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營銷和傳統營銷的關系是什麼
網路營銷走線上渠道,傳統營銷走線下渠道。
具體來說:
網路營銷,藉助互聯網為工具,施行多種網路營銷手段,實現最終成交為目的。
傳統營銷則是互聯網不發達時期,營銷存在的主要形式。例如「發名片掃樓」「派業務經理上門聯系業務」「電話營銷」「會議營銷等」。
兩者關系可謂相輔相成,網路營銷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營銷,傳統營銷也無法阻止地位的削減。
隨著網路營銷在市場營銷中份額的增加,傳統營銷的份額則減少,但終究是互補和結合的關系。
當然有些領域可以完全做網路營銷,有些領域完全是傳統營銷,做何種選擇取決於行業。
相比傳統營銷,網路營銷的優勢:
1、網路媒介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無時間地域限制、無時間約束、內容詳盡、多媒體傳送、形象生動、雙向交流、反饋迅速等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成本。
2、網路銷售無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實現產品直銷功能,能幫助企業減輕庫存壓力,降低運營成本。
3、國際互聯網覆蓋全球市場,通過它,企業可方便快捷地進入任何一國市場。網路營銷更為企業架起了一座通向國際市場的綠色通道。
4、網路營銷具有交互性和縱深性 ,它不同於傳統媒體的信息單向傳播,而是信息互動傳播。通過鏈接,用戶只需簡單地點擊滑鼠,就可以從廠商的相關站點中得到更多、更詳盡的信息。
5、成本低、速度快、更改靈活,網路營銷製作周期短,即使在較短的周期進行投放,也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很快完成製作,而傳統廣告製作成本高,投放周期固定。
網路-網路營銷
網路-傳統營銷
❷ 網路營銷跟自媒體一樣嗎
當然不同:
自媒來體又源稱「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網路營銷,亦稱做網上營銷或者電子營銷,指的是一種利用互聯網的營銷形態。如E-mail營銷、博客與微博營銷、網路廣告營銷、視頻營銷、媒體營銷、競價推廣營銷、SEO優化排名營銷等都是網路營銷常用的手段。
❸ 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的傳播方式的比較
1、由市場導向向顧客導向轉變
2、同質化、大規模向個性化、一對一方式轉變
3、從異動單向的市場營銷轉變為同步互動的市場營銷
4、營銷管理從分散、獨立的過程發展為統一的協同工作過程
網路營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路直復營銷,屬於直復營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包括網路調研、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促銷、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的總稱。
網路營銷根據其實現的方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路營銷指企業利用一切計算機網路(包括Intranet企業內部網、EDI行業系統專線網及Internet國際互聯網)進行的營銷活動,而狹義的網路營銷專指國際互聯網路營銷。國際互聯網,全球最大的計算機網路系統。
截止1998年2月,國際互聯網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接著6萬多個區域性網路、600萬台以上的主機,擁有大約1.3億用戶,而且網路用戾還在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長。國際互聯網正迅速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並帶來社會經濟、人們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人類已開始步入網路化社會,愈來愈多的企業認識到國際互聯網對企業經營發展的作用,紛紛擠占這一科技制高點,並將之視為未來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
目前,在美國,有超過40%的企業在利用互聯網開展營銷業務;在北美、西歐和日本,自1995年以來加入互聯網的企業以每月翻一番的速度增加;美國《財富》雜志統計的全球前500家公司幾乎全都在網上開展營銷業務。據美國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數據公司統計,全球互聯網上的交易額1996年為30億美元,1997年為134億美元,1998年為313億元,預計1999年將達到710億美元,2000年將突破2230億美元,到2010年網路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將達到42%。網路蘊藏市場無限,孕育商機萬千,網路營銷極具發展前景,必將成為21世紀企業營銷的主流。
網路營銷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與傳統營銷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首先,網路媒介具有傳播范圍廣、速度快、無時間地域限制、無時間版面約束、內容詳盡、多媒體傳送、形象生動、雙向交流、反饋迅速等特點,有利於提高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效率,增強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效果,降低企業營銷信息傳播的成本。
其次,網路營銷無店面租金成本。且有實現產品直銷,能幫助企業減輕庫存壓力,降低經營成本。
第三,國際互聯網覆蓋全球市場,通過它,企業可方便快捷地進入任何一國市場。尤其是世貿組織第二次部長會議決定在下次部長會議之前不對網路貿易徵收關稅,網路營銷更為企業架起了一座通向國際市場的綠色通道。
第四,在網上,任何企業都不受自身規模的絕對限制,都能平等地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及平等地展示自己,這為中小企業創造一個極好的發展空間。利用互聯網,中小企業只需花極小的成本,就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全球信息網和貿易網,將產品信息迅速傳遞到以前只有財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接觸到市場中去,平等地與大型企業進行競爭。從這個角度看,網路營銷為剛剛起步且面臨強大競爭對手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武器。
第五,網路營銷能使消費者擁有比傳統營銷更大的選擇自由。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在全球范圍內不受地域、時間限制,快速尋找滿足品,並進行充分比較,有利於節省消費者的交易時間與交易成本。此外,互聯網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與消費者的一對一溝通,便於企業針對消費者的個別需要,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
當然,萬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作為新興營銷方式,網路營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例如:網路營銷尤其是網路分銷無法滿足消費者個人社交的心理需要。無法使消費者以購物過程來顯示自身社會地位、成就或支付能力等。盡管如此,網路營銷作為21世紀的營銷新方式勢不可擋,將成為全球企業競爭的銳利武器。
我國網路營銷的現狀
在我國,網路營銷起步較晚,直到1996年,才開始被我國企業嘗試。據傳媒報道:1996年山東青州農民李鴻儒首次在國際互聯網上開設"網上花店",年銷售收入達950萬元,客戶遍及全國各地,但公司沒有一名推銷員;1997年,江蘇無錫小天鵝利用互聯網向國際上8家大型洗衣機生產企業發布合作生產洗碗機的信息,並通過網上洽商,敲定阿里斯頓作為合作夥伴,簽定合同2980萬元;海爾集團1997年通過互聯網將3000台冷藏冷凍冰箱遠銷愛爾蘭,至1999年5月12日,該公司累計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11298次,接受並處理用戶電子函件3600多封,訪問人數由去年同期平均每天2300人次擴大到現在平均每天27000人次,並有20%的出口業務通過互聯網實現。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不少商業企業也紛紛在網上開設虛擬商店,全國網上商店已達100家左右。目前,網路營銷已開始被我國企業採用,各種網路調研、網路廣告、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網路營銷活動,正異常活躍地介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氫國家信息中心有關統計數字表明,目前我國有8萬余家企業已加入互聯網,並涉及網路營銷,其中以計算機行業、通訊行業、金融行業較為普遍,計算機行業佔34%,通訊行業為23%,金融行業為11%,其他為32%。
❹ 什麼是現代傳媒
傳媒
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
傳播媒體或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194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准則》一書中首次使用作為術語,現在已成為各種傳播工具的總稱,如電影、電視、廣播、印刷品(書刊、雜志、報紙),而自從計算機的普及化,網上媒體在計算機網路中亦成為一種新形式的傳播媒體。
而現代傳媒主要指網路通信,電視,電話等媒介。
❺ 現代傳媒包括哪些形式
1、"傳媒"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傳播媒體。也可稱"傳媒"媒體"或"媒介"等,主要是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也就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
2、例如現代廣義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製品,以及目前正在飛速崛起的互聯網路。其中,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是四種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的媒介。
❻ 現代傳媒是什麼
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傳播媒體。主要是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也就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
傳媒一詞是在194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准則》一書中,首次使用作為術語的,現在已經成為各種傳播工具的總稱。
現代廣義的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製品,以及目前正在飛速崛起的互聯網路。其中,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是四種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的媒介。
(6)現代傳媒與網路營銷擴展閱讀:
我國傳媒廣告行業發展迅猛,專業人才不斷增加,廣告人才隊伍不斷加強,為我國廣告市場的飛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據統計,現階段,我國的廣告市場專業化程度明顯升高躍居世界第三位。
工商總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廣告經營單位已達30萬戶、廣告從業人員近200萬人、年廣告經營額超過3000億元,廣告市場總規模已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帶動全國廣告經營額年均遞增30%左右,使之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十一五」期間,我國廣告經營額在高基數的情況下,仍保持著年均遞增10%以上的發展速度。與此同時,我國廣告產業專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廣告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❼ 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信息傳播方式的結合
如何將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結合
如何的營銷已經不是單一的傳統營銷,而一個將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結合的營銷。,就來談談如何將傳統營銷與網路營銷結合。
一、整合營銷——網路營銷落地有聲
企業的營銷意識不斷增強,廣告作為企業市場營銷最為重要的手段目前已經普及。各類媒體廣告投放量大幅度增加,見縫插針的廣告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相對於過剩的信息,人們的注意力變成了稀缺的資源。從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提出的「傳播獲選的或然率公式」可以看出:小至一條消息大到一家企業,它被人們注意和選擇的可能性與它能夠提供給人們的報償程度成正比,與人們獲得它的代價程度成反比。
整合營銷在廣告數量不斷增加,大眾對廣告排斥心理增大、信任度下降的「信息爆炸」時代,已經成為企業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傳播效率、提升傳播效果的一致的精明選擇。它是對各種營銷工具和手段的系統化結合,根據環境進行即時性的動態修正,使交換雙方在交互中實現價值增殖的營銷理念和與方法。
與傳統營銷策略相比整合傳播優勢明顯:1、針對性強;2、動態營銷、策略調整及時;3、資源利用最大化;4、與受眾互動、雙向傳播;5、綜合考慮受眾需求,實現最優滿足。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處於核心地位,能夠以較小的成本獲得信息需求和心理滿足。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體系,並且與用戶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降低用戶獲取信息成本,深刻全面地了解消費者是整合營銷的基礎,是實現營銷目的的最重要途徑。
從全球市場環境看,作為現代人日常信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正逐步進入成熟的工具化時代。實際上依靠強大的網路資源、實行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模式,已經成為整合營銷中成本最小、效果最為明顯的營銷手段。
二、互聯網以最小成本包圍用戶
2009年,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當選,他的另一個頭銜就是「網路總統」。正是互聯網整合營銷的巨大作用,爭取了廣大中年輕選民的絕大部分選票,在之前的總統選舉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網路成為奧巴馬助選的最有力「秘密武器」——充分利用了網路工具:視頻、播客、博客、網頁廣告等進行網路整合營銷,在他籌集到的超過6億美元的競選經費中87%是通過網路募集在線支付得來的,是歷史上籌集競選資金最多的總統的數倍,這在美國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背景下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美國總統大選,也就是一場「頂級網路營銷大戰」,預示著一個網路營銷時代的到來。奧巴馬的成功,給了所有企業一個啟示:互聯網的整合營銷,將成為他們發展的重要工具。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路營銷帶給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互聯網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的同時迅速成長,根據中國工業信息產業部2009年4月18日官方公布的最新數據,中國網民已經達到3.16億,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網民數量國家。目前,中國網民相對集中於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這與企業營銷的目標受眾不謀而合。
互聯網對中國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影響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加強,互聯網從最初的信息傳遞、向信息共享與交流平台已經逐步發展成為網民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平台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電子郵件、電子商務、娛樂購物構成了網民嶄新的生活環境。
在形形色色的網站中,綜合門戶網站憑借對各種信息與服務的資源整合,提供包羅萬象的內容,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一面旗幟,也成為網民生活的支柱。
根據中國市場與媒體研究數據顯示,網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越來越多樣化,網上聊天/交友已經超越新聞、信息成為網民最主要的網路行為,網民已經由最初的被動獲取新聞信息向聊天、玩網游、收發電子郵件、看網路電視等網路互動行為轉變。這恰好與企業期望與用戶互動、提高營銷效果的目的不謀而合。
目前門戶網站已經覆蓋新聞、搜索引擎、網路接入、聊天室、BBS、郵箱、影音資訊、電子商務、網路社區、網路游戲、博客/個人空間等等。憑借多年發展聚集下海量用戶,門戶網站在聚合各種新型業務後,用戶、互動、娛樂成為門戶網站的新特點,門戶網站用戶的網路粘性、忠誠度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根據艾瑞咨詢iUserTracker數據顯示,從08年11月至09年4月門戶網站的月度平均覆蓋人數在1.96億以上,用戶整體規模位居各類網站之首;用戶月平均增長率達到1.65%。
按照中國市場與媒體研究數據最新數據,95.3%的網民經常訪問門戶網站;同時,中國工/xin/bu最新網民數據,門戶網站用戶規模已經超過3億。門戶網站信息傳播規模由此可見一斑。
相信在網路營銷落地的環境中,選擇高黏性用戶的門戶網站勢必成為企業整合營銷、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成效包圍目標用戶的必然選擇。
❽ 現代傳媒有什麼好處
大眾媒體傳播力分析
傳播理論的研究者把傳播類型區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本文討論的只是大眾傳播。傳播學者把大眾傳播的功能概括為:監視環境、聯系社會、傳承文化和娛樂。大眾傳播是現代社會最發達的傳播形式,它是以大眾媒體為基本載體,面向社會公眾的傳播方式。因此,傳播力就成為大眾傳播媒體存在的基本價值所在。
我們正處在傳媒環境變化的時代
十多年以前,充當大眾傳播載體的主要是報紙、電視、廣播、期刊等傳統媒體,大眾傳播的特徵主要是:傳播是針對較大數量的、異質的和匿名的受眾;信息是公開傳播的,傳播是以同時到達大多數受眾為目的;傳播者一般是通過專門的傳播機構,由職業傳播者運作。然而,隨著互聯網等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傳媒環境開始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我們看到,不僅新媒體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傳統媒體也開始廣泛的應用數字技術;傳統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新媒體的興起,使擁擠的媒介市場處於明顯地過剩狀態;受眾不再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他們開始苛刻地選擇自己願意接受的媒體;「碎片化」成為受眾市場的趨勢,從而迫使傳媒將傳播內容灌輸給更多大眾的傳播方式轉變為針對特定人群的窄眾傳播;更重要的是,新技術創造的媒體互動功能使傳播由單向轉變為互動,受眾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他們同時成為信息的提供者。對等傳播已經成為現代傳播的重要形式。
傳媒環境的變化對於各類媒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根據CTR市場研究全國36個城市讀者調查的CNRS數據顯示,受眾對四大傳統媒體——電視、報紙、廣播與雜志的接觸正在發生變化,除了電視受眾基本穩定外,其他三大媒體日到達率明顯降低。從2001年到2006年,報紙的日到達率下降了4.2%,日到達率下降反映受眾規模的減少。同時,受眾對傳統媒體的接觸時間也在減少,用於上網的時間已經超過了讀報時間,並且還在呈現上升趨勢。就核心受眾而言(即25~45歲、大專以上學歷、個人月收入超過2000元的受眾),五年來(2001~2005年)對於傳統媒體的日接觸時間明顯減少(電視受眾的日接觸時間基本穩定),其中對報紙的日接觸時間減少了20分鍾,而對網路媒體的日接觸時間則足足增長了1.7倍(增加了88分鍾)。這進一步表明傳統媒體的受眾接觸在向互聯網轉移,傳統媒體在對於受眾的吸引程度上正逐步讓位於網路媒體。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受眾日到達率則呈現較高的增長速度。CNRS數據同時表明,除電視以外,傳統媒體的核心受眾日到達率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其中報紙五年來(2001~2005年)的日到達率下降幅度甚至超過10%;同樣在這五年中,網路核心受眾的日到達率上升幅度則超過70%。事實表明,受眾在媒體選擇上正逐漸傾向於網路媒體,可以這么說,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傳統媒體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受眾行為對於傳播力的作用日益顯著
傳媒環境的變化表明媒體處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生存環境之中。媒體的市場競爭在本質上是爭奪受眾的競爭,我們並不排斥媒體傳播中客觀存在著對受眾的注意力和影響力,這是媒體基本功能的表現。但是,忽視了媒體的傳播力,尤其是忽視了受眾行為對傳播的作用,其獲得的影響力也大打折扣。傳播是媒體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媒體存在的基礎。沒有傳播力的媒體怎麼可能有注意力和影響力?注意力和影響力都是在傳播力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以傳播力為中心,並在此基礎上提升注意力和影響力,才是媒體根本的競爭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以注意力或者影響力為中心往往是媒體把受眾的注意力導向某些特定的問題或爭端上,從而獲得受眾的關注。這在傳播理論中被稱作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它指媒介通過反復刊播某類新聞報道,強化該話題在受眾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引起受眾對事件,進而對媒介的關注。這本身就是一種傳播力的體現。但如果一味把「新、奇、特、怪」等等成為媒介追求的目標,就成為製造噱頭與炒作,這樣就違背了媒介的基本功能。事實證明,以製造噱頭與炒作來樹立媒體的注意力是以犧牲媒介的傳播力為代價的。首先,過分的製造噱頭與炒作,會降低媒介的公信力,短期內可能抓到一批受眾,但從長期看會失去更多的受眾;其次,會導致媒體忽視受眾行為對媒介的作用。因為製造噱頭與炒作並沒有真正考慮受眾對媒介的需要,它設置的議程並不一定就是受眾真正關心的內容。同時,在媒介過剩和受眾「碎片化」的時代,受眾對媒介的需要更加細分和多元化,媒介製造的噱頭與炒作不可能像媒介壟斷時代成為受眾共同關心的話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告訴我們,通過媒介向受眾傳達統一信息的可能在被減弱,受眾對媒介有了更多的選擇和主動權,他們對媒介傳播力,乃至注意力、影響力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傳播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尊重受眾,與受眾對等傳播基礎之上的。
媒體傳播力的分析
傳播力是媒體基本功能的體現,對於面向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的媒體來說,傳播力的評價就是媒體市場表現的反映。以往傳媒研究者在分析媒介傳播力時比較集中在對受眾傳播的研究,而較少關注對廣告傳播的分析。我們都知道,市場導向的媒體面臨著兩個關聯的市場,一個是受眾市場,一個是廣告市場。受眾市場需要傳播力,廣告市場同樣需要傳播力。沒有受眾市場的傳播力,就不會有廣告市場的傳播力,沒有了廣告市場的傳播力,媒體經營就會陷入困境。因此,傳播力是通過這兩個市場表現出來。
由於傳播力是通過市場表現出來的,認識和評價一個媒體的傳播力就需要建立市場評價的指標體系。大眾媒體傳播力的核心是媒體傳播的能力,也就是媒體到達受眾並產生效果的能力。一般來講,到達受眾的能力通過收視率、閱讀率、到達率、發行量等指標得到體現。這些指標表現了媒體對受眾的覆蓋程度,或者說受眾對媒體的接觸程度。正是因為這樣,幾乎所有的媒體都高度的關注這些指標的表現,並以此作為廣告經營的基礎。
毫無疑問,對於大眾媒體來說,對受眾的到達程度是表現媒體傳播力的重要指標,沒有一定范圍的覆蓋,傳播力自然會受到限制,注意力和影響力也要大打折扣。但是,收視率、閱讀率、到達率並不是表現傳播力的唯一指標,過分的強調收視率、閱讀率、發行量就有可能忽視了媒體的特徵和目標受眾,掉入單純追求收視率、閱讀率的「陷阱」之中。在媒體過剩的環境下,一個媒體想要覆蓋所有的受眾已經成為「天方夜談」,任何一個媒體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標受眾。特別是在社會「碎片化」的環境下,細分市場和分眾化經營對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認識傳播力不能只看有關覆蓋的指標,在准確到達的意義上看,是否到達目標受眾並產生實質的效果顯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個媒體是面向某一特定受眾群的,但大部分覆蓋的卻是非目標受眾,這樣的到達是要打折扣的。
因此,受眾的構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傳播力的指向。受眾構成主要是受眾的社會人口特徵以及生活形態和消費特徵。現在,一般媒體普遍關注的是,20~45歲、具有高等學歷、較高收入的人群。這是因為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態下,這類人群的消費能力強、社會影響力大,被稱之為主流人群。從這里我們看到,媒體的傳播力不僅僅是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質的問題,或者說是傳播質量。不同定位的媒體對受眾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女性類媒體、財經類媒體、娛樂類媒體對受眾的追求都不相同。但是,只要是真正有效覆蓋了目標受眾,並產生了不可替代性,就具有了好的傳播力。
廣告市場也在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媒體的傳播力。為什麼有的媒體廣告收入高,有的媒體廣告收入卻低?為什麼有的媒體廣告來源廣泛,而有的媒體廣告來源僅集中在幾個行業?這一方面是廣告市場對媒體傳播力的「認可」,這種「認可」是由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支配的。廣告商需要媒體的傳播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注意力和影響力,他們對媒體的選擇不僅在選擇媒體本身的傳播力,更重要的在選擇建立在傳播力基礎上的廣告的到達率,或者叫廣告傳播力。另一方面,不同的廣告商在投放不同類別的廣告,關注的是媒體的受眾特徵,廣告是跟著受眾走的。因為在廣告商眼裡,受眾同時又是消費者。媒體受眾的細分和產品的消費市場細分關聯度越高,越能夠吸引廣告。這說明廣告商的媒體選擇在驗證媒體覆蓋的准確性,這是來自市場的檢驗。
總之,媒體傳播力不僅取決於傳播的廣度,也取決於傳播的精度,效果則是衡量媒體傳播力的重要標准。特別是在媒體競爭日趨復雜與激烈的環境下,提出傳播力的問題更有著深遠的意義。
❾ 電視 網路等現代傳媒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從紙質書信到電話,再到電腦網路,溝通方式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路的普及同樣改變著大學生的休閑娛樂方式。互聯網已取代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成為獲得信息的首要渠道,上網也已經成為大學生首選和最主要的娛樂方式。除了瀏覽信息,網上看電影、聽音樂、玩游戲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
但是,網路是一把雙刃劍,網路在幫助我們的同時,也導致人際關系疏遠。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力和滲透力造成人們對網路的極大依賴,長期生活在網路社會中的人們習慣於通過網路解決問題、獲取信息、表達情感、進行活動,其結果是人與現實社會生活越來越疏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反而慢慢變淡,導致人際關系的內涵和交往模式發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