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視曝光保健品新騙局,老年人該如何提防被騙
現在社會上出現很多關於保健品的騙局,基本人群都是針對老年人。因為他們的防範意識比較薄弱,而且人一旦進入老年,就會缺失安全感。尤其是保健品這種東西,關系著人的身體健康,很多老年人因為關心家庭健康以及帶著某些迷信思想,就很容易就被人帶入騙局中。為了讓家裡的老年人提防被騙,大家可以嘗試以下幾個辦法:01、年輕人要多關心老人,留意他們的在家表現。
老人一旦被騙,並且自己還不知道自己被騙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和平時不一樣的表現。至少在某些方面會表現出喜悅感,因為他們還以為自己賺到了。家裡人一定要注意老年人在家的表現,一旦發生異常,最好馬上進行溝通。要是發現有被騙的可能性,一定要馬上阻斷。
老年人一直都是被詐騙的高風險人群,而年輕人更應該多關注他們。只有多給他們一些關心,他們才會減少被詐騙的幾率。
B. 央視曝光保健品新騙局,保健品騙局的詐騙手段是什麼
案件引入
王阿姨的故事
較為關心 67歲的王阿姨,退休在家,女兒平日不和其一起居住,王阿姨對自己的身體情況,認為在她這個年齡健康是第一位的。在一場免費的健康咨詢活動認識了工作人員「小張」。小張和王阿姨的聯系愈發頻繁,噓寒問暖,簡直比王阿姨的子女都貼心,讓王阿姨好生歡喜。每一次名醫咨詢會結束又是送雞蛋又是送食用油的,甚至還會邀請王阿姨免費參加旅遊。
一年裡,王阿姨從小張那裡購買的保健產品已達數十萬元人民幣,直到子女發現母親家中堆放的眾多保健品,查詢後發現被騙了,才前往派出所報案。
警方解析
1
騙子喜歡聯系獨居老人
在此類詐騙中,騙子採取的多是廣撒網的方式,通過電話等形式,專門搜尋像王阿姨一樣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已經退休並對自己健康情況較為在意的中老年居民。
保健品詐騙除了以上形式,還有其他幾種主要類型:
1、感恩抽獎型詐騙:騙子以感恩活動為名,期間抽獎送福利,發放保健品,並承諾購買商品後第二天憑商品盒子全額退款形式引誘實施詐騙。
2、刮獎釣魚型詐騙:騙子通過各種途徑將宣傳頁讓被害人獲取,如:塞進信箱,宣傳頁內設有刮獎區,刮開即中獎,誘惑被害人撥打兌獎熱線和公證熱線誘騙被害人繳納手續費或保證金等實施詐騙。
3、購葯送基金型詐騙:騙子將保健品冒充治療某種疾病葯物,高價銷售,並以為被害人辦理紅十字會扶貧基金形式騙取錢款實施詐騙。
4、傳銷洗腦型詐騙:騙子不斷播放事先錄制好的有關中老年人保健方面內容的宣傳片,對中老年人進行洗腦,以先賣給老年人保健品後多返錢的方式誘惑老年人,讓被害人造成購買產品就會返現金的錯覺實施詐騙。
C. 我們該如何應對保健品騙局
近三年來,四川宜賓的郭大爺痴迷於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僅花光了13萬余元拆遷賠償款,還花掉了老伴撿垃圾多年積攢的4萬余元。老人突然辭世,沒給女兒留下遺言,卻留下了堆滿大半間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發病時,郭紹清也拒絕去醫院治療,而是盼著天亮後賣保健品的店鋪開門「拿葯吃」。
郭紹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師們」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歲。
最後遺物
「堆成山一樣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裝完好」
郭紹清去世後,女兒們清理老人遺物,發現老人存款已取光,僅有身上現金1600餘元。
老人從三年前開始接觸保健品,此後像著了魔一樣,隔三差五地帶著保健品回家,無論女兒女婿們怎麼勸說,都沒有效果。郭伍英說,父親買來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沒開封,堆得滿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夾子里,全是保健品會員卡、關愛卡」
這個讓郭紹清「著了魔」的「京香華壽」到底是有什麼樣的魔力呢?
「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
注冊名叫「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
老夫妻經常去聽講座的「京香華壽」社區生活館,營業執照上顯示是「宜賓市翠屏區小劉食品經營部」,是由一套居民樓改裝成的經營場所,在空曠的大廳里,不僅擺放著血壓儀、足部按摩儀等,還有將中成葯霧化後用於保健眼睛的儀器。景觀設備雜亂無章,但還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廳測量血壓、做足部按摩,有幾個手上還拿著保健品。也無人提及郭紹清的去處。
(報道來源:@成都商報)
牆上掛著『保健品不是葯品,不能治療疾病『的橫幅,令人唏噓不已。
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誇大功效的現象。盡管媒體關於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報道屢見不鮮,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針對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騙局可謂層出不窮。
從事養老行業之後,對這種專門針對老人的騙子特別憎恨。他們不僅取人錢財,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監管部門的市場監督,作為子孫,我們也應該能分辨這些機構的真偽,並且要向老人灌輸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觀念。
騙子通過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騙局1「專家」義診免費講座。
通過免費體檢途徑,誇大老年人身體的健康隱患,從而達到推銷葯品的目的。
騙局2大肆宣傳療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隻能起到保健或治療時的輔助作用,並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騙局3產品「包治百病」。
宣傳產品神乎其神,對大部分的內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騙局4「慢性病也能治癒」。
說乙肝、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世界醫學難題居然能通過服用保健品治癒,滿足患者急於想治癒、不想長期服葯的心理。
騙局5打著「進口、專利、高科技、綠色環保」的旗號,吸引老年消費者。將普通的商品宣傳成高科技或綠色環保商品。
騙局6用「免費旅遊「、「贈送體檢」等「策略」推銷保健品,誘導老年人消費。
騙局7「陪聊」搞感情促銷。
有些獨居的老人,很希望與人交流,騙子們就抓住這一點搞感情促銷。
騙局8步步設套,最後「走人」。
第一天辦免費講座;第二天推銷某低價物品,稱可退貨退錢;第三天如期退貨退錢,並推銷另一高價物品,仍承諾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為子孫
老人被騙,我們也有很大責任
作為子孫是否應當反思
陪伴親人的時間是否太少?
對老人精神層面的關心是否不夠?
是否因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孫是關鍵的第一道防線
不要跟老年人講什麼衛食健字、生產許可證、網站域名備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
用行動和情感潛移默化地讓他們相信科學、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騙局,不要責怪他們,切忌在興頭上說。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等平靜下來再說,說不定,你剛開口,老人就答應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方式得當,自然可以打動他們。
多陪伴他們,多和他們交流。鼓勵老人多學習,多看新聞,知曉時事,了解醫療保健常識,避免落入陷阱。同時查找相關受害案例,讓他們深入認識問題所在。
2
外人勸說有時要比親近之人的規勸管用得多。請親朋鄰里來幫忙,讓他們在平時聊天中「無意」說出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這樣一來,可信度往往會更高,老人或許會因此「幡然醒悟」。
3
時常記掛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裡選購一些綠色健康的營養品送給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著暖心,還健康放心,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4
多關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生活,勤於鍛煉,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當。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飽受病痛困擾,因而寄希望於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體狀況。
要告訴他們,千萬不能迷信保健品,身體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
一定要記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請及時看醫生!
本文到此結束。
D. 保健品市場虛假宣傳究竟亂在哪
在保健品的推銷中,虛假宣傳、誇大功效的現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事件屢見不鮮,消費者對於保健品「不是葯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為什麼雖然保健品受騙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侵犯消費者健康和利益,但是打著各種「治療效果」的保健品依舊「野蠻生長」?保健品市場究竟亂在哪?
有人說,現在的保健品幾乎都成了「保騙品」。這話並不過分。這不,在電視上洗腦式播放的「極草」保健品廣告,日前被食葯監總局叫停了。「極草」的問題,就出在其生產廠家相關經營活動存在「騙」的成分。業內人士指出,該企業宣傳的「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及「含著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華溶出」的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普遍心態,保健品才有了市場,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識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特點,一些不法廠商才瞅准了機會鑽了空子,大肆生產銷售低成本高售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保健品,從老年人兜里賺錢。當然,為了能夠做到財源不斷,企業商家也都會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無害」,最起碼不能吃死人。至於怎麼推銷宣傳,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麼「廣告+渠道」、會議營銷、親情營銷等,營銷模式不一而足,多條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謂底線,恰恰點出了我國保健品市場之所以亂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著違法風險和成本都不高,而這也是對我國相關法規標准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嚴、對違法行為懲處不重的諷刺性表達。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准入門檻太低,沒有一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加之審批相對簡單,故而大量的非專業化企業湧入保健食品行業,給保健食品市場的監管造成很大困難。另外,我國政府對保健品的管理體制「重審批,輕監管」,且監管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容易導致見利都上、遇責都躲的情況,加之現行法規對違規商家處罰過低,不足以對其產生威懾作用,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顯然,要治保健品市場之亂,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和違法犯罪成本。在監管方面,相關部門不只是要做到嚴查、嚴打、嚴管,還需深化制度改革,改變當前「重審批、輕監管」的弊端,建立完善著眼事中、事後的保健食品監管新機制,完善日常監管和長效監管。當然,還要做好普法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保健食品的辨識能力和防範能力,正確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養成科學飲食、安全消費的習慣。
E. 央視曝光保健品新騙局是怎麼回事
據報道,近期,央視曝光了2020年保健品的新騙局,不法分子打著免費的旗號送給老人們保健品,但卻要收取高昂的快遞費和稅。
事件要從最近家住貴州省赤水市的一位八旬老人譚阿姨說起,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一個包裹,收到包裹以後譚阿姨需要把快遞的費用和物品的費用一起交給快遞小哥,在持續了幾個月後的一天,當快遞小哥再一次把包裹送到譚阿姨手裡的時候,他卻阻攔了譚阿姨的簽收,不僅如此,他還向赤水市公安局報了警。
也幸好是這個快遞小哥的警醒,在老人持續送了幾個月的快遞後,帶著這位老人到派出所報警,這起保健品的騙局才得以被揭破。
(5)保健品市場營銷騙局擴展閱讀:
老年人易陷保健品騙局的原因:
1、與老人的健康期望有關
兒女兩地分居,老人們認為「沒病一身輕」,並抱有「少生病,就是給子女減輕負擔」的想法,花錢買保健品也是身不由己。
2、老人們獨居帶來的親情需求
在各類詐騙情節中,老年人幾乎是最容易攻陷的群體。隨著我國「空巢老人」數量的增多,老人精神孤獨等問題日漸嚴重。一些不法分子看準了軟肋,採取「跪地營銷」「以情動人」,通過和老年人套近乎騙取信任的手法實施詐騙,越來越猖獗。
3、老年人對人的戒備心理差
很多老年人信息閉塞,缺乏判斷能力,詐騙分子極易尋機得手,坑的老年人有苦無處訴。
F. 現在的招聘市場簡直就是個騙子市場,招銷售的基本都是賣保健品騙老年人,工資說的一點都不靠譜,說400
那個行業不是騙錢,這要經濟才能流通。美容院產品成本幾十,買幾千上萬,店員版提成,院長提成,銷權售員提成,公司推廣,公司運營。都是騙錢。其它行業也一樣,金融現貨期貨,原油,都是暴力圈錢。信用卡,支付寶一樣是圈錢。去市場天天都是活動,其實都是拉客騙錢。物價,房間,住院都都是錢。不騙錢,上班那點工資能養活你的家人,拿什麼去愛他們。努力騙錢吧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努力騙錢,才能掙錢。 來自職Q用戶:匿名用戶
G. 忽悠,保健品營銷模式還能走多遠
一、忽悠,成為一種趨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想用「忽悠」這個詞語來形容現在的保健品市場營銷合適不合適,可是當我找尋了那麼多的詞語,我發現能用來體現時下保健品市場現狀的詞語也只有「忽悠」最為合適了。但我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我所說的「保健品營銷模式」不是單指保健品營銷,而是一種營銷模式。
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否認保健品市場是國內所有行業中競爭最為激烈行業——
終端從KA到OTC再到社區,渠道從商業線到葯線再到專賣店,推廣從傳統營銷到會議營銷再到旅遊營銷,促銷從特價到贈品再到抽獎······
可是,無論是保健品生產廠家還是保健品經銷商還是保健品市場從業人員,誰都清楚的知道最近幾年保健品市場的嚴重下滑——國家相關部門與相關政策的嚴格監管,經銷商選擇產品越來越慎重,消費者選擇產品越來越理智······其實這直接關繫到保健品市場的興衰,但卻不是影響保健品下滑的關鍵因素,在此我們先不去深究。但是種種卻足以說明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困頓和迷惑。
其實,「忽悠」一詞的來源應該是著名笑星趙本山老師的小品《賣拐》,「忽忽悠悠就瘸了」是其中一句流傳了很久的台詞。我覺得用來形容時下的保健品營銷模式最為合適不過了。小品《賣拐》中的叫賣與宣傳,利益陳述與恐嚇,人員配合與產品推廣,無一不恰如其分的體現了時下保健品營銷模式。
保健品業內有一句行業名言叫「怕死的老年人市場,臭美的女人市場,腎虛的中年市場,補腦的青少年市場,扶不起的兒童市場」。縱觀保健品行業的所有品牌所有產品無一不是在圍繞「怕死的老年人市場,臭美的女人市場,腎虛的中年市場,補腦的青少年市場,扶不起的兒童市場」在做工作。可是那麼多年以來,真正能做成品牌的產品有幾個呢?我們不妨到市場上看看,保健品市場真正能形成全國規模的企業和品牌還是五、六年前的品牌和產品。我想,這一是說明了保健品市場的競爭激烈,新品牌很難脫穎而出,另外也說明了新保健品企業根本就沒有在做市場!而是在忽悠市場
說到「忽悠」,其實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忽悠」也是一環緊扣一環——
廠家說要操作全國市場,說聘請知名專家進行產品研發,說知名策劃機構全程跟蹤服務,可是到頭來呢?
經銷商對終端說廠家如何大手筆運做,產品如何好,潛力如何大,可是到頭來呢?
終端促銷說產品功效如何好,性價比如何高,服務如何好,可是到頭來呢?
不說大家也能明白,廠家忽悠了經銷商,經銷商忽悠了終端,終端忽悠了消費者,消費者能忽悠誰呢?我想消費者不會也不能忽悠誰,因為在這個模式里,信息是極不對稱的,消費者是永遠的弱式群體,但是他們有選擇的權利,消費者可以上當一次,可以上當兩次,但是第三次呢?
「忽悠」,我想很多廠家應該成功了,因為好多廠家的目的就是圈錢。但是經銷商不能,終端不能,消費者更不能。長此以往,我想,信任危機不是出現在保健品行業,而是以保健品模式運做的任何行業的任何廠家。
「忽悠」這應該不是一個保健品營銷模式的問題,而是一種趨勢,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是誰動了保健品市場的乳酪?
眾所周知從3年前開始,一直到現在,保健品市場銷售額一直直線下滑.
"現在市場不好做"
"太難操作了"
"銷售業績下滑嚴重"······
這應該是保健品生產廠家,保健品經銷商,保健品從業人員最經常說的話了。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保健品呈現出如此嚴重的下滑呢?到底是誰動了保健品市場的乳酪呢?
其實答案就在市場上。
——我們不妨深入全國任何一個城市去了解一下誰在運用保健品的營銷模式忽悠消費者,筆者曾經走訪了10餘個市場,有省會城市,有地級市,有縣城,甚至鄉鎮,結果在走訪中發現95%以上的老年人參加過(多次參加過的人不在少數)所謂保健品廠家組織的講座活動,並且100%的老人說他們在參加活動之前在社區,自己家中都參加了保健品企業組織的義診或講座。而據筆者了解,這些組織所謂的義診以及講座活動的企業10%的是葯品生產廠家,80%的企業是普通食品企業,而只有10%的企業是擁有正規批文和手續的保健品生產企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當食品(他們大多把自己的產品稱為功效產品)企業在運用保健品的營銷模式賺取高額利潤的同時,也把自己的銷售終端搬進了社區,搬進了消費者的家中,從而真正的實現了終端前移,避免了激烈的競爭,而我們大多數保健品生產企業還在思考如何終端攔截,如何精耕細作市場的時候,保健品在常規終端的銷售卻一落千丈。我們暫且不說生產所謂功效產品的企業對保健品行業的影響有多大,單就這一塊乳酪就足夠養活不少企業了。
固本正元,保健品營銷模式的真正方向
最近一段時間聽說工商、稅務等部門已經加大了對所謂的以健康講座以及義診為幌子銷售產品的監管力度,並且隨著消費者日趨理性的消費行為的形成,加之相關部門的嚴格監管,這種所謂的功效產品在市場上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那麼,保健品如何走出所謂功效產品們的「忽悠」誤區呢?
1、提升產品本身的品質。無論推廣模式、銷售模式再好,產品品質始終是基礎;
2、創新營銷思路。實際上會議營銷、旅遊營銷都是保健品的創舉,可是為什麼反而讓食品企業這些「局外人」運用的風生水起,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呢?這應該是值得保健品營銷人深思的問題;
3、最好的推廣是把產品銷售出去。在實際的保健品市場操作中,保健品的思路/套路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營銷最前沿,可是過分的強調推廣並不能真正實現賣貨的目的;
4、找到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一些保健品業界的老闆過分的看中名企的經驗和名氣,加上保健品從業人員自己的忽悠,導致人員成本過高,實際上一個企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企業整體的成功,包括產品、模式、渠道、資源、人員等諸多因素,而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千萬不要相信高手所說的「某某產品就是我做起來的」。
實際上保健品是一個行業,更是一個產業,當「忽悠」已經不能前行的時候,也便是新的開始,在此,我希望,保健品企業以及曾經運用保健品營銷模式的企業一路走好!
H. 央視曝光保健品新騙局,老年人為何更容易被騙
老年人在保健品這一塊更容易被騙,首先是出於人求生的本能,希望自己能夠健健康康,活得更長久一些。另一個就是老年人的思維僵化,容易被忽悠,那些銷售保健品的人員,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需求心理,才能出售高價保健品。
也有一些老人,明明知道自己是被騙的,但是卻心甘情願的被騙。你要問這些老人是不是傻,其實並不是,他們是缺少關心和愛護。子女不在身邊的,因為太過缺少人的關心。面對銷售保健品的噓寒問暖,就算被騙,但是有人願意和這些老人說話,他們就算知道被騙,也是願意的。
有些子女在知道自己父母買這些保健品,也多次勸說,但是卻被老人回懟,我就是花錢買個人來聊天,來關心自己,怎麼了。這是悲哀,也是警示。在老人購買保健品的背後,一切的源頭,是因為子女的不夠關心,才會發生這些事情,不管老人是以何種理由購買保健品,如果子女給多關心,也不會被騙。