遇到這樣的難題,上月的銷量是20萬,去年同期是22萬,當月的目標量卻是30萬,當A先生看到這樣一個銷量目標以後及時將目標量和當地獨家經銷商進行協商、分析,看如何完成該銷量。A先生所負責的城市一共是7區12縣,一共有16個分銷商,如果按照平均增長36%的比例來算,每個分銷商就應該在去年同期的業績的基礎上增長36%,但是因為去年和今年的活躍客戶和重點客戶都有所變化,單純的平均分配只會造成,客戶答應完成的業績,但是到月底實際又不能完成。最後A先生調出今年全年的平均每月的銷售總金額在5000元以上的零售客戶的資料後,認真仔細的看了後,馬上對這些重點客戶進行了重點拜訪,他發現這些客戶的產品陳列位置和排面數量都不是最佳。在了解到這個信息以後,A先生說服經銷商和公司共同出一部分費用做產品的陳列費。有個此基礎後,A先生對業績的分配有數了,所有重點零售點在當月做產品的陳列,但是銷量在上月的基礎上增加最少50%。然後,根據各分銷商所在區域重點客戶的數量進行銷量的重新分配,並給予適當的壓力。月底結束,A先生當然也如願的完成了公司的目標銷量。
第三部分:放大器原理(目標放大)
放大器可以將很小的東西進行幾倍或者數倍的放大,但是實際原物還是原物的大小,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對於銷售業績一樣,需要進行放大。現在很多的經銷商習慣性的喜歡把目標量進行縮水,你規定他完成50萬的銷量,其結果哪怕就是能完成,他也只會打45萬的款,其於的留在下月來做。放大器原理就是將目標銷量進行有意的誇大,增加的客戶的壓力。
就象我們在買衣服的時候喜歡講價,別人要價100元/件的衣服,你就會還價50元/件,但是如果同樣的衣服,要價卻是200元、300元、500元呢?你會怎麼還價呢?肯定不會再是50元吧!
第四部分:火箭運行原理(過程跟蹤)
每一次火箭的發射後,都需要一直的跟蹤,在發現異常以後,好及時做出應對的方法。對於銷量完成情況其實也是一樣,不管你對渠道的疏通還是目標的分解還是目標的放大等都是一個初期就已經完成的工作,但是對於銷售人員來說,不可能你光月初做事,月中就耍,月末就等到收獲吧,我相信肯定沒有這樣的好事情的。這就需要我們象火箭的運行過程一樣,時刻監督、跟蹤,一旦發現問題,馬上進行糾正。
小劉是一家民營企業的銷售經理,每月的業績完成情況都相當不錯,並且經常得到公司和上司的表揚,但是讓小劉在得到表揚的同時始終認為自己在有些地方沒有做到最好,那就是每月的業績完成情況和實際預計的都有一定的差異,到了月底,客戶都會找出這樣或者那樣比較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說服小劉,為什麼這月銷量沒有完成,而這些理由的確比較有說服力,小劉也不好反駁,但是在小劉的心中,感覺總不是那麼好。為了查證客戶講的理由的真實性,在這月小劉對該城市的所有重點的渠道、零售點、批發商、以及經銷商進行全程的跟蹤,發現一個問題,及時解決一個問題。到了月底,雖然結果比上個月好了很多,但是還是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可是這次客戶沒有再找任何理由來解釋什麼了,並和小劉一起分析自己、公司、市場上的各個方面的原因。到了第二個月、三個月,每月離小劉的目標卻越來越近了,好久也沒有聽到客戶的抱怨和一大堆的理由了
2. 市場營銷學如何分析市場營銷環境
很多外部因素會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比如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在飲食、服裝、居住等方面都各有特點,不同的特點會影響消費者的需求和購買行為。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分析市場營銷環境,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市場營銷環境的特點。
1、什麼是市場營銷環境
2、宏觀環境
3、微觀環境
市場營銷環境是指存在於企業營銷部門外不得不控制的因素和力量,這些因素和力量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及目標實現的外部條件。市場營銷環境由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組成。
宏觀營銷環境指那些給公司造成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代表企業不可控制的變數,主要包括人口、經濟、自然環境、技術、政治、文化六大環境因素。
人口環境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數量、人口增長、人口結構、人口的地理分布密度。
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人口環境因素,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多少、人口增長的快慢、以及人口結構(主要包括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學歷結構等等)、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密集程度(比如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人口密集,銷售周轉更快,相應的經濟也會更好)都會影響營銷活動。
經濟環境主要包括:消費者收入、消費者支出、物價水平、居民儲蓄、消費信用等
應該特別注意理解以下概念
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收入-稅款和非稅性負擔
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維持個人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房租、水電、食物等)
消費支出的變化可以用恩格爾系數來反映,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食品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越大,生活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微觀環境
微觀環境指與公司關系密切、能夠影響公司服務顧客的能力的各種因素,包括公司自身、營銷中介、顧客、競爭對手及公眾。
企業自身環境影響說的是營銷部門在制訂和執行市場營銷計劃時,必須獲得企業最高管理層的批准和支持,並與其他部門分工協作。
營銷中介包括:供應商、商人中間商(如批發商、零售商)、代理中間商、輔助商(運輸公司、倉儲公司等)
企業管理者雖然能分析認識營銷環境,但無法擺脫環境的約束,也無法控制營銷環境,企業只能研究適應它,才能減少營銷決策的盲目和失誤。
3. 市場營銷學 如何進行市場調研
一句話怎抄么講的清楚了,襲我建議你看看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原理的前面部分,華南市場研究公司出的《市場研究實務》,這兩個看完就差不多了,如果要簡單就直接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市場調研》,屬於本專科的一個教材,也較簡單。
1、立項
2、研究設計
3、收集data capture
4、數據分析analyze
5、報告
6、回饋
4. 市場營銷學
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
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生於1931年,現任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終身教授,具有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及其他8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見證了美國40年經濟的起伏坎坷、衰落跌宕和繁榮興旺的歷史,從而成就了完整的營銷理論,培養的一代又一代美國大型公司的企業家。並且他是庄丞父子公司資助的終生名譽教授,與其胞弟共同經營菲利浦營銷咨詢公司,曾經多次獲得美國營銷界最高榮譽。他曾著有二十本著作,其中包括全世界企管碩士課程最廣泛使用的營銷學教科書——《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這本書被翻譯成18國文字在58個國家發行。
菲利普科特勒「對全球經濟發展對具影響力的十位管理大師之一」,被稱為「現代營銷之父」。他多次獲得美國國家級勛章和褒獎,包括「保爾D康弗斯獎」、「營銷卓越獻獎」、「查爾斯庫利奇獎」。他是美國營銷學會(AMA)第一屆「營銷教育獎」的獲得者,也是至今唯一3次獲得過《營銷雜志》年度最佳論文獎――阿爾法卡巾帕普西獎(Alpha Kappa Psi Award)的人。
他亦曾擔任許多跨國公司的企業顧問,這些企業包括IBM、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 T)、默克制葯(Merck)、霍尼韋爾(Honeywell)、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北歐航空(SAS Air;ine)、米其林(Michelin)等等。此外,他還曾擔任美國管理科學聯合市場營銷學會主席、美國營銷協會董事長和項目主席以及彼德德魯克基金會顧問。
科特勒博士一直致力於營銷戰略與規劃、營銷組織、國際市場營銷及社會營銷的研究,他的最新研究領域包括:高科技市場營銷,城市、地區及國家的競爭優勢等。他創造的一些概念,如「反向營銷」和「社會營銷」等等,被人們廣泛應用和實踐。
在他的《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一書中,他闡述了公司、業務單位與營銷戰略的關系;營銷計劃的產主等問題。這些都受到營銷環境中經濟、政治、法律和法規、技術及社會文化力量的影響。書中還闡述了社會責任和道德在營銷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討論了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營銷的特性及其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科特勒博士的著作甚多,其中《營銷管理》一書更是被奉為營銷學的聖經。其它被採用為教科書的還有:《非贏利機構營銷學》、《新競爭與高瞻遠矚》、《國際營銷》、《營銷典範》、《營銷原理》、《社會營銷》、《旅遊市場營銷》、《市場專業服務》以及《教育機構營銷學》、《亞洲新定位》和《營銷亞洲》。
參考資料:http://www.ourznbbs.com/thread-101410-1-1.html
5. 市場營銷學產生與發展的四個階段、市場背景及標志是什麼
一、場營銷學發展的階段:
1、初創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是市場營銷學的初創時期。
2、形成階段:從193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市場營銷理論的形成時期。
3、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末期是市場營銷學的發展階段。
4、完善階段:又稱成熟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市場營銷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市場背景
市場營銷(Marketing)又稱為市場學、市場行銷或行銷學。簡稱「營銷」,台灣常稱作「行銷」;是指個人或集體通過交易其創造的產品或價值,以獲得所需之物,實現雙贏或多贏的過程。
它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動詞理解,指企業的具體活動或行為,這時稱之為市場營銷或市場經營;另一種是名詞理解,指研究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或行為的學科,稱之為市場營銷學、營銷學或市場學等。
三、標志
1、威斯康星學派
本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成為激進的自由經濟思想的論壇。當時,該校著名學者有 W.A. 約翰 ·R· 康門斯 (Tohn R.Commons) 、理查德 ·T· 埃利 (RichardT.Ely) 和 H.C. 泰勒 (H.C.Taylor) 。
2、紐約學派
盡管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對早期市場營銷文獻沒什麼突出貢獻,但也做了一定的奠基工作。 在此之前,他已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並成為日後該地區最早的市場營銷思想家。
20 年代,尼斯托姆和 RS 亞歷山大也到紐約地區教學。他們與當地其他市場營銷學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成就是從科學研究機構取得的。
3、哈佛學派
對早期市場營銷思想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的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經濟學系。哈佛大學不但培養了自己學校的人才,也為去那裡暫時就讀的學生的日後發展助益甚大,該校對市場營銷的貢獻是傑出而又獨特的。
早期在哈佛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作出貢獻的先驅有:切林頓 (Cherington) 、肖 (Shaw) 、科普蘭 (Copeland) 、托斯德 (Todal) 、威德勒 (Weidler) 、梅納德 (Maynard) 、、博頓 (Borden) 和韋爾 (Vaile) 。
4、中西部學派
盡管早期市場營銷課程大多在中西部的大學里講授過,但除了威斯康星大學以外,其他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的發展並未作出太大貢獻。雖然這些學校也有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但並不像威斯康星大學和哈佛大學那麼集中。
然而,隨著對市場營銷興趣的不斷增大,在明尼蘇達、密執安、伊里諾斯及俄亥俄,個別學者也曾作出一些有價值的貢獻。其中包括韋爾德、克拉克、艾維、鄧肯、康沃斯、韋爾勒、梅納德及貝克曼。
(5)食品市場營銷學研究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營銷原理:包括市場分析、營銷觀念、市場營銷信息系統與營銷環境、消費者需要與購買行為、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選擇等理論。
營銷實務:由產品策略、定價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等組成。
營銷管理:包括營銷戰略、計劃、組織和控制等。
特殊市場營銷:由網路營銷、服務市場營銷和國際市場營銷等組成。
6. 市場營銷學主要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怎樣
市場營銷學主要內容之間的內在關系是存在於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的,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利用。
7. 簡述市場營銷學產生的背景及演變過程
國外的發展
市場營銷學(Marketing)於20世紀初期產生於美國。隨著社會經濟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營銷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傳統市場營銷學演變為現代市場營銷學,其應用從贏利組織擴展到非贏利組織,從國內擴展到國外。當今,市場營銷學已成為同企業管理相結合,並同經濟學、行為科學、人類學、數學等學科相結合的應用邊緣管理學科。西方市場營銷學的產生與發展同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哲學的演變是密切相關的。美國市場營銷學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其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1.萌芽階段(1900~1920)這一時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生產力迅速提高,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商品需求量亦迅速增多,出現了需過於供的賣方市場,企業產品價值實現不成問題。與此相適應 市場營銷學開始創立。早在190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加州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經濟系開設了市場學課程。以後相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匹茨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開設此課。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市場營銷研究的先驅者,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切·W·肖(Arch.W.Shaw),巴特勒(Ralph Star.Bulter),約翰·B·斯威尼(John B.Swirniy)及赫傑特齊( J.E.Hagerty)。哈佛大學教授赫傑特齊走訪了大企業主,了解他們如何進行市場營銷活動,於1912年出版了第一本銷售學教科書,它是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的里程碑。
阿切·W·肖於1915年出版了《關於分銷的若干問題》一書,率先把商業活動從生產活動中分離出來,並從整體上考察分銷的職能。但當時他尚未能使用「市場營銷」一詞,而是把分銷與市場營銷視為一回事。
韋爾達、巴特勒和威尼斯在美國最早使用「市場營銷」術語。韋爾達提出:「經濟學家通常把經濟活動劃分為3大類:生產、分配、消費……生產被認為是效用的創造」。「市場營銷應當定義為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生產是創造形態效用,營銷則是創造時間、場所和占 有效用」,並認為「市場營銷開始於製造過程結束之時」。
管理界的一代宗師彼得·杜拉克在其1954年寫成的《管理實踐》中認為,「關於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有效定義:創造消費者。」他指出,「市場是由商人創造的.,而消費者的需求只是理論上的。」杜拉克的管理思想進一步促使了市場營銷理論與實踐者,從以企業為核心向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轉變。
這一階段的市場營銷理論同企業經營哲學相適應,即同生產觀念相適應。其依據是傳統的經濟學,是以供給為中心的。
2.功能研究階段(1921~1945)這一階段以營銷功能研究為其特點。此階段最著名的代表者有:克拉克(F.E.Clerk),韋爾達(L.D.H.Weld),亞歷山大 (Alexander),瑟菲斯(Sarfare),埃爾德(Ilder)及奧爾德遜(Alderson)。1932年,克拉克和韋爾達出版了《美國農產品營銷》一書,對美國農產品營銷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指出市場營銷目的是「使產品從種植者那兒順利地轉到使用者手中。這一過程包括3個重要又相互有關的內容:集中(購買剩餘農產品)、平衡(調節供需)、分散( 把農產品化整為零)」。這一過程包括7種市場營銷功能:集中、儲藏、財務、承擔風險、標准化、推銷和運輸。1942年,克拉克出版的《市場營銷學原理》一書,在功能研究上有創新,把功能歸結為交換功能,實體分配功能,輔助功能等,並提出了推銷是創造需求的觀點, 實際上是市場營銷的雛形。
3.形成和鞏固時期(1946~1955)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范利(Vaile),格雷特(Grether),考克斯(Cox),梅納德(Maynard)及貝克曼 (Beckman)。1952年,范利、格雷斯和考克斯合作出版了《美國經濟中的市場營銷》一書,全面地闡述了市場營銷如何分配資源,指導資源的使用,尤其是指導稀缺資源的使用;市場營銷如何影響個人分配,而個人收入又如何制約營銷;市場營銷還包括為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同年,梅納德和貝克曼在出版的《市場營銷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市場營銷的定義,認為它是「影響商品交換或商品所有權轉移,以及為商品實體分配服務的一切必要的企業活動」。梅納德歸納了研究市場營銷學的5種方法,即商品研究法,機構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成本研究法及功能研究法。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已形成市場營銷的原理及研究方法,傳統市場營銷學已形成。
4.市場營銷管理導向時期(1956~1965年)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羅·奧爾德遜(Wraoe Alderson),約翰·霍華德(John A.How ard)及麥卡錫(E.J.Mclarthy)。
奧爾德遜在1957年出版的《市場營銷活動和經濟行動》一書中,提出了「功能主義」。霍華德在出版的《市場營銷管理:分析和決策》一書中,率先提出從營銷管理角度論述市場營銷理論和應用,從企業環境與營銷策略二者關系來研究營銷管理問題,強調企業必須適應外部環境。麥卡錫在1960年出版的《基礎市場營銷學》一書中,對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新的見解。他把消費者視為一個特定的群體,即目標市場,企業制定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適應外部環境,滿足目標顧客的需求,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5.協同和發展時期(1966~1980年)這一時期,市場營銷學逐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同管理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理論相結合,使市場營銷學理論更加成熟。
在此時期,喬治·道寧(George S.Downing)於1971年出版的《基礎市場營銷:系統研究法》一書,提出了系統研究法,認為公司就是一個市場營銷系統,「企業活動的總體系統,通過訂價、促銷、分配活動,並通過各種渠道把產品和服務供給現實的和潛在的顧客」。他還指出,公司作為一個系統,同時又存在於一個由市場、資源和各種社會組織等組成的大系 統之中,它將受到大系統的影響,同時又反作用於大系統。
1967年,美國著名市場營銷學教授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出版了《市場營銷管理:分析、計劃與控制》一書,該著作更全面、系統地發展了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他精粹地對營銷管理下了定義:營銷管理就是通過創造、建立和保持與目標市場之間的有益交換和聯系,以達到組織的各種目標而進行的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並提出,市場營銷管理過程包括分析市場營銷機會,進行營銷調研,選擇目標市場,制定營銷戰略和戰術,制定、執 行及調控市場營銷計劃。
菲利浦·科特勒突破了傳統市場營銷學認為營銷管理的任務只是刺激消費者需求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了營銷管理任務還影響需求的水平、時機和構成,因而提出營銷管理的實質是需求 管理,還提出了市場營銷是與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既適用於盈利組織,也適用於非盈利組織,擴大了市場營銷學的范圍。
1984年,菲力浦·科特勒根據國際市場及國內市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現封閉市場的狀況,提出了大市場營銷理論,即6P戰略:原來的4P(產品、價格、分銷及促銷)加上兩個P ——政治權力及公共關系。他提出了企業不應只被動地適應外部環境,而且也應該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的戰略思想。
6.分化和擴展時期(1981~)在此期間,市場營銷領域又出現了大量豐富的新概念,使得市場營銷這門學科出現了變形和分化的趨勢,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展。
1981年,萊維·辛格和菲利普·科特勒對「市場營銷戰」這一概念以及軍事理論在市場營銷戰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幾年後,列斯和特羅出版了《市場營銷戰》一書。1981年,瑞典經濟學院的克里斯琴·格羅路斯發表了論述「內部市場營銷」的論文,科特勒也提出要在企業內部創造一種市場營銷文化,即使企業市場營銷化的觀點。1983年,西奧多·萊維特對「全球市場營銷」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過於強調對各個當地市場的適應性,將導致生產、分銷和廣告方面規模經濟的損失,從而使成本增加。因此,他呼籲多國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種統一的產品,並採用統一的溝通手段。1985年,巴巴拉·本德·傑克遜提出了「關系營銷」、「協商推銷」等新觀點。1986年,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場營銷」這一概念,提出了企業如何打進被保護市場的問題。在此期間,「直接市場營銷」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問題,其實質是以數據資料為基礎的市場營銷,由於事先獲得大量信息和電視通訊技術的發展才使直接市場營銷成為可能。
進入90年代以來,關於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網路、政治市場營銷、市場營銷決策支持系統、市場營銷專家系統等新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始引起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互聯網的發展的應用,推動著網上虛擬發展,以及基於互聯網的網路營銷得到迅猛發展。
國內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前,我國雖曾對市場營銷學有過一些研究(當時稱「銷售學」),但也僅限於幾所設有商科或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在1949~1978年間,除了台灣和港澳地區的學術界、企業界對這門學科已有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外,在整個中國內地,市場營銷學的研究一度中斷。在這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國內學術界對國外市場營銷學的發展情況知之甚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提出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總方針,從而為我國重新引進和研究市場營銷學創造了有利的環境。1978年,北京、上海、廣州的部分學者和專家開始著手市場營銷學的引進研究工作。雖然當時還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而且在名稱上還稱為「外國商業概論」或「銷售學原理」,但畢竟在市場營銷學的引進上邁出了第一步。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我國對於市場營銷學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引進時期 (1978~1982年) 在此期間,通過對國外市場營銷學著作、雜志和國外學者講課的內容進行翻譯介紹,選派學者、專家到國外訪問、考察、學習,邀請外國專家和學者來國內講學等方式,系統介紹和引進了國外市場營銷理論。但是,當時該學科的研究還局限於部分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從事該學科引進和研究工作的人數還很有限,對於西方市場營銷理論的許多基本觀點的認識也比較膚淺,大多數企業對於該學科還比較陌生。然而,這一時期的努力畢竟為我國市場營銷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傳播時期 (1983~1985年) 經過前一時期的努力,全國各地從事市場營銷學研究、教學的專家和學者開始意識到,
要使市場營銷學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和發展,必須成立各地的市場營銷學研究團體,以便相互交流和切磋研究成果,並利用團體的力量擴大市場營銷學的影響,推進市場營銷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1984年1月,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成立。在以後的幾年時間里,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市場營銷學研究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各團體在做好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同時,還做了大量的傳播工作。例如,廣東市場營銷學會定期出版了會刊《營銷管理》,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在每屆年會後都向會員印發了各種類型的簡報。各團體分別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講習班。有些還通過當地電視台、廣播電台舉辦了市場營銷學的電視講座和廣播講座。通過這些活動,既推廣、傳播了市場營銷學知識,又擴大了學術團體的影響。在此期間,市場營銷學在學校教學中也開始受到重視,有關市場營銷學的著作、教材、論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應用時期 (1986~1988年) 1985年以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市場環境的改善為企業應用現代市場營銷原理指導經營管理實踐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各地區、各行業的應用情況又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1)以生產經營指令性計劃產品為主的企業應用得較少,以生產經營指導性計劃產品或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產品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2)重工業、交通業、原材料工業等和以經營生產資料為主的行業所屬的企業應用得較少,而輕工業、食品工業、紡織業、服裝業等以生產經營消費品為主的行業所屬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3)經營自主權小、經營機制僵化的企業應用得較少,而經營自主權較大、經營機制靈活的企業應用得較多、較成功;(4)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尤其是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企業應用市場營銷原理的自覺性較高,應用得也比較好。在此期間,多數企業應用市場營銷原理時,偏重於分銷渠道、促銷、市場細分和市場營銷調研部分。
(四)擴展時期(1988~1994年) 在此期間,無論是市場營銷教學研究隊伍,還是市場營銷教學、研究和應用的內容,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全國各地的市場營銷學學術團體,改變了過去只有學術界、教育界人士參加的狀況,開始吸收企業界人士參加。其研究重點也由過去的單純教學研究,改為結合企業的市場營銷實踐進行研究。全國高等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市場學教學研究會也於1987年8月更名為「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學者們已不滿足於僅僅對市場營銷一般原理的教學研究,而對其各分支學科的研究日益深入,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期間,市場營銷理論的國際研討活動進一步發展,這極大地開闊了學者們的眼界。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後,學者們還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市場營銷管理,中國市場營銷的現狀與未來,跨世紀中國市場營銷面臨的挑戰、機遇與對策等重大理論課題展開了研究,這也有力地擴展了市場營銷學的研究領域。?
(五)國際化時期(1995~) 1995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康克迪亞大學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市場營銷與社會發展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等學術組織作為協辦單位,為會議的召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名外國學者和142名國內學者出席了會議。25名國內學者的論文被收入《第五屆市場營銷與社會發展國際會議論文集》(英文版),6名中國學者的論文榮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從此,中國市場營銷學者開始全方位、大團隊地登上國際舞台,與國際學術界、企業界的合作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