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市場營銷學科問題)試述生產者導向觀念與消費者導向觀念有何不同
你這是考試題吧?
[編輯本段]什麼是消費觀念
消費觀念是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費者主體在進行或准備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與價值判斷。消費觀念的形成和變革是與一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人們逐漸摒棄了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等傳統消費觀念,代之以量入為出、節約時間、注重消費效益、注重從消費中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的演變
第一個時代:理性消費時代
在這個時代,一方面,由於生活水平低,消費者只是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著眼於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因此,產品的「好」與「壞」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准。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剛剛啟動,生產企業和生產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費者的需求又極大,因而形成了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及慾望並不受到生產者的重視,在生產者看來,只要他們產品的價格能夠被市場接受,無論多少產品都能賣出去,根本不用擔心消費者會有其他額外要求,因而生產者只是從企業自身出發力求產品標准化,提高效率,通過大規模生產來降低成本以獲取利潤,形成了一種重生產輕市場的「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即「產品導向階段」。
第二個時代:感覺消費時代
這個時代由於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消費者開始注意同類產品在質量上的差異,並對創新的產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寧願花高一點的價錢去購買質量較高和比較新型的產品。「重品牌,重式樣,重使用」,成為人們消費觀念首先或主要的內容。因此,「喜歡」與「不喜歡」成為消費者的購買標准。對生產者來講,生產再多產品也能賣出去的好時光已經漸漸消逝。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和機械化的發展,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和產量迅速提高,這就使大量產品充斥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買賣雙方的位置也因此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市場狀態由原來的賣方市場轉化成了買方市場。買什麼、買誰的、買多少都是由消費者在更大的選擇范圍中作出決策。所以,生產者的工作重點乃是用盡一切手段去刺激消費者購買自己的產品,使公司現成的產品能盡快地大量推銷出去,成為「銷售導向」階段。他們花大力氣成立專門的銷售部門,或者不惜讓批發商、零售商們分享利潤,使用各種推銷和促銷手段,如廣告、打折、贈送禮品、推銷員上門游說等,來達到目的:實現最大的銷售量。至於產品是否真正符合消費者需要,消費者買後是否會後悔或覺得上當,則不予太多考慮。從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的需求開始多樣化,消費層次也越來越高了,生產者眼光也開始由生產向市場轉移,在「銷售導向」階段,盡管生產者對消費者不得不刮目相看,敬若上賓,但由於這種急迫的強銷心理,對消費者內心更為深層的需求還是處於一種漠然和忽視的狀態,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屬於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
第三個時代:感性消費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重視心靈的充實,消費變得越來越挑剔,對商品的要求,已經不再是質量、價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靈的魅力,在購買和消費過程中是否能夠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因此,「滿意」與「不滿意」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准。
此時,生產者的地位越來越變得江河日下,一個空前嚴峻的課題擺到了生產者、批發商和零售商的面前:那就是市場競爭變得日益激烈,而消費者卻變得越來越挑剔。產品的賣方不僅必須使其商品具有競爭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認清消費者的需求,根據顧客的需求來規劃自身的經營活動,生產出符合人性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激起和滿足顧客的慾望,把顧客作為整個市場活動的起點和中心,一切從顧客出發,一切為了顧客。市場由「銷售導向」階段轉化為「需求導向」階段,形成了一種「以消費者(顧客)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觀念。
可見,消費觀念與市場營銷觀念的演變是相互吻合的,需求導致生產,生產促進需求,兩者隨著人性需求的梯級式的變化而不斷地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和發展。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的形成
消費觀念的形成既是民族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又是社會現實的直接反映,在影響個人消費觀念的眾多因素中,主流消費觀念和個人因素則是影響消費觀念形成的基本因素。
其一,主流消費觀念對個人消費觀念的影響。盡管西方的消費主義文化從20世紀50年代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但到目前為止,並未對中國產生廣泛的直接影響。中華文化及經濟思想中「居安思危」、「量入為出」根深蒂固,而建國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長期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倡導艱苦奮斗,勤儉建國,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這種保守的消費觀念。這種深受傳統影響,業已形成的保守的主流消費觀念,不會因為在改革開放短短2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迅速被改變。
其二,個人因素對消費觀念的影響。通過影響消費觀念各因素的建模分析,可以看出,影響消費者個人消費觀念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年齡、性別、籍貫、學歷,其中對消費觀念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學歷,高學歷由於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高,接受新觀念的速度快,在消費觀念上就更前衛,同時,這部分人由於文化程度較高,其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而籍貫的不同也引起消費觀念的差異,收入相對消費觀念指數的系數較小,說明了單純收入的增長對消費觀念並不起主導作用,或者可以說,就文化與收入對消費觀念的影響來看,收入並不是影響消費觀念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消費觀念對消費行為的影響
消費觀念在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為。當然,消費行為的激發是商品本身的因素、品牌形象、消費者的主要消費動機及消費觀念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其中消費觀念起主導作用。具體來看:
其一,消費觀念影響消費者的品牌偏好。調查發現,消費觀念越前衛,消費者越傾向於喜歡和選擇國際性的品牌,而保守的消費者大多根據價格、質量比而選擇國內品牌。
其二,消費觀念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其消費環境的評價。通過對消費觀念指數和消費環境評價指數的相關分析,表明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越前衛,其對消費環境的要消費環境則沒有太多的關注,對消費環境的要求也不高。可以看出,促進消費,提升消費觀念必然使消費環境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但環境的改善卻是通過政府、企業和各界組織的努力才可完成的。
其三,消費觀念影響人們對消費場所、消費方式的選擇。目前中國市民消費的主要場所是超市,其次為大型商場。選擇超市是因為人們認為商品價格合適,且商品質量有保證,物品比較豐富,服務也比較周到,同時,物流頻率高,也保證了商品的新鮮程度和新產品的不斷投放。大型商場選擇較多主要認為它的服務和質量吸引人;自由市場、批發市場雖然價格低,但大多是流動性強的個體戶,價格失真比較嚴重且商品質量無法保證。調查顯示:有63.2%的居民選擇價格,有25.1%的居民選擇質量,有25.2%的居民選擇購物環境。學歷在大專以上者選擇第一因素為質量、服務的比例明顯高於平均水平,對價格的考慮則低於平均水平;在年齡段上,第一因素仍為價格,選擇了質量保證為第二因素,購物環境和方便程度則集中在老年和青少年群體中。
消費觀念為節約型的消費者很少去專賣店或精品店購物,比例僅為l2.9%,但選擇去批發市場和自由市場的比率卻是最高的;而具有提前消費觀念的消費者,選擇去專賣店或精品店以及大型商場的人數均超過一半,分別達N53.7%和55.2%,去批發市場和自由市場的比率又均不及其他類型的一半。
其四,消費觀念也直接影響人們的未來預期和未來消費。中國消費者未來幾年的主要消費整體上集中在住房(51.3%)、子女學業(49.4%)、旅遊(41.3%)三個方面,同時對汽車、金融、進修和家居裝修等有部分的需求,其比率分別為22.9%、22.3%、27.9%和15.9%。消費觀念越前衛,其在未來消費中住房、子女上學和傢具裝修的比重就越低,而在旅遊、汽車、金融投資和進修等方面的比重就越高;節儉型和量入為出型的消費者在未來的消費主要還是住房和子女學業;而提前消費型在未來的消費中佔比重最高的已經是旅遊、汽車和金融投資。
導向觀念 20世紀由於受到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出現了本能論的靈感觀。這種觀念主張靈感是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奧斯伯那對其做了一定的修正之後,得出了自己關於靈感的說明。他認為靈感是導向觀念(guiding idea)加上直覺本領(element of intuition)以及無意識的協助作用。
在文學創造中,導向觀念明顯地內在於總體的格式塔之中,內在於熟悉事物的新景象中,內在於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起來的具有啟示意義的可見事物之中,這種新的方式處於隱喻的核心
② 市場營銷中的渠道層次具體是
根據中間商介入的層次,將分銷渠道按級數來進行劃分,如零級渠道、一級渠道、二級渠道、三級渠道。 一般而言,渠道越長、越多,企業的產品市場的擴展可能性就越大,但與此同時,企業對產品銷售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反饋的清晰度也越低。渠道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收益與發展。
零級渠道是大型或貴重產品、技術復雜所以需要提供專門服務的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零級渠道中,產品或服務直接由生產者銷售給消費者。
營銷渠道(Marketing channels)是指產品或服務轉移所經過的路徑,由參與產品或服務轉移活動以使產品或服務便於使用或消費的所有組織構成。營銷渠道可以根據主導成員的不同,分成——以製造商為主導、以零售商為主導、以服務提供者為主導的營銷渠道,以及其他形式的營銷渠道。營銷渠道的根本任務,就是把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或用戶聯系起來,使生產經營者生產的產品或是提供的服務能夠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形式、送給恰當的人。 現代渠道理論已從原來的長線渠道變得逐漸扁平化——傳統渠道由經銷商,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終端店組成,利潤被渠道所瓜分。在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舍棄的一級批發商和二級批發商,直接對終端進行掌控,這樣有利於產品的分銷。適度在渠道上狙擊對手,控制渠道可以說是做好營銷的必要手段,甚至有渠道為王的說法。
③ 市場營銷中生產者市場與消費者市場有何異同 急需答案哪位朋友來求解
生產者市場與消費者市場的差異1與消費都市場比較,生產者市場上購買者的數量較少,規模較大2生產者市場上的購買者往往集中在少數地區3生產者市 場的需求是引申需求4生產者市場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需求5生產者業市場的需求是波動的需求,有時消費者需求只增減10%,就能使下期產業購買者需求增減200%6生產者市場是專業人員購買7消費者市場直接8購買互惠。有時表現為三角形或多角形9生產購買者往往通過租賃方式取得產業用品。
④ 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
⑤ 辨析題:市場營銷就是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消費者需要什麼,企業就生產什麼,銷售
1.現在的市場營復銷不再制那麼被動了,有時還包括創造需求吧,當然也還是以顧客為導向的。
2.這個明顯弄混了銷售與市場營銷的概念,市場營銷是設法達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重需求滿足,而不僅僅是提高銷售業績。
3.企業管理和營銷概念就差更大了,不在一個層面上,一個企業或組織的良好運行必須要有正確的管理,從生產到銷售要經過很多環節,而營銷只是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只弄好營肯定是不行的。
4.需求是有替代的,好比有時你買不找鋼筆就選擇了圓珠筆,可是你今後不見得會消除對鋼筆的需求啊
5.可以分辨,這題維基網路查下吧,太多了
6.肯定不是啦
7.會受刺激,五到七題你看下就都會了
⑥ 市場營銷的幾道題,急~謝謝~~
一、實行市場細分對生產者的好處
1. 市場細分有利於發現市場營銷機會
市場營銷機會是已出現於市場但尚未加以滿足的需求。這種需求往往是潛在的,一般不易發現。運用市場細分的手段便於發現這類需求,並從中尋找適合本企業開發的需求,從而抓住市場機會,使企業贏得市場主動權。例如,香港香皂市場競爭一直很激烈,但我國外貿部門通過市場細分發現,香港香皂市場競爭激烈的主要是高中檔產品,低檔香皂卻是一個「空檔」。於是,大陸香皂業利用工資低的優勢,順利地進入了香港低檔香皂市場。又如,我國服裝市場競爭較激烈,通過市場細分可以看出,競爭激烈的主要是青年服裝市場和兒童服裝市場,老年服裝市場卻很冷清。於是有些服裝企業把目標市場放在老年服裝市場上,生產出各式各樣的老年服裝,結果大獲成功。這些「空檔」市場,都是企業的市場機會。
2. 市場細分能有效與競爭對手相抗衡
在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通過市場細分,有利於發現目標消費者群的需求特性,從而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特色,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有效地與競爭對手相抗衡。例如,日本有兩家最大的糖果公司,以前生產的巧克力都是滿足兒童消費市場的,森永公司為增強其競爭能力,經過市場調查與充分論證,研製出一種「高王冠」的大塊巧克力,定價70日元,推向成人市場。明治公司也不甘示弱,通過市場細分,選擇了3個子市場:初中學生市場、高中學生市場和成人市場。該公司生產出兩種大塊巧克力,一種每塊定價40日元,用於滿足十二、三歲的初中學生;一種每塊定價60日元,用於滿足十七八歲的高中學生;兩塊合包在一起,定價100日元,適宜於滿足成人市場。明治公司的市場細分策略,比森永公司高出一籌。
3. 市場細分能有效地拓展新市場,擴大市場佔有率
企業對市場的佔有不是輕易就能拓展開來的,必須從小到大,逐步拓展。通過市場細分,企業可先選擇最適合自己佔領的某些子市場作為目標市場。當佔領這些子市場後再逐漸向外推進、拓展,從而擴大市場佔有率。
4. 市場細分有利於企業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每一個企業的營銷能力對於整體市場來說,都是有限的。所以,企業必須將整體市場細分,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把自己的優勢集中到目標市場上。否則,企業就會喪失優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遭受失敗。特別是有些小企業,更應該注意利用市場細分原理,選擇自己的市場。
二、市場營銷觀念的四個主要支柱和其對市場營銷的功效
其實就是4C理論啦,呵呵
4C是美國營銷大師勞特朋所創4C理論的簡稱,即:顧客的欲求與需要、顧客獲取滿足的成本、顧客購買的方便性、溝通,是當前許多大企業全面調整市場營銷戰略的發展趨勢。
1.顧客(Customer):企業直接面向顧客,因而更應該考慮顧客的需要和慾望,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零售觀念,將「以顧客為中心」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市場營銷活動的整個過程。零售企業應站在顧客的立場上,幫助顧客組織挑選商品貨源;按照顧客的需要及購買行為的要求,組織商品銷售;研究顧客的購買行為,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更注重對顧客提供優質的服務。
2.成本(Cost):顧客在購買某一商品時,除耗費一定的資金外,還要耗費一定的時間、精力和體力,這些構成了顧客總成本。所以,顧客總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和體力成本等。由於顧客在購買商品時,總希望把有關成本包括貨幣、時間、精神和體力等降到最低限度,以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因此,零售企業必須考慮顧客為滿足需求而願意支付的「顧客總成本」。努力降低顧客購買的總成本,如降低商品進價成本和市場營銷費用從而降低商品價格,以減少顧客的貨幣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盡可能減少顧客的時間支出,節約顧客的購買時間;通過多種渠道向顧客提供詳盡的信息、為顧客提供良好的售後服務,減少顧客精神和體力的耗費。
3.方便(Convenient):最大程度地便利消費者,是目前處於過度競爭狀況的零售企業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如上所述,零售企業在選擇地理位置時,應考慮地區抉擇、區域抉擇、地點抉擇等因素,尤其應考慮「消費者的易接近性」這一因素,使消費者容易達到商店。即使是遠程的消費者,也能通過便利的交通接近商店。同時,在商店的設計和布局上要考慮方便消費者進出、上下,方便消費者參觀、瀏覽、挑選,方便消費者付款結算等等。
4.溝通(Communication):零售企業為了創立競爭優勢,必須不斷地與消費者溝通。與消費者溝通包括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店地點、商品、服務、價格等方面的信息;影響消費者的態度與偏好,說服消費者光顧商店、購買商品;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在當今競爭激烈的零售市場環境中,零售企業的管理者應該認識到:與消費者溝通比選擇適當的商品、價格、地點、促銷更為重要,更有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
總之,零售企業在組織市場營銷活動時,應該從零售企業的行業特徵出發,關注4PS的組合運用。同時,更應該了解、掌握當前許多大企業全面調整市場營銷戰略的發展趨勢,注重4C在零售企業營銷管理中的運用。
三、市場領先者、市場挑戰者、有市場補缺者等的特點
1.市場領先者在相關的產品市場中擁有最大的市場份額。為了保持優勢公司的
地位,該領先者開展了3項活動。首先,為了擴大市場總需求,領先者總是在尋找產品的新用戶、新用途和更多的使用法。第二,為了保護現有的市場份額,市場領先者可以採用多種防禦方法:陣地防禦、側翼防禦、以攻為守、防守反擊、運動防禦和收縮防禦。一個久經世故的領先者為了保護自己,他努力做好每件事情,而不給競爭者的進攻以可乘之機。第三,領先者還可以努力增加其市場份額。如果高的市場份額水平能增加盈利率和公司的技術不會招致反托拉斯行動的話,增加市場份額是有意義的。
2.市場挑戰者向市場領先者和其他競爭者進攻,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挑戰
者可選擇5種進攻戰略:正面、側翼、包圍、繞道和游擊,以及它們的組合進攻。作為特定的進攻戰略,挑戰者還可用價格折扣、廉價品、名牌商品、產品擴散、
產品或渠道創新、改進服務、降低製造成本可密集廣告戰略。
3.市場追隨者是一個不願擾亂市場形勢的居次要地位的公司(在市場領先者後
面),它希望維持其市場份額和平穩行駛。然而,即使是市場追隨者也必須有戰
略,以維持和增加其市場份額,並擴展市場。市場追隨者的角色有:仿造者、緊
跟者、模仿者、改變者。
4.市場補缺者是一個選擇沒有大公司服務的小細分市場片的公司。補缺者在傳
統上是小企業,但大公司今天也參與和推出補缺戰略。補缺的關鍵是專業化。補
缺者應選擇一個或幾個下列專業化的領域:最終使用、垂直層面、顧客規模、特
定顧客、地理區域、產品或產品線、產品特色、工作過程、質量/價格水平、服務或渠道。多種補缺一般比單一補缺更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